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的内生性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556.50 KB
- 文档页数:19
三、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的原因内生性货币供给使得中央银行以货币供给量为中介的宏观调控政策难以奏效。
导致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从而中央银行货币供给控制力减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
(1)存款外流程度、商业银行经营政策等因素都会影响超额准备金的持有量;居民收入、市场利率、金融资产多元化程度、对未来预期等因素会影响持有金融资产的行为,导致居民现金持有量发生变化。
而超额准备金的持有量和现金漏出是影响货币乘数的重要变量,⑥二者随经济内生变量的波动导致了货币乘数的不稳定性和不可测性;同时,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的监管要求、商业银行资产负债选择以及社会公众行为偏好等因素,也会导致货币乘数的长期不可测。
(2)在经济转轨时期,一方面,由于经济增长的粗放模式和投融资体制的缺陷,财政和企业的预算软约束在投资饥渴症的刺激下,必然转化为银行信贷的软约束,从而形成“适应性内生货币供给”式的“倒逼机制”,导致信贷规模失控;另一方面,由于国有商业银行不存在破产的风险,因此它们对利润的关心远远超过对自身安全的关注。
当前,对于商业银行的监管机制尚不健全,监管指标还不尽科学,例如,当前存贷比指标监管还未采用日均存贷比,⑦这被认为是银行过度放贷冲动和月末恶性揽储大战的重要原因。
因此,当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和库存现金的减少使得银行系统出现支付危机时,中央银行则不得不增加对商业银行的贷款,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基础货币供给的增加。
(3)我国的国债市场还不完善,中央银行可用于公开市场操作的债券资产又十分短缺,只能做投放短期资金的单向操作,难以通过逆回购业务收回基础货币,因此灵活性受到束缚。
由于缺少较好的投资渠道,持有大量国债的国有商业银行也将国债视为优质资产而不愿出售,这些都使得公开市场业务缺乏交易基础,从而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操作调控基础货币的主动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
同时,中央银行开办公开市场业务的难点还在于其独立地位尚未完全确立。
(4)我国目前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在外汇管理上实行的是“强制结汇,意愿售汇”的银行结售汇制度,从而使得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增加的主要渠道。
理论与现代化THEORY AND MODERNIZATION2013-05May ,20132013年第3期NO.3,2013货币供给的性质是货币经济理论中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特别是它关系到中央银行对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长期以来在这个问题上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货币供给可以由货币当局进行外生调节,一种观点认为货币供给内生于市场力量。
凯恩斯在20世纪30年代的研究曾为这种争论埋下伏笔。
凯恩斯在1930年的《货币论》中采用的是内生货币观点,但在其1936年的《通论》中采用的却是外生货币观点。
由于外生货币观点能够极大地简化理论分析,所以在此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大多数货币分析都未能摆脱这种对外生货币观点的“路径依赖”,尤其以货币学派为外生货币观点的代表。
占据正统地位的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都认为,在给定的货币乘数下中央银行能够通过控制基础货币的供给来“外生”调节货币供给量,进而调节通货膨胀和名义产出。
虽然外生货币假设有助于简化分析,但也忽视了真实的货币创造和货币供给过程的复杂性。
20世纪50年代后期,出现了与这种外生货币观点的决裂。
1959年的兰德克里夫报告(RadcliffeReport)①认为,英国的货币供给很大程度上是由银行放贷内生决定的,因为货币政策的紧缩经常引起增加放贷和提高货币流通速度的金融创新。
同时在理论界,美国的明斯基(Minsky,1957)和罗西斯(Rousseas,1960),以及英国的卡尔多(Kaldor,1960),提出了正式的内生货币供给模型,将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归因于透支便利、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作用和金融创新等制度因素。
但长期以来,这些内生货币研究并未被吸收到正统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中。
在随后的时间里,货币理论的研究依然集中在货币需求和速度的稳定性、货币需求的形式、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金融市场预期的作用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等方面。
与此同时,部分经济学家如卡尔多(Kaldor,1970)、戴维森(Davidson,基金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天津、北京、上海支付渠道货币流通与宏观经济关系研究”的中期研究成果,项目编号:TJJL038。
通货膨胀与货币内生性弗里德曼的名言“通货膨胀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简洁有力,让许多不求甚解的人获得批判央行的武器;不幸的是,这句引语省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修饰语——在《货币的祸害》一书中,弗里德曼的原话为:“严重的通货膨胀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
历史上,恶性通货膨胀都导源于货币滥发,但在建立了防止财政透支的现代财政金融体系中,通胀不是央行的错。
弄清这一点对于理解当前经济的运行方式至关重要。
有两类通货膨胀。
一类是恶性通货膨胀,另一类是一般性通货膨胀。
两类通胀的发生机制与环境完全不同,必须予以区分。
