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计数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白细胞分析参数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分析白细胞的数量和特定参数,医生可以判断患者的免疫状态,从而辅助诊断疾病。
本文将介绍几个常用的白细胞分析参数,并说明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1.总白细胞计数(WBC)总白细胞计数是指在给定体积的血液样本中白细胞的数量。
正常成年人的总白细胞计数范围通常为4,000至11,000个/μL。
高于或低于这个范围的计数可能是某种疾病或感染的指标。
例如,白细胞计数增高可提示有感染、炎症或肿瘤存在,而降低则可能暗示免疫功能下降。
2.中性粒细胞计数(NEU)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类型,主要负责体内细菌和真菌的消灭。
中性粒细胞计数通常是总白细胞计数的一部分。
正常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占总白细胞的绝大多数。
在诊断感染和炎症时,中性粒细胞计数的变化非常有参考价值。
例如,在细菌感染中,中性粒细胞计数会增加。
3.淋巴细胞计数(LYM)淋巴细胞是另一类白细胞,主要负责免疫应答和抗体产生。
淋巴细胞计数是指血液中淋巴细胞的数量。
正常情况下,淋巴细胞占总白细胞计数的一定比例。
淋巴细胞计数的异常变化可以提示免疫功能异常或某些感染,如病毒感染引起的淋巴细胞计数减少。
4.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和淋巴细胞百分比(%LYM)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淋巴细胞百分比是指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在总白细胞中所占的比例。
正常情况下,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约为50-70%,淋巴细胞百分比约为20-40%。
这两个参数的变化也可以提供诊断信息。
例如,感染时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可能升高,而淋巴细胞百分比则可能下降。
5.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和嗜碱性粒细胞计数(BASO)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另外两种类型。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嗜碱性粒细胞计数是衡量这两种细胞数量的指标。
它们的增加通常与某些过敏反应或寄生虫感染有关。
在某些特定的疾病诊断中,这两个参数的变化也可以提供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白细胞分析参数提供了评估免疫功能和诊断疾病的重要指标。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目的:掌握血涂片制备的操作要领、瑞氏染色方法、正常外周血五种白细胞形态特点、原理:各种白细胞必须经过染色,才易于区分其类别。
常用者为瑞氏(Wright’s)染色法和姬姆萨(Giemsa)染色法。
测定外周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相对比值,以观察其数量、形态和质量变化,通过显微镜观察染色血涂片,计算血液中各类白细胞的百分率,称为白细胞分类计数。
利用白细胞总数和各类白细胞的百分率,即可计算每mm3血液中各类白细胞的绝对值。
实验器材:香柏油、盖玻片、推片、采血针或注射器、小滴管、消毒棉球、瑞氏染液、pH6.4~6.8磷酸盐缓冲液、蒸馏水、计数板及专用盖片、针1ml 刻度移液管、1ml EP管、光学显微镜。
20ul刻度移液管、推片实验步骤白细胞分类1.血片制作:取一滴血,滴于洁净无油脂的玻片一端。
左手持玻片,右手再取边缘光滑的另一玻片作为推片。
将推片边缘置于血滴前方,然后向后拉,当与血滴接触后,血即均匀附在二玻片之间。
此后以二玻片约呈30—45度的角度平稳地向前推至玻片另一端。
推时角度要一致,用力应均匀,即推出均匀的血膜(血膜不可过厚、过薄)。
将制好的血涂片晾干,不可加热。
注:(1)良好涂片标准:1) 呈头、体、尾舌形2) 血膜厚薄适宜3) 两边留有空隙(2)涂片好坏与下列因素有关:1)血滴大小2)推片与玻片之间角度3)推片速度2、血涂片的染色步骤:(1)用蜡笔在血膜两端各划一道线,以免染料外溢,置涂片于染色架上。
(2)滴加瑞氏染液,共计七八滴数,以盖满血膜为度,静置1分钟。
(3)再滴加等量的磷酸缓冲盐溶液,轻轻摇动,并轻吹液体使染色液与缓冲液混合均匀,静置15分钟。
(4)用清水冲洗。
切勿先倾去染液再冲洗,否则沉淀物附于血膜上不宜出去。
冲洗后斜置血涂片于空气中干燥。
或先用滤纸吸取水分迅速干燥,即可镜检。
3、白细胞分类计数:先用低倍镜检查涂片及染色是否均匀。
