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岩气体积压裂缝网模型分析及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2.28 MB
- 文档页数:8
页岩裂缝网络的几何特征二维表征及连通性分析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进展1.3 研究内容和目标第二章:页岩裂缝网络二维表征方法2.1 裂缝网络特征参数2.2 图像处理方法与算法2.3 页岩裂缝网络二维表征模型第三章:页岩裂缝网络的几何特征分析3.1 裂缝长度分布规律分析3.2 裂缝面积分布规律分析3.3 裂缝角度分布规律分析3.4 裂缝密度与分形维数分析第四章:页岩裂缝网络连通性分析4.1 连通性参数的定义4.2 网络连通性的数学模型4.3 连通性分析实例及结果解释第五章:总结与展望5.1 涵盖的问题及创新点5.2 研究成果与展望5.3 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向附录:1. 图像处理算法介绍及源代码2. 统计分析软件介绍及用法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和意义近年来,页岩气作为一种新型的能源资源备受重视。
而在页岩气的开采中,掌握页岩储层的特征和裂缝网络是关键的技术之一。
页岩气储层的生产能力与裂缝网络的数量和规模密切相关,因此对页岩裂缝网络的研究成为了页岩气领域的研究热点。
页岩是一种含油气的泥岩,其孔隙度极低,储层不易形成,因此页岩储层的裂缝网络对气体流动和储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裂缝网络的结构特征和空间分布决定了气体的流动路径和有效地渗透面积,在页岩储层的开采过程中,不仅会形成不同性质的裂缝网络,而且裂缝之间还有很强的复杂交互作用。
因此,合理地掌握裂缝网络的几何特征、规律和连通性对于评估页岩储层的开发潜力,并指导页岩气开采的灵活性和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进展页岩裂缝网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几何特征和流体特性方面。
国内外学者尝试从不同角度深入研究页岩裂缝网络,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其中,基于三维数字化数据的几何表征方法和样品分析技术是研究页岩裂缝网络的重要手段。
例如,基于Ct扫描的3D数字模拟,能够真实、忠实地反映出页岩储层的内部结构和裂缝网络,为几何特征和流体特性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途径。
页岩气地质工程一体化过程中的多尺度裂缝建模及其应用赵春段;张介辉;蒋佩;潘元炜;李君军;李清山【期刊名称】《石油物探》【年(卷),期】2022(61)4【摘要】受复杂地质因素的影响,地质工程一体化一直是页岩气提产增效的关键,其中,多尺度裂缝建模是一体化建模的关键环节之一,直接影响着综合地学模型的准确度和适用性。
为了预测天然裂缝对南方海相页岩气水平井钻井和压裂工程的影响,从地球物理、地质、测井和地质力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对天然裂缝空间分布及其受力状态进行了精细刻画,具体如下:①对叠前地震道集进行精细化针对性的处理,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和保真保幅性,而后进行蚂蚁追踪和多尺度裂缝预测,并结合成像测井、录井和钻井数据进行验证,准确预测天然裂缝的空间分布;②结合成像测井揭示的天然裂缝产状,建立分尺度离散裂缝模型;③由于不同尺度裂缝的力学参数对钻完井工程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故以分尺度的方式对裂缝模型进行粗化;④采用等效原理对裂缝的地质力学参数进行分尺度赋值,合理刻画天然裂缝对地应力场的扰动,预测天然裂缝应力状态,为研究天然裂缝对钻完井工程的影响奠定基础。
利用上述方法有效预测了钻井过程中的泥浆漏失,方法应用结果表明,包含天然裂缝影响的地质力学模型更能反映真实原场应力,可用于研究压裂过程中水力裂缝与天然裂缝的相互作用,优化水平井压裂设计。
