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设计的时代创新方式
- 格式:docx
- 大小:214.78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对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影响【摘要】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对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
古典园林中的布局与规划、植物配置与景观打造、水景与建筑结构、意境与情感,以及园林管理与维护经验都为现代园林设计提供了启示、启发和借鉴。
古典园林以其独特的魅力引领了现代园林设计的方向,推动行业的创新与发展。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可以通过汲取古典园林艺术的精髓,实现更高水平的设计和呈现出更为优美的景观效果。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力将持续推动现代园林设计领域的进步与发展,为人们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和文化体验。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艺术,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 布局与规划, 植物配置, 水景, 建筑结构, 意境, 情感, 园林管理, 维护经验, 魅力, 创新, 发展, 进步1. 引言1.1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对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精髓。
这些古典园林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艺术的瑰宝,对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典园林中所体现的布局与规划思想,为现代园林设计提供了启示与借鉴。
通过对古典园林中的布局方式进行研究,设计师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空间的构建和利用,更好地体现出景观的整体性与连贯性。
古典园林中的植物配置与景观打造也为现代园林设计带来了启发。
古人善于运用各类植物来营造不同的景观氛围,这些植物的选择与搭配都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美学。
古典园林中的水景与建筑结构更是现代园林设计的借鉴源泉。
水景的运用使园林增添了一种动态美感,建筑结构的设计则体现出了古人对于空间的精准把控和审美追求。
古典园林中的意境与情感更是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引领。
通过对古典园林中的意境与情感的剖析,设计师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园林艺术的内涵和深意,从而在设计中融入更多的情感与思考。
古典园林中的园林管理与维护经验也为现代园林设计带来了影响。
古人善于对园林进行精细的管理与维护,这些经验对于现代园林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浅论中国园林借景之“因时而借”的应用及发展【摘要】中国园林借景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园林设计理念,而“因时而借”则是在此基础上更深入的应用。
本文从历史背景下的借景应用入手,探讨了现代园林中“因时而借”的实践,以及借景与景观设计之间的关系。
同时分析了因时而借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及技术创新所带来的影响。
结论指出,借景之道应因地制宜,因时而借有助于传承园林文化,但也需要注重创新及可持续发展,以适应当代人们对园林的需求和审美追求。
【关键词】中国园林借景,因时而借,历史背景,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未来发展,技术创新,借景之道,园林文化传承,创新,可持续发展。
1. 引言1.1 中国园林借景的概念中国园林借景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源自古代的园林设计理念,通过巧妙的布局和构造手法,将周围的自然景色或建筑物融入园林中,起到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的效果。
借景不仅是对现有自然景观的利用,更是一种对自然景观的艺术再创造。
在中国园林中,借景常常以构建山水画或意境景致为目的,使整个园林空间充满诗意和禅意,同时展现出设计者对自然和人文的理解与创造力。
借景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模仿和借鉴,更是一种对传统文化和审美价值的传承与发展。
通过借景,园林不仅仅是一个静态的空间,更是一个具有生机与韵味的情境,吸引着人们在其中流连忘返。
1.2 因时而借的特点因时而借是中国园林中一种重要的景观设计手法,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因时而借具有突出的时代感和传统文化特色。