然后加一滴香柏油于血膜厚薄均匀处(一般在体尾交界处),在油镜下由此处开始按其形态特征进行分类计数,计数移动时避免重复。
血常规五分类了解血液中的白细胞计数血常规是临床中非常常见的一项检查,通过对血液成分的分析,可以了解到人体的健康状况。
其中,血液中的白细胞计数是衡量免疫功能和炎症反应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文将从血常规的五分类入手,详细介绍白细胞计数的相关知识。
一、血常规五分类血常规是指对血液中的各项成分进行检测与分析,主要包括血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五个方面。
这五个指标对于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白细胞计数是血常规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本文的重点内容。
二、白细胞计数的意义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维护身体的免疫功能和抵抗外界病原体的侵袭。
血液中的白细胞计数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免疫功能是否正常。
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白细胞计数在4-10×10^9/L之间。
三、白细胞计数偏高的原因白细胞计数偏高通常表示机体免疫功能出现问题或在应对某种疾病的挑战。
常见的原因包括:1.感染: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寄生虫感染等都可以导致白细胞计数升高;2.炎症反应:炎症反应是机体对疾病或创伤的一种正常生理反应,白细胞计数的升高常伴随炎症反应的发生;3.应激反应:应激状态下,人体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会发生改变,使得白细胞计数升高;4.恶性肿瘤:某些癌症状况下,白细胞计数常常明显升高。
四、白细胞计数偏低的原因白细胞计数偏低可能意味着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患有某些疾病。
常见的原因包括:1.骨髓抑制:骨髓是产生白细胞的主要器官,受到药物治疗或某些疾病的影响,骨髓功能受抑制,从而导致白细胞计数下降;2.感染:某些细菌、病毒或寄生虫感染会破坏骨髓中的细胞生成系统,导致白细胞计数减少;3.免疫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会破坏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从而导致白细胞计数下降;4.放化疗:白细胞是一种生命活跃的细胞,放化疗药物在治疗癌症时会抑制正常细胞的增殖,从而导致白细胞计数减少。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对血常规中的白细胞计数有了初步了解。
白细胞分类计数方法学比较白细胞分类计数方法是指通过不同的实验室技术和方法来区分和计数不同类型的白细胞。
这些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白细胞分类计数在临床医学中被广泛应用,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炎症、感染和其他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在白细胞分类计数方法中,最常用的有手工计数法、自动化血细胞分析仪和流式细胞术。
手工计数法是最传统的方法之一,需要在显微镜下对染色后的白细胞进行分类和计数。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成本低,操作相对简单,而且可以提供详细的细胞形态和计数结果。
然而,手工计数法的缺点是工作量大,容易出现人为误差,而且需要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进行操作。
自动化血细胞分析仪是一种通过光学原理对血细胞进行计数和分类的自动化设备。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快速、准确,而且可以提供多个细胞参数的测定结果。
自动化血细胞分析仪通过细胞的体积、形状和染色特性来区分和计数不同类型的白细胞。
与手工计数法相比,自动化血细胞分析仪可以大大缩短测试时间,并减少人为误差。
然而,自动化血细胞分析仪的缺点是价格昂贵,需要专门的仪器和设备,并且对维护和校准要求严格。
流式细胞术是一种通过细胞表面标志物的荧光染色来区分和计数白细胞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对多个表面标志物进行检测,从而确定细胞类型和状态。
流式细胞术可以提供详细的细胞分布和计数结果,并且可以通过引入荧光标记的抗体来检测细胞的功能和活性。
然而,流式细胞术的缺点是需要专门的设备和仪器,并且对技术人员的要求较高。
