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452.99 KB
- 文档页数:6
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随着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在冠心病的发病过程中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是指在颈动脉内膜中层和内膜下的一种单侧或双侧的斑块,由于斑块内的胆固醇、胆汁酸等脂质物质的积聚使得斑块逐渐增大,最终会导致脑血管事件如中风等发生。
硬化性斑块稳定性研究(Plaque stability study)证实,最初出现的粥样斑块是稳定而不易破裂的,然而斑块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破坏和裂解变得越来越容易。
同时,斑块的当地炎症反应会进一步促使斑块的破裂和溶解。
当斑块破裂后,血管内膜下的组织因子暴露出来,进而引发动脉栓子的形成,从而产生心脑血管事件。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斑块导致心脏缺血,包括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和心功能不全等。
冠心病的病因非常复杂,包括遗传因素、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等。
研究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有一定的相关性,特别是在老年人群体中更为明显。
多项研究表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 IMT)和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中,一项对老年人进行的研究发现,伴有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加的人群,冠脉灌注扫描发现冠状动脉的斑块数也相应增加,这说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
同时,一项进行了超声心动图检查的研究也发现,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程度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关性。
近年来,超声组织成像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使医生和研究人员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血管内部的变化,进一步加深了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之间关系的认识。
一项对患有冠心病的患者进行的研究发现,在冠状动脉造影中发现斑块狭窄的患者中,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程度更重,而且产生了更为显著的形态学变化。
冠心病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水平及其关系杜登贵;何海明;施根林【期刊名称】《心脏杂志》【年(卷),期】2001(13)3【摘要】目的 :观察冠心病 (CHD)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TNF)、白细胞介素 - 6 (IL- 6 )的变化与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 (RIA)测定 45例 CHD患者及 30例健康者 (对照组 )血清 TNF,IL- 6水平。
结果 :CHD患者血清TNF,IL- 6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 .0 1) ,尤以心肌梗死患者为明显 (P<0 .0 1) ;心肌梗死组血清 TNF,IL- 6水平较心肌缺血组显著升高 (P<0 .0 1)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TNF,IL- 6水平高于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 (P<0 .0 5 ) ;心肌缺血组心功能~级患者血清 TNF,IL- 6水平较心功能~级患者升高显著 (P<0 .0 1) ;血清TNF水平与 IL- 6之间呈明显正相关 (r=0 .73,P<0 .0 1)。
结论 :血清 TNF,IL- 6水平与 CHD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TNF,IL- 6可能参与 CHD的发生与发展。
【总页数】2页(P173-174)【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作者】杜登贵;何海明;施根林【作者单位】武警江苏总队医院心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402【相关文献】1.原发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2受体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水平及临床价值 [J], 邵春青;吕虹;刘志伟;张国军2.重型肝炎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8水平的变化及其与HBVDNA间的相互关系 [J], 梅小平;敬雪明;曾跃;唐宁;李健3.血清白细胞介素-1、-6、肿瘤坏死因子-α及血糖水平与患者脑卒中后疲劳水平的关系 [J], 赵思宇;张会君;刘涛;李宝强4.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补体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3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与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 [J], 闫振文;郑眉光;李梅5.过敏性鼻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22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 [J], 田双双;李钦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冠心病合并糖耐量异常者血清esRAGE与CRP的相关研究
目的:探讨内源性分泌型糖基化代谢终末产物受体(esRAGE)、C反应蛋白(CRP)与2型糖尿病(T2DM)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关系。方法:将研究对象分成3组,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esRAGE水平,并检测CRP及其他临床指标。结果:糖尿病合并ACS组血清esRAGE较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及普通糖尿病组明显降低(P〈0.01),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较普通糖尿病组降低(P〈0.01);糖尿病合并ACS组血清CRP较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及普通糖尿病组明显增高(P〈0.01),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较普通糖尿病组增高(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esRAGE与CRP负相关。结论:esRAGE与T2DM合并ACS密切相关,对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可能有潜在保护作用,且与ACS的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其中约90%为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报告如下。
1 资 料 与 方 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7月我院收治的T2DM患者134例,根据是否合并微血管并发症分为合并微血管并发症组(56例)与无微血管并发症组(78例)。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方法 1.2.1资料收集 收集所有患者性别、年龄、吸烟、病程、饮酒比例、合并高血压、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注射胰岛素及实验室指标等临床资料。 1.2.2样本采集与处理 采血前1 d患者禁食高脂饮食、停服相关药物,采集所有患者空腹12 h以上(通常8~12 h)外周静脉血2份,一份为EDTA-K3抗凝血,一份为普通真空采血管,于室温条件下,4 000 r/min离心10 min,待测。
