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舞姿的艺术特点
- 格式:pdf
- 大小:1.35 MB
- 文档页数:2
浅谈敦煌舞蹈的艺术审美特征作者:暂无来源:《尚舞》 2021年第3期王紫宁【摘要】敦煌舞蹈是敦煌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典舞的重要流派之一,它有别于戏曲古典舞,是以敦煌壁画为基础进行构建形成。
正是由于敦煌舞蹈的构建源自敦煌壁画,因此敦煌舞蹈审美特征的形成受敦煌壁画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敦煌壁画舞姿形式是经过了时间的洗礼,融合多种舞蹈风格于一体,成就了今天敦煌舞独特的审美特征,形成极具西部特色的古典舞。
敦煌舞蹈的审美特征不仅体现在动作舞姿上,也体现在文化精神内涵中。
【关键词】敦煌舞蹈;审美特征1.敦煌乐舞发展概述1.1敦煌壁画舞姿的历史溯源敦煌壁画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历史,历经十六国、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宋朝、西夏以及元朝等十个朝代,许多敦煌学者从多视角出发对壁画的发展时间进行了阶段性划分。
王克芬先生根据敦煌壁画的时代背景以及壁画舞姿的不同风格、韵律进行了阶段划分,即十六国和北朝多元杂萃的敦煌舞蹈为早期;隋唐时期灿烂辉煌的敦煌舞蹈为中期;五代至元朝传承、变异且出新的敦煌舞蹈为晚期。
郑如中先生根据壁画的艺术风格、构图的表现形式、乐舞内容及绘画技法等方面进行了阶段划分,即北凉、北魏及西魏为早期阶段;北周及隋朝为中期阶段;唐朝及五代为盛期阶段;宋朝、西夏及元朝为晚期阶段。
谢生宝和凌云曾根据敦煌莫高窟壁画的题材及形式的演变进行了阶段划分,即北朝(北凉、北魏、西魏和北周)为初兴期;隋朝为变革期;唐朝为鼎盛期;五代、北宋、西夏和元朝为衰弱期。
还有不少专家从其他视角对此进行了阶段划分,但不管怎么划分,都与历史发展、朝代更迭以及政治经济相关联。
敦煌舞学派创始人高金荣教授从舞蹈研究的视角出发,根据壁画不同时期的舞姿形态进行了阶段划分,即北凉、北魏、西魏及北周为早期;隋朝为中期;唐朝及五代为盛期,宋朝、西夏及元朝为晚期。
从舞蹈视角出发进行研究,等同于将所有独立的壁画舞姿联系起来,统一在一个整体中,找到它们的共同之处,从中获取元素创建完整的敦煌舞教材,并形成教学体系。
兰台世界2012·9月上旬20世纪70年代之前,敦煌舞蹈在任何历史文献中都未有相关记录,也没有敦煌舞蹈这个名称。
直到敦煌壁画被考古学家发现,壁画上众多舞蹈形态为现代舞蹈艺术家们研究中国舞蹈的历史起源与发展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素材,更给他们带来了无限的灵感与启发,在现代舞台上创作复活敦煌舞蹈。
敦煌舞蹈由内而外、以舞说情,以古代乐舞为原型和基础,结合现代舞元素,既反映了敦煌壁画上的原始舞姿,又具有现代舞的艺术效果,可谓穿越古今、绝妙无比。
本文拟对古代敦煌舞蹈进行历史探源,从中探析敦煌舞蹈的形态特征与艺术特色,再现这一古老而现代、优美、华丽的舞蹈艺术形象[1]1。
一、古代敦煌舞蹈的文化、艺术渊源敦煌舞蹈顾名思义与敦煌莫高窟有莫大的关系。
敦煌莫高窟始建于秦朝,是当今世界洞窟艺术中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宝库。
其中已被发现和修复的敦煌壁画记录了从汉唐至明清的人间百态,令人眼花缭乱、流连忘返。
敦煌壁画的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包括经济、社会、宗教、民俗、生活、文化等方方面面,是中国历史与文化的聚宝盆。
敦煌莫高窟中几乎每一个洞窟内均有壁画,而其中大部分壁画都有舞蹈形象。
它们惟妙惟肖、千姿百态,中国舞蹈史自汉唐以来的发展演变历程在敦煌壁画中如画卷般娓娓道来。
因此,对中国舞蹈史来说,敦煌壁画无疑有着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中国古代敦煌舞蹈的文化渊源。
