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单元复习教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单元复习教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单元复习教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单元复习教案

回顾与交流

4.物质的分类

【问题】河水、井水、自来水、蒸馏水

这些水中哪些是纯净物?哪些是混合

物?纯净物又分为几类?水是氧化物

吗?

二、化学式与化合价

【问题1】请你写出水的化学式,并思

考它表示哪些意义呢?

【问题2】请你标出水的化学式中氢元

素和氧元素的化合价,由此可知,如何

标注化合价?化合价分为几种?化合价

有哪些规律?

【讨论】

(1)化学式和化合价之间有什么关系?

(2)知“价”写“式”的常用方法有哪

些?举例表达一下你擅长哪一种?

(3)知“式”求“价”的理论依据是什

么?

【问题4】请你计算:

(1)水的相对分子质量

(2)水中氢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

(3)水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问题5】请你说出下列符号中,各数

字所表示的意义:

+1 +2

(1)2H2O 3H+2O2-

(2)请问其中的a、b、c、d分别

表示什么意义?

【典型例题1】在农村人们常常饮用河

水,河水中常含有大量的泥沙、悬浮物

和细菌等杂质,一般可用次氯酸杀死细

菌。将漂白粉(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钙)溶

于水可生成氯化钙和次氯酸。下列是某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学生书写,讨论交流。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认真计算,教师核对结果。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精讲点

拨,逐步理清总结化学中常见、

必考的四种数字的意义。

【点拨交流】这是一道理论

联系实际的应用题,充分说明了

化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 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溶液的形成 1.溶液 ●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基本特征 均一性——指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和性质都相同。 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温度、压强不改变,溶剂不蒸发)时,溶质、溶剂不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 ?溶液具有均一性、稳定性的原因:溶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水分子中。 ●溶质由两部分组成——溶剂和溶质。 ?溶剂的定义: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 ?溶质的定义: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 ?常见的溶剂有水、酒精、汽油。 ?溶质可以有一种或多种,但溶剂只能有一种。 ?溶质和溶剂在被分散前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溶液、溶质、溶剂的质量关系: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 ?区分溶剂和溶质 ◆固体(或气体)与液体混合——固体(或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 ◆液体和液体混合——质量小的为溶质,质量大的为溶剂。如果其中一种液体是 水,那么水是溶剂。 ◆当两种物质完全反应后,新生成的物质是溶质,而析出的沉淀或产生的气体不 是溶质,溶剂仍是水。 例如锌溶于稀硫酸后,所得到的溶液中的溶质是硫酸锌。 ●溶液的命名:“[溶质]的[溶剂]溶液”。如果没有指明溶剂,我们就认为水是溶剂。 ●水和酒精能以任意体积互溶。 探究水与乙醇能否互溶时,要先滴入红墨水(目的:为了显色,利于观察)。 2.悬浊液、乳浊液与乳化作用 ●悬浊液:由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 例如钡餐(硫酸钡的悬浊液)、粉刷墙壁用的涂料、黄河水都是悬浊液。 ●乳浊液:由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例如在农业上,一般把不溶于水的液体农药配制成乳浊液。 ●悬浊液和乳浊液都不是溶液,不具备均一、稳定的特征。 ●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用洗涤剂洗衣服时,油污没有溶解在水中,没有形成均一、稳定 的溶液。 ●用洗涤剂和汽油洗衣服的区别: 汽油——用汽油洗衣服时,油污能溶解在汽油里,形成溶液,随着汽油挥发油污就能被带走。 洗涤剂——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它能使油污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随水流去。 3.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扩散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吸收热量。 ●水合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四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四单元知识点 一、分子原子 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的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性质体积小、质量小;不断运动;有间隙 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二、物质的组成、构成及分类 组成:物质(纯净物)由元素组成 原子:金属、稀有气体、碳、硅等。 物质的构成分子:如氯化氢由氯化氢分子构成。 H2、O2、N2、Cl2。 离子:NaCl等离子化合物,如氯化钠由钠离子(Na+)氯离子(Cl-)构成 混合物(多种物质) 物质的分类单质: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 纯净物(一种元素) (一种物质)化合物:有机化合物 CH4、C2H5OH、淀粉、蛋白质 (多种元素) 氧化物 H2O CuO CO2 无机化合物酸 HCl H2SO4 HNO3 碱 NaOH Ca(OH)2 KOH 盐 NaCl CuSO4 Na2CO3 三、原子的构成 (1)原子是由居于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又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氢原子核内只有一个质子没有中子。 (2)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决定元素和原子种类的是-- 质子数(核电荷数) (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相对原子质量:以碳12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和它的比值。相对原子质量没有质量单位,国际单位为一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4)三决定1、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2、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最外层电子数3、决定原子的质量的是原子核,即质子和中子 说明: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其化学性质不一定都相同(Mg,He最外层电子数为2)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其化学性质有可能相似(He,Ne均为稳定结构) 四、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质子数不同 注意: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由O2、O3组成的混合物或金刚石与石墨的混合物)不可能是化合物。 (2)特点是一个宏观概念,只谈种类不谈数目。(如果是微粒则既可谈种类也可谈数目)

