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学意义上的犯罪概念和属性院系
- 格式:docx
- 大小:564.25 KB
- 文档页数:7
犯罪学基础知识犯罪学是研究犯罪现象及其原因、成因、犯罪类型、犯罪行为规律、犯罪预防与控制等问题的一门学科。
它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不仅需要对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等多个学科有所了解,还需要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本文将介绍犯罪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犯罪的定义、分类、成因以及犯罪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等。
一、犯罪的定义和分类犯罪是指违反国家法律所规定的罪刑法律关系的行为。
犯罪行为具有以下几个特征:违反法律、触犯刑罚、具有社会危害性、具有故意性或过失性、主观故意和客观行为相结合等。
根据犯罪行为的性质和犯罪行为的对象,犯罪可以分为个人犯罪和财产犯罪。
个人犯罪是指以人的生命、身体和自由等作为犯罪对象的行为,如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等;财产犯罪是指以财产作为犯罪对象的行为,如偷盗、抢劫等。
此外,犯罪还可以按照严重程度分为轻罪、中罪和重罪。
轻罪通常指处罚较轻的犯罪行为,如盗窃、寻衅滋事等;中罪则是介于轻罪和重罪之间的犯罪行为,如故意伤害致人重伤、强奸等;重罪是指犯罪后果严重、社会危害较大的犯罪行为,如故意杀人、抢劫致人死亡等。
二、犯罪行为的成因犯罪行为的成因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常常受到个体因素、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等多个方面的影响。
1. 个体因素:个体的身体、心理和智力等因素可能影响其犯罪倾向。
例如,一些人具有攻击性强、情绪不稳定、自控力差等特征,更容易产生犯罪行为。
2.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包括社会文化、家庭教育、社会价值观等,它们对个体的犯罪倾向起着重要的影响。
社会的道德水平、法律意识以及对犯罪行为的容忍程度都会对犯罪产生影响。
3.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指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对其犯罪行为的影响。
例如,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就业率、教育水平等都会对犯罪率产生影响。
三、犯罪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犯罪与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社会环境的变化往往会导致犯罪率的波动。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犯罪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1.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影响犯罪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犯罪知识点梳理总结犯罪是指违反国家法律规定的行为,给社会带来危害并应受到法律制裁的行为。
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涉及到各个方面的知识和因素。
本文将对犯罪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总结,包括犯罪的定义、犯罪类型、犯罪心理学、犯罪预防和犯罪社会学等方面的内容。
第一部分:犯罪的定义犯罪是指违反国家法律规定的行为,给社会带来危害并应受到法律制裁的行为。
犯罪的定义包括两个重要的要素:一是行为违反法律规定,即违法性;二是对社会产生危害,即危害性。
犯罪行为的违法性和危害性是犯罪的两个基本特征,也是区分犯罪与其他非法行为的重要标志。
犯罪行为的违法性是指犯罪行为违反了国家法律规定,违法性是犯罪行为的首要特征。
