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美学观(一)
- 格式:docx
- 大小:26.62 KB
- 文档页数:11
论生态美学视域下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美学是一种关注生态环境美的美学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人类作为生物体系的一部分,与自然环境紧密相连,人类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自然资源的支持。
但是近些年来,人类的活动越来越严重地破坏了自然环境,导致气候变化、生态平衡失调、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给人类乃至整个地球带来了诸多威胁和危害。
因此,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在生态美学视域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和谐的共生关系。
人和自然相互依存,互相影响,相互诠释。
人类需要在自然中生存,而自然也需要人类的护理和保护。
在这种相互关系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给人类带来美好生活的同时,也保护了自然环境的稳定和持久发展。
在这种和谐共生关系中,人类应当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生态美学认为自然本身就具有美感,而人类只有在尊重和保护自然的基础上才能领略和体验这种美感。
因此,人类应当慎重考虑自己的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环保和生态修复工作。
例如,应当限制工业污染,开展废弃物治理,加大节水和节能力度等等。
这样,不仅可以减缓对环境的破坏,同时也可以保护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另一方面,在生态美学视域下,人们应当重新建立与自然的互动方式。
生态美学强调,在面对自然的时候,人类应当保持一种谦卑的态度,以求得更好的理解和体验。
人们可以通过登山、徒步、游泳、摄影等方式来感知自然之美,并且借此反思自己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通过这样的互动,人类可以更好地体察自然之美,感悟到自然之中的智慧与秩序,进而更好地保护和珍惜自然环境。
生态美放谈——生态美学论纲
一讲起生态美,不禁让人想起雨林依稀若瑟、山花烂漫,湖水潋滟;鸟语花香,让人为之惊叹!生态美学可以作为一种美学思潮,研究与了解现实当中的自然美,并从多重的社会关系和环境变化中,解析出我们萌动的关系“社会以及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存”1。
显然,生态美学的研究与认识着重于自然中的理性美学,可以从审美视角去思考自然依据,但随着实际生活和思维需求的变化,实践上的审美发展正在引导人的观念转变,即让美学理论更强调自然的整体性,从身心整体状态来感受自然、理解自然,而非仅仅运用部分的实证观念和实践活动来分析自然美的形式和属性。
在生态美学的研究当中,有一种重要的思想就是“用无眼看世界”,即仅以人的视觉而不是仅以理性的分析去感受自然,而非仅以实证方法一举性获得科学认证,而是由此获得更深层次的意义。
这样,我们才能更深入地思考自然美的存在,而不仅仅是将生态美学当作一种单一的审美形式。
所以,将生态美学融入生态文明建设中很重要。
一方面,借由不同空间环境的变化,加强国民对自然的浸染,坚守初心;另一方面,调整人类的心态状态,以科学的眼光审视复杂的环境关系,让审美有更时尚的形式,让人们以科学的视角来解读自然的美丽。
在对生态文明的建设中,让审美、思维及行为以平衡的形式一起服务于自然,这也
成了让生态美学发挥它应有功能所必须达到的目标。
本着以保护自然之美的原则,生态美学应该成为一种审美视角,关注与认识社会与自然之间的整体状态,保护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构建健康的生态文明体系,从而让人们有意识地通过生态美改善社会环境。
参考: 1. 刘凤仪. “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美学”[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 2018(3):45-50.。
□ 自 由 谈 虚 假 的 美 学———质疑生态美学董志刚 据称,“当代生态美学观的提出与发展己经形成不可遏止之势,它不仅成为国际学术研究的热点,而且在我国也越来越被更多的学者所接受。
”①这确实令人鼓舞,但也还需反思。
从本质上说,将生态学与美学结合是不可能的,而且在这一结合的过程中还产生了对某些概念,如自然的严重误解。
同时,生态美学不仅不能抵御“人类中心主义”和“科技拜物教”观念,反而无意中加强了这些观念。
生态美学所遵循的是一个虚假的原则,依赖的是一种虚假的理论根源,因而其提出的理想也同样是虚假的。
总之,生态美学所面对的是一个虚假的问题,其答案也就是虚假的答案。
一、虚假的原则在中国最早提出生态美学的是李欣复在1994年发表的《论生态美学》,但大规模地讨论是在2000年之后,并举办了4届“生态美学学术研讨会”,参与者甚众,也引起了较大反响。
