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洛维夫人presentation
- 格式:pptx
- 大小:5.07 MB
- 文档页数:22
064《名家名作》·研究[摘 要] 以《达洛维夫人》为研究对象,探讨伍尔夫通过书写疾病,借以疾病隐喻指出当时社会落后的性别意识观念影响两性健康发展。
同时,伍尔夫通过作品结局提出,只要人们具备主体性,终能在落后的性别观念束缚之中破茧而出。
[关 键 词] 疾病书写;性别意识;《达洛维夫人》 《达洛维夫人》疾病书写与性别意识研究薛子彤 高红梅《达洛维夫人》是女性主义者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作品,其中有大量对疾病的描述。
伍尔夫曾在《论生病》中感叹“人们原本以为小说本该奉献给流感,史诗本该忠实于伤害,颂歌应献身给肺炎,抒情诗则须尽心于牙疼”①,可见在伍尔夫的写作观中,疾病对作者洞察到的事物本象、剖析出的社会制度有着不同寻常的表现力。
通过疾病书写觉察与揭示的社会性别意识形态,正是伍尔夫持续剖析社会制度的一种表现形式。
伍尔夫曾言,或许公众会觉得一部以流感为主题的小说缺乏情节,公众会抱怨作品中没有爱情,但恰恰相反,“疾病经常穿着爱情的伪装,玩着同样隐秘的花招”②,可见疾病书写在伍尔夫创作中有着意味深长的隐喻。
《达洛维夫人》中大篇幅详写的塞普蒂默斯的弹震症,多次略写的达洛维夫人的心脏病导致病弱的身体状态,追究其人物病因、病状背后的隐喻,就能捕捉到其下隐含着伍尔夫对当时社会性别意识潜在问题的揭示。
一、疾病的显现:社会中迷失的男女伍尔夫曾在《论生病》中谈到生病这种事情司空见惯,却很少有作家将其写入作品之中,可见其对疾病书写的重视。
因而在伍尔夫的作品之中,经常出现对人物疾病的描述。
展示塞普蒂默斯和克拉丽莎·达洛维的病情,便是《达洛维夫人》中的主要情节。
作品中的塞普蒂默斯曾主动申请参战,可他在战场之上变得愈加麻木,后来他结了婚,状态却一日不如一日,他突然意识到自己犯了错,“埃文思牺牲时他毫不在乎;那是最大的罪过……他不爱妻子却和她结了婚……他全身密密麻麻地布满了罪恶堕落的疤痕……人性对这样卑鄙无耻的人的判决就是死刑。
《达洛维夫人》中的空间意象解读
在《达洛维夫人》中,空间意象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它不仅用来描绘人物的情感和心理状态,还用来突出社会阶层的差异和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
在小说中,空间意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小说中的空间分为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
私人空间是指家庭、卧室、书房等私人领域,公共空间则包括街道、公园、教堂、剧院等公共场所。
在小说中,私人空间往往被赋予温暖、舒适、安全和亲密的感觉,反映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家庭关系。
而公共空间则常常呈现出冷漠、压抑和不自由的氛围,揭示出社会阶层的差异和性别角色的束缚。
其次,小说中的空间还表现出了对女性的压迫和限制。
比如,在女性的私人空间中,床被用来象征女性的身体,反映出男性对女性身体的占有和控制。
而在公共空间中,女性也经常被限制在某些场所和角色中,比如在教堂中的女性只能坐在一旁,不能参与宗教仪式,或者在剧院中只能扮演某些角色,不能出演男性角色。
最后,小说中的空间还展示了社会阶层的差异和冲突。
在小说中,上层社会的人往往拥有更大、更豪华的私人空间,而下层社会的人则被迫生活在狭小、拥挤的空间中。
同时,上层社会的人在公共空间中也享受更多的特权和自由,而下层社会的人则被限制在某些场所和角色中,不能尽情地表达自己。
总之,空间意象是《达洛维夫人》中一个重要的修辞手法,它通过描绘不同的空间来反映出社会阶层的差异、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和
女性的压迫和限制。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达洛维夫人》中的女性形象伍尔夫常与“意识流小说家”、“女权主义者”等标签联系在一起,抛去这些不谈,伍尔夫是一位在写作上十分有天赋,在思想上十分独立的女性。
她的代表作《达洛维夫人》,受劳伦斯的影响,在写作手法上应用了大量的人物内心独白,通过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来展开小说情节。
与传统小说创作手法不同,伍尔夫的小说并不遵循时间或者空间上的叙述顺序,而是根据人物内心的思想意识延伸,顺着人物的思绪来描摹故事。
《达洛维夫人》以主人公克拉丽莎?达洛维的早晨开始,顺着达洛维夫人的思绪飘到了她的少女时期,时而又穿梭回现在,穿插的叙事随人物的意识而定。
缥缈不定的叙事把故事描画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绘画”,带有独特的韵味。
这种细腻的写作手法也是身为女性的伍尔夫所特有的。
