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级10月考试历史质量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14.12 KB
- 文档页数:2
四川省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2018 届高三历史 10 月月考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 140 分)本卷共 35 小题,每题 4 分,共 140 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为哪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据历史学家估量,战国时粟的亩产量大概快要今日的80市斤,西汉粟的亩产量时提升到93市斤,唐宋时,粮食一般亩产大概达到200多市斤,明清大概达到 400多市斤。
在古代中国,粮食产量不停提升的主要原由是A. 粮食作物件种的增添B.统治阶层的鼎力倡议C. 精耕细作的农业模式D.农民的长久勤劳奋动25.欧阳修、苏洵等众多学者倡议敬宗收族、义恤乡里;范仲淹创有范氏义庄奉养族人,各地士绅纷繁效仿,办有“义仓”、“义学”、“义冢”等等。
这一民风渐渐流行的主要原由是A. 儒学深入社会生活B.土地吞并日趋严重C. 重修三代宗法制度D. 增强对乡里的控制26.学者张国刚以为,刘邦在打天下过程中 , 有两类帮手,一类是“职业经理人”,比方萧何、张良,此类人战后照功行赏,出任各样职务:第二类是大小“股东”,他们被分封分为诸侯王。
刘邦不过这些诸侯王推选的“董事长”。
以下与资料看法一致的是A. 汉初郡国并行制是趁势而为B.刘邦分封诸侯切合历史潮流C. 汉高祖未实现皇权高度集中D.两类帮手推进田庄经济产生27.严复在议论近代一场战争时说:“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而剪我最亲之藩属,再战而陪都摇动,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威海之海军大替矣。
”该战以后A .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B .中外反动权益开始勾通镇压中国人民C.帝国主义加深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程度 D .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28.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色是把西方财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联合,其决定性要素是:A. 康有为出生在封建官僚家庭,自幼受严格教育B.传统儒家思想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正统思想根深蒂固C.孔子在中公公众中享有崇敬声威D.民族财产阶级上层的脆弱性和妥协性29.下代安城平面。
高三(10)班全县统考(第四次月考)班级质量分析班主任 肖红军一、 班级整体状况:全班参加考试的人数为30人,班上总分最高分515.9分,最低分269.1分,平均为381.2分。
24681012小于300301-350351-400401-440441-500大于500从上面表格和正态分布图可以表明全班同学的成绩集中在351-400之间,其中有66%的学生总分能够达到350分以上,但是同时低分段也较多,从而显现出本班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在学习上动力不足,因此班级的高分段是比较少,在440分以上的同学仅有6名,其他学生的成绩断层是比较严重的,这些学生也正是以后班级工作的重点,将尖子生的成绩依然保持,同时努力将有希望的中等生(350---440分段)的成绩再提高一个层次。
二、各学科的成绩对比状况:从班级各学科与年级平均分对比可以看出本班的各科成绩都是需要提高的,其中语文、历史是本班相对比较弱势的科目,其次是地理,数学和英语是本班相对比较优势科目,接下来利用课间和中午时间多加以督促,使得学生对弱势科目有所重视。
三、班级学生的个案分析:1. 第一层次(总分大于400)人数为10人,此层次学生属于本班文化课上重点培养对象;(第一层次学生的成绩如下表)班级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全县排名前150名有9名(第一层次),前几名学生的分数相差较大,从上表也可见每个学生都有相对的优势科目和弱势科目;2.第二层次(总分在350-400之间)此层次学生属于中等学生是提高的对象,尤其是这其中中等生(第二层次)的学生学习态度较好,学习上非常努力但是学习成绩不理想:这类学生学习欲望是很强烈的,但是成绩和他们的付出好像不能形成正比,这层次的学生是班级的目标培养人物,这些学生学习成绩都处于中等生,有比较严重的偏科现象:3. 第三层次(总分在350以下)此层次学生属于班级要稳定的对象,不让其打扰其他同学的学习,尽力让他们学能学到一些知识。
