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小区通信配套设施建设标准.
- 格式:doc
- 大小:1.09 MB
- 文档页数:36
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内光纤到户通信设施工程建设标准Construction standard of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for fiber to the home in residential districts and residential buildings(征求意见稿)前言为了进一步规范江苏省住宅小区通信配套设施的建设,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需要,提高通信建设水平,推进宽带接入光纤化进程,城镇地区实现光网覆盖,确保用户通信需要得到实现,根据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2017年度江苏省工程建设标准和标准涉及编制、修订计划>的通知》(苏建科〔2017〕409号),依照国家及江苏省相关法规、标准、规范,结合江苏省住宅小区通信配套设施建设实际情况,制定了本标准。
本标准共7章,主要内容有:1 总则;2 术语;3 工程界面;4 小区设备间、电信间及配线设备设置;5 住宅区内通信管道设置;6 住宅建筑内配线管网设置;7 配线光缆及入户线光缆设置。
本标准黑体字标志的第1.0.10、1.0.11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标准由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江苏省通信管理局(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北路301号,邮政编码:210003)负责其他条文的解释。
在执行过程中若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建议寄送至江苏省工程建设标准站(地址:南京市江东北路287号银城广场辅楼4楼,邮政编码:210036)。
本标准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和主要审查人: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主要审查人:目次1 总则 (3)2 术语 (5)3 基本规定 (7)3.1 配线区及用户接入点的设置 (7)3.2 工程界面 (10)4 小区设备间、电信间及配线设备设置 (12)4.1 小区设备间及电信间 (12)4.2 配线设备 (15)4.3 光纤配线架 (15)4.4 光缆交接箱 (16)4.5 光缆分纤箱 (17)4.6 家居配线箱 (18)5 住宅区内通信管道设置 (20)6 住宅建筑内配线管网设置 (25)7 配线光缆及入户线光缆设置 (28)7.1 线缆及连接器选择 (28)7.2 配线光缆 (28)7.3 用户光缆 (29)本标准用词说明 (32)引用标准名录 (33)附录:条文说明 (34)1 总则1.0.1 为规范江苏省内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内光纤到户通信设施工程的建设,适应城市建设与社会信息化发展需要,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满足用户对优质通信服务的需求,保障居住者的合法权益,特制定本标准。
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发布《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内通信配套设施建设技术标准》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公布日期】2020.12.14
•【字号】渝建标〔2020〕43号
•【施行日期】2020.12.14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住房改革与发展
正文
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关于发布《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内通信配套设施建设技术
标准》的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住房城乡建委,两江新区、经开区、高新区、万盛经开区、双桥经开区建设局,有关单位:
现批准《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内通信配套设施建设技术标准》为我市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为DBJ50/T-056-2020,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
原《重庆市住宅建筑群电信用户驻地网建设规范》DBJ50-056-2011同时废止。
本标准由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管理,重庆信科设计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解释。
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2020年12月14日。
住宅小区通信配套设施建设标准前言《住宅小区通信配套设施建设标准》是根据江苏省建设厅和江苏省通信管理局联合发文《关于进一步规范我省住宅小区和商住楼内通信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苏建房〔2005〕81号)的精神,依照国家及江苏省相关法规、规范、标准,结合我省住宅小区通信配套设施建设实际情况编制的。
本标准的编制,目的在于进一步规范全省住宅小区通信配套设施的建设,提高通信建设水平,确保用户通信需求得到实现。
本标准共分八章,主要内容有:1、总则;2、术语;3、一般规定;4、公共交接间设置;5、住宅小区通信管道设置;6、住宅小区室内配线管网设置;7、住宅小区配线设置;8、住宅小区公用电话设施设置;附录。
本标准由江苏省建设厅、江苏省通信管理局负责解释。
在执行过程中,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有关资料和意见向江苏省建设厅、江苏省通信管理局、南京电信规划设计所反映,以便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标准提出单位:江苏省建设厅江苏省通信管理局本标准主编单位:南京电信规划设计所本标准参编单位:江苏省通信管理局江苏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南京市民用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冯迪雁、沈梅、达式华、周海新、唐觉民1、总则1.0.1 为了规范江苏省内住宅小区通信配套设施建设,提高通信建设水平,确保用户通信需求得到实现,特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江苏省内城镇新建住宅小区通信配套设施建设。
城镇改、扩建的住宅楼及其他民用建筑的通信配套设施建设,可参照执行。
1.0.3 本标准所指通信配套设施是指有线通信范畴内的通信设施。
1.0.4 新建住宅小区通信配套设施建设应与城市发展规划和通信发展规划相适应,并适度超前。
现有住宅小区通信配套设施在改、扩建时也应与城市发展规划和通信发展规划相适应。
1.0.5 住宅小区通信配套设施的规划应纳入小区建设综合规划,其中室外管线部分应纳入小区综合管线规划。
1.0.6 住宅小区通信配套设施的设计应纳入小区建设工程设计文件。
住宅小区通信配套设施建设标准常州市通信行业协会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江苏分公司2013年3月前言按照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江苏省通信治理局苏建科〔2010〕308号关于加大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共建共享工作的通知精神,以及工信部、进展改革委、科技厅(委、局)、财政厅(局)、国土资源厅(局)、建设厅(局)、国税局、地税局联合发出的工信部联通[2010]105号关于推进光纤宽带网络建设的意见,由常州市通信行业协会牵头完成了本标准的编写工作。
本标准以连续满足常州市住宅小区信息化服务需求,加速都市宽带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节约资源、幸免重复建设、保证居民自由选择信息服务的权益为动身点,满足可预见的小区居民的信息需求,对以后难以预见的信息需求进行必要的最小资源预留,力求达到标准内容充实、有较强的操作性目的。
本标准吸取了国内外有关建设实践与体会,并参考了国内外有关设计规范和标准。
目录1.总则 12.术语 33. 小区机房建设 53.1一样规定53.2小区机房选址53.3小区机房面积53.4小区机房工艺要求63.5电源、防雷及接地64. 交接间设置85. 住宅小区信息管网建设95.1一样规定95.2管道路由95.3管道设计与施工95.4信息管道人(手)设置116. 住宅小区楼内配线管网建设 12 6.1一样规定126.2信息主配线间136.3楼层配线箱136.4楼内垂直配线管道136.5楼内水平配线管道147. 住宅小区户内管网布线建设 16 7.1一样规定167.2家居配线箱(多媒体网络箱)167.3户内管网178.住宅小区无线接入设施建设19 8.1小区基站198.2小区覆盖系统198.3室内覆盖系统19附录A :住宅小区通信配套设施界面图21附录B:住宅小区管道段落分界示意图21附录C:住宅小区通信无源光网络示意图22附录D:FTTH接入方式住宅内布线示意图23附录E:楼层配线箱规格23附录F:皮线光缆、五类及超五类线、电话皮线外径24附录G 小区管道用聚氯乙烯(PVC-U)管的系列管材规格25附录H :小区管道用聚氯乙烯管的物理、化学及机械性能26附录:I楼内用管材规格27附录J:内用金属线槽(采纳镀锌钢板)常用规格29附录K:楼内用金属线槽(采纳镀锌钢板)承诺最小板材厚度301.总则1.0.1 为了规范常州市住宅小区信息配套设施建设,提升信息配套建设水平,确保用户信息需求,特制定本标准。
