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洛维夫人中的女权主义汉语
- 格式:docx
- 大小:39.25 KB
- 文档页数:24
从《达洛卫夫人》看伍尔夫对父权制的批判抵制与颠覆一引言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达洛卫夫人》描写了女主人翁克拉莉莎(达洛卫夫人)早上去买花准备晚宴到晚宴结束这一时间段里的故事。
作为女性主义作家的伍尔夫通过描写克拉莉莎对过去的回忆和对当下生活的抵制,追溯了女主人翁的一生。
通过揭露父权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忽视,实现作者对父权制的批判。
通过描写克拉莉莎自我意识的觉醒,实现对父权制的抵制,并以男性为女性牺牲结尾,颠覆了传统小说多以女性悲剧来结束小说的叙事模式,从而实现了父权制的颠覆。
二弗吉尼亚?伍尔夫与女性主义伍尔夫是20世纪英国最著名的现代主义女作家之一,她既是意识流的代表人物,又是女性主义文学的先驱。
她从不忘关注女性的精神世界,在许多文章中呼吁女性意识的觉醒。
伍尔夫生活在一个知识贵族家庭,父亲莱斯利?斯蒂芬是19世纪英国著名作家,男权意识严重,他给家中的男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让他们上牛津、剑桥,女儿却只能在家中接受一些零碎的知识。
在伍尔夫的名著《自己的房间》(A Room of One’s Own)中,她曾描写参观“牛桥”①的感受,“由于她是女人,就被禁止在堂堂学府里男研究员们用的一块草坪上走动”。
伍尔夫作为有着新思想的女性,她深知传统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束缚。
而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女性意识开始觉醒,女权运动刚刚兴起。
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伍尔夫结合亲身经历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女性主义思想。
伍尔夫不但主张女性要拥有和男性一样的权利,而且将矛头直指制约妇女权利和地位的真正根源――父权制(patriarchy)。
她认为在父权制社会里,男人是社会的主宰,女人只能按照父权制社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绳去生活,使女性成为男性的附庸。
而女性长期生活在父权制社会里,已经习惯于他者的边缘生活,成为父权制的帮凶。
为了唤起妇女的女权意识,伍尔夫写了大量反映女性生活和命运的小说。
本文要讨论的小说《达洛卫夫人》也同样承载着这样的政治使命。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的后殖民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达洛维夫人》是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的一篇著名小说,该小说描绘了一个关于种族、阶级、性别和文化的多重议题。
这部小说曾在当时引起巨大的争议,如今仍被广泛研究和教授。
在后殖民时代,该小说的评价受到了更多关注,因为它不仅反映了二十世纪初英国社会的文化现状,而且揭示了主流文化的根深蒂固的种族和阶级偏见。
因此,本研究将从后殖民理论角度分析《达洛维夫人》中的主要主题和人物,以突显该小说对英国文化对外扩张期及后来的后殖民主义问题的反映。
二、研究问题和目的该小说中的主题涉及种族、阶级、性别和文化等议题,这些议题在后殖民时代变得尤其重要。
研究小说中的这些议题将有助于我们理解英国文化对外扩张期及后来的后殖民主义问题。
本研究的核心问题在于:1. 《达洛维夫人》中的种族和阶级意识是否深刻?2. 该小说如何反映英国文化对外扩张时期和后殖民主义问题?3. 在后殖民主义的背景下,小说中的性别和文化议题如何被阐述和反映?本研究的目的在于:1. 分析《达洛维夫人》中的种族和阶级意识,并探讨它们如何与英国文化对外扩张和后殖民主义问题相关联。
2. 探究小说中性别和文化议题在后殖民主义的背景下如何被阐述和反映。
3. 通过分析《达洛维夫人》,探讨它对后殖民主义研究的意义。
三、文献综述后殖民主义理论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批判理论,它意图揭示殖民主义时代留下的政治、思想和文化割裂,并探讨在这种情况下人类主体性的发生和变化。
在研究《达洛维夫人》时,我们可以结合后殖民主义理论中一系列关于种族、阶级和性别的观点,来解读该小说中所反映的文化和权力关系。
同时,还有很多研究已经提供了探讨该小说的视角和研究方法。
例如,角色建构、时间流逝以及《达洛维夫人》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等问题,这些已有研究为本研究提供了一个有益的框架。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本分析法(textual analysis)和批评性理论(critical theory),以深入分析《达洛维夫人》中的种族、阶级和性别议题,探究它们如何反映英国文化对外扩张时期和后殖民主义问题,并提供该小说在后殖民主义研究方面的价值。
064《名家名作》·研究[摘 要] 以《达洛维夫人》为研究对象,探讨伍尔夫通过书写疾病,借以疾病隐喻指出当时社会落后的性别意识观念影响两性健康发展。
同时,伍尔夫通过作品结局提出,只要人们具备主体性,终能在落后的性别观念束缚之中破茧而出。
[关 键 词] 疾病书写;性别意识;《达洛维夫人》 《达洛维夫人》疾病书写与性别意识研究薛子彤 高红梅《达洛维夫人》是女性主义者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作品,其中有大量对疾病的描述。
伍尔夫曾在《论生病》中感叹“人们原本以为小说本该奉献给流感,史诗本该忠实于伤害,颂歌应献身给肺炎,抒情诗则须尽心于牙疼”①,可见在伍尔夫的写作观中,疾病对作者洞察到的事物本象、剖析出的社会制度有着不同寻常的表现力。
通过疾病书写觉察与揭示的社会性别意识形态,正是伍尔夫持续剖析社会制度的一种表现形式。
伍尔夫曾言,或许公众会觉得一部以流感为主题的小说缺乏情节,公众会抱怨作品中没有爱情,但恰恰相反,“疾病经常穿着爱情的伪装,玩着同样隐秘的花招”②,可见疾病书写在伍尔夫创作中有着意味深长的隐喻。
《达洛维夫人》中大篇幅详写的塞普蒂默斯的弹震症,多次略写的达洛维夫人的心脏病导致病弱的身体状态,追究其人物病因、病状背后的隐喻,就能捕捉到其下隐含着伍尔夫对当时社会性别意识潜在问题的揭示。
