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86.50 KB
- 文档页数:4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5篇)林黛玉进贾府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文中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的性格特点以及小说刻画这些人物所运用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主要方法。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事件运用多种方法介绍人物的写法。
3.了解古典小说中常用的、古今义不同的一些词语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红楼梦》的反封建意义和作者曹雪芹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态度。
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是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并指导学生学习小说所运用的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
2.思想教育的重点是让学生正确认识《红楼梦》这部古典名著的反封建的重要意义。
这种思想教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则主要是通过对人物形象,特别是对贾宝玉的分析完成的。
3.《红楼梦》的开头四回是全书的序幕,为后面展开情节、刻画人物作了铺垫。
教师简要介绍开头四回的主要内容,以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本文的内容。
4.以教师分析讲解为主。
教学时数:1教时。
第一教时教学要点教师简要介绍作者、作品、《红楼梦》开头四回的主要内容;认字解词;分析课文的情节结构。
教学内容与步骤1.教师介绍曹雪芹和《红楼梦》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
生于1715年,卒于1763年。
康熙皇帝时,曹雪芹家是非常显赫的贵族世家。
雍正皇帝即位之后,曹雪芹的父亲因与皇家派别斗争有牵连,被罢官抄家,曹家从此败落了。
曹雪芹的一生经历了曹家由兴盛到衰败的过程,早年过着豪华的公子生活,晚年却穷愁潦倒,卖画度日,生活于贫困之中。
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促使曹雪芹深刻地思考自己的经历,对社会上种种黑暗产生了不满,这就为创作《红楼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在我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全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中心,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和腐朽本质,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发展趋势。
2.简要介绍《红楼梦》开头四回的内容。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最新9篇)高中语文《林黛玉进贾府》优秀的教学设计篇一一、说教材1、培养学生同中求异的比较阅读能力2、欣赏课文人物出场描写的艺术本节课的重点是比较研究王熙凤贾宝玉的出场,有四个关键的教学环节,即“人物的上场”、“人物的亮相”、“人物的表演和有关介绍”。
难点是要学习在相同的叙事模式中发现不同这需要对学生自然而又深入的引导。
二、说教法、学法为了明确学习探讨的方向和范围,我先向学生提供课文学习有关资料(教材全解),并安排学生预习,在前一课时的基础山进一步扫清字词障碍,理解课文内容。
然后把学生按座位分成四个学习小组,然后各小组自主选择学习探讨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深化和细化讨论。
最后在我主持下各组交流研究学习心得。
选择同一话题的小组可以竞相发表自己的看法,反驳对方的观点。
交流中,我尽量做到不失时机的点拨并注意内外勾联,由表及里,彼此相较。
这样,通过课前的铺垫和课中的点拨组织讨论,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合作探究,竞答,比较分析,就将学生的研究阅读与老师的鉴赏指导结合起来,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三、说教学过程(一)明确研读范围1、导语1、回答,教师总结:两人进门的“声音”和方式相当于“上场”,服装和神态的描写相当于“亮相”,贾母对王熙凤的玩笑、《西江月》词对贾宝玉的评论是“介绍”,王熙凤初见林黛玉的'表现和宝黛相会是“正式表演”。
2、学生分配研读问题;然后每一组同学之间展开讨论,看看有什么发现。
学习研读问题与预习里的内容近似即:一是比较两人进门的方式;二是比较两人的亮相和介绍;三是研究凤姐的表演;四是研究宝黛相会。
(二)、研读课文同学明确本组的研读任务,同组之间展开讨论,我巡视并参与个别组的讨论。
花时3至5分钟。
因为有预习提纲,同学对两个人的全过程已经有所了解,课堂上分配研读任务,目的是让每一小组对其中其中一个环节有深入的钻研。
(三)研读交流每一组推选一个同学作主要发言,本组同学补充,其余小组如有独到的见解也可补充,同一问题不同小组之间甚至可以展开辩论。
语文《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教案范文大全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的背景和意义,把握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阅读能力。
1.2 教学内容《红楼梦》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荐福碑”中林黛玉进贾府的相关内容。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林黛玉进贾府的过程、贾府的人物关系和林黛玉的人物形象。