高三年级十月份月考质量分析今天来聊聊高三年级十月份月考的事儿,重点看看语文、数学、英语这三门课的情况。
先说说语文。
语文就像是一个大宝藏,里面有好多好多有趣的东西。
这次月考的语文试卷,就像一个探险地图,带领大家在知识的海洋里冒险。
比如说阅读理解部分,有的同学就像迷路的小探险家,在文章里找不到关键线索,结果就答错。
像有一篇描写大自然的文章,问里面一种花象征着什么,有些同学没仔细看,就随便猜了一个答案,这可不行。
还有作文,作文就像是我们自己的小舞台,要把自己的想法和故事展示出来。
可是有的同学,写得干巴巴的,就像没有味道的饭菜,让人不想吃。
我们写作文的时候,要像讲一个有趣的故事一样,把自己的感受也加进去,这样才能吸引别人。
再讲讲数学。
数学,就像是一个神秘的魔法盒子,里面藏着各种各样的谜题。
这次月考的数学题,有的简单得就像我们平时做的小游戏,一下子就能解开;但有的,就特别难,像一个超级大怪兽,让好多同学都头疼。
比如说有一道关于数列的大题,好多同学看到那些数字和公式就晕,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其实,我们可以把数列想象成一列小火车,每个数字就是一节车厢,找到它们之间的规律,就像找到了小火车的轨道,问题就容易解决。
还有一些同学在计算的时候粗心大意,本来可以做对的题,因为一个小失误就做错了,这多可惜,就像本来能拿到的宝藏因为不小心弄丢了。
最后看看英语。
英语就像是一扇通往世界的大门,学会了英语,我们就能和世界各地的小朋友交流。
这次月考的英语听力部分,有的同学就像没睡醒的小懒虫,没听清题目就开始选答案。
比如说有一个关于购物的对话,问买了多少个苹果,有的同学没听清楚数字,就随便选了一个。
还有英语作文,有的同学语法错误太多,就像盖房子没打好地基,房子怎么能结实?我们写英语作文的时候,要注意单词的拼写和语法的正确,这样才能让外国的小朋友看懂我们写的是什么。
小伙伴们,通过这次月考的分析,我们知道了自己哪里做得好,哪里还需要加油。
四川省双流中学2018届高三10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1.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出现一股追求营利求富的风气,人们向往奢靡的生活,这种心态变化表明A. 社会动荡影响价值取向B. 商业经济引发观念变化C. 重商政策推动经济发展D. 百家争鸣引发思想改变【答案】B【解析】经济的发展会推动思想的变化,材料中“追求营利求富的风气”正是由于该时期商业经济发展导致的变化,故B项正确;A和D不符合材料中“追求营利求富”的思想主旨;重农抑商会阻碍商业经济发展,故C项错误。
2. 《荀子·富国篇》中提到:“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礼法并用缓和阶级矛盾B. 礼乐并用维护儒家思想C. 礼法并用维护封建等级D. 战国时期阶级矛盾尖锐【答案】C【解析】材料认为士以上阶层需要“礼”来约束,而普通百姓则需要“法“来维持,体现“礼法并用”来维护阶级统治的思想,故C项正确;A中缓和说法错误;B中儒家思想错误;D不是材料主旨。
3. 下图为我国历史上某时期政权更替示意图,下列有关这一时期历史的叙述正确是A. 确立了察举征辟制B. 经济重心转移完成C. 冶铁业采用灌钢法D. 儒佛道“三教”融合【答案】C【解析】材料中图片显示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朝代更替的信息,灌钢法发明于南北朝时期,故C项正确;A是汉代实行;B是南宋时期;D是北宋时期。
4. 据唐史记载,开元、天宝年间磨行、磨家大量出现。
工部侍郎李栖筠“置私碾百余所,以收末利”。
“京畿百姓多以麦造面,入城贸易”,这反映出唐代A. 官营手工业与私营手工业争利B. 居民的饮食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C. 粮食加工成为主要手工业部门D. 社会经济发展推动农产品商品化【答案】D【解析】材料“磨行、磨家大量出现”“以麦造面,入城贸易”体现出农民从事磨面行业进行贸易的较多,说明从单纯农业生产转向商业贸易,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官营手工业信息,故意A错误;饮食结构不是材料体现主旨,故B错误;材料没有比较和其他行业比较信息,故C错误。
高三(10)班全县统考(第四次月考)班级质量分析班主任 肖红军一、 班级整体状况:全班参加考试的人数为30人,班上总分最高分515.9分,最低分269.1分,平均为381.2分。
24681012小于300301-350351-400401-440441-500大于500从上面表格和正态分布图可以表明全班同学的成绩集中在351-400之间,其中有66%的学生总分能够达到350分以上,但是同时低分段也较多,从而显现出本班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在学习上动力不足,因此班级的高分段是比较少,在440分以上的同学仅有6名,其他学生的成绩断层是比较严重的,这些学生也正是以后班级工作的重点,将尖子生的成绩依然保持,同时努力将有希望的中等生(350---440分段)的成绩再提高一个层次。
