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黑龙江蒙古族历史及语言特点
- 格式:docx
- 大小:28.89 KB
- 文档页数:3
蒙古族简介人口: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蒙古族人口为5813947人。
语言:使用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一布里亚特3种方言。
现在通用的文字是13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的,经过本民族语言学家多次改革,已经规范化的蒙古文。
居住地:蒙古族主要聚居于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青海、甘肃、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区的蒙古族自治州、县;其余散居于宁夏、河北、四川、云南、北京等省、市、区。
历史发展: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畔举行的忽里勒台(大聚会)上被推戴为蒙古大汗,号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国。
蒙古国的建立,对蒙古族的形成具有很大意义。
从此,中国北方第一次出现了统一各个部落而成的强大、稳定和不断发展的民族——蒙古族。
凡是这个国家统辖的漠南、漠北地区,概称为蒙古地区,此地区各个部落的居民,统称为蒙古人。
蒙古族这时从辽、金时期(916~1234)被统治的民族成为统治民族。
在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成吉思汗的率领下,从1219年到1260年,蒙古族三次西征,先后建立横跨欧亚的窝阔台、察合台、钦察、伊儿四大汗国。
在西征的同时,又挥师南下。
从成吉思汗到忽必烈,历经70余年征战,统一了中国,建立元朝。
其疆域北至今西伯利亚,南至南海,东北至今乌苏里江以东,西南包括云南,都纳入元朝国家的行省建置。
元朝设置宣政院,首次对西藏进行直接管辖。
又设澎湖巡检司管澎湖和台湾。
元朝对确立现代规模的中国版图作出了贡献。
蒙古族的家庭一般由夫妻和未成年子女组成。
儿子结婚后分居,另立门户。
父母所住的蒙古包及附属什物,习惯上由幼子继承。
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
过去,子女婚事多由父母包办,婚姻重彩礼,尚保存有妻兄弟婚习俗。
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低于男子。
现在,蒙古族的婚姻已由父母包办变为男女自由的选择配偶,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
妇女在政治、经济上得到解放,在家庭中享有与男子同等的地位。
蒙古族的丧葬,一般有土葬、火葬和野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蒙古族原有的优良传统和健康习俗,进一步与新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相适应,得到充分的发扬。
蒙古族的语言文字蒙古族有其独立的语言文字系统。
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语言。
和蒙古语同一个语族的语言还有达斡尔语、土语(蒙古尔语)、东裕固语、东乡语、保安语等。
全世界蒙古族人口约有700万,由于历史原因,他们分散居住在中国、蒙古国、俄罗斯等国家。
在我国内蒙古、新疆、河北、青海、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云南、四川等省区约有400万蒙古族。
据有关统计,在内蒙古、新疆、青海等蒙古人聚集地方,70%以上的蒙古人以自己的民族语言做日常生活的主要用语。
在保持民族传统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较好的地区,保持蒙古语的纯正性比较好。
我国蒙古语分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里亚特三大方言,在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别。
解放以来,内蒙古人民政府非常重视蒙古语言规范化、标准化工作。
为了更好地发展与建立蒙古民族共同语,实现语言规范化,于1980年3月31日批准,以察哈尔语音为现代蒙古语的标准音。
蒙古文是中国蒙古族通用的一种拼音文字。
中国蒙古文是在回纥文字母的基础上,于12世纪末或13世纪初创制。
