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舟唱晚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1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及反思-1渔舟唱晚︳人音版(五线谱)《渔舟唱晚》学校:执教年级:小学五年级教学用书:《朝夕》中的聆听内容之一教学内容:近代筝曲欣赏《渔舟唱晚》年级:五年级[设计思路]《渔舟唱晚》是一首传统筝曲。
筝美妙、韵味浓郁的音色表现了夕阳西照、湖面歌声四起,满怀丰收喜悦的渔民,驾着片片白帆纷纷而归的动人画面。
因此,本课从以下三点实施教学:1.以学生合作讨论的方式,了解乐曲的速度等,体现乐曲表达的情绪和意境。
2.引导学生听辨、讨论、联想,综合感受乐曲的音乐形象,培养良好的欣赏习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3.拓展训练,了解古筝的音色和表现力,体现乐曲表达的情绪和意境,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审美能力。
[教学目标]1.介绍民族乐器——古筝,了解古筝的音色和表现力,它怎样体现乐曲表达的情绪和意境。
2.通过欣赏《渔舟唱晚》,让学生了解并热爱祖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3.引导学生听辨、讨论、联想,综合感受乐曲的音乐形象,培养良好的欣赏习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了解古筝的音色和表现力,体验乐曲表达的情绪和意境[教学难点]能根据音乐旋律想象音乐画面并能根据乐曲意境联想与之相应的古诗。
[教具使用]多媒体课件、古筝等。
[教学过程]一、营造氛围,激趣导人1.出示古筝图片以及实物你知道这件乐器叫什么吗?2.认识古筝:听古筝演奏的乐曲。
3.出示课题《渔舟唱晚》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筝曲《渔舟唱晚》,感受渔村晚景。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筝曲,营造学习意境。
同时,通过了解古筝的音色,及演奏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合作探究,自主学习。
二、欣赏筝曲,整体感知1.聆听古筝弹奏《渔舟唱晚》师生共同欣赏。
2.教师简介筝曲《渔舟唱晚》。
3.出示课题,了解作品。
三、分段欣赏,互动体验这首乐曲一共分了三部分,这三部分所描写的意境不同,我们来一起来分部聆听。
1.欣赏第一部分音乐。
感悟音乐特点,让学生谈谈这部分音乐的速度和情绪是怎样的。
浅谈长笛《渔舟唱晚》的演奏技巧作者:闫晨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14期【摘要】长笛《渔舟唱晚》是以独奏的形式展现在大众面前的,该曲目是由黎国荃先生根据传统的古筝曲进行二度创作的并且把中国传统的古筝曲的特点与西式长笛器乐进行结合,形成这一种新的长笛艺术创作,本文主要以研究长笛《渔舟唱晚》的演奏技巧为主,分别对气息、颤音、吐音、速度等演奏技巧进行分析。
【关键词】《渔舟唱晚》;演奏技巧;长笛独奏长笛从二十世纪初期传入中国,并且在中国以特殊的形式出现,西方传入中国的长笛一直以西洋乐器为主,在创作中多以室内音乐的形式出现。
因此当代很多长笛艺术家追求以传统的曲式为主,并且创作出大量的具有本土化的优秀作品,在借鉴西洋器乐中进行融合形成一种全新的创作理念,使得这些作品在保持原有的风格的同时,同时带有很强的中国传统特色,并且在创作加入大量的现代长笛技法,使得长笛的创作风格变得多种多样,并且在创作中突出艺术家自身的特点。
一、《渔舟唱晚》的音乐分析《渔舟唱晚》是长笛创作中的特殊代表,他是以古筝的形式改变而来的,但是以长笛的形式进行表现的,因此本文以该曲目作为研究对象,从曲目的艺术特点、演奏技巧、形式发展等几方面进行分析,并且强调长笛创作的不断创新性。
《渔舟唱晚》是娄树华先生根据古筝曲进行二度创作的一首长笛独奏作品,该作品中娄树华借鉴一部诗词的意境进行演绎音乐的丰富的形式。
