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的艺术性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10
简述杜甫诗歌的主要艺术风格
1.沉郁:杜甫的诗歌内涵深厚,情感饱满而深沉,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忧虑和对人生艰难困苦的深切体验。
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代背景,以及人民生活的疾苦和社会矛盾的尖锐,表现出一种厚重而又充满悲剧色彩的艺术氛围。
2.顿挫:这既指诗歌节奏和音韵上的抑扬顿挫,又寓含着情感表达的起伏转折。
杜甫在表达情感时,往往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通过曲折回环、婉转含蓄的方式表现出来,使得诗歌的内在情绪张力十足,读起来富有音乐美感和心理层次感。
3.现实主义精神:杜甫的诗歌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现实主义精神,他的作品既有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绘,又有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揭露和批判,被誉为“诗史”。
4.多样化的艺术手法:杜甫的诗歌风格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多样,既有雄浑奔放的一面,也有清新细腻之处,既擅长工整精妙的格律诗,又能在古体诗中展现出自由奔放的气势。
5.高尚的道德情操与人文关怀:杜甫诗歌中蕴含着深厚的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他以诗寄情,关心民间疾苦,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体现了仁爱、忠诚、正义的人文精神。
6.精湛的艺术技巧:杜甫在语言运用上追求精炼与精准,善于运用典故、象征和寓言等手法,创造出许多传诵千古的名句和动人篇章。
杜甫诗歌的主要艺术成就
1、杜甫诗歌的叙事手法:杜甫的叙事诗善于对现实生活进行深入的描写,以严谨的结构和精湛的语言技巧表达深刻的思想。
例如《兵车行》、《丽人行》等,都展现了杜甫叙事诗的高度艺术成就。
2、杜甫诗歌的抒情手法:杜甫的抒情诗以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为特点,其细腻的描写和含蓄的语言引人深思。
例如《登高》、《赠卫八处士》等,都表现了杜甫抒情诗的独特魅力。
3、杜甫诗歌的写景手法:杜甫的写景诗以生动的描写和细致的刻画为特点,其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精确的语言技巧表现自然景色的美妙之处。
例如《望岳》、《登岳阳楼》等,都展示了杜甫写景诗的独特风格。
4、杜甫诗歌的社会关怀:杜甫的诗歌对当时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表达了对人民疾苦和社会不公的关注和担忧。
例如《三吏》、《三别》等,都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
5、杜甫诗歌的文化传承:杜甫的诗歌在传承古代文化方面具有重要贡献。
他借鉴了前人的诗歌技巧和文学传统,创作出具有独特个性和思想深度的诗歌作品。
例如《泊秦淮》、《江南春》等,都在传承古代文化的同时,展示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总之,杜甫作为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其诗歌在叙事、抒情、写景、社会关怀和文化传承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高度的文学价值,也是对历史和文化的珍贵记录。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思想、情感与形式的融合
杜甫的诗歌具有以下艺术特点:
1.雄浑豪放:杜甫的诗歌气势磅礴、雄浑豪放,常常以恢宏的叙事和广阔的
视角展现出时代变迁和历史沧桑。
2.真挚感人:杜甫的诗歌情感真挚、感人肺腑,关注人性和人情,善于通过
细腻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内心世界。
3.多样化的题材:杜甫的诗歌涵盖了广泛的题材,包括政治、社会、历史、
人生、自然等多个领域,展现了他深厚的学识和广泛的兴趣。
4.语言精练:杜甫的诗歌语言简练、含蓄深远,常常以简练的语言表达深邃
的思想和情感,让人回味无穷。
5.形象生动:杜甫的诗歌形象生动、刻画细致,常常通过形象的比喻和描绘
来表现主题,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人的意图。
6.继承与创新:杜甫的诗歌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同时又在此基础上
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为后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总之,杜甫的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真挚的情感和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
以下是杜甫诗歌的几个主要艺术特点:
1. 现实主义倾向:杜甫的诗歌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批判,他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那个时代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困境。
他直面人生的苦难和不公,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和呼吁。
2. 境界宏大:杜甫的诗作通常以广阔的背景和宏大的氛围为特点,他常常通过描写自然景观和历史事件来表达他内心深处的感慨和思考。
他将个体的遭遇和世界的命运相结合,使诗歌融入了更深远的意义和共鸣。
3. 自然写实:杜甫的诗作中经常包含对自然界的描写,尤其是山水景色和季节变化。
他以精确而生动的语言描绘自然景观,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和美妙。
4. 情感丰富:杜甫的诗作充满了丰富的情感表达。
他能够巧妙地运用抒情手法,表达他内心的喜怒哀乐,情感真挚而深沉。
他的诗作既有悲愤的呼号,也有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讴歌。
5. 体现社会关怀:杜甫的诗作常常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疾苦和困境。
他以深刻的洞察力和同情心描绘了那些被生活所边缘化的人们的命运和苦难,表达了对社会道德和公正的追求。
总的来说,杜甫的诗歌作品充满了激情和力量,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和社会关怀的意义。
他的作品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之一。
