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银行的风险与监管
- 格式:pdf
- 大小:1.02 MB
- 文档页数:4
什么是影子银行影子银行是指什么按照金融稳定理事会的定义,影子银行是指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包括各类相关机构和业务活动)。
下面是为大家的影子银行的相关知识,欢送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尽管没有官方定义,业界普遍认为行使商业银行之功能,未受严格监管的机构,即为“影子银行”。
目前国内的“影子银行”,并非是有多少单独的机构,更多的是阐释一种躲避监管的功能。
如人人贷,不受监管,资金流向隐蔽,是“影子银行”。
几乎受监管最严厉的银行,其不计入信贷业务的银信理财产品,也是“影子银行”。
目前“影子银行”有三种最主要存在形式:银行理财产品、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产品和民间借贷。
中国银监会xx年报首次明确影子银行的业务范围:“银监会所监管的六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及其业务、商业银行理财等表外业务不属于影子银行。
”按照金融稳定理事会的定义,影子银行是指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包括各类相关机构和业务活动)。
影子银行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因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期限错配、流动性转换、信用转换和高杠杆。
银监会高度关注影子银行问题,积极采取措施防范银行体系外风险向体系内传导。
年报强调,从实践看,我国绝大局部的信用中介机构都已纳入监管体系,并受到严格监管,银监会所监管的六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及其业务(包括信托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货币经纪公司、汽车金融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商业银行理财等表外业务不属于影子银行。
影子银行系统(The Shadow Banking System)的概念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麦卡利首次提出并被广泛采用,又称为平行银行系统(The Parallel Banking System),它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结构性投资工具(SIV)等非银行金融机构。
“影子银行”的概念诞生于xx年的美联储年度会议。
我国影子银行风险管理研究摘要:影子银行在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它又被称作为影子银行系统或平行银行系统。
近年来,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在迅速发展壮大,逐步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影子银行系统。
它在推动我国经济金融进步的同时,自身的脆弱性也可能成为日后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本文从国内外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出发,基于风险管理与控制的角度,旨在探讨我国影子银行的潜在风险,并提出合理的监督管理意见。
关键词:影子银行;风险管理;监管模式一、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2011年4月,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对影子银行作了严格界定。
影子银行是游离于银行的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的信用中介体系。
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尚处于初期不成熟的阶段,主要以银行理财产品、民间借贷机构、银信理财合作机构等作为载体。
衍生产品种类少、资金量小、运作体系相对简单以及相对较低的杠杆率是我国影子银行现阶段发展的主要特点。
2011年,美国拥有资产达23万亿美元的全球规模最大的影子银行系统,欧元区也拥有22万亿美元资产的影子银行规模。
数据显示,中国影子银行融资规模总计约为人民币20万亿元,相当于目前中资银行放贷市场规模的三分之一。
与国外影子银行“以小博大”的经营方式不同,我国影子银行的投资经营活动在银监会的严格管理监督之下,其经营杠杆率相对国外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系统性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但是由于我国金融环境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影子银行面临风险种类多样,来源也比较广泛。
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程度越来越大,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我国影子银行将与商业银行产生密不可分的联系,值得管理机构的重视与关注。
二、我国影子银行风险的主要来源我国影子银行与传统商业银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二者不仅在利益上互惠互利,创造出巨大的财富和潜在利润,同时也在风险上相互传导,存在不容忽视的金融风险隐患。
目前我国影子银行风险的来源主要有:1.投资者与筹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作为一名投资者,最关心的是自己资金投入的未来价值,也就是可以获得的受益。
加强对我国影子银行业务监管的思考摘要:当前我国影子银行体系迅速发展及其影响已成为经济金融界一项重要研究内容。
