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有企业制度变迁国企改革
- 格式:ppt
- 大小:939.50 KB
- 文档页数:69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制度变迁分析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制度变迁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制度变迁过程。
这一过程是中国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变革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改革动因、改革过程和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历史背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末的新中国建立时期。
当时,中国面临着废墟遗留的工业体系和经济落后的问题。
为了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中国选择了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以政府为主导,计划经济形式为基础的经济运作模式。
二、改革动因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计划经济体制逐渐暴露出诸多弊端。
国家的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经济增长遭遇瓶颈,创新能力有限,与国际市场脱节等问题日益凸显。
这些问题促使中国政府开始思考如何改革经济体制,推动经济逐步向市场化方向转型。
三、改革过程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首先,中国政府决定逐步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和支持个体经济的发展,开放沿海城市,试点建立经济特区,吸引外商投资。
这一系列举措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变化。
随后,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正式提出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一改革举措包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国企改革、放宽市场准入、建立竞争机制、构建法治经济体系等。
通过这些改革措施,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得以完善和发展。
四、影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变迁,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市场经济的引入促进了资源的有效配置。
市场机制使得资源可以根据供求关系进行自由配置,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增长。
其次,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加速了中国经济的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
在市场竞争的推动下,企业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通过技术创新和自主研发来获得竞争优势。
再次,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为外商投资提供了更多机会。
市场开放和逐步放宽的准入政策吸引了大量外商投资,推动了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紧密结合与合作。
期末检测一、选择题1.《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如果某人伤了贵族的眼睛,还伤其眼;如果某人打伤了贵族的牙齿,还落其牙齿。
但如果是贵族伤了某人的眼或牙齿,则只要用财物做出赔偿即可。
”这说明()A.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B.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袒护贵族利益的倾向D.保护奴隶权利不受侵害2.这是一套独特的仪式,即臣服礼。
封臣将双手放在封君合拢的手掌中说:“阁下,我是您的人了。
从现在起,我将像一个封臣对封君那样真诚无欺地效忠于您。
”这一仪式在11世纪普遍存在于()A.东罗马帝国B.阿拉伯帝国C.西欧D.日本3.新航路的开辟让欧洲各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新的名称如“黄金的漏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者”“新航路的受害者”等。
下列与其对应的国家分别是()A.西班牙、荷兰、意大利B.意大利、法国、荷兰C.英国、意大利、荷兰D.西班牙、英国、法国4.历史学家们认为,欧洲近代早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精神层面现代化的进程。
这三场运动的共同作用是()A.彻底摧毁宗教与迷信的精神枷锁B.使人从封建愚昧中日益获得解放C.促进人类民主、科学思想的形成D.推动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5.“人们已经被革命的巨浪搞得筋疲力尽,认为只有独裁才能维持法国的秩序。
”材料说明拿破仑夺取政权()A.维护了法国的封建统治B.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C.顺应了法国当时的形势D.加速了法国对欧洲的征服6.18世纪70年代,英国城乡人口比例为1:2,19世纪初为2:3,导致这一变化的最主要的原因是()A.圈地运动使农民流入城市B.大量吸收外来移民C.大量人口迁往殖民地D.工业革命改变了人口布局7.1871年6月,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详细阐述了工人阶级打碎旧国家机器的理论,“打碎”包括破坏旧的国家压迫性机关,也包括改造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合理职能。