一、疾病的显现:社会中迷失的男女伍尔夫曾在《论生病》中谈到生病这种事情司空见惯,却很少有作家将其写入作品之中,可见其对疾病书写的重视。
因而在伍尔夫的作品之中,经常出现对人物疾病的描述。
展示塞普蒂默斯和克拉丽莎·达洛维的病情,便是《达洛维夫人》中的主要情节。
作品中的塞普蒂默斯曾主动申请参战,可他在战场之上变得愈加麻木,后来他结了婚,状态却一日不如一日,他突然意识到自己犯了错,“埃文思牺牲时他毫不在乎;那是最大的罪过……他不爱妻子却和她结了婚……他全身密密麻麻地布满了罪恶堕落的疤痕……人性对这样卑鄙无耻的人的判决就是死刑。
·总第442期·理论界2010第8期□于开颜全文娟从伍尔夫的经历及作品看其对男女二元对立的批判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25—1941.3.28)20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代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世界三大意识流作家之一,深受弗洛伊德心理学、女性主义及同性恋运动影响。
她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创造性至今仍然产生很大的影响。
出生于伦敦后一直接受家庭教育。
1895年母亲去世之后,她第一次精神崩溃。
后期和几位朋友创立了布卢姆茨伯里派文人团体。
她在1905年开始职业写作生涯。
在小说中她尝试意识流的写作方法,试图去描绘在人们心底的潜意识。
1912年和雷纳德·伍尔夫结婚,丈夫是一位公务员、政治理论家,毕业于剑桥大学,欣赏弗吉尼亚娴雅风度和超凡智慧。
在他眼里,弗吉尼亚是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智慧的童贞女”,她身上完全不粘附世俗的肉欲色彩。
弗吉尼亚也明确地宣布雷纳德是自己生命中隐藏的核心,是她创造力的源泉。
1917年伍尔夫买下一架二手的印刷机,在家中的地下室建立了霍加斯出版社,先后出版了《远航》、《墙上的斑点》、《雅各的房间》、《奥兰朵》、《海浪》等作品。
1931年拒绝剑桥大学的Clark讲座邀请。
1933年拒绝曼彻斯特大学的荣誉学位。
1939年拒绝利物浦大学的荣誉学位。
1941年预感另一次精神崩溃即将开始,伍尔夫用石头填满口袋,自沉于家附近的乌斯河,终年59岁。
目前关于伍尔夫的研究大多关注于三个方向:女权主义、同性恋倾向及抑郁症病史。
一、引言伍尔夫生活在20世纪初期,当时的父权社会使男女呈现出二元等级对立的状态,男人有事业,属于社会,被赋予理智、坚强、讲实际等特征;女人没有事业,属于家庭,是感性、情感脆弱的代名词,凡是不属于这两种固定模式的男性与女性都被看成是另类的,甚至是精神有问题的。
尤其是在亲友亡故之后,男性和女性更应该改按照这种传统模式,呈现出不同的悲伤方式,如若不然就要接受被当时社会认为的最有效的修养疗法的治疗,伍尔夫本人就曾多次进行过修养治疗。
从《达洛维夫人》的两中译本对比看文学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作者:刘东生来源:《速读·上旬》2016年第06期摘要:文学翻译不仅要忠实通顺,更要体现文学语言的创造性和艺术性,突出原作的创作风格和意境。
而异化法和归化法则体现了是以接近原语还是接近目的语为目的的差异。
本文通过《达洛维夫人》两中译本进行分析,探讨这两种方法在文学翻译中的运用,以期对文学作品的翻译有所启示。
关键词:达洛维夫人;归化;异化一、引言目前,在翻译界流行两种理论,一种是异化法,另一种是归化法。
异化主张接近原语或原文作者,而归化则认为应接近目的语和译文读者。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作为一部脍炙人口的英国小说,在世界文坛享有很高声誉。
最近的有2014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出版,姜向明翻译的版本,以及2015年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玟婧翻译的版本(玟婧将该书译成《时时刻刻》)。
本文试图对这两中译本进行语言和文化层面对比,分析其所采取的翻译策略的异同,探讨异化和归化理论在该书翻译过程中的运用,希望对文学作品的翻译具有一定的启示。
二、异化和归化理论异化派代表为美国学者韦努蒂,他提出“翻译在目的语文本中,在风格和其他方面要突出原文之异”,“其目的是要发展一种翻译理论和实践,以抵御目的语文化占指导地位的趋势,从而突出文本在语言和文化的差异” ,这样可最大限度地保留原作的特有“风味”,同时还可引进特有的表达方式,丰富译语国家的语言和文化。
归化派的代表人物为美国的翻译家奈达,他提出了“翻译是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有最自然的对等语来再现原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体。
” 归化法要求译者应接近译语读者,强调“译文的表达方式应是完全自然的”,原语中的语言文化现象不应强加于译文读者,可采取“功能同构”的解决方法,即可以采用符合译语习惯的表达方式。
三、异化和归化在两译本中的体现通过对《达洛维夫人》两中译本进行对比,可发现在很多地方译者所采用的翻译策略是不同的,有的采用异化法,有的采用归化法,这主要体现在语言和文化层面。
《达洛维夫人》中死亡意识的诗意化表达作者:郑可欣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11期摘要:弗吉尼亚·伍尔夫在《达洛维夫人》中传递了她的独特而强烈的死亡意识,这种死亡意识的根基就是存在主义的死亡观念:认为死亡对生命是有价值的,并不是一种消极耗费。
而结尾处两位主人公的一死一生消解了生死的对立,体现了存在价值的丰富性。
并且作者把她独特的死亡意识融汇在诗意的叙事格局和细腻的场景描绘中,更深入和丰富地展现了这种死亡意识。
关键词:《达洛维夫人》;死亡意识;诗意化作者简介:郑可欣(1991-),女,汉,吉林长春人,苏州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美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1-0-02一、《达洛维夫人》中死亡意识的哲学性解读1.向死而在——存在主义内核在《达洛维夫人》中,死亡的必然性和人最本真的生存意义是伍尔夫建构文本的终极思路。
不少学者将其中强烈的死亡意识归类为存在主义精神内核,本部分将讨论文本中死亡意识的构成。
《达洛维夫人》中的两个主人公克拉丽莎和塞普提默斯表现出了伍尔夫向死而在的思想内核:只有领会了死,才能真正懂得生。
克拉丽莎作为一个英国国会议员的夫人,时常感到心灵匮乏、精神沉沦,还经历情感危机;塞普提默斯是一个从欧战中复员的战士,他在战争中亲眼目睹了挚友死亡、感到丧失精神家园,经常处于惊恐万分之中。