附录 A(资料性附录)条文说明A.1 本规范中提到的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内光纤到户通信设施指建筑规划用地红线内住宅范围内,地下通信管道、光缆交接箱,住宅建筑内管槽及通信线缆、配线设备,住户内家居配线箱、户内管线及各类通信业务信息插座,预留的设备间、电信间等设备安装空间。
具体见图A.1所示。
图A.1 住宅区及住宅建筑内通信设施构成示意A.2 本规范4.1.4条引用自《GB 50846-2012 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内光纤到户通信设施工程设计规范》1.0.3强制性条文,根据原信息产业部和原建设部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住宅小区及商住楼通信管线及通信设施建设的通知》(信部联规(2007)24号)的要求而提出的,即“房地产开发企业、项目管理者不得就接入和使用住宅小区和商住楼内的通信管线等通信设施与电信运营企业签订垄断性协议,不得以任何方式限制其他电信运营企业的接入和使用,不得限制用户自由选择电信业务的权利”。
A.3 本规范4.1.5条依据《GB 50846-2012 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内光纤到户通信设施工程设计规范》 1.0.4强制性条文和江苏省内光纤到户建设情况编制。
《“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构建网络强国基础设施,深入推进“宽带中国”战略,加快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
大力推进高速光纤网络建设。
全面实现向全光网络跨越,加快推进城镇地区光网覆盖,提供每秒1000兆比特(1000Mbps)以上接入服务,大中城市家庭用户实现带宽100Mbps以上灵活选择;多方协同推动提升农村光纤宽带覆盖率,98%以上的行政村实现光纤通达,有条件的地区提供100Mbps 以上接入服务,半数以上农村家庭用户实现带宽50Mbps以上灵活选择。
推动三网融合基础设施发展。
”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建住宅区和住宅建筑的通信设施应采用光纤到户方式建设。
A.4 本规范4.1.5条引用自《GB 50846-2012 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内光纤到户通信设施工程设计规范》1.0.6强制性条文,通信设施作为住宅建筑的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由电信业务经营者与住宅建设方共同承建。
住宅小区光纤到户通信配套设施建设标准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通信配套设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特别是在住宅小区,作为人们居家生活的重要场所,光纤到户通信配套设施建设标准也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将深入探讨住宅小区光纤到户通信配套设施建设标准的深度和广度,以期为大家带来有价值的内容。
1. 住宅小区光纤到户通信配套设施建设标准概述作为信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信设施的建设标准对于住宅小区的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里,我们可以先介绍一下光纤到户通信配套设施的定义,以及相关的建设标准和规范。
2. 住宅小区光纤到户通信配套设施建设标准的重要性光纤到户通信配套设施的建设标准对于居民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等方方面面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这一部分,我们可以深入分析光纤到户通信配套设施建设标准的重要性,以及对于社区发展、居民生活的促进作用。
3. 住宅小区光纤到户通信配套设施建设标准的具体要求针对光纤到户通信配套设施建设,其具体要求包括建设标准、技术指标、覆盖范围、服务能力等多个方面。
在这一部分,我们可以对这些具体要求进行逐一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光纤到户通信配套设施建设标准的实质内容。
4. 住宅小区光纤到户通信配套设施建设标准的实施现状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各地对于光纤到户通信配套设施建设标准的实施情况也有所不同。
在这一部分,我们可以对不同地区的实施现状进行比较和分析,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光纤到户通信配套设施建设标准的落实情况。
5.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我个人对这个主题的认识和观点,我认为光纤到户通信配套设施建设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只有通过制定严格的标准和落实有效的政策,才能保障居民的通信需求,推动社区的发展和提升居民生活的舒适度。
总结回顾在本文中,我们全面地探讨了住宅小区光纤到户通信配套设施建设标准的相关内容,包括概述、重要性、具体要求、实施现状和个人观点。
通过这些内容的呈现,我相信读者对这一主题已经有了全面、深刻和灵活的理解。
上海市新建住宅小区和住宅建筑内通信配套设施共建共享方案实施细则上海市新建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内通信配套设施共建共享方案实施办法-××-××发布 -××-××实施上海市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办公室发布1前言在当今*倡导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背景下,电信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已成为大势所趋本着节约资源、合作共赢、服务用户的指导原则上海市通信管理局组织编写了《上海市新建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内通信配套设施共建共享方案实施办法》,以规范和指导新建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内通信配套设施的共建共享本办法由上海市通信管理局归口和解释本办法仅针对建设阶段,共建共享所涉及的运行维护与业务资费的管理办法见《》和《》,不包括在本文件内主编单位:上海邮电设计咨询研究院有限公司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刘健2目录1 总则 42 术语 53 一般规定 74 通信配套设施共建共享方案设计 8 无源光网络参考模型 8 基于的光纤驻地网组网方案 8 住宅小区地下通信管道方案 1131 总则为了适应上海市城市信息化发展目标,指导新建住宅通信配套设施的共建共享,为三网融合奠定基础,满足居民对通信业务的需要,提高通信基础设施利用率,避免重复建设,特制定本办法本办法适用于新建住宅小区和住宅建筑内通信配套设施的建设通信配套设施的共建共享应遵循“用户选择、平等接入、资源共享、方便服务、资费统一”的原则共建共享的住宅通信配套设施是指除通信主设备以外的通信配套设施,各通信运营企业仅负责建设各自的通信主设备及自小区上联至各自公网的通局管道、光缆、光分纤设备等通信设施根据国家及上海市信息化发展的战略要求,新建住宅区应建设光纤接入网,提倡光纤到户的接入方式根据所属区域和用户需求内容等实际情况不排除其他接入方式,但需确保方案的可行性与适应性住宅区地下通信管道建设应纳入小区综合管线规划,并与通信运营商提供的通信管道连通通信配套设施应符合住宅区和住宅建筑的性质、功能、规模、环境条件的要求,并应满足多家通信运营商通信业务接入的需要通信配套设施工程建设应与住宅区或住宅建筑建设同步进行不同通信运营企业参与同一小区的通信配套设施共建共享时应统一组网技术及建设标准,以提高基础设施的共享程度组网技术及建设标准由负责牵头建设的运营商确定通信配套工程设计中选用的产品均应符合国家、行业及地方有关技术标准的要求未经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鉴定合格的设备及主要材料,不得在工程中使用42 术语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内通信配套设施指建筑规划用地红线内的住宅区地下通信管道、住宅建筑内和建筑群之间的通信管线、布线通道、配线设备以及用于安装通信设备的场地小区通信机房用于安装住宅小区通信设备、光纤配线架等配线设备的房屋,又称小区中心机房电信间用于安装住宅建筑内配线设备和通信接入网设备等的房屋通信管道通信光缆的一种敷设通道由管道、人孔、室外引上管和建筑物引入管等组成馈线光缆小区中心机房或其他业务集中点光纤配线架至光缆交接箱之间的连接光缆,又称为主干光缆配线光缆光缆交接箱至安装在住宅楼、住宅单元楼层的光分纤箱、光分路箱等光缆配线设备之间的连接光缆联络线缆自楼层设备所在的配线箱至用户引入线汇聚点所在的配线箱之间的联络线缆用户引入线缆用户引入线汇聚点所在的配线箱至住户家居配线箱之间的连接线缆户内线缆家居配线箱至户内信息插座之间的连接线缆楼层配线箱建筑物内用于线缆连接与分线的箱体,以明装或暗设的方式设于单元门口、楼层、过道等部位家居配线箱安装于住户内的配线箱体,用于终接用户引入线缆和安装用户端设备,并具有语音、数据、有线电视等各类弱电信息的传输、分配和转接功能的箱体信息插座盒户内线缆的终接设施,可安装面板和信息模块,以连接通信终端设备无源光网络的缩写,指由光纤、光分路器、光连接器等无源光器件组成的点对多点的光网5络光线路终端的缩写,是光接入网的局端设备光网络单元的缩写,是光接入网的远端/用户端设备光分配网的缩写,是提供光线路终端与光网络单元之间信号传输的点对多点的光分配网络,由光纤/光缆和光连接器、光分路器和光配线设备等无源器件组成光分路器也称为“非波长选择性光分支器件”,用于实现特定波段光信号的功率分路及再分配功能的无源光器件光纤到户的缩写,指仅利用光纤媒质连接通信局端和家庭住宅的接入方式,引入光纤和由单个家庭用户独享光纤到大楼的缩写,指光纤到楼宇,部署在楼层,下采用其他介质接入用户,由其所辖范围内多个用户共享63 