【总页数】14页(P719-732)【作者】赵春段;张介辉;蒋佩;潘元炜;李君军;李清山【作者单位】斯伦贝谢中国公司;中国石油浙江油田公司【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相关文献】1.页岩气地质工程一体化建模及数值模拟:现状、挑战和机遇2.地质工程一体化实施过程中的页岩气藏地质建模3.地质—工程—经济一体化页岩气水平井井距优化——以国家级页岩气开发示范区宁209井区为例4.山地浅层页岩气地质工程一体化高效压裂试气技术——以昭通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太阳气田为例5.地震信息约束的三维建模技术及其在松辽盆地古龙页岩油地质工程一体化中的应用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页岩气压裂缝网复杂化工艺参数研究梁绪岗发布时间:2021-07-19T16:56:35.413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2期作者:梁绪岗[导读] 从目前国内页岩气压裂改成功的经验来看,页岩压裂目的是形成复杂的体积缝网体系,把井筒周围页岩储层“打碎”中原井下特种作业公司河南省濮阳县 457100摘要:从目前国内页岩气压裂改成功的经验来看,页岩压裂目的是形成复杂的体积缝网体系,把井筒周围页岩储层“打碎”,实现更大规模的储层改造波及体积。
本文对页岩气压裂缝网机理进行研究,并通过优化施工工艺参数,如射孔参数、变排量、变粘度、变粒径等方法,使裂缝不断转向、缝网复杂化、储层改造体积最大化,为页岩气高效开发提供指导意义。
关键词:页岩气;压裂;缝网复杂化1 概述根据页岩气气体在储层中赋存状态,页岩气能否成功开发在于水利压裂使得天然缝发生膨胀和剪切滑移,使得裂缝之间相互连通,最后大规模的裂缝网络系统出现了,得到的效果是储层改造体积増大了,页岩气的产量和采收率也提高了。
这就是目前主流的针对页岩气储层压裂的新技术——缝网压裂。
压裂现场施工中如何有效地激活天然裂缝;哪些地质条件和施工工艺能满足压裂缝网出现的条件;怎样让形成的缝网尽可能复杂,形成的缝网导流能力的大小。
我们需进一步对缝网机理进行研究,优化施工工艺设计,如射孔参数、变排量、变粘度、变粒径等方法,使裂缝不断转向、缝网复杂化、储层改造体积最大化,为页岩气高效开发提供指导意义。
2缝网压裂地质条件分析国外对裂缝延伸形态的研究表明,压裂水力裂缝在延伸中遇到地层中天然裂缝后其走向有三种可能:(1)水力裂缝穿过天然裂缝继续延伸;(2)水力裂缝沿天然裂缝延伸一定距离后在天然裂缝面重新造缝;(3)压开天然裂缝,水力裂缝沿天然裂缝延伸。
当储层最大水平应力与最小水平应力差小于10MPa、逼近角θ小于30°,压裂水力裂缝沿天然裂缝的方向延伸;当最大水平应力与最小水平应力差越小,水力裂缝越容易沿天然裂缝延伸,形成多分支复杂的网络状裂缝。
体积压裂1体积压裂体积压裂是指在水力压裂过程中,使天然裂缝不断扩张和脆性岩石产生剪切滑移,形成天然裂缝与人工裂缝相互交错的裂缝网络,从而增加改造体积,提高初始产量和最终采收率。
1.1体积压裂机理体积压裂的作用机理:通过水力压裂对储层实施改造,在形成一条或者多条主裂缝的同时,使天然裂缝不断扩张和脆性岩石产生剪切滑移,实现对天然裂缝、岩石层理的沟通,以及在主裂缝的侧向强制形成次生裂缝,并在次生裂缝上继续分支形成二级次生裂缝,以此类推,形成天然裂缝与人工裂缝相互交错的裂缝网络。
从而将可以进行渗流的有效储层打碎,实现长、宽、高三维方向的全面改造,增大渗流面积及导流能力,提高初始产量和最终采收率。
1.2体积压裂的地层条件1)天然裂缝发育,且天然裂缝方位与最小主地应力方位一致。
在此情况下,压裂裂缝方位与天然裂缝方位垂直,容易形成相互交错的网络裂缝。
天然裂缝的开启所需要的净压力较岩石基质破裂压力低50%。
同样,有模型研究复杂天然裂缝与人工裂缝的关系,以及天然裂缝开启的应力变化等,建立了天然裂缝发育与扩展模型,研究表明,在体积改造中,天然裂缝系统会更容易先于基岩开启,原生和次生裂缝的存在能够增加复杂裂缝的可能性,从而极大地增大改造体积。
2)岩石硅质含量高(大于35%),脆性系数高。
岩石硅质(石英和长石)含量高,使得岩石在压裂过程中产生剪切破坏,不是形成单一裂缝,而是有利于形成复杂的网状缝,从而大幅度提高了裂缝体积。
3)敏感性不强,适合大型滑溜水压裂。
弱水敏地层,有利于提高压裂液用液规模,同时使用滑溜水压裂,滑溜水黏度低,可以进入天然裂缝中,迫使天然裂缝扩展到更大范围,大大扩大改造体积。
2太沙基有效应力原理太沙基(K. Terzaghi)早在1923年就提出了有效应力原理的基本概念,阐明了粒材料与连续固体材料在应力--应变关系上的重大区别,从而使土力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重要标志。