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案上册全套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 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 绪言 【教学目的】 1.认识化学所研究的对象; 2.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来判断一些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初步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总结、应用

【教学用时】 1课时 【教学用具】 试管,铁架台,玻璃片,研钵和杵,酒精灯,坩埚钳,镊子,石棉网,单孔橡皮塞,导管,玻璃棒,烧杯,药匙,棉手帕,火柴,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高锰酸钾,浓硫酸,70%的酒精溶液,胆矾,水,镁带,碱式碳酸铜,澄清石灰水等。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表演魔术) 1.“顿变鲜血”(氢氧化钠溶液使无色的酚酞变成红); 2.“魔棒点灯”; 3.“烧不坏的手帕” 学生对此会感到神秘、奇怪,然后引导学生去看书上提出的几个为什么。讲述:我们会在生活中发现许多类似的问题,而这些有关物质及变化的问题在化学课里可以得到初步的解释,因为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强调:做以下实验时注意三个方面的观察: 1.变化前的物质

2.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3.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演示实验1:水的沸腾 讲解:水变成水蒸气只是存在状态的不同,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 演示实验2:胆矾的粉碎 边演示时边介绍仪器名称、使用方法等。 讲解:蓝色块状的胆矾研碎后变成蓝色粉末状的胆矾,也只是存在状态的不同,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 演示实验3:镁带的燃烧 讲解:镁带的颜色、状态,燃烧时发生的主要现象:放出大量的热,同时发出耀眼的白光。 演示实验4:加热碱式碳酸铜 讲解:碱式碳酸铜由绿色逐渐变黑,试管壁上有水珠,有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产生。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从以上可以看出,实验1、2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没有生成其它物质。我们把这种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初中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 一、溶液的形成 1、溶液 (1)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2)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 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硫酸铜为蓝色、硫酸亚铁为浅绿色、硫酸铁为黄色 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如无说明,默认水为溶剂。 c、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分子间有间隙) 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e、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 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1)有水,水为溶剂 (2)液体溶于液体,无水,量多的为溶剂 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增加溶剂、升高温度 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增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可能溶解度很小,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溶解度很大,即使未达到饱和也已经溶解了大量溶质)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5)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根本原因是水解作用和水合作用的热量变化不同)溶解吸热:如硝酸铵NH4NO3溶解 溶解放热:如氢氧化钠NaOH溶解、浓H2SO4溶解 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 二、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 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单位:克 (2)含义: 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 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 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内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②外因:温度

鲁教版化学九年第四单元《燃烧与燃料》教案.docx

鲁教版化学九年第四单元《燃烧与燃料》教案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 一、灭火的原理 1、燃烧: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2、灭火的方法:(1)隔绝氧气 (2)降温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着火点: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3)移走可燃物 3、燃烧的条件物质具有可燃性 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二、促进燃烧的方法 1、乙炔的充分燃烧与不充分燃烧 (1)氧气不充足(不充分燃烧)产生黑烟、一氧化碳和水 (2)氧气充足(充分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3)充分燃烧与不充分燃烧的优缺点充分燃烧能充分利用资源,放热多不充分燃烧浪费资源,放热少 (4)点燃 乙炔 + 氧气二氧化碳+水 C2H2O2CO 2H 2O 2、促进燃烧的方法(1)增大氧气的浓度(2)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3、一氧化碳中毒及其预防 (1)一氧化碳的产生 点燃点燃高温 C+O 2 ===CO 2 (碳充分燃烧 ) 2 C+O 2 ===2CO ( 碳不充分燃烧 ) C+CO 2====2CO (2)中毒的原因 一氧化碳吸入体内,便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与氧气的结合能力减弱。 (3)预防:保持良好的通风和排气通道 三、爆炸是如何发生的 1、爆炸:急速的燃烧发生在有限的空间,产生的热量不能及时的散失,气体体积受热膨 胀。 2、分类物理爆炸:气球爆炸 化学爆炸:火药爆炸 3、易燃易爆物及图标(自学) 第二节化学反应的表示 一、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发生变化吗 1、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一切化学反应中,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原子的种类都不改变(元素种类也 不变) 二、如何表示化学反应1、化学方程式 (1)定义: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2)意义:①表 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②表示反应物、生成物间的质量 比 点燃 2H2+O 2 ===2H 2O 4 32 36 ①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水 ② 4 份质量的氢气和 32 份质量的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 36 份质量的水或氢气、氧气、水之间的质量比为 4︰ 32︰ 36 (3)书写化学方程式遵守的原则①以客观事实为基础②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4)书写化学方程式遵守的步骤 例: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加热制氧气 ①写:在横线两边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KClO 3KCl+O 2 ②配:方法:最小公倍数法 原则: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式前面配上系数,使各种元素的原子个数相等)3× 2=62KClO32KCl+ 3O2 ③注:注明反应条件:“↑”“↓”“△”“前气后气不用气”“前固后固不用固” MNO 2 2KClO3△2KCl+ 3O2↑ ④等: MNO 2 2KClO3△2KCl+ 3O2↑ 第三节化石燃料及其利用 一、化石燃料的燃烧 三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混合物、均为不可再生能源) 二、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 知识 要点归纳能源利用说明成分或概念 点 将煤隔绝空气加 分解的产物有 复杂的混合物,主要含碳元热分解成许多产 煤焦炭、煤焦油 素物,属于化学变 化石和煤气 化 燃料 利用石油中各成 产品为汽油、石油混合物,主要含碳、氢元素分沸点不同来分 煤油等 离,属于物理变