一般规定建设住宅区及住宅建筑时,必须遵照国家、行业相关标准及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住宅建筑通信配套工程技术规范》的规定,在住宅建筑之间预埋地下通信管道,在住宅建筑内敷设暗管、桥架等设施及通信光缆,预留小区中心机房、电信间、楼层配线箱、家居配线箱等通信配套设施其中住宅建筑内的家居配线箱,入户管、暗管、桥架等布线通道,户内布线,楼层配线箱,用于安装通信设备的电信间,小区中心机房由土建弱电专业负责;住宅建筑之间的地下通信管道,通信光缆,小区中心机房进线管,机房内的、走线架,户外光缆配纤设备,楼层配线箱内用于安装或固定主设备、光缆尾跳纤的附属设施由通信配套专业负责住宅区地下通信管道应考虑共建,根据地理环境条件、用户数量及电信运营商通信业务的需求,结合小区综合管线规划考虑管道的总容量和路由,管道容量应按线缆的终期容量设计,不仅应满足参与共建的电信运营商的驻地网建设需求,还应满足住宅区智能化弱电系统对管道的需求,并预留1~2个备用管孔新建住宅宜采用光纤入户的接入方式,同一住宅小区内应统一接入方式,统一分光架构并统一各级分路器的安装位置,以达到共享通信配套设施的目的入户光缆应以共享方式建设,容量按每户1芯配置,且应一次布线到位小区通信机房或其他光缆集中点至住宅建筑单元之间的驻地网光缆应根据参与共建的运营商数量而分缆建设,且应一次布放到位新建住宅区需根据其住户规模设置小区通信机房,其使用面积应满足至少三家电信业务经营者的接入需求,且符合下表要求:表小区通信机房面积要求终期规划住宅户数<~~>小区通信机房面积≥10 ≥25 ≥40 ≥502注:终期规划住宅户数超过户时,小区通信机房宜分多处设置,且不宜少于2处小区通信机房内除主设备以外的配套设施,如、机房进线管道、走线架、外市电引入等应以共享方式建设74 通信配套设施共建共享方案设计无源光网络参考模型无源光网络是一种点到多点的单纤双向光网络,其典型拓扑结构为树型系统由局侧的光线路终端、用户侧的光网络单元和光分配网络组成,系统参考结构如图1所示:图1 参考结构基于的光纤驻地网组网方案共建共享的光纤到户组网方案一级分光架构1 网络结构:放置在用户家中,与之间只安装一级光分路器,分路器可安装在户外光缆分支点或住宅建筑楼内,适用于用户密度低且分散的住宅,如别墅类住宅2 共建共享方案:方案一:一级光分路器安装在户外光缆分支点根据用户分布情况及所选定的分路比,在住宅建筑内合适的位置设置楼层配线箱入户光缆根据住宅用户数按1:1配置,自各用户住宅布放至楼层配线箱在户外光缆分支点安装户外光缆配纤设备,自该配纤设备至楼层配线箱根据入户光缆数量1:1布放户外光缆,在楼层配线箱内做成端接续,通过适配器与入户光缆对接户外光缆配纤设备应采用无跳接配纤设备,箱内应提供可供运营商安装一级光分路器的空间,并提供运营商通局光缆成端的空间分路器选用适配器型分路器,且最多不宜超过4只光缆配纤设备至小区中心机房或其他光缆集中点的驻地网光缆容量按照分路器上行口的数量1:1配置,并根据参建运营商的数量分缆建设分路器由运营商根据业务需求自行安装,运营商公网至小区中心机房或其他光缆集中点的通局光缆由运营商自行建设参见图28图2 一级分光的光纤到户组网方案一方案二:一级光分路器安装在小区中心机房根据用户分布情况及所选定的分路比,在住宅建筑内合适的位置设置楼层配线箱入户光缆根据住宅用户数按1:1配置,自各用户住宅布放至楼层配线箱在小区中心机房安装,自至楼层配线箱根据入户光缆数量1:1布放户外光缆,在楼层配线箱内做成端接续,通过适配器与入户光缆对接小区中心机房内机架附近应提供可供运营商安装一级光分路器的空间,并提供运营商安装通局光缆配纤箱的空间一级分路器由运营商根据业务需求自行安装,运营商公网至小区中心机房的通局光缆由运营商自行建设参见图3 图3 一级分光的光纤到户组网方案二9二级分光架构1 网络结构:放置在用户家中,与之间安装二级光分路器,其中第一级光分路器安装在小区通信机房或其他光缆集中点,第二级光分路器安装在住宅单元内,适用于用户相对集中的多层及中高层住宅区,即公寓类住宅2 共建共享方案:根据用户分布情况及所选定的分路比,在每个住宅单元合适的楼层设置楼层配线箱入户光缆根据住宅用户数按1:1配置,自各用户住宅布放至楼层配线箱,成端至适配器或做好插头盘留在配线箱内楼层配线箱内应提供可供运营商安装二级光分路器的空间分路器选用适配器型分路器,且在同一个楼层配线箱内最多不宜超过4只楼层配线箱至小区中心机房或其他光缆集中点的驻地网光缆容量按照二级分路器上行口的数量1:1配置,并根据参建运营商的数量分缆建设小区中心机房或其他光缆集中点应能提供运营商安装一级光分路器的空间,一级、二级分路器由运营商根据业务需求自行安装,运营商公网至小区中心机房或其他光缆集中点的通局光缆由运营商自行建设参见图4图4 二级分光的光纤到户组网方案分路器下行端口的配置原则分路器由运营商根据业务需求和用户发展目标自行配置,但需结合光分路器的安装地点是否有足够空间而确定是否一次配足端口建议采用一级分光时,一级光分路器安装在小区中心机房的,端口可以根据用户发展情况分步配置;一级光分路器安装在户外光缆分支点的,端口可根据终期目标一次配足采用二级分光时,第二级光分路器的端口可根据终期目标一次配足10住宅小区地下通信管道方案住宅小区地下通信管道应纳入小区整体地下设施管线的规划中,与小区道路同步建设,并符合以下要求:1 小区地下通信管道应与外围市政道路的管道、小区中心机房预埋管、户外光缆配纤设备的引上管相衔接,且至市政管道应至少有两个方向的通道2 小区地下通信管道的路由宜以通信业务接入点或光缆集中点为中心向外辐射,管位选择在人行道、人行道旁绿化下或车行道下,但手孔不得设在车行道3 小区地下通信管道位置应与高压电力管、热力管、燃气管安排在道路的异侧,如在同侧则需保持安全的距离小区地下通信管道的管孔数应按远期光缆条数、管材规格和管群组合类型及备用孔数确定管孔总的数量应满足参与共建的运营商的需要,也可一并考虑住宅区内部其他弱电系统的需求,并符合以下设计原则:1 通信管道可采用不同管径的管材进行组合,以满足不同直径的光缆敷设需要2 通信管道采用多孔管时,管孔数不宜少于5孔。
XXXXX市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内光纤到户通信设施工程实施细则(试行)XXXXX市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办公室2015-04前言本办法是在住建部《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内光纤到户通信设施工程设计规范》(GB 50846-2012)的基础上,由安徽电信规划设计有限责任公司、江苏邮电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完成的。
在倡导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背景下,电信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已成为大势所趋。
通信设施的共建共享是政府大力推进的重点工作,能节约大量的社会资源和企业成本,驻地网内通信设施的共建共享是通信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为了适应城市信息化发展目标,为三网融合奠定基础,提高通信基础设施利用率,避免重复建设,本着节约资源、合作共赢、服务用户的指导原则,现组织编写了《XXXXX市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内光纤到户通信设施工程实施细则》,以规范和指导新建通信设施的共建共享。
根据GB 50846-2012的要求,本实施细则针对基于PON的光纤到户模式组网,办法适用于新建住宅小区、商住楼、写字楼、大市场等通信设施建设,以下简称驻地网。
主编单位:XXXXX市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办公室目录一、总则 01.1 强制性条文 01.2 一般性条文 0二、术语 02.1 电信设施共建基本术语 02.2 FTTH光纤到户基本术语 (1)三、工程界面及建设原则 (2)3.1 驻地网通信设施工程分工界面 (2)3.2 驻地网通信设施工程建设原则 (3)四、驻地网通信共建设计要求 (4)4.1 FTTH光纤到户组网方案 (4)4.2 地下通信管道方案 (5)4.3 设备间设计要求 (6)五、驻地网通信共建施工及验收要求 (7)5.1 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 (8)5.2 光缆工程施工及验收 (9)5.3 设备间施工及验收 (11)六、其他要求 (11)参考标准名录 (12)附录一机房光总配线架MODF技术标准 (13)附录二共享型光配线箱技术标准 (15)附录三光分纤箱技术标准 (16)附录四家居配线箱技术标准 (17)附录五引入光缆、皮线光缆技术标准 (18)一、总则1.1 强制性条文(1)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内光纤到户通信设施工程的设计,必须满足多家电信业务经营者平等接入、用户可自由选择电信业务经营者的要求。
1 总则1. 0. 1为规范江苏省内住宅小区基础通信配套设施建设,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需要,实现光纤直接通达用户家庭,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确保用户能获得更加优质的通信服务的权益,特制定本标准。
1. 0. 2本标准适用于江苏省内城镇新建住宅小区通信配套设施建设。
城镇改、扩建的住宅楼及其他民用建筑的通信配套设施建设,可参照执行。
1. 0. 3本标准所指通信配套设施是指有线通信范畴内的通信设施。
1. 0. 4新建住宅小区通信配套设施建设应与城市发展规划和通信发展规划相适应,并适度超前。
现有住宅小区通信配套设施在改、扩建时也宜与城市发展规划和通信发展规划相适应。
1. 0. 5住宅小区通信配套设施的规划应纳入小区建设规划,其中室外管线部分应纳入小区综合管线规划。
1. 0. 6住宅小区通信配套设施的设计应纳入小区建设工程设计文件。
通信配套设施应随建设工程同步施工、同步验收。
1. 0. 7住宅小区通信配套设施建设,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省现行有关规范和标准的规定。