该作品在曲式结构中以多段的形式为主,主要分为引子、乐段、结尾组成的,在结构形式中采用长笛传统的形式为主。
引子部分借鉴一部古筝曲的形式,舒缓而又不是格调。
第一段采用慢板的形式为主,这部分主要表达抒情的特点,在音乐中展现的一幅鱼歌唱晚的形式,并且在音乐中给人一种歌声“唱晚”的感觉。
第二段采用明快的节奏,该部分属于铺垫的部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主要表现渔夫在乘风破浪之情。
第三段以快板为主,明快的节奏动人的笛声,有人把人们带入真正的渔舟情节中去,那动人的音韵清澈人心,感人置身。
《渔舟唱晚》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欣赏古筝演奏的《渔舟唱晚》,能认识筝和筝的音色特点。
2、过程与方法:感受、体验我国古典音乐的魅力,让学生融入到乐曲的情境中。
3、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乐曲,表达情感(文字或绘画),从而了解音乐与文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教学重点:了解古筝的音色和表现力,体验乐曲表达的情绪和意境。
教学难点:感受乐曲《渔舟唱晚》每一部分在速度上、力度上以及表现情景上的不同之处。
教具:古筝、多媒体教学模式:启发、互动、体验式教学教材分析:古筝独奏曲《渔舟唱晚》是一首著名的北派筝曲。
《渔舟唱晚》的曲名取自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里:“渔舟唱晚,响穹彭蠡之滨”中的“渔舟唱晚”四个字,诗句形象地表现了古代的江南水乡在夕阳西下的晚景中,渔船纷纷归航,江面歌声四起的动人画面。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教师表演筝音乐伴奏的舞蹈,你能听出背景音乐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吗?说说,你所认识的古筝,知道那些关于古筝的知识,能分享给同学们。
二、探讨新知(一)、简介古筝1、介绍筝的外形:琴弦、雁柱、岳山等等。
(使学生了解各部位的作用)2、与古琴的区别学生谈完教师总结3、让学生尝试弹一弹古筝,感受乐器的音色。
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同学没练过古筝却能演奏出来的声音这么好听呢?教师解答:简介中国民族五声音阶。
宫商角徵羽(二)、欣赏《渔舟唱晚》1、教师弹奏《渔舟唱晚》,请同学们带着问题欣赏,你结合题目,说说乐曲描述的内容,及所表达的情感是怎样的。
2、教师总结,讲述《渔舟唱晚》的内容。
《渔舟唱晚》的曲名取自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里:“渔舟唱晚,响穹彭蠡之滨”中的“渔舟唱晚”四个字,诗句形象地表现了古代的江南水乡在夕阳西下的晚景中,渔船纷纷归航,江面歌声四起的动人画面。
(三)分段欣赏,细节分析。
(四)教师分段再次演奏,学生演唱音乐主题,再次感受古筝的独特韵味三.知识拓展,创编展示以小组为单位,以《渔舟唱晚》为背景创编。
教育艺术研究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Art277作者简介:孙汉中,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小学音乐欣赏课《渔舟唱晚》课例分析孙汉中(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摘要:《渔舟唱晚》选自人教版小学音乐六年级下册的欣赏曲目,它是一首传统筝曲,表现了夕阳西下时,渔民们驾着片片白帆满载而归的喜悦画面。
本文就《渔舟唱晚》为例,探讨音乐课程标准的内容与音乐教学思路的观点。
为转变音乐教学观念,更新音乐教学思路提供参考。
关键词:《渔舟唱晚》;新课标;教学观念一、教材分析本课赏析的音乐作品《渔舟唱晚》是一首古筝演奏的器乐曲,采用五声调式,是古筝演奏家娄树华以古曲《归去来辞》为素材发展改编而成的。