除了像其他女性作家一样手法细腻之外,伍尔夫还关注到了战争对人们心灵的伤害,英国政治的危机等等。
从宏观叙事上来说,伍尔夫并不把视野局限在家庭琐事上,而是像男性一般关注时事和政治。
既有女性的细腻,也有男性的豪放,写作手法从侧面也体现出了伍尔夫追求两性和谐的女性主义思想。
一、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如伍尔夫的其他几部小说一样,《达洛维夫人》利用特殊的写作手法,加上属于女性作家的细腻观察,伍尔夫提倡并实践的宏观叙事,表现了主人公达洛维夫人矛盾的心理和复杂的情感,其间穿插了几位富有特色的女性人物,也反映了伍尔夫独特的女性主义思想――“双性同体”,男女既有差异,又有共性。
传统的女性主义,或者说女权主义,使男女两性处于一个“二元对立”的关系。
“伍尔夫是第一个提出‘双性同体’的女性主义者,她摒弃了生物学上的涵义而发挥了心理学上的寓意。
”(蔡岚岚,2008)伍尔夫虽然也抵制父权社会对女性的迫害,但是她并不认为两性之间一定要处于对立的位置上,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关系。
“揭示两性对立,不是伍尔夫的终极目标;追求两性和谐,才是作者的最终理想。
”(袁素华,2007)这种观点受到了当时很多女性主义者的质疑,但是这并没有影响伍尔夫的坚持,在她的作品中,一直隐晦地体现出这种想法。
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卫夫人》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卫夫人》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作品提要】克拉丽莎达洛卫是一位中年贵妇,她的丈夫是国会议员。
《达洛维夫人》读后感1500字5篇2020最新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是我第一次接触的意识流作品。
这本小说的情节十分简单:从克拉丽莎·达洛维夫人上街买花筹备自己的晚宴开始,到晚宴结束为止。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达洛维夫人》读后感1500字,供大家参考。
读《达洛维夫人》有感1500字1《达洛维夫人》是弗吉尼亚·伍尔夫意识流的代表作之一,伍尔夫本人是一个技巧卓越的女性作家。
她本人在日记里明确阐释过《达洛维夫人》这本小说的主题思想和它所存在的社会意义,着重描写了几种对立面的存在,比如生与死,理智与疯狂,以及当今的社会制度以及相对应的各阶层的人民生活的反差。
全书的情节只是写了1919年夏季的一天,达洛维夫人从清晨出门为晚上的宴会买花到深夜晚宴散席结束这一天的活动,整本书的情节跌宕起伏,对比鲜明,显现出了弗吉尼亚·伍尔夫高超的写作技巧,真正的突出了她是一个富有独创性,悟性灵敏且有真知灼见的文学批评家。
尽管全文中仍是会存在一些作者身为女性所带有的女性视角的偏见,但是瑕不掩瑜,整部小说透露出来的情感是值得我们去深思,去探寻的。
《达洛维夫人》的主人公是克拉丽莎,一个生存在以父权社会为主要特征的维多利亚时代,在这样的一个时代,女性被给予的社会角色很局限并且死板。
而克拉丽莎出生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的中产阶级家庭,并且从小被自己的代表父权的父亲和姑妈牢牢控制住,不光是身体上的自由,包括思想上的自由,都被她自己的父亲以及姑妈控制住,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克拉丽莎由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姑娘慢慢地长大成人,结婚生女,变成了大家口中的达洛维夫人,失去了自己曾经的姓名,克拉丽莎这个名字只是短暂的存在于她的青春期。
整部小说的选材很特别,不是描写了克拉丽莎的一生,仅仅只是写了身为达洛维夫人的克拉丽莎在一天内为了自己作为国会议员的丈夫能够在官场上能够结交到更好更多的朋友,而在家准备晚宴,为这个晚宴筹划以及添置相应的物品所做的一天的活动,期间有穿插描写了青年时期的还是克拉丽莎时的少女情怀以及她的初恋情人彼得,以及两个人之间的矛盾所在,包括她少女时代心中的同性偶像萨拉对于这个时代对女性的束缚的抗争,以及她自己的女儿伊丽莎白对于这个时代对于女性的不公的抵抗,在描写这些抵抗的同时,突出描写了对于达洛维夫人对于这个社会的反抗和妥协,最后是年轻人赛普蒂默斯死亡的消息带给克拉丽莎一股力量,使她有勇气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命,让她意识到了自我的毁灭,同时也想到了自己少女时代的过往。
从《达洛维夫人》中观英国社会人们精神“荒原”现状【摘要】《达洛维夫人》描绘了英国社会人们精神“荒原”的现状。
社会虚荣与空虚导致人们追求物质享受,却忽略了内在的精神需求,道德沦丧与自私自利成为社会主流,文化虚无与物质主义蔓延,人际关系冷漠疏离,精神迷失孤独。
反思启示着我们应重视心灵关怀,呼吁社会关注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信任,重建社会精神的根基,引导人们回归内心最真实的需求,重塑人文关怀与情感交流的社会氛围。
