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3
为人性僻耽佳句“为人性僻耽佳句”出自杜甫的古诗《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有名句“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唐•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
新添水槛供垂钓,故着浮槎替入舟。
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注释:值,正逢。
水如海势,江水如同海水的气势。
值奇景,无佳句,故曰聊短述。
聊,姑且之意。
此二句杜甫自道其创作经验。
可见杜甫作诗的苦心。
性僻,性情有所偏,古怪,这是自谦的话。
不管是什么内容,诗总得有好的句子。
耽(dān),爱好,沉迷。
惊人,打动读者。
死不休,死也不罢手。
极言求工。
此句是说如今年老,已不像过去那样刻苦琢磨。
浑,完全,简直。
漫与,随意付与。
这话不能死看,杜老年作诗也并不轻率,不过由于功夫深了,他自己觉得有点近于随意罢了。
此句承上而来。
莫,没有。
愁,属花鸟说。
诗人形容刻划,就是花鸟也要愁怕,是调笑花鸟之辞。
韩愈《赠贾岛》诗:“孟郊死葬北邙山,从此风云得暂闲。
”又姜白石赠杨万里诗:“年年花月无闲处,处处江山怕见君。
”(《送朝天集归诚斋时在金陵》)可以互参。
新添,初做成的。
水槛,水边木栏。
故,因为。
跟“新”字作对,是借对法。
故着(zhuó),又设置了。
槎(chá),木筏。
焉得,怎么找到。
陶谢,陶渊明、谢灵运,皆工于描写景物,故想到他们。
思,即“飘然思不群”、“思飘云物外”的思。
令渠,让他们。
“令渠”句,是说让他们来作诗,而自己则只是陪同游览。
述作,写作,作诗述怀。
语谦而有趣。
译文:平生为人喜欢细细琢磨苦苦寻觅好的诗句,诗句的语言达不到惊人的地步,我就决不罢休。
现在年纪越来越大,写诗全都是随随便便敷衍而成,比如对着春天的花鸟,没有了过去的深深忧愁。
江边新装了一副木栏,可供我悠然地垂钓,我又备了一只小木筏,可代替出入江河的小舟。
怎么找到像陶渊明、谢灵运这样的诗坛高手,一起做诗畅谈,一起浮槎漫游。
创作背景:此诗当作于唐代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
江上值水如海行船原文及赏析江上值水如海行船,因风满棹起航深。
霞色一半远天涯,云烟千里遥山阴。
若问江画应如何,端看落日与天明。
低头看尽苍茫水,卧岸卧云一片城。
这是一首描述江上行船景色的诗句,其中融入了诗人对于江景的观察和感受。
下面将对原文进行赏析。
首句“江上值水如海行船”是整首诗的引子,描绘了江水宽广如海的景象,同时也暗含了诗人的远航之心。
江水宽广,给人以无边无际之感,与海的广袤相媲美。
行船在江上,如同在海洋中航行,增添了诗句的壮阔气息。
接着的“因风满棹起航深”,表现了诗人乘风而行的情景。
风是行船的推动力量,满棹的帆迎风起航,形容行船乘风破浪,航行深远,体现了诗人追求事业成功的决心与勇气。
第三句“霞色一半远天涯”,描绘了晚霞的景象。
霞色一般来说多为红色,而“一半”则暗示了霞色的辽阔和无垠。
这里的远天涯则可以理解为远处的地平线,诗人通过霞色的广阔来放大江景的浩渺感。
下一句“云烟千里遥山阴”,诗人将目光投向远处的山脉。
云烟象征着山脉之间的片片烟云,暗示了江边的山峦重叠,飘渺遥远,有一种意境上的虚幻感。
千里遥山阴则形容了远山的辽阔,使得整个景象更加开阔。
接下来的两句“若问江画应如何,端看落日与天明”,诗人表达了对江景的理解与把握。
诗人以落日和天明为参照,在这两个时刻观察江景,便能看到最真实的江画。
这也启示了我们欣赏自然景色时,应该明察秋毫,捕捉到最美丽的瞬间。
最后一句“低头看尽苍茫水,卧岸卧云一片城”给人以意境深远之感。
诗人低头望江,视野尽头是一片苍茫的水面,仿佛大海一般广阔无垠。
同时,岸边的云彩又使整个景色有了一种与众不同的韵味,云彩如座城市,使得江景具有了一种层次感和生命力。
总之,这首诗以景为主,旨在通过对江上行船景色的描绘,表达出诗人追求浩渺壮阔事业的决心与勇气。
在描写中融入了落日、天明以及云彩等元素,使全篇诗句既有一定的冲击力,又兼具细腻的美感。
诗人巧妙运用意向转换,通过具象的景物和抽象的意境相结合,使读者在欣赏江上行船景色的同时,亦能联想到深邃的哲理和情感。
春来花鸟莫深愁的意思“春来花鸟莫深愁”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该句的意思是:春光明媚,花香鸟语, 不要为此深深的忧愁了。