综上所述,白细胞分类计数是一种重要的临床实验室检测方法,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手工计数法、自动化血细胞分析仪和流式细胞术是常用的白细胞分类计数方法。
手工计数法虽然操作简单,但工作量大且容易出现人为误差;自动化血细胞分析仪虽然快速准确,但价格昂贵且需要专门设备;流式细胞术可以检测细胞功能和活性,但对设备和技术人员要求较高。
因此,在选择白细胞分类计数方法时,需要综合考虑实验室的需求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法。
白细胞计数的标准操作程序【目的】规范白细胞计数标准操作【该SOP变动程序】本标准操作程序的改动,可由任一使用本SOP的工作人员提出,并报请专业组长及科主任签字后生效。
【适用范围】适用于手工白细胞计数。
【原理】血液经稀酸稀释后,成熟红细胞全部被溶解,注入汁数池后,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体积内白细胞数,换算出每升血液中白细胞数量。
【试剂】白细胞稀释液:冰醋酸2ml,蒸馏水98ml,10g/L亚甲蓝溶液3滴,混匀过滤后备用。
【样本要求】:1、静脉采血使用EDTA-K2抗凝。
2、毛细血管采血应擦去第一滴血,以免混入组织液影响结果。
3、标本采集完成放置5-10分钟后测定。
【操作】1、小试管1支,加白细胞稀释液0.38ml。
2、用微量吸管准确吸取末梢血20 1,擦去管尖外部余血,将吸管插入小试管中稀释液的底部,轻轻将血放出,并吸取上层清液,清洗吸管2-3次,混匀。
3、待红细胞完全破坏,液体变为棕褐色后,再次混匀充池,静置23min,待白细胞下沉。
4、用低倍镜计数四角4个大方格内的白细胞数,对压线细胞按“数上不数下,数左不数右”原则进行计数。
5、计算白细胞数/L= ( 4个大方格内白细胞总数/4 ) *10*20*106=4个大方格内白细胞总数*50*106【参考区间】成人:(4 一 10)X109/L儿童:(5 12)X109/L新生儿:(15-20) X109 /L【注意事项】1、末梢采血时不能挤压过甚,因此针刺深度必须适当。
2、白细胞数量过高时,可加大稀释倍数;白细胞数量过低时,可计数8个大方格的白细胞数或加大取血量。
3、稀释液要过滤,小试管、计数板均须清洁,以免杂质、微粒等被误认为细胞。
4、白细胞总数在参考范围内,大方格间的细胞数不得相差8个以上,两次重复计数误差不得超过10%。
5、一些贫血患者血液中有核红细胞增多,影响白细胞计数,应校正除去。
校正公式:白细胞校正数= X*(1/1+Y)X =未校正前白细胞数;Y =在分类计数时计数1个白细胞的同时计数到的有核红细胞数。
白细胞分类计数及临床意义
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类计数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免疫状态,协助诊断和治疗疾病。
以下是对白细胞分类计数的详细解释及其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计数:正常范围为(
2.5-7.5)×10^9/L。
当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加时,可能表示存在感染、炎症或肿瘤。
而当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时,可能表示存在病毒感染、药物反应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2.淋巴细胞计数:正常范围为(1.2-
3.2)×10^9/L。
当淋巴细胞计数增加时,可能表示存在病毒感染、结核病、百日咳等。
而当淋巴细胞计数减少时,可能表示存在免疫缺陷、辐射暴露或营养不良等。
3.单核细胞计数:正常范围为(0.2-0.8)×10^9/L。
单核细胞计数的变化与感染、炎症和肿瘤等疾病有关。
4.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正常范围为(0.05-0.5)×10^9/L。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增加可能与过敏、寄生虫感染或皮肤病有关。
而其减少可能表示存在严重创伤、手术或药物反应等。
5.嗜碱性粒细胞计数:正常范围为(0-0.1)×10^9/L。
嗜碱性粒细胞计数的增加可能与过敏、炎症或肿瘤有关。
而其减少可能表示存在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或骨髓抑制等。
了解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正常范围及其临床意义,有助于医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诊断和治疗。
白细胞人工计数标准操作规程目的对在自动化检测中由于各种原因可能出现的结果偏差进行核查和纠正,确保血液自动化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确保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检测结果。
检验程序方法和原理血液经稀酸稀释后,红细胞全部被溶解,注入计数池后,在显微镜下计数。
