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皮影艺术人物造型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6
浅析民间皮影的艺术特色作者:刘俊梅来源:《大观》2017年第03期摘要:我国皮影艺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它是在我国传统文化土壤中诞生的一种综合性的民俗艺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习俗逐步改变和更新,民间皮影也逐渐退出了舞台。
但作为祖国的文化遗产,我们有责任加以保护。
现在有关方面已经把它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一种,并给予极大的重视,继承与发展,从而体现出我国民间皮影的艺术价值以及相关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皮影;艺术价值我国皮影艺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它是在我国传统文化土壤中诞生的一种综合性民俗艺术,被称为“艺术的先驱”或“卡通艺术的鼻祖”。
关于皮影戏的说法有很多种,其中有一个特别有趣的传说,源自于汉武帝的一段凄美爱情故事:汉武帝的爱妃王夫人年轻美貌,不幸早亡。
武帝非常伤感,甚是思念,宫中有个叫少翁的人,用素纸剪成王氏人形,将纸人放在灯前投影到帷幕上,并设置了一个“弄影还魂术”,武帝看后,似在帷幕中影影绰绰看到了爱妃,病就好了,这就是皮影的雏形,后来发展成为皮制皮影再配上音乐,唱腔,慢慢就形成了皮影戏。
一、民间皮影的造型特点中国皮影造型的主要特点是影像造型。
宋代皮影中的纸影与历史悠久的民间剪纸有着密切的联系且在表现形式上受到了剪纸的影响,于是就有一种说法是纸影戏就是活的剪纸。
皮影与剪纸的艺术手法实际上是所谓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剪纸艺术的影像造型的特性渗透于皮影艺术中并使它更为丰富多彩。
皮影假借剪纸两度空间的造型特点并夸张其影像造型轮廓,成为我国独特文化特征的典范。
皮影的造型随历史的发展不断完善,到清代时民间皮影造型已具有很强的装饰特点和很高的戏剧化程度。
因此,综上所述,民间皮影的造型特点有以下几点;(一)造型平面化(因它假借剪纸的两度空间的造型特点,所以不能塑造三维空间的皮影造型,因此只能平面化)(二)造型艺术化(由于它是采取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进行设计,皮影人物的装束造型与面部神韵形象生动,夸张幽默,浪漫诙谐,用线条镂空法进行造型刻画,用色简单及简洁,主要采用平涂着色法而颜色则主要采用红,黄,青,绿,黑五中颜色)(三)造型卡通化(我国皮影本身体现能动性,被公认为是“卡通艺术的鼻祖”和“电影的先驱”。
浅析凌源皮影的造型艺术特征作者:李梦婧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4年第08期摘要:皮影戏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地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凌源皮影属滦州皮影派系,是中国北方皮影戏的重要一支。
凌源皮影戏的影人造型根据皮影戏角色主要分为生、旦、净、髯、丑。
同时,除影人以外,凌源皮影的场景和道具也是门类繁多。
凌源皮影包含有夸张性和程式性的对立,同时以二维平面来体现三维立体之感,具有独特的造型艺术特征。
关键词:凌源皮影造型艺术特征皮影戏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地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是在民间百戏繁盛的影响下,借鉴影子游戏和木偶戏的表演形式,采俗讲、话说的内容为演出底本,以剪纸人物为影偶造型,借光树影于窗上经行表演,而逐渐形成并完善的[1]。
同时影戏不仅仅具有丰富的静态审美价值,其精彩的表演方式也是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所以前人对于影戏有极精准的描述:“一口叙述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
一、凌源皮影的概况凌源皮影属滦州皮影派系,是中国北方皮影戏的重要一支。
传说清代由河北省的昌黎、滦县、乐亭、丰润、玉田、遵化等地传入凌源,已有300多年历史。
因雕刻影人用驴皮,故又有“驴皮影”之称。
凌源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红山女神的故乡,因大凌河的源头而得名。
