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教学案2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2
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学习目标】1.知道老子和孔子,了解他们的历史地位和主要思想;2.知道“百家争鸣”,初步理解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活动方案】活动一:自读教材,感知基本史实浏览教材P46~49,课本上标出下表中的相关知识点并完成表格。
活动二:阅读教材,了解老子孔子1.阅读教材P46~47,请你归纳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
2.阅读教材P47~48,思考:老子主张以柔克刚,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是否有用?活动三:阅读教材,理解百家争鸣阅读教材P48~49,回答下列问题。
1.看书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是怎样形成的?2. 看书归纳,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儒家、道家、法家三家的思想主张有什么不同?在对待战争问题上,墨家、儒家、兵家三家的思想主张又有什么不同?3. 结合所学,思考: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对后世有什么深远影响?【检测反馈】()1.孔子的思想在中国和世界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创立的学派是A.儒家学派 B.道家学派 C.法家学派 D.墨家学派()2.春秋晚期,有一位思想家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相互转化”,主张以柔克刚。
他是A.老子 B. 孔子C.孙武D.韩非()3.郭沫若说“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
”是因为春秋战国出现CA.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 B.诸侯争霸局面C.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D.商业繁荣局面()4.春秋战国是我国社会大变革时期,围绕如何治理国家,四位学者发表了下面四点看法。
其中代表法家观点的是A.用“仁政”治理天下B.进行改革,依法治国C.顺其自然,无为而治D.虔诚信佛,行善积德()5.世界上最早的兵书是A.《论语》B.《孙膑兵法》C.《道德经》D.《孙子兵法》〖巩固提升〗()1.牛牛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爷爷劝他说:“一次考试失败了不要紧,只要你找出失利的原因,做出改进,下次一定会考好的。
因为在一定的条件下,坏事可以变成好事。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教学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教学新课程标准人民教育版初中历史七年级第一册第八课中华文化的繁荣(一)教学设计(一)内容标准1、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
2、列举古代音乐方面的主要成就:“钟鼓之乐”。
(二)教材分析本课程主要介绍中国夏商周时期的文化成就,包括文字、天文、历法、医学、文学和音乐。
《汉字演变》主要介绍甲骨文、金文和大篆,以了解汉字在中国的演变;第二项是“天文学、历法和医学成就”,这是中国夏商周时期的科技成就,主要体现在这三个方面。
当时,有许多成就领先于世界;《屈原与钟鼓乐》介绍了文学和音乐成就。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学生将重点掌握商代甲骨文和金文,理解它们的含义,学会识别甲骨文和金文的字体,了解汉字的演变,理解当今汉字和甲骨文的起源关系;了解天文学、历法和医学的成就,以及诗人屈原;掌握“钟鼓乐”,了解编钟的起源,通过欣赏画面和节奏提高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收集甲骨文的文字和图片,指出它们与今天文字的起源关系,以加深对汉字与甲骨文起源关系的理解;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总结甲骨文、金文、大印文字的演变趋势,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和概括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提高了获取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并积极探索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详细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学习“诗人屈原”,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甲骨文、金文、钟鼓之乐难点:文字的演变(五)教学流程【导入新课】复习引言,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涉及哪些重要朝代?学生回答后,老师说:“在夏商周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文明也在蓬勃发展。
”导入主题。
【落实课标】“文字的演变”创造一个情境:学生打开课本读什么?(文本)如果没有文本,人们如何传达信息或记录重大事件?学生通过表达自己的观点来探索单词的含义。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导读单【学习目标】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夏朝和商朝的历法,战国的24节气;知道扁鹊的成就;了解屈原和编钟【学习重点】:本果重点是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
【学习难点】:本课内容较多,如何让学生正确的理解记忆【学习过程】:自主学习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哪几个方面的成就?什么叫甲骨文?出现的时间、特点、意义?什么叫金文(铭文)出出的时间、特点?什么叫竹帛书,出现的时间?夏朝和商朝在天文方面取得了怎样的成就?夏朝、商朝、和战国时期在历法方面取得了怎样的成就?扁鹊生活在何时,他善长的医术是什么?取得了怎样的成就?屈原生活在何时、哪国人,他的主要成就是什么?代表作品是什么?在当代具有怎样的地位?“钟鼓之乐”盛行于何时?具有怎样的意义?当时什么乐器最为珍贵?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问题解决单简要概述春秋战国时期在科技上的成就。
?从甲骨文到金文、大篆,古代文字发生了哪些变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图一图二图一中人物仰天长叹,你知道他是谁吗?他出生在什么时期的哪个国个国家?他为什么长叹?表现了他怎样的情怀?(2)图二中人物是谁?他生活在什么时期?有什么主要贡献?【你的问题是】: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训练单一、选择题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半坡原始居民B.黄帝时代C.夏朝D.商朝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骨文是指商朝人把文字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B.商周时期的金文是指用金属笔写的字C.“大篆”这种字体出现于春秋时期D.春秋时期人们用毛笔蘸墨,在竹简或丝帛上书写3.今天的农历,又叫“夏历”,据说来源于()。
