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敦煌莫高窟的艺术价值
- 格式:doc
- 大小:56.00 KB
- 文档页数:6
古代莫高窟壁画的文化遗产和艺术魅力古代莫高窟是一处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以南25公里的溶洞,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
这里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佛教文化艺术之一,出现了丰富多彩的佛像、佛经、佛教历史、唐朝社会生活等题材的壁画,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莫高窟的产生和发展莫高窟是西域佛教文化的重要遗存,在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敦煌市南部,是一个盛行佛教的地方。
魏晋南北朝至唐明清时期,莫高窟的壁画历经千年而不失其光彩和神韵。
这些壁画凝聚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精华,不仅反映了佛教文化的内涵,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莫高窟壁画的题材莫高窟的壁画描绘了丰富多彩的故事和画面,其中以佛教故事最为丰富。
这些画面呈现出佛教故事中的诸多人物,包括佛陀、菩萨、天龙、草木精灵、佳人们等,以及生动描绘出古代社会的各种生活场景,如城市、民居、宫殿、园林等。
这些画面表现出的是佛教的伦理道德、人性观念和哲学思想,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风貌和文化面貌,如当时的服饰、风俗、建筑以及工艺技术等。
莫高窟壁画的艺术性莫高窟的壁画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水平和表现力,这首先得益于技术手段、颜料、构图和绘画风格的完善。
在技术手段方面,由于长期沉淀和积累,莫高窟的壁画艺术在合理安排视角、描摹形象、掌握色彩和表现光影方面有了很大的难度。
使用的颜料来自本地矿物,由于采用的是特定的颜料技术,莫高窟的涂画色彩鲜艳、持久,虽经年月的摩擦依然能保持其绚丽如新的色彩和光泽。
创作者在使用颜料的过程中有时还会加入部分金粉、真银粉,增添了艺术上的视觉效果。
更重要的是,莫高窟壁画的构图、绘画风格和表现力也是其艺术品位的主要特点。
在壁画构图方面,创作者英明地将其划分为格局各异的主题和局部,将视觉焦点、色彩对比及空间和氛围巧妙结合,使整幅壁画呈现出独具匠心的艺术风格。
在绘画风格方面,创作者在掌握写实方法的同时,也运用了多种意象和象征技巧,进行深层次的艺术表现。
在表现力方面,创作者善于用笔和色彩感染观者的心灵,表现出佛教精神上的平和、宽容、忍耐,既反映了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品位,又抒发了当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古代敦煌壁画的艺术特点与文化价值敦煌壁画是指在甘肃省敦煌市莫高窟中所发现的一系列壁画,这些壁画建造于公元4世纪至14世纪,跨越了汉、魏、晋、南北朝、唐、五代、西夏、元、明等时期。
这些壁画只能通过历史图书或亲身参观留下深刻的印象。
敦煌壁画有着独特的艺术特点和丰富的文化价值,成为古代中国壁画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敦煌壁画的艺术特点敦煌壁画自公元4世纪开始出现,与唐朝时期的洛阳壁画、秦岭南北壁画等一起成为中国古代壁画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敦煌壁画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题材和风格丰富多彩。
敦煌壁画的题材涵盖了宗教、历史、生活、文学、自然等多个方面,如佛教、道家、儒家、隋、唐、西夏和边疆少数民族的文化等。
艺术风格吸收了中亚、印度、波斯等地的影响,呈现出异域风情,显得开阔而博大。
2.色彩鲜艳夺目。
敦煌壁画使用了大量鲜艳的颜料,如红色、黄色、蓝色、绿色、紫色等,使画面色彩饱和度高,富有活力。
3.布局讲究。
敦煌壁画在布局上注重对称和均衡,尤其是在壁画中人物形象的大小、形态、姿势相互关照,显得协调和谐。
4.技法独特。
敦煌壁画艺术特点中最醒目的是它独特的线描和宽势线描技法,有效地显示出画面的轮廓,精细而满足美感的需求。
敦煌壁画的文化价值敦煌壁画艺术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也使其承载着广泛的文化价值。
1.传达佛教思想。
敦煌壁画中有丰富的佛教内容,它们深刻地传达了佛教教义。
其佛陀像、菩萨像、罗汉像等题材,形神兼备,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佛教思想,探索人类精神世界。
2.反映历史风貌。
敦煌壁画还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历史风貌,呈现出了唐代中国各个方面的生活情况。