曾繁仁可谓我国生态美学的“领军人物”,②他连续发表一系列文章,主张建立一门生态美学,并指出了生态美学的性质及其目标。
在《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美学观》一文中,曾繁仁指出,生态美学“以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为基本出发点,包含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包含着生态维度的当代存在论审美观”。
③这个定义看似没有试图将生态美学建立为一门学科,而只是一项计划,但他接着指出,生态美学是“美学学科在当代的新发展、新延伸和新超越”,这就意味着生态美学将会成为未来美学的本质形态,所有问题必须归结到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上来,所以,生态美学至少可以说是美学的一个分支。
既然将生态学或生态观与美学相结合(无论以何种方式),并且将美学作为中心词,那么这门学科或者分支就仍然是美学。
美学以人的审美活动为研究对象,在审美活动中,人以情感的方式观照对象,这种情感的特点就是非功利性,而审美情感的对象则是事物的形式。
虽然审美活动总是与其它种种人类活动融为一体,但融合的前提是审美活动保持自己与概念性的认识活动和功利性的道德实践所不同的特质,即审美是一种情感的、感性的、直觉的认知方式。
生态美学研究论生态美学的美学观与研究对象———兼论李泽厚美学观及其美学模式的缺陷程相占摘 要 构建生态美学的前提是确立恰当的美学观,然后从美学观的角度提炼出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
中国当代占据主导地位的美学观是以李泽厚为代表的“美—美感—艺术”三元模式,它最严重的缺陷在于背离了鲍姆嘉滕美学的“审美”而退回到柏拉图意义上的“美”。
中国生态美学依据这种美学模式所创造出的“生态美”概念,根本无法深入解释当代生态审美活动,因而是一个误导性概念。
青年鲍姆嘉滕美学的核心问题是对于作诗能力的哲学思考,其“感性学”实质上是一种“审美能力学”,近似于其后学康德的审美判断力学说。
综合鲍姆加滕的审美能力学与吉布森的生态心理学,我们可以构建出“审美能力—审美可供性—审美体验”三元美学模式,以之为框架而构建的生态美学可以更加合理地解释已然兴起的生态审美活动,可以有效地避免“生态美”概念的偏颇而走向“生态审美”。
生态审美才是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
关键词 美学观 生态美 审美能力 审美可供性 生态审美 尽管国际学术界对生态美学研究对象的理解还存在着重大分歧,然而,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是,生态美学已经是一种基本上得到公认、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
比如,国际上比较著名的斯普林格出版社于2010年推出的《现象学美学手册》,就专门设立了由美国学者特德·托德瓦因撰写的“生态美学”词条①。
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生态美学毕竟处于方兴未艾的草创阶段,一些基础性、前提性的问题还没有解决甚至没有讨论。
比如说,“生态美学”无疑是一种新型的“美学”,但是,什么是美学呢?或者更具体地说,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美学观为基础来构建生态美学呢之所以会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笔者深切地感到,任何美学研究最终都必将回到美学所谓的“逻辑起点”———笔者一直认为,这个起点应该是“美学观”,即对于“什么是美学”这个问题的回答②。
出于这种思路,本文试图从美学观的角度来切入生态美学的核心问题。
生态美学在当代的意义阐释作者:张欣黄有为来源:《鄱阳湖学刊》2012年第03期[摘要]当今世界,全球生态问题已日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重心,生态美学正逐渐成为中国美学发展的诸多趋势之一。
本文通过对生态美学产生的背景、研究对象、影响及其意义等方面的分析,阐释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确立人类与自然的统一意识是人类共存和发展进步的关键。
[关键词]生态问题;生态美学;人与自然[中图分类号]B83-069[文献标识码]A[中图分类号]1674-6848(2012)03-0049-05刚刚过去的20世纪,是工业文明高奏凯歌的世纪。
人类借助科学技术的力量向大自然进军,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社会经济的繁荣。
然而,当人类对大自然的强大干预超过了自然界自身的调节能力时,人类便陷入了生态危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便遭遇巨大的挑战。
尽管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发出了警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①然而,这位哲人的话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当自然界对人的报复和惩罚一再地、大规模地出现时,面对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人们就不得不认真地加以审视和思考了。