现在所发现最早的回纥蒙古文文献是1225年《成吉思汗石》碑铭(即也松格碑铭)。
蒙古文竖写,从上到下,行款从左到右。
最初的字母形式和拼写规则都比较简单。
现行蒙古文有29个字母,包括5个元音字母,24个辅音字母。
这些字母除个别的不出现在词首外,其余的在词首、词中和词末均有三种不同的变体。
世界范围内的蒙古民族,历史上曾经使用过回纥蒙古文、八思巴蒙古文、托忒蒙古文、新蒙古文四种文字。
蒙古族居住民俗蒙古包蒙古包是蒙古民族牧民的传统住所,蒙古语称之为“格日”,满语为蒙古包或蒙古博。
“包”是“家”、“屋”的意思。
古称穹庐,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
蒙古包的型状、结构、布局、颜色,以及蒙古包的迁居风格,不仅完全适合于草原上的自然环境和游牧经济生活,同时充分体现了蒙古民族的文化风俗和思想智慧。
所以蒙古包是草原文化的结晶,是了解蒙古民族风俗民情的一部小百科全书。
浅析蒙古语言文化的变迁蒙古语言文化作为一个千年古国的文化遗产,发展至今已经历了许多变迁。
这些变迁侧面反映了蒙古族民族的历史、社会、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变化,更为重要的是展现了蒙古族民族团结、包容、创新和发展的精神,成为中华名族的一部分不可或缺的财富与独特魅力。
一、变迁的历程蒙古语言文字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十三世纪,当时蒙古族已经开始大力发展文字与文化。
在蒙古帝国建立后,蒙古文化继承和发扬了蒙古族的文化传统,蒙古大汗成吉思汗命令撰写《元史》、《太原铁塔记》、《经卷》等书籍,对普及文化和促进蒙古文化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世界文化的发展中,蒙古文化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13世纪至14世纪间的民歌、抒情诗、神话故事、叙事性和悲剧性诗歌等方面。
然而随着时间变化,蒙古语言文化的发展也受到了影响。
当蒙古地位从国家主体降为省级行政单位时,蒙古语的语言地位一度下降。
同时,由于各种原因,蒙古族各地出现的方言也日益激增,较为规范化的蒙古语言文字出现断层,使得蒙文的普及程度下降。
二、变迁的现状如今的蒙古语言文化有着复杂的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蒙古族的优待政策,改变了蒙古语言文化的景象,民族团结协作、互相尊重、共同繁荣成为了当下的共识。
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蒙古语言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也在日益进步。
在国家层面,不仅加强了对蒙古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同时也加强了对蒙古语言,特别是一些重要方言和民间语言的保护。
同时许多社会组织、民间团体也纷纷投入到蒙古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中,探寻着蒙古文化的界限和表现途径。
而在当今的数字化时代,蒙古语言文化已经汇聚成一个十分庞大的社群,数百万网民使用蒙古语进行交流,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传播都得到了数字化的升级。
三、变迁的未来在变迁中,蒙古文化始终合理的利用了自己本身的优势,包容、开放、创新、融合成为了蒙古文化走向世界的力量与精神,这种发展模式也将会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进而带来其他优秀文化间的交流互鉴,让世界更加的多元、繁荣、和谐。
关于蒙古贞蒙古族语言文化的几点思考1.古蒙古人对语言文字的保护和发展所作的贡献大约在一万年前,蒙古族已经从狄商蒙古开始,创造文字并使用文字。
蒙古族拥有众多的部落和分支。
比如鞑靼,布里雅特,北狄,乃曼等,虽然他们早在公元13世纪前就开始创造并使用甲骨文和胡奴文,但是由于特定的生活环境,他们长期过着迁徙,游牧的草原生活,所以这一时期使用的文字未能传播下来。
成吉思汗在1204年征服其他族人后,采用脱胎于栗特文的回纥字母来拼写蒙古族语言,这就是现在流行的蒙古文的前身。
古蒙古族人根据地区语言的特点及发展规律,对蒙古族文字进行了长期的改革。
现行的蒙古文字比之古蒙古文字,能更加准确地反映蒙古族的语言及文化,同时更能表现丰富的蒙古语知识,使得回纥蒙古文有了长远的发展。
古蒙古人对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本民族语言的同化。
蒙古族生活在辽阔的北方草原上,各个部落之间的交流需要一种全民族流行的语言。
根据历史记载,北方民族有超过八成的人使用相同的语言,即蒙古语。