σσ+μ=’式中σ为平面上法向总应力, kPa; σ′为平面上有效法向应力, kPa; μ为孔隙水压力, kPa。
深层页岩气水平井体积压裂技术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页岩气作为一种重要的清洁能源,正逐渐在能源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
其中,深层页岩气资源的开发更是当前石油天然气工业面临的重要挑战和机遇。
深层页岩气储层具有低孔、低渗、非均质性强的特点,传统的开发技术难以满足其高效开发的需求。
因此,本文重点探讨了深层页岩气水平井体积压裂技术,旨在通过该技术提高页岩气储层的改造体积和导流能力,从而实现深层页岩气的高效开发。
本文首先介绍了深层页岩气储层的特点和开发难点,阐述了体积压裂技术在深层页岩气开发中的重要性。
随后,详细阐述了深层页岩气水平井体积压裂技术的原理、工艺流程、关键技术和装备,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分析。
总结了深层页岩气水平井体积压裂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研究方向,为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深层页岩气的高效开发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推动页岩气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全球清洁能源转型做出积极贡献。
二、深层页岩气地质特征深层页岩气储层通常位于地下数千米的深处,其地质特征相较于浅层页岩气储层具有显著的不同。
深层页岩气储层的地层压力普遍较高,这增加了钻井和压裂作业的难度。
深层页岩气储层的岩石矿物成分、有机质含量、热成熟度等参数也会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发生变化,从而影响页岩气的生成和聚集。
深层页岩气储层中的裂缝系统通常更加复杂,裂缝密度和走向多变,这给体积压裂技术的实施带来了挑战。
为了有效开发深层页岩气资源,需要对储层的地质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和精细描述,包括储层的厚度、埋深、岩石类型、有机质丰度、成熟度、含气性、物性特征、应力场特征以及裂缝系统等。
还需要对深层页岩气储层的温压系统进行准确预测,以确保钻井和压裂作业的安全和有效。
在此基础上,结合地质特征和工程技术要求,制定适合深层页岩气储层的体积压裂技术方案,包括压裂液的选择、压裂参数的优化、裂缝监测和评估等,以实现深层页岩气的高效开发。
页岩气水平井段内多簇裂缝同步扩展模型建立与应用时贤;程远方;常鑫;许洪星;吴百烈;蒋恕【摘要】水平井分段多簇压裂技术是开发页岩气藏的核心技术手段,分析段内多裂缝同步扩展规律和进行段内簇间距优化设计对提升水平井压裂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多层压裂流量动态分配思想,考虑缝间应力干扰、射孔和摩阻压降损耗、滤失等影响建立多簇裂缝同步扩展数学模型,利用改进Picard法进行方程组求解并开展敏感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簇间距对多簇裂缝扩展的影响最为明显,当簇间距达到缝高高度时,缝间力学干扰则几乎可以忽略;簇间距越近,则整个缝簇系统受到应力干扰影响越为明显,而加大压裂液黏度则可以明显改变缝宽,一定程度上抵消应力干扰影响;地层滤失系数增加则会显著降低改造体积范围,射孔密度对缝簇扩展影响较小.提出的段内多裂缝扩展数值模型简化了数学建模步骤,综合考虑了影响裂缝扩展的岩石力学和工程因素,且计算速度快,精度可靠,可为水平井段内簇间距压裂优化设计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期刊名称】《石油钻采工艺》【年(卷),期】2018(040)002【总页数】6页(P247-252)【关键词】页岩气;分段压裂;应力干扰;缝簇优化;流量分配【作者】时贤;程远方;常鑫;许洪星;吴百烈;蒋恕【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中国石油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长庆井下技术作业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研究总院;美国犹他大学能源与地球科学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77页岩气储层具有低孔、低渗等特征,通过水平井分段多簇压裂技术进行储层压裂改造是目前开发此类气藏的核心技术[1-2]。