人物形象、物品材料和建筑装饰,均对研究唐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3.传承多元文化。
敦煌壁画铭刻着中华文化、藏传佛教、古代印度、波斯、中亚等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的痕迹。
这些文化因素在绘画的风格、画像、色调、题材等方面表现出来。
敦煌壁画反映着各种文化的交融,对多元文化的传承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敦煌莫高窟的文化遗产价值与保护策略研究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最为辉煌的一璀璨明珠。
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境内,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自从被发现以来,莫高窟一直以其丰富的艺术内涵和历史文化价值吸引着全球的目光。
本文将就敦煌莫高窟的文化遗产价值以及保护策略展开研究。
一、文化遗产价值1. 艺术造诣敦煌莫高窟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艺术技艺闻名于世。
在艺术表现形式上,莫高窟综合了佛教、印度、中亚和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等多种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敦煌风格。
壁画、彩塑和石窟构造相融合,呈现出千姿百态的佛教形象和场景,构建了一个独一无二的艺术殿堂。
2. 历史文化意义敦煌莫高窟所展现的佛教艺术不仅仅是艺术的极致表达,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壁画内所绘制的佛教经典和宗教故事,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宗教、历史、文化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莫高窟的历史文化意义不仅局限于中国,还对于世界文化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3. 学术研究价值敦煌莫高窟是世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从壁画上刻画的服饰、建筑、交通工具等细节来看,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的文化面貌。
同时,莫高窟内所藏的文献文物,如《道统正宗记》、《夏兰转化经》等,对于我国历史和文化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二、保护策略1. 人员培训为保护敦煌莫高窟的文化遗产,首先需要大量培养专业的人才。
这些人才应该包括考古学家、艺术专家等,他们将有能力进行遗址的研究、壁画和文物的保护与修复等。
同时,需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保护与修复技术水平。
2. 环境保护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以及彩塑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尤其是光线、湿度和温度等因素,都有可能对其产生损害。
因此,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需要建立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
如控制游客的数量,限制入内时间和频率,以减少人为因素对莫高窟的破坏。
3. 文物保护针对敦煌莫高窟内的壁画、彩塑和文物,应制定相应的保护计划。
[精品]美术鉴赏之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是位于中国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市境内的一处古代石窟艺术遗址。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艺术价值最高的佛教艺术宝库之一,被誉为"东方文化宝库"和"世界艺术之光"。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古代传统绘画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是中国佛教艺术史上的重要篇章。
敦煌莫高窟主要分为南北两区,南区有17个洞窟,北区有492个洞窟,共计509个洞窟。
洞窟
内存放着丰富多彩的佛教壁画、浮雕和雕塑。
敦煌莫高窟壁画以其高超的技法、生动的形象、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宗教神秘感而著称。
从构图、用色、线条到人物、动植物形象,无不表现出极其深厚的技法和艺术价值。
壁画内容丰富,从佛教故事和传说、历史人物、民间传说、生产生活等方面展示出民族艺术和文化的瑰宝。