借景的时机和选择都与季节、气候和自然景观的变化息息相关,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和意境。
因时而借的设计灵感和元素常常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符号,融合了古代建筑、文学艺术等元素,使园林景观更具有中国特色和历史底蕴。
因时而借具有灵活性和变化性。
随着四季更替和时间推移,园林景观中的借景元素也会不断变化和调整,呈现出多样化的景致和氛围。
设计者可以根据不同的季节和时节,选取合适的景观元素和装饰,使园林景观更具有生命力和变化性,吸引游客和观赏者的目光,增加观赏的乐趣和意义。
江苏新时代园林绿化设计标准江苏新时代园林绿化设计标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园林绿化已成为提升城市品质和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江苏省作为中国东部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对园林绿化的设计标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下面,我将提出一些建议,以满足江苏新时代园林绿化的设计标准。
首先,合理规划景观布局。
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城市特点,合理规划景观布局是园林绿化设计的基础。
要充分考虑周边的地形、水系和道路等自然环境因素,合理安排园林景观的位置和布局。
景观布局要注重与周边建筑物的协调与衔接,使整体景观和谐统一。
其次,选择适宜的植被。
江苏地处亚热带和温带过渡带,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资源丰富。
在园林绿化设计中,应优先选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和土壤环境的植物,注重景观和生态的融合。
植被的选择应考虑植物的绿化效果、生态适应性、成本等因素,并根据景点的功能需求进行合理布置。
第三,注重生态环保。
江苏是一个经济发达的省份,城市化进程快速,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
在园林绿化设计中,应注重生态环保,采用生态恢复和生态建设的理念,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例如,可以在园林设计中增加湿地、花坛、水景等生态元素,提高植被的覆盖度和生物多样性,增加城市的绿色空间。
第四,注重文化特色。
江苏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集中地,拥有丰富的历史与文化资源。
园林绿化设计中应注重挖掘和体现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设计手法,使园林具有历史沉淀和时代感。
例如,在景观设计中可以引入传统建筑风格、文化符号和地方色彩等元素,展现江苏独特的魅力。
最后,注重功能性与可持续发展。
园林绿化不仅仅是美化城市,更应考虑功能需求和可持续发展。
在园林设计中,要结合地方实际需求,满足市民的休闲、娱乐和运动等功能需求,创造多样化的使用场所。
同时,应注重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合理利用水、土等自然资源,推广节水、节能技术,减少园林绿化对环境的影响。
现代建筑设计的创新理念在当今时代,建筑设计不仅仅是满足居住和使用的基本需求,更是展现创新理念和审美观念的重要途径。
现代建筑设计的创新理念,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体现在对环境、文化和社会需求的深刻理解和融合。
首先,现代建筑设计强调绿色生态和可持续发展。
设计师们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采用环保材料,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例如,绿色屋顶、垂直花园等设计,既美化了城市景观,又提高了城市的生态效益。
其次,现代建筑设计注重人性化和个性化。
设计师们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更加关注人的感受和需求。
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色彩搭配和材料选择,创造出舒适、温馨、有个性的空间环境。
例如,智能家居系统、灵活可变的家具设计等,都体现了对人性化需求的关注。
再次,现代建筑设计强调文化传承和创新。
设计师们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手法相结合,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和时代感的建筑作品。
例如,一些现代建筑在设计中融入了中国传统的庭院、园林等元素,既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又具有现代感。
最后,现代建筑设计关注社会需求和公共空间。
设计师们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公共空间的开放性和互动性,鼓励人们在建筑中进行交流、互动和共享。
例如,一些商业综合体、文化中心等建筑,通过开放式的空间布局和多功能的设计,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活动空间和交流平台。