2 术语2. 0. 1光纤到户Fiber to the home光纤直接到达用户家庭。
2. 0. 2住宅小区通信配套设施Communication ancillary facilities in residential district城镇住宅小区建筑与建筑群为实现光纤直接通达用户家庭,以提供语音、数据、多媒体、高质量音视频等通信业务所配套的小区公共交接间、通信管道、室内配线管网、配线光缆、入户线光缆及住户弱电箱等通信设施。
2. 0. 3公共交接间Common cross-connect room供通信业务经营者安装通信设备的技术用房(箱),根据小区的规模可分为:小区通信间、光缆分纤箱。
2. 0. 4光缆分纤箱Optical fiber cable distribution box安装在建筑物内完成配线光缆与入户线光缆的连接以及配线的设备。
住宅建筑通信配套工程技术规范上海市建筑建材业市场管理总站上海市建筑建材业市场管理总站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住宅建筑通信配套工程技 术 规 范第2部分:施工及验收规范T e c h n i c a l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f o r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a c c e s s o r yp r o j e c to f r e s i d e n t i a l b u i l d i n g sP a r t2:C o n s t r u c t i o n&a c c e p t a n c e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D G/T J08-606-2011J10334-20112011 上海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住宅建筑通信配套工程技 术 规 范第2部分:施工及验收规范T e c h n i c a l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f o r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a c c e s s o r yp r o j e c to f r e s i d e n t i a l b u i l d i n g sP a r t2:C o n s t r u c t i o n&a c c e p t a n c e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D G/T J08-606-2011主编单位:上海市通信管理局批准部门: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施行日期:2011年8月1日2011 上海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文件沪建交[2011]610号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关于批准‘住宅建筑通信配套工程技术规范“为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的通知各有关单位:由上海市通信管理局主编的‘住宅建筑通信配套工程技术规范“,经市建设交通委科技委技术审查和我委审核,现批准为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统一编号为D G/T J08-606-2011,自2011年8月1日起实施㊂原‘住宅建筑通信配套工程技术规范“(D G/T J08-606-2004)同时废止㊂本规范由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负责管理㊁上海市通信管理局负责解释㊂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二○一一年六月二十一日前 言根据2011年5月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关于印发‘2011年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和标准设计编制计划(第一批)“的通知(沪建交[2011]462号)要求,为贯彻国家㊁行业和地方发展重要策略,体现光纤到户㊁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推进三网融合的政策要求,由上海市通信管理局担任主编,组织上海邮电设计咨询研究院有限公司等有关单位和人员对自2004年3月15日起实施的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住宅建筑通信配套工程技术规范“(D G/T J08-606-2004)进行修订㊂修订后的‘住宅建筑通信配套工程技术规范“(D G/T J08-606-2011)由‘设计规范“㊁‘施工及验收规范“两个部分组成㊂本规范为其中第2部分:‘施工及验收规范“(以下简称规范)㊂本规范与D G/T J08-606-2004相比主要变化如下:强调电信基础设施共享:各通信运营商均通过住宅小区内中心机房接入;住宅小区的通信管道㊁中心机房及中心机房至楼层配线箱之间的光缆网络和入户光缆均为共享的电信基础设施,各通信运营商均可使用;实现光纤到户:取消原规范中与通信用铜芯全塑电缆有关的施工及验收条款;第3章中增加3.4塑料管及配件,将原3.3线缆检验改为3.5线缆及光器件检验,删除原3.4.7铜芯全塑电缆主要电气特性,新增3.5.7接入网常用光纤光缆主要技术指标,原3.5室内外设备箱检验改为3.6室内外光纤分配设备检验;第5章建筑物内暗配线管网的施工改为住宅建筑内通信管网的施工,5.1暗配线管改为一般规定;第7章住宅小区内配线电缆的施工改为室外光缆交接箱的安装;第8章住宅小区内配光缆的施工改为住宅小区光缆的施工,新增8.3入户光缆敷设,原8.3光缆接续改为8.4;第9章五类及五类以上非屏蔽对绞电缆的施工改为住户内通信线缆施工;新增第10章线路测试,将原10.4光缆线路测试及原9.3非屏蔽对绞电缆测试移至新增第10章,并改为10.1光缆线路测试㊁10.2非屏蔽对绞电缆链路测试;原第10章工程验收改为第11章㊂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为:1.总则;2.术语;3.器材检验;4.住宅小区通信管道的施工;5.住宅建筑内通信管网的施工;6.中心机房内设备安装;7.室外光缆交接箱的安装;8.住宅小区光缆的施工;9.住户内通信线缆施工;10.线路测试;11.工程验收㊂本规范在使用过程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告知上海市通信管理局(地址:上海市延安东路1200号;邮政编码:200003)㊂主编单位:上海通信管理局参编单位:上海邮电设计咨询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电信工程有限公司上海电信住宅宽频网络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陆继德 贺士敏 胡 定 贾 明 林松祥刘 健 陈 锐主要审查人:顾荣生 程大章 陈众励 高小平 孔利加陈 洪 刘术启上海市建筑建材业市场管理总站二○一一年六月十日目 次1 总 则(1)………………………………………………………2 术 语(2)………………………………………………………3 器材检验(6)…………………………………………………… 3.1 一般规定(6)……………………………………………… 3.2 水泥及水泥制品检验(6)………………………………… 3.3 钢材㊁管材及铁件检验(7)……………………………… 3.4 塑料管及配件(7)………………………………………… 3.5 线缆及光器件检验(8)…………………………………… 3.6 室内外光纤分配设备检验(11)…………………………4 住宅小区通信管道的施工(13)……………………………… 4.1 开挖沟(坑)(13)………………………………………… 4.2 砌人(手)孔(14)………………………………………… 4.3 敷设管道(15)…………………………………………… 4.4 管道试通及其他(19)……………………………………5 住宅建筑内通信管网的施工(20)…………………………… 5.1 一般规定(20)…………………………………………… 5.2 线缆桥架和线槽安装(21)……………………………… 5.3 楼层配线箱及住户信息配线箱(21)……………………6 中心机房内设备安装(23)…………………………………… 6.1 光纤配线架(箱㊁柜)的安装(23)………………………… 6.2 机架安装(23)…………………………………………… 6.3 电源安装(24)…………………………………………… 6.4 接地安装(25)……………………………………………7 室外光缆交接箱的安装(26)…………………………………8 住宅小区光缆的施工(28)…………………………………… 8.1 子管敷设(28)…………………………………………… 8.2 光缆敷设(28)…………………………………………… 8.3 入户光缆敷设(31)……………………………………… 8.4 光缆接续(33)……………………………………………9 住户内通信线缆施工(35)…………………………………… 9.1 一般规定(35)…………………………………………… 9.2 非屏蔽对绞电缆敷设(36)………………………………10 线路测试(38)………………………………………………… 10.1 光缆线路测试(38)……………………………………… 10.2 非屏蔽对绞电缆链路测试(39)…………………………11 工程验收(41)………………………………………………… 11.1 竣工技术资料文件编制要求(41)……………………… 11.2 检验项目及内容(42)…………………………………… 11.3 管道质量检验(53)………………………………………附录A 常用各种标号普通混凝土参考配比及每立方米用料量(55)…………………………………………………附录B 非屏蔽对绞线电气测试方法和内容(58)………………附录C 光纤链路测试方法(60)…………………………………本规范用词说明(62)………………………………………………引用标准名录(63)…………………………………………………条文说明(65)………………………………………………………C O N T E N T S1 G e n e r a l p