最后塞普提默斯选择了肉体死亡以保证精神的永恒,克拉丽莎从塞普提默斯的死亡中获得了超越死亡的力量。
存在主义的四大生命命题:自由、孤独、焦虑和存在,在文本中均有体现。
书中主要人物虽然来自不同阶层、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段,却有共同的生存的空虚感、荒谬感和孤独感。
如比起家里的晚宴伊丽莎白更喜欢流连在广场或乡间;克拉丽莎一边厌弃自己生活的虚无,一边享受上层生活的成就感。
文本中充满了社会秩序对个体自由的束缚:布拉德肖的治疗方法隐藏着压迫个性的初衷“使这些不合时宜的人无法宣传他们的观点,直到他们也获得他的平衡感”,[1]这无疑是社会秩序对人性的迫害。
第30卷 第3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30 No.3 2021年3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Mar. 2021 文章编号:1008-8717(2021)03-0057-05醒悟,抑或是困顿——《时时刻刻》中弗吉尼亚·伍尔夫之双面人生解读贺毅娜(淮阴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1)摘 要:电影《时时刻刻》以弗吉尼亚的意识流小说《达洛维夫人》(Mrs.Dalloway)为线索,巧妙运用蒙太奇的电影手段和非线性的叙事方式,跨越时空,讲述了弗吉尼亚、劳拉及克拉丽莎三位女性人生中一天的故事,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女性主义题材影片。
本文通过对游离于现实生活与小说创作之间的弗吉尼亚的双重生活状态进行论述,活灵活现地展现出三位女性因所处时代不同而经历了不同的境遇,进而以更深的笔触揭示和披露了当代西方社会中女性的生存困境和面临的文化、精神困顿。
关键词:双面人生;女性主义;精神危机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Awakened or Fatigued-The Double——Faced Life Interpretation of Virginia Woolf in The HoursHE Yi-na(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uai’an Jiangsu 223001)Abstract: The movie The Hours is based on Virginia Woolf’s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novel-Mrs. Dalloway.It is a very successful feminist film, telling the story of one day in the life of Virginia, Laura and Clarissa across time and space with the ingenious use of montage and non-linear narrative.This paper discusses Virginia's dual life state, which is separated between real life and novel creation,It vividly shows the different situations experienced by the three women due to their different times.Then it reveals the survival dilemma,cultural and spiritual difficulties faced by women in the contemporary Western society with a deeper touch.Key words: Double-faced Life;Feminism;Spiritual crisis收稿日期:基金项目:作者简介:2020-10-152020年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基于云课堂的大学英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20SJA1805)贺毅娜(1981-),女,陕西西安人,淮阴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教学法,英语语言文学。
达洛维夫人读后感(精选4篇)达洛维夫人读后感1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是我第一次接触的意识流作品。
这本小说的情节十分简单:从克拉丽莎·达洛维夫人上街买花筹备自己的晚宴开始,到晚宴结束为止。
就塑造角色的方式而言,《达洛维夫人》与我曾经读过的任何一本书相比,都大相径庭。
在塑造每个角色时,伍尔夫都长驱直入,抵达人物的自主意识和自我思维之中,站在他们的视角看待社会和生活,她也借女主角克拉丽莎最怀念最爱的两个人物表达了写作的原因:“除了思维,我们身外别无他物”“惟有内心的感觉,才值得谈”。
整本书是围绕克拉丽莎展开的。
塞普蒂默斯是一个看似和克拉丽莎毫无关联的人物,在书中他们只有两次直接交集:第一次,克拉丽莎上街买花,看到一辆汽车的车胎爆炸,塞普蒂默斯也见证了这一幕;第二次,便是克拉丽莎在宴会上听到他自杀的消息。
他上过前线,失去了自己的好友埃文斯。
因为战争带来的精神创伤,失去了感觉的能力。
他对周围一切都近乎麻木不仁,却常常为身边的自然之美感动(“美就是真理,到处都洋溢着美”);他常常听见自己死去的战友埃文斯呼唤自己,听见小鸟用希腊语唱歌。
他的生活或许绝望,但至少,他是能够在自然中找到心灵的静谧的。
刺激他最终走向自戕的,是他的医生霍姆斯和威廉爵士。
威廉爵士崇拜平稳,“由于他崇拜平稳,威廉爵士不仅自己功成名就,也使英国日益昌盛。
正是像他这类的人在英国隔离疯子,禁止生育,惩罚绝望情绪,使不稳健的人不能传播他们的观点,直到他们也接受他的平稳感”。
他享有上层阶级的特权,面对那些生活中缺乏希望和恩惠的人,他只会冷漠地认为他们缺乏“平稳感”;霍姆斯亦是如此。
在塞普蒂默斯眼里,霍姆斯代表一种可怕的力量,他称之为人性。
这让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句评论:不要说杀人者是恶魔,这种说法抹杀了人性之恶。
这种残忍使塞普蒂默斯感到绝望,当他看到霍姆斯走近自己,他使出了浑身的劲儿跳出了窗户,可仅仅在他跳窗的上一秒,他还想着“活着多好,阳光多温暖”。