古代敦煌舞蹈是中国古典舞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中国古典舞是历代舞蹈表演者和创作者经过长年累月对中国传统民间舞蹈和民族舞蹈的创作、提炼、加工、整理和实践检验,形成和流传于世的舞蹈典范。
通常而言,世界各地的古典舞都具有程式严谨、动作规范、技巧高超等特点。
除此之外,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古典舞还具有反映各个国家和民族特色的风格特点。
中国的古典舞,以汉民族为例,其舞蹈姿态绝大多数寄生于戏曲舞蹈之中。
在出土或被发现的大量古代雕塑、壁画、石砖、陶器、绘画等文物中,汉族古典舞的造型与姿态随处可见。
浅析敦煌舞的审美特征作者:刘李梅来源:《艺术评鉴》2020年第20期摘要:敦煌舞脱胎于敦煌壁画,它是壁画中涵盖的中原乐舞和西域各民族舞姿形象的模拟再现,有着独特的审美。
本文从“形态、风格、意象、意境”四个方面来分析敦煌舞的审美特征,了解其肢体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敦煌舞形态风格意象意境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20-0034-03敦煌舞作为古典舞流派之一,可谓别具一格,独树一帜,其舞蹈形象背后浓缩了千年历史中众多朝代舞蹈文化的精髓,它不仅在形态和风格上有着独特的风彩,还在意象和意境的呈现上精妙绝伦。
一、敦煌舞的形态美(一)三道弯——曲中求圆“三道弯”是一种较为典型的舞蹈形态,它存在于东方各民族的舞蹈之中,如傣族舞、东北秧歌、云南花灯等民族舞中都呈现出“三道弯”的姿态,由于历史文化、审美观念等差异,各舞种的三道弯姿态形似而神不似,各有各的特色与魅力。
敦煌舞的“三道弯”呈现出婀娜曼妙的气质,有着神的典雅端庄与神秘感。
赤足勾脚,整体的体态重心向下沉,胯部向左或右顶出、身体稍稍向前倾是敦煌舞“三道弯”的独特之处。
敦煌舞“三道弯”的形成有其特定的成因,敦煌舞脱胎于敦煌壁画,而敦煌壁画中唐代舞蹈占了三分之二,佛教兴盛,中原与西域乐舞文化交流频繁的唐代孕育出的唐代舞蹈使得敦煌壁画中的舞蹈形象既有中原乐舞的柔美却又不失西域乐舞的豪放以及佛教舞蹈的神秘感。
因此,“三道弯”的姿态经过后代舞蹈工作者的再次创造以及舞蹈演员的完美演绎后,婀娜曼妙的神秘气质冲击着视觉,给欣赏者留下无尽的回味。
无论是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中的经典舞姿“反弹琵琶”,还是舞蹈《飞天》都生动地展现了敦煌舞中“三道弯”的曲线美。
(二)飞天形象——含蓄婀娜舞蹈旨在創造高度典型的艺术形象。
敦煌舞标志性的舞蹈形象是含蓄婀娜的“飞天”。
据历史记载,“飞天”本是佛教天歌神“乾达婆”和天乐神“紧那罗”的合称,它们的外观似人非人,头上还长着角,职责是侍奉佛陀与帝释天,它们与成形于壁画上的飞天形象相比有很大的差别,敦煌壁画千姿百态的飞天形象是随着丝绸之路的兴起不同文化的相互摩擦与碰撞才逐渐形成的,先后包括“西域式飞天、北魏飞天群、南朝飞天、龟兹飞天、盛唐飞天、中晚唐飞天、宋元时期的飞天”,每个时期的飞天形象都姿态各异,异彩纷呈。
浅析唐朝敦煌壁画中天宫伎乐的表现形式
唐朝敦煌壁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瑰宝之一,其中天宫伎乐是唐代绘画中的重要主题之一。
天宫伎乐是指天宫神仙们在神仙殿中演奏乐曲、歌舞的场景。
下面我们就来浅析唐朝
敦煌壁画中天宫伎乐的表现形式。
一、角色形象的刻画
在唐朝敦煌壁画中,天宫伎乐中的角色形象主要有三种,分别是神仙、神鹰和天使。
神仙们多为男性形象,头戴罗敷冠或翠羽冠,身着华丽的长袍。
神鹰被刻画出极为鸟兽化
的形象,可以把乐器弹奏得出神入化的效果。
天使则身穿丝绸羽翼,手执乐器,展现出绮
丽的形态。
二、乐器的刻画
天宫伎乐的表现形态,最重要的是对乐器的精细刻画。
唐朝敦煌壁画中,乐器的种类
和形态多种多样,有琵琶、笛子、箫、筝等常见的乐器,也有珂罗版、排箫、铁石琴等罕
见的乐器。
同时,每一种乐器都被刻画得极为细致,琵琶的琴弦、箫的管孔、珂罗版的止
鼓等等,一一被描绘出来,展现出质感和光泽。
三、舞蹈的表现
天宫伎乐在唐朝敦煌壁画中,也通常与舞蹈相结合。
在壁画中,神仙、神鹰和天使在
弹奏乐器的同时,也在舞蹈中发挥出来。
一些舞姿优美的动作,被刻画得非常生动和真实,展示了作者精妙的技艺。