总之,现代建筑设计的创新理念,是对环境、人、文化和社会需求的深刻理解和融合,是对传统与现代、功能与美学、技术与艺术的有机结合。
这种创新理念,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更加舒适、便捷、有品质的生活环境,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传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浅析新时代中国现代园林的特点作者:王衡林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7年第5期摘要院随着我国园林景观设计技术的迅速发展,即使传统的园林景观发展与现代化的园林景观是一脉相承且相互贯通,但设计时却不能一尘不变地套用,必须在原有的思路上进行再创造。
现代园林在新时代新环境下继承本国传统又借鉴国外先进园林设计手法同时适应本国基本情况,文化和国民需要,表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
通过总结和归纳这些特点,使读者更加了解现代园林。
关键词:现代园林;新时代;特点;设计创新进入21世纪,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环境质量受到人们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步提高,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生活。
中国古典园林在经历数千年的历史沉淀中发展、成熟,以自己特有的艺术魅力及审美风格,成为世界园林中的瑰宝。
在新时代社会背景下,现代园林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人们的需求和文化的交融影响了园林设计,呈现出一系列不同于古典园林的新特点[1]。
1 设计风格的融合1.1 极简主义当今社会,城市人口越来越多的情况下,用于园林建设的土地变得越来越少,这就要求现代园林设计去除繁冗曲折的部分,直接开门见山满足人们的功能需求,因此,在园林设计中引进西方的极简主义。
现代广场设计中,常常引用简单明了的线条和一些简单的几何构成来达到装饰和分割空间的效果,让使用者在心理上感觉空间被放大,适合中国土地资源紧缺的国情,同时也显得时尚新潮,因而能被更多的人们所接受。
1.2 新东方主义在景观设计中,一些比较新锐的设计师引入了新东方主义的概念。
新东方主义积极地传承本土艺术精神。
所谓消极的传承是照搬旧的东西,而积极的传承则是从传统中挖掘、提炼其深层精神的精髓并通过现代的材料、手法去演绎,使传统的东西赋有新的时代意义[2]。
其中万科第5 园的设计风格属于典型的具有中国情结的现代园林设计,“墙”“院”“村”“素”“冷”“幽”六字箴言在这里被演绎得最为淋漓尽致和最具生活意境。
第1篇一、项目背景XX公园位于我国某城市中心区域,占地面积约30公顷。
自建成以来,公园一直承担着城市绿化、休闲娱乐和科普教育等功能。
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公园原有的景观设计已无法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和使用功能。
为提升公园的整体品质,增加游客的游览体验,特进行本次景观改造设计。
二、设计目标1. 提升公园整体景观品质,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园林景观;2. 优化公园功能布局,满足游客多样化的休闲娱乐需求;3. 加强公园生态建设,提高绿化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4. 提高公园设施水平,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游客满意度。
三、设计方案1. 设计理念本次设计方案以“自然、和谐、创新”为设计理念,以生态、人文、科技为设计手段,将传统园林艺术与现代景观设计相结合,打造一个具有独特魅力的现代园林景观。
2. 设计原则(1)生态优先原则:在设计中充分考虑生态保护,提高绿化覆盖率,优化植物配置,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2)以人为本原则:关注游客需求,提供舒适、便捷的游览环境;(3)文化传承原则: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展现地方风情;(4)可持续发展原则:合理利用资源,提高公园运营效率。
3. 设计内容(1)总体布局公园分为四个功能区:入口广场区、休闲游览区、文化展示区、运动健身区。
各功能区之间通过景观道路、水系和绿化景观相连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入口广场区入口广场区是公园的门户,设计以简洁、大气为主。
广场中心设置一座标志性雕塑,寓意公园的文化底蕴。
广场周边种植高大乔木,营造开阔的视野和舒适的休闲空间。
(3)休闲游览区休闲游览区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结合,设置多个景观节点。
主要包括:1)花坛景观:以各种花卉为主题,形成四季不同的花坛景观;2)水景景观:利用原有水系,打造多个亲水平台、观景台,形成优美的水景;3)亭台楼阁:设置不同风格的亭台楼阁,供游客休息、观赏;4)雕塑景观:展示地方文化特色,如民间传说、历史故事等。
(4)文化展示区文化展示区以展示地方文化为主题,设置以下景观:1)民俗文化广场:展示地方民俗文化,如民间艺术、传统工艺等;2)历史文化长廊:展示地方历史名人、历史事件等;3)艺术雕塑:展示地方艺术成就,如书法、绘画、雕塑等。
