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敦煌壁画静态舞姿形象到敦煌舞的风格性探究
- 格式:docx
- 大小:23.33 KB
- 文档页数:4
艺术大观Art Panorama270敦煌舞的风格特色与舞蹈技巧剖析王丽(怀宁县文化馆,安徽 安庆 246121)摘要:在当今时代,人们所命名的“敦煌舞”,是以往的历史记载中所没有的。
今天的敦煌舞最根本的来源是敦煌莫高窟壁画上的大量的舞蹈动作和形态,当代的舞蹈艺术家和研究专家们结合这些舞蹈姿态,加以自身的灵感,研发出了这么一种新型的舞蹈。
敦煌舞可以说是一种舞蹈的复古与创新的结合,是一个崭新的物种。
本文主要围绕敦煌舞展开论述,首先分析了敦煌舞的风格特色,随后分析了敦煌舞的舞蹈技巧,并总结全文。
关键词:敦煌舞;风格;特色;舞蹈;技巧;剖析一、引言在博大精深的灿烂中华文化中,敦煌艺术是震惊世界的艺术奇迹和瑰宝,是全世界闻名的艺术珍宝。
在敦煌艺术中,敦煌舞是其中最重要、最针对的部分。
敦煌舞自身具有独特的舞蹈美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受到中国乃至全世界的高度赞赏与重视。
敦煌舞有自己独特的舞蹈风格,是多种舞蹈文化相互碰撞和交融的产物,具有别具一格的美感。
敦煌舞的舞蹈技巧也十分独特,需要舞者自身较大的灵性,和对舞蹈基础的高度创新,才能较好的演绎出敦煌舞自身的美。
敦煌舞在当今时代的复活,是舞蹈界对古典舞蹈的复兴,也是对舞蹈的创新,是中国舞蹈历史上的大事记。
二、敦煌舞的由来敦煌舞由来于敦煌莫高窟,莫高窟有着“世界艺术宝库”的美誉,具有丰富的珍贵舞蹈形象。
莫高窟的舞蹈形态是十分珍贵的历史资料,现代舞蹈研究学者们根据这些资料和形态对其进行了创新和改造,形成了“敦煌舞”这一名称。
敦煌舞是对莫高窟壁画上舞蹈形态的苏醒和创新,代表着新旧时代舞蹈艺术的碰撞。
三、敦煌舞蹈的艺术特色(一)曲线美敦煌舞的曲线美表现在壁画上的舞者们具有婀娜多姿的舞蹈形态,大多都是“s”形曲线。
后人在对其发扬和创新的过程中,对这种形态进行了艺术性的创造,使得敦煌舞既保留了原有的曲线美,有具有了独特的舞蹈形态。
舞者在演绎敦煌舞的过程中,也充分的表现了曲线美。
舞剧《丝路花雨》中敦煌舞的艺术特点(一)敦煌舞的风格特点敦煌利用壁画中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塑造了舞蹈形象,舞蹈动作来源于静态的壁画,因此在艺术风格展现上敦煌舞蹈将壁画的“静”、“虚”与舞蹈动作的“动”、“实”结合在一起,展现了一种虚实相生的艺术风格。
这种虚实相生不仅表现在这种表观形式上,更体现在舞蹈意境表达方面。
众多周知,舞蹈情感思想表达主要依靠虚拟的舞蹈意境来展现,而舞蹈意境又被分为“实镜”与“虚境”,敦煌舞作为一种舞蹈类型,更多能够体现实舞蹈艺术家对该特定作品的理解,对其中感情的微妙把握等等,而这一系列过程都是需要舞者配合自己的肢体动作、神态表情等一起完成的。
而虚境则是舞蹈家以动作姿态向观众传递感情,引起观众联想与共鸣。
例如在《丝路花雨》[5]的演绎过程中,有一段英娘“哭爹”的独舞表演,这个小片段要求舞者通过实施捶胸、抽搐等大幅的动作来讲英娘伤心欲绝的心情一览无余地表达出来,而且这些动作必须具有节奏性。
舞剧演绎过程中仅仅是通过英年的哭喊动作就能够将观众一起带入角色而无法自拔,使得公众进入“虚境”,充分体会舞剧的感情色彩。
富有节奏的动作律动,生动刻画了父亲去世的英娘悲痛欲绝舞蹈形象。
单从舞蹈动作上来看,敦煌舞蹈风格充分展现了“点”“线”完美配合,其中在舞姿造型舞姿动作表“点”,表现形式相对固定,但也包括不同种类,舞姿与舞姿的动态变化则带表了“线”,不同舞姿造型的联动连成了现象,点线灵活配合,才能够有效的将弯曲的动作表现的更加灵动自然,给人一种别样的美感[6]。
只有完美搭配点线,才能够最大程度的展现出敦煌舞蹈梦幻大气、轻曼柔美的风格。
在表演风格方面,我们经常听到的金刚是敦煌舞中名气比较大的男子舞蹈。
现如今,很多舞蹈艺术团都对金刚舞这种舞蹈类型进行了复原,因为该种舞蹈具有一定的神秘特点,因此很多观众都对其充满兴趣。
但是,与“飞天”、“伎乐天”这些女子敦煌舞进行对比就可以发现,金刚舞的普及程度没有那么高。
敦煌壁画中舞蹈形象的活态呈现探析——以敦煌舞为例发布时间:2022-08-03T07:22:53.995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2年3月第6期作者:陈榕宋佳[导读] 敦煌壁画中丰富多彩的舞姿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当时社会的精神风貌、艺术成就、审美追求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寄托。