凌源秦汉时代就是县郡治所,自古拥有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农业发达,物产丰富,而且也是商贾云集、经贸发达之地。
凌源皮影根植于辽西这片文化沃土,积淀了中华民族古老的审美观念及思维意识,具有较高的审美与文史价值。
凌源皮影的影人、影件,选灰色或黄色且肥壮、放血屠宰的驴皮最佳,按季节的不同,气温的高低,驴皮的干湿程度,将生皮放入缸中,用清水浸泡5—7天,然后泡透后捞出张在木框上晾干,最后皮匠用专用工具“锼子”锼净皮毛及内里儿,直至放在芦席上能看清席纹,方可雕制影人、影件。
皮影雕刻艺人根据成皮的薄厚、软硬、透明度来雕镂影人、影件。
雕刻影人有固定的图样,行话叫影谱。
雕刻艺人凭着自身的艺术风格和功力,按着“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的原则,运用阴刻、阳刻并重的雕镞方法,雕镂这些特有的民间工艺品。
民间皮影造型与制作方法
民间皮影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之一,它以纸张或薄皮为材料,制作成各种角色形象,进行影戏表演。
在民间皮影的制作过程中,最重要的是造型和制作方法。
一、民间皮影造型
1.造型基础
民间皮影的造型基础主要有《山海经》、《聊斋志异》、《三言二拍》等经典文学作品和历史人物传说。
2.形象特点
民间皮影造型以线条简练、形象传神、造型独特、色彩鲜艳为特点。
在造型上,要注重形体比例、姿态动感、面部表情等。
3.角色分配
民间皮影中的角色分为正面角色和反面角色。
正面角色形象一般比较高大,反面角色形象则比较矮小。
二、民间皮影制作方法
1.制作工具
民间皮影制作需要的工具主要有刻刀、刮刀、剪刀、笔、墨等。
其中,刻刀是最主要的工具,要用锋利的刀片和稳定的手法进行制作。
2.材料选取
民间皮影制作的材料主要有纸张和薄皮两种。
纸张包括毛笔纸、宣纸、三星纸等,薄皮包括牛皮、羊皮、鱼皮等。
3.制作步骤
民间皮影制作的步骤主要包括设计稿、制作素描、构建骨架、割面彩绘、加工组装等。
其中,设计稿和制作素描是最重要的步骤,要注重形象的表现和比例的准确。
以上是关于民间皮影造型与制作方法的简要介绍,希望能够对爱好者有所帮助。
简单概括皮影戏的特点一、皮影戏可有趣啦,它的人物形象特别独特。
那些皮影人儿都是用驴皮或者牛皮精心雕刻而成的,工匠们在皮上刻画出各种精致的线条,有粗有细。
你看那人物的脸,眉眼口鼻都特别生动,就像活过来一样。
而且啊,这些皮影人儿的关节都是可以活动的,这样在表演的时候,它们就可以做出各种动作,像人走路、抬手、弯腰,甚至打斗的动作都能做出来,特别灵活。
二、再说说皮影戏的表演形式。
它是通过一块白色的幕布后面的艺人操作皮影人儿来进行表演的。
艺人手里拿着那些操纵杆,就像操控着一个个小木偶一样。
表演的时候,艺人一边操作,一边还要说唱,把故事里的情节、人物的对话和心理活动都通过说唱表达出来。
那声音可好听了,有高有低,有快有慢,就像在听一场精彩的评书一样。
而且啊,在表演的过程中,还会有音乐伴奏,那些锣鼓家伙一敲起来,气氛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了。
三、皮影戏的色彩也很有特点呢。
它的色彩很鲜艳,都是用各种颜料精心绘制的。
你看那些皮影人儿,红的像火,绿的像树,蓝的像天,特别漂亮。
这些鲜艳的色彩在白色幕布的映衬下,显得更加夺目。
而且啊,这些色彩还能帮助我们区分不同的人物和场景。
比如说,红脸的可能是英雄,白脸的可能是奸臣,通过色彩就能让我们一眼看出来人物的性格特点。
四、皮影戏的剧目也是多种多样的。
有历史故事,像三国里的故事就经常被搬到皮影戏的舞台上,关羽的忠义、诸葛亮的智慧都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还有神话传说,像白蛇传,白娘子和许仙的爱情故事在皮影戏里也别有一番风味。
这些剧目既传承了我们的传统文化,又给观众带来了很多乐趣。
五、皮影戏还有很强的地域特色。
不同地方的皮影戏在人物造型、表演风格、唱腔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比如陕西的皮影戏,人物造型比较粗犷,唱腔很有地方特色,听起来特别有韵味。
而河北的皮影戏呢,人物造型可能会更加细腻一些,唱腔也有自己的风格。
这些不同的地域特色,让皮影戏更加丰富多彩。
概括来说,皮影戏就是这样一个充满魅力的艺术形式,它有着独特的人物形象、有趣的表演形式、鲜艳的色彩、多样的剧目和丰富的地域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皮影简介皮影所反映的人物行当齐全,性格鲜明,有生、小、髯、大、丑等。
他们造型各异,面部最为丰富和精致,依影戏中的故事情节、矛盾冲突和中国观众的心理定式,将冲突双方分成正反两派,主要表现在脸部雕刻上,“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
”而且将人物刻化的环眉凤眼、闭口红唇,“6字”通天鼻,形态抽象简洁又不失典雅。