原文:《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唐·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
新添水槛供垂钓,故着浮槎替入舟。
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全文译文:我为人性情怪僻,总沉溺于美好的诗句,如果写出来的诗句不让人称奇,至死也不肯罢休。
人老了,诗写得不怎么经心了,对着春天的花鸟也没有了过去的深深忧愁。
江边新装了一副木栏,可供我悠然地垂钓,又备了一只木筏(浮槎)代替出入江河的小舟。
怎么才能找到陶渊明、谢灵运这样的诗文高手,让他们来作诗,与他们一起游玩。
写作背景:《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此诗是作者面对如大海汹涌的江水,抒发内心感受的叙怀之作。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代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正值安史之乱时。
作者杜甫时年五十岁,流落在四川成都,寄居草堂,一次观锦江“水如海势”,波涛汹涌,触景生情,感慨万端,但又无从说起,只好“聊短述”,写下一首看似文不对题的千古名作《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此诗抒写了他激愤的、自我解脱的、一时的人生感悟。
拓展知识: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江上译文及赏析江上译文及赏析1江上原文: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
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
江上译文及注释译文江面上吹过一阵秋风,江岸上的落花在夕照中纷纷飘落。
离别之情让远去的笛声吹送,并随秋风吹到乱山的东面。
注释1.漾:吹过。
2.脱:脱下。
3.被:让。
4.横笛:横吹的笛子,这里指笛声。
江上赏析这首诗非常注意抓住江上特有的景物,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扣住“秋天”这特定的节令特点,描绘江上的秋色,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
江水浩淼无边,江畔红花朵朵,而到了秋季,西风劲吹,水面则起波浪,荡漾连绵,江花也渐次凋谢,脱下了红妆,那岸边或水上的小舟传来横笛声,也就使景色带上了浓浓的秋意,勾起作者的思绪。
江水江花、西风横笛,这些特有时令的特定景物,就构成了一幅色彩浓烈的“江上秋意图”,具有鲜明的特色。
此诗一、二句两写景,其目的并不在要再现什么秋声秋色,而是旨在以比兴手法,用景衬情:猎猎的西风带来秋的消息,令人心生愁绪,绵绵的江水长流不息,让人顿时产生感触,晚开的花儿飘落,正所谓落红无数,也让人郁郁寡欢。
这些景物,都带上了浓浓的感情色彩,使人愁肠百结。
而三、四两句,则题旨非常鲜明地凸现出来:“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
”特定的季节、特定的景物,触动了诗人的离情别绪:是自己远离故乡、孤身在外,涌起了桑梓之思,或者是亲人在外飘泊、时世动乱,勾起了眷怀之恋。
整首诗,景为情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寄寓深沉,深隽的诗韵诗味。
对于离情让横笛吹送的问题,古文学者刘逸生先生有这样详尽的解释:诗人刚和亲人分手,坐上向远方而去的船,看着江上的风光,秋意甚浓,也使满怀离情的诗人更添伤感,忽地不知何处传来笛声,呜呜咽咽的,听的更是心情沉重,而笛声一直没停,让诗人更感折磨,不过,蓦然抬头,原来船已转到乱山的东边,适才与亲人分别的渡口,都已望不到了。
这是一种奇特的化虚为实的手法。
诗到宋代,很讲究炼字炼句。
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是个著名的例子。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思“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古诗作品《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老去诗篇浑漫兴,春来花鸟莫深愁。
