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一 一课一练 学生训练手册-68
- 格式:pdf
- 大小:898.75 KB
- 文档页数:2
高中地理 2.2练习湘教版必修1(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一、单项选择题2011年2月22日12时51分,新西兰发生里氏6.3级强烈地震,损失惨重,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1~3题。
1.以大洋为主的板块是( )A.太平洋板块B.印度洋板块C.南极洲板块D.北冰洋板块2.下列地域面积在不断缩小的是( )A.红海B.东非大裂谷C.大西洋D.地中海3.新西兰地震成因是( )A.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挤压而成B.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挤压而成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而成D.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挤压而成解析:从图中看出,六大板块中,以大洋为主的为太平洋板块;红海、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处于板块的生长边界,面积会不断扩大,而地中海地处板块的消亡边界,面积会缩小;新西兰地处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是两大板块碰撞挤压而成。
答案: 1.A 2.D 3.B根据地质构造剖面图,回答4~5题。
4.该地地形成因是( )A.向斜成山B.向斜成谷C.背斜成山D.背斜成谷5.下列有关叙述不可信的是( )A.该地区曾发生过变质作用B.该地区曾是广阔的热带浅海C.A处修水利要注意塌方渗漏D.B处建有大规模煤矿解析:第4题,依据图例,读图可知,该地层剖面岩石年龄中间老,两侧新;地形是中间高四周低的丘陵山地,因此判断为背斜成山。
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B处是变质岩,而煤矿生成和存在于沉积岩中,变质岩中不可能存在煤矿。
答案: 4.C 5.D2010年3月28日,王家岭煤矿发生透水事故,截至4月9日,已造成25人遇难,13人被困井下。
结合该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6~7题。
6.在a、b两处采煤,最容易发生的矿难事故分别是( )A.瓦斯爆炸和透水事故B.井喷事故和瓦斯爆炸C.透水事故和瓦斯爆炸D.透水事故和井喷事故7.沿断层线丁处常发育成沟谷的主要原因是( )A.断层平直而陡峭B.岩石破碎易被风化侵蚀C.岩块相对位移D.岩石受力过大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影响。
3.2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每课一练(湘教版必修1)【基础过关】1.关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B.地理环境各要素不能单独存在和发展C.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发生变化D.地理环境各要素在特征上与整个环境系统的特征保持完全一致下图是“低、中、高三个不同纬度的自然带(生态系统)物质流动示意图”(图中圆圈的大小表示所储存养分百分比的多少,箭头的粗细表示物质养分流的大小)。
读图,回答2~3题。
2.对土壤、生物量、枯枝落叶在生态系统所储存养分的比重大小,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A.气候条件B.土壤条件C.生物条件D.地质条件3.图中所示三个自然带纬度由低到高排列的顺序是()A.①②③B.②①③C.③①②D.③②①4.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析,下列现象与我国西北地区景观相符的是()①地表水缺乏,河流较少,且多为内流河②流水作用强烈,物理风化微弱③流水侵蚀显著,风力侵蚀微弱④植物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少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能力提升】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山丘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5~6题。
5.引起该地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地壳上升B.植被破坏C.气候恶化D.围湖造田6.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了()A.地理环境的差异性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地理要素的稳定性D.地理要素的独立性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系统水、大气、生物相互作用图”,完成7~8题。
7.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B.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D.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变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8.该示意图体现了()A.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自然环境的稳定性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9.下列土地利用形式,属合理经营管理、用养结合的是()①南方红壤区补充熟石灰,增施有机肥②黄土高原地区发展耕作业③青藏高原地区大力发展灌溉农业④黄淮海平原小麦返青时,浇水施肥题号 1 2 3 4 5 6 7 8 9答案古罗布泊湖岸线及河流入湖口三角洲分布示意图新疆罗布泊水面在古代曾经超过3 000平方千米,100多年前尚存500多平方千米,1972年完全干涸。
第四章第二节第2课时【A基础练·学业水平测试】时间:20分钟总分:44分(知识点1:波浪。
知识点2:潮汐。
知识点3:洋流)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知识点1](天津期末)波浪能是指海洋表面波浪所具有的动能和势能,它是由风把能量传递给海洋而产生的。
目前利用波浪能的主要方式是发电。
据此完成第1~2题。
1.我国东海海域波浪能最丰富的季节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2.与渤海北部海域相比,东海海域波浪能开发的有利条件是( ) A.海域深度小B.离陆地更近C.海域不封冻D.消费市场近【答案】1.D 2.C [解析]第1题,波浪能是由风把能量传递给海洋而产生的。
我国是季风气候,冬季南北温差大,风力强劲;夏季南北温差小,风力弱,该海域波浪能最丰富的季节是冬季,D项正确。
第2题,与渤海北部海域相比,东海海域波浪能开发的有利条件是位于亚热带,海域不封冻,C项正确。