皮影人物装扮皮影人物头茬就是影人的头部造型,其面部与发式和帽子相连(特定人物除外),面部大多为五分侧脸,发式和帽子为七分侧面或更多。
而且,有正面、背面和俯视角度等,这种构图的方法,目的是为了把美尽量展现出来。
发式和帽子大都为阴刻(去皮留线),其线条疏密虚实、繁而不乱、简而不空。
尤其阴刻的发式和帽子,与配以阳刻(去线留皮)的镂空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显得和谐而又统一。
1.1.2品类齐全、细腻逼真的砌末造型所谓砌末,是指除皮影人物之外的所有造型的统称,又叫砌马子。
它包括动物造型、各种景片和道具造型。
其中的景片和道具造型雕刻精细、装饰性强。
景片分室内、室外两部分,室内景片有挂在影窗上部的装饰图案、彩帘,用来象征典型环境。
室外景片有金銮殿、龙宫、将门、帅府、亭台、门楼、阁楼、彩楼、庭院、茶馆、城门、云洞、客栈、桥、河、山石、花草、树木等等。
道具分为室内摆设,如:桌、椅、衣柜、床具…以及一些器物用具,如:各种兵器、车、船、轿、辇、各种灯具、酒具、仪仗等等。
这些景片和道具一般为阴刻,色彩艳丽,大色块的涂染与镂空部分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相互映照,显得华丽庄重、明快典雅,在设计时要求结构严谨、布局合理。
在处理上,要求雕刻者繁而不乱、密而不杂。
动物雕刻包括一些飞禽、牲畜和走兽的造型。
它们一般为阴刻,雕刻时体积小的可雕刻成一个整体;如果体积大,可将头、尾、四肢与身体分解进行雕刻。
而后再用线装订。
1.2戏剧艺术的充分展示1.2.1皮影剧本营造典型的戏剧冲突唐山皮影戏剧本,初叫“影经”后改称“影卷”,有传统剧目和现代剧目之分。
北方皮影头茬造型的设计美学李婧杰(赤峰学院美术学院,内蒙古赤峰 024000)摘要:皮影头茬在皮影艺术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其造型有其独特的设计美学特征。
为了表现人物性格的不同,头茬的各部分造型都有自己的透视表现角度,由多种透视角度相组合而成。
头茬装饰造型的独特设计美学特征是:注意合理化的平面结构、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突破原有的自然形态,每个头茬又是在不变的程式化设计美学规范中。
皮影有其独特的设计艺术魅力,是很多现代设计者可以借鉴和学习的艺术宝库。
关键词:多透视角度;设计美学;程式化中图分类号:J528.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21)04-0021-02皮影是中国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它集美术造型、音乐、表演等艺术形式于一体,在中国民间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它伴随着中国历史一路走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但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数字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的更加丰富多彩,使得皮影艺术发展面临着很大的威胁,逐渐式微。
对其造型形象进行研究也许会为其发展找到一个与现代艺术结合的出路。
皮影人物的造型有其独特的魅力,皮影的人物的构件分为11部分,其中头茬具有区分人物的功能性作用。
在演出前,皮影艺人根据剧本的需要,在众多的头茬中挑选出演出时所需要的人物头茬和戳子,头茬是区分人物的重要标志物。
皮影艺人也十分珍惜头茬的保护,将头茬专门放置特制的包裹中,这个包裹类似书籍的造型,打开包裹,分为左右两部分,内瓤中附有比外皮略小一圈小的硬卡纸,这样外皮四周可以向内回折一部分,可以保护住头茬不散落。
在两层硬纸的中缝位置用线缝住固定,影人头茬分别放置在两侧,将影人的脸部向外放置,这样开合包裹的时候就不会损坏到影人的脸部。
头茬分别放在帅盔、王帽、扎巾、文武生、文武旦、神仙6种包裹内。
其中,帅盔包盛放的是各种男性武将头茬,王帽包盛放的是各种男性官宦形象头茬,扎巾包盛放的是各种战将形象头茬,文武生包盛放的是文武生形象头茬,文武旦包盛放的是文武旦形象头茬,神仙包盛放的是神仙精怪形象头茬以及其他形象头茬。
中国民间皮影艺术人物造型分析
摘要:通过对各个地域的皮影人物造型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皮
影人物造型具有平面化,戏曲化以及地域化的艺术特征.运用比较
的手法,从材料、质地、使用场景等角度将民间皮影人物造型与中
国传统剪纸艺术中的人物造型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两者的相似以及
不同点,阐述了皮影艺术具有粗、俗、野的民俗特点.