《达洛维夫人》中女性身体与身份的塑造作者:许田凤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20年第02期内容摘要:本文从身体与身份的关系分析《达洛维夫人》中女主人公一角,发现克拉丽莎身份的消亡在于她放弃了通过经济政治独立而获得话语权的途径,最终让达洛维夫人的身份禁锢了她作为独立个体女主人公的身体。
小说反映了伍尔夫对女性身体与身份的深刻见解,以及当时英国社会对女性主体性造成压抑。
身体既是生命物质存在的基础,也是主体精神生活的场所,两者相互依存。
女性唯有在经济上取得独立,才能拥有独立自主的精神生活。
关键词:《达洛维夫人》伍尔夫身体身份维吉尼亚·伍尔夫是20世纪乃至今日极具影响力的英国女性作家。
《达洛维夫人》是一部风格特色的长篇意识流小说,以克拉丽莎·达洛维一天内的生活做为小说背景,讲述了克拉丽丝从准备晚宴、晚宴开始、到晚宴结束的这段时间内发生的事情。
国内对《达洛维夫人》的研究成果不少,赵冬梅认为,“阐释维多利亚时代男权制社会中女性的尴尬处境以及作者期望靠女性的抚慰力量拯救人类、实现双性和谐境界的女性主义观点”(赵冬梅,2014:130)。
崔洁莹则指出,在二十世纪初英国的父权社会里,上层社会女性的生活局限于家庭空间,宴会成为女性抗争和退缩的场地(崔洁莹,2016:136)。
近年来,国外女性裸体抗争不断增加,人们的视野再次拉回到女性身体上,女性的觉醒强烈表现在对身体的认知上。
本文试图分析作品中女主人翁身体与身份的建构关系,理解作者对于女性身体与性别身份的关系问题所持的态度。
一.身体与身份的建构《达洛维夫人》中,女主人公同一身体上刻画两个社会身份,一个是克拉丽莎,充满活力的少女;另一个是达洛维夫人,议员理查德·达洛维的夫人。
身体是人类的生物特征,属于自然范畴,从一开始,个体分成雌雄两性(Beauvoir, 1949:29)。
而身份属于社会活动范畴,人类通过各种社会活动,获得一个或多个身份,这样的身份自然而然地带着社会性的烙印。
战争:创伤与女人)))从女性视角析伍尔夫的5达洛维夫人6胡新梅X(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语系北京100083)摘要:5达洛维夫人6可谓是伍尔夫意识流小说中的巅峰作。
因此,大多数评论家主要是从该小说的创作技巧入手,分析其精湛的意识流写作手法。
本文试图从女性视角出发,探讨战争对人类尤其是对女性所造成的无法弥合的伤害,以及伍尔夫是如何从女性的角度提出其独特的救世方案的,从而达到其批判战争及男权主义的目的。
关键词:战争创伤女性视角5达洛维夫人6Abstr act:Mrs.Dallo way is the represen tative w ork of Virginia W oolf.s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nov els.Therefore,mo st critics have approached the novel in terms of its w riting techniq ues.How ever,this paper attemp ts to analyze the i ncurable trauma o f human be2 ing,especially that o f wo men w hich caused by the Great War fro m female.s perspective.Moreover,in the novel,Virginia Wo olf o ffers her special salvation schemes from the angle o f female to give a scathing indictment o f the w ar and a stro ng critique of patriarchy.Key Words:w ar trauma female.s perspective Mrs.Dallow ay5达洛维夫人6是伍尔夫成功地运用意识流手法写作的小说,在英国现代小说史上开了一派新风。
025[摘 要] 基于社会认知语言学的话语构建体系对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中男权制社会对人性的压迫进行分析。
话语构建体系中将社会认知模型进行了“强区分”和“弱区分”。
以破坏性的“强区分”的社会认知模型为指导,从男性、女性和家庭三个方面对《达洛维夫人》中男权社会的压迫进行分析,追溯其根源,并从“弱区分”的有益性话语的角度去探讨如何改善男权制的压迫,进而努力创造一个男女平等、更加和谐的社会。
[关 键 词] 话语构建体系;《达洛维夫人》;男权制;“强区分”;“弱区分”话语构建体系下分析《达洛维夫人》中男权制对人性的压迫孙溶蒨一、话语构建机制社会认知模型是话语构建的底层机制。
从社会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将社会认知模型分为“强区分”模型和“弱区分”模型。
基于“强区分”的社会认知模型所构建的体系性话语在很大程度上对社会的公平公正具有潜在的破坏性,而基于“弱区分”的社会认知模型所构建的体系性话语在很大程度上对社会秩序的构建具有很强的有益性。
(一)“破坏性话语”的社会认知构建“破坏性话语”的实质都是基于“强区分”的社会认知模型。
“破坏性话语”定义为对社会的公平公正起破坏性作用且广为传播的话语。
举例来说,人类构建了一个关于“人”的庞大的话语体系。
“人”这一概念的话语和认知构建主要来源于“人类中心主义”思想。
在经济与科技越来越发达的现代,人类特意将自己从自然环境中割裂出来,因此就有了“人”与“动物”的“强区分”的社会认知模型,并且人类又进一步将“人”的概念进行了“强区分”,分为“男人”和“女人”。
女性主义代表作家波伏娃也曾指出,女性不是天生的,是“后天”构建出来的。
社会赋予了女性他们认为的定义,让女性遭受了社会不公的待遇。
显而易见,这一“强区分”的话语构建对社会男女平等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性,女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遭受了巨大的排斥性。
(二)“有益性话语”的社会认知构建对于“破坏性话语”的反抗可以通过对社会认知模型赋予新的概念。
从女性主义伦理学角度论证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生死观——对《达洛维夫人》的伦理分析姚丹丹; 刘丹翎【期刊名称】《《中国医学伦理学》》【年(卷),期】2019(032)012【总页数】5页(P1617-1621)【关键词】女性主义伦理学; 生死观; 向死而生【作者】姚丹丹; 刘丹翎【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外语系陕西西安710018; 西安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7100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0521 研究背景生死问题一直使人类感到困惑。