马克思这一理论主要得益于()A.第一国际B.三大工人运动C.巴黎公社D.法国大革命8.1917年,墨西哥颁布了资产阶级宪法。
精品文章 《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制度创新》 [摘要] 完善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有效途径在于合理配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的权利义务。外部董事的制度创新可以从根本上改善国企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外部董事制度创新具体体现为外部董事专家库制度、外部董事激励和考核机制、外部董事责任限制制度三方面。外部董事制度创新需要明确外部董事和监事会的职责分工,需要处理好外部董事和董事会专门委员会的关系。 [关键词] 国企;公司法人治理;外部董事;制度创新 在公司治理结构中,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的权利义务责任配置是核心问题,完善公司法人治理也是从公司组织机构权利义务责任的合理配置人手的。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合理制度构建。文章力图从外部董事角度分析当前国企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制度缺陷,并提出制度创新的若干构想。 一、外部董事制度创新对完善国企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意义 (一)国企公司的特殊性呼唤法人治理结构的制度创新。国有企业不同于私有企业的特色在于国家作为唯一或主要出资人(即国有股一股独大),而国有股身份本身是个非常特殊的经济和法律现象。国家本身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集中代表,行使具有全局性和社会公共性精品文章 经济关系的干预权,而在国企中,国家又作为出资人出现。也就是说,国家在市场竞争格局下,既是规则制定者、监督者,也是规则实施者。这导致在国企和其他经济主体之间,很难真正建立起平等竞争的社会经济和法律条件。同时,国家作为行政管理者参与到经营决策中,难免有裁判员和运动员角色不分之嫌疑。国有股一股独大决定了国有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容易发生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权利义务职责划分不明确,国有股权代表权力既过分集中又经常“缺位”。 笔者以为,解决国企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问题,不应把改变国企资产所有权性质作为根本出路。国企“一卖了之”,只能带来更大的社会动荡,尤其是导致国有资产巨大流失、社会分配不均加剧、弱势群体失去基本生存保障等严重社会问题,以这些损失换取国企改制成功和公司治理结构合理化,只能最终导致国企改革的彻底失败和对社会、经济的严重冲击。当然,笔者并非否定国企股权多元化的改革思路,只是认为这不是根本出路。国企法人治理结构制度创新的出发点,需舍弃改变国有股东的性质,而另谋他法。按照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诺斯的解释,制度变迁的原因在于相对价格的变化。相对价格的变化使交易产生了新的获利机会,理性的经纪人自然会根据成本——收益计算来获取预期收益,从而要求改变原有的制度安排。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制度创新,也需要找到能使国有企业产生新的获利机会的节约成本、增加收益的制度安排。相对于改变国企股权结构而言,对国企公司董事会进行制度创新能够更大程度地节约社会成本,产生较精品文章 大收益,这是我国国企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的重要思路。 (二)外部董事制度创新对国企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的重要性。董事会是股东大会决议的执行机构,对外代表公司,对内全权行使管理公司的职权,它上联股东会、下接监事会,是公司组织机构中的核心和枢纽所在。完善董事会制度,一直被认为是构造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关键。董事会制度的完善,引人外部董事制度是一个重要思路,以此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研究起点对国企改制将起到提纲契领之功效。 外部董事又称独立董事,是指不在公司担任董事外的其他职务,并与受聘的公司及其主要股东不存在妨碍其进行独立客观判断关系的董事。独立董事的职责是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公司章程,认真履行职责,维护公司整体利益,尤其是关注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独立董事应当独立履行职责,不受公司主要股东、实际控制人或者与公司存在利害关系的单位或者个人的影响。外部董事制度源于英美法系传统,和英美法系公司治理模式直接有关。公司治理结构模式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国家采用的二元制模式,以德国为例,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分别行使决策、执行和监督三项职能,监事会成为事实上的董事会,董事会就成了执行董事会(类似经理层)。由于德国公司法还规定监事会中应有一定比例的职工参与,这就形成了股东、经理阶层和职工代表共同决定公司重大政策目标和战略的公司组织机构模式。另一种公司治理结构是一元制模式,以美国为代表,公司仅设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不设监事会。