2.2 教学难点对古典文学的语言理解、对林黛玉内心世界的把握。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比较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3.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辅助教学。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红楼梦》的背景,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
4.2 讲解文本详细讲解林黛玉进贾府的过程,分析贾府的人物关系,探讨林黛玉的人物形象。
4.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林黛玉进贾府的理解和感受。
4.4 总结提升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林黛玉的人物特点和贾府的重要人物。
4.5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阅读《红楼梦》后续章节,深入了解林黛玉的性格和命运。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5.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5.3 课程总结在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课程总结和反馈,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第六章:教学拓展与延伸6.1 相关背景知识介绍介绍贾府的历史背景、社会地位以及当时的社会风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6.2 比较分析将《红楼梦》与其他古典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其独特之处和价值。
6.3 影视作品欣赏组织学生观看《红楼梦》电视剧或电影的部分片段,引导学生从视觉角度感受贾府的豪华与气派。
第七章:课堂活动设计7.1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林黛玉、贾母、王熙凤等角色,进行课堂表演,增强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7.2 辩论赛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赛,辩论林黛玉进贾府是对是错,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红楼梦》第一回:林黛玉进贾府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红楼梦》的背景及主要人物;(2)分析林黛玉进贾府的原因及其在贾府的地位;(3)掌握贾府的家族关系和封建礼教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林黛玉的身世及性格特点;(2)运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贾府的人物关系和家族制度;(3)借助文献资料,深入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2)感悟人生百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认识封建社会的家族制度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 林黛玉进贾府的原因及其在贾府的地位;2. 贾府的家族关系和封建礼教的特点;3. 《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1. 林黛玉的性格特点及其与贾府其他人物的相处;2. 封建家族制度对个人命运的束缚;3. 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材:《红楼梦》第一回;2. 参考资料:关于《红楼梦》的背景介绍、人物分析等;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红楼梦》的背景及主要人物;(2)引导学生关注林黛玉进贾府这一重要事件。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红楼梦》第一回,了解林黛玉的身世及性格特点;(2)分组讨论:分析林黛玉进贾府的原因及其在贾府的地位。
3. 合作探究(1)分组探究贾府的家族关系和封建礼教的特点;(2)分享探究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学习(1)讲解林黛玉进贾府的背景及意义;(2)分析林黛玉与贾府其他人物的相处,探讨封建家族制度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及封建家族制度的特点。
6. 课后作业(1)阅读《红楼梦》后续章节,了解林黛玉在贾府的生活;(3)调查了解现代社会的家族关系,与封建家族制度进行对比,思考其变化原因。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探讨林黛玉进贾府对她的命运产生的影响。
《林黛玉进贾府》优秀教学设计优秀3篇《林黛玉进贾府》教案篇一教学目的:初步了解曹雪芹和他的《红楼梦》及其思想和艺术成就通过多本文的学习,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及表现人物的手法。
教学重点:典型环境和主要人物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的性格特征。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方法:以点拨为主,引导学生逐步领会第一课时教学目的:初步了解曹雪芹和他的《红楼梦》及其思想和艺术成就;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内容和步骤:导入:如果从中国古典小说中找出一部能像“百科全书”一样充分表现封建社会历史、能被誉为“金字塔”式的作品,你会首选什么?——《红楼梦》。