初三化学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测试题(一)

初三化学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测试题(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本题共30分) 1.某婴儿配方奶粉部分营养成分的含量如下表所示,表中的“钙、磷、铁、锌”应理解为 ( ) 营养成分钙磷铁锌 含量(mg/100g) 600 520 6~11 3~7 A.金属 B.非金属 C.元素 D.分子 2.下图是表示气体分子的示意图,图中“●”和“Ο”分别表示质子数不同的两种原子,其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 ) 3.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金属元素的原子是 ( ) 4.与元素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 ( ) A.质子数B.电子层数C.中子数 D.最外层电子数 5.石英钟、电子表使用石英晶体代替传统钟表中的摆和游丝,提高了钟表计时的精确度。已知石英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Si02),其中硅元素的化合价为 ( ) A.+2 B.+3 C.+4 D.+6 6.某些花岗岩石材中含有放射性元素氡,一种氡原子的质子薮为86,中子数为136,这种氡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 ) A.50 B.86 C.136 D.222 7.下列关于原子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①通常由中子和电子构成②通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③带负电荷④不显电性⑤不能再分⑥体积大约相当于原子⑦质量大约相当于原子 A.①⑤B.②⑦C.③④D.②⑥⑦ 8.我国科学家发现用含硒(Se)的化合物亚硒酸钠能消除加速人体衰老的活性氧,亚硒酸钠中的硒元素为+4价,氧元素为-2价,则亚硒酸钠的化学式为 ( ) A.Na2SeO3 B.Na2SeO4 C.NaSeO2 D.Na2SeO2 9.过氧乙酸(化学式为CH3COOOH)是一种杀菌能力较强的消毒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相对原子质量:C-12,H-1,O-16] ( ) A.它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B.过氧乙酸分子中含有氧气分子 C.它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0 D.其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2:4:3 10.在2S03和3S02中正确的说法是 ( ) A.分子个数相同 B.氧元素的质量分数相等 C.氧原子个数相同 D.氧原子的个数比为3:2 11.下列化学式书写不正确的是 ( ) A.硫化氢H2S B.氯化钾ClK C.高锰酸钾KMnO4 D.五氧化二磷P2O5 12.下列符号中,同时表示一种单质、一种原子和一种元素的是 ( ) A.O2 B.2H C.N D.Fe 13.下列五种物质中均含有碘元素,它们按碘的化合价的顺序排列:①KI ②I2③HIO ④X ⑤NaIO4。则根据这种排列规律,X不可能是 ( )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结构教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原子的构成。 2、学习目标:通过参与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究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重点、难点】原子的构成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人类在很久以前就意识到物体有大有小,而且它们总可以分解成更小的部分,那么人们到底能够将物质粉碎到多小的程度呢?这个问题一直吸引着勤于思考的人们。 [活动与探究——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猜想]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请提出你的假设。 [交流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的想法。 [小组汇报]学生甲:我们小组认为,原子像一个实心球体。 学生乙:原子像一个乒乓球。 学生丙:原子像一个桃子。 [点拨转入]同学心中的原子,各式各样,各不相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19世纪初,科学家们终于通过实验验证了原子的存在。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科学原子论:一切物质都是由最小的不能再分的粒子——原子构 成那么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具有怎样的结构?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课题。我们将沿着科学家的足迹努力探索,共同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 活动与探究——体验科学的魅力 师:请同学们根据以下科学史实,合作探究原子的结构。汤姆森是通过怎样的实验进行科学研究,才有这个伟大的发现的呢? 课件展示汤姆森的低压气体导电实验 实验探究一汤姆森低压气体导电实验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利用某种装置使得气体中所含的某种粒子射出。特别是他发现这些粒子在正负电极板的作用下发生如下图所示的偏转。示意图如下: 请同学们根据实验讨论分析: 1、射出的这些粒子是原子吗?为什么?你认为这种微粒的带电情况如何?为什么? 2、你觉得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中能不能只含有这种粒子?

