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103.00 KB
- 文档页数:7
长征的起因100字简介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在1934年逃离国民党军队的围
追堵截,转入战略反攻的重大斗争。
长征的起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 国共矛盾:长征的起因可以追溯到国共两党的矛盾。
国共合作时期,国共两党曾共同抵抗外敌,但随着国民党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对共产党的打压加剧,两党矛盾逐渐升级。
2. 国共内战: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后,国共关系恶化为国共
内战。
国民党对共产党展开大规模逮捕和屠杀,迫使红军被迫转入游击战争。
3.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第五次反围剿是国民党对红军发起的大规模军事行动,由于包围无法固定住红军,红军得以趁势突围,开始了长征。
4. 原始积极从事的武装斗争:中国共产党早在20年代就开始
组织农民农村的武装斗争,建立革命根据地。
自建立苏区以来,红军坚持游击战争,与国民党展开了多次军事冲突。
5. 没有得到外援:长征期间,中国共产党没有得到外援,且政治和军事外交上受到国民党的封锁,使得红军的战略转移成为必要选择。
因此,长征主要是因为国共矛盾、国共内战、反围剿失败、武装斗争以及缺乏外援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红军被迫进行了长征。
参考内容:
1. 史学经典著作《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关于长征起因的章节。
2. 陈毅同志的《中国革命战争回忆录》一书中关于长征起因的记述。
3. 红军长征史实资料和回忆录,如《井冈山到延安红色长征》、《我的长征》等。
4. 学术论文与研究文章,如《中国共产党二十年》、《国共军事斗争史》等。
注意: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果需使用相关资料,请于合法及适当的方式下获取。
长征简介500字长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于1934年10月开始的一次战略转移行动。
这次行动的目的是为了躲避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以及加强与其他革命力量的联系,最终实现中国共产党的胜利。
长征的起点是在江西瑞金,终点是在陕北延安。
整个行程长达约12000公里,历时370多天。
在这段长征的过程中,中国工农红军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和惨烈的战斗,但也展现出了极大的毅力和勇气。
长征的成功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长征使中国工农红军得以保持完整并转移至陕北地区,为今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基础。
其次,长征使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树立了威望,吸引了更多的革命者加入到党的队伍中。
最后,长征也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坚持革命斗争的象征,激励着后来的革命者不断前进。
长征的过程中发生了许多重要的事件。
其中最著名的是红军渡过了激流险滩的四渡赤水,以及在遵义会议上重新调整了党的领导机构。
这两个事件对于长征的胜利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长征的成功离不开中国共产党领导者的智慧和勇气。
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党的领导人在长征过程中经受了巨大的考验,但他们始终坚持正确的领导方针,并成功地带领红军部队走出了困境。
长征的胜利不仅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革命起到了重要的激励作用。
长征的故事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了一种象征,激励着人们为自由和正义而奋斗。
总的来说,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行动。
它不仅使中国工农红军得以转移,为后来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也使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树立了威望。
长征的成功也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力和毅力,成为了中国革命的里程碑。
•关于红军长征的资料简介关于红军长征的资料简介一,关于红军名称来历: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部队名称是“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秋收起义的工人,农民,自卫军上井冈山时名称是“工农革命军”。
其他地方起义部队名称,有农民革命军,土地革命军,农民革命团等等。
1927年11月临时中央政治局规定,党所建立的军队名称是工农革命军。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正式组成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
此时共产国际建议使用工农红军的名称。
1928年5月25日党中央发出第51号通报,规定党领导的武装部队一律改称中国工农红军。
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协议。
红军主力部队于1937年8月改编为“八路军”。
南方8省边界13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于1937年10月改编为“新四军”。
1946年秋“八路军”“新四军”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二,关于红军的发展:1927年“八.,一”起义后,党在各地发动农民工人开展武装斗争,主要有:1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毛泽东任前敌委员会书记,领导革命军人,农军,工人起义,10月下旬到达井冈山建立根据地。