二、各学科的成绩对比状况:从班级各学科与年级平均分对比可以看出本班的各科成绩都是需要提高的,其中语文、历史是本班相对比较弱势的科目,其次是地理,数学和英语是本班相对比较优势科目,接下来利用课间和中午时间多加以督促,使得学生对弱势科目有所重视。
三、班级学生的个案分析:1. 第一层次(总分大于400)人数为10人,此层次学生属于本班文化课上重点培养对象;(第一层次学生的成绩如下表)班级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全县排名前150名有9名(第一层次),前几名学生的分数相差较大,从上表也可见每个学生都有相对的优势科目和弱势科目;2.第二层次(总分在350-400之间)此层次学生属于中等学生是提高的对象,尤其是这其中中等生(第二层次)的学生学习态度较好,学习上非常努力但是学习成绩不理想:这类学生学习欲望是很强烈的,但是成绩和他们的付出好像不能形成正比,这层次的学生是班级的目标培养人物,这些学生学习成绩都处于中等生,有比较严重的偏科现象:3. 第三层次(总分在350以下)此层次学生属于班级要稳定的对象,不让其打扰其他同学的学习,尽力让他们学能学到一些知识。
陕西省西安市第三中学2018届高三10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24.明清时期,江苏松江府、太仓州、海门厅因“种花者多,而种稻者少,每年口粮全赖客商贩运”.嘉定“其民托命于木棉,因而县不产米,仰食于四方”。
据此可知,明清江南地区A.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B.农家副业占据主导地位C.抑商政策发生重大转变D.粮食手工加工业发展滞后25.《易系辞》记载:“包羲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
”对该材料的解读不准确的是A.说明了先民种植农作物的成功实践B.耒耜是小农经济时代的生产工具C.反映了“刀耕火种"原始耕作方式D.生产工具尚处于石器、木器时代26.陕西西安出土了22枚银饼,其中两件錾文“洊安县开元十九年庸调银拾两”。
“洊安县”位于今广州。
《旧唐书》记载:成年男子每年需为国家服徭役20天,若不服役则可按每日三尺布帛折收,此即为“庸”.官府将所收之布帛,折变成金银等运往京师。
据此推断A.白银已成为国家通行的主要货币 B.沉重的赋税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C.广州地区成为国家财政主要来源 D.缴纳布帛替代劳役曾经普遍实行27.16世纪中期,英国大部分的呢绒、德国的金属制品和织物、德法两国的酒、西班牙的羊毛、葡萄牙和意大利来自东方的香料以及波罗的海地区的小麦,都运到尼德兰(荷兰)的安特卫普(港口城市)成交。
这反映出A.西欧国家商业繁荣B.新航路开辟推高了欧洲的物价C.世界贸易中心移至大西洋东岸D.荷兰贸易出现顺差28.16世纪最后几十年,对于一名西班牙人来说.似乎现在一磅羊肉的价格在以前几乎能买到一只羊.而在英格兰1500—1600年间.小麦价格上涨了425%,法国涨了650%,波兰则是400%。
这种现象导致A.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B.工商业者的经济实力增强C.封建领主的财富急剧增加D.大西洋沿岸成为商路中心29.“巨大的新的城市人口因为能从世界各地获得粮食而得到供养。
技术和医学上的进步有可能消除以前曾大批害死城市居民的瘟疫,甚至有可能使城市生活变得较可忍受、较合意……世界各地的城市以极快的速度发展。
高三历史期末考试质量分析本次高三历史期末考试由外区教研室命题,试卷总分150分,包含选择题、简释题、问答题和小论文四部分。
试卷的命题体现了二期课改和高考的方向。
在题目呈现方式上,试卷重视历史情境的创设,文字情境包括新闻资料、诗歌、历史评述、历史活动记录等,图片则有示意图、实物图片、地图等。
在内容选取上,试卷重视文明史的内容和社会热点,如问答题34题兼顾了文明史内容和社会热点,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在考查目的上,试卷重视基础知识和能力的有机结合,强调对历史科知识的宏观把握,例如28、34、35、36题都体现了这一点。
总体难度与高考基本相当,但对于第一轮复尚未完全结束的考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考试结果显示,全区平均分85.4,最高分121,最低分46,平均及格率41.4%。
具体各大题得分率情况如下表所示,仅29题得分率相对较好,其余大题得分率都较低。
学校选择28题29题30题31题32题33题34题35题小论文较好学校59%56%77%50%64%48%53%49%23%69%57%一般学校54%46%73%33%48%32%42%30%14%70%50%较差学校(1)57%63%63%31%59%49%36%49%14%66%53%较差学校(2)62%58%63%75%55%39%86%92%68%80%58%较差学校(3)49%44%77%59%47%59%62%44%37%26%22%平均得分率60%54%49%66%60%54%73%63%48%70%60%总体来看,本次考试难度较大,得分率较低,需要学生加强复。