乐曲题目取自王勃《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乐曲以柔美典雅的曲调、舒缓的节奏,表达出作者对祖国美丽江山的热爱和歌颂之情。
全曲为并列单三部曲式,具体为A+B+C+尾声的布局。
二、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听辨、讨论,介绍民族乐器——古筝,通过欣赏《渔舟唱晚》,让学生热爱祖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引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感,有进一步了解民族音乐的愿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聆听与演唱《渔舟唱晚》的主题旋律,体验《渔舟唱晚》表现的音乐情景,并能在集体表演中表达出渔民满怀丰收喜悦的心情。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清楚准确的演唱《渔舟唱晚》的主题旋律,并能一边律动一边演唱歌曲,在浓郁的音乐情境中学到音乐的相关知识。
三、重点与难点因为六年级的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他们的认识过程离不开具体事物,所以我认为感受《渔舟唱晚》的音乐画面,与乐曲的情感表达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四、根据六年级的学生特征设计了以下教法(一)讲授法:运用讲授法中的讲解,说明古筝演奏的技巧,及符点音符的作用。
(二)谈话法:运用问答式谈话,促进学生知识的学习。
(三)创作教学法:激发学生联想与想象。
赏析河南筝曲《渔舟唱晚》作者:张卉来源:《艺术评鉴》2017年第15期摘要:筝,又称之为古筝,自春秋战国至今,有着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如今已经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更是中华民族灿烂的艺术瑰宝。
河南筝曲《渔舟唱晚》是由娄树华先生谱曲,曹正先生译谱而作,曲子旋律优美,展现了一幅夕阳晚景,渔夫们打渔归来,收获满满而欢喜歌唱的动人篇章,表现了作曲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追求,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古筝独奏曲佳作。
本文将从对作品的作曲家及创作背景、主要音乐材料分析、特色演奏技巧和其情感表达来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以多方面的视角来赏析《渔舟唱晚》。
关键词:《渔舟唱晚》材料分析演奏技巧情感表达中图分类号:J64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5-0026-03一、作曲家及创作背景(一)作曲家简介《渔舟唱晚》是由娄树华先生谱曲,曹正先生译谱而作的。
娄树华(1907-1952),著名的古筝演奏家,他早年曾随着“中国音乐旅行团”到欧洲各国进行演出,演出获得了极大地成功,不仅为祖国赢得了荣誉,更将我们中国民族传统乐器“古筝”在国际上得到了重视和赞许。
曹正(1920-1998),中国著名的古筝演奏家、理论家、教育家、他可称为中国古筝界的先驱者和领头羊,在古筝界也有“筝王”的称号,他也是第一位将古筝从“民间的传艺”带到艺术院校之中,成为“专业课程”的带头人,使得“古筝”教学进一步的发展和发扬。
曹正先生早年时,曾经创办了“熏风筝社”,为古筝的传播奠定了质的基础。
主要代表作有《筝话》《古筝谱》等。
(二)创作背景曹正先生在1936年就拜河南遂平派的楼玉华先生为老师,正式被收入在其门下。
1938-1939年间,楼先生写了这首著名的古筝独奏曲《渔舟唱晚》。
1941年,曹正正打算离开北平,而他的筝友(韩哲武)自己掏腰包为曹正录制了他的首张唱片,此唱片一共两首古筝独奏曲,分别是《渔舟唱晚》和《高山流水》,而《渔舟唱晚》则是他根据自己的恩师娄先生的作品“译谱”演奏而成的。