[知识点2](辽宁大连检测)读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沿海潮汐动力资源蕴藏量统计表,完成第3~4题。
3.A.黄海潮差小,东海潮差大 B.夏季潮差小,冬季潮差大C.外海潮差大,近岸潮差小 D.沿潮波方向,左岸潮差比右岸大4.四省中,浙江省潮汐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原因不包括( )A.海岸线曲折,潮汐资源丰富B.夏季风增强了潮汐的能量C.地转偏向力大,潮汐能丰富D.海底较深,海水运动的阻力小【答案】3.A 4.C [解析]第3题,根据表格中数据,中国近海的潮差分布特点是黄海潮差小,东海潮差大;表中是平均潮差,不能表示潮差的季节变化;表中数据都是近岸潮差;位于沿海地区,与左岸、右岸无关。
第4题,浙江省海岸线曲折,潮汐资源丰富;夏季风增强了潮汐的能量;海水较深,海水运动的阻力小。
潮汐能丰富是天体引潮力形成的,与地转偏向力无关。
[知识点3](北京丰台区检测)读北大西洋洋流分布简图,完成第5~6题。
5.甲渔场的成因主要为( )A.寒暖流交汇B.上升补偿流C.径流入海D.人工养殖6.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的洋流为(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5.A 6.A [解析]第5题,甲渔场为纽芬兰渔场,结合图中箭头判断是由寒流(拉布拉多寒流)与暖流(墨西哥湾暖流)交汇形成的。
高中地理 3.2练习湘教版必修1(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一、单项选择题1.(2010·北京学业水平测试)我国的江汉平原,地貌以平原为主,在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下,地表生长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下发育了红壤,林内栖息着灵猫、猕猴等典型动物。
这里河网密集,水循环活跃,水生动物丰富多样,构成了一幅典型的江南水乡景观。
该材料反映了( )A.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B.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南方地理环境的独特性D.自然地理要素的独立性解析:从题干材料的描述可知,各个地理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这也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体现。
答案: B2.大面积地砍伐森林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有( )①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②造成臭氧层空洞③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恶化④许多物种灭绝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③④ D.①③④解析:大面积伐林有可能引发水土流失、环境恶化、物种灭绝、空气中CO2含量增加等问题。
臭氧层空洞是人类向大气中排放氟氯烃化合物造成的。
答案: D下图为土壤结构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的根系在土壤肥力形成过程中发挥的主要作用是( )A.加速岩石的风化B.为土壤富集更多的水分C.分解有机质D.富集养分元素4.从进入土壤的植物有机残体数量看( )①温带落叶阔叶林②亚寒带针叶林③亚热带常绿阔叶林A.①>②>③ B.②>①>③C.②>③>① D.③>①>②解析:植物根系不断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元素。
在枯枝落叶的分解过程中,纬度越低,温度越高,分解越快,进入土壤的有机残体数量越多。
答案: 3.D 4.D下图为坡度——坡面侵蚀强度示意图,读图回答5~7题。
5.关于坡度与侵蚀强度关系的正确叙述是( )A.坡度20°时,坡面侵蚀强度最大B.20°~40°之间坡面侵蚀强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加得最快C.40°的坡面侵蚀强度最大D.90°的坡面侵蚀强度最大答案: C6.在40°~90°之间,坡面侵蚀强度随坡度增加而减小的原因主要是( )A.植被破坏的程度较轻B.降水量少,且强度小C.坡面径流流速小D.受雨面积减小,而使坡面流量减小答案: D7.造成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是( )A.植被破坏B.改良红壤C.山坡陡峭D.人多地少答案: A8.有关成土母质与土壤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成土母质就是土壤B.成土母质为土壤提供全部的矿物养分C.成土母质的颗粒较细,发育而成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D.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其铁、锰、镁、钙的含量,要显著低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解析:成土母质并非土壤,而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
课时分层作业(一) 地球的宇宙环境(建议用时:45分钟)[合格基础练]读下图,回答1~2题。
1.图中所示天体系统层次中的最低一级的是( )A.地月系B.总星系C.银河系D.太阳系2.图中的M天体可能是( )A.月球或水星B.水星或金星C.金星或木星D.火星或土星1.A2.B [第1题,结合图示与所学知识可知,图示天体系统中的最低一级的是地月系。
第2题,M居于地球公转轨道内,为地内行星,很可能是水星或金星。
] 凌日是指地内行星(运行轨道在地球轨道和太阳之间的行星)在绕日运行时恰好处在太阳和地球之间,这时地球上的观测者可看到日面上有一个小黑点缓慢移动。
当金星与太阳、地球排成一条直线时,就会发生金星凌日现象。
据此完成3~4题。
3.假若发生金星凌日现象,则下列四图能正确表示此现象的是( )4.下列关于金星的叙述,正确的是( )A.金星绕日公转的方向是自东向西B.金星的“左邻右舍”分别是水星和火星C.金星属于类地行星D.金星属于巨行星3.C4.C[第3题,由题目中“凌日”的含义,结合金星凌日实例,可推知若出现金星凌日现象,必然是太阳、地球、金星在一条直线上,且地球、金星在太阳的同一侧,金星在内。
第4题,金星绕日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其“左邻右舍”是水星和地球,金星属于类地行星。
]天文学家研究发现一颗绕昏暗恒星运转的类地行星,距地球仅40光年。
它是一个热气腾腾的“水世界”,体积是地球的6倍。
据推测,这个“水世界”同样拥有大气层,且75%的表面区域被水覆盖,但由于温度太高,它无法支持地球型生命的存在。
结合材料完成5~6题。
5.“水世界”类地行星所在的天体系统是( )A.河外星系B.银河系C.太阳系D.地月系6.天文学家推测“水世界”类地行星可能没有生命存在的主要原因是该行星( ) A.水域面积大B.大气层太薄C.距离太阳太远D.距离恒星太近5.B6.D[第5题,根据材料,该行星“绕昏暗恒星运转,距地球仅40光年”,这表明这颗恒星不是太阳,但距离地球、太阳都比较近,因此,它属于与太阳并列的其他恒星系统,属于银河系,选B。