无数的学者以及哲学家从不同角度对生死问题进行过探索。
从柏拉图的灵魂不死、伊壁鸠鲁的“死亡无关”论,到叔本华的人生悲剧论,他们都将死排除在生之外,认为生死对立,生是对死的否定。
而在20世纪初,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却独辟蹊径,以死亡为切入点来诠释生存的方式和意义。
与传统的生死观不同,海德格尔认为死亡是当下的存在,死亡应被视为生命的构成部分和生命的最大可能性,而不仅仅是生命的终结。
海德格尔以对死亡的探索为出发点,阐释生命的真谛,试图赋予人类存在更深层次的意义。
基于这些思想,海德格尔提出了“向死而生”的概念(“向死而生”是海德格尔借用丹麦哲学家、神学家克尔凯郭尔的一个短语,其思想对存在主义影响很大)。
“向死而生”应该被视为一种生活方式,将死亡的可能性视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死亡是一种站在我们面前的东西——一种迫近的东西”;“死亡在任何时候都是可能的。
伴随着死亡的确定性而来的是‘当下’的不确定性”[1]。
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应该接受这样一个事实:死亡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死亡来临的时间是不确定的、无法确定的。
因此,一个人必须学会始终面对死亡。
“向死而生”是海德格尔死亡哲学的一个重要观点,他认为人只有在对死亡的不断思考和领悟中才能真正获得生存的意义和价值。
与海德格尔同时代的英国著名的现代主义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也在她的小说创作中铺展着她对生存和死亡的关注和领悟。
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卫夫人》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卫夫人》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作品提要】克拉丽莎达洛卫是一位中年贵妇,她的丈夫是国会议员。
论《达洛维夫人》的创伤写作朱琳佳天津师范大学摘要:弗吉尼亚·伍尔夫作为20世纪具有代表性的意识流小说家,曾被英国文学批评家戴维·戴希斯誉为特定时代中最伟大的女作家。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伍尔夫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她的写作充满了反叛色彩和不屈服于男权的精神。
本文以《达洛维夫人》为例,通过伍尔夫作品中的人物克拉丽莎细腻感伤的形象分析,来解读文本背后作家的创作心理。
关键词:《达洛维夫人》;克拉丽莎;伍尔夫;创作心理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著名的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及文学批评家,更是西方女权运动的先驱。
一九二五年出版的《达洛维夫人》突破了时空的界限,在特定的时间内细腻地展示了人物一天甚至一生的主观心理变化,将克拉丽莎和赛普提默斯两种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生在意识的作用下发生联系,探讨人生命运的意义。
这种强调意识自然流动的手法成为一种的新的小说技巧,忠实地描绘内心的真实。
成长年代的动荡环境、童年所受的创伤以及遭遇的不幸促使作家形成了坚强却又抑郁的性格,写作成为她的抗争形式,她笔下的人物饱含着伍尔夫的苦闷和追求。
从创作心理学角度来看,“作家的体验一方面能透视事物的意蕴,另一方面还塑造着他们的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
•克拉丽莎的形象解读小说的女主人公克拉丽莎·达洛维是一位上层社会的家庭主妇,在现实中作为国会议员理查德的妻子,她举止优雅,善于社交。
整部书的核心事件即是描述了一天中达洛维夫人宴会从准备工作到顺利完成的过程,而这一活动本身也成为她的社会地位和所取得的成功的象征。
克拉丽莎俨然是一位生活富足、地位尊贵的淑女名媛。
然而伍尔夫笔下的小说人物不是孤立、乏味的,作家同时又将克拉丽莎设定为一个在内心深处常常不满现实、渴望高尚,与生活现实矛盾重重的女人。
为了达到这种艺术效果,作家并没有直接描写这种富足、稳定生活中的多样化面貌,而是首先通过他人的眼光来传达给读者丰富的阅读感受。
同住在威斯敏斯特的邻居斯克罗普·帕维斯坚定地认为五十出头、面色苍白的克拉丽莎依旧是一个如同鲣鸟般迷人的女子;马贝利花店的皮姆小姐多年来一直喜欢、信任她这位顾客;在女仆露西的心中,她的女主人是可爱并有所成就的——“她是这些银器、亚麻织物、瓷器的女主人”;布鲁顿女士则佩服达洛维夫人的敏锐直觉。
收稿日期:2018-06-08作者简介:王欣,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黄佳丽,江西吉安人,哈尔滨工程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基金项目:2016年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伍尔夫作品第三空间叙事维度研究”(16WWB05)。
从三重空间看《达洛卫夫人》中的空间政治观摘要:文章在亨利·列斐伏尔和米歇尔·福柯的空间理论指导下,以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作品《达洛卫夫人》为研究对象,通过家庭、社会、他者三个空间维度,分析伍尔夫作品中所蕴含的性别、阶级以及民族政治意义,为伍尔夫作品的空间政治研究提供可行性,从全新的视角揭示其作品中的空间形式及其所蕴含的意义.关键词:空间理论;空间维度;空间政治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438(2018)11-0074-03(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王欣黄佳丽20世纪的“空间转向”掀起了一股广泛的,跨学科的“空间浪潮”,以列斐弗尔、福柯为代表的一批西方哲学家、思想家、社会理论学家对空间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
空间不再被认为是简单的物质存在,而是一切权利运作的基础,是一种复杂的生产形式。
“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种生产方式,都会生产出自身的空间。