简述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题材广泛:杜甫的诗歌涵盖了广泛的题材,包括政治、社会、历史、人生、自然等多个领域,他以深入骨髓的洞察力,观察和表现社会生活,抒发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2.精炼传神:杜甫的诗歌语言精炼、传神,他善于运用恰当、生动的词语,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情感。
3.雄浑豪放:杜甫的诗歌风格雄浑豪放,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力量和气势,表现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4.意境深远:杜甫的诗歌意境深远,他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表现出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社会的批判。
5.叙事性强:杜甫的诗歌具有较强的叙事性,他善于通过具体的事件和人物来表现社会生活和情感,使诗歌具有生动的故事性和深刻的思考。
6.现实主义精神:杜甫的诗歌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他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和批判,以及对人民生活的关注和同情,使他的诗歌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7.多样化的艺术风格:杜甫的诗歌具有多样化的艺术风格,他不仅擅长抒发情感和表现社会生活,还善于描绘自然风光和表现个人情感,使他的诗歌具有丰富的艺术性和多样
化的风格。
简述杜甫《登高》的艺术特点。
杜甫的《登高》是一首非常有名的诗,其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雄浑豪放:这首诗通过描绘壮阔的自然景色,表现出诗人豪放不羁的心情。
诗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等句子,既描绘出江水之滨的景色,也展现出诗人豁达的胸怀。
2. 意象丰富:这首诗中有很多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如“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这些意象不仅表现了自然之美,也寓含着诗人对生命短暂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3. 语言精练:杜甫的诗歌以语言精练著称,《登高》也不例外。
诗人通过精确地使用每一个字词,使得整首诗的意境深远,寓意深刻。
4. 情感深沉: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深深的乡思和愁绪。
在诗人描绘的壮美景象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内心深处对家国的忧思和对人生境遇的无奈。
综上所述,《登高》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雄浑豪放、意象丰富、语言精练和情感深沉等方面。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杜甫卓越的诗歌才华,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唐代社会和文化的窗口。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从创作方法上来看,杜甫的最大成就和特色,是现实主义。
杜甫有他独特的丰富的生活经验,他的诗多取材于人民生活,和社会现实密切结合,为了真实地形象地反映现实生活,他需要采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这就是形成他的诗的这一特色的内在原因.第一,善于对现实生活作典型的艺术概括.在杜甫许多著名的叙事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很善于选择和概括有典型意义的人物,通过个别,反映一般.比如《兵车行》中那个“行人"的谈话,便说出了千万个征夫戍卒的相同或相似的遭遇;“三吏"、“三别”更是典型概括的最好的范例。
例如《无家别》里,写乱后乡里的面目,写无家可归的士兵的心理:“近行只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写士兵对死于沟壑的母亲的回忆,都有极其深广的现实内容。
就以《羌村》来说,虽然是叙述诗人自己乱后回乡的经历,但是,诗中所写的“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等家人相逢的情景,以及“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欷虚”的场面,绝不只是反映了诗人自己的生活经历.杜甫这些诗所以千百年来都一直能令人读后感到惊心动魄,其秘密也就在于它是现实生活的高度集中的概括。
杜甫还善于把巨大的社会内容集中在一两句诗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所以震撼人心,就因为它是诗人以如椽的诗笔,概括了社会现实中的尖锐的矛盾,写出了统治集团的铁案如山的罪证.他如:“十室几人在,千山空自多”,“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等,同样是以高度集中概括而“力透纸背”的名句。
卢世榷评“万姓疮痍合,群凶嗜欲肥”二句说:“合字肥字,惨不可读。
诗有一字而峻夺人魄者,此也!”合、肥二字所以具有“峻夺人魄”的力量,便是高度集中的结果。
第二,寓主观于客观.也就是将自己的主观意识、思想感情融化在客观的具体描写中,而不明白说出。
这是杜甫叙事诗最大的特点,也是杜甫最大的本领,因为必须具有善于克制自己的激动的冷静头脑。
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具有以下特色:1.思想深刻:杜甫的诗歌涉及社会、政治、人生等方面,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使他的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2.情感真挚:杜甫的诗歌情感真挚,他善于通过对自然、人生、爱情等主题的描绘,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3.艺术精湛:杜甫的诗歌艺术精湛,他的诗歌语言简练、准确、生动,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使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4.风格多样:杜甫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激昂的,也有婉约细腻的,既有田园诗,也有边塞诗,他的诗歌风格丰富多彩。
5.反映社会现实: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现实,他对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疾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