而敦煌莫高窟的艺术价值也被世界所认可,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它不仅是中国文化艺术宝库的一部分,也代表了世界文化和人类文明的瑰宝,被中国人民以及世界各地的艺术爱好者所推崇和珍爱。
敦煌莫高窟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代表之一,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对于认识和了解中国古代艺术史和文化史、推广中华文化和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敦煌莫高窟,坐落于河西走廊的西部尽头的敦煌,开凿从十六国时期至元代,前后延续约1000年,这在中国石窟中绝无仅有。
它既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璀璨的艺术宝库,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曾经发生过的不同文明之间对话和交流的重要见证。
莫高窟现有洞窟735个,保存壁画4.5万多平方米,彩塑2400余尊,唐宋木构窟檐5座,是中国石窟艺术发展演变的一个缩影,在石窟艺术中享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窟内绘、塑佛像及佛典内容,为佛徒修行、观像、礼拜处所。
敦煌石窟是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结合的立体艺术。
洞窟分南北两区:南区492个洞窟是莫高窟礼佛活动的场所,北区243个洞窟主要是僧人和工匠的居住地,内有修行和生活设施土炕坑、烟道、壁龛、灯台等,但多无彩塑和壁画。
敦煌莫高窟的艺术风格融合了中原和西域的文化元素,具有独特的魅力。
它的壁画和雕塑以线条流畅、造型优美、色彩鲜艳而著称于世。
尤其是在壁画中描绘的佛教故事和传说,更是表现了当时社会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特点。
敦煌莫高窟不仅是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之一,还保存了大量的历史文物和古代文献。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敦煌遗书》,这是一部保存完好的唐代文献,对于研究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以及佛教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敦煌莫高窟还保存了许多历史文物和古代艺术品,如佛像、壁画、石刻等,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也有着重要的价值。
敦煌莫高窟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具体如下:1.敦煌莫高窟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源。
其壁画和雕塑中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元素,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和艺术风格。
通过对这些艺术品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承。
2.敦煌莫高窟是佛教艺术的重要宝库。
其丰富的佛教壁画和雕塑展示了中国佛教艺术的独特风格和魅力,是研究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重要资源。
通过对这些佛教艺术品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佛教艺术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轨迹。
3.敦煌莫高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关于甘肃敦煌的介绍摘要:一、甘肃敦煌简介1.地理位置2.历史背景3.文化底蕴二、敦煌莫高窟1.莫高窟的创建2.莫高窟的特点3.莫高窟的艺术价值三、敦煌壁画1.壁画的内容2.壁画的风格3.壁画的意义四、敦煌文化的影响1.对国内文化的影响2.对世界文化的影响3.敦煌学的发展正文:甘肃敦煌位于中国甘肃省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城市。
敦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其中最为人所知的便是莫高窟和敦煌壁画。
莫高窟是敦煌最著名的景点之一,始建于前秦宣昭帝苻坚时期,历经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西夏、元朝等历代的兴建,形成了巨大的规模。