犯罪行为的危害性是指犯罪行为给社会、国家或他人造成的损害,危害性是犯罪行为的根本特征。
犯罪行为通常包括犯罪的构成要件和犯罪的处罚结果,犯罪的构成要件是指形成犯罪行为的各项条件和要素,犯罪的处罚结果是指犯罪行为产生的法律后果。
第二部分:犯罪类型犯罪类型是指在犯罪行为中根据不同角度、不同标准对犯罪行为进行分类的概念。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犯罪行为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按照犯罪行为的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来分类,可以将犯罪行为分为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两大类。
故意犯罪是指犯罪人故意实施的犯罪行为,而过失犯罪是指犯罪人由于疏忽、疏漏或者不满足特定的注意义务而造成的犯罪行为。
按照犯罪行为的严重程度来分类,可以将犯罪行为分为轻罪、中罪和重罪。
轻罪是指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较低,侵害较小,处罚较轻;中罪是指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一般,侵害一般,处罚一般;重罪是指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较大,侵害较大,处罚较重。
按照犯罪行为的性质和涉及的对象来分类,可以将犯罪行为分为一般犯罪和特殊犯罪两大类。
一般犯罪是指犯罪行为的性质普通,涉及的对象一般,不具有特殊性质;特殊犯罪是指犯罪行为的性质特殊,涉及的对象特殊,具有特殊性质。
第三部分: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学是对犯罪人的心理行为进行解释和研究的学科,它主要研究犯罪人的心理特征、心理动机、心理过程和心理机制等内容。
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犯罪学课程课程标准警察管理系《犯罪学》课程标准所属系部:警察管理系适用专业:刑侦、警察管理、治安、网络信息安全专业课程编号: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一、《犯罪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犯罪学》是公安高等专科院校刑侦、警察管理、治安、网络信息安全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专业必修课。
《犯罪学》作为公安院校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以犯罪现象;犯罪原因;犯罪预防等基本内容为研究目标,同时也研究犯罪学研究方法;与相邻学科关系;西方犯罪学的主要理论;等。
本课程的任务是运用犯罪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犯罪现象;犯罪原因;犯罪预防的规律,利用犯罪学的方法研究引起犯罪的生理原因、心理原因和社会原因,从而为更好地预防和打击犯罪、为增强公安人员打击犯罪的对抗性提供犯罪学理论与对策。
为解决犯罪问题提供科学服务也是我们犯罪学科研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警察作为打击犯罪的主体,犯罪学作为研究犯罪的重要学科,为提高警务人员在打击犯罪过程中提供强有力的、可操作性的服务,所以,犯罪学在警务应用型人材的培养方面所起的作用可以说越来越重要。
二、《犯罪学》课程设计理念(一)适应社会需要。
犯罪社会化使犯罪问题越来越严重,各种犯罪复杂多变。
警察作为打击犯罪的主体,压力越来越大,警务实践对犯罪学学科寄予较高期望。
犯罪学作为研究犯罪现象、犯罪原因和犯罪预防的重要学科,应为提高警务人员在打击犯罪过程中提供强有力的可操作性的服务,为警务应用型人材的培养作出本学科的贡献。
(二)强化能力培养与实践教学犯罪学教学不但要注重犯罪学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运用犯罪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警务实践中的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强调理论与案例实践的结合。