关键词:皮影人物造型平面化戏曲化地域化
中图分类号:i23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皮影造型的艺术风格∶
皮影造型风格独特,故在美坛中独占一席。它为了适于皮影戏
的幕影表现形式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美学模式。对于人物的造型,
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1.1 人物造型平面化∶
对于人物的设计,一般都采用侧身五分脸或七分脸的平面形象,
色彩大多采用平涂勾线的表现手法。
1.2 人物造型艺术化∶
采取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进行设计,人物的装束与面容神
韵生动形象、夸张幽默、诙谐浪漫。用线条镂空法进行形象刻画。
用色简练,平涂着色。在后背光照下,视觉效果剔透而艳丽。
1.3 人物造型卡通化∶
皮影人物一般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
手十一件连缀组成,经人操纵能做机械性动态表演。人体比例通常
是上身与双臂偏长,以利表演效果。
1.4 人物造型戏曲化∶
皮影人物造型,是按戏曲生、旦、净、丑的模式进行设计的。
各行当脸谱和行头的程式化造型,源于舞台戏剧而又超越于舞台戏
剧。
皮影除了人物造型以外,还有龙凤禽兽、花树虫鱼、山石门景、
亭台殿阁、军帐兵器、陈设用具,车船马轿、城桥塔寺等等,其造
型都与皮影人物相谐调,无不透着鲜明的皮影艺术特色。
2、皮影戏人物的角色造型设计∶
由于我国幅员广大,所以皮影艺术在不同地区,发展成了许多
风格各异的不同流派。就皮影人物的造型而言,地域性特征也十分
鲜明。从大范围上讲,我国西北与东北部两大区域,都各自形成了
成熟的独立、完整、系统的美学模式,二者都是中国皮影形象的代
表。以陕西为代表的中国西北部地区传统皮影,人物造型的特点是
精细秀丽。对生、旦采用阳刻空脸。身条纤瘦,莲指修长。其脸形
为高额头、直鼻梁、点红小口,细眉细眼。面容轮廓线不涂色。人
物的长须长发常是用真头发贴上去的。男角靴底是前脚平后脚翘,
带有动感。而以河北为代表的中国东北部地区的传统皮影,人物造
型是淳朴粗犷而不失典雅。人物身条浑厚,手指若伸若握抽象简洁。
生、旦阳刻空脸的脸形为6字形通天鼻,红唇尖翘,环眉凤眼。面
容轮廓线着黑色,于幕前观看十分清晰透亮。人物的长须长发也是
皮刻而成,除甩发用黑线制作外,一般不用真发。男角两脚靴底都
在同一水平线上,以便在表演时静动分明。
对于发型、头饰、巾帽和服装,是按人物的行当身份来设计的,
什么人要着什么装。皮影人物的服装身条,除少数特定人物是专用
的以外,大多数是可以通用的。只要在身条上换一个相应身份的头
楂,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物。目前刻制影人的艺人,多是依样复制,
而真有设计才能者甚少。
3、皮影人的制作∶
制作皮影人的民间传统工艺方法如下∶
3.1. 制皮∶以新宰的牛皮或驴皮为最佳。先用清水浸泡数日,
取出后将皮的两面反复刮制干净,再刮薄至透明。洗净后,于木框
上绷紧阴干。
3.2.描样∶将制好的皮料切块,经湿布捂软后,用硬木推扳打
磨光平,再用钢针描绘图样。
3.3. 雕镂∶将描好图样的皮料垫在木板或蜡板上进行镂刻。镂
刻的技法很多,西北部地区艺人善用推皮走刀的刻法,并用多种型
刃刀具进行雕凿。而东北部地区一般不用型刃刀具。雕镂完毕后,
擦洗干净,压平着色。
3.4.着色∶现今常用透明色料取代过去的传统色料,既方便,
透光效果又好。着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五种纯色,
一般互不调配,但可分深浅色区分层次,进行平涂,双面着色。
3.5 熨平∶皮影着色后阴干,熨压平整。
3.6上油∶东北部地区的皮影在压平后,还要上一层桐油或清
漆,以增强透明度和耐用性。
3.7订缀∶在影人的两手、两下臂、两上臂、上身、下身和两腿