1.2.3实验室指标检测 选用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东曹-G8)及配套试剂,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水平;选用全自动生化仪(贝克曼AU5800)及其配套试剂,
他汀类药物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研究进展他汀类药物(statins)为一大类英文词尾为statin(他汀)的药物的统称,是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
大量的临床试验及流行病学研究证实他汀类药物具有降血脂作用及对冠心病的预防作用。
在国际医药市场上畅销的形形色色的降血脂药物中,他汀类居于领先地位,成为20世纪90年代开发最成功的医药产品之一。
他汀类药物分为天然化合物(如洛伐他丁、辛伐他汀、普伐他汀、美伐他汀)和完全人工合成化合物(如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西立伐他汀、罗伐他汀、pitavastatin)是最为经典和有效的降脂药物,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
他汀类药物除了在治疗高血脂症方面有良好的疗效外,其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治疗中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1、2]。
本文就其在治疗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1 他汀类药物抑制血小板聚集近些年,相关研究结果显示[3],内皮衍生的NO除了调节血压、增加局部血流外,还能减轻白细胞的激活和抑制血小板聚集。
而他汀类则间接通过增加内皮NO的产生和生物利用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不依赖于血浆胆固醉水平。
Pedrono E等[4]报道,阿托伐他汀治疗14d后急性脑梗死小鼠的PF4和β2TG的水平显著下降,但是停药2d后两者的水平分别上调2.9和3.1倍,同时阿伐他汀治疗使主动脉和脑血管的eNOS上调2.3和1.7倍,但同样仅在停约2d以后,上述二处的eNOS分别下调严重,由此说明急性撤退他汀类药物,2d后即丧失对小鼠脑缺血和血栓形成的保护功能。
他汀类除了抗血小板的作用以外还通过影响疑血系统发挥着抗血栓形成的功能。
2 他汀类药物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粥样硬化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syndrome,ACS)的基础原因,是一种可隐匿进展许多年的慢性疾病[5]。
ACS急性期在抗凝、抗栓、抗心肌缺血治疗的同时积极进行调脂治疗,并通过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少脂质过氧化,增加高密度胆固醇(HDL-C)水平,抑制其炎症反应,使粥样硬化斑块稳定,并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凝血因子,增加纤溶抗血栓形成,可有效降低ACS患者急性期病死率和改善心肌缺血症状,明显改善ACS患者预后[6]。
冠心病与瘦素、Hs-CRP的相关性分析王岩【摘要】目的探讨瘦素(leptin)以及超敏炎症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在冠心病中的相关性及意义.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98例,其中心绞痛患者56例,心肌梗死42例,同时选取同期健康3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其24 h内瘦素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冠心病组瘦素与Hs.CRP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心肌梗死组瘦素与Hs.CRP.水平高于心绞痛组.结论检测冠心病患者血清瘦素、Hs-CRP水平的变化对冠心病的发生与发展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期刊名称】《中国实用医药》【年(卷),期】2011(006)032【总页数】2页(P49-50)【关键词】冠心病;瘦素;超敏c-反应蛋白【作者】王岩【作者单位】453000,新乡市中心医院心内科【正文语种】中文冠心病的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机体的脂质代谢有密切关系。
肥胖基因编码的瘦素具有调节脂肪代谢等重要作用,并且作为一种内分泌激素,还有参与机体的免疫调节作用[1],在免疫炎性反应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作为慢性炎症标志物的反应蛋白(CRP)通过破坏血管内皮细胞,影响血管功能,成为导致心血管疾病的潜在因素,也是作为冠心病发病危险性的预警信号。
为进一步了解瘦素、CRP在冠心病中的作用和意义,本文检测了冠心病患者血清瘦素、Hs-CRP水平,探讨它们在冠心病发作中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选取在我科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者(冠心病组)98例,其中心绞痛患者56例,心肌梗死42例,并选择同期冠状动脉造影基本正常者(对照组)30例。
1.2 方法1.2.1 标本的采集及保存所有患者组和正常人组均空腹抽取肘静脉血6 ml,立即分离血清,-20℃保存待测,一周内测定完毕。
1.2.2 血清leptin测定采用放射免疫分析,试剂盒由北京北方免疫试剂研究所提供,操作按说明书。
《血清骨硬化蛋白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相关性研究》篇一一、引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生、发展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血清骨硬化蛋白(Osteoprotegerin,OPG)水平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逐渐受到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血清骨硬化蛋白水平与冠心病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二、材料与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了冠心病患者及健康对照人群各100例,其中冠心病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两种类型。
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了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
2. 检测指标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骨硬化蛋白水平,同时记录其他相关指标,如血脂、血糖、血压等。
3. 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研究对象的血清骨硬化蛋白水平及其他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其与冠心病的关系。
三、结果1. 血清骨硬化蛋白水平比较本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的血清骨硬化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
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清骨硬化蛋白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0.05)。
2. 血清骨硬化蛋白水平与其他指标的关系经统计分析发现,血清骨硬化蛋白水平与血脂、血糖等指标存在一定相关性。
具体表现为,随着血清骨硬化蛋白水平的升高,血脂、血糖等指标也呈上升趋势。
3. 血清骨硬化蛋白水平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通过ROC曲线分析,发现血清骨硬化蛋白水平对冠心病的预测具有一定的价值。
当血清骨硬化蛋白水平达到一定阈值时,对冠心病的预测准确率较高。
