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发展对策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5
有关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应用与探讨摘要:生命在于运动,健康教育、人文体育在新形势下应运而生,符合人们“健康第一”的理念,追逐阳光健康的教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
但是,作为新兴教学模式,内部存有不足,外部面临挑战。
从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应用之需、用之本质、始之困难、前景之路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普通高校;俱乐部;体育教学;人文体育生命在于运动,运动追求阳光。
在新形势下,人文体育、健康教育踏上教育舞台,并在体育教育这大舞台上展示着风采,给学生、教师注入新生活力。
当前,素质教育的推行,为体育教育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也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
一、应时之需,人文之用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对外市场越来越大,新事物的引进则如东流之水。
现阶段,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使得素质教育提上日程,使人们越来越注意到“人的全面发展”,意识到“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如何提升健康标准,对于高校而言,首先便是体育,而体育的改革创新,正是应学生之需,尽“阳光”之力,也就使我国许多普通高校接受了“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的体育教学,它没有统一的大纲、教学时数、教学内容,而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变更性,这正迎合了高校学生好动、自我、创意的要求。
也就是这个关键点,使它受到了学生的青睐。
教学手段的变化,也使这一教学模式应用逐渐广泛。
学生,本就是学习的主体,把他们放置于被动的地位,他们就会变得毫无生机,本该活跃身心的体育课终以劳累结束。
体育俱乐部教学手法一改死讲解、板示范等传统的教学手段,采用情景教学、范例教学、协同教学等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自我观察、自我比较、合作学习,从自我中找不足、寻发展,这不仅使得体育做到了锻炼身体之目的,更重要的是从灵魂上解放了学生自我,使他们如实认清了“健康第一”的实质——灵魂之阳光,身体之健康。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应用,不仅是学生之需,也是教师队伍提升之力。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发展对策研究【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体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为了顺应时代发展及全民健身的要求,俱乐部制的体育教学逐渐被我国高校所接受并实施,但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还处于初级阶段,目前还存在许多问题,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访谈等研究方法,对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进行探讨,找出其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为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的完善及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发展对策
1、前言
当前,我国高校体育界已经认识到体育俱乐部的潜在功能,从目前情况看,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仍处于初级阶段,且极不平衡,虽然已有多年的实践经验,取得了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了高校体育的发展,但从现状分析,还存在许多问题。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访谈等研究方法,对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进行探讨,找出其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为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的完善及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提供参考与借鉴。
2、高校开展教学俱乐部的意义
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普及,终身体育思想已成为指导我国高校体育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一面旗帜。
实施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制正是高举这一旗帜,迎合教学改革和时代的需要,不管从其性质、特征、内容上都不失为一种积极的教学模式,所以说高校实行体育
教学俱乐部已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高校建立体育教学俱乐部进行教学,以发展学生兴趣、表现创造力、完善自我为出发点,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从而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
3、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存在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开展有课外体育教学俱乐部、体育课教学俱乐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俱乐部。
而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在政策与实施等方面都存在的较多的问题,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并与相关专家的交谈,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目前我国高校场地不足,项目少,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2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管理体制不完善;3我国高校师资不足,限制了俱乐部项目的开展;4俱乐部教学模式的考核与评价体系缺乏实用性,这些问题都将影响体育教学俱乐部在高校的发展及实施。
4、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发展对策
4.1领导重视
任何工作只要得到领导的重视都会比较容易开展,也更容易出成果,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实施也不例外。
我们应该广泛宣传学校体育俱乐部的优势和重要性,同时体育俱乐部的管理人员要经常向学校领导汇报本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情况,让领导了解本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形势.为校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以获得校领导对体育俱乐部工作的重视和支持。
4.2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提高使用效率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对学校最大的要求就是必须有足够的场地器材设施,所以我们首先要尽快完善高校体育场馆基础设施,要利用好有限的资金,优先建设高校体育教学最紧缺、最急需的场馆,逐步完善场馆基础设施。
其次,合理开发和利用现有体育场馆资源。
一方面,对学校内部现有体育场馆资源的利用进行统一规划,科学管理;另一方面,适当利用社区资源和校际资源缓解本学校场馆资源不足的压力。
4.3加强体育俱乐部教学管理,完善俱乐部模式管理体制
采用课内外相结合.课内主要由体育教研部负责教学管理。
安排教师、教学时问、教学场地、学生各单项俱乐部的选择等。
课外由学生负责组织各单项体育活动和课余体育竞赛。
正确引导学生选择俱乐部学习与锻炼,增加学生学习自由度;加大俱乐部教学、课余体育活动和课余运动训练所需经费的投入;确实提高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地位,增强其责任感,调动其积极主动性。
依据本校实际情况确立俱乐部类型。
4.4加强师资力量建设与培养
加强教师事业心的培养.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是新事物,在接受新事物的过程中总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难题,在工作过程中肯定也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挫折,没有远大的理想与坚定的信念作为动力是很难支持他们跨越障碍、克服困难的。
借鉴运用市场经济的方法,正确引入各种竞争机制,加速培养一批学术骨干、青
年骨干教师,促进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最大程度的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送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根据学校自身体育工作的实际需要和体育人才的配置情况,送一部分教师出去进行短期进修学习,再有针对性地从兄弟院校、体育科研机构、各级体校及各运动项目俱乐部等聘请急需的体育管理、科研、教学与运动训练人才,以缓解本学校体育人才紧缺的问题。
建立体育教师工作考核和奖励制度,最大限度地调动各师资力量。
4.5俱乐部学生的教学考核与评价
体育课不应该以考试为主要目的,考试只是一个手段而已,重要的还是过程,俱乐部的教学考核与评价应以学生参加的次数、锻炼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为主,各方面的能力、各单项技术与技能、进步幅度和体质健康标准等方面结合为辅,采用学习效果和过程评价,多进行过程性评价,重在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提高,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自评和互评。
学生的成绩考核评价结果,不应以百分制衡量,而应以等级制“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来表示。
5、结论与建议
当前,我国高校体育界已经认识到体育俱乐部的潜在功能,然而,我国的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政策尚不健全,自身存在着较多的不足,从而制约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的发展,本文对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进行分析,找出其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为体育教学俱乐部在高校的稳步发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朱奇志.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8):88-91.
[2]教育部教体艺司.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北京:教育部,2002.
[3]周威.对高校公共体育课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院,2003,23(2):88-89.
[4]周云飞.高校体育教学推行俱乐部模式的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28(6):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