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张国焘)
- 格式:ppt
- 大小:4.67 MB
- 文档页数:17
“五四”运动期间涌现出一大批仁人志士,热情的投身到争取国家主权、抵御外族入侵的斗争当中去,为爱国运动在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开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这其中不仅有胡适、蔡元培、鲁迅等这些大人物,还有罗家伦、傅斯年、许德绗、段锡朋等一大批学生代表。
一人物介绍罗家伦(1897—1969年),他是五四领袖之一,不仅首创“五四运动”一词,而且是清华大学首任校长,更是一位学贯中西与新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常说的一句话:“我们并不能盲从西洋,我们也不能迷信中国。
”1917年,20岁的罗家伦考取北京大学,成为北大外文系的一名学生。
很巧,胡适也于此时进入北大担任教授,而陈独秀则是文科学长,罗家伦成为胡适与陈独秀的学生。
罗家伦入学以后,惊喜地发现教授中有“拖辫子的辜鸿铭,筹安六君子的刘师培,以至于主张激进的陈独秀”,百家争鸣,却平安相处。
而新派的胡适更受年轻学子们的追捧。
入学的最初一个阶段,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成为了学子们辩论的热门话题。
在这些新思想的影响下,罗家伦发表了他的第一篇评论《青年学生》。
到了第二年的11月份,罗家伦与傅斯年等20多名年轻人组织了一个“新潮社”,大家决心集资办一份刊物。
罗家伦提议取名《新潮》,傅斯年担任总编辑,罗家伦担任编辑。
蔡元培与教务长蒋梦麟批给他们3000元作印刷经费。
1919年元旦那天,《新潮》杂志第一期出版了。
罗家伦在《新潮》的1—5期,共发表了13篇文章,其中3篇是评论,针对当时小说界、新闻界和杂志的各种现象,作出了尖锐批评,提出自己的中肯建议。
远在上海的商务印书馆主持人张元济看到这些评论后,很受启发,对商务印书馆所办的几份杂志,如《东方杂志》《妇女杂志》《学生杂志》进行了革新,使杂志销量大增。
在当年,《新潮》在青年中的影响甚至超过了《新青年》。
因为它更激进,更有诱惑力,特别符合青年学生躁动的情绪和在那转型期间并不成熟、定型的世界观。
傅斯年(1896~1950),人,,著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教育家,学术领导人。
二、梳理中国近代史中1840年鸦片战争、1919五四运动和1949新中国成立等关键历史事件时间节点,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和区分历史时间段,厘清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
一、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和身边优秀青年的典型案例,拓展“时代相传的五四精神”的内涵与价值,树立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材料:五四精神体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追求的先进价值观。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都是我们今天依然应该坚守和践行的核心价值,不仅广大青年要坚守和践行,全社会都要坚守和践行。
——习近平
二、启发学生思
考“当下,我们的历史选择是什么”的问题,培养责任担当意识。
通过知识框架图回顾本课重要知识要点,总结提升。
关于建党伟业心得体会范文《建党大业》中如实反映了张国焘作为五四运动学生的领袖真实面貌。
张国焘、汪精卫年轻之时为革命勇于牺牲,面对死亡,下面是整理的关于建党伟业心得体会范文,欢迎阅读参考!关于建党伟业心得体会范文一抛开政治层面不说,从观赏性角度上讲,被处于风口浪尖的《建党伟业》,尽管有着不同角度的质疑,但却是一部还原了当时历史背景,客观描述当时风云人物且用心制作的电影。
在各地轰轰烈烈大张旗鼓的庆祝建党活动之际,能看到这么一部充满理性的献礼电影实属可贵啊!不可否认有极少数的群众质疑这与一些地方所搞的活动一样,是一部形式主义感极强的“马屁片”,但事实并非如此,至少我个人认为不是,一个富豪,长得十分丑陋,而你说他长得怎么怎么好看,这个叫拍马屁,但是倘若一个富豪,曾经长得十分好看,后来长残了,你说,哎呀你以前真好看。
这个就不能叫做拍马屁了。
当然,这部分群众的质疑,主要还来自于对地方掌权机关的失望(在这里我要讲的是,尽管某些不妥当政策是个人利用职务之便造成的,但老百姓根据宪法及党章依然有权利问责政党或者机关,所以不要介意)本片在很多细节上,有闪光点,虽然对于很多可以作文章的点都是浅尝辄止点到为止,建党应该没有修改多少历史……因为那个年代我党还没有做那些需要被修改的事情。
所以综上所述,《建党伟业》不是一部“马屁片”。
看到该片我对一些人一些事深有感触,甚至还有一些眼泪。
我在看到学生运动的时候哭了……这个眼泪是怎么回事呢巴黎和会失败以后,北大的学生上街游行,但是街道被封住了方豪(可能是别人)说,谭嗣同说,各国变法皆有牺牲,我国变法,流血自我辈始!!然后她们轰轰烈烈的冲过路障,路障的另一边是荷枪实弹的北洋军。