样本2.1 原始样本采集、制备、处理、检验和存放见《标本采集手册》血液常规检验样本的采集与处理程序。
2.2 样本类型抗凝全血/或末梢血2.3 样本采集容器及添加剂血液样本采集的容器是一次性含EDTA-K抗凝剂的真空采血管(紫头)。
2患者准备患者血液采集前,应避免跑步、骑自行车、爬楼等剧烈的运动,要求病人休息15分钟后进行采血,冬季保持血液循环通畅,化疗病人要求在化疗前采集样本,以保证检测结果准确,采血不能与静脉输液同侧臂。
设备和试剂4.1 设备改良牛鲍计数板,OLYMPUS双目光学显微镜。
4.2 试剂白细胞稀释液:冰乙酸2ml;蒸馏水98ml;1%亚甲蓝液3滴。
操作程序5.1 加稀释液用吸管吸取白细胞稀释液0.38ml于小试管中。
5.2 加血加末梢血或抗凝血20μl于白细胞稀释液中,立即混匀,待细胞悬液完全变为棕褐色。
5.3 充池用干净的微量吸管吸取细胞悬液,注入计数池中,室温下静置2-3min。
5.4 计数:在低倍镱下计数四角4个大方格内的白细胞总数。
5.5 计算白细胞(WBC)数=N×50×106/L;N为4角4个大方格内的白细胞总数。
方法局限性此法为白细胞计数的基础方法,简便易行,不需昂贵仪器,在严格规范的条件下可用于校准血液分析仪;但其影响因素较多(如微量吸管、血细胞计数板、细胞分布情况及诸多人为因素等),故重复性和准确性较差。
某些病人有核红细胞增多,可影响白细胞计数结果,应予以校正除去。
校正公式如下:白细胞校正数=X×100/(100+Y),X为末校正前WBC数,Y为计数100个WBC时,所见到的有核细胞数。
参考区间成年:(3.5-9.5)×109/L;儿童:(8.0-10.0)×109/L;新生儿:(15.0-20.0)×109/L。
白细胞计数【定义】指测定单位体积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总数。
【方法】显微镜计数法和血液分析仪计数法。
【原理】显微镜计数法用白细胞计数稀释液(多为稀乙酸溶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并破坏成熟红细胞后,滴入血细胞计数盘中,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范围内白细胞数,经换算求得每升血液中各种白细胞总数。
【操作方法】显微镜计数法0.38ml稀释液+20μl血→混匀(棕褐色)→充池→静置2~3min→计数(低倍镜,四角4个大方格)→计算镜下白细胞呈圆形,胞质透亮,胞核深染突出。
【质量控制】1.经验控制(1)与红细胞数比较:红细胞数/白细胞数约为500~1000:1。
(2)与血涂片白细胞分布密度一致性。
血涂片上WBC分布密度与WBC数量关系2.计数误差(1)技术误差:通过熟练操作、仪器校准而减小,甚至避免。
(2)固有误差:是计数室内每次血细胞分布不可能完全相同所致的误差。
若白细胞数太低(<3×109/L),可增加计数量(数8个大方格白细胞数)或减低稀释倍数,太高(>15×109/L),可增加稀释倍数。
(3)有核红细胞正常情况下,外周血中不会出现有核红细胞。
若出现大量有核红细胞,其不能被白细胞稀释液破坏,计数时与白细胞一同被计数,使白细胞计数值假性增高。
校正公式为:校正后白细胞数/L=校正前白细胞数×(Y为白细胞分类计数时,100个白细胞中有核红细胞的数量)。
【参考值】成人:(4~10)×109/L。
新生儿:(15~20)×109/L。
6个月~2岁:(11~12)×109/L。
儿童:(5~12)×109/L。
【临床意义】由于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所以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基本上一致。
白细胞计数操作规程
[原理]
血液经白细胞稀释液稀释,成熟红细胞全被溶解,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体积内白细胞数,换算出每升血液中白细胞数量。
[试剂]
1、白细胞稀释液
冰乙酸2ml
蒸馏水98ml
10g/l亚甲蓝溶液3滴
混匀过滤后备用。
[操作]
1、取小试管一支,加白细胞稀释液0.38ml。
2、用微量吸管准确吸收末梢血20ul,擦去管外余血,将吸管插入试管中稀释液底部,轻轻将
血液放出,并吸取上清液清洗吸管两次,混匀。
3、待红细胞完全破坏,液体变为棕褐色后,再次混匀后充池,静置2~3min,待白细胞下
沉。
4、用低倍镜计数四角4个大方格内的白细胞数,对压线细胞按“数上不数下、数左不数右”
的原则进行计数。
[计数]
白细胞数/L=n/4х10х20х10 =n/20х109
式中:
N 四个大方格内白细胞总数;
/ 4 为每个大方格(即0.1ul)内白细胞平均数;
х10 1个大方格容积为0.1ul,换算成1.0ul
x20 血液稀释倍数
[参考区间]
成人:男(3.97—9.15)х109/L
女(3.69—9.16 )х109/L
儿童;(8—10)х109/L
婴儿:(11—12)х109/L
新生儿:20х109/L
[附注]
1.采血时不能挤压过甚,因此针刺深度必须适当
2.小试管、计数板均需清洁,以免杂质、微粒等被误认为细胞
3.白细胞总数在参考范围内,大方格间的细胞输不得相差8个以上,两次重复计数误差不
得超过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