在40道选择题中,有一些得分情况较好的题目,如2、5、7、8、9、12、14、15、18和21题。
然而,还有一些题目得分情况较差,如1、4、10、16、19、22、23、25、26和27题。
这些选择题主要考查识记和鉴别能力,但是学生在纯方法题和需要分析、概括、归纳和宏观把握的能力题方面表现不佳。
高考历史三模质量分析报告高考历史三模质量分析报告近年来,历史科目在高考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考生来说,历史成绩的好坏对最终的高考成绩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为了帮助各位考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进行有效的总结与提高,下面我们将针对某地区高考历史三模考试的成绩进行分析报告,以期为考生们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整体情况分析该地区高考历史三模考试的平均成绩为70分,标准差为10分。
整体来看,成绩偏中等,说明大部分学生的历史学科知识掌握程度一般,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二、各题型得分分析1.选择题得分分析选择题是历史考试中的基础题型,也是考察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
分析结果显示,选择题平均得分为8分,高分段得分明显高于低分段,成绩分布呈现正态分布。
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在选择题上的得分偏低,这可能是因为对历史知识点的掌握不够牢固,或者是在解题时没有仔细审题造成的。
2.解答题得分分析解答题是历史考试中的重点题型,也是考察学生对历史问题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的主要手段。
分析结果显示,解答题平均得分为24分,成绩分布较为集中,高分段得分明显高于低分段。
但是,仍有部分学生在解答题上的表现较差,可能是因为对历史问题的理解不深入,或者是表达能力不足导致的。
三、易错知识点分析根据学生的试卷分析结果,我们发现以下几个历史知识点是学生易错的重点:1.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和发展学生在这一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相对较低,常常出现对重大事件和人物的错位理解,对于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影响和发展历程的理解不准确。
2.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学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事实和影响了解不深入,经常对事件的起因、过程、结果等方面的描述出现错误。
3. 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战争经验和对中国革命的影响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及其对中国革命的影响理解不全面,对于党在战争中的战略指导、军事指挥、政治工作等方面的细节了解较少。
四、提升建议1.对于易错知识点的掌握,可以通过多读相关的历史书籍、参加历史学习机构的辅导班等方式进行加强。
高中第三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评价与分析高中第三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评价与分析一、总体评价xx市2018届第三学期期末的历史命题,依据《普通高中历史程标准》、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尽量结合近五年全国标卷历史试题结构、特点命制。
考查范围是必修Ⅲ、选修I中1-专题,部分涉及历史必修I、II的内容。
试题的立意一是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体现历史学科特色;二是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着力考查学科思维方法与学科能力;三是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试题设计遵循科学性、政治性、规范性、公平性要求,符合教育测量技术的标准,较好地体现了质量检测功能。
二、试卷结构说明:1类别,指考查内容属于政治、经济、思想又化三大类中的种类;2注:能力要求中,I指获取和解读信息,Ⅱ指调动和运用知识,Ⅲ指描述和阐释事物,Ⅳ指论证和探讨问题。
三、试题特点本套历史试题,具有以下突出特点:1突出主干知识,坚持对历史学科能力考查的基本命题方向单选题涉及的主干知识有:春秋战国、汉、魏晋、宋、明清这些重点朝代的历史,近现代中国的思想、科技化,西方的民主政治等。