”[1](P31)空间是由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生产关系决定的,因而空间不可避免地具备了某种政治性。
正因为空间具有生产性、政治性,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各种生活空间也应该被看作蕴含丰富文化意义的场域,而不是单纯的叙事背景。
文学通过创造性的叙事手段,直接参与空间社会性、政治性、历史性的建构,赋予空间以丰富的意义和内涵,成为空间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弗吉尼亚·伍尔夫以其对社会现实的敏感性和她在社会空间中所处的边缘位置,觉察到了空间生产所具有的政治隐喻,并将其渗透到文学创作中。
本文基于空间理论,分别从家庭空间、社会空间、他者空间三个维度深入探讨《达洛卫夫人》中所体现的空间政治,揭示空间生产背后所隐匿的性别、阶级和民族层面的冲突,以及家庭空间中所体现的两性不平等地位、社会空间中暴露的阶级矛盾和他者空间中殖民地人民所遭受的歧视和压迫。
yuwenjianshe001@57达洛卫夫人的自我意识河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张文波摘要:弗吉尼亚・伍尔夫所生活的年代正是英国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时代。
在女性主义运动和战争的双重影响下,女性的独立意识日益强烈,他们要求解放女权,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并对男权社会的种种不公进行批判。
而作为女性主义的先锋人物,伍尔夫将笔触伸向广大女性,以独特的视角对两性关系进行重审,所以她的小说基本都是描写女性特有生命体验、女性悲苦命运和女性自我意识的。
本文以《达洛卫夫人》为切入点,对达洛卫夫人自我意识的孕育、寻求和觉醒的过程进行简要探究。
关键词:《达洛卫夫人》 伍尔夫 女性主义 自我意识引言弗吉尼亚・伍尔夫是20世纪英国极具代表性的女作家,是女权主义重要的先驱人物。
她的《达洛卫夫人》是西方女性文学的经典之作,小说只讲述了女主人公一天的生活,但却浓缩了女性的一生。
伍尔夫以独特的视角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别样的中年女性的精神世界。
作为经历了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伍尔夫深刻地认识到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奴役和压制,所以她试图通过达洛卫夫人自我意识的觉醒之路为女性指明一条身份突围之路。
一、女性自我意识的孕育在达洛卫夫人的少女时代,她的自我意识就已经开始孕育。
达洛卫夫人每每会想起少年时代的美好光景,想起在布尔顿庄园的夏日晨光。
小时候,当她摆正椅子,整理书架上的书时,一切是那般的有趣,生活里充斥着青春的喜悦,每天都沉醉在生命的河流之中,每一分每一秒都能够感受到生命音符的欢快跳动。
早餐前坐在床上阅读柏拉图或莫里斯,还会按时按点地阅读雪莱、赫克斯利和延德尔,而跳舞、骑马也是她的两大爱好。
在男性中心主义的男权社会中,少女时代的达洛卫夫人的生命中就已经孕育了强烈的女性自我意识。
这股强烈的自我意识就像是跳动的脉搏一样,虽然微弱却力量无穷。
她和彼得共同享受着生命的无限生机和乐趣,一起寻求自我。
彼得说她将来会成为一名首相的夫人,每天迎来送往地待客,成为别人眼中最地道的主妇时,她就伤心地哭了起来。
Abstract:《达洛维夫人》是由弗吉尼亚·伍尔夫创作的典型欧美意识流小说。
小说围绕主人公达洛维夫人筹办一次上流社会派对展开,详尽记叙了达洛维夫人一天的生活,并“以一天时间写尽一个女人的一生”,人物的思维跨越了三十年的时光,通过表现达洛维夫人的挣扎与妥协的痛苦,表达出作者渴望两性平等、和谐生存的女性意识。
本文通过对女权主义的研究并将其与“达洛维夫人”小说中的人物相结合,为解析这部小说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通过分析文本中有关自然的意象以及女性与自然对战争的控诉,可以展现这部充满女性主义意蕴的作品中自然与文明、女性与男性的对立。
从而表现出伍尔芙希望构建两性平等、和谐生存的和乐世界的心理愿望。
Keywords:Mrs. Dalloway, feminism, Kilman1.Introduction: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意识流小说的开创者,同时也通过作品为女性主义吹响了号角。
她曾多次参与妇女解放运动,发表过无数篇关于女权问题的小说、论著。
在作品中,伍尔夫以女权主义的视角冷静审视了父权主义社会中妇女的政治、经济、文学、文化和军事状况,揭露了两性不平等的社会现状,批判了男性的霸权,开创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达洛维夫人》作为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之一,具有意识流小说“无情节,无喜悲,无约定俗成”的典型特点。
达洛维夫人这一角色是一战后英国社会对女性定义的典型代表:“居家天使”。
她接受社会强加自己的束缚,并且乐于而且自豪地扮演着自己的这个角色:政客的太太。
小说中的另一位人物,萨莉·塞顿,年轻时曾经是一个非常独立的女性。
她吸雪茄,在走廊里裸体去拿洗澡用的海绵袋,并敢于发表一些直白、不淑女的评论。
但是,在30 多年以后,当萨莉再次出现的时候,她也变成了一个俗套的家庭主妇,嫁给一个有钱的丈夫,生了5 个儿子。
曾经达洛维夫人也是一位如花的少女, 对未来有着许多美好的追求, 而现在自己只不过是伦敦上流社会的一个装饰品罢了。
在这些矛盾的对峙中,达洛维夫人渴望自由的心与传统的束缚、环境的要求时刻进行着斗争。
是坚持抗争还是妥协屈从? 在生存与情感的十字路口, 达洛维夫人痛苦、彷徨, 当然, 最终还是选择妥协。
可以说从少女克拉丽莎到达洛维夫人几十年的生活, 就是挣扎与妥协交织进行的人生奏鸣曲。
在这看似支离破碎、毫无规则可言的表象下,处处隐含着伍尔夫对于男权主义的批判控诉及对于女性主义的深深思索,而女权注意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现象以及它对于我们当代社会有着怎样的影响则是我们更为关心的重点。