r o v i s i o n s (1)……………………………………………………2 T e r m s (2)…………………………………………………………………3 E q u i p m e n t i n s p e c t i o n (6)………………………………………………… 3.1 G e n e r a l r e q u i r e m e n t (6)……………………………………………… 3.2 C e m e n t a n d c e m e n t p r o d u c t s i n s p e c t i o n (6)……………………… 3.3 S t e e l ,p i p e s a n d i r o n p r o d u c t s i n s p e c t i o n (7)……………………… 3.4 P l a s t i c p i p e a n d f i t t i n g s (7)………………………………………… 3.5 C a b l e a n do p t i c a l d e v i c e s i n s p e c t i o n (8)…………………………… 3.6 I n d o o r a n do u t d o o r o p t i c a l f i b e r 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ne q u i p m e n t i n s p e c t i o n (11)…………………………………………………………4 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p i p e l i n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i n r e s i d e n t i a l d i s t r i c t (13)……… 4.1 T r e n c h (p i t )e x c a v a t i n g (13)………………………………………… 4.2 M a n h o l e (h a n dh o l e )b u i l d i n g (14)…………………………………… 4.3 P i p e l a y i n g (15)……………………………………………………… 4.4 P i pe l i n e d r if t a n do t h e r t e s t (19)……………………………………5 T e l e 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sb u i l t -i n p i p en e t w o r kc o n s t r u c t i o n i n r e s i d e n t i a l b u i l d i ng (20)……………………………………………………………… 5.1 G e n e r a l r e q u i r e m e n t (20)…………………………………………… 5.2 I n s t a l l a t i o no f c a b l eb r i d g e a n d t r u n k i n g (21)……………………… 5.3 F l o o r d i s t r i b u t i o nb o xa n d t e l e c o m j u n c t i o nb o x f o r h o m e (21)…6 E q u i p m e n t d e p l o y m e n t i n t h e c e n t e r t e l e c o me q u i p m e n t r o o m (23)…… 6.1 O p t i c a l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f r a m e (b o x ,c a b i n e t )i n s t a l l a t i o n (23)………… 6.2 R a c k i n s t a l l a t i o n (23)………………………………………………… 6.3 P o w e r d e v i c e s i n s t a l l a t i o n (24)……………………………………… 6.4 G r o u n d i n g i n s t a l l a t i o n (25)…………………………………………7 I n s t a l l a t i o no f o p t i c a l c a b l e c r o s s -c o n n e c t i n g c a b i n e t (26)………………8 O p t i c a l c a b l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i n t h e r e s i d e n t i a l d i s t r i c t (28)……………… 8.1 S u b -p i p e l a y i n g (28)………………………………………………… 8.2 O p t i c a l f i b e r l a y i n g (28)……………………………………………… 8.3 I n -h o m e o p t i c a l f i b e r l a y i n g (31)…………………………………… 8.4 O p t i c a l f i b e r jo i n t (33)………………………………………………9 T e l e 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c a b l e i nh o m e (35)………………………………… 9.1 G e n e r a l r e q u i r e m e n t (35)…………………………………………… 9.2 U n s h i e l d e d t w i s t e d p a i r c a b l e l a y i n g (36)…………………………10 L i n e t e s t (38)…………………………………………………………… 10.1 O p t i c a l f i b e r l i n e t e s t (38)………………………………………… 10.2 U n s h i e l d e d t w i s t e d p a i r c a b l e l i n k t e s t (39)………………………11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q u a l i t y a c c e pt a n c e (41)…………………………………… 11.1 C o m p l e t i o no f t e c h n i c a l i n f o r m a t i o nd o c u m e n t a t i o n r e q u i r e m e n t s (41)…………………………………………………… 11.2 T e s t i t e m s a n d c o n t e n t (42)………………………………………… 11.3 P i p e l i n e q u a l i t y i n s p e c t i o n (53)……………………………………A p p e n d i xA T h e r e f e r e n c e d r a t i oo f o r d i n a r y c o n c r e t e a n d t h e f e e d i n g a m o u n t p e r c u b i cm e t e r f i b e r l i n k t e s tm e t h o d (55)…………A p pe n d i xB U n s h i e l d e d t w i s t e d p a i r c a b l e e l e c t r i c a l t e s tm e t h o d s a n d c o n t e n t (58)……………………………………………………A p p e n d i xC T e s tm e t h o dof o p t i c a l f i b e r l i n k (60)………………………E x p l a n a t i o no fw o r d i ng i n thi s s pe c if i c a t i o n (62)……………………………N o r m a t i v e r e f e r e n c e (63)………………………………………………………E x p l a n a t i o no f t h i s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65)…………………………………1 总 则1.0.1 ‘住宅建筑通信配套工程技术规范“第2部分:‘施工及验收规范“是住宅及住宅小区内光纤到户(F T T H)通信配套工程的施工及质量检查㊁随工检验㊁竣工验收㊁工程监理等工作的技术依据㊂1.0.2 本规范适用于本市新建住宅及住宅小区内的通信管网㊁暗配线系统及中心机房㊁电信间等通信配套设施的施工及验收㊂1.0.3 工程施工所选用的器材必须符合国家及行业标准,主要器材必须有产品合格证㊁质量保证书和检测报告,工程施工中不应使用未经国家认可的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鉴定合格的器材㊂1.0.4 施工企业必须具有相关主管部门批准的相应施工资质,其施工工程应与核准的施工范围相符㊂1.0.5 施工单位应按设计规定㊁通信行业规范及标准进行施工,如因故发生变更,应由建设单位或设计单位签发变更文件,方可变更施工㊂1.0.6 施工单位应强化安全生产意识㊁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㊂1.0.7 施工单位应注意环境保护,降低噪音,及时清除余土及其他废弃物,爱护绿化,文明施工㊂1.0.8 住宅建筑通信配套工程施工及验收,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㊁行业和上海市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㊂12 术 语2.0.1 住宅r e s i d e n t i a l b u i l d i n g s供家庭居住使用的建筑㊂2.0.2 高层住宅h i g h-r i s e d