每一个手上都拿着枪的北洋军,但是没有一个人开枪,他们就这样被冲过去了!然后我忽然就湿了眼眶,不知道是为了学生,还是为了士兵;还有就是一个喊冤女,那姑娘跪在某地,举着一个巨大的“冤”字,然后有一个北洋军,貌似小头目,过来劝她,姑娘,你有冤,要去检察厅申诉啊!姑娘说,我们的冤屈太大了,检察厅接不了,我们是为四万万同胞喊冤,为青岛喊冤……然后大家一起喊口号。
黄埔三杰和黄埔四凶有何联系吗?关于他们的故事本文导读:据说,很多军界的传奇人物,都是从黄埔军校出来的,后来还流传出什么,黄埔四巨头、黄埔三杰、黄埔四凶、五虎将、八大金刚、十三太保、一百零八将等等,其中黄埔三杰和四凶的故事流传最广,那到底三杰和四凶分别是指谁?他们在历史上又有怎么样的传奇故事呢?下面奇趣人生小编,就带大家一起回到民国,来看看当年关于黄埔三杰和黄埔四凶,那些不为人知的真实故事。
黄埔三杰是指黄埔军校一期学员中最为突出的三个人物,他们是蒋先云、陈赓和贺衷寒。
前两人都是坚定的共产党人,而贺衷寒则有个转变的过程,先是共产党,后又成为共产党的死对头。
关于蒋先云1902年8月17日,蒋先云出生于湖南省新田县大坪唐乡大坪唐村一个破落的书香之家。
父亲蒋继堃,是个清末秀才,为人忠厚正直,在先云出生前已经逝世;母亲肖玉秀,人称“大脚婆”,朴实勤劳;蒋先云在家中排行最小,有五个哥哥,两个姐姐。
由于家里人口多,生活艰辛,兄长们只能外出打工挣钱。
蒋先云自幼才思敏捷,聪明过人。
看着慢慢长大的先云,一生羡慕读书人的蒋母,不顾家道艰辛决定送先云读书识字。
向亲戚好友借了点钱,把他送入本村保合小学念书(关于蒋先云读书有一种说法是亲戚凑米凑钱送其读书,作者偏向其母借钱的说法)。
懂事的先云深知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因此读书格外用功,加之他天资聪颖,各门功课都独占鳌头,老师对他赞赏有加。
母亲见他聪明好学,逐决定让他继续求学。
1917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
“五四”期间,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任湘南学生联合会第一届总干事,与夏明翰、黄静源共同领导组织湘南25个县学生罢课运动。
在校期间组织革命团体“心社”,创办《嶷麓警钟》月刊,传播新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是湘南革命组织之开端。
蒋先云成长为湘南学生运动领袖,深得毛泽东赏识。
1921年,经毛泽东介绍,与黄静源、蒋啸清一同加入中国共产党。
次年,受中共湘区委派至江西安源路矿,与李立三、刘少奇于1922年9月14日共同组织领导17000余人参加的安源路矿大罢工,取得完全胜利,任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党支部书记兼文书股长。
一百年前引发五四运动的那些人和事作者:王炯来源:《世纪风采》2019年第05期一1919年4月底的巴黎和会上,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在对德和约上,明文规定了把战败国德国在山东的原有权益转让给日本。
4月30日,著名爱国人士林长民在北京接到了梁启超从巴黎发给他的电报,得知了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
他怀着极为复杂的心情,于5月1日写就《外交警报敬告国人》的文章,并于当晚送到了《晨报》报馆。
这篇不足300字的短文一见报,立刻引起了巨大的震动——“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国亡无日,愿合四万万民众誓死图之!”国人心中的愤怒像火山一样喷发出来。
国民外交协会致电在巴黎的北洋政府外交总长陆徵祥:公果敢签字,请公不必生还!林长民的文章,点燃了学生爱国运动的火炬。
新潮社、国民杂志社等北京学生团体纷纷召开会议,决定在5月7日的“国耻纪念日”这天举行示威大游行。
然而,从巴黎不断传来的消息,已使学生等不到这一天了。
5月3日晚7点,北京大学法科讲堂里庄严而肃穆。
在北京学生联合会首任主席方豪和北大学生领袖傅斯年、罗家伦、段锡朋、许德珩、张国焘等发动、组织下,全校1000多名学生静静地走入会场,北京12所中等以上学校,也派出了他们的代表在此聚会。
大会先请《京报》主笔、北大新闻学研究会导师邵飘萍报告巴黎和会山东问题交涉失败的情况。
紧接着上台发言的有张国焘、许德珩、谢绍敏以及外校代表夏秀峰。
这些热血青年个个义愤填膺、声泪俱下。
最让全场感动的是法科学生谢绍敏,他在发言结束时当场啮破中指,撕下衣襟,血书“还我青岛”四个大字,把会场气氛推向了悲壮激烈的高潮。
大会鼓掌通过四项决议:一、联合各界一致奋起力争;二、通电巴黎专使,坚持不在和约上签字;三、通电各省于5月7日国耻纪念日举行爱国示威游行;四、定于明天5月4日,齐集天安门举行学界游行大示威。
大会推选傅斯年为游行总指挥,推选罗家伦起草《北京学生界全体宣言》。
为了筹备这次游行示威的经费,由傅斯年带头,学生们排起长队,依次将身上所带的银元、铜板、戒指、怀表、钢笔等钱物,掷到台上的捐赠箱里。