(三)强调学习内容的可操作性突出犯罪学的实践性与应用性强的特点,要让学生感到犯罪学是言之有物的,而不是空洞乏味。
(四)突出犯罪学内容的时代感犯罪学的内容要反映刑事犯罪的时代特色,要把最新发生的犯罪问题及时的反映到课堂上来,使教学过程有的放矢。
犯罪学中的犯罪概念摘要:犯罪概念是犯罪学研究的基础内容之一,对犯罪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对犯罪学中的犯罪定义做出一个科学、明确的界定,才能更好地开展对犯罪学其他问题如犯罪原因和犯罪预防等问题的研究。
本文认为犯罪学中的犯罪是应受国家强制力进行干预的具有一定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并根据犯罪学和刑法学的学科特点对犯罪学中的犯罪概念与刑法学中的犯罪概念进行了区分。
关键词:犯罪学刑法犯罪概念社会危害性犯罪学是研究犯罪原因和犯罪控制与预防的学科,而犯罪的概念是犯罪学研究的首要问题。
长期以来,犯罪学中的犯罪到底该如何定义,在国内外的犯罪学研究中都是一个困难而混乱的问题,学界专家给出了各种各样的定义,但至今为止尚未形成一个能够被普遍接受的定义。
这种混乱的状况无疑会阻碍犯罪学研究的进行,因此对犯罪学中的犯罪概念进行一个科学的界定,是犯罪学研究的当务之急。
唯有奠定了牢固的基石,才能构筑起宏伟的犯罪学理论大厦。
一、犯罪概念研究的现状研究犯罪概念,就是回答“犯罪是什么”的问题。
迄今为止人类在此问题上提出许多有影响力的观点,数量之多,难以一一列举,归纳起来,主要是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认识犯罪概念的:一是伦理角度,如认为犯罪是罪孽的、受到伦理谴责的不道德行为①;二是刑法角度,如认为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违反刑事法律的,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三是社会角度,如,认为犯罪是侵犯社会规范的行为,认为犯罪反社会的、具有社会危害性和社会危险性的行为;四是刑法和社会角度,如认为犯罪是一种严重的反社会行为,对此,国家以使其遭受痛苦的方式(惩罚或处罚)做出反应;五是犯罪的本质、阶级性的角度,认为犯罪侵犯社会上有权势的集团的价值准则和利益的行为,犯罪是孤立的个人反对统治关系的斗争等②。
二、犯罪学中的犯罪概念探索通过上文可以看到,当我们在界定犯罪的概念时,不同角度会有不同的定义。
而最值得推敲的是法律角度和社会角度的定义。
刑法学中的犯罪概念较为明确,认为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违反刑事法律的,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其本质是法益侵犯性。
一、判断题1、犯罪学的体系是指有关犯罪现象、犯罪原因和犯罪预防的知识与理论,相互联系,环环相扣,共同构成的系统的整体。
()2、《论犯罪与刑罚》一书的作者是英国著名学者边沁。
()3、白领犯罪是由杰出的美国老一辈犯罪学家埃德温·萨瑟兰教授提出的。
()4、1997年刑法修订后,将犯罪分为八大类。
()5、犯罪准备,是指为犯罪行为的实施准备条件。
()6、我国的综合治理犯罪预防模式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形成的。
()7、犯罪实施,是指犯罪人的行为将要指向犯罪所要侵犯的目标。
()8、根据犯罪现象的显隐程度,犯罪现象可分为常规犯罪现象和随机犯罪现象。
()9、有罪过犯罪行为是指行为实施时,行为人既无故意也无过失。
()10、近代世界最有影响的第一步刑法典即1810年《法国刑法典》,便以古典学派理论为基础。
()1、刑法学和犯罪学都研究犯罪,但它们的视角和重心不同。
()2、犯罪学以承认犯罪的不可避免为研究的逻辑起点。
()3、意大利法学家加罗法洛在犯罪原因上主张自由意志说。
()4、把染色体与犯罪联系起来的生物学研究,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
()5、早在1956年,被害人学的创始人本杰明·门德尔松应予被害人以适当补偿。
()6、犯罪与引起犯罪发生变动的社会事物(即犯罪原因)在价值评定上总是一致的。
()7、犯罪学在我国得以真正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
()8、刑罚预防的主体是国家机关。
()9、刑罚规定的不合理可能会影响刑罚预防的效果。
()10、被害人,是指犯罪行为所造成的损失或损害即危害结果的加害者。
()1、犯罪学意义上的犯罪概念在外延上与刑法学的概念一致。