董事精品文章 会既是决策机构又是监督机构,不仅具有业务执行职能,而且也具有监督业务执行的职能。我国公司治理模式,一方面类似于德国的二元模式,但同时引入了外部董事制度,这明显是借鉴英美法系的结果。这样的借鉴究竟是一种制度创新还是失败,学界有不同看法。肯定意见认为,独立董事制度可以利用外部董事专业上的优势,吸取各种不同观点,提高董事会决策水平;能真正履行董事会的监督职能,避免内部人控制;可以防止大股东操纵董事会,保护中小股东利益;可以有效地避免政府干扰,尤其是国有控股的情况下,弱化其控制力度。否定观点认为,独立董事缺乏效率、缺乏独立性、无法取代监事会。在现有公司法框架内,我们应将重点放在如何加强监事会的监控职能上,而不是去引人独立董事制度并将全部希望置于其上。 对以上争论,笔者无意探讨正反两种意见孰是孰非。应该说,独立董事制度引入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出发点和初衷是好的,但在具体操作上,否定观点的确值得重视,也即如何能让独立董事制度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真正发挥应有作用,是要认真对待的课题。国企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笔者以为应采取一种务实态度,结合国情对独立董事制度作必要的制度创新,这不失为解决问题的理想思路。如果这些制度创新能够实际起到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作用,对独立董事的争论就没有必要了。 二、国企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外部董事制度创新 (一)外部董事专家库制度。新修订的《公司法》第123条对外部董事制度采取了行政授权立法方式予以规范:“上市公司设独立董精品文章 事,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这说明,上市公司设立独立董事是法定要求,而对非上市公司,法律未作强制性要求,由企业自愿选择。对国企而言,上市公司应当按照公司法要求设立独立董事,非上市公司的国企改制也可以大胆尝试。xx年8月16日中国证监会发布的《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只有寥寥7条规定,对独立董事的产生,只规定了任职资格和提名、选举和更换办法。但是无论是任职资格还是产生办法,都是建立在独立董事有丰富的可选择对象范围基础之上。否则,有权提名的主体(董事会、监事会和大股东)所提名的独立董事极有可能与提名者有某种利益牵连,虽然不构成对独立董事独立性法定条件的违反,但依然会在某种程度上降低其行使职权的独立性。解决外部董事独立性的最佳方案,是设立专门的候选独立董事专家库,由提名人在专家库中随机抽取,并且说明被选人员和自己没有利益上的牵连关系,这样的候选机制和遴选办法类似于美国司法审判的陪审团成员选择模式。这种独立董事的产生办法解决了独立董事进入环节上的独立性问题。 外部董事专家库制度的建立,是一项系统工程。西方国家的公司普遍接受的观点是独立董事必须符合董事职业化的要求,要有能力把各种技能、阅历与对特殊行业的视角融为一体而履行独立于管理层的职责。因此,独立董事大多是通过广泛的社会搜寻,并通过严格的筛选程序而聘用的,并有一套淘汰机制。我国国有企业外部董事专家库的建立,不一定要完全照搬西方的外部董事职业化模式,因为毕竟国内的外部董事人力资源是比较稀缺的。但是可以借鉴的是,把相对广精品文章 泛的外部董事人才资源纳人可选择对象,然后通过严格的筛选、评议机制最终决定外部董事的人选。建立外部董事专家库的具体操作,笔者以为可以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具体负责,同时外部董事专家库的名单和选择范围、选择条件、选择程序要进行广泛的社会公示,以便社会监督。 (二)外部董事激励和考核机制。外部董事激励机制,决定了外部董事对公司事务的动力。有学者指出:独立董事的努力程度与金钱激励的相关性越好,最优激励强度越大;努力程度对公司绩效提高的影响越大,最优强度越大。这说明,对外部董事支付的薪金和报酬,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尽可能接近外部董事对职责履行的努力程度和对公司经营业绩的实际贡献。我国目前的外部董事薪酬,一般实行固定报酬为主的形式。外部董事的薪酬标准一般低于公司董事会成员的薪酬水平,但高于公司中级或部分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水平。和外国比较复杂的薪酬支付办法和较为发达的激励机制相比,我国大多数公司的外部董事报酬支付办法还处在起步和摸索阶段。 对国有公司的外部董事而言,如何能将其薪酬与其对公司职责履行的勤勉程度以及对公司的实际贡献建立直接关联,是激励机制是否有效的关键。笔者以为,应将目前单一的工资报酬形式改变为基本工资、奖金、股票期权三部分组成的复合模式。其中股票期权是根据公司业绩水平,包括市场业绩和财务业绩(通常以综合财务业绩为主),从公司税后利润中提取一定的比例作为专项激励基金,用公司激励基金购买公司普通股,以公司普通股作为长期激励形式支付给外部董事精品文章 并锁定一定时期,通过期股行权来实行股权激励计划。这样设计的外部董事复合薪酬模式能够较好地实现激励目标,既满足一般性报酬支付标准,又结合外部董事自身工作性质和特点对其履行职务的勤勉努力程度起到刺激和激励作用;还促使外部董事加强对公司长期经营业绩的关心,将自己的利益和公司利益紧紧捆绑在一起,不再做“花瓶董事”。 对独立董事的报酬决定权和考核权归属问题也很重要,它关系到独立董事是否真正独立和对谁负责。如果由董事会决定,毫无疑问,独立董事将听命于董事会而成为其附庸;如果由股东会决定,则独立董事将成为大股东的利益代言人;如果由独立董事自己决定如何进行业绩考核和报酬支付,那么显然是“监督者自我监督”,也无法实现独立董事制度设计的初衷。在独立董事、董事会和股东会进行的三方博弈中,最佳的方案是利益平衡和相互制约。笔者以为,国有公司董事会下设的薪酬委员会负责进行独立董事业绩考核和薪酬方案提议,该委员会中外部董事所占的比例应不少于三分之一。独立董事所提方案由董事会审议,最终由股东会(国有独资企业则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通过。董事会审议该薪酬支付方案时,如有异议,可要求薪酬委员会予以说明,没有正当理由不得随意否决。在该薪酬方案涉及某个具体的外部董事时,其本人应回避。 (三)外部董事的责任限制。外部董事责任,是指外部董事因未尽善良管理注意义务和诚心忠实义务而给公司带来损害时对公司所负的赔偿责任。在我国的法律机制中,董事法律责任一般包括董事的