w e l l i n g b u i l d i n g十层及十层以上的住宅㊂2.0.3 中高层住宅m e d i u mh i g h-r i s e d w e l l i n g b u i l d i n g七至九层的住宅㊂2.0.4 多层住宅m u l t i-s t o r i e s d w e l l i n g b u i l d i n g四至六层的住宅㊂2.0.5 低层住宅l o w-r i s e d w e l l i n g b u i l d i n g一至三层的住宅㊂2.0.6 光纤到户f i b e r t o t h eh o m e指仅利用光纤媒质连接通信局端和家庭住宅的接入方式,简称为F T T H㊂2.0.7 无源光网络p a s s i v e o p t i c a l n e t w o r k由光纤㊁光分路器㊁光连接器等无源光器件组成的点对多点的网络,简称为P O N㊂2.0.8 中心机房c e n t e r t e l e c o me q u i p m e n t r o o m用于安装住宅小区公共通信设施的共享房间㊂2.0.9 电信间t e l e 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s r o o m用于安装本住宅单元公共通信设施的共享房间㊂2.0.10 楼层配线箱f l o o r d i s t r i b u t o r b o x设置在住宅楼层,具有光缆成端及分配功能的箱体㊂2.0.11 住户信息配线箱t e l e c o m j u n c t i o nb o x f o r h o m e2安装在住户内,具有话音㊁数据㊁视频等各类弱电信息的传输㊁分配和转换(接)功能的箱体㊂2.0.12 过路箱(盒)p a s s b o x住宅内暗配管段之间为方便施工和维护而设的箱(盒)体㊂2.0.13 信息插座t e l e 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s o u t l e t通信信号引出端,包括电话插座和数据插座㊂2.0.14 光纤配线架o p t i c a l f i b e r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f r a m e s光缆和光通信设备之间或光通信设备之间的配线连接设备,简称为O D F㊂2.0.15 光缆交接设备o p t i c a l c a b l e c r o s s-c o n n e c t i n g e q u i p m e n t用于连接主干光缆和配线光缆的设备㊂2.0.16 交接配线c r o s s-c o n n e c t i n g d i s t r i b u t i o n主干光缆经过交接设备再接到分线设备的一种配线方式㊂2.0.17 直接配线d i r e c t-c o n n e c t i n g d i s t r i b u t i o n光缆不经过交接设备,直接接到分线设备的一种配线方式㊂2.0.18 光缆接头盒c l o s u r e f o r o p t i c a l f i b e r c a b l e s为相邻光缆段间提供光学㊁电气㊁密封和机械强度连续性的保护装置㊂2.0.19 非屏蔽对绞电缆u n s h i e l d e d t w i s t e d p a i r由非屏蔽线对组成的电缆,主要用于住户内布线㊂通常又称为U T P电缆㊂2.0.20 光分路器o p t i c a l f i b e r s p l i t t e r可以将一路分成多路光信号以及完成相反过程的无源器件㊂2.0.21 光纤机械式接续器o p t i c a l f i b e rm e c h a n i c a l s p l i c e一种通过非熔接的方式快速实现裸光纤对接的光纤接续器件㊂通常称为 冷接子”㊂32.0.22 光纤活动连接器o p t i c a l f i b e r c o n n e c t o r以单芯插头和适配器为基础组成的插拔式连接器,用于两根光纤实现光学连接的器件㊂2.0.23 现场组装式光纤活动连接器f i e l d-m o u n t a b l e o p t i c a l c o n-n e c t o r一种可在施工现场用机械方式在光纤或光缆的护套上直接组装而成的光纤活动连接器㊂通常称为 冷接头”2.0.24 波长段扩展的非色散位移单模光纤e x t e n d e d w a v e-l e n g t hb a n dd i s p e r s i o nu n s h i f t e d s i n g l e-m o d e o p t i c a l f i b e r 零色散波长在1,310n m处,波长在1,550n m处衰减最小,并将可以使用的波长区域扩展到了1360n m~1530n m段㊂该光纤我国的国内标准(G B㊁Y D)分类代号为B1.3,目前其对应于I T U-T的标准分类代号为G.652C和G.652D,对应于I E C的标准分类代号为B1.3C和B1.3D㊂2.0.25 接入网用弯曲损耗不敏感单模光纤b e n d i n g l o s s i n s e n-s i t i v e s i n g l em o d e o p t i c a l f i b r e f o r t h e a c c e s s n e t w o r k具有改进的微弯性能,适合在建筑物内进行小弯曲半径安装的光纤㊂该光纤我国的国内标准(G B㊁Y D)分类代号为B6,其对应于I T U-T的标准分类代号为G.657,对应于I E C的标准分类代号为B6㊂2.0.26 尾纤p i g t a i l一端带有光纤活动连接器插头的单芯或多芯的光缆㊂2.0.27 跳纤o p t i c a l f i b e r j u m p e r一根两端都带有光纤活动连接器插头的单芯或多芯的光缆㊂2.0.28 引上管t h e p i p e o f l e a d i n g t o g r o u n d地下通信管道的人(手)孔至地上建筑物外墙㊁电杆或室外设4备箱间的管道㊂2.0.29 进楼管e n t r a n c e p i p e地下通信管道的人(手)孔与建筑物之间的地下连接管道㊂2.0.30 竖向暗配管v e r t i c a l b u i l t-i n p i p e楼层配线箱(过路盒)之间的上下连接管道㊂2.0.31 水平暗配管h o r i z o n t a l b u i l t-i n p i p e楼层配线箱或竖井与信息配线箱之间的暗管以及信息配线箱与信息插座之间的暗管㊂53 器材检验3.1 一般规定3.1.1 工程中所用器材的型号㊁规格㊁数量㊁质量在施工前,应由施工单位会同监理单位或建设单位进行现场检验,无出厂检验合格证的器材不应在工程中使用㊂3.1.2 经检验的器材应做好记录,对不合格的器材应单独存放,以备核查与处理㊂3.1.3 工程中使用的线缆㊁器材应与设计文件规定的规格㊁型号及等级相符㊂3.2 水泥及水泥制品检验3.2.1 各种标号的水泥应符合国家所规定的产品质量标准,工程中不应使用过期或受潮变质和无产品出厂证明或无标号的水泥㊂3.2.2 水泥预制品的规格尺寸和制作质量应逐个检验㊂不同规格的水泥预制品不得混合堆放㊂3.2.3 水泥预制品在投入使用前应检查其标准养护期,不足28d 养护期的水泥制品不应投入使用㊂3.2.4 水泥预制品表面应完整,人孔上覆缺角应小于200mm;底(盖)板裂缝长度应小于50mm,边角缺损应小于20mm,两端应有两根Φ12mm伸出长度为100mm的钢筋㊂3.2.5 石子应采用天然砾石或人工碎石,不应使用风化石㊂石料中不应有树叶㊁草根㊁木屑等杂物㊂含泥量按重量计不应超过62%;在投入使用前应用水冲洗㊂3.2.6 通信管道工程中宜用天然中粗砂,砂中不应含有树叶㊁草根㊁木屑㊁泥土等杂物㊂3.2.7 井砖应完整,不应使用断砖㊂3.3 钢材、管材及铁件检验3.3.1 钢材的材质㊁规格㊁型号应符合设计文件规定㊂不应使用锈片剥落或严重锈蚀的钢材㊂3.3.2 管材的内径负偏差应不大于1mm,管材内壁应光滑,无节疤,无裂缝,管身及管口不应变形,接续配件应齐全有效㊂3.3.3 各种铁件的材质㊁规格及防锈处理等应符合相关质量标准,不应歪斜㊁扭曲㊁飞刺㊁断裂或破损㊂铁件的防锈处理和涂层应均匀完整㊁表面光洁㊁不应有脱落㊁气泡等缺陷㊂3.3.4 人(手)孔盖框的规格应符合下列规定:1 人(手)孔盖框装置用球墨铸铁铸造或其他复合材料,球墨铸铁的抗拉强度应大于350M P a,密度大于7.10m g/mm3㊂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应大于117.68M P a,铸件表面应完整,无飞刺㊁砂眼等缺陷;2 人(手)孔盖与口圈的内缘间隙应小于3mm;人(手)孔盖与口圈盖合后,人(手)孔盖边缘应高于口圈1mm~3mm;3 人(手)孔盖与口圈应吻合,盖合后应平稳㊁不翘动㊂3.4 塑料管及配件3.4.1 通信管道工程所用的塑料管材有聚氯乙烯(P V C-U)管和高密度聚氯乙烯(H D P E)管㊂其塑料管的型号及尺寸应符合设计规范要求㊂73.4.2 聚氯乙烯管及高密度聚乙烯塑料管的性能应符合‘通信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 B50374-2006的2.9.2条,表2.9.2-1,2.9.2-2,2.9.2-3的要求㊂3.4.3 塑料管材的管身和管口不得变形,管孔内外壁均应光滑㊁色泽应均匀㊁不得有气泡㊁凹陷㊁凸起及杂塑质,两切口应平整㊁无裂口毛刺,并与中心线垂直,管材弯曲度不应大于0.5%(多孔管)㊂多孔塑料管外径与接头套内径㊁承插管的承口内径与插口外径应吻合㊂3.4.4 通信塑料管道工程的接续配件应齐全有效,视不同的管型分别按下述内容进行检验:1 承插式接头用胶圈应完好,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㊂2 套管式接头套管应完好,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㊂3 中性胶合粘剂规格㊁粘度及有效期应合格㊂4 塑料管组群用支架㊁勒带应符合设计要求㊂3.5 线缆及光器件检验3.5.1 工程中使用光缆㊁五类及五类以上非屏蔽对绞电缆㊁室内电话线的型号㊁规格应符合设计的规定㊂3.5.2 光缆应附标志㊁标签,内容应齐全㊁清晰㊂3.5.3 光缆应附有出厂质量检验报告㊁合格证等㊂3.5.4 光缆开盘后应先检查光缆外表有无损伤,端头封装应完好㊂对每盘光缆进行盘测,将实测数据与出厂的检验报告进行核对㊂所有测试的数据应保存归档㊂3.5.5 跳纤及尾纤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1 跳纤及尾纤的数量㊁规格及型号应符合设计规定;2 跳纤及尾纤的活动连接器端面应配有合适的防尘帽8保护;3 