A.夏朝B.商朝C.春秋D.战国4.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是()。
A.华佗B.张仲景C.扁鹊D.李时珍5.反映我国古代音乐发展较高水平的是()。
A.司母戊鼎B.马王堆帛画C.秦兵马俑D.湖北随州编钟6.战国初期,历法上的重大成就是( )A.发明了夏历B.测定出一年24个节气C.定出一年12月D.创造了殷历7.人们之所以爱戴和崇敬屈原主要是因为( )A.维护楚国利益B.变革图强C.创造了新的文学体裁D.具有爱国爱民的精神8.西周晚期,有人将文字统一整理成一种样式,这种字体称为( )A.行书B.小篆C.大篆D.楷书二、材料分析题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请回答:⑴此材料出自于谁?⑵他在文学史上有何贡献?⑶这句话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课程标准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在掌握孔子思想与教育方面的影响和贡献、诸子百家(以儒、道、法三家为主)的思想特征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理解政治、经济、文化三者辩论关系的能力;利用表演、质疑、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语言表述历史的能力;在对传统思想文化批判和吸收的前提下初步形成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历史与本课思想史的联系,初步形成历史的整体观。
通过阅读教材编制表格,增强阅读能力,学习制表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通过对儒、道、法代表人物思想的了解,认同优秀传统文化,确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敢于独立思考、敢于表达思想、尊重别人意见的个人素质和勇于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
学情分析1.知识掌握状况:学生在小学《社会》课中已学过有关孔子办学的内容,对孔子已有初步的了解。
语文课刚刚讲完《论语十则》,对孔子思想内涵的了解又有了进一步加深。
历史课又学习了“大变革的时代”一课,对春秋战国时代背景(特征)已有相当的认识。
2.学生心理特征:初一学生正处于童年期向少年期过渡阶段,从心理上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他们喜欢表现自己,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好争辩。
教材处理教材较好地落实了《课程标准》对本课内容“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的规定。
标准要求虽然简单,但所涵盖的教材内容思想理论性强,社会运用性强,知识结构呈开放性,这为教师根据学生实际选择和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
为了便于该堂师生合作活动课的开展,在尊重“内容标准”的基础上对教材作如下处理:1.将课文“百家争鸣”子目中关于“百家争鸣”背景的阐述前置于课文开篇。
因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相互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的背景阐述同样适应于孔子、老子等思想家产生的时代。
《中华文化的勃兴》教案第一章:中华文化的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中华文化的定义与特点掌握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理解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1.2 教学内容中华文化的基础概念中华文化的特点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华文化的基础概念、特点、发展历程和对世界的影响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感悟1.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感悟第二章: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2.1 教学目标了解中华文化起源的背景与条件掌握中华文化的发展阶段与特点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历史事件与文化成就2.2 教学内容中华文化起源的背景与条件中华文化的发展阶段与特点中华文化的重要历史事件与文化成就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华文化起源的背景、发展阶段与文化特点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华文化的重要历史事件与文化成就2.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华文化起源与发展阶段的理解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分析中华文化的重要历史事件与文化成就第三章: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3.1 教学目标了解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特点掌握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与实践方式理解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对个人与社会的影响3.2 教学内容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特点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与实践方式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对个人与社会的影响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基本原则与实践方式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对个人与社会的影响3.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实践方式第四章:中华文化的艺术与文学4.1 教学目标了解中华文化艺术的种类与特点掌握中华文化文学的经典作品与特点理解中华文化艺术与文学的价值与影响4.2 教学内容中华文化艺术的种类与特点中华文化文学的经典作品与特点中华文化艺术与文学的价值与影响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华文化艺术的种类、特点与文学的经典作品、特点欣赏法:引导学生欣赏中华文化艺术作品与文学作品4.