2海陆丰农民起义;1927年10月,彭湃领导农民自卫军起义。
3广州起义;1927年12月1日,张太雷,叶剑英,聂荣臻,叶挺等领导革命军人,广州工人起义。
4湘南起义;1928年1月,朱德,陈毅领导的南昌起义余部在湘南发动农民起义,3月转到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
5弋横起义;1927年11月,方志敏领导江西农民起义,建立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
6黄麻起义;1927年11月,潘忠汝,吴光浩,徐海东等人领导的红安,麻城两县农民起义,建立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7渭华起义;1928年春,刘志丹,谢子长领导渭南,华县的学生,农民,革命军人起义。
8平江起义;1928年7月22日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领导的革命士兵和农民起义,主力部队转到井冈山。
9百色起义;1929年12月11日,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领导广西右江的革命士兵,农民起义,开辟了右江革命根据地。
长征简介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红一方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七百多座县城,红军牺牲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翻过连绵起伏的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与红一方面军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着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长征精神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精神力量。
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表现出了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敢于奋斗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
这些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精神,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精神,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精神。
长征过程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后,中央红军主力被迫撤离江西革命根据地,准备与二、六军团会合,沿途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兵力损失五万余人。
12月,黎平会议召开后,红军改变会合计划,向贵州腹地进发。
1935年1月,红军攻打娄山关,占领遵义城,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也开始确立。
会后,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
6月,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开始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作斗争,左路军走过人迹罕至的草地。
随后,红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继续北上,攻克天险腊子口,翻越六盘山,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中央红军长征宣告结束。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省会宁地区会师,红军宣布长征胜利结束。
长征过草地简介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段重要的壮举,长征过草地是其中一段具有特殊意义的征程。
长征过草地是指红军在长征途中穿越广袤的草原地区所经历的艰难跋涉。
本文将从长征的背景和原因、长征过程中的艰辛和困难,以及长征对中国革命和红军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介绍。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为了逃避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寻找新的根据地而进行的一次战略转移。
长征的背景可以追溯到1934年,那时红军已经在中央苏区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长时间的斗争。
由于遭受了严重的挫折和损失,红军被迫放弃中央苏区,面临被歼灭的危险。
为了保住队伍和革命事业,中国共产党决定进行长征。
长征过程中,红军面临着严峻的困难和挑战。
首先,红军需要穿越广袤的草原地区,这里地势辽阔开阔,鲜有遮蔽物,红军很容易成为敌军的目标。
其次,草原地区气候干燥,水源匮乏,给红军的生存和补给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再次,红军还要面对蒙古族游牧民族的袭击和阻击,增加了战斗的难度。
在长征途中,红军不得不经历长时间的行军和战斗,遭受了巨大的疲劳和伤亡,但他们始终坚持着革命信念,奋勇向前。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一次重要的转折点,对于中国革命和红军具有深远的影响。
首先,长征使中国共产党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了一支忠诚而勇敢的红军队伍,为日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长征使中国共产党获得了更广阔的群众基础和更多的支持,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再次,长征过程中的艰辛和顽强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在艰难困苦中迎难而上的标志,激励了无数革命者为共产主义事业不懈奋斗。