莫高窟内有洞窟735 个,壁画4.5 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 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莫高窟的壁画和泥质彩塑艺术,不仅对中国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艺术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敦煌壁画是敦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壁画的内容包括佛像、佛经故事、佛教史迹、神话传说、现实生活等各个方面。
壁画的风格独特,以线条为主,色彩鲜艳,构图精美,表现出了古代艺术家们的深厚功底和独特匠心。
敦煌壁画不仅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也是世界艺术史上的重要篇章。
敦煌文化的影响深远,不仅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對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敦煌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主要研究敦煌地区的文化、历史、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敦煌学的发展不仅推动了中国的文化研究,也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合作。
总之,甘肃敦煌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艺术珍品。
莫高窟和敦煌壁画是敦煌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
介绍敦煌莫高窟的资料一、敦煌莫高窟的概述敦煌莫高窟,又称千佛洞,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北25公里处的莫高山下。
是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之一。
敦煌莫高窟始建于366年,历经十六个王朝和近千年的时间,共有735个窟、45000平方米壁画、2415座塑像。
二、敦煌莫高窟的历史1. 建造背景公元366年,前秦苻坚统一中国后,为了巩固统治,在西北边境修筑了长城,并在长城以南修建了“河西走廊”这条重要交通线。
为了保证河西走廊安全畅通,苻坚下令在今天的甘肃省敦煌市西北25公里处的莫高山下开凿了千佛洞。
2. 建造过程据记载,在736年前后,唐玄宗曾经下诏进行过大规模修缮和扩建。
唐代以后,每逢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时期都会进行维修和扩建。
在历经十六个王朝和近千年的时间里,敦煌莫高窟共有735个窟、45000平方米壁画、2415座塑像。
3. 现代保护20世纪初,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和塑像已经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剥落。
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中国政府成立了专门机构进行修复和保护工作。
目前,敦煌莫高窟已经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并得到了全球的关注和保护。
三、敦煌莫高窟的艺术特点1. 绘画风格敦煌莫高窟的绘画风格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它是汉、唐、西域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产物。
在绘画技法上,主要采用线条勾勒与色彩渲染相结合的方法,使画面更加生动逼真。
2. 塑像风格敦煌莫高窟中塑像风格多样,既有浅浮雕又有深浮雕,表现手法也各异。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敦煌风格”和“印度风格”。
敦煌风格的塑像形态简洁,线条流畅,富有动感。
印度风格的塑像则更加细腻,表现神态和服饰的细节十分丰富。
3. 艺术主题敦煌莫高窟的艺术主题以佛教为主,涵盖了佛经、佛传、佛像、佛界等方面。
同时也表现了当时社会生活和文化特征,如唐代宫廷乐舞、西域商旅等。
四、敦煌莫高窟的保护与开发1. 保护工作中国政府成立了专门机构进行修复和保护工作。
采用了多种方法对壁画进行修复和保护,如采用光学显微镜进行细微修复、建立恒温恒湿环境控制系统等。
敦煌莫高窟文化解读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伟的古代艺术宝库之一,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境内。
这座石窟群于公元4世纪至14世纪之间,由佛教徒在悬崖峭壁上凿刻而成。
在这些洞窟中,有数量众多的雕刻、壁画,以及经卷等文物,展现了丰富的莫高窟文化。
本文将对敦煌莫高窟文化进行解读,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一独特的艺术遗产。
一、佛教文化的传播善于传播佛教的名家们在莫高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壁画和雕塑。
这些作品描绘了佛陀的生平事迹,展示了佛教教义中的重要概念,如般若、因果律等。