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教学目标:基础知识目标:巴黎和会拒绝中国人民的正义要求;五四运动的爆发;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论著教学重、难点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和历史意义为什么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设问:五四青年节的由来?直接引入五四爱国运动。
(由于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对于五四爱国运动的背景内容比较生疏,掌握故起来有一定难度,故先讲解学生熟悉的过程,在通过过程来分析背景和意义。
)在上新课之前,我们一起先来简单的回顾一下近代史上中国所受的屈辱和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
(录像)对,的确,中国4万万同胞在1915年的5月忍耐程度走到了尽头,帝国主义没有料到,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资本主义的较大发展和新文化运动洗礼后的中国,已不再是八国联军侵华瓜分时的中国了。
中国人民已不甘心接受这个失败,于是,在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消息传来的时候,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
二:讲授新课(一)、五四运动的爆发和经过导火线——中国的外交失败关于中国的外交失败,我们补充一些内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加入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一方作战,虽未派一兵一卒直接参战,但派出了20万华工作战争后勤工作。
所以,中国也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了巴黎和会。
中国各界对和会寄予了极大的希望。
当时中国派出了陆征祥、王正廷、顾维钧等五人的代表团参加会议。
在会上,提出了一些正义的要求:废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废除“二十一条”、收回日本打战时夺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各种特权等。
那一位同学能回答一下签“二十一条”时的情况?日本入侵山东是怎么回事?主宰会议的帝国主义强国不仅蛮横拒绝了中国代表的要求,而且对中国的要求作了以下处理:对前两项内容,和会“以不在和平会议的权限之内”为借口不予讨论;对归还大战期间被日本夺取德国在山东的各项权利,虽然讨论了,但日本借口“二十一条”中有明文规定,段祺瑞政府有同意的复文,坚持不交。
被张国焘冤杀的天才军事家许继慎作者:于继增,朱慧敏来源:《党史博采·纪实(上)》 2011年第5期■于继增朱慧敏周恩来称赞他“很能打仗”许继慎原名许绍周,字谨生,1901年3月10日出生于安徽省六安县石堰乡土门店。
1920年考入安庆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土木工程科,次年转入省立第一师范。
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许继慎与进步同学经常聚会,学习革命理论,并成为安徽省第一批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
1924年5月,许继慎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他学习成绩优异,战术动作规范,常被教官叫出来给其他同学作示范。
毕业后分配在该校新编教导第一团任连党代表。
1925年两次参加讨伐叛军陈炯明的东征,屡建战功。
后任连长、七团代理党代表。
1926年3月,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许继慎宣布放弃国民党党籍,在周恩来主持的广州大佛寺高级政治训练班任第二中队队长。
北伐开始,党组织派许继慎到叶挺独立团任参谋长,不久改任二营营长。
在攻打汀泗桥、贺胜桥的战斗中,许继慎率领全营官兵勇猛冲杀,胸部负伤,仍坚持指挥,打开了通往武汉的最后一道大门。
12月,许继慎伤愈归队,任第四军二十五师七十三团(由叶挺独立团改编)参谋长。
不久,调任第十一军二十四师七十二团团长,次年5月,参加了平定夏斗寅叛乱的战斗。
许继慎率团作为先锋部队,攻占纸坊车站和纸坊镇,与敌相持一夜。
第二天拂晓战斗更加激烈,许继慎再次负伤。
在兄弟部队的配合下,终于将夏斗寅叛军击退,武汉保卫战取得了胜利。
在九江医院治疗时,北伐第四军军长张发奎以高官厚禄策动许继慎转投国民党,被许断然拒绝。
八一南昌起义前,重伤未愈的许继慎仍然追随部队来到南昌。
遵照前委指示,许继慎转赴上海养伤,并参加中共中央直属小组工作,对皖籍旅沪名流、上层军政人物进行统战工作。
两个多月后,又接到叶挺令其火速归队的急电,希望能赶上南下潮汕的起义军。
乘船到汕头时,该地已被粤军攻陷,许继慎只好暂栖香港。
辗转半载,又回到上海,参加了中共中央举办的军事训练班。