它的作者是谁?——曹雪芹。
你了解曹雪芹吗?你看过《红楼梦》吗?一。
曹雪芹与《红楼梦》简介曹雪芹:出身于一个有百年历史的贵族世家:曾祖母是康熙皇帝的奶妈;曾祖父、祖父、父亲和叔父三代世袭江宁织造(皇家的供货商);两个姑姑都被选为王妃;康熙皇帝六次南巡,其中有四次住在他的家里。
成长于一个藏书丰富的书香门第:祖父曾是当地名士,能写诗、填词、编戏;还是有名的藏书家;主持刻印了《全唐诗》;曹雪芹深受祖父和家庭的影响,从小博览群书,有丰厚的文学文化底蕴,琴棋书画无所不能,诗词曲赋无所不精,不但是杰出的小说家,还是有名的诗人和画家。
生活于所谓的“康乾盛世”,但经历了大家族由盛而衰的巨大变故。
人生经历:十三岁前:正当曹家极盛时期,在南京过着“锦衣纨裤”“饫甘餍肥”的豪华生活。
其后:父亲获罪革职,家产被查抄,全家由南京迁到北京,青壮年是在家境由盛而衰的过程中度过的。
晚年:在北京西郊,生活日渐贫困,竟然到了食粥赊酒、围毡御寒、卖画谋生的境地。
死亡:四十多岁,约在一七六四年除夕,因贫病无医,加上爱子夭折,过度伤痛,而痛苦地离开了人间。
身后留下凄苦的妻子和几束残稿,连埋葬的费用都是他几个好友资助的。
写作经历:写于凄凉困苦的晚年。
在“曹雪芹印”中有这样一首诗:“我也曾金马玉堂,我也曾瓦灶绳床。
你笑我名门落拓,一腔惆怅,怎知我看透了天上人间、世态炎凉!褴裳藏傲骨,愤世写群芳。
《红楼梦》之“林黛玉进贾府”优秀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红楼梦》的背景及主要人物,掌握林黛玉进贾府的情节,理解其中的寓意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培育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红楼梦》的背景及主要人物介绍2. 林黛玉进贾府的情节梗概3. 文本分析:重点解析林黛玉进贾府过程中的重要事件、人物关系、寓意等。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林黛玉进贾府的情节,文本的深入解读。
2. 教学难点:对文本中的寓意和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阅读引导:引导学生阅读《红楼梦》相关章节,了解背景及情节。
2.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文本内容进行讨论,促进思考。
3. 分析讲解: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讲解其中的寓意和写作意图。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红楼梦》的背景及主要人物,引起学生兴趣。
2. 阅读引导:请学生阅读林黛玉进贾府的相关章节,了解情节。
3. 课堂讨论: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引导讨论文本中的重要事件、人物关系等。
4. 文本分析:教师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讲解其中的寓意和作者写作意图。
5. 总结拓展:学生总结课堂收获,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阅读《红楼梦》。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性,以及对文本的分析能力和思考深度。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在课后对《红楼梦》的自主阅读和思考。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协作能力和对文本的深入分析能力。
七、教学资源1. 《红楼梦》原著:为学生提供原著文本,以便他们能够深入阅读和理解故事情节。
2. 相关研究资料:提供关于《红楼梦》的学术论文、评论等资源,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文本。
3. 影像资料:如有条件,可以为学生播放与《红楼梦》相关的影视作品,增强学生对故事背景和人物形象的认识。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优秀的教案《林黛玉进贾府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红楼梦》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分析林黛玉进贾府这一情节,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相互关系。
3、学习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4、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等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
(2)理解文中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和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2、难点(1)体会《红楼梦》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深刻的社会内涵。
(2)理解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人物性格的高超技巧。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小说的背景知识、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人物性格、情节意义等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3、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描写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电视剧《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的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从这个片段中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从而引入课文。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1、介绍曹雪芹的生平及创作《红楼梦》的背景。