长征过草地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段充满艰辛和困难的征程,但它也是中国革命史上一次重要的壮举。
长征不仅是红军的转折点,也是中国共产党的转折点,它为中国革命和红军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长征的精神和意义将永远激励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长征的内容简介及故事梗概推荐文章看电视剧《长征》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尽管时代不同了,中国已经不是长征年代的中国,但是中国面临的问题还有许多,各种威胁依然存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共产主义理想在全世界的实现,依然任重道远。
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提供关于电视剧长征的内容简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目录长征的基本介绍诗人胡丘陵的第三部长诗。
昆仑出版社,2007年出版。
这是一部有独特眼光和意趣,其结构特征和修辞手法在当下同类诗歌中具有某种“补白”意义和价值的好诗。
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壮举,不知有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结晶为民族的传统和精神遗产,并成为创作的题材。
但胡丘陵更多选择那些充满吊诡、偶然性和残酷的一面,拆除历史线性链条,戳破历史必然性的假面罩,在无限接近历史真实的企图中丰富对历史的理解。
长征的剧情介绍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
它以特有的精神魅力,不仅在中国人民心中产生了无穷尽的力量,而且成为突破时代和国界的神话,在世界上广为传扬。
20世纪30年代,乌云笼罩着中华大地。
骗取孙中山信任的蒋介石,夺取了国民党最高实力派权力。
蒋介石不顾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三省、进犯华北的事实,为彻底消灭中国工农红军,亲自部署、指挥第五次“围剿”,企图把新生的红色政权消灭在摇篮中。
此时中央主要负责人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抛弃“诱敌深入、在运动中消灭敌人”的积极防御战略,与敌人拼消耗,使红军遭受惨重损失。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
长征的故事梗概20世纪30年代,乌云笼罩着中华大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蒋介石在“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下,相继对中央苏区发动了四次军事围剿,均遭到了惨重失败。
蒋介石为彻底消灭中国工农红军,遂又亲自部署了第五次围剿,待到1934年4月,中央苏区的北大门广昌成了蒋介石的进攻重镇。
时任中共中央主要负责人的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不顾朱德、毛泽东等同志的反对,调红一、三军团会同原驻守广昌的红九军团共九个师的兵力,在广昌以阵地战与蒋介石的数十万大军拼消耗,致使广昌保卫战死伤红军过万人。
长征资料简介400字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转战两年,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1933年9月~1934年夏,中央苏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由于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先是实行冒险主义的进攻战略,后又实行保守主义的防御战略,致使红军屡战失利,苏区日渐缩小。
1934年4月,中央红军在江西省广昌与国民党军进行决战,损失严重,形势危殆。
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红军第7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皖赣边挺进,建立新的苏区;命令红军第6军团从湘赣苏区突围西征,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
国家大剧院印青作曲《长征》的剧情
《长征》是一部中国史诗歌剧,由作曲家印青、剧作家邹静之,导演田沁鑫、杨笑阳合力打造。
以下是其剧情简介:
该剧通过音乐、剧本创作和导演的诠释,展现了红军在长征中的艰苦历程。
在音乐方面,作曲家印青为剧中的红军战士创作了多首脍炙人口、动人细腻的音乐作品,如《三月桃花心中开》《寒夜中》等,最终铸就而成荡气回肠的史诗性歌剧作品。
在剧本创作方面,剧作家邹静之通过长征艰苦卓绝的表象,读懂了烽火岁月里仁人志士为理想信仰奋不顾身的精神,突出表现一个个小人物在长征中所经历的命运抉择、情感起伏、理想求索、生命意义,塑造典型化的红军群体形象,体现英雄主义的伟大精神。
导演田沁鑫与杨笑阳在红色传承的基础上锐意创新,力图向观众传递“行走的力量”,更唤起青年一代对理想信念的思考与追寻。
此外,国家大剧院原创中国史诗歌剧《长征》还将在7月27日至30日迎
来第十一轮演出,以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长征》的演出介绍或票务平台了解更多关于这部作品的详细信息。
长征过程简介哎,说起长征啊,那可是咱们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传奇,听着都让人心潮澎湃,热泪盈眶。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段不平凡的路程,用咱老百姓的大白话,一块儿回味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想当年,红军兄弟们为了啥?不就是为了咱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为了那心中的信仰嘛!一开头,红军在江西那块地界上,那是打得热火朝天,但敌人太多太猛,红军就决定来个“大搬家”,也就是咱们说的长征。
一、说走就走,不畏艰难1.1 告别家乡,踏上征途那时候,红军战士们放下手中的锄头、枪炮,跟家里老小说一声“等我回来”,就踏上了这条不知道尽头的路。
他们知道,这一走,可能就是生离死别,但那份对胜利的渴望,对信仰的坚持,让他们义无反顾。
