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冲信号电缆驱动电路传输性能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67.43 KB
- 文档页数:5
TDR阻抗测试和高速串行链路分析1.TDR阻抗测试时域反射(Time Domain Reflectometry,TDR)是一种常用的测试技术,用于测量和分析电路和接口的电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反射情况。
TDR 阻抗测试通过发送一个宽脉冲信号到被测设备上,然后通过观察返回信号的波形,来确定电路或接口的阻抗特性。
TDR阻抗测试可用于评估电缆、电路板和其他电子设备的阻抗匹配情况。
通过测量信号的反射情况,可以识别和定位信号中断、短路、开路和其他阻抗不匹配问题。
此外,TDR还可以帮助确定信号传输路径上的电缆长度,并检测信号传输中的干扰问题。
高速串行链路(High-Speed Serial Link)是指在电子设备中,通过串行方式传输高速数据的接口和通信线路。
高速串行链路分析是对这种接口和通信线路的性能进行评估和优化的一种测试技术。
在现代电子设备中,高速串行链路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应用,包括计算机、通信和嵌入式系统。
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通过对高速串行链路进行分析和测试,可以确保其传输性能、时序一致性和稳定性。
高速串行链路分析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a.时钟恢复:对于接收端而言,正确地恢复时钟信号是保证数据传输的前提。
通过分析接收到的数据波形,可以评估时钟恢复电路的稳定性和性能。
b.峰值和峰值间距:通过分析传输过程中的电压峰值和峰值间距,可以评估信号的幅度和时序一致性,以确保数据的正确传输。
c. 抖动(Jitter):抖动是指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出现的时序偏移现象。
通过对抖动进行分析,可以确定信号传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d.串扰和干扰:高速串行链路往往存在串扰和干扰问题,这会影响信号质量。
通过对链路进行分析,可以找出干扰源,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高速串行链路分析一般使用专业的测试设备和软件来完成,例如高速示波器和信号完整性分析软件。
这些工具可以帮助工程师进行准确的波形分析和数据评估,以优化高速串行链路的性能。
总结起来,TDR阻抗测试和高速串行链路分析是在电子工程领域中常用的测试技术。
1. 概述USB2.0利用传输时序的缩短(微帧125us)以及相关的传输技术,将整个传输速度从原来的12Mbps提高到480Mbps,提高了40倍的带宽,为开发高宽带USB接口产品提供条件。
USB2.0支持USB1.1的全速(Full Speed)和低速(Low Speed)工作环境,其电气特性在其他文献中有描述[6],这里主要介绍USB2.0高速设备的电气特性以及相关的UTMI接口规范。
UTMI全称为USB2.0 Transceiver Macrocell Interface,此协议是针对USB2.0的信号特点进行定义的,分为8位或16位数据接口。
目的是为了减少开发商的工作量,缩短产品的设计周期,降低风险。
此接口模块主要是处理物理底层的USB协议及信号,可与SIE整合设计成一专用ASIC芯片,也可独立作为PHY的收发器芯片,下以8位接口为例介绍PHY的工作原理及设计特点。
2. UTMI主要功能及原理首先,为保证兼容性,PHY应该支持全速和高速工作模式。
为此高速集线器(Root Hub或Hub)需要能够检测设备是高速端口还是全速端口,以作相应的速度模式进行工作。
因此,信号接口须实现以下功能:l 不同速率接口之间的动态传输l 高速设备检测(HighSpeed Detection Handshake)l 高速设备断开检测(HS_Disconnect)l 能传输高速/全速差分信号(要求阻抗匹配)l 发送和检测高速包开始信号(SYNC)l 发送和检测高速包结束信号(EOP)l NRZI编码和位填充(Bit Stuff / Bit Unstuff)l 支持挂起和复位的操作图1 USB2.0 PHY 功能模块描述框图图1描述了UTMI各个功能模块,其工作原理如下:PHY从其他转态(如上电、重启或挂起)转换成工作状态后,首先进行高速设备的连接检测(HS Detection Handshake)(后面再详细叙述),检测完毕后切换成相应的工作模式,然后等待主机和设备进行传输数据流。