高一地理 1.3 地球的运动6每课一练湘教版必修1【基础过关】昼夜更替,潮起潮落,地球自转运动产生了许许多多的自然现象。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在下列现象中,可以成为地球自转证据的是( )A.日月升落 B.极昼极夜 C.月相变化 D.四季转换2.以太阳为参照点,地球自转一周所需时间为( )A.23小时56分 B.24小时零4分 C.24小时56分 D.24小时答案 1.A 2.D解析本组题考查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称为地球的自转,其旋转方向为自西向东。
而地球上的人观测到日月星辰呈现自东向西的相对运动方向,地球以遥远恒星为参照点时,其自转周期与以太阳为参照点不同,其分别为23时56分4秒和24小时。
3.我国发射到赤道上空的同步卫星与赤道上的对应点相比( )A.运转方向相同,角速度不同,线速度也不同B.运转方向不同,角速度相同,线速度也相同C.运转方向相同,角速度相同,线速度不同D.运转方向不同,角速度不同,线速度相同答案 C4.下图中虚线箭头表示的是物体原来的受力方向,实线箭头表示受地转偏向力后物体的运动方向。
A、B、C、D、E五处箭头所表示的物体实际运动方向正确的是( )A.A、B B.B、D C.D、E D.A、E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
沿物体运动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5.当纽约(西五区)处于4月30日12时时,北京应为( )A.4月30日1时 B.5月1日1时 C.4月29日1时 D.5月1日9时答案 B解析北京为东八区,比西五区早13个小时,且注意4月只有30天。
【能力提升】6.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答案 C解析地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相反;从题图中看出A、B、D三图错误。
下图是“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分布图”。
读图,回答7~8题。
[7.图示区域大部分位于( )A.北半球中纬度 B.北半球低纬度C.南半球中纬度 D.南半球低纬度答案 A解析从图中的指向标看,该区域自南向北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不断减小,这说明南为较低纬度,北为较高纬度,符合北半球的情况。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练习题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 1 - 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 - 13 - 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 - 26 - 第四章地球上的水............................................................................................................ - 38 - 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 49 - 期中试卷 ............................................................................................................................... - 61 - 模块综合测评 ....................................................................................................................... - 74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限时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2021·济南高一检测)北京时间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带着中国人的航天梦想,“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球背面成功软着陆,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
1.3.1 地球的自转每课一练(湘教版必修1)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与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最吻合的地点是( )A.90°W,89°S B.80°E,40°NC.10°E,1°S D.180°,71°N解析:地球赤道周长为4万千米,自转一周的运行长度为4万千米即8万里。
越靠近赤道的地点,其自转的运行距离越接近8万里,因此选择纬度最低的(1°S,10°E)地点。
答案:C2.下列四幅图中,表示地球自转方向正确的是( )解析:地球自转方向始终是自西向东,该方向从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答案:A右图是“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分布图”。
读图,回答3~4题。
3.图示区域大部分位于( )A.北半球中纬度B.北半球低纬度C.南半球中纬度D.南半球低纬度解析:从图中的指向标看,该区域自南向北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不断减小,这说明南为较低纬度,北为较高纬度,符合北半球的情况。
据数值大小可确定在中纬度。
答案:A4.图中a、b两点纬度相同,但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明显不同,原因是( )A.a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B.b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C.a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D.b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解析:a处线速度介于870 千米/小时和900 千米/小时之间,b处线速度介于840 千米/小时和870 千米/小时之间,a处线速度大于b处,且a、b位于同一纬度,因此a处的地势高于b处。
答案:A5.在一艘由上海开往旧金山的海轮上,人们见到的昼夜更替周期是( )A.一个恒星日B.一个太阳日C.比一个太阳日短D.比一个太阳日长解析:由上海到旧金山航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相当于加快地球自转速度,因此见到的昼夜更替时间短于一个太阳日。
答案:C6.一条河流,其上游北岸冲刷厉害,南岸有沙洲形成;其下游则南岸冲刷厉害,北岸入海处形成河口三角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