1.2 翻山越岭,挑战极限长征路上,山一座接一座,高得让人头晕眼花,险得让人心惊胆战。
可红军兄弟们愣是用两条腿,硬是把这些大山踩在了脚下。
雪山草地,那更是难上加难,冻得人直打哆嗦,饿得人前胸贴后背,但没人退缩,因为心中有光,脚下就有路。
二、团结一心,共克时艰2.1 互相帮助,生死与共长征路上,战友就是亲人。
你受伤了,我来背;我没粮了,你分我一口。
那种同生共死的情谊,比亲兄弟还亲。
记得有个故事,说是一个战士饿得走不动了,战友就把自己的皮带煮了给他吃,这得多大的情分啊!2.2 智斗敌人,巧妙突围敌人也不是吃素的,他们围追堵截,想尽办法要消灭红军。
但红军兄弟们聪明着呢,他们利用地形优势,打游击、搞伏击,把敌人耍得团团转。
有时候还来个“空城计”,让敌人摸不清虚实,只能干瞪眼。
2.3 军民鱼水,情深似海长征路上,红军走到哪里,都受到老百姓的热烈欢迎。
他们帮红军带路、送粮、照顾伤员,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
红军也不忘回馈百姓,打土豪分田地,让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
这种军民鱼水情,真是比海还深啊!三、胜利会师,谱写新篇3.1 历经磨难,终见曙光经过两年的艰苦跋涉,红军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在陕北那片黄土地上,各路红军胜利会师,那场面真是激动人心啊!战士们相拥而泣,庆祝这来之不易的胜利。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重要战略转移,发生在1934 年至1936 年间。
在长征途中,红军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也发生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以下是其中一些故事的简介:1. 飞夺泸定桥:1935 年5 月25 日,中央红军长征先头部队红1 军团第1 师第1 团一部在四川省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成功后,蒋介石急调川军 2 个旅增援泸定桥。
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为迅速渡过大渡河,挫败国民党军前后夹击红军的企图,决定红1 军团第1 师及干部团由安顺场继续渡河,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两路夹河而进,火速夺占泸定桥。
29 日16 时,红4 团第 2 连连长廖大珠等22 名突击队员,在全团火力掩护下冒着川军的密集火力,攀踏着铁索,向对岸冲击,当接近桥头时,川军突然施放火障,突击队勇敢地穿过火墙,迅速歼灭守桥之敌,并掩护后续部队占领了泸定城。
川军一部被歼,其余向天全溃逃。
2. 湘江战役:湘江战役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
1934 年11 月27 日至12 月1 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但是,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
部队指战员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 万多人锐减至3 万余人。
3. 爬雪山:1935 年6 月,中央红军突破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来到夹金山下。
夹金山海拔4000 多米,一上一下要走70 里路,高山缺氧,积雪终年不化,翻越十分困难。
许多红军战士在翻越雪山的途中牺牲了,但他们的精神鼓舞着其他红军战士继续前进。
4. 过草地:1935 年8 月,红军开始过草地。
草地的环境十分恶劣,遍布沼泽,天气变幻无常,给红军的行军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许多红军战士因为饥饿、疾病和寒冷而牺牲,但他们仍然坚持前进,最终成功地走出了草地。
这些故事只是长征途中的一部分,长征中还有许多其他感人的故事。
七律长征简介200字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次伟大壮举,发生在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期间。
该行动是为了逃离蒋介石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并寻找新的革命根据地,最终成功地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者和军队转移到了陕北。
长征的开始是从江西的中央苏区,经过井冈山和湘江,跨越了川黔边区、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地。
整个行军过程中,中国红军面临着极其艰苦的条件,包括恶劣的天气、缺乏食物和药品、崎岖的山路等。
然而,红军坚持着意志和信念,克服了无数的困难和挑战。
长征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机会,让中国共产党能够重新集结力量,并在陕北建立起新的根据地。
这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他们能够从这里发展起来,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长征也是一次重要的历史事件,它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坚韧和毅力,同时也揭示了国民党政府对共产主义力量的残酷镇压。
长征的故事激发了人们对于革命和奋斗的热情,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关于长征的油画及简介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进行的一次长途跋涉。
在长征中,红军经历了艰苦的山水之旅,展现了他们的坚持和牺牲精神。
这段历史给了艺术家们很多的灵感,许多油画作品以长征为题材,以展示并纪念这段伟大而壮丽的历史。
长征的油画作品通常以多样的风格展现,艺术家们通过色彩的运用和形象的表
现来诠释长征的意义。
一些作品以浓烈的色彩和夸张的形象,表达出红军壮丽的英勇形象和战斗精神。
另一些则以细腻的笔触和柔和的色彩,描绘出红军长征途中的艰辛和困苦。
在长征的油画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红军战士们穿越险峻的山脉、跋涉在草地
和河流之间的场景。
这些作品以细致入微的画面,向观者展示了红军面对困境时所表现出的坚定和勇敢。