EMI/RFI随着电子系统的日益精密、复杂及多功能化,电子干扰问题日趋严重,它可使系统的性能发生变化、减弱,甚至导致系统完全失灵。
特别是EMI/RFI(电磁干扰/射频干扰)问题,已成为近几年电子产业的热点。
为此,不少国家的专业委员会相继制定了法规,对电子产品的电磁波不泄露、抗干扰能力提出了严格规定,并强制执行。
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于1983年颁布了20780文件,对计算机类器件的EMI进行限制;德国有关部门颁布了限制EMI的VDE规范,在放射和辐射方面的约束比FCC规范更严格;欧洲共同体又在VDE规范中增加了RF抗扰性、静电泄放和电源线抗扰性等指标。
FCC、VDE规范将电子设备分为A(工业类设备)和B(消费类设备)两类,具体限制如表1所示。
此外,还有一系列适用于电子EMI/RFI防护的标准文件:MIL-STD-461、MIL-STD -462、MIL-STD-463、MIL-STD-826、MIL-E-6051、MIL-I-6181、MIL-I-11748、MIL-I-26600、MSFC-SPEC279等,所有这些法规性文件对电子系统的干扰防护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本文详细讨论了电子线路及系统中EMI/RFI的特征及其抑制措施。
2EMI/RFI特性分析电子系统的干扰主要有电磁干扰(EMI)、射频干扰(RFI)和电磁脉冲(EMP)三种,根据其来源可分为外界和内部两种,每个电子电气设备均可看作干扰源,这种干扰源不胜枚举。
EMI是在电子设备中产生的不需要的响应;RFI则从属于EMI;EMP是一种瞬态现象,它可由系统内部原因(电压冲击、电源中断、电感负载转换等)或外部原因(闪电、核爆炸等)引起,能耦合到任何导线上,如电源线和电话线等,而与这些导线相连的电子系统将受到瞬时严重干扰或使系统内的电子电路受到永久性损坏。
图1给出了常见EMI/RFI的干扰源及其频率范围。
2.1干扰途径任何干扰问题可分解为干扰源、干扰接收器和干扰的耦合途径三个方面,即所谓的干扰三要素。
什么是TTL电平脉冲信号?TTL电平信号被利用的最多是因为通常数据表示采用二进制规定,+5V等价于逻辑"1",0V等价于逻辑"0",这被称做TTL(晶体管-晶体管逻辑电平)信号系统,这是计算机处理器控制的设备内部各部分之间通信的标准技术。
TTL电平信号对于计算机处理器控制的设备内部的数据传输是很理想的,首先计算机处理器控制的设备内部的数据传输对于电源的要求不高以及热损耗也较低,另外TTL电平信号直接与集成电路连接而不需要价格昂贵的线路驱动器以及接收器电路;再者,计算机处理器控制的设备内部的数据传输是在高速下进行的,而TTL接口的操作恰能满足这个要求。
TTL型通信大多数情况下,是采用并行数据传输方式,而并行数据传输对于超过10英尺的距离就不适合了。
这是由于可靠性和成本两面的原因。
因为在并行接口中存在着偏相和不对称的问题,这些问题对可靠性均有影响;另外对于并行数据传输,电缆以及连接器的费用比起串行通信方式来也要高一些。
*****************************************************************************************TTL电平是什么?TTL电平就是高为5V,低接近于0V的脉冲信号TTL是早期使用的门电路的技术结构,指的是采用双极形晶体管组成的开关管的构成门电路双极形晶体管,就是采用锗、硅等常规电流控制三极管原理——不同于现在常用的场效应原理.TTL电路是晶体管-晶体管逻辑电路的英文缩写(Transister-Transister-Logic ),是数字集成电路的一大门类。
它采用双极型工艺制造,具有高速度低功耗和品种多等特点。
从六十年代开发成功第一代产品以来现有以下几代产品。
第一代TTL包括SN54/74系列,(其中54系列工作温度为-55℃~+125℃,74系列工作温度为0℃~+75℃) ,低功耗系列简称lttl,高速系列简称HTTL。
低通滤波器对脉冲信号的影响
对传输脉冲信号的电缆滤波时,要留意不能破坏脉冲信号的功能。
比较保守的方法是,使滤波器的截止频率大于1/tr,或脉冲重复频率的15倍。
假如,仅在信号线上并联电容,则:Cmax=0.3tr/RT。
RT是电容两侧阻抗的并联值。
若电容的一侧是传输线,则这一侧的阻抗用传输线特性阻抗代替。
无屏蔽的场合:滤波器靠近被滤波导线的靠近器件或线路板一端。
有屏蔽的场合:在屏蔽界面上
面板滤波器
板上滤波器:这种滤波器安装在线路板上,如PLB、JLB系列滤波器。
这种滤波器的优点是经济。
缺点是高频滤波效果欠佳。
这主要是由于三个缘由,一个是滤波器的输入、输出之间没有隔离,简单发生耦合;其次个是滤波器的接地阻抗不是很低,减弱了高频旁路效果;第三个缘由是滤波器与机箱之间的一段联线会产生两种不良作用:
机箱内部空间的电磁干扰会直接感应到这段线上,沿着电缆传出机箱,借助电缆辐射,使滤波器失效。