生态美学的兴起正是基于现实日益加剧的生态危机,从而也愈发显示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此,曾繁仁先生明确指出:“生态美学观以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为基本出发点……是一种包含着生态纬度的当代生态论审美观”;强调“应将我们的生态美学观奠定在马克思的唯物实践存在论的哲学基础之上。
”②生态美学在面对人和自然的关系方面是以追求两者的和谐、协调为最终、最高目标的。
从学科性质上看,生态美学的最终落脚点在美学。
我们认为生态美学的意义,不在于它对生态问题的粗暴的或优雅的指控,也不在于因它的出现而产生的美学理论中量的增加;生态美学不可能改变美学原有的格局,但是它的出现将极大地推动美学研究方法的更新,也将大大地拓展美学研究的视野。
一生态美学进一步促进了传统世界观的改变,使从前人们所信奉的人类中心主义和“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念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技术主义和人定胜天思想受到普遍的怀疑。
中国生态美学
中国生态美学是一种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学理念。
它强调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人类与自然的共同发展。
中国生态美学认为,只有当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美学理念体现在诸如“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等文化概念中。
同时,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如山水画、园林建筑等也充分表达了生态美学理念。
随着现代工业化的发展,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中国生态美学也逐渐得到重视。
近年来,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推行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国生态美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 1 -。
【现代生态文明观(周京成)】我的生态文明观作为一个仍在形成中的理论,生态文明观可以被视作是由多个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生态价值观念构成的理论体系。
在当代,生态文明观会随着人类生态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而更加丰满和完善。
1、生态价值观。
生态价值观主要内容是:1)自然界具有内在价值。
“我们不仅要承认人的价值,而且也要承认自然的价值。
在这里,价值主体不是唯一的,不仅仅人是价值主体,其他生命形式也是价值主体。
”自然之物的内在价值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客观性是由自然事物的性质决定的,不管人是否评价它,也不管人是否体验它。
它不依赖于评价者的认识、评价或经验判断,而是自然史必然地产生的,因而是客观的。
2)尊重生命、敬畏自然。
人不是万物的尺度,人类和地球上的其他生物种类一样,都是组成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要素,或自然生物链中的一个环节,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整个自然界是深奥复杂的动态系统,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永远是不完备的,更无法一次完成。
3)自然的权利。
它是指生命——自然界的其他物种和人类一样有权按照生态规律持续生存。
尊重生命,承认自然界的权利,对生命和自然界给予道德关注。
2、生态经济观。
2002年,美国作家莱斯特·R·布朗在他的新作《生态经济》一文中指出,生态经济是一种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模式,它遵循生态学原理,主张生态平衡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经济和地球生态系统之间的稳定关系,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
”生态系统观的主要体现为生态经济资源观、生态经济生产观和生态经济消费观。
生态经济资源观认为地球生态资源和能源是有限的,人类应当积极推动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促进阳光型能源型经济形成与兴起;加强废弃资源的循环利用,使垃圾变成财富;充分认识荒野的重要作用,它不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调节器。