国有企业的人事劳资管理现状及其改善孙艳玲商丘市国基建筑安装有限公司摘要:人力资源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人事劳资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内容。
国企是我国国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国企实力不断提高。
随着国企改革发展,国企人事劳资管理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制约国企的持续健康发展。
人力资源由于具有能动性,增值性、社会性等特点,其管理与其他管理不同。
如何有效管理人事劳资成为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国有企业为实现科学化管理模式,加强企业人事劳资管理对其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国企人事劳资管理现状进行分析,阐述企业人事劳资管理的重要性,重点探讨改善国企人事劳资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国有企业;人事劳资管理;现状改善21世纪后,人类社会向知识经济时代转变。
人力资源引起企业的重视,企业竞争本质是人才竞争,优秀人事劳资管理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市场经济突出特点是竞争,企业作为竞争主体,如何确保生存发展是各国企业必须思考的问题。
培养核心竞争力是关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难以被竞争对手克隆,高素质人才应是核心竞争的核心。
人事劳资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
国企人力资源管理时间较短,国内企业依靠人治方法进行管理依旧普遍。
国企面临突出危机的人才竞争加剧,加入WTO为我国带来新的挑战机遇,国企人事劳资管理应采取积极措施实现持续发展。
一、国企人事劳资管理概述(一)人事劳资管理概念人事劳资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劳动力,包括体力与智力等方面。
具有劳动力的人是能独立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国家把劳动年龄限定为16-64岁。
宏观上人力资源以地区为单位划分计量,微观上以企事业单位划分。
人本身具有智力性等特点,决定人力资源特点是特殊资本性资源。
人事劳资管理是企业管理人员具有广泛意义的普通管理职能,采用系列管理活动对人事劳资管理,目前是实现企业社会利益。
(二)人事劳资管理的内涵人力资源是人类资源中的第一宝贵资源,不断提高人事劳资管理水平是发展经济的需要,是国家地区单位长期发展的保证,是现代人开发自身潜能,改造社会的重要措施。
The Echo of History:China's State-owned Hospital
Reform(1978-1992)
作者: 昝馨[1]
作者机构: [1]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北京100871
出版物刊名: 中国经济史研究
页码: 175-190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2期
主题词: 公立医院;医改;放权让利;双轨制
摘要:1978—1992年是中国经济社会体制转型的重要阶段。
此后经济社会体制中诸多制度安排,都与这一时期种种制度尝试的成功或失败相关。
中国公立医院在20世纪80年代的制度变迁,是这一时期变革的一个缩影。
国有企业“放权让利”及双轨制的改革思路,被公办医院自发模仿、扩散;与此同时,国有企业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也逐渐扩延到医疗领域,形成日后对如何保障医疗“公益性”日趋激烈的争论。
由于二者在竞争性市场环境、核心生产要素、声誉机制等方面的差异,公立医院在20世纪90年代后走向与国企改革截然不同的方向:相对大批中小型国企以改制作为解决问题的路径之选,公立医院退回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起点,不再允许医院通过承包制等方式扩大自主权,也不再鼓励医院或医生在业余时间提供业余服务。
近年来的“新医改”重提了若干20世纪80年代的公立医院改革政策,能否得到与当年不同的政策效果,值得考察历史予以追问。
央企国企事业单位的区别 篇一:央企和国企的区别 央企、国企及级别区分 一、先说一下国企和央企的区别。
这两个概念是相互交叉的,首先说国企,国企就是国家作为投资主题成立的企业,过去是按系统划分 的,属于中央部委的,叫央企,例如中国南方航空、中国东方航空,还有兵器工业部的如飞机制造公司等。
属于地方的叫地方企业,如国营××市机床厂,还有就是集体企业,这个企业的出资人不是国家财政的,而 是一个特定的群体,比如是某个大厂成立的厂办集体,也可以是街道为安置剩余人员自筹资金成立的,也 包括村集体设立的企业。
从隶属关系上分,央企规国家部委管理,省市企业(国营)规各省市的工业局管 理,集体企业由主办单位管理。
在我国,按国有资产的用途,可以分为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
在经营性资产中,按政府的管理 权限,可以分为中央企业和地方企业。
广义的中央企业包括三类:一是由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企业,从经 济作用上分为提供公共产品的,如军工、电信;提供自然垄断产品的,如石油;提供竞争性产品的,如一 般工业、建筑、贸易。
二是由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管理的企业,属于金融行业。
三是由国务院其他部 门或群众团体管理的企业,属于烟草、黄金、铁路客货运、港口、机场、广播、电视、文化、出版等行业。
二、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是指依靠财政拨款的,以公益事业为宗旨的社会组织。
以前国有企业很难跟事业单位区分, 但是,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国家经过股权改革,把国有企业推上市场,国有企业也就以追求剩余价值为 宗旨,不再是单单为了满足国家的生产做需了。