同时,一些作品也呈现了红军领导者的形象,如毛泽东等,他们的英明决策和领导能力成为这些作品的重要元素之一。
长征不仅仅是中国共产党的胜利,也是中国军民共同的壮丽篇章。
因此,一些
油画作品也着重描绘了长征中普通人民的形象,展现了他们对红军的支持和伟大的毅力。
这些作品以真实感人的场景,向观者传达了长征时期人民的团结和坚持。
通过油画创作,艺术家们成功地将长征的历史场景和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观
众眼前。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激发了人们对长征历史的兴趣和热爱,也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铭记长征的伟大精神。
无论是纪念长征的油画作品,还是展示红军壮丽形象的作品,它们都在艺术史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二万五千里长征简介
从数字看长征
从中央红军1934年10月10日离开江西瑞金开始战略转移, 至1936年10月红军三大方面军在陕甘苏区胜利会师, 长征共历时两年。
四路红军部队长征途中共转战14个省份, 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其中, 中央红军经过了10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和杂居区, 渡过的主要江河有22条, 翻越的主要大山有20座, 攻占县城100余座。
长征中, 红军平均每天行军37公里。
在中央红军368天的行军途中, 15个整天在打大决战, 平均每天都有一次遭遇战。
为消灭长征中的红军, 蒋介石调集了国民党中央军、粤军、湘军、桂军、黔军、滇军、川军、东北军、西北军、马家军及少数民族中反动头人武装等10多支部队数十万大军, 千方百计进行围追堵截。
在中央红军的队伍中, 共有32位女同志历经艰难险阻, 胜利完成了长征, 途中没有一人掉队, 没有一人牺牲, 可谓中国妇女运动史上的一个奇迹。
长征途中, 红军师以上干部的年龄绝大部分都在二、三十岁, 红军将领的平均年龄仅25岁。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时, 在中将以上的254名将帅中, 有222人参加过长征。
以长征开始时计算他们的平均年龄, 9位元帅为36.5岁, 8位大将为31.7岁, 48位上将为25.9岁, 157位中将为23.8岁。
历史瞬间浓缩长征
历史瞬间之一: 湘江之战
历史瞬间之二: 遵义会议
历史瞬间之三: 四渡赤水
历史瞬间之四: 巧渡金沙江
历史瞬间之五: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历史瞬间之六: 突破腊子口
历史瞬间之七: 爬雪山、过草地。
红军长征的心得(精选15篇)红军长征的心得一、长征简介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转战两年,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期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二、长征基本路线瑞金→突破敌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1935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1936年10月9日)→宁夏西吉县将台堡会师(1936年10月22日)三、红军长征的心得(精选15篇)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有这样的时机,要好好记录下来,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
很多人都十分头疼怎么写一篇精彩的心得体会,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红军长征的心得(精选1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红军长征的心得1曾向一些年轻人问起长征的事情,令我惊讶的是,不少人竟然对长征知之甚少,知道的也仅仅局限于“爬雪山、过草地”。
我不禁怅然:难道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变迁,85年前那场人类军事史上的伟大奇迹,在如今有些青少年头脑中留不下太多的印记?也怪不得如今的年轻人。
毕竟,那硝烟弥漫、炮火连天的岁月,和现实生活相距太远,引不起他们足够的关注也可以理解。
但问题背后的隐忧是,先辈们留下的精神遗产如果在下一代人身上得不到有效的继承,那我们面临的将是精神上的断层。
关于红军长征的资料简介关于红军长征的资料简介一,关于红军名称来历: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部队名称是“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秋收起义的工人,农民,自卫军上井冈山时名称是“工农革命军”。
其他地方起义部队名称,有农民革命军,土地革命军,农民革命团等等。
1927年11月临时中央政治局规定,党所建立的军队名称是工农革命军。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正式组成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
此时共产国际建议使用工农红军的名称。
1928年5月25日党中央发出第51号通报,规定党领导的武装部队一律改称中国工农红军。
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协议。
红军主力部队于1937年8月改编为“八路军”。
南方8省边界13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于1937年10月改编为“新四军”。
1946年秋“八路军”“新四军”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二,关于红军的发展:1927年“八.,一”起义后,党在各地发动农民工人开展武装斗争,主要有:1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毛泽东任前敌委员会书记,领导革命军人,农军,工人起义,10月下旬到达井冈山建立根据地。
2海陆丰农民起义;1927年10月,彭湃领导农民自卫军起义。
3广州起义;1927年12月1日,张太雷,叶剑英,聂荣臻,叶挺等领导革命军人,广州工人起义。
4湘南起义;1928年1月,朱德,陈毅领导的南昌起义余部在湘南发动农民起义,3月转到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