西方20世纪70年代以来景观设计的新思潮(1)“后现代主义”与景观设计20世纪60年代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进入全盛时期,而在文化领域出现了动荡和转机。
一方面,50年代出现的代表着流行文化和通俗文化的波普艺术到60年代漫延到设计领域。
另一方面,进入60、70年代以来,人们对于现代化的景仰也逐渐被严峻的现实所打破,环境污染、人口爆炸、高犯罪率,人们对现代文明感到失望、失去信心。
现代主义的建筑形象在流行了三、四十年后,以渐渐失去对公众的吸引力。
人们对现代主义感到厌倦,希望有新的变化出现,同时,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成为普遍的社会心理,历史的价值,基本伦理的价值,传统文化的价值重新得到强调。
其特征:历史主义、直接复古主义、新地方风格、因地制宜、建筑与城市背景相和谐、隐喻与玄学及后现代空间。
(2)“结构主义”与景观设计结构主义大胆向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提出置疑,认为应当将一切既定的设计规律加以颠倒。
如反对建筑设计中的统一与和谐,反对形式、功能、结构、经济彼此之间的有机联系。
认为建筑设计可以不考虑周围环境或文脉等,提倡分解、片段、不完整、无中心、持续地变化…… 结构主义的裂解、悬浮、消失、分裂、拆散、位移、斜轴、拼接等手法,确实产生一种特殊的不安感。
(3)极简主义与景观设计极简主义通过把造型艺术剥离到只剩下最基本元素而达到“纯粹抽象”。
极简主义艺术家认为,形式的简单纯净和简单重复,就是现实生活的内在韵律。
极简主义的特征:①、非人格化、客观化,表现的只是一个存在的物体,而非精神,摒弃任何具体的内容、反映、联想;②、使用工业材料,如不锈钢、电镀铝、玻璃等,在审美趣味上具有工业文明的时代感;③、采用现代机器生产中的技术和加工过程来制造作品,崇尚工业化的结构;④、形式简约、明晰,多用简单的几何形体,具有纪念碑式的风格;⑤、颜色尽量简化,作品中一般只用黑白灰色,色彩均匀平整;⑥、在构成中推崇非关联构图,只强调整体,重复、系列化地摆放物体单元,没有变化或对立统一,排列方式或依等距或按代数、几何倍数关系递进;⑦、雕塑不使用基座和框架,将物体放在地上或靠在墙上,直接与环境发生关系。
构成艺术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社会的进步在带动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带动了建筑行业的前进脚步。
风景园林对建筑行业的建设有很好的补充作用。
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丰富填充之后,对于精神层面的欣赏要求也越来越高起来。
风景园林的设计是园区的整体规划,更要契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构成艺术是一种新型的艺术表达形式,是设计的另一种表现手法,在风景园林设计中,运用构成艺术的空间思维,可以拓宽设计者的思路,对于空间的架构有一个整体的设计设想,对于风景园林的合理布局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构成艺术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加强对于现代风景园林设计思维的改变,使风景园林更能贴近于人们的生活,更符合现代人对美的追求。
标签:构成艺术; 建筑行业; 风景园林设计; 合理应用一、不同时代构成艺术与园林设计间的关联风景园林设计是具有时代的属性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气息的景观园林的特点,过去科技水平较差,人们的生活问题刚达到温饱,对于建筑的需求属性,也是只要能够满足住的属性就可以,不会过多的纠结于,构成艺术会对人们生活产生如何的转变。
景色的美观对于城市和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
经济文化和文明程度的不断进步,使得人们的观念发生了重要的改变。
从原来单纯的满足实用要求的属性,慢慢进化到对美有具体的要求,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与现代的时代气息相符合,对于美的追求也不仅是局限于整体美化这一个细节点上,构成艺术是一个现代风景园林设计者应当具备的优秀素质,在一定的合理布局之下,对局部进行细化,让局部更好的服务于整体的设计。
构成艺术是对设计形态也有很好的指导作用,针对不一样的主题,也会做出不同的设计方案与设计风格,同时布局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科技的不断进步,使得现代的设计技术也逐步的走向成熟,越来越多少设计因素应用到现代的风景园林的设计中。
构成的艺术是设计的一个主体思想,对于整个现代风景园林的设计起到主题思想的作用,对整个园林的设计起到重要的指引作用。
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发展趋势初探摘要:随着我国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人们对生活居住的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各部门对环境建设的重视程度也有很大的提高,人们对环境品质的要求,是促使园林建设更快更好地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从传统园林到现代园林,从城市绿化到城乡一体化的绿化建设,从大而全的园林设计思路到主题明确、风格简洁的园林设计思路,从富丽豪华到生态环保的园林设计理念在不断发展,并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完善,其涉及领域也在逐渐拓展。