十个部件的关节点处,用线订缀起来,再用一皮条包围在上身的脖
领处作为安装影人头的插口。最后在脖领前订上一根铁丝作为支撑
影人的主杆,在两手端处用线各拴一根铁丝为耍杆,插上影人头后,
一件完整的皮影人即告完成。
4皮影戏艺术
4.1 皮影戏的演出∶
演皮影戏的设备非常轻便,所以戏班流动演出的优势很强。不
论在剧场里还是在大厅、广场、庭院以至普通室内,架起影窗布幕
和灯箱就能开戏。一个戏班六、七个人和一箱影人就能演四、五十
出戏。演出完毕,全部行头装箱就走,辗转十分便捷,所以皮影戏
自古就是随军的一种娱乐形式,也是广泛流传、普及于民间的原因
之一。
演皮影戏的操耍技巧和唱功,是皮影戏班水平高低的关键。而
操耍和演唱都是经师父心传口授和长期勤学苦练而成的。在演出
时,艺人们都有操纵影人 、乐器伴凑和道白配唱同时兼顾的本领。
有的高手一人能同时操耍七、八个影人。武打场面是紧锣密鼓,影
人枪来剑往、上下翻腾,热闹非常。而文场的音乐与唱腔却又是音
韵缭绕、幽美动听。或激昂或缠绵,有喜有悲、声情并茂,动人心
弦。由于皮影戏中的车船马轿、奇妖怪兽都能上场,飞天入地、隐
身变形、喷烟吐火、劈山倒海都能表现,还能配以各种皮影特技操
作和声光效果,所以演出大型神话剧的奇幻场面之绝,在百戏中非
皮影戏莫属。
皮影戏的演出,有历史演义戏、民间传说戏、武侠公案戏、爱
情故事戏、神话寓言戏、时装现代戏等等,无所不有。折子戏、单
本戏和连本戏的剧目繁多,数不胜数。常见的传统剧目有白蛇传、
拾玉镯、西厢记、秦香莲、牛郎织女、杨家将、岳飞传、水浒传、
三国演义、西游记、封神榜等等。从革命战争年代起到解放后,新
发展出的时装戏、现代戏和童话寓言剧,常见的剧目有兄妹开荒、
白毛女、刘胡兰、小二黑结婚、小女婿、林海雪原、红灯记、龟与
鹤、两朋友、东郭先生等等。
4.2、皮影戏的流派与唱腔∶
由于皮影戏在我国流传地域广阔,在不同区域的长期演化过程
中,其音乐唱腔的风格与韵律都吸收了各自地方戏曲、曲艺、民歌
小调、音乐体系的精华,从而形成了溢彩纷呈的众多流派。在秦、
晋、豫一带的各路皮影流派中,有弦板腔、阿宫腔、碗碗腔、老腔、
秦腔、南北道情、安康越调、商路道情、吹腔等十多种,曲牌甚多。
演唱时,还常用和声接腔、帮腔和鼻哼余韵的唱法,拖腔婉转悠扬,
非常动听。
而河北、北京、东北、山东一带的各路皮影唱腔,虽同源于冀
东滦州的乐亭影调,但各自的唱腔分别在京剧、落子、大鼓、梆子
和民间歌调的滋润之下,又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流畅的平调、华丽
的花调、凄哀的悲调不一而足。而其中唐滦地区的掐嗓唱法十分独
特。其他如湖南、湖北、江浙、福建各地,皮影戏音乐及唱腔也都
带有本地地方特色。
在皮影戏的白幕上,虽然舞动的都是平面偶人之影,但其音乐
与唱腔却能使人情绪起伏。喜可让人心舒气爽,悲能催人泪下,动
人万分。
总结: 中国皮影艺术是中华民俗文化中的一支奇葩。皮影戏是
世界上最早的幕影文化娱乐形式。千余年耒,她为中华大地生生不
息的儿女增添了无数年节与丰收的喜悦,寄托了对平安福祉的祈盼
和对未来无穷的向往。它是历代广大民众的精神食粮。过去在农村、
厂矿、部队、机关、学校都常有业余皮影戏社团组织,丰富了广大
群众的文化生活。我国先民所发明的皮影戏,是利用幕影原理,将
表演的影子与音乐伴凑和说唱配音联合运用最早的一种视影艺术。
国际电影史理论界公认,皮影戏艺术是后来发明电影的先导。中国
皮影艺术之中,还蕴涵着许多历史信息。学者们可从中研究中国历
史中的民俗民情、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以及衣食住行等
多方面问题。 在今天,虽然人们已经远离了皮影,但是只要我们
找到皮影艺术的精髓,她仍然会回到我们的身边。
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课题《湖南皮影造型艺术在定格动画中
的应用研究》(课题批准号:11c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