5弋横起义;1927年11月,方志敏领导江西农民起义,建立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
6黄麻起义;1927年11月,潘忠汝,吴光浩,徐海东等人领导的红安,麻城两县农民起义,建立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7渭华起义;1928年春,刘志丹,谢子长领导渭南,华县的学生,农民,革命军人起义。
8平江起义;1928年7月22日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领导的革命士兵和农民起义,主力部队转到井冈山。
9百色起义;1929年12月11日,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领导广西右江的革命士兵,农民起义,开辟了右江革命根据地。
红军两万五千⾥长征资料简介的真实故事两万五千⾥长征的起因与结果 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从1934年10⽉起,中国⼯农红军三⽀主⼒部队先后被迫离开原有的⾰命根据地,实⾏战略⼤转移,进⾏了长达两年的两万五千⾥长征。
1933年9⽉,蒋介⽯调集100万军队、200架飞机,⾃任总司令,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命根据地进⾏第五次“围剿”,并以50万兵⼒,分兵四路,采取步步为营,碉堡推进的新战略,从四⾯⼋⽅对中央根据地进⾏包围和残酷的经济封锁,企图先消耗红军的有⽣⼒量和作战物资,然后寻找红军主⼒决战,占领根据地。
⾯对“围剿”的严峻形势,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开始实⾏进攻中的冒险主义,主张所谓“御敌于国门之外”,1934年春当红军在⼴昌战役中遭受很⼤损失后,他们⼜从进攻中的冒险主义转为防御中的保守主义,实⾏“分兵把守”、“节节抵御”、“短促突击”,使中央红军完全陷⼊被动,遭到重⼤伤亡,根据地⽇益缩⼩,打破国民党第五次“围剿”的希望完全断绝,突围转移成了惟⼀的出路。
红军两万五千⾥长征资料简介的真实故事两万五千⾥长征的起因与结果 在中央红军主⼒不得不退出根据地之前,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进⾏了⼀些准备⼯作。
1934年5⽉,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鉴于⼴昌失守后,国民党军队⽇渐逼近中央⾰命根据地腹地,红军内线作战已⼗分困难等情况,决定将红军主⼒撤离中央⾰命根据地,实⾏战略转移。
随即将这⼀决定报请共产国际批准。
不久,共产国际复电同意。
夏季,为准备战略转移,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决定,由博古、李德、周恩来组成“三⼈团”,负责筹划,政治上博古负责,军事上李德做主,周恩来督促军事计划的实施。
为配合中央红军主⼒转移,在军事上也作了⼀定的准备。
1934年7⽉7⽇,根据中共中央的命令,红七军团组成北上抗⽇先遣队,共七千余⼈,在军团长寻淮洲、政委乐少华的率领下,由江西瑞⾦出发东进,12⽇到达连城以北,后继进闽中。
简介红军曾四次由毛泽东率领突破了国民党的“围剿”。
但由于王明一意孤行的“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为保存充分的实力,中国红军被迫退出根据地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
1934年10月10日晚6点12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率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部队共8.6万人,分别自瑞金、鄠都地区出发,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从而开始红军打败国民党的转折点。
长征过程红军的最初计划是从南线突破粤军的封锁,到达湘西会合红二、六军团。
由于当时临时中央的领导者,在指挥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和突围的时候,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红军虽然英勇作战,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但是自己也损失惨重,至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时,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由出发时的8万余人已经锐减至3万余人。
而且这时国民党已判断红军将沿湘桂边境北上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的战略意图,调集重兵,企图把中央红军一网打尽。
在这革命的危急关头,在毛泽东等人的力争下,中央红军改变了原先的战略计划,决定争取主动,向敌人防御薄弱的贵州前进。
12月,红军在占领通道城后,立即进入贵州东部,一举攻克黎平,强渡乌江,把国民党的追剿军甩在乌江以东和以南地区,于1月7日占领黔北重镇遵义城。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
之后,红军像重新获得了新的生命,他们重整旗鼓,振奋精神,在中央军委的指挥下,展开了机动灵活的运动战。
他们转战贵州、四川、云南边界地区,四渡赤水,迂回曲折穿插于敌人重兵之间,歼灭大量敌人。
随后,南渡乌江,佯攻贵阳,分兵黔东,诱出滇军来援。
这时,红军出其不意地向云南疾进,在昆明附近虚晃一枪,随即于5月初抢渡金沙江。
至此,中央红军摆脱了优势敌军的追堵拦截,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计划,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之后,由于执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红军得到彝族人民的支援,顺利通过大凉山地区。
1935年5月下旬,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人迹罕至的夹金山,在6月14日与先期到达懋功的红军第四军会师。
长征简介长征,简言之是指1934年8月至1936年10月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自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战略转移。
