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血液系统 (1)
- 格式:ppt
- 大小:7.79 MB
- 文档页数:37
人体生理学血液人体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各个系统的功能和相互作用的科学。
在人体生理学中,血液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作为循环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血液在维持身体正常功能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血液的组成和功能,以及与人体其他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血液的组成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
血浆主要由水、蛋白质和其他溶解物组成。
其中,最主要的蛋白质成分是血清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等。
血浆中还含有多种离子、激素、营养物质和废物。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细胞,主要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
白细胞主要参与免疫反应,保护机体免受感染。
血小板负责血液凝固,发挥止血作用。
二、血液的功能血液具有多种重要功能,包括运输、调节和保护作用。
1. 运输功能:血液通过对氧气、营养物质、代谢产物和激素等的运输,实现了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
红细胞携带氧气到达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将二氧化碳带回肺部排出体外。
2. 调节功能:血液通过调节体温、pH值和水分平衡等,维持身体内环境的稳定。
例如,当体温过高时,血液通过扩张血管和汗腺分泌来调节体温。
3. 保护功能:白细胞是血液中的主要免疫细胞,能够识别和消灭病原微生物。
此外,血液中的抗体和凝血因子也能够帮助身体抵御疾病和止血。
三、血液与其他系统的相互关系血液与其他系统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关系,它们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功能。
1. 循环系统:血液通过心脏的泵血作用,经血管系统流动到身体各个部位,完成氧气、营养物质和激素的运输,同时将代谢废物运回肺部和肾脏进行排泄。
2. 呼吸系统:血液与呼吸系统通过氧气和二氧化碳交换实现紧密联系。
在肺部,血液中的红细胞与肺泡中的氧气发生反应,形成氧合血红蛋白,将氧气运输到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
同时,二氧化碳从组织和器官返回到肺部,通过呼吸排出体外。
3. 消化系统:血液通过运输从消化系统吸收的营养物质,将其分配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满足能量和营养需求。
血液名词解释生理学摘要:一、血液的概念和组成二、血液的生理功能三、血液的循环和调节四、血液的病理变化和疾病五、临床血液学的应用和发展正文:血液是人体内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组成。
血浆是血液的液态部分,含有大量的水、蛋白质、糖、氨基酸、脂类等物质,起着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代谢废物的作用。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其中红细胞主要负责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白细胞具有防御和保护作用,血小板则有止血和凝血作用。
血液的生理功能主要包括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同时将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从体内运出。
此外,血液还参与体温调节、酸碱平衡、免疫防御等重要生理过程。
血液的循环和调节主要通过心脏、血管和神经系统来完成。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通过不断地收缩和舒张,将血液推向血管,形成血液循环。
血管是血液流动的管道,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类型,它们分别负责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各个组织,将血液从各个组织输送回心脏,以及进行物质交换。
神经系统则通过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节因子,对心脏和血管的收缩和舒张进行调节,以保证血液的循环和调节。
血液的病理变化和疾病主要包括贫血、出血、血栓形成、白血病、淋巴瘤等。
贫血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含量不足,导致运输氧气的能力下降。
出血是指血液从血管内流出,可以分为外出血和内出血两种类型。
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血管内凝固,可以导致血管阻塞和缺血。
白血病和淋巴瘤则是一类恶性肿瘤,起源于血液和淋巴系统。
临床血液学是研究血液和造血组织的生理、病理基础和临床各个方面的一门学科,包括血液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生理学之血液系统凝血机制
人体的血液系统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系统,其中凝血机制是维
持血液循环和止血的重要环节。
当血管受到损伤时,机体需要迅速
启动凝血机制,以阻止血液不断流失,同时维持血液的流动性。
凝
血机制的调节涉及多种生理学过程,包括血小板聚集、凝血因子激
活和纤维蛋白形成等。
首先,当血管受到损伤时,血小板会迅速聚集到受伤部位。
血
小板表面的受体会与受伤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凝血因子发生作用,
导致血小板聚集和粘附,形成血栓。
这一过程称为血小板凝集,是
凝血机制启动的第一步。
接下来,凝血因子在血液中激活,形成复杂的凝血酶级联反应。
这些凝血因子包括凝血酶、纤维蛋白原、因子VIII和因子X等。
这