莫高窟的佛教艺术作品融合了印度、波斯、中亚等地的艺术风格,形成了独特的敦煌风格,对后来的中国佛教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绘画艺术的瑰宝莫高窟的壁画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壁画描绘了佛教的故事、人物、仪式等,以及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风俗、农耕、舞蹈等。
这些绘画采用了鲜艳的颜料,通过精细的线条和层次感,展现了强烈的动感与视觉冲击力。
壁画中的人物形象生动而富有表情,让人仿佛能够感受到当时的生活场景。
三、文化交流的见证在莫高窟中发现了许多关于北魏、北周、隋唐、五代等时期的文物,这些文物与当时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密切相关。
例如,莫高窟中的一些壁画描绘了外国商队的形象,这反映了当时丝绸之路的繁荣。
同时,莫高窟内的经卷和书法作品也表明了佛教文化在东西方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四、宗教信仰与社会生活莫高窟中的艺术作品展示了佛教信仰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
壁画中经常出现的佛教仪式和法事场景,描绘了信众们虔诚的礼拜、诵经的场景,以及对佛教教义的思考和探索。
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人们的宗教情感,还反映了佛教对社会生活的规范和指导作用。
结语通过对敦煌莫高窟文化的解读,我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这一千年古老的艺术遗产。
莫高窟的艺术作品展示了佛教文化的传播,揭示了莫高窟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同时,这些作品也让我们深入了解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
敦煌莫高窟文化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艺术的卓越,更在于其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的厚重。
敦煌莫高窟研究报告(一)引言概述: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之一,以其独特的壁画和雕塑而闻名于世。
本研究报告将对敦煌莫高窟进行全面的研究和探讨,以揭示其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正文:一、发现与历史背景1. 莫高窟的发现与命名2. 敦煌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底蕴3. 莫高窟的建立与发展4. 莫高窟在历史上的地位与影响5. 莫高窟的保护与修复工作二、艺术特点探析1. 壁画艺术的形式与技法2. 莫高窟的题材与内容3. 壁画中的人物形象与风格特点4. 雕塑艺术在莫高窟中的表现5. 莫高窟艺术的风格演变与变革三、文化背景与意义解读1. 莫高窟壁画中的佛教文化2. 敦煌作为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地位3. 莫高窟壁画对唐代社会的反映与影响4. 艺术与宗教的关系在莫高窟中的表现5. 莫高窟对今日艺术与文化的启示与借鉴四、研究方法与学术价值1. 专家学者的研究方法与成果2. 重要的学术贡献和发现3. 莫高窟的学术价值与国际影响4. 莫高窟研究中的争议与问题5. 研究的意义与未来展望五、莫高窟的旅游与观赏价值1. 莫高窟的旅游资源与开发2. 游客对莫高窟的观赏体验与反馈3. 莫高窟的保护与旅游的平衡发展4. 敦煌莫高窟的世界遗产地位与认知度5. 莫高窟对中华文化传承与弘扬的作用总结:通过本文档的深入研究,我们对敦煌莫高窟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文化背景和学术价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敦煌莫高窟在旅游观赏和文化传承方面的巨大价值,期待未来更多的研究和保护工作能够深入展开,使敦煌莫高窟的独特魅力能够持久地传承下去。
论敦煌莫高窟的艺术价值 内容摘要:始建于公元366年莫高窟是古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相结合的艺术宫殿,尤以丰富多彩的壁画著称于世。尤以飞天壁画出名。 敦煌壁画容量和内容之丰富,是当今世界上任何宗教石窟都不能媲美的,大部分洞窟都存有塑像,数量众多,堪称是一座大型雕塑馆。 莫高窟的声誉远远超越其他石窟,不仅因为它数量庞大的壁画、彩塑像、文献资料。还有它内在的佛教文化和佛教信仰。 莫高窟的艺术魅力来源于它的建筑艺术,彩塑艺术,壁画艺术,敦煌艺术。而四种艺术相辅相成,相互辉映铸造了这一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石窟。