新添水槛供垂钓,故着浮槎替入舟。
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注释】①值,正逢。
水如海势,江水如同海水的气势。
值奇景,无佳句,故曰聊短述。
聊,姑且之意。
②此二句杜甫自道其创作经验。
可见杜甫作诗的苦心。
性僻,性情有所偏,古怪,这是自谦的话。
不管是什么内容,诗总得有好的句子。
耽(dān),爱好,沉迷。
惊人,打动读者。
死不休,死也不罢手。
极言求工。
③此句是说如今年老,已不像过去那样刻苦琢磨。
浑,完全,简直。
漫与,随意付与。
这话不能死看,杜老年作诗也orG并不轻率,不过由于功夫深了,他自己觉得有点近于随意罢了。
)④此句承上而来。
莫,没有。
愁,属花鸟说。
诗人形容刻划,就是花鸟也要愁怕,是调笑花鸟之辞。
韩愈《赠贾岛》诗:“孟郊死葬北邙山,从此风云得暂闲。
”又姜白石赠杨万里诗:“年年花月无闲处,处处江山怕见君。
”(《送朝天集归诚斋时在金陵》)可以互参。
⑤新添,初做成的。
水槛,水边木栏。
故,因为。
跟“新”字作对,是借对法。
故着(zhuó),又设置了。
槎(chá),木筏。
⑥焉得,怎么找到。
陶谢,陶渊明、谢灵运,皆工于描写景物,故想到他们。
思,即“飘然思不群”、“思飘云物外”的思。
令渠(q ú),让他们。
“令渠”句,是说让他们来作诗,而自己则只是陪同游览。
述作,作诗述怀。
语谦而有趣。
【翻译】平生为人喜欢细细琢磨苦苦寻觅好的诗句,诗句的语言达不到惊人的地步,我就决不罢休。
人已越来越老,写诗全都是随随便便敷衍而成,对着春天的花鸟,没有了过去的深深忧愁。
江边新装了一副木栏,可供我悠然地垂钓,我又备了一只小木筏,可代替出入江河的小舟。
希望有陶渊明、谢灵运这样的诗坛高手相伴,肯定会在这时一起做诗畅谈,一起浮槎漫游。
语不惊人死不休上一句出处:《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唐•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
新添水槛供垂钓,故着浮槎替入舟。
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解释:人性情怪僻只沉溺于美好的诗句,如果诗句不能打动人心,我至死也不肯罢休。
人老了,诗写得不怎么经心了,对着春天的花鸟,也没有了过去的深深忧愁。
江边新装了一副木栏,可供我悠然地垂钓,我又备了一只小木筏,可代替出入江河的小舟。
怎么才能找到陶渊明、谢灵运这样的诗文高手,让他们与我一起做诗畅谈,一起浮槎漫游。
赏析:此诗是诗人面对如大海汹涌的江水,抒发内心感受的叙怀之作。
诗题中一个“如”字,突现了江水的海势,提高了江景的壮美层次,表现了江水的宽度、厚度和动态。
江水如海势,已属奇观。
然而诗题却偏偏曰:“聊短述”。
诗题中就抑扬有致,这是诗人的一贯风格。
首联“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足见“聊短述”的良苦用心,炉火纯青的诗艺,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和动人心弦的审美效果。
正由于杜甫艺术上的一丝不苟、勇于创新,因此老年臻于出神入化、妙手成春的极境。
颔联“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
”这里是说点明春光明媚,花香鸟语,快乐异常,因此不存在花鸟深愁的问题,“莫深愁”为杜甫自况。
至于“浑漫与”中的“与”字,旧本曾作“兴”,首颔二联总体着眼,大处落墨,虽为短述,语实惊人,虽未直接描写江上海势,但胸中之海早已形成。
它浑厚深涵,辽阔无垠,大气磅礴。
心中之海,诗人采取了虚写的办法。
诗人紧接首颔二联虚写海势以后,随即转入实写江水。
颈联“新添水槛供重钓,故著(着)浮槎替入舟。
”此处虽写江水,但只是轻轻带过,如此触及江水、悟及海势的写法,令人玩味不尽。
尾联诗人以一“焉”字,即巧作转折,融注新意。
诗人之语,已经惊人。
诗人说:若得陶渊明、谢灵运那样的妙手,使其述作,并同游于江海之上,岂不快哉!尾联思路新奇,饶有兴味,且与首联相呼应,显示出诗人对艺术最高境界的执着追求。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作者是杜甫。
一、原文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唐] 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