而且具有生命支撑价值、经济价值、消遣价值和审美价值。
生态经济生产观主张首先要改变传统的发展方式,把保护和改善环境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目标。
中国生态美学中国生态美学是一种新兴的哲学思想,关注的是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旨在推动人们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与美化,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美丽、和谐以及永续发展的关系。
这个理念是基于传统中国哲学思想的生态智慧而产生的,旨在推动建设生态文明。
中国生态美学主张,生态系统是由自然界中的多种物种组成的复杂网络。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有其自身的生态规律和自身的美学形态。
生态系统可以是在生长、繁殖、调节和嬉戏渐进地变化,通过这些变化,它不断地创造中的生命的美,显示其可塑性和复杂性。
中国生态美学的观点是,生态环境的变化也必须依从于自然规律。
这个规律是相对稳定的,也是有自适应性的。
这种规律指导着生态环境的创造和保护,既表现出生态平衡的要求,又呈现出生态多样性的特征。
在这种情形下,人的许多举动必须受到认真的评估,以取得最优的生态效果。
中国生态美学认为,生态美学不是一种简单的技术,一个科学的生态过程,而是一种整个文化的核心思想。
它是人类文化与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
它要求我们认识到,不是能力越强大的人,就越能影响生态环境,而是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才能达到生态文明的标准。
中国生态美学还强调,任何生态环境都是以自然为基础而存在的,都是由生态因素所呈现的。
保护生态环境,应该着重于重建当地自然生态环境,恢复被破坏的自然资源,通过永续的参与来创造生态多样性,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长远的目标,使自然得到健康、持续的发展。
最后,中国生态美学呼吁,建立一个和谐的共同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保护和利用自然的资源。
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在生态美学的大云中,把生态环境建设成一个富有活力、更加可持续的自然体系,创造出自然、健康、快乐和美好的生活。
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美学观(一) 【内容提要】 20世纪中期以来,工业文明所造成的生态危机日益严重,人类社会开始了由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过渡,生态美学就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包含生态维度的新美学观,它以马克思的唯物实践存在论为其哲学基础,是对实践美学的继承和超越,也是美学学科的当代发展。生态美学最重要的理论原则是突破“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整体主义,这是一种新人文主义精神的体现。生态美学包含生态本真美、生态存在美、生态自然美、生态理想美与审美批判的生态维度等内涵。在西方则以海德格尔的“四方游戏说”为其典范表述,这恰是海氏受到中国道家思想影响的成果,因此生态美学必将开创中西美学对话交流的新时代。 生态美学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世界范围内由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转型和各种生态理论不断发展的情况下,由中国学者提出的一种崭新的美学观念。它以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为基本出发点,包含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包含着生态维度的当代存在论审美观。实际上,它是美学学科在当代的新发展、新延伸和新超越。 一 20世纪中期以来,工业文明所造成的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对人类的生存构成极大威胁,于是一种崭新的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和超越的生态文明应运而生。《光明日报》2004年4月30日发表的《论生态文明》一文指出:“目前,人类文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又说:“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形态。”①我国对生态文明的肯定与强调恰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重要表征之一,是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重要超越。