关键词:莫高窟 艺术魅力 文化 莫高石窟,俗称千佛洞,位于敦煌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南北长约1600多米, 上下排列五层、高低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形如蜂房鸽舍,壮观异常。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莫高窟与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它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内容 最丰富的古典文化艺术宝库,也是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中心。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公元366年,一直到清代的一千五百年间,在三华里长的鸣沙山上壁上,密密层层地建造了四百八十多个洞窟,布满了彩塑佛像和以佛教故事为题材的壁画。彩色佛像共有两千多身,最大的一个高达三十三米。壁画的技巧高超,数量惊人,如果一方方连接起来,可排成五十多华里长的画廊。此外,在一个封闭的石室中,还发现了大量的价值极高的古代经卷,文书,画卷等。 之所以莫高窟的声誉远远超越其他石窟,其原因一是敦煌莫高窟开凿年代较早,迄今已有1643年的历史;二是规模宏大,现保存完好的洞窟492个,像蜂窝一样密密麻麻排列着,错落有致,绵延1600多米;三是雕塑,壁画十分精美,现存彩塑2499身,壁画45000平方米,有人称敦煌莫高窟既是一大雕塑馆,又是一个佛教艺术画廊。 100年前,敦煌藏经洞被发现、打开以后,许多外国探险者蜂拥而至,掠夺走大量珍贵的经藏、艺术珍品,在英国、法国、日本、俄罗斯、美国掀起了敦煌学研究的狂潮。而直到1930年,陈寅恪先生始提出中国的敦煌学之名,国人才明白到敦煌的价值,许多国人才投入到敦煌的研究、保护中。敦煌是我国著名的文化圣地,敦煌莫高窟蕴藏着中国大量的文化积淀,而我想深入的了解的是敦煌莫高窟的艺术价值,研究敦煌莫高窟的结构和艺术手法,包括图案、建筑、雕塑三个方面。 (一)建筑与结构方面 莫高窟开凿于敦煌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前临宕泉,东向祁连山支脉三危山。南北全长1680米,现存历代营建的洞窟共735个,分布于高15-30多米高的断崖上,上下分布1—4层不等。分为南、北两区,其中南区是礼佛活动的场所,各个朝代壁画和彩塑的洞窟492个,彩塑2400多身,壁画4.5万多平方米,唐宋时代木构窟檐五座,还有民国初重修的作为莫高窟标志的九层楼。莲花柱石和舍利塔20余座,铺地花砖2万多块。北区的243个洞窟(另有5个洞窟已编入北区492个号中),是僧侣修行、居住、瘗埋的场所,内有修行和生活设施土炕、灶坑、烟道、壁龛、灯台等,但多无彩塑和壁画。 敦煌的洞窟里,我们既能观赏到中国传统的汉式建筑“人字披窟顶”和“阙形佛龛”,又能看到外来的印度式建筑,这是外来佛教建筑艺术与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互相交融创造的一个极具特色的代表窟。 敦煌石窟存有500多个洞窟中保存有绘画、彩塑492个,按石窟建筑和功用分为中心柱窟(支提窟)、殿堂窟(中央佛坛窟)、覆斗顶型窟、大像窟、涅槃窟、禅窟、僧房窟、廪窟、影窟和瘗窟等形制,还有一些佛塔。窟型最大者高40余米、宽30米见方最小者高不足盈尺。从早期石窟所保留下来的中心塔柱式这一外来形式的窟型,反映了古代艺术家在接受外来艺术的同时,加以消化、吸收,使它成为中国民族形式 其中不少是现存古建筑的杰作。在多个洞窟外存有较为完整的唐代、宋代木质结构窟檐,是不可多得的木结构古建筑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敦煌的建筑特色有: 人字披顶:它的建筑形式是仿照中国传统屋顶样式建造的。它是莫高窟也是国内保存最古老的实物木质斗拱,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古代建筑提供了翔实资料。 明窗:东壁门上方的明窗也是一个汉式建筑。这个明窗的位置,正好面对窟内中央的佛龛,从明窗射进来的光线也正好照到龛内主尊佛像的脸上和身上,无意中给这尊佛像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使这尊佛像显得更加慈悲、庄严,神圣而伟大。 平棋:在本洞窟后部的方形窟顶,绘满了平棋图案。 中心塔柱:洞窟的中心是一座方形塔柱,它连接窟顶和地面,支撑着来自窟顶的巨大压力。 阙形龛:在佛教洞窟中,阙就象征着佛教的天宫。 (二)在绘画方面 敦煌就是一个图腾 。 在古代,不管是东方或西方,雕塑和绘画往往和建筑是紧密相连的,特别是人类出现宗教信仰之后更是如此。当然,这两者的结合更多地是为着政治和宗教需要服务。 石窟艺术本就是一种宗教文化,取材于佛教故事,兴于魏晋,盛于隋唐。它吸收了印度健陀罗艺术精华,融汇了中国绘画和雕塑的传统技法和审美情趣,反映了佛教思想及其汉化过程,是研究中国社会史、佛教史、艺术史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珍贵资料。 石窟艺术反映了佛教思想及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它所创造的像、菩萨、罗汉、护法,以及佛本行、佛本生的各种故事形象,都是通过具体人的生活形象而创造出来的。