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宣城诗人地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5
宣城简介宣城,公元前109年设郡,历代为郡、州、府城,自西汉设郡以来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宣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古便有“南宣北合”一说。
范晔、谢脁、沈括、文天祥等先后出守于此,李白、韩愈、白居易、杜牧等相继来此寓居,赢得“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自古诗人地”的美誉。
宣城东连天目,南倚黄山,西靠九华。
敬亭、柏枧、水西、龙须四山峰峦叠翠;青弋江、水阳江两水相依;南漪湖、太平湖、青龙湖三湖星罗棋布;清凉峰、板桥、扬子鳄诸自然保护区,风光独揽胜境。
诗中之敬亭山要从六朝南齐说起。
大诗人谢眺于公元495-496年出任宣州太守时经常吟诗赞美敬亭山。
他在山上筑楼揽胜,以清新的笔触写出了“兹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
隐沦既已托,灵异居然栖。
上干蔽白日。
下属带回溪。
………渫云已漫漫,夕雨亦凄凄。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等许多佳句名篇,勾勒出一幅幅淡远而富有情致的水墨画,开创了山水诗的新风。
使得此山名扬天下。
唐诗仙李白慕谢眺之名,于公元750-762年间,七次来宣城登临敬亭山并曾在山下筑室而居,作诗43首,有14篇赞美敬亭山,其中《敬亭山独坐》抒发了对此山的无限依恋。
成为千古绝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自谢、李相继赋诗,“遂使声名齐五岳”(唐•刘禹锡)。
历代文人雅士追寻谢李足迹。
纷至沓来。
自南齐至清末,有记载的就有320多位著名诗人墨客登临敬亭山,其中有唐代白居易、杜牧、韩愈、刘禹锡、王维、孟浩然、杨万里、李商隐、韦应物、陆龟蒙;宋代苏东坡、梅尧臣、欧阳修、范仲淹、晏殊、黄庭坚、文天祥、吴潜;元代贡奎、贡师泰;明朝李东洋、汤显祖、袁中道、文征明、清代施闰章、石涛、梅清、梅庚、姚鼐等。
他们以生花妙笔相继为敬亭山吟诗做赋、绘画做记、寄情抒怀,现收集到的诗词文章数以千计,故在明清时期既以博得“江南诗山”、“吟无虚日”之美誉清代著名诗人袁牧在阅读了大量讴歌宣城的诗篇后,更是不禁赞叹道“宣城自古诗人地”。
亦诗亦画敬亭山——品读“江南诗山”敬亭山的“说头”与“看头”极目远眺,层峦叠翠,云雾绕山,恍若云端仙境;低首近观,林壑幽幽,泉溪淙淙,好似世外桃源。
这,便是山与景相生相融、诗与画相济相成的敬亭山。
敬亭山,横亘于安徽省宣城市北郊的水阳江畔,原名昭亭山,晋初为避帝讳,易名敬亭山,属黄山支脉,东西绵亘百余里,60座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山峰,如百鸟朝凤,似众星捧月,竞相簇拥着最高峰翠云峰。
《江南通志》记载:“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
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自古以来,敬亭山引无数文人墨客神往,不仅因为她有着迷人的自然风光,而且更在于她有着深厚的人文积淀。
南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朓《游敬亭山》和唐代诗仙李白《独坐敬亭山》诗文传颂后,敬亭山声名鹊起。
继谢、李之后,历代众多文人墨客慕名登临,赋诗题咏,绘画写记,留下千数名篇佳作。
因山而诗,因诗而名,敬亭山名扬天下,由此成为饮誉海内外的“江南诗山”。
如今,敬亭山已跻身国家级森林公园和国家AAAA 级旅游景区,成为备受游客追捧的新一代“网红打卡地”。
一位长三角游人游览敬亭山后,不无感慨地说:“到此一游,既有说头,又有看头。
‘江南诗山’,果然名不虚传!”有说头:敬亭自古诗人地敬亭山缘何受人青睐?“江山也要才人捧”,敬亭山之所以能够声名远播,是因为李白,更缘于谢朓。
谢朓(464—499),字玄晖,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南北朝“永明新体诗”代表诗人。