这次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战略大转移,是1931年初至1935年初统治党中央长达四年之久的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所造成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人纠正这次左倾错误,战胜千难万险,足以引为自豪的英雄史诗。
参加长征的部队有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及红25军。
在红一方面军长征之前,寻淮洲、方志敏等曾率领抗日先遣队北上,途中被敌包围而失败。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主力从瑞金、于都、长汀、宁化等地出发,开始长征。
1935年1月红军攻占贵州遵义城,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政治局扩大会议。
遵义会议后,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等指挥下,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顺利通过彝族区,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大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1935年6月到达四川西部的懋功地区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与红15军团会师,胜利地完成了任务。
红2、6军团于1936年7月到达四川甘孜地区,同红四方面军会师。
会师后,以红2、6军团为主组成红二方面军。
两军会合后,对张国焘的反党和分裂红军的错误进行了严肃斗争。
随后,红二、四方面军共同北方,1936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中央红军胜利会师。
三大主力的会师,标志着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从此,中国革命开始了一个新局面。
据统计,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历时13个月零2天,纵横11个省份,长驱二万五千里,途中总共爬过18座山脉(其中五座终年积雪,雪山行程共2700里),走过入迹罕至的茫茫草地(草地行程共600里),渡过24条河流,打过大小战斗300多次;红二方面军长征从1935年11月至1936年10月,历时11个月,转战九省,行程一万六千里,进行大小战斗110次;红四方面军长征由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历时长达18个月,转战数省,行程八千余里,进行过大小战斗千百次。
红军为什么进行长征?红军长征是在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最紧迫的任务、中国面临民族危亡的情况下发生的,也是在党和红军面临生死存亡严重危机的情况下发生的。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但国民党蒋介石仍顽固坚持其“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调动100万大军“围剿”红军和各苏区。
在“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下,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最终失败,红军从而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目的地是如何确定的?1935年9月18日,中共中央率领红一、三军(即红一、三军团)和中央纵队历经11个月、行程两万多里,到达甘肃岷县以南的哈达铺时,毛泽东从当地找到的报纸上得知陕北有红军和根据地的消息后,作出将长征目的地放在陕北的重大决策。
有几路红军参加长征?除了中央红军,参加长征的红军部队还有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
其中,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的长征历时1年,途经11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红二方面军是1936年7月5日由红二、红六军团与红三十二军合编而成。
其长征是从红二、红六军团1935年11月19日南下湘中开始,至1936年10月22日在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止,历时11个月,行程2万余里;红四方面军的长征,是从1935年3月强渡嘉陵江西进开始,到1936年10月与红一方面军会宁会师结束,历时1年零7个月,行程1万余里;红二十五军1934年11月16日从河南省罗山县出发,开始长征,至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县永平镇结束,历时10个月,行程近万里。
“二万五千里”由来红军共有4支部队进行了长征,他们所走的路程各不相同。
“二万五千里”指的是,中央红军中走得最远的部队的长征路程。
即,除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外,红二十五军行程万余里;红二、六军团(后成立红二方面军)行程二万余里;红四方面军行程万余里。
即使是中央红军,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走了二万五千里。
1934年10月,由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遭到失败,中共中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中革军委从瑞金出发,率领中央红军主力5个军团和军委第一、第二纵队共8.6万余人,开始进行战略转移。
至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甘苏区的吴起镇,历时一年,途经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甘肃、陕西、宁夏11个省区,渡过22条大江大河、翻越22座大山,进行重要战役战斗380多次,突破了上百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千难万险,战胜了张国焘的右倾分裂主义,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1935年11月19日,红军第二、第六军团1.7万余人,由湖南桑植县刘家坪等地出发开始长征。