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华文化艺术与文学的理解与欣赏第五章:中华文化的影响与传承5.1 教学目标了解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与贡献掌握中华文化传承的方式与途径理解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与意义5.2 教学内容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与贡献中华文化传承的方式与途径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与意义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传承的方式与途径实践法:引导学生参与中华文化的传承实践活动5.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华文化影响与传承的理解与实践第六章: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与文化习俗6.1 教学目标了解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起源与意义掌握中华民族文化习俗的特点与传统理解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与文化习俗对民族凝聚力的作用6.2 教学内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起源与意义中华民族文化习俗的特点与传统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与文化习俗对民族凝聚力的作用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起源、意义与文化习俗的特点情境模拟法:模拟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文化习俗6.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与文化习俗的理解与体验第七章:中华美食文化了解中华美食的历史与文化背景掌握中华美食的特点与烹饪技巧理解中华美食文化对社交与家庭的影响7.2 教学内容中华美食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中华美食的特点与烹饪技巧中华美食文化对社交与家庭的影响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华美食的历史、特点与烹饪技巧实践法:安排中华美食制作课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烹饪过程7.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华美食文化的历史、特点与烹饪技巧的理解第八章:中华民族的传统医药8.1 教学目标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医药的历史与特点掌握中华民族传统医药的理论与实践理解中华民族传统医药对现代医学的贡献与影响8.2 教学内容中华民族传统医药的历史与特点中华民族传统医药的理论与实践中华民族传统医药对现代医学的贡献与影响讲授法:讲解中华民族传统医药的历史、特点与理论与实践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华民族传统医药的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其应用与效果8.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医药的历史、特点与理论与实践的理解第九章:中华民族的传统哲学与思想9.1 教学目标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哲学的基本观念与代表人物掌握中华民族传统思想的核心内容与影响理解中华民族传统哲学与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与价值9.2 教学内容中华民族传统哲学的基本观念与代表人物中华民族传统思想的核心内容与影响中华民族传统哲学与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与价值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华民族传统哲学的基本观念、代表人物与思想的核心内容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传统哲学与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与价值9.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哲学与思想的理解与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与价值的探讨第十章:中华文化的未来展望10.1 教学目标了解中华文化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掌握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方式与途径理解中华文化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与趋势10.2 教学内容中华文化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方式与途径中华文化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与趋势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华文化面临的挑战、机遇与传承创新的方式与途径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中华文化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与趋势10.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华文化面临的挑战、机遇与传承创新的理解重点和难点解析1. 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第三章)重点: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特点,以及这些价值观对个人与社会的影响。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一等奖(实用(优秀9篇)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一课题: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课型:新授课年级:七年级。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主要思想家、军事家和他们的思想主。
张,以及形成的百家争鸣的局面,属于思想文化史。
在历史发展中,春秋战国时期正是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的大动荡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形成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正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到大变革时代的表现,同时百家争鸣也为统治者选择治国之道提供了思想基础。
二、课程标准。
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孔子的思想主张与教育成就;了解老子及诸子百家。
的思想主张,培养学生在对传统思想文化批判和吸收的前提下,初步形成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历史与本课思想史的联。
