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去买花 读达洛维夫人
- 格式:docx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2
从《达罗卫夫人》到《时时刻刻》[摘要]传播学者英尼斯、麦克卢汉、麦罗维茨等对媒介的作用提出了不同见解,而媒介在文学中的作用尤其值得重视,视觉文化,是一种在数码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推动下立足于视觉因素,以“形象”或是“影像”主导人们审美心理结构的崭新文化形态。
本文通过对女性主义作家弗吉尼亚的小说《达罗卫夫人》以及由其改编的电影《时时刻刻》来说明在跨媒体传播中,文学获得了新的生存空间。
[关键词]媒介;女性;影像化;蒙太奇;意识流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是英国现代最杰出的女作家,20世纪欧美著名的意识流小说代表作家之一。
她的9部小说和关于女性的论文使她成为20世纪欧洲最重要的女性作家之一,她的意识流小说创作理论和“实验主义”创作方法对现代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对女性生活状况的思考也对文坛颇有影响。
而在她的四部意识流小说中《达罗卫夫人》可以说是其巅峰之作。
基于《达罗卫夫人》,并怀着向伍尔夫致敬的心愿,美国小说作家迈克尔•坎宁安(Michael Cuming ham)创作了小说《时时刻刻》)。
在《时时刻刻》中坎宁安怀着同样的女性主义思想,并且采用了同样的意识流的写作风格,通过对伍尔夫太太、布朗太太和达洛维夫人三位不同时代女性的形象的塑造以及她们生活的描述,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现代女性主义发展的动态画卷,激起人们对女性主义发展的反思。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是一种以语言为媒介的审美意识形式。
纯粹意义上的文学,必须是以语言为媒介的艺术形式。
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会是一成不变的,文学的发展无疑是个动态的过程,在传播媒体多样化的当代社会,文学传播的方式和途径不再局限于语言文字媒介,文学的跨媒体传播成为日益普遍的现实。
麦克卢汉说:“电影的诞生使我们超越了机械论,转入了发展的有机联系的世界。
仅仅靠加快机械的速度,电影把我们带入了创新的外形和结构的世界。
买得一只花欲放读后感
读这篇文章啊,就像在春日里跟着作者去逛了趟花市,那感觉特别鲜活。
作者说“买得一只花欲放”,就这么简单的几个字,我一下就能想象出那画面。
一朵花,还没完全盛开呢,就像是一个藏着好多小秘密的宝盒,正等着一点点把它的美丽展现出来。
就像咱们人一样,有时候还没完全发挥出自己的潜力,正处在那种充满期待的状态。
文章里可能不仅仅是在说这朵花本身吧。
感觉像是在说一种对生活里小确幸的捕捉。
你想啊,去买花的人,肯定是热爱生活的,能在那么多花里挑中这一朵将开未开的,多有眼光。
咱们生活里有时候就得有这样的眼光,去发现那些还没完全崭露头角,但有着无限可能的东西。
比如说一个刚有点小名气的画家的画,或者是一个小店里新出的独特小物件。
而且这朵花被买回来之后,应该就成了家里的小中心啦。
它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希望使者,让人一看到就觉得心里美美的。
我就想起自己有时候会买个小绿植,看着它一点点长大,就特别有成就感。
这篇文章也是在提醒我们,生活中的小美好是可以自己创造的。
不用非得等别人给我们送花,自己去买一朵含苞待放的花,就等于把春天带回了家。
总之呢,这篇文章虽然短,但是就像一杯清香的茶,越品越有味道,让我也想赶紧去买朵花,感受一下那种花欲放的小期待。
从女性主义伦理学角度论证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生死观——对《达洛维夫人》的伦理分析姚丹丹; 刘丹翎【期刊名称】《《中国医学伦理学》》【年(卷),期】2019(032)012【总页数】5页(P1617-1621)【关键词】女性主义伦理学; 生死观; 向死而生【作者】姚丹丹; 刘丹翎【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外语系陕西西安710018; 西安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7100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0521 研究背景生死问题一直使人类感到困惑。