简单的说,除了能得到国家的政策庇护外,国有企业在企 业法人的广义范畴内。
三、国企的变迁 以前的国企,是用全国人民交的税养活一部分人的地方的代称。
现在的国企,就是好几个有钱有权的中国个体户(主要是有权)把钱搅和在一起,以这个为诱饵套取 全国人民的钱的地方的代称(股民) 。
四、央企不同于国企之根本处在于: 1、央企与国企上属单位不同,为国资委直接管理,部分央企负责人是有中组部任命;一般国企有隶属 于地方政府管辖的,有归口于中央其他部委的。
产权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产权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文分析了产权理论的涵义,指出了目前国有企业产权方面的主要弊端;最后,将产权理论运用到国企改革,助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
标签:产权理论国有企业改革产权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何影响,历来有不同的理解和争议。
建立适合经济发展所需的多样化所有制形式,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中深入研究产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可以为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关于产权理论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产权经济学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属于自由主义学派。
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理论体系基本成熟,形成了企业性质理论、企业产权结构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三个主要分支。
产权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科斯、阿尔钦、德姆塞茨、斯蒂格勒、诺思、张五常等,他们大多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在当代世界经济学界扮演重要的角色,对经济学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
德姆塞茨在《关于产权的理论》一文中指出:“产权的所有者拥有他的同事同意他以特定的方式行事的权利。
”阿尔钦认为,“产权是一个社会所强制实施的选择一种经济品的使用的权利。
”著名的《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的产权定义如下: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
随着经济实践的进行,我国对于产权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深化。
我国《民法通则》规定:“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
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两权分离”提法是“出资者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分离”。
关于法人财产权,《国有企业财产管理条例》规定:“企业享有法人财产权,依法独立支配国家授予其经营管理的财产”。
二、我国国有企业产权现状1.国有企业产权关系模糊在法理上讲,我国国有企业是归全体人民所有,国有资本所有权归全体人民。
而在现实经济关系中,国有资本是“虚置”和缺位的。
同时,在国有企业中,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委托人和代理人,也不可能存在真正的委托—代理关系。
新中国政府和市场关系演变述论(1949-2024)第一篇范文新中国自1949年成立以来,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政府和市场关系经历了多次深刻的调整和变革。
本文试图梳理这一过程,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以期对当前和未来的政府与市场关系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1949-1978年,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政府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调控。
在这个时期,政府扮演着决策者和主导者的角色,市场机制受到抑制。
然而,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种种弊端,如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生产积极性不高等,我国经济陷入了困境。
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标志着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开始发生变化。
政府逐渐放权让利,激发市场活力。
特别是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我国政府和市场关系逐步实现良性互动。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政府职能逐步转变,从过去的直接调控向宏观调控、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转变。
在这个过程中,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等,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同时,政府还加强了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我国经济逐步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