陈榕宋佳西北民族大学甘肃省兰州市 730030摘要:敦煌壁画中丰富多彩的舞姿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当时社会的精神风貌、艺术成就、审美追求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寄托。
活态化呈现敦煌壁画中的舞蹈形象是中国传统艺术得以传承、保护的方式之一。
本文以敦煌舞为例探析敦煌壁画中舞蹈形象活态化呈现的必然性及其所要遵循的原则与要开拓的路径,探寻动之合理的方式将二维空间壁画中的静态形象转换成为四维空间的动态舞蹈,使其静态形象从洞窟壁画中走向世界各地,以舞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以舞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关键词:敦煌舞、舞蹈形象、活态呈现一、敦煌再生艺术:敦煌舞(一)敦煌舞的由来“敦煌舞是近四十年来一个新兴的舞种。
它具有我国西部特色,属中国古典舞范畴,来自“敦煌艺术”中的壁画舞姿。
”[ 高金荣.敦煌舞的创建与发展[A].2017“一带一路”文化艺术交流合作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7:234-243.]敦煌壁画艺术中包容、承载着世界艺术之精髓,汇集、凝练着人类精神文明之辉煌。
敦煌莫高窟上下千余年记载着我国古代不同时期舞蹈的风貌特点及表现形式,无论是来自中原的艺术审美理念还是来自西域的艺术表现风格都能从中找到其兼容并蓄的痕迹和缩影。
敦煌舞是以敦煌壁画原生艺术中的静态舞蹈形象为源,再生、再创造出的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
舞蹈艺术工作者通过将敦煌壁画中不同时期的静态舞蹈形象进行整理、研究、艺术幻想从不同中寻找其所存在的共性,寻敦煌舞风格特征的普遍性,再从共性特征中凝练出其独特性,将外部形态特点和内在所蕴含的形、神、劲、律进行艺术化的创造融为一体,形成敦煌舞特有的风格韵味。
敦煌舞蹈的形态特征及艺术特色敦煌艺术是人类历史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一大奇迹和瑰宝,举世闻名,敦煌舞则是敦煌艺术中不可或缺的珍贵部分。
自上个世纪70 年代末一经问世,就以它独特的舞蹈艺术魅力和价值,不仅深受中国广大观众的赞赏和高度评价,而且走出国门巡演世界,产生了很大的国际影响。
对于敦煌舞蹈,学者们普遍一致的看法是:敦煌舞蹈是国内民族——汉族、西部各民族和中外各国――中国、印度和中亚诸国舞蹈文化交融创造的产物。
敦煌舞蹈是具有一整套独特审美特征的舞蹈语汇,它的出现丰富了中国古典舞的舞蹈语汇,形成了自成一体的中国古典舞流派。
可以说敦煌舞的成功“复活”,是当代中国舞蹈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性事件。
一、中国古典舞的起源、发展及流派(一)中国古典舞的起源中国古典舞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时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被认为是具有一定典范意义和古典风格特点的舞蹈。
一般来说,古典舞都具有严谨的程式、规范性的动作和比较高超的技巧。
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都有各具独特风格的古典舞蹈。
我国汉族的古典舞流传下来的舞蹈动作,大多保存在戏曲舞蹈中。
一些舞蹈姿态和造型,保存在我国极为丰富的石窟壁画、雕塑、画像石、画像砖、陶俑,以及各种出土文物上的绘画、纹饰舞蹈形象的造型中。
我国舞蹈家从20 世纪50 年代开始进行的对中国古典舞的研究、挖掘、整理、复现和发展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形成了一套完备的中国古典舞教材,创作出一大批具有中国古典舞蹈风格的舞蹈和舞剧作品,形成了细腻圆润、刚柔相济、情景交融、技艺结合的特点,以及精、气、神和手、眼、身、法、步完美协合与高度统一的美学特色。