每根跳纤及尾纤中的光纤类型应有明显标记,并附有出厂检验测试技术数据㊂3.5.6 接插件的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1 光纤活动连接器㊁光纤机械接续器㊁信息插座及其它接插件的部件应完整,材质应满足设计要求㊂2 光纤活动连接器㊁光纤机械接续器的插入衰耗及其他各项技术指标应符合3.5.8规定㊂3 光纤插座㊁插头等连接器的型号㊁规格㊁数量㊁安装位置应与设计相符㊂3.5.7 接入网常用光纤光缆主要技术指标1 光纤的型号㊁规格应符合设计的规定㊂2 光缆结构应符合设计规定㊂室外光缆的允许拉伸力和压扁力应符合表3.5.7-1的要求,蝶形光缆允许拉伸力和压扁力应符合表3.5.7-2的要求㊂表3.5.7-1 室外光缆的允许拉伸力和压扁力允许拉伸力(最小值)允许压扁力(最小值)F S T/G F S T(N)F L T(N)F S C(N/100mm)F L C(N/100mm)0.81.5006001,000300表3.5.7-2 蝶形光缆允许拉伸力和压扁力(N/100m m)光缆类型受力类型拉伸力压扁力蝶形光缆(护套类型:阻燃)短期力1001,000长期力6050093.5.8 小区光缆网中光纤接插件可采用P C㊁U P C或A P C型光纤活动连接器,具体应符合设计的要求㊂光纤活动连接器主要技术指标如下:1 光纤活动连接器插入损耗应不大于0.5d B㊂2 P C型活动连接器回波损耗应不小于40d B㊂3 U P C型活动连接器回波损耗应不小于50d B㊂4 A P C型活动连接器回波损耗应不小于60d B㊂3.5.9 100ΩU T P电缆的电气特性应符合表3.5.9规定,如采用5e类以上非屏蔽U T P电缆的电缆电气特性应符合‘数字通信用实心聚烯烃绝缘水平对绞电缆“Y D/T1019的要求㊂表3.5.9 100ΩU T P电缆电气特性(测试条件为环境温度20℃)序号电气特性频 率单位参 数5类5e类1特性阻抗≤MH zΩ100±15100±15 2最大直流电阻D CΩ/100m9.59.53衰减100MH z d B/100m20.220.2 4标准传播速度100MH z0.65c0.65c 5近端串音衰减100MH z d B/100m22.032.3 6最大电阻不平衡D C%2.52.57最大工作电容0.001MH z n f5.65.68最大线对对地电容不平衡0.001MH z P f/100m3303309结构回波损耗20MH z~100MH z d B/100m23-l o g(f/20)28-l o g(f/20) 013.6 室内外光纤分配设备检验3.6.1 室内外光纤分配设备应按下列要求进行检验:1 工程中使用的室内外光纤分配设备的型号㊁规格应符合设计规定;2 设备内的配件㊁附件应齐全;3 设备的形状应完整,各塑料配件应无毛刺㊁气泡㊁翘曲㊁龟裂㊁空洞㊁杂质等缺陷;4 金属构件表面涂锌层应光洁㊁色泽均匀,应不存在起皮㊁流挂㊁锈蚀㊁气泡和发白等缺陷;5 经涂覆处理的箱体和金属结构件,其涂层与基体应具有良好的附着力,箱体及构件表面应平整光滑㊁颜色均匀,不应存在掉漆㊁流挂㊁色差及划痕露底等现象㊂6 机械强度:1)室外光缆交接箱:箱体顶端表面应能承受不小于1,000N的垂直压力,箱门打开后,在门的最外端应承受的垂直压力不小于200N,卸去载荷后,箱体无破坏痕迹和永久变形;2)楼层配线箱:箱体顶端表面应能承受不小于500N的垂直压力,箱门打开后,在门的最外端应承受的垂直压力不小于100N,卸去载荷后,箱体无破坏痕迹和永久变形;7 箱门开启角度不小于120°;8 箱体密封条粘结应平整牢固,门锁的启闭灵活可靠,箱体处于锁闭状态时,密封性能应要求:1)室内型箱体密封防护性能应达到I P53级要求;112)室外型箱体密封防护性能应达到I P65级要求㊂9 所有紧固件联结应牢固可靠;10 设备内光缆固定㊁纤芯终结储存㊁光纤熔接头保护等功能应符合设计要求㊂采用二级分光方式组网的住宅小区,还应检验光分路器安装配件及安装空间应符合设计要求;11 设备应有明晰的线序等示铭标志,各类标志名称统一,应符合设计规定㊂3.6.2 室内外光纤分配设备的使用环境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工作条件: -5℃~+45℃ (室内型)-10℃~+55℃(室外型)相对湿度: ≤85%(30℃时) (室内型)≤95%(40℃时)(室外型)3.6.3 高压防护接地装置检查应符合以下要求:1 接地装置与箱体金工件之间的耐压水平不小于3,000V(D C)1m i n不击穿无飞弧;2 接地装置与箱体金工件之间的绝缘电阻应不小于2×104MΩ,试验电压应为直流500V;3 室外光缆交接箱:光缆固定处应能承受1,000N的轴向拉力,经拉伸㊁扭转试验后检查光缆固定处及固定装置,光缆应无任何松动㊁破坏现象;4 楼层配线箱:光缆固定处应能承受500N的轴向拉力,经拉伸㊁扭转试验后检查光缆固定处及固定装置,光缆应无任何松动㊁破坏现象;5 高压防护接地处应有明显的接地标志㊂214 住宅小区通信管道的施工4.1 开挖沟(坑)4.1.1 施工前应根据设计图纸进行现场划线定位,管道的路由㊁管位应符合设计规定,开挖管道沟槽时,沟边应呈斜坡,沟底应呈一字坡或人字坡,坡度为3‰㊂并要求沟底平整,开挖前应了解其他管线的管位及埋深,必要时可打样洞㊂4.1.2 挖掘不支撑护土板的人(手)孔坑,其坑的平面形状应与人(手)孔形状相同,坑的侧壁与人(手)孔壁的外侧间距不小于300mm,其放坡系数应符合按表4.1.2要求㊂表4.1.2 放坡挖沟(坑)系数表土壤类别H∶DH≤2m H>2m粘土1∶0.101∶0.15夹砂粘土1∶0.151∶0.25砂质土1∶0.251∶0.50瓦砾㊁卵石1∶0.501∶0.75炉渣㊁回填土1∶0.751∶1.00注:H为深度;D为放坡(一侧的)宽度;H∶D=1∶X(X取表中系数)㊂4.1.3 挖掘需要支撑护土板的人(手)孔坑,其坑的长边与人(手)孔壁长边的外侧(指最大宽处)间距不宜小于400mm㊂4.1.4 管道沟沟底宽度由管道基础和所需操作余度确定㊂管道31基础宽度为630mm以下时,其沟底宽度应为基础宽度加300mm (即每侧各加150mm)㊂管道基础宽度为630mm及以上时,其沟底宽度为基础宽度加600mm(即每侧加300mm)㊂设计规定管道沟槽需要支撑护土板时,沟底宽度应另加100mm㊂4.1.5 通信管道工程的沟(坑)被水冲泡后,必须重新处理㊂4.1.6 管道沟内需避让障碍物时,其坡度宜在障碍物前10m 开始㊂4.1.7 翻挖余土应堆在沟边0.5mm以外,高度不应超过1.5m,并应及时清运㊂4.2 砌人(手)孔4.2.1 人(手)孔基础的施工应符合设计规定,浇灌混凝土基础前坑底土层应夯实㊁抄平㊂混凝土基础应加配直径应为Φ12mm 钢筋,基础厚度应为150mm,其外形尺寸偏差应为±20mm,厚度偏差应为±10mm㊂常用各种标号普通混凝土配比参见附录A㊂4.2.2 人(手)孔应建筑在良好的地基上,在土质松软㊁流沙㊁淤泥等地区地基应打桩加固㊂人(手)孔基础深度在地下水位以下时,应用碎石加固㊂砌人(手)孔墙体应在混凝土基础养护期满24h之后进行,并应清洗人(手)孔基础㊂4.2.3 人(手)孔的墙体的形状㊁尺寸应符合设计图纸要求㊂混凝土预制砖(以下称砌块)砌筑前应充分浸湿,砌体应平整,不应出现竖向通缝现象㊂4.2.4 砌块之间的横缝应为15mm~20mm,竖缝应为10mm~ 15mm,横缝砂浆饱和度应不低于80%,竖缝灌浆必须饱和严实,不得出现跑漏现象㊂414.2.5 人(手)孔应按照设计规定的墙体抹面,抹面应平整㊁压光㊁不空鼓,不脱落㊁无裂缝,墙角不应歪斜㊂人孔壁抹面厚度应为20mm㊂4.2.6 人(手)孔墙体必须垂直,墙体四角应水平一致,墙体的形状应符合设计规定㊂墙体的垂直度允许偏差±10mm,墙体顶部高程允许偏差±20mm㊂4.2.7 上覆吊装前应清洗,吊装后应平整不摇动,用水泥沙浆灌实后抹平,确保顶边严密坚实㊂人孔铁框高出路面应不大于10mm㊂4.2.8 人(手)孔铁框的包封及人(手)孔基础浇灌应用C20级混凝土;砌预制砖采用1:3水泥砂浆;人孔抹面用1:2水泥砂浆㊂4.2.9 人(手)孔内预埋 鱼尾螺栓”应与墙面垂直,允许垂直偏差应小于5mm,间距偏差应小于10mm,露出墙面应为70mm~ 80mm,安装必须牢固,螺栓应齐全有效㊂4.2.10人(手)孔内拉缆环的预埋位置应距人(手)孔底300mm,露出人(手)孔壁80mm~100mm㊂4.2.11 人(手)孔底部应有积水盂,全部管孔必须封堵不漏水㊂4.3 敷设管道4.3.1 住宅及住宅小区内通信管道的规格㊁程式和管群断面组合,应符合设计要求㊂4.3.2 铺设通信管道基础前应平整沟底,清除杂物并夯实土层㊂4.3.3 塑料管管道基础应铺设水泥预制底板,管顶应铺设水泥预制盖板,盖(底)板之间连接,应用铁线将两端钢筋用 8”字法绕扎固定,并用C15级混凝土封填接缝㊂4.3.4 塑料管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511 塑料管的连接宜采用承插式粘结㊁承插弹性密封圈连接和机械压紧管体连接;承插式管接头的长度不应小于200mm,分别适用于栅格管㊁波纹管㊁硅芯管;2 栅格管的承插口的内外壁应均匀涂刷专用中性胶合剂,最小粘度为500M P a㊃S,塑料管应插到底,挤压固定;3 各塑料管的接头宜错开排列,相邻两管的接头之间错开距离不宜小于300mm,管道弯曲部分的接头应采取加固措施;4 塑料管的切割应根据管径的大小选用不同规格的裁管刀,管口断面应垂直管中心,平直㊁无毛刺㊂4.3.5 栅格管㊁硅芯管组成管群应间隔3m用勒带绑扎一次,管层小于两层时整体绑扎,大于两层时,相邻两层为一组绑扎,然后整体绑扎㊂塑料管排列整齐,不应交叉㊂4.3.6 敷设双壁波纹塑料管时,每隔2m应安装一只固定支架,管间的间距为10mm,用C15混凝土全包封,包封厚度为50mm㊂4.3.7 钢管接续前,应将管口磨圆或挫成坡边,应光滑无棱㊁无飞刺,用长为400mm的钢套管套接,不应用电焊进行焊接㊂4.3.8 敷设通信管道不应采用不等径的钢管㊂当小区通信管道与预埋进楼管出现不等径钢管对接时,必须在竣工图上标明㊂4.3.9 敷设3孔以上钢管管道时,应用C10混凝土全包封,包封厚度为50mm;3孔以下(含3孔)仅在钢管对接处用C10混凝土包封,钢管暴露部分应作防锈处理㊂4.3.10 各种管道进入人(手)孔的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管顶距人(手)孔内上覆顶面不应小于300mm,管底距人(手)孔基础面不应小于400mm;2 人(手)孔内不同方向的管道相对位置(标高)尽可能接近,相对管孔高差不宜大于500mm;61。