综上所述,唐朝敦煌壁画中天宫伎乐的表现形式,不仅展示了唐代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更是对古人对音乐艺术的一种表达。
同时也使我们对唐朝的音乐、舞蹈等方面有了更
深入的了解。
芭蕾舞敦煌飞天赏析芭蕾舞《敦煌飞天》是一部触动人心的作品,展现了中国传统艺术和现代舞蹈相结合的魅力。
这部作品由中国舞蹈家杨丽萍创作,以历史悠久、美轮美奂的敦煌壁画为灵感源泉,赋予了独特的审美和情感内涵。
敦煌壁画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以其精湛的绘画技艺和千年的历史沉淀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杨丽萍借助舞蹈的语言,将壁画中的神秘和神圣渗透到每一个动作和姿态中。
在舞台上,舞者们如同化身成了壁画中的活生生的人物一般,轻盈而又婀娜地展现出古代人物的仪态和姿势。
他们优美的舞姿,动人的眼神,将观众带入了故事的情境中,令人心旷神怡。
《敦煌飞天》的舞台设计简洁而富有创意,将壁画背景融入到舞台中,为观众还原了敦煌壁画的艺术风采。
同时,灯光的运用更是将舞台氛围与情感表达达到了巅峰。
在动态的灯光变化之中,观众仿佛看到了壁画中飞天的栩栩如生,仿佛能感受到时间的流转和古代文化的魅力。
通过《敦煌飞天》这部作品,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杨丽萍作为编舞师的独到才华,更可以感受到古代文化在当代舞台上的生机与活力。
这种将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创作方法引发了人们对于古代文化的思考,并启发了人们对于当代艺术的新的认识。
在欣赏《敦煌飞天》时,我们不仅可以从中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还可以深入思考当代艺术如何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发展出新的艺术形式。
这一点对于当代舞蹈及其他艺术形式的创新非常重要。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文化传统,将其与当代生活相结合,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
总而言之,《敦煌飞天》作为芭蕾舞中的经典之作,通过对敦煌壁画的创作和重新演绎,展现了中国传统艺术与现代舞蹈的完美结合。
它不仅在艺术层面上给观众带来了震撼和享受,更有着深远的文化内涵与启发。
这部作品的成功对于推动当代艺术的创新和同时保护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赏析。
浅析唐朝敦煌壁画中天宫伎乐的表现形式唐朝敦煌壁画是中国艺术史上一段重要的艺术遗产,其中天宫伎乐是壁画中常见的主题之一。
天宫伎乐是指传说中天宫中所演奏的音乐,描绘了宫廷乐舞的盛况,以及天宫伎乐的表现形式。
本文将对唐朝敦煌壁画中天宫伎乐的表现形式进行浅析。
一、天宫伎乐的主要表现形式1. 乐器:在壁画中,天宫伎乐所使用的乐器种类繁多,包括琵琶、筝、箜篌、笙、箫、铃、钹、鼓等。
这些乐器的造型精美,形态各异,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力。
2. 乐师:壁画中描绘的天宫伎乐的乐师形象丰富多样,有男性乐师、女性乐师,有神仙形象的乐师,还有常人形象的乐师。
他们或弹琴、弹筝,或吹笙、吹箫,或叩铃、敲鼓,或唱歌、跳舞,形态各异,生动鲜活。
3. 乐舞:天宫伎乐壁画中常常描绘乐师们边演奏边舞蹈,其舞姿优美、动作矫健,展现了唐代宫廷舞蹈的特点。
乐舞形式有独舞、对舞、群舞等。
二、天宫伎乐的意义和特点1. 宗教意义:天宫伎乐主题的壁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
壁画中描绘的乐师和舞者都是神仙形象,体现了人们对神明、仙者的崇拜和祈愿之意。
2. 社会意义:壁画中的天宫伎乐场景反映了唐朝宫廷乐舞的盛况,显示了唐朝社会的繁荣和富饶。
壁画中乐师、舞者身着华丽的宫廷服饰,展示了社会上层人士的贵族形象。