但是由于地域,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等等的差异,使得蒙古语在发展程度上也具有巨大的差异。
彼此之间由于语言的不同造成交流十分困难,这时,普及共同语言就是整个大草原上各个部落的共同愿望了。
但是语言的同化是一个十分漫长的发展过程,期间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共同努力到最后才得以完成。
1.2 蒙古文字的简化。
蒙古先辈采用拼音的方法创造了蒙古文字,形成了具有简便并富于变化的特点的文字。
文字以圆圈,齿形,点形等简单的符号,并用竖线连接,达到定形,定量,定音,定序的效果。
书写时则采用直线纵写连接法,自左向右,方便右手书写,看起来方便,视觉效果良好。
用分层方法给字母定量,以减少学习和使用的难度。
比如在写蒙语时使用普通字母,而翻译外来语时,则采用阿里嘎字母和普通字母。
音序则采用音序排列法。
文字的规范化使得蒙古文字更加现代化。
1.3 蒙古文字的口语化。
蒙古民族历史论文蒙古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游牧民族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
蒙古人在历史上一直以其勇敢、坚韧和不屈的精神而闻名于世,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理环境下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蒙古人最早出现在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史书中,当时称他们为匈奴。
匈奴曾经是中国北方的强大民族,对周边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历史上,蒙古人还建立了辽、金、元等朝代,其中元朝更是统一了中国和蒙古高原,成为了世界上最庞大的帝国之一。
蒙古人的历史和文化受到了蒙古帝国的建立和传统的影响。
蒙古帝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陆地帝国,其统治范围从东欧到中亚,对世界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蒙古帝国的建立造就了一系列伟大的征服者和领袖,其中成吉思汗更是成为了蒙古人民的民族英雄。
蒙古民族的历史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有征服和统一,也有分裂和战乱。
但无论遭遇多大的困难,蒙古人民始终保持了他们的文化和民族精神。
蒙古人的传统包括游牧生活和骑马文化,在他们的历史和传统中,充满了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
在今天,蒙古民族已经成为了世界上的一个独特的民族,他们的文化和传统依然在世界各地传承和发展。
蒙古人民的历史和文化将继续为世界文明作出贡献,成为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蒙古民族历史上饱经风雨,但他们从未放弃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
蒙古人民在长期的民族奋斗中形成了坚韧不拔的民族性格,这种品质使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屡次挣得尊严与尊重。
他们保持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生活方式,尊重并珍惜大自然赐予的一切。
蒙古民族的传统文化深受自然环境和宗教影响,他们崇尚蓝天、白云、广袤的大草原,笃信蒙古族传统的藏传佛教和萨满教。
这些信仰为蒙古民族在历史的起伏中提供了精神力量和信念。
另外,蒙古人的传统音乐、舞蹈和文学作品也为世人所赞美,其中传统的马头琴音乐更是成为了蒙古文化的象征。
蒙古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在现代仍然保持着活力,虽然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已经渗透到他们的生活中,但他们依然努力保护和传承自己的传统文化。
蒙古族蒙古族崛起于我国北方草原,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
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统计,蒙古族在我国有581万人口,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辽宁、吉林、黑龙江、青海等省市自治区。