无数的学者以及哲学家从不同角度对生死问题进行过探索。
从柏拉图的灵魂不死、伊壁鸠鲁的“死亡无关”论,到叔本华的人生悲剧论,他们都将死排除在生之外,认为生死对立,生是对死的否定。
而在20世纪初,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却独辟蹊径,以死亡为切入点来诠释生存的方式和意义。
与传统的生死观不同,海德格尔认为死亡是当下的存在,死亡应被视为生命的构成部分和生命的最大可能性,而不仅仅是生命的终结。
海德格尔以对死亡的探索为出发点,阐释生命的真谛,试图赋予人类存在更深层次的意义。
基于这些思想,海德格尔提出了“向死而生”的概念(“向死而生”是海德格尔借用丹麦哲学家、神学家克尔凯郭尔的一个短语,其思想对存在主义影响很大)。
“向死而生”应该被视为一种生活方式,将死亡的可能性视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死亡是一种站在我们面前的东西——一种迫近的东西”;“死亡在任何时候都是可能的。
伴随着死亡的确定性而来的是‘当下’的不确定性”[1]。
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应该接受这样一个事实:死亡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死亡来临的时间是不确定的、无法确定的。
因此,一个人必须学会始终面对死亡。
“向死而生”是海德格尔死亡哲学的一个重要观点,他认为人只有在对死亡的不断思考和领悟中才能真正获得生存的意义和价值。
与海德格尔同时代的英国著名的现代主义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也在她的小说创作中铺展着她对生存和死亡的关注和领悟。
11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1年第6期总第843期No.6,2021Total of 843伍尔夫曾在她的日记中剖析了她创作《达洛维夫人》的初衷,“在这本书当中我有很多想写的东西。
我想写生与死,圣人与癫者,但最想的是攻击这个社会制度,并将其罪行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1]。
于是,小说以达洛维夫人清晨出门买花开始,记叙了她买花,归家,准备晚宴,一直到宴会圆满落幕的所见所闻所感。
随着她的时间线,读者能感受到一战后伦敦的朝气,上流社会的浮华,女性在父权社会的压抑,还有病人在深渊里的绝望和挣扎。
与此同时,小说还有一条暗线,即沿着塞普蒂默斯出门看医生、归家、发疯、跳窗自杀这一时间线。
笔者将着眼于暗线,探究塞普蒂默斯发疯的原因及影响。
1塞普蒂默斯发疯的原因首先,战争带来的心灵创伤,让他患上了弹震症。
在小说中,伍尔夫花了大量篇幅描写他的精神活动,其中涉及战争的残酷,战场的破败和战友之死的描写尤为众多。
当他坐在摄政公园的椅子上时,总会出现幻觉,他似乎能看到死去的战友们在呼唤他,“这儿是他的手;那儿是死者。
对面栏杆后面正在聚集起一些白色的东西。
但是他不敢看。
埃文斯就在栏杆后面!”在现实与虚幻中挣扎,他已经逐渐癫狂。
塞普蒂默斯年轻时离家出走,独自闯荡伦敦,但是收入不高的他,过得忧郁,不敢向心上人表白。
战争爆发,他是第一批去法国战场的人。
在那里,他结识了长官埃文斯并和他成为知己。
然而就在停战前夕,埃文斯牺牲了,而他却抗过了炮弹的轰击,成为了幸存者。
帝国主义的规训让他已无惧生死,战争的残酷教会了他冷漠。
因此,面对战友之死时,他并没有伤心,但自那之后,他就丧失了感觉。
这说明他的精神是压抑的,战争抹杀掉了他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力。
其次,婚姻的压力让他想要借疯病逃避现实生活。
塞普蒂默斯在战后与雷齐娅闪婚。
妻子为他离乡背井,然而婚后5年,他们没有孩子,而且他结婚的初衷是为了压制内心的恐惧。
因为刚经历过战争的他,精神上是空虚的,正是妻子一家充满烟火气息的生活把他拉回了现实,提供了精神上的避难所。