到了2024年,我国政府和市场关系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
政府职能更加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然而,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我国政府和市场关系仍需不断调整和完善。
一方面,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能力和水平,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要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
第二篇范文在探讨新中国自1949年以来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演变过程中,我们可以从3W1H(What,Who,When,How)和BROKE(Background,Reason,Outcome,Knowledge,Evaluation)模型出发,以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视角来分析这一历史演变。
3W1H模型What(什么)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演变可以说是一场持续不断的权力平衡和角色调整的过程。
青龙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分值: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某朝开国皇帝下诏曰:“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
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御史大夫昌下相国,相国酂侯下诸侯王,御史中执法下郡守。
”据此判断该朝是A.秦朝B.西汉C.唐朝D.宋朝2.魏晋时期,玄学逐渐兴起。
玄学以道融通释儒,改固守章句为玄元思辨,弃繁文缛节为放达率意,变经世致用为逍遥自适,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个性的解放,反映在言行风范上,就是魏晋风度。
可见,魏晋时期的玄学A.折射出时局的动荡B.取代了儒学正统地位C.实现了三教的合一D.背离了先秦道家思想3.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为祭宗庙,要列侯酎金助祭,以所献酎金的分量不足或成色不好为借口,废列侯106人。
(酎:zhòu,酎金,古代诸侯向皇帝交纳的贡金,作祭祀用。
)这则材料说明了A.列侯献酎金的金子有问题B.汉武帝加强对地方的控制C.汉武帝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D.汉武帝贪财暴虐4.中国古代,于国家法律之外,还有广泛存在于宗族内部的宗族法(又称族规、家法、族范等)。
宗族法用以规范族人的思想行为,调整族人的相互关系。
犯禁族人要受到宗族惩治,宗族惩治有罚有责。
罚者或拜或跪,或香烛或席面,或钱粮田地,或杀猪唱戏。
责者或扑或捶,或捆绑抬溺,或毒殴活埋。
对宗族法规的评价不恰当的是A.是社会多元化带来的治理方式多元化的表现B.与农耕社会基层治理需求相适应C.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儒家思想的伦理功效D.与国家政权的行政治理相辅相成5.明朝后期,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与明朝官员徐光启合作翻译了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部分内容,这说明()A.西方科学知识此时开始传入中国B.明朝士大夫都非常热心介绍西学C.西学在中国得到一定程度的传播D.传教士来华主要是为了传播科学6.下面是关于五四运动-一个论题的子目,据此最恰当的论题是A.一场伟大的爱国革命运动B.现代中国的新起点C.新文化运动得到迅猛发展D.中华民族的新觉醒7.1922年初,著名学者张君劢在《欧洲文化之危机及中国新文化之趋向》中指出:“现时人对吾国旧学说,如孔教之类,好以批评的精神对待之,然对于西方文化鲜有以批评的眼光对待之。
2009年11月第16卷第6期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 f Shangha iU n i versity (Socia l Sc i ences)N ov .2009V o.l 16N o .6经济学研究收稿日期:2008-11-17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05JJ D840008)作者简介:李 珍(1956- ),女,湖北武汉人。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社会保障经济与金融。
论证券市场、国企改革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由大小非解禁引发的思考李 珍1, 姚 金 海2(1.中国人民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872;2.武汉大学 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2)摘要:任何改革都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其中任何问题的疏忽都可能引发新问题。
国企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和资本市场在中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
目前针对资本市场的大小非困局提出的方案大都缺乏这种系统观,因而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要想从根本上走出/后股改时代的大小非困局0,需要在把握证券市场、国企改革与社会保障制度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国企股权划拨给养老基金实现社会化应该是治本之道。