4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第四单元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 主备教师:李金美 参备教师:王足生王埔石 丁志润

课题1 爱护水资源(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和我国水资源状况,学习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培养学生关心社会,为社会作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2、方法与过程:学习利用身边的报刊、网络等资源获取信息。学习利用数字和图表来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 3、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强化学生爱水、节水意识。 【教学重点】:1、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 2、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难点】:1、水资源和水污染的相关资料的收集。 2、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方法】:讨论探究多媒体教学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1、课前预习: A、收集我国水资源的状况,水污染的情况。 B、调查你自己家的用水情况。 2、情景导入: 提问:我们每天都要用水,喝水,你能说出水对于我们人类有哪些用途吗? 回答:略 引入:既然水对于我们如此重要,那么你了解我们的水资源状况吗?知道如何保护我们的水资源。 3、讲授新课: 一、人类拥有的水资源(板书) 存在:江河、湖、海占地球表面积的3/4;总量很大(14亿立方千米,2×1018吨); 展示:全球海水、陆地水储量比(饼图) 讨论:地球上70%覆盖着水,为什么世界上还有许多国家和地区面临缺水的危机? 原因:1、淡水资源比较少(能直接饮用的仅占水资源的0.769%);2、科学技术的发展,用水量增多;3、科学技术的发展,水资源被污染。4、淡水资源分布不均匀(20多个国家缺水)。 展示:部分国家的人均水量图。 我国各地区(未包括香港、澳门、台湾)人均水量图。 讲解:从上图可以看出,我国属于严重缺水的国家。(用具体数字说明)。 展示:我国因缺水而造成的各类损失的资料。 讲解:从种种的表格、数学、资料都向我们诉说着淡水资源的短缺,21世纪,水资源将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首要问题。 二、爱护水资源(板书) 1、节约用水(板书) 展示:自己家的用水情况,并根据课本第62页调查项目打分标准进行打分。 提问:生活用水节约和浪费相比较有什么差距?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新 人教版) 课题2 水的净化 一、水的净化 1、自然界的河水、湖水、井水、海水等天然水都不是纯水,都含有许多可溶性和不溶性杂质,都属于混合物。 2、自来水厂净化过程 原水→静置→絮凝沉淀(明矾)→反应沉淀→过滤→吸附→消毒(化学过程)→生活用水(杀菌:利用氯气、漂白粉等杀菌剂,消灭水中的细菌、病毒。这是一个化学变化的过程。) 3、天然水通过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不同途径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净化。(在这四种净化水的方法中,蒸馏的净化程度最高,蒸馏后,得到的水是纯净物) 净化方法原理作用 静置沉淀静置,使不溶性杂质沉降并与水分层有时又叫沉降或沉淀,用来除去水中较大颗粒不溶于水的杂质。 吸附沉淀加明矾等凝剂使悬浮物凝聚沉淀除去不溶性颗粒较大的杂志 过滤把液体与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分离除去不溶于水的杂质 吸附利用木炭或活性炭的吸附作用把天然水中的一些不溶性杂

质和一些可溶性杂质吸附在表面除色素和异味 蒸馏通过加热的方法使水变成水蒸气后冷凝成水除去溶于水的杂质的方法,相对净化程度较高 4、经过沉淀、过滤、吸附等净化处理后的水变得澄清,但仍然不是纯水,还溶有可溶性杂质。 二、过滤 1、过滤是一种将固体和液体分离的基本操作方法(如右图): (1)原理:可溶性物质能透过滤纸,固体不能透过滤纸而留在滤纸上 (2)适用范围: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或除去混合物, 或除去混合物中不溶性杂质 (3)操作时注意“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中间不要留有气泡; “二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 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玻璃棒靠在滤纸的三层折叠处; 装混合液的烧怀口紧靠玻璃棒; 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盛接滤液的烧怀内壁。 2、备注: (1)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为了加快过滤速度。

初中化学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讨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围绕着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等问题,对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进行熏陶和培养。 (2)通过我国化学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学习化学的紧迫感和热情。 二、教学重点 1、什么是化学 2、化学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四、课时设计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在接下来的40分钟里,我将和大家一起进行一次奇异的旅行——走进化学世界。(喷字呈现“化学”二字)去领略化学带给我们的震撼! 如果说,数学使人精细;哲学使人深邃;艺术使人浪漫;……。那么我要说,化学使人梦想成真! 在古代,人们梦想像鸟儿一样,身生双翅,翱翔于蓝天白云之间;