3. 人文意义:天宫伎乐的壁画表现形式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和艺术审美意义。
乐师们的丰富表情和舞者们的优美舞姿,传达着音乐、舞蹈所带来的快乐和美好的情感体验。
三、天宫伎乐的影响和传承1. 艺术影响:唐朝敦煌壁画中的天宫伎乐形象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对后来的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壁画中描绘的乐师形象和乐舞场景在后来的绘画中被广泛运用,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的重要题材。
2. 文化传承:唐朝敦煌壁画中的天宫伎乐形象反映了唐代社会文化的一面。
它不仅代表了唐代宫廷乐舞的风貌,也展示了唐代人们对音乐、舞蹈艺术的热爱和推崇。
这种热爱和推崇对后来的音乐、舞蹈艺术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敦煌舞蹈赏析感受敦煌舞蹈是中国古代舞蹈的一种独特形式,它是中国舞蹈史上的珍贵遗产,也是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敦煌舞蹈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观众和艺术爱好者。
在观赏敦煌舞蹈时,人们常常会被其美丽的舞姿、优美的音乐和深刻的内涵所感染和震撼。
下面,我们将对敦煌舞蹈进行赏析,分享我们的感受。
首先,敦煌舞蹈的舞姿优美动人。
敦煌舞蹈以其独特的舞姿和优美的舞蹈动作而闻名于世。
在敦煌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舞者们的舞姿多姿多彩,舞蹈动作流畅自然,充满了优美的韵律感和艺术美感。
舞者们的身姿轻盈飘逸,仿佛在舞台上展现着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让人不禁为之倾倒。
在观赏敦煌舞蹈时,我们常常会被舞者们的舞姿所折服,感叹其美丽动人之处。
其次,敦煌舞蹈的音乐优美动听。
敦煌舞蹈的音乐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与舞蹈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敦煌舞蹈的艺术魅力。
敦煌舞蹈的音乐以其优美动听而著称,它融合了古代音乐的特点,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在观赏敦煌舞蹈时,我们常常会被其音乐所感染,仿佛置身于古代的宫廷舞台上,感受着那份古老而深沉的艺术情感。
再次,敦煌舞蹈的内涵深刻丰富。
敦煌舞蹈不仅仅是一种舞蹈形式,更是一种文化艺术的表达和传承。
敦煌舞蹈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它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和人们的审美情趣,传承了古代艺术的精髓和智慧。
在观赏敦煌舞蹈时,我们常常会被其深刻的内涵所感染,感受到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感悟到人类文明的伟大和永恒。
最后,敦煌舞蹈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艺术感受。
敦煌舞蹈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艺术感染力而为人所称道。
在观赏敦煌舞蹈时,我们常常会被其美丽动人的舞姿、优美动听的音乐和深刻丰富的内涵所感染,感受到艺术的美好和力量。
敦煌舞蹈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代文化的魅力和魅力,感悟到了艺术的伟大和永恒,为我们的心灵带来了无尽的愉悦和震撼。
综上所述,敦煌舞蹈是中国古代舞蹈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历史内涵而为人所称道。