本文从对达洛维夫人的各种生活细节入手,在基于搜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细致额分析了主人公以及二号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性格变化历程,so that we can learn more about the feminism in their age and how to push forward the feminism to realize the real fair in contempory society.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owadays society, 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unfair social phenomenon, like the employment rate between both sexes, the women’s unfair treatment and so on. All of these appearance iliustrat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feminism. Althoug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is higher and higher, the idea of feminism does not get more attention. Therefore, we have the obligation to know more about the feminism and to solve the problems as we can. And 在我看来,,大多数对女性主义不怎么了解或者有些了解的人,不是对女性主义抱有敌意,就是认为女性主义充满敌意。
女权主义不是简单的对父权社会的反抗,它是一种从内到外的改变女性内心对自身社会价值的认识并且由此增强自身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和自信。
只有通过这样才能在人类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真正发挥人类另一半的力量,并且创造一种和谐的氛围。
作为人类心灵的第一个工程师,只有女性的权利和意识得到了保障,我们的社会才真正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我们的文化才真正称得上自由与民主。
This article includes four parts: Firstly, the meaning,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feminism. Secondly, make a short introduction of the fiction Mrs. Dalloway, mainly talk about the two women: Mrs. Dalloway and Kilman. Thirdly, from these two women, we can realize the feminism in their age. At the last part of the article, talking about the auther Virginia Woolf and her ideas in the book, so that extends the main idea of the article.Chapter One: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feminism1.1the emergence of feminism女权主义运动在西方社会兴起,有其特定的背景,当时欧洲社会女子的地位十分低下。
以现代的哲学与社会运动的观点来看,女性主义的通常以18世纪的启蒙时代思想家为起源。
如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所著《女权辩护》是19世纪之前少数几篇可以称得上是女性主义的著作之一。
沃斯通克拉夫特将女性比喻为高贵、社会菁英、娇生惯养、脆弱以及有知识与道德怠惰的危险,她相信男性和女性对于这样的情况都有责任,并且认为女性拥有比男性多上很多的权力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但这并不是说更早以前就不存在着其他关于两性平等的著作。
女性主义在19世纪渐渐转变为组织性的社会运动,因为当时人们越来越相信女性在一个以男性中心的社会中受到不平等对待(请见父权条目)。
女性主义运动根源于西方的进步主义,尤其是19世纪的改革运动中。
组织性运动的时间是起于1848年在纽约州色内加瀑布市(Seneca Falls, New York)召开的第一次女权大会。
艾米琳•潘克斯特是妇女参政权运动的奠基者之一,她揭露英国社会制度里的性别歧视,并且成立了妇女社会政治联盟(The Women's Social and Political Union)。
在许多成员微罪遭捕,然后因为《猫捉老鼠法案》而重复进出监牢数次后,她们进行绝食抗议。
其结果的强制喂食让这些成员病得很严重,使得当时法律体制的残暴受到社会关注,也因此助长了她们的目的。
1.2the development of feminism早期的女性主义者与最初的女性主义运动通常被称为“第一波女性主义”(the first-wave),而1960年之后的女性主义被称为“第二波女性主义”(the second-wave)。
也有所谓的第三波女性主义,但是女性主义者之间对于其存在必要性、贡献与概念意见不一。
这三个“波”之所以如此称呼,是因为就像海浪般,一个接一个永不间断,后来者运用了前行者的贡献与资源。
第一阶段属于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开始的反对选美的运动。
在这一阶段,女性主义批判女性的异化与时尚美女情结。
西方女性主义运动就是从反对选美开始的。
在1968年,美国女性运动的活跃分子在游行时为一头羊加冕,并设置了自由垃圾筒,将乳罩、腹带、紧身褡、假睫毛一类的东西扔进垃圾筒,以表明她们的态度。
无独有偶,80年代,中国妇女联合会所做出的唯一一次最有个性的宣言也是反对选美。
在当时的女性主义运动中,选美被视为女性屈从地位的一个组成部分,女性对容貌美和身体美的追求被视为女性主体的客体化,其中包含着对女性的歧视。
女性主义运动反对选美,就是觉得它贬低女性,将女性变成没有灵魂的性物件。
女性主义运动反对选美,就是要抵制女性必须遵从的规则和某些女性身体标准。
女性主义深恶痛绝地指出,女人在日常生活中便是在进行一场持续不断的选美:为男性打扮自己,美容瘦身,深恐自己的相貌和身材达不到男性的审美标准。
第二个阶段是从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
在这个阶段,女性主义者对美的看法又加深了一步。
她们把美和性别、种族、阶级这些因素并列在一起,主张不同的身体、肤色、个头、体重都可以被认可。