总之,杜甫的诗歌具有思想深刻、情感真挚、艺术精湛、风格多样、反映社会现实等特色,他的诗歌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反映社会现实: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现实,他对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疾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这种关注社会现实的精神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情感真挚:杜甫的诗歌情感真挚,他善于通过对自然、人生、爱情等主题的描绘,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这种真挚的情感表达对后世诗人产生了很大的启发。
3.艺术精湛:杜甫的诗歌艺术精湛,他的诗歌语言简练、准确、生动,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使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的诗歌艺术对后世诗人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4.风格多样:杜甫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激昂的,也有婉约细腻的,既有田园诗,也有边塞诗,他的诗歌风格丰富多彩,对后世诗人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5.开创诗史:杜甫的诗歌被称为“诗史”,他的诗歌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历史和现实,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他的“诗史”精神对后世诗人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总之,杜甫的诗歌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的诗歌思想、情感、艺术、风格等方面都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被誉为“诗圣”,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杜甫的诗歌风格是什么是我国著名诗人,还被世人称为“诗圣”,他的诗歌风格主要是什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的诗歌风格,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杜甫的诗歌风格(一)诗歌风格沉郁顿挫杜甫的诗歌在语言上,普遍认为具有“沉郁”的特点,“沉郁”一词最早见于南朝,“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日月”,后来杜甫写更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语言,“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
对杜诗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其诗歌风格的形成,与其恪守的儒家思想有着密切关系。
同时,杜甫处于盛世末期,少时有雄心壮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国运衰微,加之仕途不济命途多舛,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也使杜诗诗风大有转变,趋近现实主义。
而杜诗对意象选择的个性化,是杜诗语言的基础。
常在杜诗中出现的意象,例如古塞、秋云、猿啸、残炬、急峡、危城、孤舟、落花、落日等自然景观,以及织女、老妇、老农、嫠妇等普通百姓,还有官吏、将军、恶少等权贵势力,都表现了杜甫对“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淆乱乾坤的指斥,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悲伤,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惋惜,对博施济众的赞美”,而正是这些沉重情感的表达,使得杜诗的语言趋于“沉郁顿挫”。
吴沆《环溪诗话》评杜甫晚期诗句“恣肆变化、阳开阴合”又云:“惟其意远,举上句,即人不能知下句”。
吴沆又说:“凡人作诗,一句只说得一件事物,多说得两件。
杜诗一句能说得三件、四件、五件事物;常人作诗,但说得眼前,远不过数十里内,杜诗一句能说数百里,能说两军州,能说满天下,此其所为妙”。
兼容并蓄杜甫的诗歌在风格上,是兼备多种风格的,这样评价杜甫:“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秦观也有类似的看法:“于是杜子美者,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俊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所不及焉。
杜甫诗的艺术特点与表现手法研究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是唐代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作涵盖广泛,从个人的遭遇到国家的兴衰,从社会的疾苦到自然的风光,展现了深刻的历史风貌和社会关怀。
杜甫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本文将从艺术特点与表现手法两个方面对杜甫的诗作进行深入研究。
一、杜甫诗的艺术特点1. 情感深沉与主题广泛杜甫的诗歌在情感表现上具有深沉的特点。
他不仅关注个人的遭遇,还深刻反映了国家和社会的变迁。
他的诗歌主题涵盖了从政治抒怀、民生疾苦,到自然景观等多个方面,表现出他对国家、社会及个人生活的深切关注。
例如,在《春望》中,杜甫通过对国家破碎、民生困苦的描写,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以简练而深刻的语言展现了国家的破败与个人的忧愁,具有很强的情感冲击力。
2. 语言精练与工整杜甫的诗歌语言工整、精练,他对诗歌的格式和对仗有严格的要求。
这种严谨的语言风格使得杜甫的诗作在形式上达到了高度的规范化。
他擅长运用平仄和对仗,使诗歌的韵律更加和谐。
例如,《登高》中的语言工整,平仄对仗得当,使得整首诗韵律优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水尽而寒潭清。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在这首诗中,杜甫通过工整的对仗和准确的平仄,表达了他对时局的感叹和对个人遭遇的沉痛感受。
3. 写实风格与细腻描写杜甫的诗歌以写实风格著称,他对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的描写极为细腻。
这种写实风格使得杜甫的诗作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历史感。
例如,在《石壕吏》中,杜甫通过对一个衙役的刻画,展现了战乱对百姓生活的压迫:半夜雷轰城上楼,山中却是秋风骚。
家人问他何所见,且慢一片红黄这种细腻的描写使得诗歌对社会现象的揭示更加生动,也使得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当时的社会状况。
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
纵观中国古代文学家杜甫的诗歌,可以发现杜甫艺术风格的独到之处。