在国内其他省市自治区也都有一定数量的小型聚居和散居的蒙古族人口,几乎遍布全国各地。
内蒙古自治区有近403万蒙古族人口,是蒙古族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
蒙古族起源于额尔古纳河流域,是古代东胡系统室韦诸部的一支,唐代史料称之为“蒙兀”。
经过几个世纪的繁衍、发展,蒙古各部逐渐分布在蒙古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并曾臣属于辽、金王朝。
1206年,蒙古贵族首领铁木真(即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高原诸部,建立了蒙古汗国。
接着,成吉思汗及其后继者们又先后攻占了西夏、金和南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统一的元王朝,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版图,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为中西文化的沟通与交流,为中华文明的发展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元朝灭亡以后,蒙古族统治势力退居蒙古草原。
明朝时期,为了削弱蒙古族封建统治者的势力,采取分离蒙古族的手段,蒙古族社会经济走上了严重衰退的道路。
清朝前后用了一个半世纪以上的时间统一了蒙古各部,对蒙古族采取了实行盟旗制度,分封官爵,进一步推行喇嘛教等政策,强化了蒙古族的封建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蒙古族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鸦片战争以后,蒙古族人民多次参加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1924年,在中国共产党北方地区负责人李大钊等同志的关怀与培育下,在北京蒙藏学校学习的蒙古族优秀青年乌兰夫、奎璧、吉雅泰、多松年、李裕智等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于革命事业。
从此,蒙古族地区的革命斗争走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道路。
1947年5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蒙古族地区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省级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内蒙古自治区。
历史上,蒙古族经济以畜牧业为主。
畜牧业是蒙古族衣食住行等生活基本物质需求的主要来源。
在长期的游牧生产实践中,蒙古族积累了许多经营畜牧业的经验。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勤劳勇敢、贡献卓著的民族。
据2000年人口统计,我国蒙古族有5,813,947人,其中内蒙古自治区有3,995,349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149,857人,主要分布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青海省有脆.301人,主要聚居在海西蒙古族蘸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甘肃省有15,774人,主要分布在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河北省有169,887人,主要聚居在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黑龙江省有141,495人,主要分布在杜尔伯持蒙古族自治县;吉林省有172,026人.主要聚居在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辽宁省有669,972人,主要分布在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其余分布在河南、贵州、四川、北京、云南、广东、湖南、安徽、江苏、天津、湖北等全国各地。
在我国行政建制上蒙古族有1个自治区、3个自治州和8个自治县。