叙事学视域下《时时刻刻》的叙事策略作者:阳彩丽来源:《牡丹》2017年第32期《时时刻刻》是美国当代作家迈克·坎宁安于1998年发表的一部小说,荣获美国普利策文学奖。
这部小说在叙事安排上别出心裁,以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达洛维夫人》为线索,将三个不同时代的女人并置于同一时间维度里,讲述了她们一天的生活。
三位女主人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地点,有着不同的社会经历及生活背景。
一位是以弗吉尼亚·伍尔夫为原型的作家本人,一位是与伍尔夫作品中《达洛维夫人》女主人公同名的克莱丽莎,另一位则是小说《达洛维夫人》的读者——布朗夫人。
三位毫不相关的女主人公通过《达洛维夫人》联系起来。
本文以叙事学为视角,主要从叙事时间、叙事空间和叙事频率三个方面来分析这部作品所使用的叙事技巧,以便丰富读者对作品的理解,为探讨作品主题意义做好铺垫。
在叙事时间上,作者并不是依照时间顺序分别讲述三位女性各自的一天,而是采用平行叙述的技巧,将故事时间划分成三个平行的时段,即同时讲述三个女人的早晨、中午以及晚上。
从叙事空间看,三位女主人公这一天的活动范围限于卧室和街道。
在叙事频率上,鲜花、同性之吻、自杀等意象反复出现,构成了小说的重复叙事。
这些写作技巧传递了丰富的主题思想,增添了读者的阅读乐趣。
一、叙事时间(一)平行叙事叙事时间分为故事时间和话语时间,故事时间指的是故事实际发生所需要的时间,话语时间指的是作者叙述故事所需的时间,后者一般以叙述故事的文本长度作为衡量标准。
在《时时刻刻》中,坎宁安在描写三位主人公各自的一生时,并没有依据自然的故事时间来详述她们一生所经历的大大小小的各种故事,而是只选取了她们生命中平凡的一天,采用平行叙事的策略,同时讲述她们这一天中各个时间段所发生的事件。
从弗吉尼亚·伍尔夫起床的那一幕开始,她拒绝吃早餐,不想与女仆打交道,关上房间的门,开始在座椅上酝酿《达洛维夫人》的第一句话该如何写。
好书推荐及理由篇一:2016好书推荐及理由(本本好书)零乱的记忆茹回复1 楼2016-02-29篇二:2016好书推荐及理由(一)《岛上书店》内容简介: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最艰难的那一年,将人生变得美好而辽阔。
A.J费克里,人近中年,在一座与世隔绝的小岛上,经营一家书店。
命运从未眷顾过他,爱妻去世,书店危机,就连唯一值钱的宝贝也遭窃。
他的人生陷入僵局,他的内心沦为荒岛。
就在此时,一个神秘的包袱出现在书店中,意外地拯救了陷于孤独绝境中的A.J.,成为了连接他和妻姐伊斯梅、警长兰比亚斯、出版社女业务员阿米莉娅之间的纽带,为他的生活带来了转机。
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每本书都是一个世界。
小岛上的几个生命紧紧相依,走出了人生的困境,而所有对书和生活的热爱都周而复始,愈加汹涌。
推荐语:在这部甜美、向书店致敬、振奋人心的小说中,泽文完美捕捉到读者与书籍配对的喜悦。
耐人寻味的角色、对于书籍销售的深入理解、关于经典作品的精辟评论,还有对读书会以及营销活动的幽默描述,爱书人将难以抗拒。
顶尖男子66回复2 楼2016-02-29篇三:2016好书推荐及理由(二) 《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内容简介: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所收入的七个故事,有少年渴望摆脱家族在海岛世代挖煤的命运而在成年之际离家远行,有人到中年的大学教师回忆少年时他那心怀壮志但困居海岛打鱼为生的父亲,有散居各地的大家族在老祖母96岁生日之际齐聚老祖母寡居的海角……这些故事勾画了男女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紧密的纽带和难以逾越的鸿沟,既温柔又残酷。
这些故事都发生在新斯科舍省布雷顿角那些严酷的风景中,写的都是复杂、神秘的人心。
它们被记忆和传说浸润,被海水和鲜血冲刷,而这些海水和鲜血,都曾流淌于同土地和海洋漫长的搏斗中;麦克劳德颂扬的是一种和自然世界的深情交融,以及面对变迁、面对爱与失去,多少世代之间某些一脉相承的东西。