四、讨论本研究结果表明,血清骨硬化蛋白水平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首先,从生物学角度来看,骨硬化蛋白是一种参与骨骼代谢的蛋白质,其在血管生成、炎症反应等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
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炎症反应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骨硬化蛋白的异常表达可能参与冠心病的发病过程。
剩余风险——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时代到来?陈启稚【摘要】目前认为虽经过积极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仍未能完全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其主要原因在于心血管疾病"剩余风险".血脂剩余风险主要包括三酰甘油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或同时伴有载脂蛋白B和微小低密度脂蛋白升高; 非脂类因素中,尿酸、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等也在动脉粥样硬化等血管事件中起推动作用.此外、C反应蛋白、代谢综合征、激素、感染、内脂素等也通过不同途径影响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期刊名称】《心血管病学进展》【年(卷),期】2013(034)004【总页数】4页(P460-463)【关键词】剩余风险;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高纤维蛋白原血症;C反应蛋白【作者】陈启稚【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上海,20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9.2剩余风险(residual risk)原指运用了所有的控制和风险管理技术以后,剩余下来未被管理的风险。
目前,虽经过积极控制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包括:调整生活方式、控制血压血糖及调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等,但未能完全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其主要原因在于仍存在未被管理的心血管疾病“剩余风险”[1]。
目前认为心血管疾病剩余风险包含两个概念:总剩余风险和血脂剩余风险。
TNT(Treating to New Targets)试验的公布给出了已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二级预防患者剩余风险的决定因素。
经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包括脂质相关及非脂质相关两方面,如基线脂蛋白、体重指数增加、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均是影响此类患者心血管事件(冠心病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脏骤停后复苏、致死或非致死性脑卒中)发生的重要因素。
较大剂量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应用及基线载脂蛋白AⅠ水平是降低风险的决定因素[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2000300)通信作者:曹宇,E mail:caoyu0811@csu.edu.cn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在冠心病进展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覃思润 盛? 陈晨阳 詹耀坤 曹宇(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心内科,湖南长沙410013)【摘要】中性粒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主要成分之一,在抵御感染和炎症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近年来,研究表明中性粒细胞除了其传统的作用外,还能通过释放胞外诱捕网的形式参与到冠心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中也起到关键性作用。
因此,干预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的形成和释放可能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并发症的新策略。
目前,针对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的干预已成为研究的热点,未来,针对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的干预可能成为冠心病治疗的新方向之一。
现就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在冠心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及其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关键词】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DOI】10 16806/j.cnki.issn.1004 3934 2023 12 008TheRoleandMechanismofNeutrophilExtracellularTrapsintheProgressionofCoronaryHeartDiseaseQINSirun,SHENGZhe,CHENChenyang,ZHANYaokun,CAOYu(DepartmentofCardiovascularMedicine,TheThirdXiangyaHospitalofCentralSouthUniversity,Changsha410013,Hunan,China)【Abstract】Neutrophilsareoneofthemaincomponentsofthebody’simmunesystemandplayanimportantroleindefendingagainstinfectionandinflammation.Inrecentyears,studieshaveshownthatinadditiontoitstraditionalrole,neutrophilscanalsoparticipateintheoccurrenceanddevelopmentofavarietyofdiseases,includingcoronaryheartdisease,throughthereleaseofextracellulartraps,thatis,moreandmoreevidencesshowthatneutrophilextracellulartrapsalsoplayakeyroleintheprocessofcoronaryatherosclerosis.Therefore,interveningintheformationandreleaseofneutrophilextracellulartrapsmaybeanewstrategyforthetreatmentofcoronaryatherosclerosisanditscomplications.Atpresent,theinterventionofneutrophilextracellulartrapshasbecomearesearchhotspot,andinthefuture,theinterventionofneutrophilextracellulartrapsmaybecomeoneofthenewdirectionsofcoronaryheartdiseasetreatment.Thisarticlereviewsthemechanismandapplicationprospectofneutrophilextracellulartrapsintheoccurrenceanddevelopmentofcoronaryheartdisease.【Keywords】Neutrophilextracellulartraps;Coronaryheartdisease;Atherosclerosis;Thrombosis 激活的多形核嗜中性粒细胞(polymorphonuclearneutrophil,PMN)除经典的吞噬作用外,还可在细胞外释放染色质、核蛋白和丝氨酸蛋白酶,形成一种名为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extracellulartraps,NETs)的网状结构,并以此捕获和杀死致病菌,最初被认为是人体抗感染的重要防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