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蒙古语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语言使用区城广阔:包括蒙古国和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青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蒙古族聚居地区。
严格划分,蒙古国境内的蒙古语属于喀尔喀方言,使用人口约180万;中国境内的蒙古语言又分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里亚特3种方言,使用人口近400万。
中国现代蒙古语的主要特点是:元音丰富而辅音较少。
词汇方面,有汉语借词,也有一些突厥语、满—通古斯语、藏活、梵语、希腊语、俄语借词。
历史上蒙古族使用过多种文字。
早期蒙古文宁母、读音、拼写规则、行文都跟回鹊文相似.称作回鹘式蒙古文。
现存(用这种文字写成的文献)年代最早的是《也松格碑》(公元1225)。
但至今仍末发现直接记载早期回鹘式蒙古文字母表的文献资料。
到公元17世纪,回鹘式蒙古文发展成为两支:一支是现在通行于中国的蒙古文,又称老蒙文;一支是在卫拉特方言区使用的托忒蒙古文(蒙古国1945年开始使用斯拉夫蒙文,又称新蒙文。
蒙古族文化概述蒙古族是中国56个少数民族之一,蒙古族的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其独特的历史、语言和文化,成为了世界文化的瑰宝之一。
蒙古族文化是在长期的民族交流和多学科的融合中形成和发展的,其文化遗产丰富多彩,是我们国家珍贵的文化财富之一。
1. 历史文化蒙古族文化起源于古老的蒙古部落,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据历史资料记载,蒙古族是在奴隶社会时期就已经存在的。
蒙古族历史上曾经建立了多个帝国,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元朝和清朝。
在这两个朝代中,蒙古族的文化达到了极盛的阶段,蒙古族的语言、文化、宗教和艺术水平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蒙古族文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融汇了中原文化、西域文化和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精华。
2. 生活习俗蒙古族的生活习俗以牧民生活为主。
蒙古族人民崇尚自然,喜欢自由、好斗,尊重英雄和勇士,热爱音乐、歌舞等艺术活动。
蒙古族人以马骑准、弓箭取胜,因此马匹乃是蒙古族人民生命力的象征,他们生活中与马密不可分。
蒙古人有着进取、刚毅的特点,他们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而且富有创造性和创新精神。
3. 文学艺术蒙古族的文学艺术有着自己独特的特色,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吟诵”,这是一种口头传承的朗诵形式。
蒙古族还有自己的诗歌、散文和小说等文学形式。
蒙古族的音乐、舞蹈和民间戏剧也非常丰富多彩,其中蒙古族的“马头琴”是最有代表性的乐器。
此外,蒙古族的织锦、雕刻、石刻等艺术形式也各具特色。
4. 宗教信仰蒙古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藏传佛教,通过佛教学习和实践,蒙古族人民在生活中追求精神享受和人生意义,他们尊重和崇拜高僧和喇嘛,他们也通过佛教实践来祈求世界和平和稳定。
蒙古族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宝库的一部分。
我们应该更好地发掘和保护蒙古族文化,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为构建一个更美好的中国和世界作出自己的贡献。
简论黑龙江蒙古族历史及语言特点摘要:黑龙江蒙古族现主要聚居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肇源县、泰来县。
这些蒙古族除了是杜尔伯特、郭尔罗斯、扎赉特部落的后裔,还有喀喇沁、土默特等旗蒙古人。
他们经历了迁移、战乱,垦荒,与其他部落蒙古人和汉人接触愈来愈多,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特征,又因长期的蒙汉杂居,使其蒙古语口语受到影响而有所变化。
关键词:黑龙江蒙古族杜尔伯特肇源现居住在黑龙江省辖区内的蒙古族除了杜尔伯特、郭尔罗斯、扎赉特部落的后裔外,还有喀喇沁、土默特等旗蒙古人。
其中,杜尔伯特、郭尔罗斯、扎赉特部在较早期就在黑龙江一带休养生息。
喀喇沁、土默特等旗蒙古人是后期因屯垦、战乱等原因迁入此地。
此文将主要根据杜尔伯特、郭尔罗斯、扎赉特的历史,描述黑龙江蒙古族搬迁史及语言特点。