论《达洛维夫人》与《时时刻刻》的女性精神世界摘要:《达洛维夫人》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传世之作,文章阐释了迈克尔·坎宁安的《时时刻刻》对《达洛维夫人》的解构与重塑。
论述了伍尔夫太太,达洛维夫人(克拉丽莎),布朗太太(劳拉)三个不同时代的女性述说着近乎相同的女性精神世界与生命体验,演绎着几乎相同的女性觉醒、独立的精神变迁与生活抗争的故事。
关键词:克拉丽莎;存在感;自我认同;布朗太太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是20世纪欧美杰出的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是英国现代最为引人关注的女作家,以女性的视角、女性的心理对女性的生活状况和生存状态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她塑造的一系列女性形象与传统女性有所不同;她的九部中长篇小说中有四部属于意识流小说,而《达洛维夫人》(发表于1925年)是其四部意识流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一部。
[1]七十多年后,美国作家迈克尔·坎宁安创作了《时时刻刻》,弗吉尼亚·伍尔夫成为小说中的重要人物,坎宁安通过伍尔夫太太(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维夫人(克拉丽莎)、布朗太太(劳拉)等三个跨越时代的女性述说着近乎相同的生命体验,演绎着几乎相同的与生活抗争的故事。
2002年根据这两本小说改编的电影《时时刻刻》上演,一时好评如潮,获得第60届金球奖最佳影片和最佳女主角大奖,并获得第75届奥斯卡9项提名。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比较分析《达洛维夫人》和《时时刻刻》的女性形象,探寻作品所展现的不同时代的女性精神世界。
一、《达洛维夫人》中的女性的精神世界王家湘先生在《达洛维夫人》“译序”中写道:伍尔夫认为,用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进行创作不能捕捉真正的生活。
她眼中的真正的生活、真正的现实是变动不已的、未知的、不受拘束的、像一个明亮的光轮般的人的精神世界。
[2]在《达洛维夫人》的人物构建中,伍尔夫创造出处于螺旋式延伸的平行轨道的克拉丽莎和赛普蒂莫斯。
自己去买花
浅读《达洛维夫人》有感
会知道这本书实际上是因为一部电影《时时刻刻》。一本《达洛
维夫人》将电影中三个女主人公联系到一起。于是到图书馆借阅,这
是一本意识流小说,也谈不上什么具体的情节,所以仅在此写下自己
的感受。
达洛维夫人一直生活在矛盾中,不断挣扎又妥协,最终她与生活
达成了和解,找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平衡点并安然生活。她使我们思考:
如何与微不足道的空虚日常做斗争,如何选择自己真正热爱的,如何
放弃裹挟至死的责任和习惯,如何有意义的度过本无意义的人生。
我们的生活由一组不规则庸俗无奈无聊的事构成,我们每天似乎
都在重复着昨天的事,仿佛这个重复没有开始也不会结束。我们会觉
得心被禁锢,想要自由,不甘于平淡的生活。或许生命本无意义,这
是存在主义的本质、生活的真面目。但正如萧红所说:“我们不能决
定怎样生怎样死,但可以选择如何活如何爱。”我们可以赋予生命意
义,制造惊喜。面对无意义的人生不要那么哲学的活着,去寻找尘世
的幸福。也就是小说的作者弗吉尼亚伍尔夫所说的:人不应该是插在
花瓶里供人欣赏的静物,而是蔓延在草原上随风起舞的韵律。生命不
是安排而是追求,人生的意义也许永远没有答案,但也要尽情感受这
种没有答案的人生。
虽然谈的是《达洛维夫人》但其实不推荐大家阅读,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看看电
影《时时刻刻》。
推荐给大家几本有趣些的:
阿西莫夫的《神们自己》(末世科幻小说,面对愚昧…神们自己…都缄口不言…)
威廉戈维尔的《蝇王》(孤岛上的孩子类似于大逃杀、饥饿游戏的故事)
横扫艾美奖的迷你剧《大小谎言》的同名小说(a wonderful life is a wonderful lie)
最近热播的《将军在上》的同名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