他的诗歌写于七世纪至八世纪,深受宋朝文学影响,最具代表性的是“山鬼”、“望岳”、“江畔独步寻花”等作品,它们不仅深刻地反映出杜甫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更展现出他富有张力的艺术风格,他在诗歌中抒发了阳刚、肃穆、愤懑等感情,其意境振奋人心,把诗歌表达到了一种新的高度。
杜甫的诗歌用词精确、典雅,以平仄的和谐创造出一种特殊而强烈的节奏感,旨在形成抒发情感的效果,更是把庄重的艺术情怀打在了诗歌中。
例如,“望岳”中写道:“大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昔人已知明镜里,高处不胜寒”,语言凝重恢宏,根植于古典文学模式,深刻反映出杜甫这种艺术风格。
在写作风格上,杜甫使用了一种具有宗法特色的厚重叙述,并直接表达其心情。
他有一种独特的文学审美,例如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使用了“把酒问青天”这样的句式,诉说失意的情绪,将一种深切的意境表达出来。
此外,他还灵活地运用唐诗的长短句,将耐人寻味的艺术风格融入诗歌之中,使其充满抒情效果。
可以说,杜甫是宋代文学史上一位不朽的大文人,他对传统文学有着很深的了解,并将传统文学的精髓融入了他的诗歌之中,使其充满抒情和诗意,具有浓厚的宋代文学特色,表现了他高超的艺术才华和独特的诗歌风格。
由此可见,杜甫的诗歌艺术风格在传统文学中占有卓越的地位,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影响了后世无数画家、诗人和作家,
其作品持续流传至今。
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一、简介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是唐代著名的诗人。
他的诗作广泛,涵盖了政治、社会、自然等各个方面的题材,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的诗歌艺术风格独特,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二、感人至深的现实主义倾向杜甫的诗歌题材多涉及社会民生、战争和政治混乱等实际问题。
他以饱含深情的文字表现社会的痛苦和人民的苦难,如《江南逢李龟年》中写到“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表达了对人民疾苦的关切。
三、咏史抒怀的宏大气势杜甫的诗歌中常常展现出宏大的历史背景和气势。
他通过对古代名人和历史事件的赞颂或抒发自己对历史的思考,展现了自己的宏伟情怀。
例如,《登高》中写到“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以此来表达自己的超然情怀。
四、对自然的独特感受杜甫的诗歌中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细腻感受。
他以独特的视角和鲜明的笔墨描绘出自然风光和情感,如《春夜喜雨》中写到“好看极了,山水相映清且深。
”展现了对美好自然的赞美和享受。
五、倾诉个人情感的直白真实杜甫的诗歌表达方式直白真实,常常倾诉个人的情感和心态。
他通过抒发自己的苦痛、愤怒和失落,展示了个人的真实内心世界。
例如,“病起萧萧两鬓华,年来欢乐远欢嗟。
”表达了对病痛和时光流逝的无奈之情。
附件:1.《江南逢李龟年》全文2.《登高》全文3.《春夜喜雨》全文法律名词及注释:1.现实主义:一种以描写生活为主的文学艺术思潮。
2.宏大气势:具有宏伟壮丽的气势和格调。
3.直白真实:表达方式简练直白、真实直切。
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分析杜甫的诗作广泛反映了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由盛转衰过程中的社会面貌。
以下是分享的关于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欢迎大家阅读!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出生于贡县(今属河南),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杜甫的诗篇内容很丰富,风格也是多样的。
但"沉郁顿挫'的风格是最能体现他的诗歌的特征,并且也是历来被人们所共识的风格。
作为钟爱于杜甫诗歌的读者之一,我在这里仅以自己的理解浅谈一下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
一、寓主观于客观,具有鲜明的形象和强烈的感染力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作精练的艺术概括,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面貌,反映人民的遭遇和愿望。
1、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描绘和集中反映我们知道忧国忧民的思想是贯穿在杜甫诗歌作品中的一条主线,他以写实的手法对现实社会进行了深刻地描绘和集中的反映,对人民的痛苦生活和不幸的命运寄寓了深切的同情。
当我读到杜甫在深陷长安时写的《春望》这首诗时,我被诗人那强烈的爱国之情深深感染了。
"国破山河在'这一句使诗人一下笔就写出了国破家亡的悲惨景象。
"城春草木深'这一句原来是描写春意盎然的景象的,但此时此刻却成了增添国破家亡这种情感的景物了。
一个"深'字,真实地写出了客观存在的事实。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出了人因为感慨时才见花开而溅泪,人因离别之恨,才会听见鸟鸣声而惊心。
尤其是诗的最后两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更加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杜甫不仅深刻了解广大劳动人民在水深火热中的生活,而且还善于通过一幅幅画面,再现了动乱期间人民的痛苦遭遇,形成了"诗史'的特色。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充满了大气,充分体现了他那"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在这首诗里我们看到一个自己已被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却联想到了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的诗人。
杜甫诗歌艺术特色杜甫诗歌艺术特色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得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得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杜甫诗歌艺术特色,请参考!杜甫在唐代诗坛上是与李白双峰并峙得伟大诗人,而且即使在整个古代文学史上,也是可以列名在最伟大得诗人之列。
他得诗歌创作,内容极为丰富,广泛地反映了他得时代得社会生活,而他得诗歌得艺术性更是达到了我国古典诗歌得颠峰。
今天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杜甫诗歌得艺术成就。
一、“沉郁顿挫”得艺术风格关于杜甫得艺术风格,前人一直是用“沉郁顿挫”这四个字加以概括。
杜甫诗歌里得多种多样得形象都在“沉郁顿挫”得风格上取得了统一。
杜诗内容广博,体式多样,风格也多姿多彩,而其主导风格是其夫子自道得“沉郁顿挫”。
沉郁顿挫包括了“意”和“法”,即思想感情和表现方式两个方面。
“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得力度和深度,侧重于“意”、“思想”。