人类社会对传统工业文明的批判和新的社会文明的转型早在20世纪60年代即已开始。1962年,美国著名海洋生物学家莱切尔·卡逊在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名著《寂静的春天》中说:“现在,我们正站在两条道路的交叉口上。这两条道路完全不一样……。我们长期以来一直行驶的这条道路使人容易错认为是一条舒适的、平坦的超级公路,我们能在上面高速前进。实际上,在这条路的终点却有灾难等待着。这条路的另一条叉路——一条很少有人走的叉路—为我们提供了最后唯一的机会让我们保住我们的地球。”②卡逊在这里所说的舒适的路,即我们习以为常的工业文明所坚持的经济无限增长、最后引起生态危机的灾难之路。而她所说的另一条路,则是唯一可选择的保住地球环境的生态文明之路。1973年,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的第八十二章“抚今追昔,以史为鉴”的最后写道:“人类将会杀害大地母亲,抑或将使它得到拯救?如果滥用日益增长的技术力量,人类将置大地母亲于死地,如果克服了那导致自我毁灭的放肆的贪欲,人类则能够使她重返青春,而人类的贪欲正在使伟大母亲的生命之果——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命造物付出代价。何去何从,这就是今天人类所面临的斯芬克斯之谜。”③汤因比以其历史学家的远见卓识,从当代生态哲学“生态圈”的理论高度,又一次提出了人类面临何去何从的问题,给人类以深刻的警示。 社会经济的转型必然要求包括美学在内的文化也随之转型。著名的罗马俱乐部发起人贝切伊认为人类对于自然的无限扩张实质上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巨大过失”④。而著名环保组织塞拉俱乐部的前任执行主席麦克洛斯基则明确指出,随着社会转型需要一场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革命。他说:“在我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和经济组织方面,确实需要一场革命。因为,文化传统建立在无视生态地追求经济和技术发展的一些预设之上,我们的生态危机就根源于这种文化传统。工业革命正在变质,需要另一场革命取而代之,以全新的态度对待增长、商品、空间和生命。”⑤生态文明的到来对美学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课题,要求工业文明时代理性主导下的美学理论进行必要的转型,以适应生态文明新形势的要求。1984年12月10日,当代法国著名美学家杜夫海纳与澳大利亚著名哲学家帕斯默应日本著名美学家今道友信之邀聚会东京,就生态文明时代的生态伦理学以及与之有关的美学问题交换了意 见。正如今道友信在开场白中所说:“20世纪后半叶,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生活环境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过去,说到环境,在公共方面,主要只是指自然;此外,也多少涉及到个人的文化环境。然而今天,技术关联已经成为环境。因此,我认为有必要根据这种生活环境的激变而树立新的伦理,提倡eco—ethics〔生态伦理学〕。Eco是ecology〔生态学〕的eco,是希腊语中的家、住处一词的引申,也就是生存环境。因此,生态伦理学就意味着适应人的生存环境的伦理学,它是包含着解决在现代科学技术的环境中产生的新问题的思考。——与此相同,在美学上也产生了极大的问题。”⑥而格林·洛夫则在《重新评价自然》一文中提出“承认自然的优先地位,承认建立包括人类与自然在内的新伦理学和美学的必要性”⑦。在西方,生态批评作为生态美学的实践形态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开始蓬勃发展,逐渐成为显学。英国《卫报》发表的影响很大的文章《在绿色团队里》就认为,结合了社会批评、女性主义批评和后殖民批评的生态批评必将成为文学批评的主流⑧。与此同时,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政治学等生态方面的各种理论也繁荣发展起来了。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国美学工作者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借助于丰富的传统生态智慧,提出了生态美学这一崭新的美学理论观念,成为了我国美学和文艺学领域的一个新亮点。 二 西方文学生态学和生态批评的哲学基础是西方当代生态哲学。主要代表是挪威哲学家阿伦·奈斯的“深层生态学”和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当代生态存在论哲学。阿伦·奈斯主要通过对生态问题的深层追问,深入到价值论与社会层面,探索“怎么样”、“为什么”等深层根源,并由此提出“生态自我”、“生态平等”与“生态共生”等生态智慧。海德格尔则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平等游戏,由遮蔽走向澄明之境,实现人的“诗意地栖居”。它们都是对传统的主客二分思维模式与主体性观念的突破,包含着有机整体和“主体间性”的当代哲学内涵,成为当代哲学转型的重要表现。但它们又都具有浓厚的唯心主义倾向和神秘主义色彩。 因此,我们在吸收以上理论有价值成分的前提下,将我们的生态美学观奠定在马克思的唯物实践存在论的哲学基础之上。