美国六大页岩气藏水平井分段多簇压裂产能统计数据发现,压裂段内约有30%以上的压裂缝簇没有工业气流,即使在具有高产气量的压裂段内也存在6%~22%左右的无效缝簇[3]。
微地震等裂缝监测数据表明,簇间距设置不当引起的应力干扰会引起裂缝扩展受限甚至闭合,是造成压裂效果低下的根本原因。
页岩气井重复压裂选井评价模型研究及应用崔静;高东伟;毕文韬;廖如刚【摘要】为解决页岩气井重复压裂选井问题,针对页岩气井储层断层发育、曲率及裂缝分布复杂等地质特征,引入了多孔弹性应力转向系数、单位压降产量与压力系数、气藏质量指数、归一化拟产量递减率等评价指标,建立了页岩气井适用性较强的重复压裂选井评价模型,并优选了重复压裂候选井.同时,明确了重复压裂工艺试验井挤注、主压阶段暂堵转向工艺技术思路,优化了重复压裂工艺设计参数.该模型应用于涪陵页岩气开发井重复压裂选井中,对优选的候选井进行重复压裂改造,投产初期日产量比原来提高了5~6倍,为涪陵页岩气田长期高效开发提供了技术参考和借鉴.【期刊名称】《岩性油气藏》【年(卷),期】2018(030)006【总页数】6页(P145-150)【关键词】页岩气井;重复压裂;选井;压裂工艺;暂堵转向【作者】崔静;高东伟;毕文韬;廖如刚【作者单位】中国石化重庆涪陵页岩气勘探开发有限公司,重庆 408014;中国石化重庆涪陵页岩气勘探开发有限公司,重庆 408014;中国石化重庆涪陵页岩气勘探开发有限公司,重庆 408014;中国石化重庆涪陵页岩气勘探开发有限公司,重庆408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770 引言重复压裂作为提高油气田开发效果的重要技术,其关键是如何选井[1-2]。
重复压裂选井考虑的影响因素很多,且各个因素之间有着十分复杂的非线性关系,给选井分析造成了很大的困扰[3]。
目前,重复压裂选井的主要分析方法有:比较生产动态法、构成认定法、生产样板曲线拟合法[4-5]。
国外有学者提出用“泄气体积”和“瞬时采收程度”来进行页岩气藏重复压裂选井[6-7]。
此外,基于巴内特页岩气藏的重复压裂研究,还有学者提出利用“完井指数”和“产量指数”来进行选井[8]。
国内学者李林地等[9]将人工神经网络用于气井压裂选井,并在大牛地气田进行了现场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对Haynesville页岩气藏进行基于气井生产动态数据的数值模拟研究摘要:对页岩气藏开发来说,水平井完井技术和压裂增产措施是进行成功经济开发的关键所在。
而水力裂缝参数包括水力裂缝和天然裂缝组成的复杂网格系统以及岩石特征对开发效果的影响有多大,这个必须有清楚的认识。
尤其对于页岩气藏来说,和其他常规研究方法相比,以数值模拟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提供了一个更好的方向。
尽管这样,现有的数值模拟方法,比如双孔建模和离散化建模等技术,均具有以下缺点:1)在建立水力-天然裂缝系统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完成;2)需要较长的模型运行时间。
本次研究中,我们发现了一种可简化水力-天然裂缝系统的方法。
由于天然裂缝的分布多样复杂以及油藏特征,这些都导致了不可预测的复杂裂缝系统,从而使得单单依靠离散模型不能准确表征实际气藏特征。
在这里,我们把水力裂缝和水力裂缝诱导天然裂缝的复杂系统作为一个加强区来整体对待处理。
简化后的双孔模型可以用来评价压裂增产措施的有效性并使得我们可以了解页岩气藏的生产机理。
为了验证这种新方法的有效性,我们建立了一个精细化网格模型作为对比。
结果表明,简化后的模型大幅降低了模拟运行时间,而且准确度高。
我们把这种方法对Haynesville页岩气藏井进行了实验,分别对产气量和井底流压进行了历史拟合。
经过历史拟合,得到了油藏和加强区的各项参数,包括孔隙度和基质-天然裂缝系统的渗透率、半长、宽度、加强区渗透率以及EUR(估算最终储量)。
模拟结果表明,如果加强区的导流能力是一样的都是具有较短的加强区,那么与此相对应的会有快速的降产现象出现。
而如果加强区较长的话,降产就会变慢很多。