些凝血因子在受伤部位相互作用,最终导致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
蛋白,形成纤维蛋白网,加固血小板聚集形成的血栓。
最后,纤维蛋白网收缩,使血栓更加牢固,同时促进伤口愈合。
随着伤口愈合,机体会逐渐通过纤溶酶等酶类分解血栓,恢复正常
血液循环。
总的来说,血液系统的凝血机制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生理过程,它能够迅速响应受伤并启动凝血反应,从而保护机体免受过度出血
的危害。
对凝血机制的深入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体的生理
功能,并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护理学基础知识: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解剖生理知识今天我们总结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解剖生理知识,具体内容如下:一、血细胞的生成及造血器官1.血细胞主要在骨髓生成,血细胞起源于卵黄囊的中胚层造血干细胞,又称多能干细胞2. 肝脏是胎儿中期的主要造血部位,从胚胎第6~8 周开始,生后4~5 天完全停止造血;脾脏在胚胎第8周开始造血3. 婴儿出生后,肝、脾造血功能迅速停止,红骨髓成为主要造血器官4. 5~7岁以前的儿童全身骨髓都参与造血,随着年龄的增长,长骨的红骨髓逐渐被无造血功能的脂肪组织(黄骨髓)替代,仅留下髂骨、胸骨、肋骨、脊椎骨、颅骨和长骨近端骨骺处有活跃的造血功能,当机体需要时,黄骨髓又可转变为红骨髓恢复造血功能5. 髓外造血:在骨髓造血不能完全代偿时,肝脾可恢复部分造血功能二、血液组成及血细胞生理功能(一)血液组成(二)血细胞的生理特征及功能1. 红细胞主要成分:血红蛋白主要功能:运输氧和二氧化碳2. 白细胞:主要功能是参与人体对入侵异物的反应过程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杀菌或抑菌作用,是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特别是急性化脓性细菌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嗜酸性粒细胞:主要功能是破坏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的生物活性物质,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具有抗过敏、抗寄生虫作用嗜碱性粒细胞:颗粒内含组胺、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生物活性物质,主要与变态反应有关单核细胞:单核细胞分化成巨噬细胞时,能吞噬、消灭细胞内的致病微生物(如真菌、疟原虫、病毒),清除衰老组织,识别、杀伤肿瘤细胞。
激活了的单核巨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诱导和调节中起关键作用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在免疫应答反应中起核心作用,故又称免疫细胞3. 血小板主要参与生理性止血和血液凝固,保持毛细血管内皮的完整性(三)小儿血液特点1.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由于胎儿期处于相对缺氧状态,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较高2. 生后2~3个月出现生理性贫血,约至12岁达成人水平3. 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两次交叉(比例相等),第一次交叉出现在生后4~6天;第二次交叉出现在4~6岁。
第一章血液系统总论血液学(hematology)是医学科学的一个独立分支。
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血液和造血组织,包括它们的生理、病理、基础、临床等各个方面。
血液病是指原发于或主要发生于造血系统并以血液学异常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包括各类贫血,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异常,各种良、恶性白细胞疾病,各类出凝血疾病,以及血浆中各种成分异常发生的疾病。
血液系统主要学习造血器官的起源和发育,造血干细胞及其微环境,各种造血细胞的产生和调控,各种血液细胞异常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出血和凝血异常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以及初步的血液系统诊断和治疗知识。
此外,输血也是血液系统的一项重要学习内容。
第一节血液学发展简史和未来趋势中国对血液的认识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尽管中国医学在血液病的的诊断和治疗上取得过惊人的成就,但由于过于宏观,无法深入到微观,无法深入到细胞,分子中去,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西方医学在近百年的时间里,对血液及血液病的认识取得了飞跃。
而这种进步,主要来自于实验血液学,来自于技术和理论的创新。
一方面,由于电子显微镜,组织化学,同位素示踪等新技术的引入,对细胞形态学和病理生理学的研究发展到了超微水平和动态研究的新阶段;另一方面,血液学和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产生了一些新的研究领域,包括血细胞动力学、血液遗传学、血液流变学、免疫血液学、放射血液学等等。
可以说,没有实验血液学,就没有血液病学。
这是因为血液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难以通过症状和体征将血液病和非血液病区分开来,也不能将患有相同症状的血液疾病,细分为不同的类型或亚型。
临床血液学和基础血液学的相互转化,相互促进,阐明了不少血液疾病的发病机制,发展了许多新的诊断技术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早在数千年前,人们就已经知道血液是维持生命的要素。
但在相当漫长的时期内只能从象形推理的角度,对血液以及它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提出一些朴素而带有神秘色彩的解释,如Polybos(公元前350-300年)的四液(火、水、土、血)说,Galenos(公元129-199年)的液体病理学说及四体液(粘液、血液、胆汁、黑胆汁)疾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