他出生于豪门世族,与谢灵运同宗,故称“小谢”。
曾任宣城太守,又有“谢宣城”之称。
其高祖谢据为东晋名臣谢安之弟,曾祖谢允曾任宣城内史,祖父谢述曾任吴兴太守,祖母范氏为宣城太守、著名史学家范晔之姐。
其父谢纬官至散骑侍郎,其母为宋文帝第五女长城公主。
建武二年(495),谢朓出任宣城太守。
谢朓遇见敬亭,官场烦扰被秀山丽水所排解,隐逸幽趣被林谷晻霭而激发。
于是,他以清新流丽的笔触,写出了“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等许多佳句名篇。
安徽的城市合肥合肥,简称“庐”或“合”,古称庐州、庐阳、合淝,安徽省辖地级市、省会,地处安徽中部、江淮之间、长江三角洲西翼,介于北纬30°57′~32°32′,东经116°41′~117°58′之间,承东启西、连南接北,靠山抱湖、临江近海;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截至2022年6月,合肥共辖4个区、4个县、3个经济开发区,代管1个县级市,总面积11445平方千米。
截至2021年末,合肥市常住人口为946.5万人。
合肥地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因东淝河与南淝河均发源于此而得名。
在3000余年的建城史中,有2100余年的县治、1400余年的府治历史,数为州郡治所,是江淮地区重要的行政中心、商埠和军事重镇,素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江淮首郡、吴楚要冲”“三国故地、包拯故里、淮军摇篮”之称;1952年,合肥正式成为安徽省省会。
芜湖芜湖,简称“芜”,别称江城、鸠兹,安徽省辖地级市、省域副中心城市、Ⅱ型大城市、长江三角洲中心区城市,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重要城市;地处安徽省东南部,长江下游,辖5个区、1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总面积6009.02平方千米;截至2021年底,芜湖市常住人口367.2万人。
芜湖自古享有“江东名邑”“吴楚名区”的美誉,是华东地区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和工业基地、G60科创走廊中心城市;市境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呈双翼状,平原丘陵皆备,河湖水网密布,长江将市域划分为江南和江北两大片,青弋江、漳河、水阳江、裕溪河贯穿境内,竹丝湖、黑沙湖、龙窝湖、奎湖散布其间,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芜湖通江达海、水陆空兼备,是全国“十纵十横”综合运输大通道重要节点城市,国家综合交通枢纽。
蚌埠蚌埠,简称“蚌”,别称珠城,安徽省辖地级市,地处中国华东长江三角洲地区、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北与宿州市、淮北市接壤,南与淮南市、滁州市相连,东与滁州市和江苏省宿迁市毗邻,西与亳州市、淮南市搭界。
敬亭山导游词篇一:敬亭山导游词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敬亭山。
敬亭山原名査山、昭亭山,晋初为避帝讳改名为敬亭山。
敬亭山位于宣城市北,水阳江畔,是国家森林公园和省级风景名胜区。
敬亭山属黄山支脉,大小山峰60座,拥有一峰、净峰、翠云峰三大主峰,最高峰翠云峰海拔324.1米。
她不追“五岳”之雄奇,不纳“四佛”之烟火,但自有清丽时俏之容,千古诗山之誉,风流不绝之趣。
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穿过门坊,请看这尊身挎宝剑、仰望青天、气韵非凡的李白塑像。
仰望着李白的飘飘衣袂,一首伟大的诗作穿过千年的风沙扑面而来,整个空间都是他沧桑的呼唤“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正是这种千年的守望所承载的人生境界,美学境界使敬亭山名齐华夏五岳,声同佛国四山。
国学大师姚鼐由衷赞曰:“宣城自古诗人地”敬亭山也遂因谢眺、李白等人的诗名而成为了吟无虚日的江南诗山。