在近代,人们梦想像千里眼、顺风耳一样,与远方亲人“天涯若比邻”;梦想能够亲眼观看,微观世界的奇异景象…… 化学就是帮助人类实现梦想的“魔法石”! 金属的冶炼,使人们拥有了制造飞机、汽车等崭新代步工具的材料,让人们“周游世界”的梦想成真;光导纤维的制造,使人们体验到“视频聊天”的快乐,让人们“天涯若比邻”的梦想成真! 同学们,你有怎样的梦想呢? 学生:回答 (板书: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同学们,你们想体验梦想成真的快乐吗?请跟我一起走进化学的殿堂,为我们的梦想成真而努力学习! 学生:愿意! 教师:化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自然界的蓝天、白云、绿树、红花……每时每刻都在演绎着化学的神奇变化;人世间的衣、食、住、行……每分每秒都在展示着化学的无穷魅力!没有化学变化的发明创造,就没有当今世界的五光十色、包罗万象;没有化学变化的千百万化,就没有当今世界的多姿多彩、神奇无限。…… 教师:大家看大屏幕,这是什么? 学生:水!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语文、英语、数学、物理、政治等学科。现在就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你是语文、英语、数学、物理、政治等老师,你将以水为主题,根据各自学科特点,跟同学们说些什么? 学生:语文老师说,水体现的是一种奉献精神。“洗净了别人,洗脏了自己。” 学生:英语老师说,Water。 学生:数学老师说,通过水可以计算出不规则容器的容积。 学生:物理老师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学生:政治老师说,“一个人不能两次走进同意条河水”。 教师:你们猜一猜,作为化学老师的我,又会说些什么呢?

初三化学第九单元知识点

第九单元溶液 【考点梳理】 考点1 溶液的定义、特征、组成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2、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3、组成: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可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常见溶剂有水、酒精等。 考点2 溶液的形成 明确溶质在溶液中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存在 考点3 乳浊液的乳化 往水和植物油形成的乳浊液中加入洗涤剂,洗涤剂有乳化的功能它能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滴。这些细小的液滴能随着水流走,从而达到洗净的目的。考点4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 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吸收热量。 另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放出热量。 有的溶质溶解时,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表现为溶液的温度升高如:NaOH、浓H2SO4; 有的溶质溶解时,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大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表现为溶液的温度降低如:NH4NO3 考点5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浓溶液和稀溶液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 的溶液叫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不饱和溶液。 注意:①“饱和”、“不饱和”是相对的随溶剂质量、溶质质量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②某物质的饱和溶液只是不能继续溶解这种物质,但是还可以继续溶解其它物质。 2、根据一定量的溶液中溶质含量的多少,把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 溶液的浓稀与溶液是否饱和无关,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①升高温度②增加溶剂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①降低温度②增加溶质③蒸发溶剂 考点5 溶解度 1定义:溶解度表示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质量。 2、概念中的四要素:①一定温度②100克溶剂③饱和状态④质量 3、固体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4

(化学)示范教案(第四单元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第1课时)

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 课题分析 本课题包括化学式、化合价和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三部分内容,它们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因此是“双基”的重要部分.能够较好地掌握它们,对于今后的化学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教材首先介绍了化学式的概念,指出由于纯净物有固定的组成,因此每种物质只有一个化学式.同时还指出物质的组成是通过实验测定的,化学式的书写必须依据实验的结果,但是在初学化学进行化学式书写练习时,主要是应用化合价来推求.由于课程标准不要求学生掌握化合价概念,因此课文对化合价概念的处理极其简化,不正面下定义,仅仅根据化合物有定组成,也就是形成化合物的元素有固定的原子个数比,指出化学上用化合价来表示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然后着重介绍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以及确定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应注意的事项.教材中还介绍了应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这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是教学的另一个重点.书上以推求五氧化二磷的化学式为例来讲述推求的步骤和方法.至于已知化合物中一种元素的化合价以推求另一种元素的化合价,书上没正面介绍,教师可通过课堂讨论来解决.教材接着介绍化学式的写法和读法.然后教材又描述了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和组成物质各元素的质量比,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等内容,课程标准对这些内容要求不高,故教学中不能任意扩大与加深. 在学习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之后,可以引导学生查看药品、食品等商品的标签或说明书,了解有关物质的成分或纯度,使他们认识到本课题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是有用的. 课时分配:2课时 整体设计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化学式及化学式的意义; (2)熟记常见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 (3)能利用化学式简单推求化合价,进而能用化学式正确地表示常见物质的组成; (4)学会简单化学式的读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化学式意义的学习,使学生学会用化学语言表述物质的组成; (2)通过化合价概念、特点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观察、比较、概括等处理信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化学式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化学语言独特的魅力,增强对化学学科的喜爱; (2)通过不同的化合价记忆方法的交流,培养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3)通过激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记忆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通过化学式和化合价的学习,使学生领会必须根据客观事实和化合物的组成写化学式,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熟记常见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 2.用化学式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并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 教学难点 1.化学式的书写; 2.利用化合价写化学式. 第一课时化学式