()2、犯罪学是前犯罪学科,这一定位集中表明了犯罪学的价值基础。
()3、犯罪预防的可能性问题是一个关涉到犯罪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的问题。
()4、社会预防、心里预防、治安预防和刑罚预防构成了我国预防犯罪的四道防线。
()5、刑罚预防的工具是刑法。
刑事案件中的犯罪概念与分类在刑事法律领域,犯罪是指违反了社会公共利益,具有法定或者刑法规定的行为,并被判定为应受刑事责任的行为。
犯罪概念与分类的准确理解对于司法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刑事案件中的犯罪概念及其分类。
一、犯罪概念犯罪的基本概念是指在一定的法律规范下,主体人以违法犯罪的行为危害社会公共利益,并因此应受到法律制裁的行为。
犯罪的基本构成要件包括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
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人故意实施违法行为的心理状态,客观方面则是指犯罪人真实存在即可构成犯罪的行为。
二、犯罪分类根据犯罪的性质以及犯罪对象的不同,犯罪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的分类。
1.按照犯罪性质的分类根据犯罪性质的不同,可以将犯罪划分为两大类:谋杀等直接危害他人生命或身体安全的暴力犯罪,以及财产犯罪等非暴力犯罪。
直接危害他人生命或身体安全的犯罪又可以细分为故意杀人、过失杀人等。
而非暴力犯罪包括盗窃、抢劫、诈骗等行为。
2.按照犯罪对象的分类犯罪对象的分类可分为个体犯罪和集体犯罪。
个体犯罪是指犯罪主体以个人身份实施的犯罪行为,如故意杀人、盗窃等。
集体犯罪则是由多个人共同参与或组织实施的犯罪行为,如恶势力犯罪团伙组织等。
3.按照犯罪的危害程度分类犯罪的危害程度可分为轻罪、中罪和重罪三个层次。
轻罪是指危害相对较小的犯罪行为,如轻伤害、侮辱等。
中罪则是介于轻罪和重罪之间的犯罪,如故意伤害、抢劫等。
重罪则是最严重的犯罪行为,如谋杀、强奸等。
4.按照犯罪的主观故意分类犯罪的主观故意可分为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两种。
故意犯罪是指犯罪主体以明知故犯的方式实施的犯罪行为,如谋杀、盗窃等。
过失犯罪则是指犯罪主体由于疏忽或不小心导致的犯罪行为,如过失杀人、过失火灾等。
5.按照犯罪的时机分类犯罪的时机可分为即时犯罪和连续犯罪两种。
即时犯罪是指犯罪主体在一瞬间实施的犯罪行为,如抢劫、强奸等。
连续犯罪则是指犯罪主体在一段时间内多次实施相同或类似的犯罪行为,如连环杀人案件。
“犯罪学”一词是法国人类学家皮纳尔于1879年在其《人类学》中首次提出,1885年意大利犯罪学家加罗法洛的代表作《犯罪学》问世。
此后犯罪学一词被人们普遍接受。
第一节犯罪学的概念犯罪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对犯罪现象和犯罪行为进行综合研究的事实性学科,它基于对犯罪现象原因和犯罪行为发生规律的理性认识,提出旨在预防、减少犯罪的对策和措施体系。
一、犯罪学的外延(一)菲利的犯罪学概念犯罪学的创始人之一,意大利学者菲利在1882年发表了其代表作——《犯罪社会学》。
(二)奥地利学派的犯罪学概念以汉斯·格罗斯、格拉斯贝尔格及塞利格为代表的一批犯罪学家1、减法:不同意菲利将刑法学也包括在犯罪学之内的思想,并对刑法学与犯罪学的区别加以了认真研究。
犯罪学和刑法学的区别:事实和实体 vs 规范2、加法:刑事侦查学、监狱学、刑事政策学等均包括在犯罪学之中。
3、评价:奥地利学派的犯罪学思想对后来西方犯罪学的研究及理论构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1)刑法学与犯罪学的区别的观点,后世认同(2)犯罪学和监狱学合为一体的思想(三)美国经典学派的犯罪学概念美国经典学派的代表埃德温·H·萨瑟兰(Sutherland)和其学生唐纳德·R·克雷西(Cressey)提出了自己的犯罪学概念。
犯罪学:研究作为社会现象的犯罪的科学。
划分出犯罪学的三个分支学科:刑法社会学、犯罪原因学及刑罚学。
(四)传统(狭义)犯罪学派的犯罪学概念传统的犯罪学派理论都承认犯罪学与刑法学及其他刑事科学是既密切联系又相互独立的学科,彼此不存在包容关系,并把犯罪学视为研究犯罪原因或主要是研究犯罪原因的科学。
第二节犯罪学中的犯罪一、问题的提出在我国,由于犯罪学发展的历史很短,历史上也缺乏犯罪学方面的理论积淀,因而现阶段人们对犯罪的概念,主要是从刑法学意义上去把握的。