作为园林专业人员,我们有必要分析园林设计的现状,研究园林行业的最新发展动向,展望园林的美好未来,进一步加快园林建设的发展步伐。
关键词:现代景观;园林设计;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tu98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引言: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发展趋势,着重景观设计管理理念以及发展研究。
景观将不再停留在表面的美丽形式,而是在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与生态美学的引领下走向形式、功能与思想内涵的更高层次的统一。
文章也讲到发展趋势:从功能出发,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实现生态建设与城市化发展双赢;“相地”布局,借景增值;控制力、执行力两手抓。
1.现代风景园林设计追求自然为主体现代风景园林设计所追求的是减少、甚至是避免人为刻意改变环境原有肌理和结构,而顺应自然结构形成的真正的自然场所,所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随着自然生态系统的严重退化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我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发生了根本变化。
人类从过去作为自然界的主宰,转变为现在成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与此相适应的是,风景园林师过去将自然看作是原材料,现在则倾向于将自然作为设计的主体。
在一段时间里,一些园林设计被看作是人类对征服自然的炫耀,是人与自然的相互竞争和对抗的结果。
当人们认识到,在忽视自然规律下所进行的城市发展和扩张,不仅对自然造成无法挽回的破坏,同时也带给城市许多无法解决的难题。
人们只有把自身视作自然的一部分才能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实现社会环境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造福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本身。
中国传统园林设计中国传统园林设计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合了自然美、人文美和哲学思想,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人的理解和对生活的追求。
这种园林设计风格独特,影响深远,成为世界园林艺术的瑰宝。
本文将介绍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的历史背景、设计原则以及代表作品,以展示其卓越的美学价值。
一、历史背景中国传统园林设计起源于远古时代,经过秦汉、南北朝、唐代、宋代、明代等历史时期的发展和演变逐渐成熟。
古人认为,园林是人与自然的结合,是人类创造的人工天地,是一座追求和谐的艺术殿堂。
最早的园林设计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帝王时代,例如秦始皇的兵马俑坑和故宫等。
二、设计原则中国传统园林设计有着独特的设计原则。
首先,注重自然景观的营造。
中国古代园林设计注重以自然为本,追求山水的真实性和自然的美感。
其次,强调人文景观的塑造。
中国古代园林设计强调人文关怀,注重人的感受和体验,在园林中设置亭台楼阁、假山水池等,营造出人文氛围。
再次,讲究布局和平衡。
中国园林设计注重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和平衡感,通过点、线、面的组合,营造出丰富多样的景观效果。
最后,尊重自然规律。
中国古代园林设计强调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利用,尊重自然的发展规律,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三、代表作品中国传统园林设计有着许多代表作品,以下是其中几个著名的园林:1.苏州园林苏州园林是中国古代园林的代表之一,以独特的设计风格和精湛的技艺而闻名于世。
苏州园林分为拙政园、留园、寒山寺、环秀山庄等,以精致的布局、精美的假山和精巧的园林构筑物而著称。
2.颐和园颐和园是中国最大的皇家园林,位于北京市西北郊,以其宏伟壮观的建筑和精致的园林设计而闻名。
颐和园集古建筑、山水景观和文化艺术于一体,被誉为中国园林艺术的巅峰之作。
3.慈禧花园慈禧花园原为颐和园的一部分,是清代皇家园林的代表之一。
其设计风格继承了苏州园林的特点,注重曲径通幽、山水对称和水墨画的效果。
慈禧花园被誉为中国园林中最具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之一。
湖北农业科学HUBEI AGRICULTURAL SCIENCES No.2,2002 53 绿化与城市环境景观设计创新 武星宽卢世主 (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武汉430070)