2、简要介绍《红楼梦》的主要内容、艺术成就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课文,概括林黛玉进贾府的过程和所见所闻。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如:“林黛玉进贾府先后见到了哪些人?”(四)分析人物形象1、林黛玉(1)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林黛玉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的语句。
(2)分析这些描写表现了林黛玉怎样的性格特点,如敏感、细心、自尊等。
(3)让学生讨论:“林黛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性格?”2、贾宝玉(1)同样找出描写贾宝玉外貌、语言、动作的语句。
(2)分析贾宝玉的性格特点,如叛逆、多情、善良等。
(3)探讨:“贾宝玉的形象在当时社会具有怎样的意义?”3、王熙凤(1)重点分析王熙凤出场时的描写,如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2)研究王熙凤的语言和动作,总结其性格特点,如泼辣、精明、善于逢迎等。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优秀6篇)《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3回,本文描写林黛玉第一次进入贾府的情景,这里是可爱的小编午夜给大家找到的《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优秀6篇】,欢迎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林黛玉进贾府》优秀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利用教材中有限的名著片断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
教学设想:以《红楼梦》歌曲(王立平作曲)的欣赏作为贯穿文学欣赏的红线,以曲调的风格来体会其悲剧性。
课时安排:一课时(公开课)教学流程:一、由《红楼梦序曲》交代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
二、读课文宝黛相会,参译木石前盟(关于贾宝玉的性格暂且按下不提)。
三、如此一对有情人该成眷属吧,而结果却是枉凝眉(欣赏词曲《枉凝眉》)。
四、为什么会如此呢?要从贾宝玉的叛逆性格谈起。
(分析归纳课文中侧面、正面及《西江月》二词展示的宝玉性格。
)林黛玉支持贾宝玉,薛宝钗规劝贾宝玉,于是悲剧就产生了。
五、且悲剧是那样的深沉与惊心动魄,欣赏词曲《葬花吟》。
六、悲剧还不仅仅是木石前盟成镜花水月,金玉良缘也是美中不足(欣赏词《终身误》)。
于是共同演出这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板书:附歌词:1、红楼梦引子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
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
因此上,演出这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2、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3、葬花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扌不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优秀7篇)《林黛玉进贾府》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中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的性格特点以及小说刻画这些人物所运用的外貌、语言描写等主要方法。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事件运用多种方法介绍人物的写法。
3.通过对中国古典文学巅峰之作《红楼梦》的一些常识性了解,增加个人文化积累。
4.认识《红楼梦》的反封建意义和作者曹雪芹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态度。
【教学重点】1.了解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刻画这些人物所运用的主要描写方法。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事件运用多种方法介绍人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1.理解本文中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2.理解《西江月》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教学方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可以从人物出场描写入手,研究描写人物的方法。
同时结合运用鉴赏分析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播放《枉凝眉》。
导语:《枉凝眉》。
是大家熟悉的曲子。
歌中唱道:“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结果呢?一个是整天为他哭泣(林),一个是整天为她牵挂(贾)。
“水中月”、“镜中花”这两个形象的比喻对造成爱情悲剧的现实提出了质问。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的《林黛玉进贾府》,走进贾府这个封建大家庭,走近黛玉,走近宝玉,走近贾府中的其他人物。