1936年7月奉中革军委电令,红二、红六军团与红32军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
红二方面军长征历时11个月,行程1万多公里,转战湘、川、黔、滇、青、甘、宁、陕等省区,进行战役战斗110多次,胜利完成长征。
1936年10月9日,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结束了历时18个月,长驱1万余里,途经四川、西康、青海、甘肃4省,进行大小战斗80余次艰难曲折的远征。
1936年10月10日,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胜利会师,标志着举世闻名的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伟大的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1934年12月12日,在湖南通道县城召开通道会议。
1934年12月18日,在贵州黎平召开黎平会议。
1935年1月1日,在贵州瓮安县召开猴场会议。
1935年1月15日—17日,在贵州遵义召开遵义会议。
1935年5月12日,在四川会理召开会理会议。
1935年6月26日,在四川懋功以北召开两河口会议。
1935年7月21日—22日,在四川黑水县泽盖乡芦花村召开芦花会议。
1935年8月4日—6日,在四川松潘县毛儿盖的沙窝寨(今血洛)召开沙窝会议。
1935年8月20日,在四川松潘县毛儿盖召开毛儿盖会议。
1935年9月2日,在四川若尔盖县巴西乡召开巴西会议。
1935年9月27日,在甘肃通渭县榜罗镇召开榜罗镇会议。
1935年10月22日,在陕西赤安县吴起镇召开吴起镇会议。
在长达两年的长征中,红军共进行了近600次战役战斗,师以上规模约120次。
其中重要战役、战斗有: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湘江战役,四渡赤水战役行动,强渡大渡河、夺取泸定桥战斗,腊子口战斗,吴起镇战斗,直罗镇战役等;红二、红六军团(红二方面军)突破澧水、沅江封锁线,乌江战斗,乌蒙山回旋战役,甘南战役等;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战役,土门战役,绥崇丹懋战役,天芦名雅邛大战役等;红二十五军独树镇战斗,庾家河战斗,四坡村战斗等。
红军长征中的战役战斗取得了歼灭与击溃敌军数百个团,毙伤敌军数万人,俘敌少将以下官兵2.4万余人,缴获各种枪数万支、骡马2000多匹的辉煌战绩。
——以上据《人民日报》、《解放军报》长征,日平均行军37公里,跨越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积雪,渡过20余条河流,穿越方圆15200平方公里草地。
长征,转战11个省区,占领过大小62个城市,通过6个少数民族地区。
长征,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平均每行进一公里,就有三四个红军战士献出生命。
长征途中,红军师以上干部的年龄大部分都在二三十岁,红军将领的平均年龄仅25岁。
四路红军长征出发前共有将近20万兵力,到达陕北时只剩下五六万人。
长征途中先后进行了600余次重要战役战斗,牺牲营以上干部约430人,其中师职干部约有80多人。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时,在中将以上的254名将帅中,有222人参加过长征。
以长征开始时计算他们的平均年龄,9位元帅为36.5岁,8位大将为31.7岁。
——摘编自《红军长征史》等长征精神永放光芒——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特刊之一编者按:“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中国在世界上影响最大的重要事件之一。
她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更以革命理想、英雄气概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历史可以远去,但精神光照千秋。
本报从今天起陆续推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特刊,从教育工作的视角解读长征,领悟长征精神,激励广大教育工作者,更好地担负起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培育“四有”新人的光荣使命,努力开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于都河畔十送红军1934年10月10日起从江西瑞金、兴国等地出发的中央红军,在10月16日晚会聚到了于都河畔东门渡口。
当年只有7岁的丁张发紧盯着眼前快步走过队伍,希望能从中找到父亲的身影——他听说,父亲前些日子在反“围剿”中负伤了。
很多人都与丁张发一样,希望再看一眼自己的亲人——在丁张发的家乡于都,先后有6.8万人参加红军,几乎每个家庭都与红军有着直接的关系。
“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山……”就像这首闻名遐迩的《十送红军》所唱的,这个雁阵惊寒时节的血色黄昏,从此成了多少人一生难以忘怀的记忆。
“再次回到家乡都是15年后的事了。
”老红军钟明到现在还后悔当初没有回到离渡口不远的家中看看。
他回忆,虽然没有人告诉他这一次要走到哪里去,但自己却敏感地意识到,这将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行军——空了许久的子弹袋都装满了,每人都背了大量粮食,身上挂着好几双当地群众送的新草鞋。
随着第五次反“围剿”的惨败,中央红军在赣南这块曾经养育过他们的红土地上失去了立足之地,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从10月16日到19日,中共中央率8.6万人的红色大军踏上了远征之路。
一年之后,当钟明跟随毛泽东到达陕北时,他们的队伍仅剩7000人。
如今已80多岁的丁张发老人一次次拒绝了随子女到城里居住的建议,执意住在渡口边的老屋里,守望着“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纪念碑”。
三大主力会师会宁1936年9月初的一天拂晓,我们红一方面军73师9团从甘肃北部的黑城出发,沿着通向海原的公路,向会宁挺进,迎接北上的二、四方面军。
通过海原,部队驻在打拉池一带,一边等待二、四方面军,一边做群众工作。
一天,忽然传来消息:敌人要阻止我们会师,派一个团向我们所在的红堡子袭来。
听说敌人送上门来,大家都说:要坚决消灭他们,作为欢迎二、四方面军的礼物!李政委急忙命令部队全部撤出围子,开始与敌人交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