适合竹笛吹的曲子简介竹笛是中国传统乐器之一,具有悠扬的音色和独特的韵味。
它通常由竹子制成,通过吹气和控制指孔的开合来发出音响。
竹笛是一种简单易学但又富有表现力的乐器,适合演奏各种类型的音乐。
在本文中,我将为您介绍一些适合竹笛吹奏的曲子,并分析它们的特点和演奏技巧。
1. 《梁山伯与祝英台》《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也是中国戏曲中最具代表性的剧目之一。
这个故事讲述了两位相爱却不能在一起的年轻人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爱情悲剧。
这首曲子以悲伤而优美的旋律表达了他们之间深情厚意的爱情。
•曲调:以中调为主,旋律优美、抒情。
•音域:适中,不过高也不过低。
•演奏技巧:注意控制气息和指孔的开合,保持音色的柔和和流畅。
2. 《茉莉花》《茉莉花》是一首广为流传的中国民歌,也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
这首曲子描绘了茉莉花的美丽和芬芳,以及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曲调:以中高调为主,旋律婉转动听。
•音域:较宽,需要灵活控制指孔来演奏高音部分。
•演奏技巧:注意吹气力度和指孔的变化,使音色更加细腻而富有表现力。
3. 《二泉映月》《二泉映月》是中国著名作曲家陈云霞创作的古筝曲改编而成的竹笛独奏曲。
这首曲子通过模仿古筝演奏效果,在竹笛上表现出了古筝独特的音色和技巧。
•曲调:以中低调为主,旋律悠扬、抒情。
•音域:较窄,但需要灵活运用吹气力度和指孔控制来模拟古筝的音色。
•演奏技巧:注意吹气力度和指孔的变化,以模拟古筝的弹奏效果。
4. 《渔舟唱晚》《渔舟唱晚》是中国著名作曲家郭全宝创作的竹笛独奏曲。
这首曲子通过模仿渔舟在湖上行驶时发出的声音,描绘了湖光山色和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曲调:以中高调为主,旋律优美、悠扬。
•音域:较宽,需要灵活运用吹气力度和指孔控制来表现不同音高。
•演奏技巧:注意吹气力度和指孔的变化,以模拟渔舟行驶时发出的声音效果。
5. 《彩云追月》《彩云追月》是中国著名作曲家胡伟立创作的竹笛独奏曲。
这首曲子描绘了彩云追逐月亮的场景,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公司播放50首经典背景音乐,将您心情渲染得淋漓尽致!助你将开门红进行到底!1、豪勇七蛟龙(The Magnificent Seven)大型颁奖晚会最喜欢用的背景音乐,地球人都知道。
伯恩斯坦作曲。
2、故乡的原风景(神雕侠侣)多次引用,哀伤感人。
出自扶桑作曲家宗次郎1991年的专辑(木道)。
3、渔舟唱晚——CCTV(天气预报)主题曲据说是迄今为止中间电视台唯一没有改变过的背景音乐,(天气预报)一直使用它。
(渔舟唱晚)(即天气预报背景音乐),是当年在上海颇有名气的电子琴演奏家浦琪璋根据同名民族乐曲改编演奏的。
她原来是上海乐团的独奏演员,是从“小荧星”艺术团毕业的,在艺术上颇有成就,曾与上海轻音乐乐团合作过许多脍炙人口的曲子,如(幸福的傣乡)等等。
音乐界的屠巴海经常与她合作。
这首曲子完成后,浦琪璋便退出乐界。
但此曲却因为被黄金档节目央视的(天气预报)采用为背景音乐而受到了广大中国人民的喜爱。
当年浦琪璋用“雅马哈”三排键盘的音乐会电子琴改编演奏这首曲子时,也没有想到此曲会成为黄金时段节目的黄金背景音乐,更想不到它会影响到那么多国人。
4、简单的礼物(Simple Gifts)像是美国VOA广播电台(美国之音)的SPECIAL ENGLISH(慢速音乐)节目的背景音乐,只不过电台版的速度要比这个快一些。
5、雪的梦幻(Snowdreams)这首(雪的梦幻)出自班德瑞的春野这张专辑。
相当经典的纯音乐,被电台和电视台使用的次数已经无法统计,常在一些情感类(尤其爱情,有一点淡淡的哀伤)的播讲中充当背景音乐。
6、童年(Childhood Memory)这首(童年)出自班德瑞的(日光海岸)这张专辑。