(二)中国古典舞的流派我国的古典舞大都是通过舞蹈工作者在戏曲和民间舞蹈的基础上,经过长时期艺术实践的探索、借鉴和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和古典风格特点的舞蹈。
它不按戏曲的规范,而是根据舞蹈的特性,按照舞蹈的审美标准及要求,把技术性的内容转化为艺术性的内容。
敦煌舞的形成与发展及其艺术魅力和舞蹈技巧-舞蹈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敦煌舞是我国古典舞蹈流派之一,其舞蹈素材来源于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是中国古代舞蹈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及价值,在促进中国传统舞蹈艺术的拓展上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一、敦煌舞的形成与发展众所周知,敦煌石窟是位于我国西北位的古代艺术宝库,蕴涵着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尤其是壁画中千姿百态、造型优美的舞姿形象,充分展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文化素养,真实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生活面貌.敦煌舞作为中国古典舞的一个分支,它是以敦煌石窟壁的舞姿形象为元素,经过一定的艺术加工和提炼创造出的一个新的舞蹈种类.敦煌壁画中的舞伎形象和古代传统的艺术形式为敦煌舞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壁画中的舞蹈形象以天宫乐舞图为主,描绘的是画师想像中的乐舞神,舞蹈形象肢体曲线鲜明,弯曲幅度大,这种佛国天宫的神话形象造就了敦煌舞独特的舞姿特征.此外,敦煌石窟壁画中的舞蹈图像都配有乐器图像,这种乐舞共存的艺术形式,使敦煌舞形成了持乐器舞蹈的独特艺术表现手法.比较典型的是反弹琵琶舞姿,画中舞伎上身向右前倾、屈立左腿、右腿屈膝、大腿高提、脚步上钩、拇指用力翘起,反背琵琶于脑后,左手按弦,右手屈于音响后拨弦的优雅姿态和妩媚的神情,都为敦煌舞的形成提供了创造发挥的空间和创作灵感.通过对壁画中的舞蹈素材进行提炼和再创造,诞生了《千手观音》《胡旋》《金刚》《莫高伎乐情》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敦煌舞蹈.二、敦煌舞的艺术特点敦煌舞的创作注重人体整体的协调和表现,追求手、眼、身、法、步相互配合的整体艺术效果,具有曲中求圆、自由灵活、形神兼备、虚实相生、曲折迂回、轻盈飘逸的审美表现力,在表现手段、手法舞步、指法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征.(一)敦煌舞的曲线美敦煌舞是在复活敦煌壁画舞姿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舞蹈形式,其舞姿S的曲线造型是从壁画中提炼出的最具代表性的姿态,它是印度和希腊舞蹈与唐代宫廷乐舞相结合,并吸收、借鉴各民族舞蹈舞姿而产生的.具体而言,舞者通过头、肩、胸、胯、膝、踝的异向扭动,从头到脚的各个关节不断调整、变换使自体呈现出S型的弯曲造型,这种曲线使敦煌舞蹈显示出独特的美感.在展现肢体曲线时,敦煌舞姿不仅有S型的三道弯和多道弯的曲线,还包括有柔和、直角、拧身型等不同的曲线形态,每一种曲线都有准确的分寸感.这主要是因为创作者在舞蹈创作时将曲线与传统古典舞的圆的特性相结合,以曲为主,辅以弧线,将身体线条、结构、走向等变为柔软的弧型,使舞姿呈现出绵软松弛的状态,尤其在勾腿、端腿、飞旋、踏步、合掌、抱拳等曲线运动中表现出众多圆形图案,以多变的形式使舞姿展现出温婉飘逸、绚丽多姿、风情万种的美感,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舞蹈风格.无论是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洒脱娇媚、富有变化《丝路花语》《大梦敦煌》中高超非凡、富有诗意的反弹琵琶,还是新近创作的《飞天》中轻盈自如、自由翱翔的舞姿,都完整地展现了敦煌舞的曲线之美.(二)敦煌舞的变化美1.动与静的变化敦煌舞的变化之美首先体现在动与静的变化上.