主观题涉及国民性格,思想解放与革命、宗教改革等。
本次历史命题在“能力立意”的基础上,深化对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加强对发现问题、“阐释”和“论证”历史问题能力的考查,能力考查重心指向历史思维能力。
如42小题考查概括、阐释能力,43小题明确考查概括、简析等。
2试题新颖,很好地体现知识立意和能力立意。
如42小题,既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思想解放与革命”。
3学术品味浓厚。
如24题,考查墨家衰落的原因,2小题考查古代家训,宋代丹棱人唐庚,德国宗教改革等。
四、统计及试题分析我市本次参考人数6969人,从阅卷情况看,选择题人均分2496分,难度02下面进行简要分析。
1 选择题学生得分情况、试题与问题分析表二、全市主观题得分统计表从表二我们可以看出,难度高于00的题有24(032)、2(028)、26(026)、30(040)、31(048)33(046)、34(048)题,其余试题难度偏易。
高三历史期末考试质量分析一、基本情况本次考试由外区教研室命题;试卷总分150分,由选择题、简释题、问答题、小论文四部分组成,题型与高考完全相同;试卷在命题上能体现二期课改和高考的方向,具体体现在:一、在题目的呈现方式上,重视历史情境的创设,文字情境有新闻资料、诗歌、历史评述、历史活动记录等;图片有示意图、实物图片、地图等;二、内容的选取上,重视文明史的内容和社会热点;如问答题34题就兼顾了文明史内容和社会热点,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三、在考查目的上,重视基础知识和能力的有机结合,重视对历史科知识的宏观把握;如28、34、35、36题都体现了这一点;试卷的总体难度与高考基本相当,但对于第一轮复习尚未完全结束的考生来讲是有一定难度的;考试结果显示,全区平均分,最高分121,最低分46,平均及格率%,情况不容乐观;具体各大题得分率情况如下:总体来看,仅29题得分率相对较好,其余大题得分率都较低;二、具体分析1、40道选择题中,得分情况较好的是2、5、7、8、9、12、14、15、18、21,较差的是1、4、10、16、19、22、23、25、26、27,选择题主要考查的是识记鉴别能力,但从结果看,学生对简单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把握较好,对于纯粹的方法题和需要分析、概括、归纳和宏观把握的能力题则答得很不理想;第2题通过文字对历史人物的典型特征的描述来选择人物姓名,第7题通过诗歌来选择反映的生产方式,都只需要学生对该史实有一定的记忆能力就可完成,第1题得分率极低,这是一道方法题,不需要教材内容作支撑,而是直接通过对材料的理解来得出结论,类似的单纯考查方法的题目在高考中比例正在逐年提高,该题的结果已显示出教师在教学中有盲区,需要加强对方法的指导和调练,23题同样如此;第4题考查的是教材内容的延伸知识,“秦兵马俑”教材只总体评价了其艺术价值,但题目考查的是其历史价值,如果教师未在教学中补充相关知识,学生在答题时必然会遇到困难,建议教师对老教材未展开的、但在人类文明史中占重要地位、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作适当拓展;16题考查的是两个历史现象出现的共同原因,这一结论建立在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上,具有一定难度,得分率很低;22、27题考查的是宏观线索,规律性的知识,显然学生把握不够;19题需要学生在理解试题提供的材料基础上联系教材内容作答,显现出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较差;26题双语题,该题错误率高说明部分高三学生的英语水平也并不乐观,因为材料所涉及的单词并不复杂;总体来看,三分题得分率低,22——276道题中仅24题尚好,说明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停留在表层,分析、理解、运用能力有待提高;2、简释题主要考查的是领会诠释能力,6道简释题中仅29题得分率尚可,其余都不理想;但仔细分析,29题考查的知识比较简单,而且在平时的复习资料中是常见的,遗憾的是,本题还有同学不得分;28、30、32题考查的是通过图、表提取信息,解释原因,大多学生只能答出表面信息,但对于深层信息和信息呈现变化的原因无法作出解释或解释不全面,31题需要学生对材料提出的三种观点作出合理的解释,但大多数同学只是对自己选择的观点作了解释,对另外两种观点则无法给出合理的史实支撑,因而失分;33题所考查的知识点也是很简单的,但得分也不理想,有不少同学概念混淆,张冠李戴,出现了一错皆错的现象,不少同学写了很多却不在得分点上,也有不少同学干脆空白,每一题都有不得分的现象,可见如何根据题目要求作答也是很重要的;总体看来,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表层化、凌乱化;学生分析理解运用能力的不足;学生对题型的生疏和缺乏答题技巧是简释题得分不高的主要制约因素;3、问答题主要考查的分析综合能力,34题主要考查汉唐时期的相关历史史实,试题提供观点,要求学生按要求补充史实,应该说本题难度不高,