摘要城市道路绿化、各类型广场的绿化,以及郊区自然风景区、森林公园、防护林带的规划建设,既要考虑 绿化植物的生态性能,熟悉它的观赏特点,又要注意植物与四周的城市景观协调及具体的地理环境条件,才能充分 发挥植物绿化美的特征,丰富城市景观。 关键词城市绿化生态环境创新
城市绿化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是城市现代 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广大人 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公益事业。它对调节气候、保持 水土、减少污染、美化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 高人民生活质量起到重要作用。城市绿化包括街头 绿地、庭院绿地、湖塘绿地、道路绿化带和河、湖、渠 的绿化带,是对城市公园系统、绿地系统和城郊风景 区的规划与管理。城市绿地保留了城市一定的非市 场价值空间,改善着环境质量。从景观生态学角度 看,城市是典型的以人类干扰为主的景观,是一种连 续动态变化的特定景观,也就是说,城市园林绿化的 主体是一种特殊的景观,其主要特点在于自然景观 的改造和人工景观要素的扩大。 1城市道路绿化系统 道路绿化带属于人类塑造的一种特殊的绿廊, 直观地看,廊道(绿化带)的树冠阻挡了阳光和风,造 成了微环境条件,实质上,这些廊道是承担着城市的 人流、物流、能流的运输通道。绿化改造形成绿廊后 能很好地改善城市环境,这在景观生态学中可视作 是绿廊特有的分割、屏障、过滤、连通性能的反映。 城市从形成之日起就和交通联系在一起,交通 干道、快速路的景观构成,汽车速度是重要的考虑因 素,道路绿地的尺度、方式都必须考虑这个因素。商 业街、步行街的绿化,假如树木过于高大,种植过密, 就不能反映商业街繁华的特点。又如居住区道路, 与交通干道相比,由于功能不同,道路尺度也不同, 因此其绿地树种在高度、树型、种植方式上也应有所 不同。如今,我们已进人了以汽车为主的交通工具 时代,新的交通工具带来不同的视觉问题,这就要求 设计人员根据我国城市交通的构成情况和未来发展 前景,并根据不同的道路性质,各种用路者的比例, 做出符合现代交通条件下视觉特性与规律的设计, 收稿El期:2002—01—15 武星宽 男,49岁,教授 以提高视觉质量 在不同性质的道路上,要以一种 主要用路者的视觉特性为依据。如步行街、商业街 行人多,应以步行者视觉要求为主 有大量自行车 交通的路段,环境设计要注意骑车者的视觉线形设 计对象,它的环境设计也要充分考虑到行车速度的 影响。只有考虑到上述不同交通方式产生的视觉特 点,正确地应用于设计,才能形成具有时代气息的道 路景观 街景由多种景观元素构成,各种景观元素的作 用都应恰如其分 一般情况下绿地应与道路环境中 的其他景观元素协调,单纯地作为行道树而栽植的 树木往往收不到好的效果。道路绿地的设计应符合 美学的要求。通常道路两侧的栽植应看成是建筑物 前的种植,应该让用路者从各个角度来看都有良好 的效果。有些街道树木遮蔽了一切,绿化成了视线 的障碍,用路者看不清街道面貌,这就是街道景观元 素不协调。道路绿地除具有特殊的功能方面的要求 以外,应把道路性质、街道建筑、气候及地方特点等, 都作为道路环境整体的一部分来考虑,这样才能收 到好的效果。 道路绿地还应与周围的地形协调,对靠近山地、 河湖、丘陵的绿地应有不同的处理 城市地形的特 征会给城市景观带来个性,而道路作为一个城市的 骨架,就必须与地形尽量融合,以形成道路与地形特 点相适应的视觉特征。道路绿地还要与街景中其他 元素相互协调,与地形、沿街建筑等紧密结合,使道 路在满足交通功能的前提下 与城市自然景色(地 形、山峰、湖泊、绿地等),历史文物(古建筑、古桥梁、 塔、传统街巷等)以及现代建筑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把道路与环境作为一个景观整体加以考虑并做出一 体化的设计,创造有特色、有时代感的城市环境
剪纸艺术在建筑园林设计中的应用【摘要】剪纸艺术在建筑园林设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历经岁月沉淀,已成为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形式。
在园林设计领域中,剪纸艺术源远流长,由古代传统技艺演变至今日。
其精巧的纸质构图、独特的剪裁方式,为建筑设计带来了新的灵感和启发。
实践中,剪纸艺术广泛运用于园林景观的装饰、建筑立面的装饰、园林路径的设计等多个方面。
结合建筑园林设计的需要,剪纸艺术不断创新,并在现代建筑园林设计中展现了新的趋势。
剪纸艺术为建筑园林设计注入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将继续为设计带来新的灵感与启示。
【关键词】剪纸艺术、建筑园林设计、历史渊源、具体运用、实践案例、结合方式、新趋势、丰富内涵、发展潜力、灵感启发。
1. 引言1.1 剪纸艺术在建筑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剪纸艺术在建筑园林设计中的应用,是一种独特而魅力的艺术形式,它将传统的手工艺与现代的设计理念相结合,为建筑与园林注入了新的生机和灵感。
剪纸艺术源于中国,历经千年的发展,早已成为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的传统艺术形式。
在建筑园林设计中,剪纸艺术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形式,为设计师提供了丰富的创作元素和灵感。