顿挫有抑扬曲折、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得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
沉郁与顿挫之间有紧密得联系。
唯感情聚积得沉郁,表达起来才不至于一泻无余;唯表达得委曲盘旋,似有不尽之意,才越发显得感情得深沉郁勃。
“沉郁顿挫”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又波澜老成得含义。
动乱得社会现实,长期得生活磨难,使其年轻时得理想壮志逐渐为沉郁、感伤所取代,忧国忧民,慨叹身世,愈至晚年,其情绪愈加强烈。
而杜甫又是一位有骨气、有良知得人,其郁结于胸中得悲愤涌至口边时,又往往强咽下去,使感情更加深沉浑厚。
这种回环往复得感情流程发之于诗,便是潜气内转得起伏顿挫,给人波澜老成之感,其《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洗兵马》、《蜀相》、《登高》、《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等均为典型之作。
或景中含情,或借古说今,或欲说还休,反复吞吐,言情顿挫,都突出地表现了这种风格。
他往往把思想感情凝聚在秋景之中,在秋天得萧瑟和衰飒中,渗透了诗人伤时忧国得心情。
简述杜甫诗歌的艺术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文人、乐府创作家,他的诗歌形象清晰、意象明确,诗歌的结构严谨,表达思想深刻,宋代著名文人苏轼称杜甫为“北方之最”。
关于杜甫诗歌的艺术,有不少学者和文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但大体上可归纳如下几点:
一、文笔自然,抒发自由。
杜甫的诗歌跳脱押韵、模仿古风而豪迈地抒发出自己的情感,思想巧妙恰当地融入诗句之中,文笔流畅自然,使读者不禁为之动容。
二、哲思深刻,反映社会现实。
杜甫的诗歌内容深刻,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多有洞察,如表达对农民阶级的疾苦、冷嘲贪官污吏,十分有讽刺意味。
三、节奏自若,调和优美。
杜甫的诗歌在结构上上具有节奏感,句式主义的表现不仅强化了诗歌的感伤氛围,而且更使诗歌节奏优美流畅。
四、叙事朴素,意境通俗。
杜甫的叙事在通俗化和表意运用上毋庸置疑,通过运用简单直接的语言,层层叠叠的意象,杜甫描述出一片片绚丽的诗境,令人心驰神往,流连忘返。
杜甫诗歌的艺术,其魅力在于文笔自然、哲思深刻、节奏优美、叙事朴素,它将社会现实和历史背景包裹其中,表达了作者的崇高情怀,诗人的意境由此得以流露,使杜甫诗歌拥有了深远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令人难以忘怀!。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诗歌的艺术特点是一个人品格的体现,“诗仙”写诗的特点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一)杜甫在艺术上取得具有开创性的巨大成就,为了更好地说明杜诗的艺术成就,善于铺陈,高度概括。
谈到杜甫诗的艺术时说杜甫善于“铺陈始终,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杜甫诗中用赋法之处很多,但杜甫的“铺陈”,很注意对现实生活作艺术的概括,善于把丰富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浓缩在一些场面中或个别人物形象上。
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十个字,揭示了令人触目惊心的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
《洗兵马》中:“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概括地写出战争带来的创伤。
《羌村三首》中:“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描写兵荒马乱中,家人相逢的场面,虽然写的只是杜甫一家的遭遇,却反映了广大百姓的悲惨命运。
《兵车行》,写的是“道旁过者”和行人的对话,但众多行人的不幸也显示无余。
《新婚别》中写的是一个征人妻的痛苦,却集中了安史之乱中无数青年夫妻生离死别的遭遇。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二)精心刻画细节,于细微处见真实。
《北征》是杜甫的名作,他在诗中回忆自己由凤翔到鄜州省家一路上所见所感,诗中写到家的情景: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
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
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
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
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
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
天吴及紫凤,颠倒在短褐。
这一段描写相当细腻,通过妻子的“衣百结”,儿女的“垢腻脚不袜”“补绽才过膝”以及补丁上颠倒错乱的图案这些细节,形象地反映了战乱中民不卿生、穷困潦倒之象。
《丹青引》写曹霸的才高运蹇,为了表现曹霸绘画的高超本领,杜甫选择了曹霸为功臣画像的细节:“良相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间大羽箭。
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一.引言杜甫(712年-770年),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史之巨星”。
他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本文将详细介绍杜甫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
二.自然主义与写实手法1. 自然描写:杜甫善于通过对大自然景物生动而准确地描写,展示出丰富多样的美感。
a) 山水描写:他常用山水作为背景,并借助形象饮马长城垣等具体事物进行抒发情怀。
b) 季节变化:利用季节交替带给人们不同心理状态及情感共鸣。
三.社会关注与时代批评1. 军国主义批判: 在战乱频仍时期, 杜甫直接或间接地针对当政者贪污懈怠, 对军队壮壁断金.的行径予以强烈谴责.2. 社会底层呼声: 杜甫关注农民、贫苦人群的生活困境, 通过描写他们的疾苦和不幸命运,表达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担忧与呼吁.四.哲学思考与情感表达1. 哲理抒发: 在诗歌中,杜甫常以自己深邃而沉重的心灵体验为基础,探讨了一系列存在主义话题。
a) 生老病死:反映出作者对于人生无常及其脆弱性格.b) 存在意义:提问并回答“何当共剪西窗烛”的问题。
五.音乐美感与节奏韵律1. 音调优雅流畅: 杜甫善用平仄变化来增加句子整体旋律之美,并使读者产生愉悦享受。
2. 抑扬顿挫有致: 运用语言技巧创造起伏跌宕或铺陈细密等效果, 形成动静相间之良好结构。
六.总结本文档涉及附件:-《李白集》选编(PDF格式)-相关评论文章法律名词及注释:1)版权法:保护原创作品的权益,禁止未经授权擅自复制、传播等行为。
2)著作权:指作者对其所创造的文学艺术作品享有的财产性和人身性权利。
杜甫诗歌艺术特点?