问题:犯罪学上的犯罪是刑法规定的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吗?犯罪学从事实(实体)层面来把握犯罪,而刑法学则着眼于规范(法律)层面把握犯罪。
犯罪学意义上的犯罪概念和属性院系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犯罪概念的意义犯罪概念是划分罪与非罪的总标准。
一个行为究竟是犯罪或者不是犯罪,是犯罪还是其他违法行为、不道德行为、错误,从总体上说,就是看这个行为是否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并且是否达到触犯刑律、应受刑罚处罚的程度。
一方面,这一定义科学地揭示了犯罪的社会政治属性和法律特征,指出犯罪是严重破坏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属性,它揭示了犯罪的社会政治本质。
同时,这一定义又明确指出犯罪必须是依照法律应当受到刑罚惩罚的行为,如果一个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但法律没有规定其为犯罪,或者没有规定对这种行为的刑罚处罚,那么也就不能认定为犯罪。
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惩罚性揭示了犯罪的法律特征和法律后果,反映了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要求。
另一方面,这一定义在对犯罪进行定性描述的同时又设置了定量要求。
刑法地13条“但书”部分明确规定,符合刑法关于犯罪的定性描述的行为,如果“情节显着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从而将虽然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但又情节显着轻微危害不大的行为排除在犯罪的范围之外。
这样,从立法上既对犯罪的性质进行描述,又对犯罪的外延进行定量限制,有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犯罪的本质,适当地界定犯罪的范围,从而划清罪与非罪的界限。
根据这一定义,只有具有一定严重程度的社会危害性的严重违反刑法的行为才能被认定为犯罪,否则只能以一般违法行为论处。
在司法实务中,为了解决罪与非罪的界限,需要将犯罪概念这个标准具体化。
实践中,除了故意杀人、放火、抢劫、强奸、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等少数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由于其本身的社会危害性程度足以构成犯罪外,多数危害社会的行为必须是其社会危害性程度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才能构成犯罪。
对这些犯罪而言,就有一个因社会危害性程度大小而决定罪与非罪的界限问题。
我国刑法分则大体上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体现社会危害性程度,从而区分罪与非罪的:(1)以情节严重、恶劣与否作为划分罪与非罪的界限。
如虐待罪、遗弃罪以“情节恶劣”作为构成犯罪的条件,侮辱罪、诽谤罪则以“情节严重”作为构成犯罪的条件。
(2)以后果严重与否作为划分罪与非罪的界限。
如交通肇事罪、危险物品肇事罪、生产销售劣药罪、挪用特定款物罪等。
(3)以是否有引起某种结果的严重危险作为划分罪与非罪的界限。
如生产、销售假药罪以足以严重危害人体健康为划分构成犯罪的界限;妨害国境卫生检疫罪是以有引起检疫传染病传播的严重危险为构成犯罪的界限。
(4)以数额大小作为划分罪与非罪的界限。
如诈骗罪、抢夺罪、虚报注册资本罪等。
(5)以是否使用法律规定的犯罪方法作为划分罪与非罪的界限。
如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以是否使用暴力作为构成犯罪与否的标准。
(6)以行为是否在特定时间内或地点实施作为划分罪与非罪的界限。
如资敌罪、拒绝履行军事义务罪只有在战时实施才构成。
(7)以是否具有法律规定的特定犯罪对象为划分罪与非罪的界限。
如非法生产、买卖军用标志罪、抢夺、窃取国有档案罪等。
(8)以是否“明知”、“故意”作为划分罪与非罪的界限。
如运输假币罪、窝藏、转移、隐瞒、销售赃物罪等。
(9)以是否具有特定犯罪目的或意图作为界限。
如诬告陷害罪必须是“意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才构成犯罪,破坏生产经营罪必须“由于泄愤或者其他个人目的”才构成该罪,拐卖妇女、儿童罪必须是“以出卖为目的”等。