只有如此,才能打破英国社会精神“荒原”,建立一个更加和谐、温暖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达洛维夫人》、英国社会、精神荒原、社会虚荣、道德沦丧、自私自利、文化虚无、物质主义、人际关系、冷漠、疏离、精神迷失、孤独、反思、启示、心灵关怀、真诚、信任、社会重视。
1. 引言1.1 介绍《达洛维夫人》《达洛维夫人》是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的一部重要作品,被认为是20世纪英国文学的经典之一。
小说以英国上层社会家庭为背景,描述了主人公克拉丽莎·达洛维夫人在一天之内的心理历程。
通过克拉丽莎的内心独白和回忆,展现了她对生活、爱情和自我价值的思考。
《达洛维夫人》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心理描写而著称。
伍尔夫通过不同的视角和时间线,揭示了人物内心的复杂和矛盾。
小说中的对话和情节交织在一起,呈现出一种流畅而富有层次感的叙事风格,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克拉丽莎·达洛维夫人是一个具有许多矛盾性格特征的人物,她既渴望自由和独立,又受困于家庭和社会的束缚。
她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和社会现实的冲突,体现了当时英国上层社会人们在心灵上的“荒原”。
《达洛维夫人》的主题不仅局限于个人内心的挣扎,更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的价值观念和精神状态。
小说中所描绘的心灵荒原现象,不仅仅是克拉丽莎个人的困境,更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实,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1.2 英国社会精神"荒原"现象《达洛维夫人》是英国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20世纪文学的经典之作。
《达洛维夫人》的《时时刻刻》影片开始是1941年,英格兰。
弗吉尼亚·伍尔芙捡起了湖边的石头把衣服口袋塞得满满,抱着必死的决心表情凝重地迈向了湖心。
作为一个作家,她能够将这种自杀的行为表述于笔端,她对她的丈夫说:“亲爱的,我又发狂了,我觉得我们熬不过这次的困境,而我应该是无法康复了……所以我这么做应该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即使我身边的一切都逝去了,我敢肯定你对我的爱依旧。
我想世界上没有其他人比你我更幸福的了。
”精神已经处于崩溃边缘的伍尔芙正是出于爱选择了沉入湖底。
因为爱,所以放弃。
还记得那句喃喃自语:“我要自己去买花。
”伍尔芙在创作,布朗夫人在阅读,克拉莉莎在实践。
对一个女人而言,“自己去买花”意味着什么?这大概是一件她们能够完完全全掌控的事情。
女人们热爱鲜花,她们在做一件自己全心喜欢的事情,一件能够愉悦自身的事情。
买花,是为了宴会。
买花,也是克拉丽莎的一场精神放逐。
小说里写道:“在人们的目光里,在疾走、漂泊和跋涉中,在轰鸣声和喧嚣声中—那些马车、汽车、公共汽车、小货车、身负两块晃动的牌子蹒跚前行的广告夫、铜管乐队、转筒风琴,在欢庆声、铃儿叮当声和天上飞机的奇特呼啸声中都有她之所爱:生活、伦敦、这六月的良辰。
”她的爱其实是丰沛的、简单的、真切的。
一路上,她想到了贵族遗孀,遇见了老朋友休,连带着忆起彼得,还有女儿伊丽莎白。
一路上,她的身份也在转变,一位太太,一个初恋情人,一位母亲,有时是一个女人。
可惜,作为一个女人的时候她显得那么脆弱而痛苦。
劳拉布朗是二战后洛杉矶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她有体贴的丈夫,可爱的儿子,而且第二个孩子马上就要出世,她拥有世俗意义上几乎无可挑剔的幸福家庭,但是,潜藏在内心深处的躁动和忧郁情绪被伍尔芙生前最后一部作品《达洛维夫人》引爆,并且这种不安与绝望的情绪在丈夫生日的那天达到极致,此时,世俗的幸福无法挽留她,儿子忧郁敏感的眼神和声嘶力竭的呼喊亦不能挽留她,在旅馆白色的大床上,她以出乎意料的沉静动作摆出早已事先备好的足量的安眠药,一切就绪,只要几个简单的动作,立刻就可以奔向令她如此迫不及待去拥抱的死亡。
Mrs. Dalloway said she would buy the flowers herself.达洛维夫人说她要亲自去买些花。
For Lucy had her work cut out for her. The doors would be taken off their hinges; umpelmayer's men were coming. And then, thought Clarissa Dalloway, what a morning—fresh as if issued to children on a beach.因为露西已有一份合适的工作要做。