一、五四运动预备时期五四运动的远因五四运动是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影响下发生,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孕育起来的。
五四运动的最大特点,就是中国人民革命从此成为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同盟军,不再是资产阶级世界革命的同盟军,这就是说中国革命的性质从此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
五四运动虽然发生于年月,但究其远因,却要追溯到五四以前的中国社会情况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
先谈当时中国社会的情况。
年月,做了天皇帝的袁世凯死了。
袁死后,因反袁而流亡在国外的各方面人士纷纷归国,国内政治、思想、教育界的一潭死水由此动荡起来。
可是一个袁世凯虽死,而众多的“袁世凯”出来了,中华民国依然如旧,武装还是军阀的武装,政权还是军阀的政权,并由此还引起连绵不断的军阀混战。
封建余孽辫子兵张勋还曾在年月,挟清朝废帝溥仪宣告复辟,虽然不久即被消灭,但国脉又多受了一次摧残。
孙中山先生想在黑暗中打开一个局面,曾于年月下旬召集国会非常会议于广州。
孙中山本人被选为大元帅,组织护法军政府,形成南北对峙局面。
终因缺乏正确的革命方针,以致南方也发生了分裂,从人民所遭受的痛苦来说,南北完全一样。
孙中山先生也只好在年月去职赴沪,开始写他的《孙文学说》去了。
此时,日本帝国主义趁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欧美各国无暇东顾的时候,独自侵略中国,曾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条约,以此作为交易,帮助袁世凯做皇帝。
袁贼称帝心切,二十一条亡国条约,除其中的第五款以后商量外,其余均接受了。
袁世凯死后,张勋复辟,北洋军阀段祺瑞打败了张勋。
为了攫取中国政权,段与日本帝国主义勾结,继续承认了二十一条,获得了日本的大借款。
日本帝国主义参加了欧战,站在协约国一边;我国也参了战,也是站在协约国一边。
日本借口德国为敌对国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同盟国,日本和我国都是协约国,协约国与同盟国为敌对国,自行出兵我山东,将辛丑条约中规定的德国在我山东的权益,据为己有。
事为我留日学生所知,极端反对,年月日中国留日学生在东京开会,抗议中日秘密协定,被日本警察拘捕多人。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关系新文化运动是怎么开始的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五四运动的概念及其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有了一定的结论,一般认为,五四运动其实包括新文化运动。
笔者认为,新文化运动其实不可以简单地以1915年为开端,并且结束于1923年,他认为应该可以再详细划分为三个阶段,并且他重点分析了这场运动究竟是怎么开始的。
“五四”运动其实是两场“运动”的组合:一场是政治运动,亦即学生爱国运动;一场是文化运动,习称“新文化运动”。
前者是突发性的,急风骤雨,暴起暴跌,前后持续不过一个多月。
后者是渐进性的,其兴也缓,其衰也慢。
一般的看法,新文化运动以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初名《青年》)为开端,1923年左右结束。
对此,我有不同的看法。
我主张将新文化运动划分为三个阶段:1915~1918年为酝酿期;1919~1923年为鼎盛期;1924~1927年为后续期。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是如何“混为一谈”的在1918年以前,《新青年》杂志的影响还十分有限,或者说,它所提倡的“新文化”,还没有形成为一场全国性的“运动”声势。
历史学者在考察《新青年》杂志的时候,每每看到《新青年》杂志后期的巨大声势,难免会有意无意放大它前期的影响。
实际上,陈独秀在1915年创办《新青年》杂志的时候,很难说有多么高远的理想。
最初只是一个面向青年,提倡“德智体”,要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之类的一般性刊物。
鲁迅就说过:《新青年》在开始的两三年里,“不但没有人来赞同,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
”张国焘晚年的回忆亦可参证。
张说:《新青年》创办后的一两年间,北大同学知道者非常少。
当时,张国焘正在北大读书。
杂志主编陈独秀,开始也谈不上有多大知名度。
这里可以举一个例子:陈独秀与蔡元培很早就认识。
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后,想聘请陈独秀担任北大文科学长。
这件事必须经过北京*** 教育部的批准。
蔡元培担心陈独秀的资历和学历不够,怕教育部通不过。
于是在向教育部申报的时候,不但替陈独秀编造了一个“日本大学毕业”的假学历,还替他编造了“曾经担任安徽高等学校校长”的假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