“反弹琵琶”:敦煌壁画舞姿艺术形象来源考“反弹琵琶”是一种古老的舞蹈,它的形象曾经在敦煌壁画中被发现。
敦煌壁画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珍贵遗产,不仅在艺术表现和历史价值上具有重要意义,更在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敦煌壁画中“反弹琵琶”舞姿的艺术形象来源进行考察和分析,探究其在历史文化中的意义和价值。
敦煌壁画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杰作,源远流长,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高超和博大精深。
“反弹琵琶”舞姿作为敦煌壁画中的一个场景,不仅在舞蹈艺术上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敦煌壁画中的“反弹琵琶”舞蹈形象不仅是对古代乐舞艺术的再现,更是对古代社会生活和文化风貌的真实记录,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意义。
敦煌壁画中的“反弹琵琶”舞姿艺术形象来源于古代的音乐舞蹈活动。
在中国古代,音乐舞蹈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既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艺术表现。
在敦煌壁画中,“反弹琵琶”舞姿以其华丽多姿、生动活泼的形象,展现了古代音乐舞蹈艺术的风采和特色,成为了古代乐舞文化的生动写照。
敦煌壁画中的“反弹琵琶”舞姿艺术形象源自古代社会的生活场景和文化风貌。
敦煌壁画作为敦煌莫高窟的代表作品,其中所呈现的各种场景和形象,都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了社会生活、宗教信仰、艺术娱乐等方面的内容。
“反弹琵琶”舞姿作为敦煌壁画中的一个场景,呈现了古代人们在音乐舞蹈中的欢乐场景,体现了古代社会的休闲娱乐和文化氛围,展现了古代社会的生活风貌和文化特色。
敦煌壁画中的“反弹琵琶”舞姿艺术形象来源考察,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敦煌壁画和古代音乐舞蹈艺术,更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和文化风貌。
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杰出代表作品,敦煌壁画的各种艺术形象,都是我们认识和传承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依据和实践基础。
希望我们能够更加重视和研究敦煌壁画中的“反弹琵琶”舞姿,更加珍惜和传承中国古代艺术的珍贵遗产,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出积极的贡献。
敦煌舞蹈男子舞姿中金刚力士形象的运用探析敦煌舞蹈作为中国传统戏曲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表现形式上充满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在敦煌壁画中,男子舞姿中金刚力士形象的运用非常突出,这种形象不仅展现了男子舞蹈者的阳刚之美,还融合了佛教文化的精髓,体现了中国古代舞蹈艺术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对敦煌舞蹈男子舞姿中金刚力士形象的运用进行探析,以期加深对敦煌舞蹈艺术的理解和认识。
金刚力士形象在敦煌舞蹈男子舞姿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呢?在敦煌壁画中,男子舞蹈者通常身穿华丽的戏曲服饰,头戴华冠,手持令旗或者其他道具,舞姿雄壮威武,具有强烈的舞者气质。
而在他们的动作中,经常融入了金刚力士的形象,比如高举双臂、张开双腿、挺胸拔背、蓄势待发等。