新添水槛供垂钓,故着浮槎替入舟。
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二、白话译文平生为人喜欢细细琢磨苦苦寻觅好的诗句,诗句的语言达不到惊人的地步,我就决不罢休。
人已越来越老,写诗全都是随随便便敷衍而成,对着春天的花鸟,没有了过去的深深忧愁。
江边新装了一副木栏,可供我悠然地垂钓,我又备了一只小木筏,可代替出入江河的小舟。
希望有陶渊明、谢灵运这样的诗坛高手相伴,肯定会在这时一起做诗畅谈,一起浮槎漫游。
此诗是诗人面对如大海汹涌的江水,抒发内心感受的叙怀之作。
诗写于安史之乱时,诗人流落四川成都,寄居草堂,一次观锦江“水如海势”,波涛汹涌,则触景生情,感慨万端,但又无从说起,只好“聊短述”,抒写了他激愤的、自我解脱的、一时的人生感悟。
全诗八句五十六字,其中“语不惊人死不休”为传世名句,道出了杜甫诗作的特色,反映了他认真严谨的写作态度。
三、作者简介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翻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句话出自唐·杜甫的《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原句的意思是:我的性情怪僻,只沉溺于美好的诗句,如果诗句不能打动人心,我至死也不肯罢休。
此诗是诗人面对如大海汹涌的江水,抒发内心感受的叙怀之作。
诗写于安史之乱时,诗人流落四川成都,寄居草堂,一次观锦江“水如海势”,波涛汹涌,则触景生情,感慨万端,但又无从说起,只好“聊短述”,抒写了他激愤的、自我解脱的、一时的人生感悟。
其中“语不惊人死不休”为传世名句。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的原文: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老去诗篇浑漫兴,春来花鸟莫深愁。
新添水槛供垂钓,故着浮槎替入舟。
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译文如下:
我天性喜好作诗,若诗句不能打动人心,我至死也不肯罢休。
随着年岁的增长,我的诗写的不再那么用心,面对春天的花鸟,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充满忧愁。
我在江边新装了一副木栏,可以悠然地在那里垂钓。
我又准备了一只
小木筏,可以代替过去的小舟在江河中出入。
我渴望能够找到像陶渊明、谢灵运这样的诗文高手,与他们一起畅谈诗文,一起漫游于江河之上。
古代咏雪诗名篇
古代咏雪的诗篇众多,其中一些被视为名篇,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对雪的独特情感和艺术表达。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咏雪诗篇:
1.王安石《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片片吹落轩辕台,轻阴已蔽千山色。
”
王安石以新锐的视角和大胆的想象,将雪景描绘得既浪漫又宏伟。
2.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雪大作》: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陆游在诗中表达了他对风雪中自然景色的深深喜爱,同时也寄寓了深沉的情感。
3.白居易《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
白居易通过雪夜窗前的景象,抒发了对人生冷暖的深刻感慨。
4.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
苏轼在这首诗中巧妙地将雪与旧时的记忆和情感结合起来,展现了一种淡淡的忧伤。
5.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
柳宗元以极其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宁静、空旷的雪中景象,富有禅意。
6.杜甫《对雪》: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杜甫在这首诗中以雪喻志,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的执着和对现实的无奈。