涉及朝代仅汉唐两个时期,跨度也不大,学生只要将这些史实按要求完整列举出来即可得分,考查的是识记和归纳能力,但得分率不高,主要失误体现在:审题不清——试卷已用黑体字强调两个小问的不同历史时期和问答方面,但很多学生未予重视;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很多史实出现了张冠李戴的现象,如将鉴真和玄奘混淆等;答题不完整——第二问要求回答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内容,不少同学只简单列举了几个史实;35题考查的是对世界近代史知识的宏观把握,本题是所有试题中得分率最低的,综合起来看,主要原因有:看不懂题目,无从下手——不少同学不理解何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这一概念在教材上没有明确的表述,但又是世界史学习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靠学生自己理解是有很大难度的,需要教师在世界史教学中帮助学生整理线索,树立宏观概念;审题不仔细,未对关键信息引起重视——对题目材料提供的时间、地理范围视而不见,有些同学从新航路的开辟一直写到二战,有的同学列举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史,均不在得分点上;缺乏对所学知识的线索化、结构化、系统化——大多数同学对本题的回答都是凌乱的;不完整的,说明知识点在他们脑中尚未结构化,而对历史知识的宏观把握在当前形势下又是十分重要的,甚至还有同学史实的先后都没搞清,体现出基础知识的不扎实和宏观概念的缺失双重不足;4、小论文主要考查学生的评价论证能力;本题的平均得分率为69%,最高分29分最低分0分估计是来不及做题,一般得分在20分左右;主要错误体现在:没有标题——这样的同学不在少数,可见是平时缺乏训练;不理解材料,主题出错——不能理解试题材料的意思,文章主题与材料不符,不少同学将日本侵华与中国抗击作为主线,却不理解材料所表达的意思是“在历史转折关头中日不同的抉择决定了两国的未来”;审题不清,未按要求作答——题目要求理解材料,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去写,但不少同学没有提及历史背景,也没有结合所给材料,就事论事;基础知识不扎实,史实出错——有的同学把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混为一谈,有些同学将中日甲午战争写成中法战争等;可见对于如何写好小论文,教师要从分析材料、确立主题、拟订结构、组织材料等方面加以指导,要注意史论结合,史实正确,避免空话、套话;三、教学建议1、优化教学内容:从近年来历史高考的情况反映出,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已不能取得高分,老教材以政治史为主线索,其中的不少观点在当前形势下体现出过“左”的倾向,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如对中国农民战争、地主阶级改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改革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等,高考对于类似内容的考查主要通过提供材料,由学生用文明史的观点来进行理解和解释,因此,教师必须首先更新知识储备,根据课改方向和高考导向,优化教学内容;明确教学内容的重点——新旧教材的结合点人类文明史的的内容,如经济、思想、文化政治制度等、教材目录、各章导言和大事年表涉及的内容,对于这些重点内容必须要求学生牢固掌握;用文明史的观点全面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人类文明史以人类求生存、求发展为主线,由文明的纵向传承和横向交融两条主线构成,教师必须将这个观点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使学生学会自觉利用文明史的观点看待历史问题;重视教学内容的线索化结构化——本次考试反映出学生对所学内容缺乏宏观把握,知识占散乱、无序,建议在教学中强化教材主线,章节主线和专题,帮助学生将知识点组织成一张知识网;教给学生基本的学史方法——如何鉴别材料的真实性,如何从材料中提取表层信息和深层信息,如何根据从材料提取的有效信息解决新的问题等等;2、改善教学方法:本次考试反映出,含有一定思维量的题目得分率明显偏低,说明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缺乏思维训练,习惯于接受性学习,前阶段的高三课堂教学调研也显示,教师讲述法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学生在课堂上缺乏高质量的思维活动,学习兴趣不足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建议在课堂教学中将近年来的高考题,从资料上精选来的题目和自己设计的题目分章节穿插在相关知识点的教学中,既启发思维,有利于知识的内化,又