走过“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的李白塑像,沿着水光潋滟的敬亭湖,我们来到了广教寺双塔。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双塔建于北宋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
1956年被列入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又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两塔有不同程度的偏斜,也可以说是双斜塔,双塔没有塔顶,关于双塔的塔顶,有一个传说。
相传两个神仙打赌,一个造双塔、一个造桥,看谁在天亮前造好。
造桥的进度比较慢,造桥的神仙眼看双塔就要完工,偷偷的学鸡叫,造塔的神仙只好草草收场,留下没有顶的双塔。
塔外壁间或用佛像砖砌成,虽经过千年风霜侵蚀,现在东塔第五层仍可以见到4对佛像。
塔的飞檐为砖木结构,墙面嵌有宝相花,塔底座有白色浮雕,呈现出佛教特有的庄严气氛。
这种沿用唐代四方形平面的宋塔在中国现存古塔中极为罕见。
是此类佛塔中可以登临的最早实例。
一路上香拥翠绕,不知不觉我们已经来到了东侧竹林。
玉真公主眺望远方的姿态动人心弦。
真公主是唐睿宗李旦的第十女,豆蔻年华便入道为女冠。
《安徽地区城镇历史变迁研究·城镇篇》(编写大纲·仅供参考)城市是文明的主要载体。
文明发展,最集中地体现在城镇的发展与变迁上。
城市又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它的形成和发展爱到许多条件的制约。
根据《安徽地区城镇历史变迁研究》大纲的要求,《安徽地区城镇历史变迁研究·城镇篇》研究的重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城址变迁;(2)城市功能结构变迁;(3)城市形态布局变迁;(4)城市老区改造与新区建设;(5)历史与现状地图、老照片与新照片。
城址变迁,是指影响城镇迁移的自然、经济、科技、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因素。
城市功能结构变迁,是指城市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文化地位和战略地位。
城市形态布局变迁,是指不同历史城市平面布局的变化。
影响历史城市平面布局的因素主要有王权规制、阴阳五行、地形地貌及政治变革等多重因素。
此外,城市与区域关系,是指城市作为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中心,所管辖的地域范围等基本情况。
城市的起源,是指构建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决定在此地建城而不在彼地建城。
具体到每一个城市应包括以下要素,行文时应服从谋篇布局的需求,不能将下列要素罗列:第一,要交待清楚城市的具体方位。
包括城市最初雏形所在地,后因战争、水患、经济发展、交通变迁等多种因素导致城址迁移的线路图,为下文展开记述做好铺垫。
下文列举的宣城市,从有文字记载的建城历史以来,城址从未变迁过,用一句就可交待清楚。
宣城市下辖的泾县县城,历史上,因水患三次搬迁。
假如在写泾县县城,就需交待泾县县城搬迁的原因和哪个朝代搬迁(能交待清楚主持搬迁的官员最完善),每次搬迁在今天的具体方位。
第二,要交待清楚城市名称的由来及其演变历史。
以宣城市为例:(1)宣城市名称由来。
宣城,古名“宣邑”。
《韩诗传》:“宣者,显也。
”“邑”为县城的通称。
古代的江南地区开发较晚,春秋战国时期的位于青弋江边的今芜湖县弋江镇,由于交通之利,先后成为吴、越、楚诸侯国的名邑而显扬于江南,故名“宣邑”。
宣称的美誉
宣城素有“宣城自古诗人地”、“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之称。
敬亭山被誉为“江南第一诗山”。
李白7次来宣城,留下了80多首诗作。
扩展资料:
宣城是千年郡府地,历史悠久,人文昌盛。
公元前109年西汉在此设丹阳郡,历代为郡、州、府、路治所,先后被称为宣城郡、宣州、宁国府。
唐朝时宣州与苏州、杭州并列为江南三大中心城市。
文化底蕴深厚,文房四宝文化、徽文化、诗歌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宗教文化、宗氏文化并存共荣,