剪纸艺术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不仅体现在建筑物的装饰上,更多的是体现在空间的划分和景观的塑造上。
通过剪纸的图案和造型,设计师可以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景观和空间氛围,为园林增添了艺术的味道和文化的内涵。
剪纸艺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也是如此,不仅可以装饰建筑立面,还可以通过剪纸的灵动和张力,为建筑注入更多的生机和活力。
在当代的建筑园林设计中,剪纸艺术的应用正在变得越来越广泛。
设计师们正在尝试将剪纸艺术与现代建筑的设计理念相结合,创造出更加具有创新性和独特性的作品。
剪纸艺术的应用不仅为建筑园林设计带来了更加丰富多彩的视觉体验,更为设计领域注入了更多的灵感与创意。
剪纸艺术在建筑园林领域中的应用前景广阔,将为未来的设计带来更多惊喜和想象空间。
1.注重园林景观的色彩设计
色彩设计的特殊性在于它不同于建筑,服装等的色彩设计,主要造景和色彩元素是植物。
大部分公园,绿地都是以绿色为基调,其中的一些建筑,铺装或水体建设大多作为点缀而出
现。但是在一些以铺装为主的广场或休息场所当中这些地方的建筑或水体取代了植物色彩发
挥着主要的作用。植物的颜色属于自然色,自然色还包括例如,天空、石头,水流等的颜色。
自然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人们的好感,因为人们总是对自然界的色彩有与生俱来的认同
感,但是它也随着时间或气候的改变而变化,无法进行人为控制。所以我们只能对木材、金
属等半自然色或瓷砖、玻璃、涂料等人工色进行控制和搭配。自然是色和半自然色是人眼更
为容易接受的色彩,因为自然色和半自然色在很多情况下表现出多种色相和明度使色彩更加
具有层次感和丰富感,提供了视觉上的平衡。但人工色较为单单调,缺乏自然色和半自然色
丰富的色彩度,但另一方面人工色可以调配出各种颜色,增加在设计时颜色的选择。总之,
无论园林的设计以什么颜色为主,都应严格遵循色彩学的基本原理,创造出更加和谐,优良
的城市园林。
2.结合农业产业
在一些西方国家中的乡村地区,它们拥有着自然的乡村田园景色,相互交错的房屋,精致
漂亮的教堂,这些元素俨然构成了一副美丽的图画。而在我国的一些小村落之中也不乏这种
给人带来享受的美景。比如,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的竹楼、吊脚楼,江南的鱼米水乡。在城市
的周边不仅有各种废弃工厂,废旧住宅,公园等还有许多村落。我们可以利用城市的城郊地
区的乡村环境,根据他们本身的乡村田园环境风格,在保持其农业的基础上把它们建设成既
能提供生产功能又能满足游客们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村落。这样既能满足一些城市居民想
要回归田园生活的需求,也能更好的促进城市与乡村的相互融合。这些村落建设也属于现代
园林建设的一部分。
3.历史文化与现代审美相结合
我国传统园林的造园术在长期的发展中也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园林体系,其深厚的文化
底蕴与独特的表现形式对我国现代园林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果能在现代园林设计中运
用和继承我国传统园林艺术将会使我国更具特色。近几年来,西方园林风格风靡一时。例如,
在房地产业中,开发商为起到更好的效果,大多采用外国的设计团队,以至于,设计出来的
园林皆为西方园林风格。在刚出现的时期,人们皆被西方设计的风格所吸引。因为西方园林
豪华气派的风格与我国传统的山水园林设计大不相同。西方园林的植物多为花园锦簇、富丽
堂皇。而我国的设计则主要以有法无式的设计手法为主,将人与自人的关系相结合,让居住
者在其中领略自然的意韵。虽然目前园林的发展趋向于现代化,但是仍需继续坚持传统的设
计风格。在对园林进行设计时,设计者不应只追求对目前或传统的设计理念及方法进行创新
与改革,更应注重对传统设计的传承和发展,借鉴传统设计中的可取之处,运用到现代化的
设计当中。但是继承并不是一味的套用,要继承其中的精华,正确的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
系。这样将会为我国园林增加传统文化色彩,更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
4.无用物的利用
在园林建造的过程中使用废旧物处理,不仅能够减少浪费,降低成本,更可以保护环境,
节约资源。而且废旧的材料可以反映出不同时期的文化以及技术,这些材料上会留有不同年
代人们对其修补利用所留下的痕迹。从而可以展现出废旧物独具特色的文化价值。而且从生
态与经济的角度来看,再利用要比循环利用更加经济节约。另外废弃物还包括园林修剪所得
到的枯枝落叶,杂草,种子,树枝等。传统的,废弃物的销毁方式主要是填埋或者燃烧,这
样会加剧空气的污染,也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因为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园林废弃物如果直接
覆盖可以减少病菌的繁殖还有利于土壤中化合物的提高,改善土壤的结构;另一方面,还能
减少人力,一定程度上美化园林景观。例如,秋天时满地落叶不一定非要清理干净,因为满
地的落叶可以增添秋日观赏的氛围,另外还可以将落叶作为展示区等。还有杂草,如果没有
影响到其他植物,景观,不需要将其清理,因为它也是绿色植物。当废旧物损坏达到一定程
度时,可以转换其功能然后再利用,如废弃的混凝土作为铺路基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