本文从影子银行的内涵和特点入手,对我国影子银行机构业态和特点进行了归纳,分析了影子银行快速发展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并就加强我国影子银行业务和体系监管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影子银行;风险;监管一、影子银行的概念和特点(一)影子银行概念影子银行最早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麦卡利于2007年在美联储年度会议上提出,又称为平行银行系统(The Parallel Banking System),指的是游离于金融监管体系之外的,与传统、正规、接受金融管理部门监管的商业银行系统相对应的金融机构。
2011年,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在《影子银行:划定范围》一文中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对“影子银行”进行了定义,成为目前较为全面和权威的定义。
广义“影子银行”是指“任何(部分或全部)在正规银行体系之外的信用中介机构和信用中介活动”。
狭义的“影子银行”是指常规银行体系之外,易引发系统性风险或监管套利的信用中介活动和机构,特别是那些包含期限或流动性转换,引发不适当的信用风险转移和一定程度杠杆累积的信用中介活动和机构。
(二)我国影子银行涉及的主要业态从目前国内专家和学者对我国影子银行体系主要涉及的业态研究看,主要分为三类:一是理财业务,包括商业银行表外理财、证券公司集合理财、基金公司专户理财等;二是基金业务,包括证券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投连险中的投资账户、企业年金、住房公积金等;三是融资性业务和融资性机构,包括小额贷款公司、非银行系统融资租赁公司、专业保理公司、金融控股公司、典当行、担保公司、票据公司、第三方支付公司、有组织的民间借贷、财务公司、信托投资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
(三)影子银行呈现的主要特点1、经营高杠杆性。
这是影子银行较为显著的特点。
由于融资渠道不及商业银行宽,资金力量不够雄厚,影子银行机构在资金来源成本相对较高的情况下,为追求投资项目的利润,一般会采取高的杠杆率举债经营,这是多数影子银行机构采用的经营策略。
中国影子银行报告一、本文概述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和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影子银行在中国经济中的角色日益显著。
本报告旨在全面剖析中国影子银行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以期为政策制定者、市场参与者和研究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我们将对影子银行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在中国金融体系中的定位。
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影子银行的发展历程,分析其背后的驱动因素以及市场结构的变化。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对影子银行的风险特征进行详细剖析,包括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等方面,以揭示其潜在的系统性风险。
随后,我们将对中国影子银行的监管现状进行评估,分析监管政策的有效性及面临的挑战。
我们还将探讨影子银行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包括其对中小企业融资、房地产市场、货币政策传导等方面的影响。
我们将对影子银行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我们希望通过本报告,为关注中国影子银行问题的各界人士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为推动中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二、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历程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伴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和深化,以及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迁而逐步演进的。
其发展脉络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步萌芽期。
在这一阶段,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始涉足类似银行的业务,如信托公司、担保公司等。
这些机构通过发行信托产品、提供担保服务等方式,为实体经济提供了一定的融资支持,初步形成了影子银行的雏形。
第二阶段,快速发展期。
随着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和金融机构对利润的追求,影子银行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在这一阶段,影子银行机构数量大幅增加,业务范围也迅速扩大。
除了信托公司、担保公司外,还包括了典当行、小额贷款公司、私募基金等多种形态。
这些机构通过发行理财产品、提供委托贷款等方式,为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
第三阶段,风险暴露期。
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和金融监管的加强,影子银行的风险开始逐渐暴露。
金融天地315影子银行的定义、类型及风险监管研究亢艺璇 河北大学管理学院会计学专业摘要: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金融市场机制的逐步深化,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涌现出了一系列问题。
其中尤以2012年以来不断升温的影子银行最为突出。
本文通过对前人关于影子银行问题的研究分析,对比中外国家该问题不同的特点与现状,讨论了目前这一问题在监管方面仍存在的一些争议,在今后防范风险与继续深入研究提出几点意见。