这些动作既表现了舞者强健有力的体魄,又展示了金刚力士所具有的威猛形象,体现了男子舞蹈者的阳刚之美。
金刚力士形象在敦煌舞蹈男子舞姿中的意义是什么呢?金刚力士是佛教文化中的护法神,具有坚定的信仰和威武的形象,在佛经中常被描述为拥有超凡力量,具有无坚不摧的力量。
在敦煌壁画中,男子舞者通过表现金刚力士的形象,不仅展现了自己的阳刚之美,更是在舞蹈中融入了佛教文化的精髓,体现了对于佛教信仰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金刚力士形象的运用还使得敦煌舞蹈艺术更加具有神圣性和崇高性,为传播佛教文化和弘扬中国传统舞蹈艺术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金刚力士形象的运用在敦煌舞蹈男子舞姿中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启示呢?金刚力士形象的运用不仅丰富了敦煌舞蹈的艺术表现形式,更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和表现平台。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敦煌舞蹈男子舞姿中的金刚力士形象,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佛教文化,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舞蹈艺术。
金刚力士形象的运用也为当代舞蹈创作提供了新的灵感和素材,可以通过将金刚力士形象与现代舞蹈的表现形式相结合,创作出更有新意和独特魅力的舞蹈作品,丰富和拓展中国舞蹈艺术的内涵和外延。
敦煌舞舞姿反弹琵琶的艺术魅力解析作者:李姊薇李琦来源:《艺术评鉴》2023年第22期【摘要】敦煌舞舞姿中的反彈琵琶形象非常典型,无论是原壁画构图还是舞台形象都具有独特的魅力。
因此,本文通过案例分析法、对比研究法等相关研究方法,对敦煌壁画中持琵琶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入探析,并对反弹琵琶的舞台形象姿态进行细究,最后通过对反弹琵琶舞台作品的梳理和分析,总结出敦煌舞舞姿反弹琵琶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敦煌舞姿反弹琵琶舞台形象艺术魅力实现路径中图分类号:J63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3)22-0001-07敦煌舞,是依托于敦煌壁画中的舞姿造型发展而来。
自1979年舞剧《丝路花雨》成功问世,敦煌舞历经四十余年的发展,形成了以教材、人才、剧目三要素为核心的敦煌舞蹈流派。
敦煌舞的代表性舞姿之一——反弹琵琶,以其独特的身体线条、精巧的服饰装扮而广为熟知。
如今形成的诸多舞台艺术作品,都源于其蕴含的无限魅力。
正是这种魅力,使得舞蹈工作者们躬耕笃行,通过对原有壁画舞姿的模仿,再以创作者的身份进行加工改造,赋予其多样的生命感,实现从建模到建维的过程,使其样态形式得以丰富发展。
一、与古为新:敦煌舞舞姿反弹琵琶的艺术建构(一)历史溯源敦煌壁画中手持乐器的形象诸多,其中包括打击乐器、弹拨乐器、吹管乐器和拉弦乐器等,琳琅满目、数不胜数。
然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舞蹈形象是手持弹拨乐器——琵琶。
这种舞蹈形象从北朝到唐朝,历经多个时期,包括北魏、西魏、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到五代、宋时逐渐萧条。
壁画的内容通常以载歌载舞的形式出现,尤其自唐朝开始,逐渐演变为大型乐舞的特定形式,即经变乐舞,具有较强的写实性。
琵琶作为一种弹拨乐器,最早出现在秦朝。
后随着西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开启,在与西域各国的交往交流中,其种类和曲目也逐渐多样化,并被广泛应用于民间音乐、戏曲、舞蹈等领域。
持琵琶而舞的舞蹈形式也在文化互鉴中形成,并吸收了外来舞蹈如“胡旋舞”“胡腾舞”等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