因而它不能割断与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联系,它不像其他艺术那样直接地反映社会生活,但它却曲折地反映了各历史时期、各阶层人物的生活景象。 举世闻名的敦煌石窟艺术也不例外,在敦煌这座经历中国十个朝代一千余年的佛教石窟里,其壁画、雕塑与建筑的关系似乎从洞窟的开凿之始就是浑然一体的。甚至可以说有的洞窟的形制完全是在艺术家的指导下开凿的。许多由洞窟空间、光影产生视觉的神奇效果,至今仍令我们叹为观止。 这与敦煌民众长期处于战争、死亡、恐惧的边缘,寻求宗教以为心灵慰藉有强烈的关系。 艺术是历代画家们创意性的杰作。在壁画当中,没有完全相同的东西,即使是描绘同样经变内容的艺术作品,画家们也是根据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创作出了完全不同的作品。 石窟壁画富丽多彩,各种各样的佛经故事,山川景物,亭台楼阁等建筑画、山水画、花卉图案、飞天佛像以及当时劳动人民进行生产的各种场面等,是十六国至清代1500多年的民俗风貌和历史变迁的艺术再现。 石窟壁画故事均有隐含的寓意----佛、道、儒思想的交汇与融合——这就是忍辱、自我牺牲、善与爱,这就是佛家的“善”、儒家的“仁”、道家的“清虚顺应”。这些以禅定修行为主题的俗世间人们的思想,是导致此期间的石窟壁画以神圣佛理教义为主要内容的重要原因。 《飞天》吸引着你的是那圆光周围的美丽的飞天群,在散着天花的空中,飞天在音乐声里不停地回旋,飞天依靠姿态、飘带呈现在激动地然而是有韵律的动态里,在回旋着的飞天中心。全是在飞腾的舞姿中(连立像、坐像的躯体也是在扭曲的舞姿中);人像的着重点不在体积而在那克服了地心吸力的飞动旋律。所以身体上的主要衣饰不是贴体的衫褐,而是飘荡飞举的缠绕着的带纹。佛背的火焰似的圆光,足下的波浪似的莲座,联合着这许多带纹组成一幅广大繁富的旋律,象征着宇宙节奏,以容包这躯体的节奏于其中。 这是敦煌人像所启示给我们的中西人物画的主要区别。 (三)在雕塑方面 彩塑为敦煌艺术的主体,有佛像、菩萨像、弟子像以及天王、金刚、力士、神等。彩塑形式丰富多彩,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 ,彩塑像与壁画结为一体,为我国最早的高僧写实真像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无论是壁画还是塑像造型,都越来越向人间靠拢,使时代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充溢于形象的表里,给人以深刻的人佛一体、人佛共窟的感觉。 以菩萨的造型为例,隋以前“神圣佛窟时期”的菩萨造型为男相,头戴宝冠,上半身裸露,显得朴实无华。而到了武周时期,菩萨的造型变化很大:身披璎珞,着彩带长裙,作女性相貌,直观感到雍容华贵,温文典雅,直似宫廷嫔妃、达官贵妇;但却有三条胡须,而胸脯又是初凸,如年华少女状,成为非男非女相。整体看,既有女性的善良与慈爱,又有男性的坚毅与果敢,而这恰恰与武周女皇帝武则天的心态相吻合。 它是这个时代的人佛一体,人佛共窟特点的最佳表示。 每一尊佛像,每一幅壁画,都隐藏着教化的历史,蕴含着神秘的深层哲理。但是,你若细致地考证,却会发现:尽管整体上看,所有窟洞构成了一个神秘的“佛国世界”,若逐洞分析,却表示出佛教及其教理教义在人们心目中的变化,窥见出由情感社会而产生的人生哲学和不同时期人们心灵的影像。 莫高窟各窟均是洞窟建筑、彩塑、绘画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洞窟最大者200多平方米,最小者不足1平方米。洞窟形制主要有禅窟、中心塔柱窟、佛龛窟、佛坛窟、涅槃窟、七佛窟、大像窟等。塑绘结合的彩塑内容主要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像等。彩塑形式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泥等。圆雕、浮雕除第96、130窟两尊大佛,第148、158两大卧佛为石胎泥塑外,其余均为木骨泥塑。佛像居中心,两侧侍立弟子、菩萨、天王、力士,少则3身,多则11身。以第96窟35.6米的弥勒坐像为最高,小则10余厘米。 总的来说,敦煌艺术代表了我国4至11世纪中国美术的重要成就,为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留下了珍贵的资料,是座千年壁画博物馆,也是一部中世纪的绘画史,此外还包含有珍贵的建筑、音乐、舞蹈等方面的资料。就其科技价值而言,敦煌的壁画中有古代农业生产的全过程,有曲辕犁,有《全天星图》,有西夏文活字印刷标本,有回鹘文活字等等。其对于现代的意义,敦煌石窟和藏经洞的文物促使了敦煌学的产生,促进了现代科学研究的发展,是现代形象艺术创新的源泉。敦煌石窟艺术是集建筑、雕塑、绘画于一体的立体艺术,古代艺术家在继承中原汉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化了外来的表现手法,发展成为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国民族风俗的佛教艺术品,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关系、中外友好往来等提供珍贵资料,是人类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