关键词:影子银行;金融衍生工具;监管漏洞;监管重点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7-0315-01一、中外对于影子银行的定义影子银行这一词汇首次出现在人们视野中是在2007年,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的执行董事保罗麦卡利公开提出,他将其定义为“非银行投资渠道、工具和结构性产品杠杆化的组合”,影子银行为从事金融中介活动,具有与传统银行类似信用、期限或流动性转换功能但未受金融监管部门调控的组织。
从上述金融机构以及学者对于影子银行的定义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影子银行体系的两个主要特征:一是影子银行体系游离于传统的银行体系之外,与传统银行体系平行发展,不受银行监管体系的全面约束。
二是影子银行在金融市场中扮演的是信用中介角色,通过在金融市场形成一条很长的信用链条来实现其中介功能,并且把纯粹的金融活动排除在其业务活动之外。
二、中国影子银行的类型及特点1.影子银行的类型目前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发展尚未完善,影子银行体系的潜能尚未得到完全的发掘,专家学者对于影子银行问题的研究尚浅。
但通过类比西方学者对于影子银行问题的分析,大体可以反观中国影子银行的类型。
2.影子银行的特点我们还可以从上述论述中看出,国内影子银行呈现出“三高”的特点:(1)高风险偏好影子银行出于对盈利的高要求,且较少受到金融监管部门的金融调控,一般会偏好于具有变现能力不强而高信用风险的长期金融资产,传统商业银行对这类资产是不愿意涉足的,比如次级抵押债券。
关于影子银行监管的国内研究综述摘要: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进而导致世界经济危机。
有人认为,导致此次危机的主要原因就是影子银行。
2011年我国出现了温州“跑路事件”,民间借贷问题浮出水面,影子银行成为我国金融乃至经济的潜在风险。
影子银行的概念是2007年开始提起的,因而人们对其的研究历史并不长。
关键词:影子银行;金融危机;风险;监管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一、影子银行的概念纵览国内外的学术研究,大家对影子银行的定义几乎是一致的,尤其是国内学者,大都认为,“影子银行”是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首席执行董事麦卡利(mcculley)在2007年的报告中提出的,指“与传统、正规、接受中央银行监管的商业银行系统相对应的金融机构,它们筹集到的多为短期不确定的资金,由于游离于联邦政府的监管之外,它们没有再贴现的权利,也不能加入存款保险组织”。
在中国,“影子银行”的概念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
“只要涉及借贷关系和银行表外交易的业务都属于‘影子银行’。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发展室主任易宪容给出如此定义。
在中国的市场现实中,影子银行主要涵盖了两块:一块是商业银行销售得如火如荼的理财产品,以及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销售的类信贷类产品,比如信托公司销售的信托产品,另一块则是以民间高利贷为代表的民间金融体系。
二、影子银行的特点影子银行的基本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其一,交易模式采用批发形式,有别于商业银行的零售模式;其二,进行不透明的场外交易;其三,杠杆率非常高;其四,影子银行的主体是金融中介机构,载体是金融创新工具,这些中介机构和工具充当了信用中介功能;其五,不受针对存款货币机构的严格监管,存在监管套利的行为。
三、影子银行存在的风险正如巴曙松(2009)所说,在过去20 年中,伴随着美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对于信贷的需求与日俱增,美国的影子银行也相应地迅猛发展,并与商业银行一起成为金融体系中重要的参与主体。
金融市场化程度会影响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效果吗影子银行是指在银行监管框架之外的银行机构和融资活动。
由于其非传统性质及与风险敏感性较强的业务相互关联,使得监管部门难以揣测其风险性质与规模大小。
尤其在金融市场化程度不高的时期,金融市场缺乏深度和广度,监管本身也相对较弱,影子银行系统的风险可能更为突出。
然而,在金融市场逐渐市场化、金融创新与风险导向进一步增强的背景下,影子银行监管面临的挑战可能更为复杂。
金融市场化程度会影响影子银行监管的两个方面:一是影子银行风险的规模和敏感性与金融市场化程度密切相关。
二是金融市场化程度的高低与监管部门的作用及监管效果相关。
1. 金融市场化程度与影子银行风险的规模和敏感性通过对国内外化银行金融体系的监管趋势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影子银行与金融市场化的程度密切相关,整体倾向于在金融市场化环境下增强。
金融市场化促进了金融市场的活跃度和竞争,从而推动了金融创新。
在银行监管更加严格的同时,企业和个人更容易在市场上寻找到更具灵活性和效率的金融服务。
这些新型金融产品的创新,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影子银行的出现。
当金融体系中的金融创新与风险导向进一步加重时,监管部门可能失去对影子银行风险的监控,引发影子银行风险的规模和敏感性加大。
金融市场化会对影子银行监管造成几重影响。
一方面,金融市场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广泛的融资渠道,极大地促进了影子银行的发展。
另一方面,当发生金融危机时,金融市场本身也可能对影子银行产生更大的影响。
影子银行把金融资产转化为可以交易的资产和流动性产品,进而增强了金融市场的风险传播和波动,从而降低了金融市场的健康状况。
2. 金融市场化程度与监管部门的作用及监管效果在金融市场化方面,监管部门的作用非常重要。
当监管部门的监控能力得到提高,监管效果也会自然加强。
然而,在市场化的环境下,监管部门注重市场化的特点,一方面鼓励金融创新,另一方面也保证金融市场保持稳定。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监管模式和监管机构也各自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