要把门从铰链上卸下来;昂伯尔梅尔公司的人就要到了。
然后,克拉丽莎·达洛维思忖,多惬意的早晨啊——空气清新得仿佛是特意送给海滩上的孩子们似的。
What a lark! What a plunge! For so it had always seemed to her, when, with a little squeak of the hinges, which she could hear now, she had burst open the French windows and plunged at Bourton into the open air. How fresh, how calm, stiller than this of course, the air was in the early morning; like the flap of a wave; the kiss of a wave; chill and sharp and yet (for a girl of eighteen as she then was) solemn, feeling as she did, standing there at the open window, that something awful was about to happen; looking at the flowers, at the trees with the smoke winding off them and the rooks rising,falling; standing and looking until Peter Walsh said, "Musing among the vegetables?"—was that it?—"I prefer men to cauliflowers"—was that it? He must have said it at breakfast one morning when she had gone out on to the terrace—Peter Walsh. He would be back from India one of these days, June or July, she forgot which, for his letters were awfully dull; it was his sayings one remembered; his eyes, his pocket-knife, his smile, his grumpiness and, when millions of things had utterly vanished—how strange it was!—a few sayings like this about cabbages.多么动听的百灵!多么迅疾的举动!对她来说过去似乎总是这样,随着合叶轻微的吱吱声,这声音她现在也能听到,她会突然打开落地窗,扎到伯顿的户外。
从尼采悲剧理论研究《达洛维夫人》的特征分析论文《达洛维夫人》(Mrs. Dalloway)发表于1925年,是英国著名意识流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的代表作,描述了达洛维夫人和赛普蒂默斯一天的活动和想法。
主人公克莱丽莎·达洛维,也就是达洛维夫人,是一位上层社会的家庭主妇,丈夫是国会议员。
年轻时,她与有诗人气质的青年彼得相爱,但再三权衡之后,她舍弃了心思单纯、敢于幻想而却不谙世事的彼得,选择了平庸务实却在仕途上有发展前景的达洛维做丈夫。
和达洛维夫人所代表的“正常”和“生”相对应,赛普蒂默斯是“疯狂”和“死”的代表。
赛普蒂默斯·沃伦·史密斯是一个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复原的退伍军人,曾经为了浪漫的理想参加战争,却在战争中患上精神疾病。
由于没有得到正确的治疗和理解,赛普蒂默斯选择了自杀。
当这个消息由威廉爵士带到达洛维夫人的舞会上时,她觉得自己也像在精神上死亡了。
[1]这部小说以其独特并且精湛的意识流手法在问世以来深受读者和评论界的推崇。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其心理现实主义和人物中心理论的指导下,巧妙地运用了时空蒙太奇、间接心理独白等手法,游刃有余地将意识流小说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但是,从尼采的悲剧理论角度重读《达洛维夫人》,能够挖掘这部作品更多的内涵和价值。
一.悲剧的本质:日神和酒神尼采的悲剧理论认为,酒神和日神这两种人类艺术冲动的斗争结盟,是悲剧的本质所在。
这就是日神和酒神两种力量:前者是梦境世界,它创造个体,是对人生痛苦的解脱;后者是迷醉现实,它消灭个体,是对大自然神秘统一性的感知。
受它们的支配,每个艺术家要么是日神式的梦境艺术家,要么是酒神式的迷醉艺术家,而集二者之大成者,则是达到艺术最高境界的悲剧艺术家。
他认为悲剧的实质是人性之中的两种精神——狄奥尼索斯(酒神)精神和阿波罗(日神)精神的对立和冲突。
日神精神是趋向幻觉之迫力,酒神精神是趋向放纵之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