二、简介作者及《红楼梦》创作《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我国18世纪中期出现的一部古典小说。
它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在我国及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
作者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
他的一生经历了曹家由盛而衰的过程,由“锦衣纨绔”的贵公子,降为落魄的“寒士”。
当他著书时,已过着“蓬牖茅椽,绳床瓦灶”和“举家食粥酒常赊”的贫困生活。
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促使他对过去的经历作一番深刻而痛苦的回忆。
林黛玉进贾府语文教案范文最新4篇《林黛玉进贾府》教案篇一教学要点:1、评讲书后练习。
2、分析其他人物形象。
3、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评讲书后练习。
(一)明确:人物出场,先后适宜,详略得当,虚实兼用。
对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等主要人物详写,对贾母、邢夫人、王夫人、李纨和贾氏三姊妹则略写;对贾母、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等出场人物是实写,而对贾政、贾赦等未出场的人物则属于虚写;对贾宝玉、王熙凤等是单独写,而对邢夫人、王夫人、李纨、迎春、惜春等只作集体介绍。
这样描写不但笔法变化多姿,而且在众多人物中可使描写重点突出。
(作品中的人物是围绕黛玉进贾府这一中心事件,通过黛玉的见闻来描写的。
黛玉进府按照封建贵族家庭的礼规,必定要去拜望自己的长辈,同辈姊妹也都要见面,作者选择这个机会使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出场亮相,是行文的必需,也是事理的必然。
)(二)人物王熙凤1、明确:王熙凤说话张张扬扬,虚情假意,难怪林黛玉纳罕,觉得此人“放诞无理”。
然而这“放诞无理”正说明王熙凤在贾府中的特殊身份和地位。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是《红楼梦》写人物出场极其精彩的一笔。
2、明确:王熙凤逢场作戏,做表面,明为称赞林黛玉,暗里投合贾母的心意。
这是极富个性化的语言。
3、明确王熙凤接过王夫人的话,表白自己能干周到,机变欺人有术。
贾宝玉1、明确:信口开河,痴狂之至。
2、明确:性子乖张,怪人怪语。
林黛玉:1、明确:规规矩矩,照实回答祖母。
有教养。
2、明确:这里降调,改口回答宝玉。
可见林黛玉进贾府“步步留心,处处在意”的谨慎态度,这是她寄人篱下的心态的反映。
前边已经听贾母说众姐妹“不过是认得两个字”,她不能超越她们。
(三)态度——神态;便宜——方便;偏僻——偏激,不端正。
二、分析次要的人物形象。
(一)贾母:贾母在贾府占有什么样的地位?课文表现了她对黛玉、宝玉什么样的感情?明确:贾母史太君是荣国府活着的老祖宗,处于最高地位。
她的话在荣国府内便是“圣旨”,她的喜怒哀乐影响着周围上上下下的人。
执教者:郭丽茜
班级:高一(6)班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及其故事情节大意。
2.体会本文人物出场的特点和重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3.通过文章环境,把握作品的主题。
4.认识封建大家族的腐朽没落,理解贾宝玉追求个性自由反封建的精神。
教学重点:
1.训练学生通过揣摩人物语言、动作及细节描写把握人物性格的能力。
2.掌握《红楼梦》人物语言含蓄美的特点。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
品读揭示人物性格的语言,得到一种感性认识。
2.讨论分析法。
通过讨论分析强化认识人物的出场反映的人物的身份和地位,了解作者构思的独具匠心。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曹雪芹及有关《红楼梦》的有关知识。
2.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电视剧《红楼梦》插曲《枉凝眉》视频
二、介绍作者和《红楼梦》
1.作者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
他祖先原是汉人,但很早成了正白旗内务府的“包衣”(满语奴隶之意),入了满籍。
从他曾祖曹玺开始,三代世龚江宁织造的官职。
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的“侍读”,两个女儿都被入选为王妃。
康熙皇帝六次巡南就有四次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
由此可见曹家的显赫以及与皇室的密切关系。
曹家是非常显赫的贵族世家。
雍正即位后,曹雪芹的父亲因与皇家派别斗争有牵连,以及在江宁织造任期内财款亏空等原因,被罢官,抄家,家道从此衰落。
作者的一生恰好经历了曹家由盛而衰的过程,由“锦衣纨绔”的贵公子,降为落魄的“寒士”。
当他著书时,已过着“蓬牖茅椽,绳床瓦灶”和“举家食粥酒常赊”的贫困生活。
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促使他对过去的经历作一番深刻而痛苦的回忆。
这就为他能对社会上种种黑暗抱有不满和批判的态度,写出反映封建统治阶级、封建制度没落衰败的《红楼梦》,准备了良好基础。
《红楼梦》是我国18世纪中期出现的一部古典小说。
它高度的艺术性,在我国及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
它产生于清代所谓:“河清海晏”的“乾隆盛世”。
当时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因素也有了增长。
这股新的力量与严重束缚它的封建主义体系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
这种冲突反映在上层建筑领域便是处于萌芽状态却蓬勃而有朝气的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与腐朽的趋向最后崩溃的但又居于统治地位的封建宗法思想、传统制度之间的矛盾斗争。