加强区的导流能力对早期产量动态和井底流压影响较大,而基质渗透率和SRV半长对晚期产量动态影响较大。
然后,我们还对各影响因素做了定量敏感性分析,研究结果可以对有效压裂增产措施涉及和页岩气藏流动机理提供有益的参考。
前言Haynesville页岩气藏形成于一亿五千年前的上侏罗纪,如图1所示,该气藏主要分布于田纳西州东北部和路易斯安那州西北部,面积约5.8百万英亩。
页岩气体积压裂多级纤维防砂工艺与应用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本文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e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s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页岩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源资源,其开采利用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焦页10HF井压裂技术研究及现场应用分析由于页岩气储层低孔隙度、低渗透率等特征,给页岩气规模开发带来巨大困难和挑战,而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特别是可钻式桥塞分段压裂技术因具有大排量、封隔可靠性高、压裂层位精确、分层压裂的段数不受限制、钻磨桥塞快,对地层污染小等优点,目前已成为国内页岩气压裂的主流技术。
本文通过对焦页10HF井储层的矿物成分特征、岩石力学参数、地应力特征及裂缝发育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采用可钻式桥塞分段压裂技术及分簇射孔技术,并对压裂液体系进行优化选择,经现场实施后效果十分明显,稳定日产气量达到16万方/天。
标签:页岩气;分段压裂;可钻式桥塞;分簇射孔1、储层特征1.1矿物成分特征不同页岩储层的特征各不相同,在页岩储层中,硅质矿物、黏土矿物、碳酸盐岩矿物含量的不同,影响储层脆性指数的高低。
如Barnett页岩和Woodford页岩中硅质矿物含量高,脆性指数较高(均大于40%),而Haynesville页岩黏土矿物含量高,脆性指数较低,仅为31%,如图1所示。
对于脆性地层,石英和碳酸盐岩含量较高,储层的脆性指数较大,压裂时容易实现脆性断裂形成网状裂缝,从而容易实现体积改造。
而塑性地层,因黏土矿物含量高,塑性特征较强,压裂改造难度大,易形成双翼裂缝,一般情况下改造效果不理想。
焦页10HF井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段岩芯全岩X射线衍射实验分析结果显示,石英含量为48%,碳酸盐岩矿物含量6.3%,黏土矿物含量35%。
测井解释显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段石英含量51.8%,脆性指数达到71.6%。
说明该井储层脆性特征较强,具备良好的改造条件,容易形成网状裂缝。
1.2岩石力学参数分析根据测井解释,焦页10HF井水平段泊松比为0.2,杨氏模量35.8GPa,脆性指数63.7%。
有利于压裂改造,容易增大体积改造。
1.3地应力特征分析压裂裂缝的形态取决于地层三向应力状态,裂缝延伸方向总是平行于最大主应力,垂直于最小主应力。
第33卷第9期开发工程页岩气体积压裂缝网模型分析及应用程远方1李友志1时贤1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吴百烈1王欣2邓文彪12.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
程远方等.页岩气体积压裂缝网模型分析及应用.天然气工业,2013,33(9):53—59。摘要对低渗透页岩储层进行体积压裂改造以形成复杂裂缝网络是获得页岩气经济产能的关键,压裂改造体积和缝网导流能力是评价体积压裂施工效果的关键指标,同时对压裂优化设计、压后产能预测及经济评价也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在分析页岩气体积压裂特点的基础上,对两种主要页岩气体积压裂缝网模型的假设、数学方程及参数优化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并结合美国Marcellus页岩区块现场参数对页岩储层压裂方案进行了优选。结果表明:离散化缝网模型及线网模型均能有效表征复杂缝网几何特征,模拟缝网的扩展规律和缝网中压裂液流动及支撑剂运移,获得缝网几何形态参数,可优选压裂施工方案;天然裂缝发育的页岩层是体积压裂改造的重点,水平地应力差越小则越易形成复杂缝网,施工排量越大,压裂液泵入总量越大,则储层改造体积范围越大,缝网导流能力越高,页岩气产能就越高。关键词页岩气体积压裂离散化缝网模型线网模型排量压裂改造体积缝网导流能力DOI:10.3787/j.issn.1000—0976.2013.09.009