∙1、素怀大志,寄寓理想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物象选择倾向于阳刚之美的阔大事物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3、现实主义,写真实见闻,诗作号称“诗史”
∙代表作品:“三吏”“三别”
∙4、忧国忧民,悯时伤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5、意象密集,含义丰富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6、格律严谨,造语新奇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桐栖老凤凰枝。
∙(1)“沉郁顿挫”,沉郁,是情感的悲慨深厚;顿挫,是声调的抑扬有致;沉雄悲壮的情感和跌宕起伏的节奏组合在一起;
∙(2)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
∙(3)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
∙(4)苍劲、凝练,构成了杜诗语言的主要特色;
∙(5)杜甫诗歌众体兼长。
杜甫诗歌艺术特点1
第一,善于对现实生活作多方面的艺术概括,第二、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第三,杜诗在语言艺术方面有突出的成就,他的语言主经过千锤百炼的。
第四,杜甫是众体兼长的诗人。
五言七言古体律诗绝句,他无不运用自如,尤以古体和律体为佳。
2
杜甫诗歌艺术特点。
杜甫诗歌的艺术性萧涤非内容提要(一)对杜诗的艺术性应有足够的认识:杜甫是十分重视诗的艺术性并对自己的创作要求十分严格的诗人;杜甫又是在体裁、风格、艺术技巧、创作方法等方面集大成的诗人。
(二)杜甫的叙事诗多即事名篇,自创新题,且全用五、七言古体,其艺术特点是:典型化的手法、对现实的客观描写、心理刻画、语言的个性化、细节描写。
(三)杜甫的抒情诗所抒之情真实而重大,其艺术特点是:具体形象、景情交融、语言精练、大发议论、幽默含蓄。
(四)杜甫取得高度艺术成就的原因,主要是学习,特别是向民歌学习。
我想分以下四个部分来谈杜甫诗歌的艺术性:一、对杜诗艺术性的应有认识。
二、杜甫叙事诗的艺术特点。
三、杜甫抒情诗的艺术特点。
四、杜甫取得高度艺术成就的基本原因。
为了突出杜诗的艺术特点,除结合他的一些代表作品外,将尽可能和李白、白居易等诗人的一些作品作些比较。
比较,确是一个很好的容易说明问题的研究方法,但要做到恰到好处也颇不容易。
因为首先得注意到拿来作对比的作品,在内容题材上是相同的,至少是相近的。
然而这样巧合的作品是并不多的。
谈到比较,倒不禁使我们想起贾至、岑参、王维和杜甫4 人所作的“早期大明宫”那4首七言律诗。
虽然这种诗不可能有什么高度的思想性,只能是一些官样文章,但由于写的是同一的题材,拿来作对比倒是十分合适的。
前人也曾这样做过,想定出个甲乙丙丁来。
有的评岑参第一,有的又推王维,也有不少好心肠的评论家和杜诗的注释者一定要替杜甫争面子,说还是杜甫那首写得最好。
但一般还是倾向于王维,《唐诗三百首》选了王维和岑参的,没有选杜甫和贾至的,正代表了一般的看法。
为什么王维那首早期诗能居第一呢?这是因为诗中有这么两句漂亮的话:“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可是从今天来看,王维这首诗要算是最坏的,因为他在睁着眼睛说瞎话,歌功颂德简直到了无耻的地步。
我们知道,他们这4首唱和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也就是安史之乱的第3个年头。
这时长安、洛阳刚刚恢复,安庆绪还占领着邺城,史思明仍盘据河北,到处还正在流血,为了换取回纥的兵力,唐肃宗就在这一年的7月,还不得不把自己的一个最小的女儿——宁国公主嫁给回纥。
这哪里谈得上什么“万国衣冠拜冕旒”呢!顾亭林在《日知录》“文词欺人”一条中说:“古来以文辞欺人者,莫若谢灵运,次则王维。
”我看,这首诗也是一个证明。
杜甫固然不会说这种瞎话,就是岑参也不会说。
由此可见,即使是一首应制式的诗,在两相比较之下,也仍然可以看出不同作家的不同作风。
同时也可见,王维这位田园诗人是颇不老实的,他很会粉饰现实,很会做官。