舞蹈本身是一种动态艺术,但却不仅仅是纯动态的,更是在动静结合中体现出舞蹈艺术的表现力和美感的.敦煌舞蹈在艺术表现上柔多于刚、静多于动,主要原因是敦煌舞蹈源于石窟壁画,壁画中的人物形象包括婀娜、端庄、恬静、温雅的菩萨,以及刚劲有力、威武洒脱的金刚力士等,其中以肢体柔美、圆润的女性形象居多.所以敦煌舞蹈在肢体的展现、呼吸、眼神以及节奏的分配上大多采用快与慢、动与静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缓慢的呼吸和快速的呼吸调节,带动肢体呈现出不同力度与幅度和不同角度的形态变化.另外,在眼神的运用上也是柔美深邃与跳跃敏捷相结合,表现不同的人物情绪,通过这些动与静的变化,使敦煌舞的洒脱娇媚、绚丽多姿的变化之美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二)虚与实的变幻敦煌壁画在内容的表现上讲究虚实结合、以实化虚、以虚表实的手法,追求形象与表意的统一.因此,在舞蹈的动作表现上也讲究虚与实的意境变换.实境指通过对生活进行提炼后呈现出的动作造型,而虚境则指通过动作姿态传递出来的思想感情,即能够引发丰富联想和想象的意象.实境是虚境的前提,虚境是实境的升华,通过虚实的巧妙变换与结合,体现出敦煌舞虚实相生、妙合无垠的意境之美.此外,在敦煌舞中对各种乐器的表现同样是使舞蹈实现虚实变换的有效方式.在舞蹈中可以大胆乐器在现实演奏中的约束,充分发挥想象空间,通过调动身体的各个部位,以各种姿态的舞动来表现对乐器的演奏,使观者通过舞者出神入化的表演产生丰富的联想.比较典型的是敦煌舞经典造型反弹琵琶,这一独特的演奏方式源于敦煌壁画中画师经想象与现实的加工而造就的特殊的弹奏方式,也是舞蹈虚与实变换的体现.通过将反弹琵琶的舞蹈动作与呼吸、手势、手臂、步伐等各种基本动作相结合,形成了斜抱原地胸前拨弹、行进绕花左右弹、碎步前拨盘腿斜上弹、拧转分手斜下反弹、吸腿分手斜后反弹、前拨接侧反弹、跪式摆胯前斜弹、跪式左右正反侧弹、跪式斜后斜下反弹等十多种舞姿.总之,舞蹈创作者通过将琵琶这种乐器作为舞蹈的辅助手段,在突出动态美、强调表意的同时,拓展了舞者的表现空间,也为观众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三)敦煌舞的点线配合之美舞蹈是一种通过人的肢体动作表现的立体的、动感的视觉艺术,它是一种运行在点线之间的运动.敦煌舞的舞姿造型就是点,舞姿与舞姿之间的动态运动过程为线,通过曲、伸的肢体表现作为运动轨迹,把各种造型连接贯穿在一起,从而实现点与线的转合,并通过肢体的表现,展示出完美独特的韵律.可以说,敦煌舞姿,通过点与线的完美配合,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三、敦煌舞的舞蹈技巧敦煌舞反弹琵琶、吹奏伎乐和飞天等风格鲜明、形象优美生动的特色造型,是敦煌舞中最具风格特点与代表性的舞姿,它是对传统古典舞蹈的继承、发展、演变与创新的结果.因此,在敦煌舞蹈的展现中,我们必须充分把握舞蹈的内韵及情感的起伏,以呼吸来协调控制高度扭曲、倾斜的肢体动作,进而获得舞蹈体姿的稳定性支撑.(一)把握S型或8麻花型韵律敦煌舞特有的舞姿形态是S型的三道弯,在表演时应把握好拧、曲、倾等连贯动作呈现出S型曲线的韵律,并配合呼吸的起伏,形成独特的舞蹈风格,使舞蹈动作富有神韵.在表演中还要通过对头颈、身腰、胯部和腿脚进行扭曲和弯弧,使手臂与腰胯和腿脚动作进行横抻、移游,产生类似麻花的美感.例如,通过对肋、胯、膝进行反推移,膝部做相应的配合,形成不同的S形多道弯曲线;通过平托式托按掌等手臂形态,使手腕、肘、肩形成三道弯体态;通过小靠腿大靠腿吸端腿勾弯腿朝天蹬等动作,使脚腕、膝、胯形成不同的弯曲.此外,在旋转过程中通过对脚踝、膝、胯、腰、肋、肘、手腕、头等各个身体部位进行调整,也可形成形态各异的曲线型旋转姿态,如仰身转螺旋拧转点步转等.(二)掌握三十六姿动作要领敦煌舞蹈造型动作是在伎乐天三十六姿的舞姿形象中提取创造的,这些舞姿在敦煌舞中极具风格特色和代表性,包括反弹琵琶、吹奏伎乐、飞天舞姿、菩萨舞姿等.在舞蹈中,舞者要掌握动作要领,以头部的偏歪及眼神的灵活运用,三道弯的整体身形、手臂、手腕的翘折和胯腰的牵扯以及胸背的靠合等不同形态的肢体动作,呈现出风格鲜明、形象优美的特色造型,体现敦煌舞姿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独特的风格韵味.例如,通过对坐姿、身姿、头位、手姿等进行调整,使静思势表现得更富神韵;通过高位重心半脚尖的用法,使舞者的线条更加舒展流畅;通过先直后曲Z字型的运动路线,使舞姿的流动感和身体特殊的直角型曲线完整地展现出来四、结语.