(10)以是否具有首要分子、直接责任人员、领导人等特定身份作为划分罪与非罪的界限。
如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交通秩序罪,其处罚的对象仅限于首要分子;强迫职工劳动罪,只有用人单位的直接责任人员才可构成;打击、报复会计、统计人员罪,其主体仅限于“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的领导人”。
犯罪的一般原则量刑就是人民法院在查明犯罪事实的基础上,依法决定对犯罪分子是否判刑,以及判处什么刑罚。
量刑是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
量刑是否适当,是衡量刑事审判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
量刑适当又是有效地发挥刑罚作用的必要条件。
不论是重罪轻判,还是轻罪重判,都不能达到我国刑罚的目的。
我国刑法第57条规定:“对于犯罪分子决定刑罚的时候,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判处”。
这是总结我国多年实践经验提出的,指导量刑工作的一般原则。
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是“罪与刑相适应”的原则。
这里所说量刑的一般原则,与上述原则有联系又有区别。
罪与刑相适应,是我国刑法的一个基本原则,指的是我国刑法在处理罪与刑的关系上所坚持的一个原则,我国刑法分则条文上的每个罪状和它的法定刑,都是相适应的,就体现了这个原则。
在处理具体案件时,也要求判处的刑罚和所犯的罪相适应,重罪重判,轻罪轻判,而不是相反。
而这里所说的量刑的原则,是指的怎样去量刑,才能达到罪与刑相适应。
换句话说,罪与刑相适应是一个基本要求,而量刑的一般原则,就是要回答应该怎样作,才能达到罪与刑相适应这个要求。
所以,这两个原则是不同的,但又是紧密联系的。
要搞好量刑工作,达到罪刑相适应,根据刑法第57条的规定和审判实践经验,主要应当坚持以下几条:一量刑要以犯罪事实为根据(一)量刑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
(二)量刑要根据犯罪的性质。
(三)量刑要根据犯罪的情节。
(四)量刑要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
二量刑要以法律为准绳(一)对罪犯量刑,只能适用刑法分则规定以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等所规定的刑种和刑度。
比如,有的条文规定的最低刑是有期徒刑,没有管制就不能判处管制,没有规定罚金就不能处罚金。
刑罚的幅度也是一样,除非有加重或减轻处罚的条件,决不能随便突破法律规定的量刑幅度。
(二)对各种刑罚方法的适用,应该依照刑法总则的有关规定来执行。
如总则规定:对犯罪时未满18岁的,和在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能适用死刑,如果判处死刑,就是违法总则规定:有期徒刑最低六个月,最高刑期是十五年,数罪并罚时可以达到二十年如果一个人犯了一个罪,判处二十年徒刑就是违法的。
(三)对各种刑罚制度的适用,也应该严格按照刑法总则的有关规定执行。
比如缓刑减刑假释等等,它适用的条件,刑法上都有严格规定,什么情况下适用,什么情况下不适用,都不能任意违反规定。
如有期徒刑缓刑的考验期,最高是五年判六年就不合法。
(四)要严格执行《刑法》以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等有关从轻,减轻,从重,加重处罚,以及免除处罚的规定。
有了这些规定,司法机关就具有了较大的裁量权,可以根据每个案件的具体情况,决定适当的刑罚,以真正实现刑罚的个别化,贯彻我们党的一贯的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政策精神。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在第57条未提到犯罪后的态度,但刑法第1条明确指出,我国的刑法,是根据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政策制定的,而“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就是这个政策的基本内容,抛开这个政策内容,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政策,就成了空洞的口号。