说来也很巧,4位诗人中,岑参是边塞诗人代表,王维是田园诗人领袖,是“诗佛”,而杜甫又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诗圣”。
但也很遗憾,当时李白没有在朝做官,否则让“诗仙”也写上一首,那可能就更有意思了。
我讲上面这段话的意思,不过在说明“比较”确是一种很好的能说明问题的方法,但必须注意题材的一致性。
现在谈第一个问题:对杜诗艺术性的应有认识。
一般对杜诗艺术性很少作专门性的论述,可能是怕受到纯艺术观点、形式主义的批评,但和对杜诗艺术性缺乏应有的认识也有关联。
在这一问题上,我觉得有两点值得注意。
第一,我们必须认识杜甫是一个十分重视诗的艺术性的完美的诗人,一个对自己的创作要求十分严格乃至苛刻的诗人。
当然,他并不是片面地追求艺术性。
和一般诗人不一样,杜甫非常诚实,他绝不装腔作势,自命不凡,他常常现身说法,毫无隐讳地谈出自己的创作甘苦。
这对我们有很大教育意义,因为他使我们懂得这样一条:辛勤劳动外,没有什么天才。
谁要是迷信天才,谁就会断送自己。
杜甫对一首诗的艺术要求竟这样严格:“毫发无遗憾!”(《敬赠郑谏议》)这就是说,从全篇结构到一句一字,从语言到声律,从开头到结尾,都要没有一丝一毫的毛病、缺陷。
所以在他的诗中常常谈到“句法”、“佳句”,谈到“诗律”,也谈到诗的结尾要有余味,有余地,所谓“篇终接混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诗罢地有余”(《八哀诗》)。
这样严格要求的目的,自然是为了加强诗的感染力,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也就是能“惊人”,乃至“惊风雨”、“泣鬼神”。
当然这惊人是包括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
但是,要达到这样的高度是不容易的,惊人的诗句并不会从天上掉下来。
这就是为什么杜甫作起诗来要那样用苦心下苦功夫,要经常修改自己的诗了。
他说自己是“颇学阴何苦用心”的,是要“新诗改罢自长吟”(《解闷》)的。
此外,如“更觉良工心独苦”(《题李尊师松树障子歌》)、“识子用心苦”(《贻阮隐居》)、“知君苦思缘诗瘦”(《寄裴十迪》)等诗句,也都可以看作杜甫的“夫子自道”。
他的“苦用心”甚至达到这样惊人的程度:“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因为他作诗是这样用心,诗的妙处往往不容易为人所领会,而只有他自己清楚,所以他曾不客气地说:“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南征》)又曾自负地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偶题》)是的,谁也不敢说,我们对于杜诗艺术性的分析阐明,也能如诗人所说的那样“毫发无遗憾”,能识破诗人苦用心之所在。
不应忘记:正是这种刻苦的辛勤的劳动使杜甫成为不朽的诗人。
既然他作诗是这样苦用心的,那么我们研究他的诗也就应该苦用心,而不应掉以轻心、粗心,以为杜诗也不过如此而已。
当然,杜甫不是离开内容片面追求,我也并不是说研究其他诗人的作品就可以不苦用心,我只是说对杜诗特别需要而已。
一分苦用心,一分收获,不会使我们乘兴而来,败兴而返。
它值得也要求我们作深入探讨。
第二,我们还必须认识杜甫同时又是一个集大成的诗人。
这有多方面的表现。
在体裁方面,他不仅擅长五、七言古体,同时也擅长五、七言近体,特别是五、七言律诗。
总之他是十八般武艺件件精通的,他为各种诗体创立了典范。
在这方面,李白便不及杜甫的全面,他不肯写律诗,律诗也很少。
白居易虽然各体都有,但艺术成就也不及杜甫。
在风格方面,杜甫也是集大成的。
元稹《杜甫墓志铭》说杜诗“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文人之所独专”。
王安石也说李白诗只是“豪宕飘逸”,至于杜诗,则有“平淡简易”的,有“绵丽精确”的,有“严重威武”的,有“奋迅驰骤”的,有“淡泊闲静”的,也有“风流蕴藉”的(《遁斋闲览》)。
这些都不是夸大的话。
杜诗风格,确是“贺奇同癖,郊寒岛瘦,元轻白俗,无所不有”(《杜诗详注·诸家论杜》引明人王世懋语)。
特别是在艺术技巧,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方面,他总结了自《诗经》以来的创作经验并有所发展。
正由于杜甫是这样一位集大成的全面发展的诗人,所以他的诗的艺术性也就值得我们作多方面的探索。