敦煌舞是一种将壁画重新复活于舞台之上的一个新舞种,它汇集了中国千年文化艺术的精髓,具有独特的文化品性.通过对敦煌舞蹈的艺术特点及舞蹈风格和技巧进行分析研究,可以有效拓展中国传统舞蹈的艺术形式,促进我国舞蹈艺术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参考文献:[1]张敏.《记敦煌舞创立三十年:谁解敦煌千年梦》. (海外版),2009.1.[2]李婷婷.《敦煌舞教学中的美感训练》.甘肃教育,2011(3).[3]高金荣着.《敦煌舞蹈》,敦煌文艺出版出版社.1993.2[4]金秋.《古丝绸之路乐舞文化交流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5]吴曼英,李秀才,刘恩伯.《敦煌舞姿》.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4.。
论敦煌舞的舞蹈价值与风格训练作者:龚婧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01期[摘要]敦煌舞源于敦煌壁画,独具历史文化内蕴,经过七八十年的发展,敦煌舞愈发彰显出其独特的舞蹈价值。
鉴于敦煌舞的极具风格性、表现性组合的风格训练在舞蹈训练和教学中就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在梳理敦煌舞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上,探讨敦煌舞的舞蹈价值与风格训练,以期对敦煌舞蹈的创编和教学提供些许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敦煌舞;舞蹈价值;风格训练作为中国古典舞的三大学派之一,敦煌舞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艺术价值。
本文在梳理敦煌舞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上,探讨敦煌舞的舞蹈价值与风格训练,以期对敦煌舞蹈的创编和教学提供些许的参考和借鉴。
一、敦煌舞的形成敦煌舞发源于敦煌壁画,敦煌壁画飘逸、空灵,展示的内容相当丰富,不仅颜色鲜艳多彩,而且描绘的形象活灵活现,敦煌舞就是以敦煌壁画中的各种形象为原型演变而来的。
众所周知,敦煌壁画的形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多个朝代,那么敦煌舞的历史则可以追溯到敦煌壁画的形成时期。
而真正以敦煌壁画为题材的近现代舞蹈的出现则到了20世纪初,那就是大师梅兰芳的作品《天女散花》,源于敦煌壁画中的伎乐天形象。
而后,20世纪50年代,戴爱莲的作品《飞天》则使得这一形象在舞蹈中得到了一致认可。
至此,任何文献上都还没有“敦煌舞”的存在。
直到1979年,甘肃歌舞剧院创作的《丝路花雨》大获成功,并经过八十年代的进一步发展,敦煌舞才真正走进大众的视野,“敦煌舞”这个名字才逐渐被人们所知晓。
《丝路花雨》可谓开辟了敦煌舞创作的先河,第一次将敦煌舞这种独具风格的舞蹈形式带到了世人面前,《丝路花雨》一经问世,就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并在朝鲜、日本、意大利等表演,让观众认识和熟知了我国的敦煌舞蹈。
此后,众多的舞蹈艺术人才加入到敦煌舞的创作中来,以敦煌为创作题材,以敦煌舞为主要元素的大型舞剧《敦煌乐舞》《大梦敦煌》等陆续出现,将敦煌舞的魅力展示得淋漓尽致,获得好评如潮。
复活敦煌壁画舞蹈的舞学探析作者:朱红来源:《丝绸之路》 2019年第2期[摘要]作为中国古典舞体系中新兴流派之一,敦煌舞蹈以独特的肢体美感和意识形态受到世人的青睐。
本文立足于敦煌壁画舞姿审美特点,从气息、眼神、曲线流动等角度,分析敦煌舞蹈静态舞姿到动态舞姿的的思维路径。
[关键词] 敦煌壁画; 敦煌舞蹈;舞蹈形态[中图分类号]J72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9)02-0178-02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壁画为敦煌舞蹈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百年来,历代艺术家对敦煌壁画舞姿进行提炼与传承,为千年的石窟舞蹈形态插上了灵动的翅膀,让沉睡千年的天宫乐神重现人间,这不但体现了“古舞新姿”的创新理解与发展,更彰显了敦煌壁画舞蹈独树一帜的舞蹈特色和审美价值。