事实上,杜尔伯特、郭尔罗斯、扎赉特部很早的时候有各自的游牧地,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进程中,加入到了哈布图哈萨尔的科尔沁部,其语言也反映了蒙古语科尔沁土语的特点。
现在他们主要聚居在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肇源县、泰来县,其使用语言属蒙古语内蒙古方言科尔沁土语。
根据2010年的调查研究,这些地区的蒙古语口语保持科尔沁土语的基本特点外,受到喀喇沁土语和汉语的影响在语音、词汇等方面有了变化。
一、黑龙江蒙古族历史沿革杜尔伯特是蒙古语数词“四”的复数形式的音译。
杜尔伯特属蒙古尼鲁温部落。
杜尔伯特之名,来自于蒙古高原的一个古代蒙古姓氏的称呼,后来成为这个蒙古部落的名称。
公元1240年成书的《蒙古秘史》最早记载了“杜尔伯特”姓氏,大多写成“朵儿边”。
据《蒙古秘史》、《元史》等文献资料记载,约公元10世纪,成吉思汗的十一祖朵奔篾儿干的哥哥都蛙锁豁儿的四个儿子在其父亲去世后,抛弃了叔叔,从斡难河东迁,回到呼伦贝尔,成为朵儿边氏。
之后,他们逐渐向东南迁移,渡过嫩江,游牧于嫩江和通肯之间,这个地区也因此得名“杜尔伯特”。
1547年,哈萨尔第十四世孙科尔沁部酋长奎蒙克塔斯哈喇率部从呼伦贝尔沿洮儿河、绰儿河向东迁徙,游牧于嫩江流域。
其孙爱纳嘎在嫩江中游东畔游牧,续用了当地原杜尔伯特之名称。
1624年,杜尔伯特部归顺后金。
1648年清朝对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杜尔伯特部被改为杜尔伯特旗,隶属哲里木盟。
1912年杜尔伯特旗隶属黑龙江省管辖。
1927年设置泰康设治局,1933年将泰康设治局改为泰康县,实行旗县分治。
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杜尔伯特旗,设置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
现蒙古族主要聚居在胡吉吐莫镇、敖林西伯乡、巴彦查干乡。
1992年划归大庆市领导。
郭尔罗斯是蒙古语“河”的音译。
郭尔罗斯属蒙古迭尔列勤部落。
公元1240年成书的《蒙古秘史》最早记载了“豁罗剌思”姓氏,就是现在的郭尔罗斯。
但是,这个氏族的出现,却远远早于这个年代。
1202年成吉思汗派遣哈萨尔征郭尔罗斯部。
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时,郭尔罗斯部成为哈布图哈萨尔的属民,构成科尔沁万户的一支。
1547年,奎蒙克塔斯哈喇孙乌巴什游牧于嫩江下游河畔地区,延用了古老的郭尔罗斯部的部落名号。
1624年郭尔罗斯部偕科尔沁台吉奥巴与后金和好,并率部归顺后金。
1648年设立郭尔罗斯前后两旗,在清代前后二旗均属哲里木盟。
1906年设肇州厅,治所设在今肇源城,实行蒙汉分治。
1912年郭尔罗斯后旗脱离哲里木盟归黑龙江省,民国继续实行蒙汉分治。
1934结束蒙汉分治。
1935年郭尔罗斯后旗实行旗制,仍用郭尔罗斯后旗名称,隶属滨江省。
1945年郭尔罗斯后旗隶属嫩江省。
1949年嫩江省与黑龙江省合并为黑龙江省。
1956年,撤销了郭尔罗斯后旗建制,改设肇源县。
在蒙古族聚居的地方分别建立了义顺蒙古族乡、浩德蒙古族乡、超等蒙古族乡等3个蒙古族乡。
1980年后又建立了13个蒙古族村。
1992年划大庆市管辖。
泰来蒙古与扎赉特部同源,均在绰儿河、呼尔达河流域游牧。
扎赉特是蒙古语,“扎赉”为洼地之意,为古代蒙古族部落的名称。
奎蒙克塔斯哈喇孙阿敏沿嫩江中游西岸绰儿河流域驻牧,称扎赉特部。
阿敏之子蒙衮,于1624年随科尔沁台吉奥巴降后金。
1648年改扎赉特部为扎赉特旗。
1917年在扎赉特旗境内建立了泰来县,实行旗县分治,蒙民按其居住地域,分别归属扎赉特旗和泰来县。
泰来县的蒙古人与外旗迁来的土默特、喀喇沁等旗蒙古人混居,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泰来蒙古。
清末实行蒙地开放,移民招垦。
1913年建立泰来设治局,1917年升为泰来县,实行县旗分治。
后将扎赉特旗划归内蒙古,泰来县有黑龙江省管辖。
后来由于蒙地开发,从喀喇沁、土默特等旗迁来很多蒙古人从事农耕业,他们与泰来蒙古杂居共处,年久后也成为泰来蒙古的成员。
所以泰来蒙古部是多个部落蒙古人的集合体。
1986年成立了好新、宁姜蒙古族乡。
1990年又成立了胜利蒙古族乡、江桥蒙古族镇。
综上所述,杜尔伯特、郭尔罗斯、扎赉特部虽然不同源,但同时被科尔沁部收服。
1648年建立杜尔伯特旗、郭尔罗斯前旗、郭尔罗斯后旗、扎赉特旗,与1636年建立的科尔沁部右翼前旗、右翼中旗、右翼后旗、左翼前旗、左翼中旗、左翼后旗构成嫩科尔沁十旗,隶属哲里木盟。
郭尔罗斯前旗一旗以近吉林,郭尔罗斯后旗、扎赉特旗、杜尔伯特三旗以近黑龙江,各由省将军专奏。
二、清朝垦荒清朝对蒙古地区的开垦始于屯垦和私垦,终于官垦。
科尔沁各旗在地理上接近奉天,私垦开始早、发展快、规模大,私垦招来的民人已达到非设立专门行政区域不能治的地步。