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在出题方式上一定要提供材料情境,培养学生“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史学意识;3、关注社会热点:上海历史高考的一大特点是不避热点,利用热点,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现实,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务实作风,本卷的问答题34题就是利用了上海近期的“周秦汉唐文明大展”这个热门事件作为切入口;建议平时注意热点新闻的收集和整理,结合教学内容,选取有利用价值的热点作为出题情境并设计题目;4、加强解题技巧的指导:本次考试反映出,缺乏解题技巧是一个制约成绩提高的瓶颈,简释题和选择题尤其如此;建议加强解题指导,审题要仔细、题目提示信息和要求看清、答题要先理清思路再落笔、答题要完整,简释题和小论文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加强训练,以便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和有针对性的加以指导;另外,如何把握好答题时间、对于难题如何处理等也需要加以指导的,有些同学将大量时间花费在前面的难题上面放弃了小论文是很不明智的做法;5、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复习计划:本次考试结果显示,校际之间差别悬殊,仅2所学校平均分达及格线,其余8所学校及格率均低于30%,现状堪忧;其中三所学校的艺体类学生占了大多数,这些学生本学期的主要精力放在绘画上,历史考试成绩不理想;在接下来的有限时间里,如何帮助这些学生提高成绩成了当务之急,建议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根据其起点的不同,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和复习计划;。
高三10月调考历史质量分析
一、试题评价
本次考试范围:70%是刚复习完必修2第二单元的内容,30%是涉及必修1和必修3的内容。
难度系数为0.38,题量按高考标准,有部分同学没有做完。
从考查的形式来看,既体现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又渗透很强的历史思维能力的要求,对于那些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不善于分析历史问题的同学来说,成绩不够理想。
二、试卷中中反映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客观题部分
本次客观题试题大部分是材料型选择题,出现问题比较多的25、26、27、32题,正确率不足百分之三十。
从问题反映来看,学生从材料提取、归纳信息的能力,答案要完全依照材料,从材料中出,可能材料描述和课本一致,也可能不一致,但是必须以材料为准。
这就需要我们在后阶段复习备考中,注意课本中的小字、引文等内容,把它们当成材料进行分析、归纳,以培养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使自己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另外,加强这类题专项训练和讲解。
(二)主观题部分
主观题总体难度不大,只是阅读量和以前的练习相比大一些,造成部分同学没有答完,或者答的非常匆忙,导致没有拿到应拿的分数。
针对这一问题,首先需要我们提高阅读速度,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主观题的阅读量都比较大,所以在平时复习、练习中都要不断提高,向高考靠拢。
除阅读速度外,一些主观题常见的问题仍然存在,包括不能
正确理解材料,答案要点不全面,语言表述不够准确,书写不工整等等。
针对这些常见问题,要在平时的训练中逐渐克服,把每一次训练都当成考试认真对待,严格要求,才能逐渐克服这些问题。
三、得分情况分析
各班情况:高三(1)班平均分51.9、1卷29.13、2卷32.7,高三(2)班32.8、1卷17.07、2卷15.7,高三(4)班28.7、1卷19.6、2卷9.1,全级平均分38,最高分81,最低分21。
本次考试客观题也就是选择题得分不理想;主观题得分好看一些,平均分比客观题要略高一点。
四、今后复习需要注意的问题
1、做好一轮复习规划和备考
2、狠抓基础知识,构建思维导图,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解题的准确率和解题速度。
3、把课本当成材料来读,从中提取信息,提高阅读材料的能力。
4、抓紧课堂40分钟,追踪老师的每一句话,课下及时复习、巩固,做到堂堂清。
5、认真对待每一次练习,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培养解题能力,提高解题技巧。
6、试卷要精讲,对目标生要面批面改。
7、做好培优补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