在这样的时代,《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
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具体年月已无从知晓,我们只能根据第一回中知道他“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据专家考证,《红楼梦》共110回,前80回在曹雪芹去世前10年左右就已经传抄问世,后30回作者已基本上完成,只是由于某种原因未能传抄于世,后来终于失落,这是不可挽回的损失。
到了18世纪末,高鹗续写了后40回,补成了现行的120回本。
2.着重介绍《红楼梦》前五回的内容和课文内容。
本文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
标题点出了中心事件,题眼是“贾府”──全书的典型环境。
《红楼梦》前五回的内容和在小说中的作用:《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
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
第一回,开篇,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为塑造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恋爱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女娲补天”:作者描写一块“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顽石,这便是随宝玉一起降生,又为宝玉随身佩带的“通灵宝玉”,它对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有隐喻的作用:一方面暗示他无“补天”之材,是个不符合封建社会要求的“蠢物”,另一方面暗示他与封建主义相对立的思想性格,具有像从天而降的顽石一样的“顽劣”性,难以为世俗改变。
“木石前盟”交代这块顽石与绛珠仙草的关系。
这顽石投胎入世之前,曾变为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了一棵“绛珠仙草”,使其得以久延岁月,脱去草木之态,幻化人形,修成女体。
所以顽石下凡,她为报灌溉之恩,也同走一遭,把一生的眼泪还他。
这绛珠仙草就是林黛玉的前身。
正因为这一段姻缘,他们初见时,林黛玉有“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的感觉,贾宝玉也觉得“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
第二回,交代贾府人物。
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
第三回,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通过林黛玉耳闻目睹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
课题“林黛玉进贾府”是编者根据节选内容拟的。
林黛玉因何进贾府?原来贾府的老祖宗贾母有两个儿子名贾赦、贾政,一个女儿名贾敏。
贾敏嫁林如海,只有一个独生女便是林黛玉。
林黛玉母亲因病去世,外祖母念及黛玉年幼无人照顾便派人把黛玉接进贾府。
作者把此事安排在第三回,也就是全书的序幕部分,显然是借黛玉进贾府来描写小说的典型环境,让贾府中一些重要人物登场亮相,并为主人公林黛玉和贾宝玉第一次见面作了安排。
林黛玉进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
第四回,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
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
由薛蟠案件带出宝钗进贾府的情节。
第五回,全书总纲。
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
《红楼梦》只流传下80回,遗失了结尾。
因此,对《红楼梦》中人物的命运,基本上是依据这些隐喻揣摩出来的。
《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为清人高鹗所续。
研究者一般认为高鹗在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上以悲剧结束,还是遵循曹雪芹原旨的,但写贾府的结局为“兰桂齐芳”,家道复初,却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
二、理清课文的情节:课文以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为线索展开情节,大体可分为三部分:
(一)第一部分(1):故事的开端,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
这部分着重描写环境。
(二)第二部分(2~14):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林黛玉初进贵府的所见所闻,介绍贾府的环境和府中的众多人物。
其中:
2~4:段写林黛玉拜见贾母与王夫人、邢夫人等。
5~6:段写林黛玉见王熙风。
(高潮)
7~11:段写材黛玉见贾赦、贾政两位舅父,王夫人介绍贾宝玉。
12~14:段写材黛玉初次见到贾宝玉,是第四层。
(最高潮)
(三)第三部分(15~16),故事的结尾,为林黛玉安排住处。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课文以一定的事件为中心,沿着一条线索,一步步开展故事情节,条理层次十分清楚。
(有剩余时间播放《林黛玉进贾府》视频片段)
三、课后作业:
1.借助工具书,掌握课文中的字词
2.试着画出《荣国府院落方位示意图》理清林黛玉进贾府的路线
2. 熟读有关描写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段落
【附】贾府主要人物关系表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红楼梦》小说的创作背景,下一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林黛玉进贾府》里的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