确实曲如其名,让人回想起过去的时光,听了有种想哭的冲动……长笛与黑管永远是管乐重梦幻组合,叠轻柔的钢琴上,顺记忆穿针引线,副歌中穿插一段凝人和声,是整首曲子接在主题后经营出来的高潮,刚巧呼应着全程串场风铃声,两者在编曲中分工架起,迷雾般的帷幕,带人回溯到孩提时代那段年幼无助但却也无忧无虑的时刻。
古筝曲《渔舟唱晚》赏析作者:郭源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17期摘要:《渔舟唱晚》是一首古曲,在古筝曲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古筝弹奏者必修曲目之一。
这首乐曲具有浓郁的中国风格,是一部五声音阶作品。
这首乐曲的广泛流传,对中国筝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古筝曲;《渔舟唱晚》作者简介:郭源(1985.4.20-),性别:女,民族:汉,籍贯:河南省平顶山市,单位: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学历:研究生,职务:科员,职称:助教,主要研究方向:音乐表演。
[中图分类号]: J6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7--01古筝是中华民族古老的民族乐器,源于秦而盛于唐;近几十年来,发展很快,流行很广,古筝又称为秦筝、是因为它源于中国战国时期的秦国(也就是今天的陕西地区);就像七弦琴被称为古琴一样,是因为它的历史悠久。
筝传到高丽、日本和越南后,又演变成高丽的伽倻琴、日本的筝道和越南的十六弦琴,在音乐上各具特色。
古筝这一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以其优美动听的音色和丰富多变的演奏技巧已被广大民众所喜爱和接受。
古筝作为我们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乐器之一,在经历了长期的艺术实践之后又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流派,但是由于各地区间的文化背景和人文风格的不同,在长期发展中又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艺术特征。
《渔舟唱晚》是一首古曲,在古筝曲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古筝弹奏者必修曲目之一。
这是一首典型中国特色的五声音阶作品。
它曾经被改编成为民乐大合奏,民乐二重奏以及小提琴独奏等。
此首乐曲如同钢琴曲《悲怆》、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等一样意义深远,影响极大。
《渔舟唱晚》区意在描绘夕阳西下之际,碧波万顷的湖面上,渔民们泛舟而归,直至月光如水、万家灯火的动人画面。
旋律优美、流畅、素雅、恬静、脍炙人口,韵味醇厚。
这首乐曲的节奏感很强,具有强烈的快慢强弱对比。
所展现的音乐形象和效果很鲜明。
琵琶竹笛合奏曲目 简介 琵琶和竹笛都是中国传统乐器,各自具有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方式。琵琶是一种弹拨乐器,有着悠扬的音色和丰富的表现力;竹笛则是一种吹奏乐器,音色清脆悠扬,富有民族特色。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琵琶和竹笛常常被用于合奏,形成独特的音乐风格。
曲目推荐 1. 《阳春白雪》 • 曲目简介:《阳春白雪》是一首以竹笛和琵琶为主要乐器的合奏曲目,表现了中国北方冬天的景色和氛围。曲调悠扬,音乐中融入了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生活的热爱。 • 曲目特点:该曲目以竹笛为主旋律,琵琶配以和弦和伴奏,两者相互呼应,形成了和谐的音乐画面。曲调流畅,音色清脆,富有北方冬日的寒意。 • 演奏技巧:演奏该曲目需要竹笛演奏者具备熟练的吹奏技巧,琵琶演奏者需要具备精准的指法和丰富的表现力。在合奏过程中,两者需要相互配合,协调演奏。