美也可能从正面的接受。
这被称为在容貌和美的问题上的民主化改革时期,这是第二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开展了关于美貌的论争(beauty debate):女性主义应当赞成美还是反对美?赞成麦当娜还是反对麦当娜?赞成美容手术还是反对美容手术?美的民主化系统被提出,即由每个人自己来决定自己在美貌问题上的选择。
Chapter Two: Mrs. Dalloway and feminism 1.1the main idea of Mrs. DallowayMrs. Dalloway, published in1925, is the masterpiece of Virginia Woolf. As we all know, it is a classic novel of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Besides, thise novel is very unique because the whole story takes place in a single day and two seemingly unconnected story lines are inter weaved in the novel. Obviously, from the title we can know that Mrs. Dalloway is the most important character who catches reader's eyes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end. She can be viewed from many angles.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she is a woman of contradictions. The character in her youth is in conflict with that of her later life. When Mrs Dalloway was young, or we should call her Clarissa, she had a close friend called Sally Seton, who was an adventurous, active girl with independence. Clarissa showed her strong appreciation about Sally and even fell in love with the girl, from which we can learnthat she herself is also a vivacious girl with a sense of rebellion. She was sensitive to the "moment" and to the "poetry of existence". She also fell in love with Peter, who was the one that really understood her.However, she was a woman full of ration and self-consciousness as well. The excitement went only to Clarissa's own boundaries. Here is the contradiction. That's also the reason why Peter once told Clarissa disparagingly that one day she would become "the perfect hostess". It became more and more clear that his prediction was accurate. According to what she knew about herself, Clarissa realized that she would never be able to marry Peter because their values were too different. She believed that she would never be able to break away all of the fears she had about men and women and life, set herself free, and be happy. So she married Richard Dalloway, who could make her feel secure although she didn't love him. She tried hard to train herselfto respond like a lady, a lady who was ambitious to gain in material things and locked "Clarissa" in the inner depths of her mind. Then she became Mrs. Dalloway. When Peter met Mrs. Dalloway again after many years, he was disappointed and irritated. "here she's been sitting all the time I've been in India; mending her dress; playing about; going to party; running to the House and back and all that, she thought, ... For there is nothing in the world so bad for some women as marriage, ...So it is, so it is, he thought..." Peter thought that Mrs. Dalloway should not spend her whole life like this, for she was such a lovely girl and she should be better. She should live a more meaningful and wonderful life.1.2the analysis of Mrs. Dalloway’s character大战带来的巨大破坏和灾难使人们对一向信仰的资本主义价值体系产生了怀疑和反叛情绪, 并大大加强了工业化所给人们带来的失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