一、敦煌石窟壁画概述敦煌位于甘肃境内,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有着悠久历史文化。
敦煌石窟先后经历了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
敦煌壁画的风格带有浓郁的时代特色,单体来讲,西魏、北周以及唐朝的风格特色较为明显。
西魏时期的壁画,比较全面地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比如耕种、纺织、狩猎等场景均有所描绘,颜色多以白底为主,色调雅致明亮。
而北周壁画则以中原和西域风格相融合为特点,形成了面短而艳的佛像形象,在壁画发展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也是壁画变革比较活跃的一个重要时期。
唐朝壁画题材最为丰富,大致可归纳为净土变相、经变画、佛像、供养人等,多以写实“浓丽丰肥之态”为主,无论内容还是整体结构,都是首屈一指的。
从整体内容来看,敦煌壁画内容大致分为七类,即佛像类壁画、经变画、传统民族神话类壁画、供养人画像、装饰图案类壁画、抽象深奥的故事壁画、形式多种多样的山水画。
可以说,敦煌壁画的风格各具特色、不尽相同,不同程度地体现了中国气派和民族风格。
二、敦煌壁画舞蹈的舞姿特征分析敦煌莫高窟壁画舞姿的审美特点,从身体语言角度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人物的身体姿态均呈现出“S”形,面部表情柔美,手臂大多呈舒展曲线,姿态变化多端,由头部、躯干、下肢形成的三道弯体态最为突出,即身体各部位的“S”形。
Yin Yue Wu Dao·音乐舞蹈从舞姿、气质和道具看敦煌舞审美风格童昕北京舞蹈学院摘要:三道弯体态、S型动律,是多年来研究敦煌舞的艺术们家经过对敦煌壁画舞姿的观察、提炼而最终达成共识的敦煌舞蹈的审美风格。
敦煌舞源于敦煌壁画,受滋养于传统艺术,在传统与当代的历史轨迹中,其审美风格,除了三道弯体态和S型动律之外,在今天还有哪些呈现?文章以定性分析法、观察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从舞姿、气质和道具的视角重新诠释敦煌舞审美风格,认为传统艺术的审美意识带来了舞姿的对称平面风格、敦煌艺术的内在精神带来了气质的媚而不俗风格、舞蹈道具的意象传达带来了绸带的飘逸灵动风格。
关键词:敦煌舞审美风格舞姿气质道具中图分类号:J7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3-0065-04敦煌,一个友国联盟,丝绸之路的“代名词”,在今天看来,是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藏。
敦煌艺术,是古人宗教信仰的产物,也是生活文化的凝练与集中,它集结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是古老的传统文化最鲜明的代表。
今天的敦煌舞正是由此而来,1979年,大型民族舞剧《丝路花雨》以敦煌壁画为素材,融入丝绸之路的友国情意,开启了敦煌舞流派的新兴之路。
敦煌文化、传统艺术是敦煌舞创作之源泉,那么,敦煌舞的审美风格,在传统与当代的历史轨迹中,有着哪些呈现?三道弯体态、S型动律,是多年来研究敦煌舞的艺术们家经过了对敦煌壁画舞姿的观察、提炼而最终达成共识的敦煌舞蹈的审美风格,比如,史敏在《敦煌壁画伎乐天舞蹈形象呈现研究———动静中的三十六姿》一文中认为“三道弯舞姿的风格美和动态的S之美”便是敦煌舞蹈的审美情趣[1],此外在高金荣和贺燕云等敦煌舞蹈艺术家的诸多理论著作中也可寻到踪迹。
笔者认为敦煌舞蹈的审美风格,在三道弯体态和S型动律的审美情趣基础上,还有更多可挖掘的内容,敦煌舞蹈源于敦煌壁画,在敦煌文化和传统艺术的土壤中滋生的敦煌舞蹈之审美风格,不能脱离传统艺术的审美意识、敦煌艺术的内在精神和舞蹈道具的意象传达,本文力求从舞姿、气质和道具的视角,以多元丰富的角度,挖掘更加全面深入的敦煌舞审美风格。
敦煌舞的舞姿和艺术特色-舞蹈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敦煌艺术是人类历史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一大奇迹和瑰宝,举世闻名,敦煌舞则是敦煌艺术中不可或缺的珍贵部分。