初三化学第四单元检测卷

绝密★启用前 初三化学第四单元检测卷 未命名 未命名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选题 1.为唤起公众节水意识,加强水资源保护,国际上将每年3月22日定为“世界水日”。下列有关水的说法正确是 A.水是一种常用的溶剂 B.工业废水不经处理就任意排放 C.水电解实验得出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D.地球上可供利用的淡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2020年3月22日是第二十八届“世界水日”,主题为“Water and climate change”(水与气候变化)。下列不利于水资源保护的是() A.用洗菜、淘米的水浇花、冲厕所B.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 C.工业废水直接浇灌农田D.禁止使用含磷洗衣粉 3.水的净化程度最高的是() A.活性炭吸附B.蒸馏C.反复过滤D.添加絮凝剂4.毛巾用久将变硬,是因为毛巾吸附了自来水中的Ca2+、Mg2+与肥皂作用产生的沉淀物(沉淀物可溶于酸)。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含有Ca2+、Mg2+的水均为硬水 B.通过沉降、过滤操作可软化硬水 C.白醋浸泡用久的毛巾可变软 D.使用硬水洗衣服,可提高肥皂去污效果 5.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外…………装…………○………………○…………线…………○……※※不※※要※※在※※装※※订※※线※※※题※※ ○…………内…………装…………○………………○…………线…………○……A .过滤 B .滴加液体 C .连接仪器 D .加热液体 6.净水过程中可加入的吸附剂是 A .活性炭 B .生石灰 C .熟石灰 D .烧碱 7.自来水厂净水过程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明矾是一种常用的絮凝剂 B .过滤可除去水中杂质离子 C .活性炭可长期使用无需更换 D .经该净水过程得到的是纯水 8.某净水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初三化学复习—第九单元

第九单元溶液 一、课前复习: 1、溶液是分散到,形成了、 、的。 2、溶液的组成:叫溶剂,叫溶质。 3、溶液的特征: ⑴稳定性:只要温度不改变、水分不蒸发,溶质与溶剂; ⑵均一性:溶液中任意一部份,其组成中相同。 4、溶解的过程一般是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里扩散,并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稳定的混合物。 5、是一种最常用的溶剂。、等有机物也可以做溶剂。 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能力也不同。如碘在水里几乎不溶解,却能溶解在里。 6、溶质可以是、或。如果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一般把的一种叫溶剂,的一种叫做溶质。如果其中一种是水,一般把叫做溶剂。 7、乳浊液就是的混合物;洗涤剂能清洗油污是因为,汽油能清洗油污是因为。两者原理。 8、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两种变化,即扩散过程需要需热量,水合过程需热量。扩散过程和水合过程的热现象,表现为溶液的温度变化。如溶于水,会使溶液温度升高;溶于水,会使溶液温度降低。 9、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概念有三个要点: ⑴一定下;⑵在一定量的里;⑶溶解的溶质是否达到。 10、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是:在一定温度下,看溶液能不能继续。 1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方法: ⑴对大多数溶质(如KNO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⑵对少数溶质如饱和石灰水不饱和溶液 12、固体溶解度表示在一定下,某固态物质在 g溶剂里达到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气体溶解度表示在压强在 KPa和一定时,气体溶解在体积水里达到状态时气体的体积。 13、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⑴决定因素:溶质与溶剂的,⑵影响因素:和。固体的溶解度受影响不大。 14、溶解度曲线表示的意义:⑴表示物质的溶解度受影响大小;⑵同一溶质在不同时的溶解度;⑶不同溶质在同一时的溶解度大小。 15、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数学表达式为:溶

初三化学第四单元知识点

初三化学第四单元知识点 1、知道分子、原子和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2、知道什么是分子、原子和离子(含常见原子团)。★ 3、认识分子的主要性质。★★ 4、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原子的构成 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一般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2、知道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3、知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化学性质有密切关系。★原子、分子、离子的关系和相互转化 1、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2、知道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相互转化。★知识点:分子的性质 【例1】 下列关于微粒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微粒在不断的运动 B、微粒间有一定间隔 C、物质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同 D、空气中只含有一种微粒 【例2】

吸烟有害健康。在公共场所,非吸烟者会因少数吸烟者吸烟造成被动吸烟,这是因为() A、分子很小 B、分子之间有间隙 C、分子在不断运动 D、分子是可分的 【例3】 用打气筒将空气压入自行车胎内,主要是因为 A、气体分子很小 B、气体分子间距离较大 C、气体分子可分 D、气体分子在不断运动 【例4】 以下生活、学习经验,不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隔的是() A、打气筒能将空气压缩 B、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 C、物质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D、海绵能吸水 【例5】 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不正确的是() A、湿衣晾干分子不停地运动 B、水结成冰分子发生变化