系,初步形成历史的整体观。
通过编制表格,增强学生阅读与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儒、道、法等家代表人物思想的了解,引导。
学生认同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敢于独立思考、敢于表达思想的习惯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通过对孔子教育成就的学习,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
难点:通俗讲解各位思想家的主张。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世界古代十大思想家。
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托马斯·阿奎那哥白尼。
培根牛顿伏尔泰康德达尔文。
教师:孔子被国际学术界尊为世界古代十大思想家之首,他的思想在当时和后世。
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孔子是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能在国际学术界获得如此。
崇高的地位?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孔子,走进孔子生活的时代。
(设计意图:以孔子位列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导入新课,使学生认识到孔子在世。
界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一、教学目标:
三、学习与交流:
(1)商朝人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它是一种比较的文字。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开始。
(2)后来,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
到西周晚期,有人将文字整理成统一的字体。
(3)战国时期,人们用蘸墨,在或丝帛上书写。
(为什么不在纸上书写?)(4)相传夏朝已有历法,今天的农历,又叫“”,据说来源于朝。
(5)商朝的甲骨文中有许多和月食的记载。
(6)时期,人们测定出一年24节气,便于安排农业生产。
(7)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总结出、、、四诊法。
(8)时期楚国著名爱国诗人,代表作为,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定为世界文化名人。
他的代表诗句:长太息一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9)春秋战国时期盛行钟鼓之乐,湖北随县出土的整套最为珍贵。
(10)在时期我们的祖先还留下了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11)周朝医学分为、、、四科。
(12)到时一年分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年增加一个月。
四、典型题例
请阅读下列材料: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中华文化文明已经跃出国门,对世界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就拿诸子百家思想来说,日本、新加坡、韩国等亚洲国家基本上形成了以儒学为主体的文化构成模式,形成了所谓“东南亚文化圈”,有力地推动了东南亚的社会文明与进步。
与此形成巨大反差是,中华文明在我们国内却被渐渐淡忘,就拿传统节日来说,几乎只剩下了春节。
2005年11月25日,韩国抢注了“端午节”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6年5月25日,文化部部长孙家正明确了中国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2008年6月10日是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主题为“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
(1)每年什么时候过端午节?此节日是为了纪念谁而设?他为什么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怀念?
(2)你知道端午节还有什么民俗?
(3)你对中韩两国对待传统节日的做法,有什么感想?
五、达标检测:
1、下面关于甲骨文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商朝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卜辞称为甲骨文②甲骨文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字,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③甲骨文内容是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资料④甲骨文开始于商朝,兴盛于西周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
2、“痛饮读离骚,放开今古才子胆;狂歌吊湘水,照见江潭渔父心。
”这幅对联所写的人物一直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怀念,他是 (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屈原
3、“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
大寒。
”人们最早可以用到这一成就是在()
A.商朝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
4、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它是由总
结出来的()
A.扁鹊
B.黄帝
C.华佗
D.张仲景
5、下列哪一项史实不是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
A.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年月日记录的日食
B.定出一年中的24个节气
C.观测到一颗彗星扫过北斗,留下了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D.扁鹊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疾病
6、最为珍贵的战国钟鼓乐器整套编钟出土于()
A.湖北随州 B.河北邯郸 C.四川成都 D.河南安阳
7、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开始的()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
材料:“长太息一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1)诗的作者是谁?它是战国时期的哪国人?
(2)这句话选自什么作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我国为了纪念这位大诗人而制定的节日名称是什么?他为什么受到人民的尊敬爱戴?
六、教学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