在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无论历史文献还是当代舞蹈的记录中。
都没有敦煌舞这个名称。
今天以敦煌命名的舞蹈是来源敦煌莫高窟壁的大量古代舞蹈姿态,它是当代舞蹈艺术家们根据对古代敦煌壁画舞姿的研究和受敦煌乐舞壁画的灵感启发创作出来的一个新舞种。
它既涵盖了古代乐舞的内容也包含了当代人的创新,既有历史上的乐舞在敦煌壁画舞姿形象体系中的反映,又有当代舞蹈艺术工作者依据敦煌壁画舞姿研究、编创以及在表演过程中形成的当代敦煌舞蹈艺术成果。
从横向看,丰富的壁画形态给予敦煌舞特殊的多弯多曲动作特点,不同的舞姿造型背后,都有其历史背景、文化积淀,也是各个民族不同时期,历史、文化、艺术的载体,具有多元化特征。
从纵向看,敦煌壁画始终沿着历史这条主线在传承,它的发展具有统一性。
而作为一门舞蹈艺术,中国古典舞的流派之一,在流派体系的层面敦煌舞无论在静态造型还是动态走势及整体韵律上都是具有统一风格、统一内涵的舞蹈种类,它的传承和发展又具有统一性。
舞蹈艺术是以肢体语言为语汇,通过形态表现来演绎主题、展示情节,表现情感。
作为古典舞流派之一,敦煌舞既保持着中国古典舞的审美,也在很多方面充分彰显出她的与众不同。
敦煌舞是以敦煌莫高窟壁的舞姿形象为原型,经过当代舞蹈艺术家、编导者和研究人员的再创作,重新复活于舞台之上的一个新舞种。
敦煌舞蹈姿态万千,华夷杂陈,千年壁画中的精彩表演就像放电影、录像中的镜头一样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这些舞蹈从服饰打扮、舞姿和所配合的音乐乐器等方面可判断来自四面八方,如六腰舞(又称绿幺、六幺等)来自中原,胡旋舞、胡腾舞来自中亚,半裸光脚的天竺舞来自印度等国。
在中国历史上,舞蹈和音乐都是中原与以及印度、阿富汗等中亚、南亚各国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汉民族与突厥、回鹘、龟兹、吐蕃、楼兰等地各民族由于社会动荡或其它原因而引起民族迁徙,各民族大融合等情况也都促进了各种舞蹈的互相影响与合流。
摘要:敦煌壁画中有大量的伎乐天形象,现代人经过观察和研究,将静止的舞姿“复活”到舞台上,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敦煌舞风格独特,表现在s型的三道弯体态、独特的神韵和气韵及文化的贯穿上。
了解敦煌文化,用精神世界去引领气息、眼神和形态等,才能展现出敦煌舞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敦煌舞;敦煌壁画;风格;s型三道弯体态;神韵;气韵
0引言
敦煌舞姿图在敦煌学艺术领域独树一帜。
在莫高窟有内容的492个洞窟中,绘制伎乐形象的洞窟有200多个,有3400余身伎乐天形象。
古时佛教的传播,使中亚、西亚不同风格的舞种传入,敦煌当地艺人将其与敦煌当地的舞蹈相互融合,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舞蹈,继而传入中原地区,其映入皇室眼帘之后,又融入了大量汉唐的舞蹈元素。
这种舞蹈从敦煌到中原地区,再到河西地区,经过多次的碰撞,更具欣赏性,这些技艺高超、独具风格的舞蹈在敦煌壁画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1979年5月,《丝路花雨》第一次展现在世人面前,这部舞剧将敦煌壁画中的舞姿图“复活”呈现在舞台上,技艺精湛,舞姿柔婉,以独特的风格特色吸引了无数的观众。
1敦煌舞的风格
所谓风格,是从内容到形式,从动律到造型,手、眼、身法、步以及各种因素和谐统一而表现出来的基本特色。
[1]莫高窟壁画以佛教的经变故事为主,包含了天宫伎乐和世俗的婚嫁图等。
敦煌壁画中的舞姿在不同的年代虽有不同的特色,但其基调的相同之处在于都以佛教思想为主,这形成了它独特的风格性。
在敦煌舞中,形、神、气、韵的展现是敦煌舞风格性需把握的主体,是敦煌舞独特韵味演绎的关键。
1.1形态――s型的三道弯
敦煌壁画舞姿图中,曲线性鲜明。
现代人在“复活”壁画舞姿时,将其与现代审美结合,用圆曲的“s”形态动作对舞姿进行连接,s型的特点在于它的圆曲。
敦煌舞可分为俗乐舞和天乐舞,天乐舞音乐舒缓,以宁静为主,体现大慈
大悲的菩萨普度众生。
通过s型的动作形成的三道弯体态,温婉柔美,具有独特的风格特色。
s型的三道弯体态是敦煌舞所独有的形态风格。
我们可以在傣族舞、胡旋舞、印度舞中看到“s”型或“三道弯”的体态。