Analysisandapplicationoffracturenetworkmodelsofvolumefracturing
inshalegasreservoirsChengYuanfan91,LiYouzhil,ShiXianl,WuBailiel,WangXin2,DengWenbia01(1.CollegeofPetroleumEngineering,ChinaUniversityofPetroleum—EastChina,Dongying,Shandong
266580,China;2.LangfangBranchofPetroleumExploration&DevelopmentResearchInstitute,PetroChi—na,Langfang,Hebei065007,China)NATUR.GASIND.VOLUME33,ISSUE9,pp.53—59,9/25/2013.(ISSN1000—0976;InChinese)
Abstract:Volumefracturinginlow—permeabilityshalegasreservoirswhichaimstOinducecomplicatedfracturenetworkiskey
measuretOacquirecommercialproductivityofshalegas.Stimulatedreservoirvolumeandfracturenetworkconductivityareimportant
criteriaofevaluatingvolumefracturingtreatmenteffectandessentialforfracturingoptimization,productionpredictionafterfractu—
ring,andeconomicevaluation.Basedontheanalysisofvolumefracturingcharacteristicsofshalegas。acomparativeanalysiswas
madeofthetWOdominantshalegasvolumefracturingnetworkmodelsintermsofmodelingassumptions,mathematicalequations,
andparameteroptimizationmethods.Inaddition,wealsoselectedoptimalshalereservoirfracturingplanincombinationwithfield
parametersoftheMarcellus
ShaleBlockintheUSA.Itshowsthatbothdiscretefracturenetworkmodelandwiremeshmodel
not
onlydescribegeometricalcharacteristicsofcomplicatedfracturenetwork,butsimulatetheextendingruleofafracturenetworkandfracturingfluidflowpatternsandproppanttransportmethodologiesinfracturenetwork,therebytOacquiregeometricalparameters
offracturenetworkandoptimizefracturingscheme.Intermsofshalegasreservoirwithanaturalfracturesystem,itiskey
factorofvolumefracturingandeasytOinduceacomplicatedfracturenetworkwithsmallhorizontalcrustalstressdifference.Be—
sides,thelargerthepumpingrateandfracturingfluidvolume,thegreaterthestimulatedreservoirvolume,fracturenetworkcon—
ductivitywellasshalegasproductivity.