宣城地处皖东南,毗邻苏浙,地近沪杭,古属吴越。
建国初期设宣城专区,后并为芜湖专区和芜湖地区,1980年芜湖地区更名为宣城地区。
1982年4月,宣城地委、行署机关由芜湖搬迁至宣城。
2000年撤地建市,现辖宣州区、宁国市、广德市和郎溪县、泾县、绩溪县、旌德县。
全市国土面积12340平方公里,居全省第4位。
2021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48.7万人。
宣州古城构成要素的分析与归纳宣州古城构成要素的分析与归纳我国于1982年11月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明确了历史文化名城的条件是“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
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包括国家级和省级。
历史文化名城不仅要有历史,还要有体现历史的文物古迹和古城风貌的历史街区,也要有非物质形态的文化载体。
这些要素和构成历史文化名城的实物形态和精神形态的体现。
宣州(区)位于安徽省东南部,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是一座有着2200多年县名史,1600多年建城史的悠久古城。
有2处国家级文保,6处省级文保,35处县级文保。
早在旧石器文化时期境内水阳江两岸就有古人类活动的踪迹。
陈山旧石器文化遗址是其典型的代表。
春秋时期宣州名曰爰陵。
秦置爰陵县。
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以县治于宛溪河滨,陵阳山麓,取山水首字命名。
此后,这里为历代郡、州、路、府治所。
汉代,江南的丹阳郡(治宛陵)是自春秋以来有名的产铜地区,两汉中央政权先后早这里驻铜官,负责开采和冶炼。
南朝定都建康,达官贵人多住芜湖、宣城。
《隋书·地理志》讲宣城是“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凑”。
唐代达到宣州发展史上的最高峰,是全国的造纸中心,采铜中心,经济繁荣,文化发达。
宋元明清,是重要的鱼米之乡,农桑之地,被誉为“江东奥壤”。
近代有“金宣城,银阜阳”,“南宣北合”之誉。
经济繁荣,加之宣州境内山川灵秀,气候怡人,故而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各朝代名人骚客,达官贤明纷至沓来,使得我南宣之地人文蔚起,积淀沉厚。
共同组成了宣州古城的各构成要素。
然而几千年来,由于自然的和人为的破坏,宣州古城遭到了巨大的创伤。
尤其是晚清战乱、日寇轰炸、文革破坏,城市改造,古城的历史古迹大多已成灰飞烟灭,荡然无存。
同时,保护继承的减少,现代文化的侵袭,古城的非物质遗产,包括文学样式、民歌戏曲、历史典故、手工技艺也渐渐被人遗忘。
为此,以下通过分类的形式,大致就众多的构成要素予以分化、取舍、组合,以期直观、明了,最大限度地展现宣州古城的物质和精神载体,唤起大家对古城的记忆,增强大家保护古城的意识。
悠悠宣韵传千年宣城,一座因文房四宝而闻名的城市,被冠有“宣城自古诗人地”的美誉。
她的千年文明被笔墨纸砚厚载于文,她的儒雅之风被文人墨客吟唱成诗。
她从徽风古韵中走来,从青山绿水间走来。
从历史上的“上江人文之盛首”到今天的“中国文房四宝之乡”,宣城历经千载风华,写就人文传奇。
宣城现辖宣州、宁国、郎溪、广德、泾县、绩溪、旌德五县一币一区,面积12340平方公里,人口275万。
凭皖赣、宣杭两铁路,318、205两国道保持着与外界畅通的气象,从古至今以地利之便,交通畅达,商品集散,成为江南通都大邑。
宣城地处皖南山区和长江下游平原的结合部,东连天目,南倚黄山,西靠九华,域内襟山带水,风景绝佳。
敬亭.柏视、水西、龙须四山峰峦叠翠;青戈江、水阳江两水相依;南漪湖、太平湖、青龙湖三湖星罗棋布;清原峰、板桥、扬子鳄诸自然保护区,不仅珍禽异兽、奇花异草夺人眼目,更以巧自天然的风光独揽胜境。
南湖银鱼、水阳河蟹、水东蜜枣、广德毛竹板栗、宁国山核桃,以及以敬亭绿雪、涌溪火青为首的绿茶系列,皆属地方士特名产,而其中尤以宣纸宣笔、旌德三麻、绩溪蚕丝、徽墨、唐代“宣州红线毯”、宋代“宣城诸葛笔”、明代“宣城木瓜”、“宣城雪梨”扬名华夏。