C、干冰升华分子间间隔变大 D、轮胎充气分子间有间隔 【例6】 下列对生产、生活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铝锭难被压缩,因为铝原子间没有间隙 B、在花园里可嗅到花香,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 C、石油气加压后贮存在钢瓶中,因为气体分子体积很小 D、温度计里的汞柱下降,因为原子随温度的降低而变小 【例7】 下列事实不能用分子观点解释的是 A、柳絮纷飞 B、花香四溢 C、给轮胎打气时气体被压缩 D、1滴水中大约有 1、671021个水分子 【例8】 用分子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A、缉毒犬能根据气味发现毒品,是由于分子不断运动 B、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而在氧气中燃烧,说明空气中和氧气中的氧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C、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由于分子受热体积变大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全

学校 科目:化学 年级:九年级 教师: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讨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围绕着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等问题,对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进行熏陶和培养。 (2)通过我国化学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学习化学的紧迫感和热情。 二、教学重点 1、什么是化学 2、化学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四、课时设计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在接下来的40分钟里,我将和大家一起进行一次奇异的旅行——走进化学世界。(喷字呈现“化学”二字)去领略化学带给我们的震撼! 如果说,数学使人精细;哲学使人深邃;艺术使人浪漫;……。那么我要说,化学使人梦想成真! 在古代,人们梦想像鸟儿一样,身生双翅,翱翔于蓝天白云之间; 在近代,人们梦想像千里眼、顺风耳一样,与远方亲人“天涯若比邻”;梦想能够亲眼观看,微观世界的奇异景象…… 化学就是帮助人类实现梦想的“魔法石”! 金属的冶炼,使人们拥有了制造飞机、汽车等崭新代步工具的材料,让人们“周游世界”的梦想成真;光导纤维的制造,使人们体验到“视频聊天”的快乐,让人们“天涯若比邻”的梦想成真! 同学们,你有怎样的梦想呢? 学生:回答 (板书: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同学们,你们想体验梦想成真的快乐吗?请跟我一起走进化学的殿堂,为我们的梦想成真而努力学习! 学生:愿意! 教师:化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自然界的蓝天、白云、绿树、红花……每时每刻都在演绎着化学的神奇变化;人世间的衣、食、住、行……每分每秒都在展示着化学的无穷魅力!没有化学变化的发明创造,就没有当今世界的五光十色、包罗万象;没有化学变化的千百万化,就没有当今世界的多姿多彩、神奇无限。…… 教师:大家看大屏幕,这是什么? 学生:水!

初三化学第四单元测试题

第四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共20题,每题2分) 1、关于钠离子(Na + )和钠原子的认识不正确的( ) A 、它们质子数相同 B 、Na + 的最外层是稳定结构 C 、Na 比Na + 少一个电子 D 、它们属于同种元素 2、“ O 2 ”表示氧气,还可以表示:①氧元素;②一个氧分子;③二个氧元素;④氧气是 由氧元素组成;⑤每个氧分子由两个氧原子构成;⑥二个氧原子。 ( ) A. ①②③ B. ②④⑤ C. ②④⑥ D. ①④⑥ 3、有一种氮的氧化物,氮和氧的质量比为7∶4,则此氮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 A 、N 2O 4 B 、N 2O 5 C 、NO 2 D 、N 2O 4、通过化学反应不能生成的是( ) A. 一种新分子 B. 一种新原子 C. 一种新离子 D. 一种新单质 5、下列各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表示同种元素的粒子的是( ①②③④ A 6、下列物质与对应的化学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氯化钠NaCl B 、氧化鉄 FeO C 、高锰酸钾K 2MnO 4 D 、氢氧化钾K(OH)2 7、LiFePO 4新型锂离子动力电池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奥运会绿色能源的新宠,已知P 的化 合价为+5价,则LiFePO 4中Fe 的化合价为( ) A .+1 B .+2 C .+3 D .+4 8、“A 、D 钙奶”中的“钙”指的是( ) A.单质 B.元素 C.原子 D.分子 9、下列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说法正确的是( ) ① ② ③ ④ A .它们表示四种不同的元素 B .②表示的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显+2价 C .①③④表示的元素都是非金属元素 D .①④表示的是阳离子 10、掌握化学用语是学好化学的关键。下列化学用语与所表述的意义相符合的是( ) A.H 2O ——1个水分子 B.Na +1 ——1个钠离子 C.3Fe 3+ ——3个铁原子 D.2H ——2个氢元素 11、原子序数为94的钚(Pu)是一种核原料,该元素一种原子的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为239, 下列关于该原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中子数为145 B .核外电子数为94 C .质子数为94 D .核电荷数为239 12、下列各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质子数不同的原子,其中能表示由两种化合 物组成的混合物的图是( )