2. 《渔舟唱晚》 • 曲目简介:《渔舟唱晚》是一首以琵琶和竹笛为主要乐器的合奏曲目,描绘了中国南方水乡的景色和生活。曲调婉转悠扬,音乐中融入了对水乡风情的描绘和对自然的赞美。 • 曲目特点:该曲目以琵琶为主旋律,竹笛则负责伴奏和衬托。两者相互交融,形成了宁静舒缓的音乐画面。曲调优美,音色柔和,富有江南水乡的温情。 • 演奏技巧:演奏该曲目需要琵琶演奏者具备流畅的指法和细腻的表现力,竹笛演奏者需要具备准确的吹奏技巧和合理的呼吸控制。在合奏过程中,两者需要紧密配合,形成和谐的音乐效果。
3. 《春江花月夜》 • 曲目简介:《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以竹笛和琵琶为主要乐器的合奏曲目,表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春江美景的赞美和抒怀。曲调优美婉转,音乐中融入了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 曲目特点:该曲目以竹笛为主旋律,琵琶则负责伴奏和衬托。两者相互呼应,交错演奏,形成了如画的音乐画面。曲调悠扬,音色细腻,富有古典诗意。 • 演奏技巧:演奏该曲目需要竹笛演奏者具备准确的吹奏技巧和流畅的表现力,琵琶演奏者需要具备细腻的指法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在合奏过程中,两者需要紧密配合,形成和谐的音乐效果。 总结 琵琶和竹笛合奏曲目以其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方式,展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阳春白雪》、《渔舟唱晚》和《春江花月夜》是其中的经典曲目,它们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对自然景色和生活的热爱。在演奏过程中,竹笛和琵琶需要相互配合,形成和谐的音乐效果。希望通过这些合奏曲目的演奏,能够让人们感受到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妙和独特。
渔舟唱晚简介
古筝独奏曲《渔舟唱晚》是一首著名的北派筝曲。一般以为。此曲是娄树华
在20世纪三十年代中期,根据古曲《归去来辞》的素材改编而成。《渔舟唱晚》
的曲名取自唐代诗人王勃(649—676)在《滕王阁序》里:“渔舟唱晚,响穷彭蠡
之滨”中的“渔舟唱晚”四个字,诗句形象地表现了古代的江南水乡在夕阳西下的
晚景中,渔舟纷纷归航,江面歌声四起的动人画面。
《渔舟唱晚》是一首著名的古筝曲。一般以为,此曲是娄树华在本世纪三十
年代中期,根据古曲《归去来辞》的素材改编而成。标题取自唐代王勃《藤王阁
序》中的名句——“渔舟唱晚,响穹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近来又有研究表明,此曲非娄树华首创,而是金灼南根据流传于山东聊城地
区临清一带的民间筝曲《双板》及其演变乐曲《三环套日》、《流水激石》改编
而成。本世纪三十年代金灼南将此曲传授给娄树华,娄树华又以金谱为蓝本,作
了较大发展并增加了乐曲的后半部分,此版本于是迅速流传全国。
全曲共分三段。
第一段用慢版奏出韵致悠扬而富于歌唱性的旋律,并配合左手揉、吟等装饰
手法,抒发了对湖滨晚景的赞赏情怀。
第二段是从第一段上下八度关系的曲调中发展而来的,用按、揉两种指法相
配合,奏出长音“FA”,使调式有所变化。
第三段用快板奏出一连串模进音符。表现荡桨、摇橹和浪花飞溅等情景,然
后乐曲逐步加快,以各种按、滑迭用的催拍(亦称催板)奏法,描绘渔舟晚归的
情景。
《渔舟唱晚》以歌唱性的旋律描绘了夕阳西下,渔人载歌而归的诗情画意。
它的后半部分运用递升递降的旋律和渐层发展的速度、力度变化,成功地表现了
百舟竞归的热烈情景。而乐曲的前半部分乐句与乐句、或者乐句中的小分句大都
采用上下对答的“对仗式”结构,尽管上下乐句和小分句的结构不是十分方整匀
称,但音乐的上下呼应仍然给人以结构规整之感。
《渔舟唱晚》旋律流畅优美,被改编成多种形式演奏,成为最受广大群
众喜爱的我国传统乐曲之一。电子合成器演奏的《渔舟唱晚》,被中央电视台选
用为“天气预报”的配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