恶性通货膨胀唯一的主要原因是货币超发。
这一点在经济学家中是共识,没有分歧。
这类通货膨胀的根源,基本上都是由于货币滥发。
在硬通货时代,政府滥发货币不太容易,弗里德曼写道:“多数早期的通货膨胀之所以没有成为恶性通货膨胀,只有一个简单的原因。
只要货币是由硬币组成(无论是黄金、白银、铜、铁或锡),通货膨胀的产生要不就是由于新发现了贵金属,要不就是技术创新降低了提炼金属的成本,要不就是降低了货币的成色——即用‘贱’金属替代了‘贵’金属。
……在降低成色的条件下,不管金属有多贱,仍然要耗费某种东西进行生产,这一成本就是对货币数量的一个限制。
”因此,在硬通货时代,恶性通货膨胀不太容易出现。
但纸币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这一点。
在法币时代,当政府机构面临巨额财政赤字的时候,可以透支央行账户、直接命令央行印刷货币供财政部使用,支付各类支出,由此,导致每单位货币价值的摊薄。
政府若不是透过收税或者发债来取得收入、而是直接印刷货币来使用,“纸币的数量可以按可忽略不计的成本无限增长”(弗里德曼语)。
新创生的货币将直接进入流通,透过金融体系的放大效应,必然导致货币供应量与物价之间螺旋般相互推升的效应,其结果,往往体现为天文数字的通货膨胀。
历史上,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德国、前几年的津巴布韦等,都是这一机制的范例。
正是由于认识到滥发纸币的危害,“二战”后,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之后,世界各国开始加强中央银行独立性。
对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与外生性问题的再探讨下对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与外生性问题的再探讨(下)——基于联立方程回归的实证研究杨旭冯兆云2013-3-18 9:46:39来源:《财经问题研究》2012年第12期2.关于货币的供给函数任何一种商品的供给都是来自于它的生产者。
而在现代银行体系下,货币的直接供给者是商业银行,而商业银行的背后是中央银行。
所以,弗里德曼与施瓦兹[27]在其合作的经典著作《美国货币史(1867—1960)》一书中给出了后来成为标准教科书中重要内容的货币供给公式:即:M1=H×k或者M1=(Cu+R)×k (2)又因为,狭义货币供给量(M1)被定义为:通货(Cu)+贷款总额(D),即,M1=Cu+D。
所以,货币创造乘数就表示为:(3)其中,Cu/D表示现金存款比;r d表示法定准备率;r e表示超额准备率。
在货币的供给机制中,基础货币(又称高能货币H)被认为是由中央银行完全控制的,而“货币创造乘数”则较为复杂。
根据公式(3),法定准备率(r d)是由中央银行完全控制的,外生的。
而超额准备率(r e)是由银行与借贷者共同决定的。
影响它的因素很多,其中就包括“贷款利率”。
如果假设其他因素保持不变,那么当贷款利率提高时,商业银行会有增加贷款的动力,从而降低它的超额准备率(r e)。
而r。
的下降,会导致货币创造乘数的提高,从而增加货币供给量。
因此,如果我国的货币供给是内生的(且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向),即,货币供给量受利率的影响,那么其中的机理就在于此。
当然,是否内生还需要在后文中加以证实,因为虽然这种机制在理论上存在,但在现实中这种作用机制是否明显还需要定量的分析。
根据上述论证,本文认为“货币的供给函数”可构造为如下的一般形式:其中,M表示货币供给量;H表示基础货币,它与M之间应该呈正相关关系;rd表示法定准备率,它与M之间应该呈负相关关系;r表示贷款利率,如果货币供给是内生的,那么它与M之间应该呈正相关关系。
我国货币供应内生性实证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1979-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和货币供应量M0,M1,M2进行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和方差分解,发现我国货币供应具有内生性,能影响产出;货币政策具有数量效果;不同层次的货币对经济的冲击不同。
【关键词】货币供给内生性实证分析一、引言在我国,货币供应内生性是被许多经济学家重视并取得一定共识的问题。
相较于国外,我国对货币供应内生性理论进行的系统性研究较少。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货币政策取得的成绩已得到国人的充分认同,然而1996年以后,特别是1998-2000年间,央行几乎运用了所有可用的调控手段和工具以配合有关部门扩大内需的政策,但是其效果并不明显。
在此种情况下,学术界开始重新审视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诸多经济学家试图从货币供应内生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
我国货币供应究竟是内生的还是外生的?对该问题的认识和判断决定着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货币政策模式的选择,并将直接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作用效率。
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货币供应总量,这意味着央行将通过调控货币供应总量实现宏观经济目标。
但是,如果我国货币供应存在着显著内生性,则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的效力会减弱甚至失效。
因此,研究我国货币供应问题能够为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整和完善提供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变量的选择和数据说明货币供应量选取M2、Ml、M0,规模经济变量选名义国内生产总值GDP。
其中:M0=流通中的现金M1=M0+企业活期存款+农村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M2=M1+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其他存款(不含财政存款)根据样本的可得性,采用1979年至2005年的年度数据(取自然对数)建立计量模型,依次对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
数据均来源于相关各期《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中国金融年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