人教版 初三化学教案 上册全套

绪言 【教学目的】 1.认识化学所研究的对象; 2.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来判断一些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初步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总结、应用 【教学用时】 1课时 【教学用具】 试管,铁架台,玻璃片,研钵和杵,酒精灯,坩埚钳,镊子,石棉网,单孔橡皮塞,导管,玻璃棒,烧杯,药匙,棉手帕,火柴,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高锰酸钾,浓硫酸,70%的酒精溶液,胆矾,水,镁带,碱式碳酸铜,澄清石灰水等。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表演魔术) 1.“顿变鲜血”(氢氧化钠溶液使无色的酚酞变成红); 2.“魔棒点灯”; 3.“烧不坏的手帕” 学生对此会感到神秘、奇怪,然后引导学生去看书上提出的几个为什么。 讲述:我们会在生活中发现许多类似的问题,而这些有关物质及变化的问题在化学课里可以得到初步的解释,因为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强调:做以下实验时注意三个方面的观察:

1.变化前的物质 2.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3.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演示实验1:水的沸腾 讲解:水变成水蒸气只是存在状态的不同,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 演示实验2:胆矾的粉碎 边演示时边介绍仪器名称、使用方法等。 讲解:蓝色块状的胆矾研碎后变成蓝色粉末状的胆矾,也只是存在状态的不同,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 演示实验3:镁带的燃烧 讲解:镁带的颜色、状态,燃烧时发生的主要现象:放出大量的热,同时发出耀眼的白光。 演示实验4:加热碱式碳酸铜 讲解:碱式碳酸铜由绿色逐渐变黑,试管壁上有水珠,有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产生。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从以上可以看出,实验1、2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没有生成其它物质。我们把这种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叫学生举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理变化; 实验3、4有一个共同特征是变化时都生成了其它的物质,这种变化时生成了其它的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在化学变化中除了生成其它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发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 叫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化学变化。 小结:采取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小结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本质区别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教案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 主备人:石秀兰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发展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建立溶液的概念。 2.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 1.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2.理解溶质、溶剂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展示五种液体:红色(品红溶液),蓝色(硫酸铜溶液),黄色(氯化铁溶液),紫色(高锰酸钾溶液),无色(氯化钾溶液)。 (设问)看到这五种液体,你有什么想法?如:1.想知道它们各自的味道。 2.想知道它们是怎么形成的。 3.想到它们可能是不同颜料与水混合而成的。4.它们颜色各不相同,可能是混合物。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引导)同学们桌子上都摆有食盐、蔗糖及别的用品,下面就按“活动与探究一”的内容进行实验。 (活动与探究1)几种固体物质溶于水 试验用品:食盐、蔗糖、水、烧杯、玻璃棒、药匙 (学生分组活动)蔗糖、食盐都可以溶解在水中。 (提问)如何从微观上理解这一现象? (讨论、总结)蔗糖微粒、食盐微粒运动扩散到水分子中去了。(教师指出:物质在水中以什么形态存在,将在以后的章节中学习)。

(引导提问)我们刚才得到的液体,都是混合物。拿出开课时的五种液体,让学生观察:1.每种液体各部分一样吗? 2.放置了这么长时间,你有没有看到哪种液体析出沉淀? (小结)1.各部分完全相同。2.没有析出沉淀。 (板书)一、溶液 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提问)水具有什么作用?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例如:水。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讨论)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 在蔗糖溶液中,溶质是蔗糖,溶剂是水;在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氯化钠,溶剂是水。 (讲解)白酒中酒精是溶质,水是溶剂。除了水可以作溶剂外,汽油、酒精等也可作溶剂。例:碘酒;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 (过渡)大家应该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当衣服上沾上油滴时,用水洗很难洗去,怎么办呢? 1.可以用肥皂水洗。2.用洗衣粉洗。 (活动与探究2) 实验用品:碘、高锰酸钾、水、汽油、药匙、试管、胶头滴管 步骤: (结论)碘难溶于水,易溶于汽油;而高锰酸钾难溶于汽油,易溶于水。这说明: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不同。 2.溶质与溶剂的辩证关系 ①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不同。 (解决问题)衣服上的油滴用什么洗去?为什么? 汽油。因为油在水中溶解能力小,在汽油中溶解能力强。 (过渡)前面我们谈到的溶质大部分是固体,那溶质还能否是别的状态呢?下面进行“活动与探究3”。 (活动与探究3)乙醇溶于水 实验用品:乙醇、高锰酸钾水溶液(高锰酸钾起显色作用,便于观察)、试管、胶头滴管 步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