马克思与恩格斯于1845—1846年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将共产主义者称作“实践的唯物主义者”⑨。这种唯物实践观迥异于当代西方包括生态哲学在内的各种哲学形态。它不是从抽象的观念和意识出发,而是从活生生的社会生活出发。诚如马克思所说,“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⑩,这一理论作为对于传统机械唯物认识论的突破进入当代存在论的更深层面是十分明显的。马克思首先对于“存在”作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阐释。他认为,“存在”不是一种观念的精神状态,而是人的实际生活过程。他说:“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11。接着,马克思指出,对于包括事物、现实和感性在内的人的存在不能像主客二分的旧唯物主义那样只是从客体的或主观的形式去理解,而必须“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12。十分重要的是,马克思还把通过社会实践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作为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获得彻底解放的必要前提。他说:“因此,私有财产的扬弃,是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但这种扬弃之所以是这种解放,正是因为这些感觉和特性无论在主体上还是在客体上都变成人的。”13而所谓“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就是同“非人”的生存状态相对立的人的审美的生存。在这里,十分重要的是我们对于马克思唯物实践存在论应该给予完整的准确理解,也就是应该将其前后相关的论着结合起来理解。当然,我们在研究马克思的唯物实践存在论时应持一种与时俱进的发展态度,吸收20世纪以来哲学发展、特别是生态哲学发展的崭新成果,将其补充进马克思的唯物实践存在论之中。以这种理论作为当代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就将生态美学奠定在科学的哲学理论根基之上,从而避免了西方当代生态理论诸多唯心和神秘的消极因素。 而且,十分重要的是,这一点在我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可以成为新的生态美学与传统的实践美学相衔接的桥梁。实践美学是新中国成立后美学研究的重要成果,在当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时代先进性,但随着社会文化与哲学的转型,实践美学必然要随之发展并被新的理论观念所超越。当代生态美学观的提出就是对实践美学的一种超越,但这种超越又不是对实践美学的抛弃,而是建立于对实践美学继承的基础之上。其超越之处主要表现于以下四个方面:其一,是由美的实体性到关系性的超越。众所周知,实践美学力主美的客观性,将美看作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体,而生态美学观却将美看作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生态审美关系。这就突破了对美的主客二分的僵化理解,将其带入有机整体的新境界。其二,是由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超越。实践美学特别张扬人的主体力量,人对自然的驾御应有其正确之处;但其不当之处在于完全将美看作“人的主体性的最终成果”14。这就完全抹杀了自然的价值,表现出明显的人类中心主义色彩。而生态美学观则将主体性发展到“主体间性”,强调人与自然的“平等共生”,这是一种新的哲学转型在美学研究领域的反映。其三,在自然美的理解上由“人化的自然”到人与自然平等共生亲和关系的超越,也是由“自然的祛魅”到部分的“自然的复魅”的过渡。实践美学关于自然美完全是用通过社会实践,人对自然的“人化”来加以解释的,这实际上同工业革命以来所力倡的“自然的祛魅”相一致,而完全抹杀了自然所特具的不完全为人所了解的魅力。关于自然美,李泽厚说道:“自然美的崇高,则是由于人类社会实践将它们历史地征服之后,对观赏〔静观〕来说成为唤起激情的对象。所以实质上不是自然对象本身,也不是人的主观心灵,而是社会实践的力量和成果展现出崇高。”对于诸多未经人类改造的自然对象如何会成为审美对象,李泽厚解释道:“只有当荒漠、火山、暴风雨不致为人祸害的文明社会中,它们才成为观赏对象。”15这就完全抹杀了自然对象本身特有的包括其潜在审美价值在内的魅力,应该说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而生态美学观则在承认自然对象特有的神圣性、部分的神秘性和潜在的审美价值的基础上,从人与自然平等共生的亲和关系中来探索自然美问题,这显然是美学领域的一种突破和超越。其四,是由美的单纯认识论考察到存在论考察的超越。实践美学过于强调审美的认识层面,而相对忽视了审美归根结底是人的一种重要的生存方式与审美所必须包含的生态层面。而生态美学观却将审美从单纯的认识领域带入崭新的存在领域,并将不可或缺的自然的生态维度带入审美领域,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