其次,我们谈杜甫叙事诗的艺术特点。
为了便于说明杜诗的艺术性,我觉得有必要分成叙事诗和抒情诗两个方面。
从最根本的意义上来说,一切叙事诗也都是抒情诗,因为叙述和歌咏的虽然是他人之事,但所表达的仍然是作者自己之情。
任何人都不会对他所漠不关心的事去浪费笔墨。
但由于内容毕竟不同,在表现手法上也不能不随之而有所差异,因此作分别的探讨,还是合适的。
毫无疑问,杜甫的叙事诗是特别值得我们珍视的。
一般地说,我国叙事诗是比较少的,特别是在文人诗里面,而杜甫却写出了大量的叙事诗。
不仅数量空前,而且质量也高。
在这些叙事诗中,他全面地总结和发扬了《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和表现手法,达到了高度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的统一。
可以这样说,我们称杜甫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主要就是根据这些叙事诗。
所以一般文学史也多半是分析这类诗。
在对后代的影响上,这类诗也起着巨大的倡导作用。
在未谈到杜甫叙事诗的艺术性之前,有必要先说明和艺术性有关的两种情况。
一是在这些诗的标题上,杜甫创造性地打破了几百年来一贯沿用汉乐府旧题的习气,而根据不同的现实内容给每一篇诗标上一个新题,例如《兵车行》,便是新创的题目,他没有沿用《从军行》等旧题。
所以元稹说是“即事名篇,无复依傍”(《乐府古题序》)。
因此杜甫这些叙事诗也可以叫作乐府诗或新乐府。
中唐以白居易为首的新乐府运动便是直接导源于杜甫的。
表面上好象只是一个形式问题,一个新旧题目不同的问题,实际上却是一个倾向性的问题,因为这无异于指引后代诗人到广阔的社会现实中去寻找诗的主题。
从艺术效果上来说,不用旧题而自创新题,表里一致,内外一致,也能使作品的时代烙印更加鲜明,使作品有的放矢。
李白也有不少反映现实的叙事诗,但由于用乐府旧题,新鲜的事物掩盖在古老的外衣下,便影响了诗的现实内容的鲜明性。
另一种情况是在诗体上,这类诗几乎没有例外,诗题是新的,诗体都是用的五、七言古体。
这自然是由内容决定的。
用韵文来叙事,来描写人物,本来就很困难,如果再用格律森严的律诗,那就更要影响到内容的表达。
所以杜甫采用了弹性较大、伸缩性较大的古体,是有道理的、必要的。
因此,杜甫这类叙事诗,从体裁上说,也可以叫作古体诗。
后来元白诸人的叙事诗也都采用古体,便是接受了杜甫这一创作经验的。
晚唐时代,杜荀鹤写了不少反映人民疾苦的诗,但因为全都用的是律诗,大大地影响了人物塑造的完整性,事物的发展也只能是片断的。
所以他这些诗虽是好诗,或者说是新乐府化的好律诗,但却很难说是好的叙事诗。
从这一比较,也可以看出杜甫的苦用心。
如果他不用古体而用律诗,要把一首叙事诗写到“毫发无遗憾”的完美地步,那简直是不可能的。
形式并不是消极的,它要作用于内容。
关于杜甫叙事诗的艺术性,约有下列几个特点:第一,是典型化的手法。
他善于选择并概括具有典型意义的社会现象,有名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便是通过典型化的手法而收到惊人的艺术感染力的。
同时,他还善于选择和塑造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他往往从许多同一类型的人物里面选择并着重描写一个人物,通过这一个个别人物的塑造来反映一般,反映全体。
例如《兵车行》只写那一个“行人”的谈话,但所有的行人的命运也就显示无遗。
我们不能太天真,以为诗人杜甫当时交谈的只是那一个行人,不,他是把和许多行人交谈所得的情况集中在那一个行人身上,集中在那一个行人口中的。
李白也写有反对穷兵黩武的诗,如果拿他的《古风》“胡关饶风沙”一首来和《兵车行》对照,就不难看出他们之间的区别。
在李白诗中只有大刀阔斧式的一般性的反映,如“三十六万人,哀哀泪如雨”。
但不曾从这36万人中塑造出一个典型人物,只有一般,而无个别,所以不如《兵车行》具体、深刻,更为感人。
《兵车行》外,《前出塞》和《后出塞》都是只写一个士兵的从军过程,同样也是用的典型化的手法。
第二,是对现实的客观描写。
所谓客观的描写,并不是客观主义的描写,而是把自己的主观意识融化在客观的具体的描写中,让自己的主观倾向从客观事物的叙述中流露出来,而不是明白地说出。
有时明白说出,但也是借用人物的口或者说通过人物的口来说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