住宅小区通信配套设施建设标准常州市通信行业协会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江苏分公司2013年3月前言根据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江苏省通信管理局苏建科〔2010〕308号关于加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共建共享工作的通知精神,以及工信部、发展改革委、科技厅(委、局)、财政厅(局)、国土资源厅(局)、建设厅(局)、国税局、地税局联合发出的工信部联通[2010]105号关于推进光纤宽带网络建设的意见,由常州市通信行业协会牵头完成了本标准的编写工作。
本标准以持续满足常州市住宅小区信息化服务需求,加速城市宽带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节约资源、避免重复建设、保障居民自由选择信息服务的权利为出发点,满足可预见的小区居民的信息需求,对未来难以预见的信息需求进行必要的最小资源预留,力求达到标准内容充实、有较强的操作性目的。
本标准吸取了国内外有关建设实践与经验,并参考了国内外相关设计规范和标准。
目录1.总则 (1)2.术语 (2)3. 小区机房建设 (4)3.1一般规定 (4)3.2小区机房选址 (4)3.3小区机房面积 (4)3.4小区机房工艺要求 (5)3.5电源、防雷及接地 (5)4. 交接间设置 (7)5. 住宅小区信息管网建设 (8)5.1一般规定 (8)5.2管道路由 (8)5.3管道设计与施工 (8)5.4信息管道人(手)设置 (10)6. 住宅小区楼内配线管网建设 (11)6.1一般规定 (11)6.2信息主配线间 (12)6.3楼层配线箱 (12)6.4楼内垂直配线管道 (12)6.5楼内水平配线管道 (13)7. 住宅小区户内管网布线建设 (15)7.1一般规定 (15)7.2家居配线箱(多媒体网络箱) (15)7.3户内管网 (16)8.住宅小区无线接入设施建设 (18)8.1小区基站 (18)8.2小区覆盖系统 (18)8.3室内覆盖系统 (18)附录A :住宅小区通信配套设施界面图 (20)附录B:住宅小区管道段落分界示意图 (21)附录C:住宅小区通信无源光网络示意图 (22)附录D:FTTH接入方式住宅内布线示意图 (23)附录E:楼层配线箱规格 (24)附录F:皮线光缆、五类及超五类线、电话皮线外径 (25)附录G 小区管道用聚氯乙烯(PVC-U)管的系列管材规格 (26)附录H :小区管道用聚氯乙烯管的物理、化学及机械性能 (27)附录:I楼内用管材规格 (28)附录J:内用金属线槽(采用镀锌钢板)常用规格 (30)附录K:楼内用金属线槽(采用镀锌钢板)允许最小板材厚度 (31)1.总则1.0.1为了规范常州市住宅小区信息配套设施建设,提高信息配套建设水平,确保用户信息需求,特制定本标准。
1.0.2信息配套设施规划应以城市发展规划和通信发展规划为依据。
1.0.3住宅小区配套信息设施的建设应适应光纤到户(FTTH)新技术及符合三网融合新的国家政策要求。
1.0.4住宅小区配套信息设施的建设应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筹发展,避免重复建设,创造公平竞争、和谐发展的社会环境。
1.0.5本标准适用于常州市内城镇新建住宅小区及商住楼信息配套设施建设。
城镇改、扩建的住宅楼及其他民用建筑的信息配套设施建设可参照执行。
1.0.6本标准所指的住宅小区信息配套设施应由多家电信业务经营者共用,主要涉及小区内的有线和无线通信共用的配套设施。
1.0.7本标准制定的住宅小区信息配套设施——小区机房、小区管网、楼内管网等,应满足可预见的小区居民的信息需求,对未来难以预见的信息需求进行必要的资源预留。
1.0.8住宅小区信息配套设施的设计和施工单位必须有相应的设计及施工资质。
1.0.9住宅小区信息配套设施应纳入小区综合规划范围,小区内信息配套设施的设计与施工应纳入小区建设项目的总体管理范畴内,与小区建设同步进行,即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验收。
1.0.10 住宅小区使用的各种通信设备应满足国家标准或通信行业标准,并有进入公网使用的入网许可证。
1.0.11 本标准是在综合了国内已出台的有关规范和行业标准基础上,结合技术与政策环境的进步和变化,作了部分改进。
常州市内的住宅小区信息配套设施建设,除应符合本标准外,还应符合现有的和将来发布的国家有关规范和行业标准的规定。
1.0.12本标准包含的条款将随着建筑技术和电信技术的进步,以及相关单位的工程实践,进行修改和更新,使该标准更趋合理。
1.0.13本标准由常州市通信行业协会负责解释,在实施过程的意见和建议,请告常州市通信行业协会。
2.术语2.0.1住宅小区通信配套设施(Communication ancillary facilities in residential district)为住宅小区内用户提供配套服务的通信设施,如小区信息机房、小区信息管道、小区公用电话、楼内信息管网、户内信息管网、家居配线箱等。
2.0.2 小区信息机房(Communication room in residential district)以下简称“小区机房”,安装电信业务经营者通信设备用房,包含有设备间和进线间。
2.0.3 小区信息管网(System of communication pipes in residential district)以下简称“小区管网”,小区建筑物外地下用于穿放通信线缆的信息管道设施。
2.0.4 小区楼内配线管网(System of cable pipes for building inside)以下简称“楼内管网”,小区建筑物内的公共区用于穿放通信线缆的暗管、线槽等设施。
2.0.5 住宅楼户内管网(System of cable pipes for residential unit inside)以下简称“户内管网”,小区住宅单元内用于穿放通信线缆的管道设施及出线盒等。
2.0.6 交接间(Cross-connect clset)安装通信线缆配线设备(如电缆交接箱、光缆交接箱等)的信息用房。
2.0.7 楼层配线箱(Floor distribution box)若干个楼层合设的可提供安装网络交换设备、光(电)缆配线设备等的配线箱体。
2.0.8水平暗管(Horizontal hidden cable pipes)敷设于建筑墙内专供同一楼层横向布放分支线缆的管道。
2.0.9 垂直暗管(Vertical hidden cable pipes)敷设于建筑墙内专供布放上下通信主干线缆的管道。
2.0.10 电缆竖井(Cable riser)建筑物内公共区上下贯通,每个楼层人员能在门外操作,专供布放上下通信主干线缆的通道。
2.0.11 主配线间(Equipment Room)建筑物内上下贯通,每个楼层人员能进入,可进行通信设备及线缆等安装操作的小房间,在靠房间的一侧墙边有预留专供布放上下通信主干线缆的通道。
2.0.12 家居配线箱(Distribution box for residential unit inside) 即(Distributor Divice)每个住宅单元内为用户提供光(电)缆接入的配线箱体,实现语音、数据电视等综合业务接入。
3. 小区机房建设3.1一般规定3.1.1 由于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光纤通信技术将被广泛应用,为减少住宅建设中通信配套设施建设投资,新建住宅小区应适当建设配套机房,控制机房面积。
3.1.2小区机房应根据区域规划设置。
3.1.3 小区机房宜集中设置。
3.2小区机房选址3.2.1城镇每10平方公里范围内必须规划设置配套信息机房一处。
若新建住宅区二公里半径范围内无配套信息机房,则应在该小区设置信息机房;如已有配套信息机房,则在该小区设置一个或多个主配线间(或设备间)。
组团式小区,每组团宜设置一处主配线间(或设备间)。
3.2.2小区机房宜与物业管理用房或其他公共建筑用房合设,或靠近物业管理用房独立新建机房。
3.2.3 小区机房应远离易燃、易爆、腐蚀严重区和地势低洼地。
3.2.4 小区机房不应设置在高压及电磁干扰区,电场干扰应小于130(μm/m);磁场干扰应小于800A/m。
3.2.5小区机房应不影响小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同时小区内部的监控系统又能对其进行有效的监控,方便通信设备的日常维护和检修,。
3.2.6小区机房的位置应尽量靠近用户密度中心和弱电竖井,且便于机房进出线缆,便于与小区外的公共信息管道衔接。
3.2.7小区机房不宜设置在建筑物的地下。
3.3小区机房面积3.3.1 小区机房的使用面积包括进线间使用面积。
3.3.2 机房按小区规划建设住宅套数进行面积预留,具体标准参见表3.3.1。
表3.3.1 小区机房使用面积表无线设备机架占用面积,设备间内部净宽不小于3m。
2. 30m2是最低标准。
3.4小区机房工艺要求3.4.1小区机房室内梁下净高应不小于2.8m。
门高不低于2.1m,宽不小于0.9 m。
3.4.2小区机房设备间地面等效均布活荷载不小于 6.0kN/ m2,进线间地面等效均布活荷载不小于3.0kN/ m2。
3.4.3小区机房耐火等级不得低于二级防火标准,内部空间严禁其他与信息无关的管道存在或穿越,如水管、排水管、煤气管等,且室内通风、干燥。
3.4.4 小区机房应预留与室外管道或室内桥架(线槽)沟通的管道(通道)。
3.5电源、防雷及接地3.5.1小区机房的供电等级应为小区内的最高电力负荷等级,交流电源的接地型式宜采用TN-S或TN-C-S系统。
3.5.2小区机房交流电源容量配置宜不小于表3.5.1的规定。
表3.5.1 小区机房交流电源容量配置表2. n为用户超过4000户时的超额部分以1000户为整数单位所取的系数。
3.5.3 从小区机房至小区总配电房应预留可供电力电缆敷设的电缆沟或通道。
3.5.4机房接地要求1. 新建的小区机房应采用联合接地;2. 当采用联合接地时,接地电阻应不大于1Ω;3. 当采用单独接地体时,接地电阻不大于4Ω。
3.5.5 接地点引出要求1. 小区机房内部应引出一处接地点,用于设备的工作地,接地点的引出位置高度位于机房净高下方约30cm处。
2. 小区机房的进局孔上方的外墙上应引出一处接地点,该接地用于外线引入接地(防雷地),接地点的引出高度应位于室外地面2.5m以上。
3. 小区机房内的工作地、小区机房外的防雷地及建筑物防雷引下线三者在联合地网上的引接点相互之间的直线距离应大于5m。
4. 接地线采用镀锌扁钢,截面积应不小于160mm2,厚度不小于4mm。
3.5.6小区机房的电源和信号线路防雷应符合《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04的有关规定。
4. 交接间设置4.0.1新建小区内每600户应设置一处交接间。
4.0.2小区内每幢高层住宅楼都应设置交接间,使用面积应不小于3m2,内部净宽应不小于2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