考虑到上市公司中的国有股产权清晰、操作便利的特征,可以先从上市公司的国有股权入手,在中央一级,将央属国企的所有权转让给一个专门的/养老保险转制基金0以专门用于弥补转制成本,并允许其有计划地在证券二级市场上流通。
这一/养老保险转制基金0定位于中央级;在地方一级,可将地方国有企业股权划转给省级个人账户养老基金管理委员会,并通过法律明确这一权益对于弥补转制成本的专用性。
目前最迫切的就是用这一权益来做实个人账户,以尽快使个人账户养老基金实现市场化运营,从而真正保障新制度参与者的退休权益。
通过国有股权的转持,既解决了资本市场股权分置改革带来的大小非问题,也解决了社会保障基金不足的问题,更解决了国企改革面临的公平和效率难题,因而是一个一石三鸟的系统解决方案。
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的对策建议作者:张梦瑶白士轩田寒王小平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21年第11期【摘要】根据“十四五”规划,薪酬制度改革仍然是未来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论文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经历的4个阶段,指出了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国有企业薪酬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14th Five-Year Plan, the reform of salary system is still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future reform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four stages of salary system reform of China's state-owned enterprise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salary system with the change of market economic environment and the deepening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reform, and puts forwar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关键词】国有企业;薪酬制度;“十四五”规划;薪酬改革【Keywords】state-owned enterprise; salary system; the 14th Five-Year Plan; salary reform【中图分类号】F276.1;F272.92 【文獻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21)11-0146-031 引言我国的国有企业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制度改革方案篇一:中国行政制度改革探索中国行政制度改革探索提要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对我国政府行政机构和行政管理制度多次改革的艰难历程,这些改革基本上是围绕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调整社会管理重心而进行的。
因此,新一轮的行政机制改革应在吸收西方先进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运用有效的政府机构改革理论指导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行政机制。
关键词:有效政府理论;行政制度;改革根据政治生态学的观点,任何国家的行政制度都是一定环境下的产物。
而行政制度的环境又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英国著名政治学家韦伯作出了如下精辟论断:“现存的各种制度,如果不去深思熟虑地、不断地使其适应经常变化的时代要求而加以改革,那么这些制度终究是要溃败的。
”可见,行政制度应该随时代的变迁而进行必要的改革,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一、西方有效政府理论取向下的行政制度模式“有效的政府,而不是小政府,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有效的政府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是逐步实现全面小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行政机构改革的目标。
为此,各国的行政学者特别是西方行政学家们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具体代表人物有: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马克思·韦伯所创立的官僚制度,韦伯认为,“从技术观点来看,这种纯粹的官僚集权式行政组织是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效率的”。
20世纪后半叶,以弗雷德里克森为代表的新公共行政学派突破了传统的公共行政学把效率和经济作为公共行政的基本原则,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其认为,“公共行政的核心价值在于社会公平”。
在当代,奥斯本富有创造性的提出企业家政府理论,其实质是试图把企业经营管理思想的一些成功方法移植到政府中来使得像政府这类的公共组织能像私人企业那样,合理的利用资源、注重投入产出比、从而提高行政效率。
二、中国行政制度改革的历程中国自1949~1996年进行了6次较为重要的政府机构改革。
每个时期的改革基本上适应了当时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了中国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