Keywords:shalegas,volumefracturing,discretefracturenetworkmodel,wiremeshmodel,pumpingrate,stimulatedreservoirvolume,fracturenetworkconductivity
基金项目: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NO.RTl086)。作者简介:程远方,1964年生,教授,博士;长期从事石油工程岩石力学问题研究,在水力压裂机理、参数优化、效果评价等方面取得系列研究成果。地址:(266580)山东省青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江西路66号。电话:(0532)86983599。E-mail:yfcheng@126.corn
万方数据天然气工业2013年9月
随着北美地区页岩气勘探的巨大成功,页岩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升温口。2]。美国页岩气商业开发的经验表明,水平井技术和水力压裂技术是获得页岩气工业气流的关键技术‘3|。以体积压裂Ⅲ技术为代表的增产技术将是未来开采页岩一类特低渗透非常规油气藏的核心技术,由于形成了复杂的裂缝网络系统,增大了裂缝壁面与页岩基质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储层整体渗透率,实现了对页岩层整体上的三维压裂改造。在页岩层进行体积压裂时,由于页岩特殊物理性质及其内部天然裂缝的影响,会产生一个水力裂缝与天然裂缝相互连通的复杂缝网系统[5。7]。而传统水力压裂模型(二维、拟三维、全三维模型)都是基于双翼对称裂缝理论,假设裂缝为单一形态裂缝,不适用于天然裂缝及层理发育、各向异性突出的页岩气体积压裂缝网系统的分析,因此需要建立专门的缝网压裂模型来模拟页岩层缝网几何形态及其扩展规律[8]。笔者给出了离散化缝网模型和线网模型两种页岩气体积压裂缝网模型的原理、缝网几何形态表征方法以及相应数学方程,分析了两种模型的优缺点,并利用两种模型进行了敏感性因素分析,深化了对页岩气缝网压裂优化设计方法的理解。1体积压裂缝网模型1.1离散化缝网模型离散化缝网模型(DFN)最早由Meyer[9。叩等人提出。该模型基于自相似原理及Warren和Root的双重介质模型,利用网格系统模拟解释裂缝在3个主平面上的拟三维离散化扩展和支撑剂在缝网中的运移及铺砂方式,通过连续性原理及网格计算方法获得压裂后缝网几何形态。crH/a二维图DFN模型基本假设如下:①压裂改造体积为2口×2bXh的椭球体,由直角坐标系XYZ表征,X轴平行于最大水平主应力(口H)方向,y轴平行于最小水平主应力(盯n)方向,Z轴平行于垂向应力(d,)方向;②包含一条主裂缝及多条次生裂缝,主裂缝垂直于仃。方向,在X—Z平面内扩展,次生裂缝分别垂直于X、y、Z轴,缝间距分别为d。、d。、d:;③考虑缝间干扰及压裂液滤失;④地层及流体不可压缩。基于以上假设,作出DFN模型几何模型的示意图(图1)。DFN模型主要数学方程如下所示。1)连续性方程在考虑滤失的情况下,压裂液泵入体积与滤失体积之差等于缝网中所含裂缝的总体积。即
q(r)dr—Vl(£)一V。p(£)一Vf(£)(1)式中q为压裂液流量,m3/min;Vl为滤失量,m3;V。。为初滤失量,m3;V,为总裂缝体积,m3。2)流体流动方程假设压裂液在裂缝中的流动为层流,遵循幂率流体流动规律,其流动方程为:五dp一一(掣4n)”器b
(2)廿I—————————●—一l————————:————?—————?一
dz\/西(,27)”2”+1
式中P为缝内流体压力,MPa;以7为流态指数,无因次;k7为稠度系数,Pa·S”;a、b分布为椭圆长轴半长及短轴半长,m;①(咒7)为积分函数,无因次。3)缝宽方程主裂缝缝宽方程为:砌:一r。坐攀(户一盯h一△盯:。)(3)
假设所有垂直于}轴的次生缝缝宽相同,与主裂缝缝宽之比为A。,则次生裂缝缝宽方程为:
图1DFN几何模型三维、平面俯视图crHb俯视图
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