所以,不能认为“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是同刑法相抵触的。
再从刑法总则的规定来看,有些条文已经体现了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政策精神,例如,为什么规定适用缓刑,减刑,假释要以认罪悔改好为条件,为什么判处死缓的罪犯,在两年缓刑期内悔改得好,没有严重的抗拒改造表现的,可以改为无期徒刑或者十五年以上二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这都是因为犯罪后态度好,有悔改的表现,而给予的宽大处理。
为什么第77条规定,罪犯在受到强制措施以后,逃避侦查审判的,不受时效限制,显然是根据他犯罪后的态度恶劣,他不仅不老实交待,还逃避侦查,审判,这就体现了抗拒从严的精神。
可见,犯罪后的态度,对刑罚的适用是有着直接影响的。
不仅如此,刑法公布以全的中央文件,以及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严惩严重破坏经济的罪犯的决定》,也都一再重申多年以来行之有效的“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政策,所以,把这个政策同法律对立起来是不正确的。
应当指出,虽然犯罪后的态度不能不考虑,但要摆在适当地位。
量刑要以犯罪为基础,这是主要依据。
对于犯罪后的态度,只是“参照”,适当考虑,而不是把坦白或抗拒当作量刑的唯一根据或者主要根据。
法律热线道德和犯罪原则、1,我认为政府应该对互联网实施新闻审查,因为网上有不少暴力色情信息,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
2,毒品的诱惑力太大了,不少人抵挡不住它的诱惑而沉迷于其中。
3,由于青少年不够成熟,好奇心重,很难辨明是非,容易受到电脑游戏中色情和暴力内容的误导,最后误入歧途。
4,由于缺乏恰当的道德指引和有效的沟通,不少青少年走向犯罪的道路5,电视对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的成型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6,小孩子有机会通过互联网接触到淫秽物品,甚至在媒体的负面影响下误入歧途。
7,小孩子缺乏恰当的自控自律能力,他们很容易沉迷于网上冲浪。
8,青少年非常盲从,经常模仿他们偶像的行为,而有些偶像却是负面榜样。
9,有些电视节目伤风败俗,应该被禁止。
10,对色情的审查对社会有积极作用,因为色情导致犯罪,对社会没有好处,并且对色情审查不违反宪法。
11,沉迷于暴力游戏和电视节目会导致暴力行为。
12,在大众媒体中有不少误导人的、夸大的和虚假的暴力色情内容。
青少年不成熟,无知和盲从,他们很难辨明是非,很容易误入歧途。
13,对不良材料进行监管的目地是避免适合成人看的材料落入小孩手中。
14,信息高速路有可能成为电子红灯区犯罪的目的和动机一般地讲,目的是人们希望达到某种结果的心理活动,而犯罪目的就是希望通过犯罪行为达到某种利害结果的心理活动。
杀人犯希望把对方杀死,对方的死亡就是他所要追求的目的。
盗窃犯希望把别人的财物非法占有,公私财产被他占有就是他所追求的目的。
所谓动机,是指促使人们去追求某种目的的内在动力。
犯罪的动机就是促使犯罪分子去追求某种犯罪的的一种推动力量。
譬如,杀人犯的目的是要把人杀死,但促使他杀人的动机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如有的是图财;有的是报复;有的是出于嫉妒等。
盗窃犯的目的,是非法占有别人的财物,但是,盗窃的动机也是多种多样,如有的赌博输了钱,为偿还赌债而偷;有的结婚讲排场,为了弄钱买家俱而偷;有的为解决家庭生活困难去偷,等等。
从犯罪目的和动机的概念中可以看出,它们是有紧密联系的。
同一种目的,可以由多种动机引起。
同一种动机也可以引起多种目的。
比如,同样是图财的动机,有的去杀人,有的去盗窃,有的去抢劫,有的去贪污。
而且,动机和目的可以互相转化。
同一种事实,在这种情况下是目的,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又变成了动机,例如,非法占有公私财物,是盗窃,贪污的目的,但对杀人来说,它又成为杀人的动机,叫作图财害命。
所以,图财对这个罪来说是动机,对那个罪来说就是目的,二者是可以转化的。
犯罪目的,在一般情况下,法律并没有把它作为一个要件加以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