如今“水东琥珀枣”、“敬亭绿雪茶”、“郎溪瑞草魁”、“宁国黄花云尖”、“泾县红星宣纸”、“绩溪梅花白厂丝”,在国内外均有一定名气。
宣城的历史在宣纸上晕染开来,那是一个古老的传奇。
话说制纸神师蔡伦死后,他的弟子孔丹一心想造出一种绵延千年的纸张,能永久记住老师的风貌神韵。
一日,他在皖南峡谷溪边,偶见一棵古老的青檀树横卧溪上,流水经年冲刷,露出纤长而洁白的树干纤维,孔丹欣喜若狂取以造纸。
从此,“轻似蝉冀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的“千年寿纸”诞生于安徽宣城泾县,名为“宣纸”。
薄薄一张宣纸,百折不损,光而不滑,宜书宜画,不腐不蛀。
一纸长寿千年,文书典籍、书画精品,大多赖此千古留存。
以皖南山区特产的青檀树为主要原料的宣纸,配以稻草,经过长期的浸泡、蒸煮、打浆、水捞、贴烘等18道工序、100多道操作环节精制而成。
李白与宣城的故事
宣城,是安徽的一个古名城,自古以来就以人文荟萃、山川秀丽而闻名。
在这片土地上,曾经孕育出了一位伟大的诗人——李白。
李白在宣城生活期间,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
据说,他常常在宣城的各个山川之间游走,寻找灵感。
他的诗才横溢,使他在当地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有一次,李白在游览宣城的名胜古迹时,遇到了一位美丽的女子。
女子能歌善舞,且通晓诗词歌赋。
两人一见如故,成为了知己。
李白在这段友谊中得到了很多创作灵感,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
然而,这段友谊并没有持续太久。
不久之后,李白因事离开宣城,与女子分别。
临别时,李白写下一首《赠汪伦》的诗篇,表达了对女子的感激和不舍。
这首诗后来成为了李白最著名的诗篇之一。
尽管李白离开了宣城,但他的诗篇和故事却留在了那里。
宣城的人民为了纪念他,修建了许多与李白相关的文化景点和纪念馆。
这些地方成为了游客们必去的打卡地,也让更多人了解到了李白与宣城的故事。
如今,当我们漫步在宣城的街头巷尾时,仍能感受到李白当年游历山川的美好诗情和浪漫气息。
这些故事和传说也成为了宣城独特的文化符号,传承着这座古城的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
自古宣城诗人地
一
凡文化名城,大都有名楼古塔,残碑断碣,也应该有荒寺古刹,斜阳一抹,衰草蔓烟。
走近它,一股苍凉的意蕴扑面而来,使你顿然感到时光的幽邃,岁月的悠远。
读读石碑上被风雨侵蚀而漫漶的字迹,再翻一翻纸页发黄的地方志,你眼前总会幻化出几个文化名人的身影来,飘然的衣衫,浪漫的诗情,使你感到小城文化底蕴的丰厚。
宣城是一座诗城,它浑身上下都挂满古代诗人的残句断章。
皖南是一朵花,宣城是花之蕊,妍丽,芳香,引得唐宋诗人纷至沓来。
把满腔的诗情、哀怨、喜怒哀乐倾演给这片山环水复的土地,无意间还弄出许多千古绝唱,使这片山水扬名于世,人称之“自古宣城诗人地”。
从南齐至明清的文人雅士游历羁旅宣城者不下三百余人,或揽胜怀古,斗酒赋诗,或寄情山水,低吟浅唱;或相互酬答,挥毫泼墨;或寻访旧踪,发思古之幽情,留下诗篇数以百计。
试问��富�夏,有几处山水能使这些风流人物如此心驰神往?有几处风光能使文人雅士如此缠绵迷恋?
终于来到宣城。
一走进这座皖南小城就隐隐听到苍老的吟哦之声:“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骛。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这是谢�I的声音,沙哑、低缓,透出一种淡淡的苍凉,是长期压抑后得到释放的舒畅啸然之气。
谢�I是宣城最老的诗魂,他在南齐明帝建武年间来宣城任太守,政绩卓著,为官清廉,世称“谢宣城”。
谢�I留下的诗不多,薄薄的一本《谢宣城集》,其中四分之一的诗篇写于宣城。
他的诗被认为有“继汉开唐”之风,他的同代人沈约赞扬道:“三百年来无此作也”;连诗仙李白也佩服得五体投地:“一生低首谢宣城。
”宣城因谢�I而辉煌,历代名士贤达,慕名纷然而至,因此也诗化了宣城,宣城的山山水水也成了他们诗词歌赋的载体。
谢�I“高斋视事”成为宣城一带的佳话。
谢�I在宣城任太守时期,在治所之北自建一室,取名“高斋”,为起居理事之用。
后人将高斋改建,取名“谢�I楼”,成了流韵千古的一大景观。
谢�I公余闲暇就在高斋吟诗弄文。
登楼远眺,临风抒怀。