外界干扰在被板上滤波器滤波之前,借助这段线产生辐射,或直接与线路板上的电路发生耦合,造成敏感度问题。
面板滤波器:这种滤波器直接安装在屏蔽机箱的金属面板上,如馈通滤波器、滤波阵列板、滤波连接器等。
由于直接安装在金属面板上,滤波器的输入、输出之间完全隔离,接地良好,电缆上的干扰在机箱端口上被滤除,因此滤波效果非常抱负。
缺点是安装需要肯定的结构协作,这必需在设计初期进行考虑。
4. 光纤信号传输与电缆传输有何不同?4、光纤信号传输与电缆传输有何不同?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信号传输是实现各种通信和数据交换的关键环节。
而在众多的传输方式中,光纤传输和电缆传输是最为常见的两种。
它们在工作原理、性能特点、应用场景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电缆传输。
电缆通常由金属导体(如铜)组成,信号以电脉冲的形式在导体中传输。
电缆传输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相对较为简单的结构和较低的成本。
在短距离传输中,如家庭内部的网络连接、小型办公场所的布线等,电缆传输往往能够满足需求。
然而,电缆传输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由于电信号在导体中传输时会受到电阻、电感和电容的影响,信号会随着传输距离的增加而逐渐衰减。
这就限制了电缆在长距离传输中的应用。
此外,电缆容易受到电磁干扰,这可能会导致信号失真和传输错误。
在一些电磁环境复杂的场所,如工厂、高压电线附近等,电缆传输的稳定性可能会受到较大影响。
相比之下,光纤传输则具有许多独特的优势。
光纤是一种由玻璃或塑料制成的细丝,信号以光脉冲的形式在光纤内部传输。
光信号在光纤中的传输损耗非常小,这使得光纤能够实现长距离、高速率的信号传输。
一根光纤可以同时传输大量的信息,其带宽远远超过电缆。
光纤传输还具有出色的抗电磁干扰能力。
因为光信号不受电磁干扰的影响,所以在电磁环境恶劣的情况下,光纤仍然能够保证稳定、准确的信号传输。
这一特点使得光纤在军事、航空航天、医疗等对信号稳定性要求极高的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从传输速度方面来看,电缆传输的速度通常受到其物理特性和电子信号处理能力的限制。
而光纤能够实现极高的传输速度,每秒可以传输数十亿甚至数百亿比特的数据。
这使得光纤成为了高速互联网、数据中心等对带宽要求极高的应用场景的首选。
在安全性方面,光纤传输也具有优势。
由于光信号难以被窃取和干扰,光纤传输的信息安全性相对较高。
而电缆传输的电信号相对较容易被拦截和破解。
在安装和维护方面,光纤虽然具有更高的性能,但也相对更加复杂和昂贵。
UTMI及USB 2.0 PHY高速传输特性分析1. 概述USB2.0利用传输时序的缩短(微帧125us)以及相关的传输技术,将整个传输速度从原来的12Mbps提高到480Mbps,提高了40倍的带宽,为开发高宽带USB接口产品提供条件。
USB2.0支持USB1.1的全速(Full Speed)和低速(Low Speed)工作环境,其电气特性在其他文献中有描述[6],这里主要介绍USB2.0高速设备的电气特性以及相关的UTMI接口规范。
UTMI全称为 USB2.0 Transceiver Macrocell Interface,此协议是针对USB2.0的信号特点进行定义的,分为8位或16位数据接口。
目的是为了减少开发商的工作量,缩短产品的设计周期,降低风险。
此接口模块主要是处理物理底层的USB协议及信号,可与SIE整合设计成一专用ASIC芯片,也可独立作为PHY的收发器芯片,下以8位接口为例介绍PHY的工作原理及设计特点。
2. UTMI主要功能及原理首先,为保证兼容性,PHY应该支持全速和高速工作模式。
为此高速集线器(Root Hub或Hub)需要能够检测设备是高速端口还是全速端口,以作相应的速度模式进行工作。
因此,信号接口须实现以下功能:l 不同速率接口之间的动态传输l 高速设备检测(HighSpeed Detection Handshake)l 高速设备断开检测(HS_Disconnect)l 能传输高速/全速差分信号(要求阻抗匹配)l 发送和检测高速包开始信号(SYNC)l 发送和检测高速包结束信号(EOP)l NRZI编码和位填充(Bit Stuff / Bit Unstuff)l 支持挂起和复位的操作图1 USB2.0 PHY 功能模块描述框图图1描述了UTMI各个功能模块,其工作原理如下:PHY从其他转态(如上电、重启或挂起)转换成工作状态后,首先进行高速设备的连接检测(HS Detection Handshake)(后面再详细叙述),检测完毕后切换成相应的工作模式,然后等待主机和设备进行传输数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