经过屯垦、私垦和官垦,杜尔伯特、肇源县、泰来县的大量的土地被开发,大量移民涌向了蒙古族地区。
外旗蒙民和汉民越聚越多,慢慢形成了蒙汉杂居的状态。
在历史上,清廷曾明令禁止蒙古人学习汉语言文字,起汉名,与汉族通婚。
但到清朝咸丰年间,蒙古族已经打破清朝的禁令,开始起汉名、学汉字。
其背后的推动力,就是蒙古族的开垦和移民。
十七世纪中叶,清王朝为了迁民定边,实行开禁政策,允许移民迁至郭尔罗斯后旗(包括今肇源、肇州、肇东)开荒种地。
这些移民主要来自热河省[民国时期行政区划的省份之一]。
喀喇沁三旗、翁牛特二旗、敖汗三旗及土默特二旗,也有从哲里木盟各旗及郭尔罗斯前旗迁来的。
从此,蒙汉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的接触日益频繁,蒙古人开始学习汉语言文字。
1686年杜尔伯特境内他拉哈、多耐、时雨三个驿站迁入汉族站丁,1904年“盟旗地开放”后大量汉人涌入,其他少数民族也随之迁入,逐渐形成以蒙古族为主体、多民族杂居的局面。
之后,虽然没有大范围的迁移,但也有小范围的人口流动。
1796—1820年间,土默特左右两旗部分蒙古人迁入杜尔伯特。
1891年昭乌达盟、卓索图盟喀喇沁旗部分蒙古人迁入杜尔伯特。
1904年敖汉、翁牛特、扎鲁特等旗蒙古人也相继迁入垦荒。
此外,外旗蒙古人也因战乱、垦荒等原因陆续迁入了杜尔伯特。
1902年扎赉特旗蒙地开放,招民垦荒,共招垦5次。
这是扎赉特蒙古人接触农业的开始。
1796—1820年间,土默特、喀喇沁部的一批蒙古人来到泰来县。
特别是从卓索图盟一带迁来的土默特、喀喇沁人,与汉人一样也都加入到了垦荒行列中。
现在的泰来蒙古,基本上都是这些外旗蒙古人,真正的本旗蒙古人变得很少。
三、语言特点综上所述,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肇源县、泰来县境内外旗蒙民和汉民越聚越多,慢慢形成了蒙汉杂居的状态,至此产生了语言接触,包括科尔沁土语与喀喇沁土语、蒙古语与汉语的接触。
虽然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肇源县、泰来县属蒙古语科尔沁土语区,但事实上,有与喀喇沁土语区蒙古人杂居的情况,而且当地蒙古人受到的是蒙汉双语教育,大多蒙古族既会说蒙古语又会讲汉语。
其结果是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肇源县、泰来县的蒙古语口语的语音、词汇发生了一些变化。
这些变化中最明显的是词汇的借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肇源县、泰来县的蒙古语口语借用了很多汉语词汇。
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肇源县、泰来县的蒙古语口语属蒙古语科尔沁土语区。
其中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肇源县的蒙古语口语拥有科尔沁土语的基本特点外,还保持着自己的独特性特征。
如:科尔沁土语的共性特征是蒙古语标准音或蒙古语其他方言土语中的t∫音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肇源县、泰来县的的口语中读∫音。
蒙古语标准音或蒙古语其他方言土语中的s音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肇源县的口语中读t音。
黑龙江蒙古族现主要聚居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肇源县、泰来县。
这些蒙古族除了是杜尔伯特、郭尔罗斯、扎赉特部落的后裔,还有喀喇沁、土默特等旗蒙古人。
他们经历了迁移、战乱,垦荒,与其他部落蒙古人和汉人接触愈来愈多,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特征。
又因长期的蒙汉杂居,民族间的交流越发频繁,使其蒙古语口语受到了其他蒙古语方言土语或汉语的影响,在语音、词汇等方面有了一些变化。
这些问题值得我们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1]宝玉柱清代蒙古族社会转型及语言教育.民族出版社,2003年。
[2]波.少布主编黑龙江杜尔伯特蒙古族词典.民族出版社,2006年。
[3]李福民主编大庆市蒙古族史话.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5年。
[4]百万胜主编《肇源蒙古族》.黑龙江省肇源县蒙古族联谊会,2008年。
[5]洪英华主编黑龙江蒙古部落史.哈尔滨出版社,2001年。
[6]洪英华主编黑龙江蒙古族.哈尔滨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