这些诗篇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诗人对雪的独特感受,也体现了他们在艺术表现上的高超技巧。
通过这些作品,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深邃魅力和丰富情感。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①
唐·杜甫
为人性僻耽佳句②,
语不惊人死不休。
老去诗篇浑漫兴③。
春来花鸟莫深愁④。
新添水槛供垂钓⑤,
故着浮槎替入舟⑥。
焉得思如陶谢手⑦,
令渠述作与同游 ⑧。
释义
①“值”,正逢。“水如海势”,江水如同海水的气势。“聊”,姑
且。
②“为人”,这里是平生的意思。“性僻”,性情乖僻,古怪。这里
实指诗人的一种举趣、追求。“耽”,爱好,沉迷。
③“老去”,即年老了。“浑”,完全,简直。“漫”,随意。
④“莫”,没有。
⑤ “槛”,栏杆。
⑥“故着”,又设置了。“着”,读zhuó,设置。“槎”,音chá,
木筏。“替”,代替。
⑦“焉得”,怎么找到。“思”,才思,诗才。“陶谢”,指陶渊明、
谢灵运。
⑧“令渠”,让他们,“渠”,代词。“述作”,作诗述怀。
【翻译】
平生为人喜欢细细琢磨苦苦寻觅好的诗句,
诗句的语言一定要惊人。
春光明媚,鸟语花香,快乐异常,
因此不存在花鸟深愁的问题。
新添了水槛供游人垂钓,
坐在木筏上游山玩水,以此散心。
希望有陶渊明、谢灵运相伴,
肯定会在这时一起做诗畅谈。
简析理解
这首诗是诗人面对如大海汹涌的江水,抒发内心感受的叙怀之作。诗
人站在江边,看到波涛滚滚的气势,引发了他无限的感慨。他审视了自己
的创作:“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诗人自谓平生特别喜欢、
刻意追求最能表情达意的诗句,而且这种追求,在别人看来简直是有些古
怪,有些乖僻。但这确实就是我的态度,达不到语不惊人的地步,我是决
不罢休的。这两句诗道出了杜甫诗作的特色,反映了他认真严谨的写作态
度。
这两句似乎是诗人聊以自慰的,但此时此刻却像奔泻不已的江水,他
又转想到随着岁月的消逝,自己也越来越老了,此时的心境,似乎失去了
往日的激情,对着春天的花鸟,也没有了过去的苦恼与烦闷,所写的诗稿,
不过是随随便便敷衍而成。
接下来两句,诗人的视线转向眼前景物:江边新装了一副木栏,可供
我悠然垂钓,我又备了一只小木筏,可代替出入江河的小船了。这两句是
对他老年心境的写照。其实杜甫是否真有如此而已的闲情雅致垂钓,并无
可考,也许这只是诗人的一种无奈的自慰、自嘲。总之中间这两联,看出
杜甫对自己年华逝去的感慨,其中也暗含着对自己热情的减退的自责。
但杜甫毕竟是一位有时代感、有责任心的诗人。澎湃的江水似乎又激
起了他高昂的创作欲望,他追思诗坛高手陶渊明、谢灵运,并想象与他们
一起浮槎漫游。这既是江海游,也是诗海游,表明杜甫仍然壮心不已,追
求不止,要继续写出惊人的诗作。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
巩义市)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
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4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杜甫一生坎坷,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与
李白并称“李杜”。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
工部。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
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
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应当时社会矛盾和人
民疾苦,因而被誉为“诗史”后人尊称他为“诗圣”。杜甫忧国忧民,人
格高尚,诗艺精湛。
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
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
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