区别于这些舞种,敦煌舞通过“s”型流动的动作,最终停在“三道弯”的体态和造型。
敦煌舞的“三道弯”包括了手臂的三道弯和身体的三道弯。
手臂的三道弯是指肘、腕和手指经过舞蹈动作的变化所形成的三道弯。
身体的三道弯是指头部到肩部,头的位置有正位、侧位、旁侧位、仰位、腑位、偏位;[2]肩部到胯部,这一部分是形态风格的中心,需把握s型动作中的拧、曲、倾等风格;胯部到脚部所形成的三道弯体态,其中脚趾也需勾起,每个动作都要延伸到神经末梢,才能显示出敦煌舞的与众不同。
1.2神韵――心神合一,形神兼备
神韵是指在眼神和表情的配合下,传递心底最真实的想法。
敦煌舞独特风格性还体现在“形神兼备”。
敦煌舞强调精神层面以佛教思想贯穿其中,以神领形,再通过肢体的语言以形传神。
敦煌壁画中的表演内容和表演节目等称为伎乐,在天宫奏乐的乐伎称为伎乐天。
壁画中的乐舞形式大致可以分为飞天伎乐、天宫伎乐、不鼓自鸣乐、经变乐舞、世俗乐舞、伽陵频迦、药叉伎乐等。
[3]不同的伎乐天形象,其神韵也是各不相同的。
敦煌舞的眼神有环视、虚视、亮相、垂视、收和放。
敦煌舞中,演绎菩萨形象时,眼神要温婉、平静,其中垂视的眼神较多,壁画中菩萨垂视众生,慈眉善目。
而愉快、跳跃、活泼的眼神,这些多用于刻画飞天乐伎等。
不同的眼神所表现的舞者的心境和思想是各不相同的。
在伎乐天形象的演绎中,舞者是传递佛音的天国“乐伎”,因而要注重心灵语言的表达,用肢体语言表达内心平静的心境,自身完全投入其中,感受高雅的气质,通过灵动的舞姿,传递佛教的善与美。
1.3气韵――抑扬顿挫,以意领气
敦煌舞的气息,始发自胸部,连贯并存有顿挫感,将气息不断地延伸,通过气韵将壁画舞姿中的点、线、面连接起来,抑扬顿挫,独具风格。
区别于古典舞,敦煌舞的气息顿挫感强。
“气息”和我们的“意念”是分不开的,以意领气,传神达意,才能将敦煌舞的气韵之美展现出来。
不同的气韵对不同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重要的作用。
深沉的呼吸可以展现出佛国世界中菩萨形象的平和、善良和温婉,形成一种静谧、安详的氛围。
例如,我们看到的舞蹈剧目《千手观音》,在对观音形象的塑造过程中,舞者需调整自我,达到一种禅定的状态,心境平和,用意识引导气息,将气韵贯穿其中,神韵平和、安详。
唯有这样,才可以塑造出菩萨普度众生的形象,形成天国肃穆的氛围。
快速的呼吸,欢快,刚健有力,具有跳跃性,配合灵动的表情可以表现出天国世界歌舞升平、一片欢腾的景象。
例如,莫高窟112窟的反弹琵琶飞天图,此造型是敦煌舞中最具代表性的动作之一――“反弹琵琶”。
舞者身体整体的弧线呈s形,反手弹拨琵琶,下肢单腿着地,主力腿膝微弯,另一条腿膝盖弯曲呈90°,脚指头勾起,向左出胯,形成三道弯体态。
她整个身体的重心在主力腿上,虽然身体姿态多处呈现三道弯的姿态,但重心并没有沉下去,因其核心力量在于腰部,气在丹田,在动作的衔接过程中始终有一口气贯穿其中,气韵的贯穿带动神韵。
其在吸气和吐气的同时,神态也随之变化。
2敦煌舞风格性的表现应在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
敦煌壁画舞姿图具有浓郁的佛教色彩,舞者在演绎过程中,首先要全身心地投入角色之中,将其慈悲为怀的广阔胸径融入自身的情感之中,不能片面地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动作应做到发自内心,用内在的精神意念来支配肢体,将神态完美结合,才能展现出佛国世界乐伎们的形象。
对敦煌悠久文化的了解程度会影响舞者演绎时的内心世界。
例如,全球首部大型沙漠实景演出《敦煌盛典》以墨丁和绿珠的爱情为线索,将敦煌壁画中的俗乐舞作为演绎的重点,通过六个不同的篇章来演绎敦煌在千年之前由繁盛
到衰落的历程,演绎者若不能对敦煌文化有一个清晰明了的认识,很难将其演绎成功。
敦煌舞风格特性的表现一定要在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唯有这样,才能使舞蹈富有生命和内涵,才能满足观众的文化需要。
3结语
敦煌舞具有浓郁的佛教色彩,其体态、气韵和神韵都具有独特的风格性。
正是这种独特的风格成就了敦煌舞独特的审美,将古代宗教艺术的精髓融入其中,满足了现代人的文化需求。
表演者在演绎敦煌舞的过程中,应该详细地了解敦煌壁画舞姿中形态和神态的独特美感,用丰富的文化知识充实精神世界,在演绎中充分展现佛教的神圣,演绎出敦煌舞的独特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