首先扑入眼帘的是敬亭山,“兹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
在观山观水中,在与大自然对接中,他超越了时空,生命也超越了自我,因此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
自谢�I以来,先后直接写宣城的诗歌有六百多篇。
无论你的视线在何处停落,都有一页清纯的风景。
脚下的宛溪水,吸收了多少幽谷
兰露,接纳了多少桃花流水,山花落水时,鱼鹰惊梦;青鸟点足处,尺水兴波。
紫燕掠过楼头,撒一天呢喃;柳絮飞落槛格,敷一方清雪。
远眺山景白云悠悠,丘壑中雾岚袅袅。
从深山峪谷的寺庙传来的晨钟暮鼓,穿过葱茏林木,一声一声,悠长而深远。
中国古代官场有个奇怪的现象,诗人都曾经雄心万丈,自诩有天经纬地之才,一旦仕途蹇涩,官场不得意,便寄怀山水,放浪江湖,而且似乎越不得意,诗越写得好。
而谢�I的老叔谢灵运正是这种山水诗的开山鼻祖。
他不同于陶渊明吟咏在自己一亩三分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他的视野一直囿圄在自家的房前屋后,瓜田秧圃,栖身垄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这是典型的耕读人家,是封建农业社会最完整的一个细胞。
人生归道,以求自安,这是陶渊明隐居之后,能够抵御世俗的诱惑,安于贫困,与田园相伴终身的人格之源。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充满这一画面的是宁静与自足,而这一切皆来自诗人超然的情怀。
谢灵运则不然,这与他是纨绔子弟、贵族出身有关。
他生于东晋王、谢两大门阀世族的谢家,曾叔祖是东晋宰相谢安,祖父是名将、淝水之战的总指挥谢玄。
十八岁的谢灵运就袭封康乐公,食邑三千户,从小就养成一种放浪、奢靡的生活习性。
谢家的庄园也相当恢宏壮观,且不说丹阶玉墀,
琼楼高阁,舞台水榭,一应俱全,而且风景极佳:“左湖右江,往渚还汀。
面山背阜,东阻西倾。
抱含汲吐,款跨纡萦。
”“山纵横以布护,水回沉而萦邑”,这是一座极富匠心的园林。
园内园外之景相连在一起,构成深远、苍茫、缥缈之境,他从小生活在这种诗天画地之中,能不与物俯仰,神思焕发,诗潮澎湃?可以说既有士族居住之地必有的园林,也有文人生存的人工之境,所以谢家旺族,不仅出宰相、将军,也必然出诗人作家。
王、谢两族是东晋王朝门阀世族的领袖,谢灵运处在门阀、军阀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官运时起时伏,再加上他本人的门第优越感和个性的特别强烈,一生仕途��,后来外放永嘉做了太守。
这位风流太守童仆成群,婢妾簇拥,常常不事政务,浪迹山水,染上一种狂热的山水癖。
每次外出,“四人拖衣裙,三人提坐席”,恃才傲物,臧否人物,指点江山,狎山戏水,达到嚣张的地步。
有一次,他为游玩竟然从上虞始宁的南山伐木开道,一直到达临海,所带奴仆达数百人之多。
临海太守王绣起初以为是山贼抢劫,大为惊恐,后来知道是谢灵运,才放下心来。
谢灵运一玩起来,往往几十天不归,既不报告,不请假,也不怕弹劾。
他到处探奇访胜,排遣政治上的不满情绪。
他还发明了一种“谢公履”,为防登山打滑,上山去其前齿,下山去其后齿。
谢�I虽不及他叔叔放诞,但山水诗却继承了他叔叔的衣钵,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谢�I生活的时代是山水诗走向成熟的时代,也是最狂热的时代,玄学思潮弥漫士林,人们对世界乃至宇宙的思考出现了质的飞跃,诗歌作为“哲学的表象”自然承受了这种辉煌,也就是说进入了哲理的时代。
谢�I的《始之宣城郡》《游山》《游敬亭山》等明显地带有这种痕迹。
但是谢�I的诗又超脱了山水加情理的模式,把山水诗写得更加“流转圆美”,熔景情于一炉,开拓了山水诗雅致淡远、引人遐思的审美空间。
所以李白对小谢极其崇拜,“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他常自比小谢,更流露出对自己才华的自信。
我去谢�I楼正遇雨天。
江南的春雨,霏霏、沥沥、淅淅,如烟似雾,扑朔迷离,如梦似幻,勾人魂魄。
公园正在维修,因雨又停工,没有游人,也没施工的工人,一片静寂。
谢�I楼不知何时修建,已破败不堪,油漆剥落,木质皲裂,瓦当也有破碎。
冷落,萧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