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眼里的杨贵妃形象
- 格式:docx
- 大小:16.46 KB
- 文档页数:7
中日古典戏剧中杨贵妃形象的比较研究中国元杂剧与日本能乐都具有六百余年的历史,如今并列于“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中。
杂剧兴起于唐代,宋代时随着市民经济的发展逐渐成为了一种独立的表演形式。
及至元代杂剧发展到鼎盛时期,在融合了唐宋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伎艺的基础上,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戏剧表演形式,因而被称为元杂剧。
能剧是日本的传统戏剧之一,自14一15世纪开始盛行。
能剧是一种融合舞蹈、戏剧、音乐和诗歌的舞台表演艺术,在日本传统戏剧艺术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至今,仍被日本人视为“国艺”之一。
杨贵妃是中日传统戏剧中共有的人物,在两国戏剧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从白居易《长恨歌》到元杂剧《梧桐雨》,再到日本能乐《杨贵妃》,两国文化的异同之处,尤其是相异之处,在杨贵妃这一共有的艺术人物的身上体现得较为充分。
而对两国戏剧中“杨贵妃”形象进行对比分析,元杂剧《梧桐雨》和能乐《杨贵妃》可以作为最典型的两大实例。
基于中日不同的文化背景,本文通过情节结构差异、形象演变过程等方面,对中古典戏剧与日本能乐在人物塑造的美学特征上相同之处与深刻差异进行详细分析。
从情节结构上看,与元杂剧《梧桐雨》中歌颂李杨生死相依的爱情不同的是,日本能乐《杨贵妃》只展示“死恋”,即死后还“绵绵无绝期”的爱;不以“李杨恋”为叙述主体,而以“杨贵妃”为主。
从人物形象上看,经过复杂的演变过程,元杂剧《梧桐雨》中的杨贵妃是全剧的配角,同时也是被观众谴责的对象,而在日本能乐《杨贵妃》中,杨贵妃却是以“魂贵妃”和“病贵妃”形象示人,是观众同情和怜爱的对象。
杨贵妃形象在中日两国戏剧中存在很大的差异,与两国不同的文化观念和文化心理有关。
从文化观念上来看,中国古典文学强调“文以载道”,讲究文学与政治、伦理结合,因此杨贵妃历来被视作红颜祸水而饱受谴责;而日本的文学观念恰恰是将文学与政治、伦理相离,因此杨贵妃在日本能乐中就成了值得观众同情的“纯爱”的人物。
而不同的文化心理,也导致了中日两国观众的观剧心理存在很大的差别:中国观众的观剧心理往往是“重生轻死”,因而白朴在《梧桐雨》中增加了马践杨妃的悲惨场面,写死者之痛,然后又极写生者之悲,将杨贵妃塑造成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感、有为人不齿却又有引人悲悯的复杂的艺术形象。
日本发现杨贵妃墓地,日本学者:杨贵妃没有死,去了日本还生了娃在中国古代,男子在社会当中占据主导地位,很多的女子都是下场悲惨,但是也有不少女子在中国古代名流百世,比如杨贵妃,武则天等等。
杨贵妃作为古代四美之一,其一生可以说非常传奇,这个女子到底有多美呢?连当时的大诗人李白都是毫不吝啬的夸赞她的容貌天下无双,可见这个女人真的十分的漂亮。
而在中国人普遍的认知当中,杨贵妃也是一个祸水,让李隆基不务正业,最终葬送了唐朝江山。
所以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后,杨贵妃也在马嵬坡被人强行赐死,结束了其精彩的一生。
但是关于杨贵妃的死亡真相却一直是个争议的话题,因为杨贵妃死后,她的尸首完全找不到,所以有很多人就猜测杨贵妃当时并没有死在马嵬坡。
在日本山口县坐落着一座“杨贵妃墓地”,石碑上刻着杨贵妃字样,看起来好像的确是其墓地无疑,而日本学者渡边龙策曾写过一本名叫《杨玉环复活秘史》的书,他指出,杨贵妃其实当时并没有死在马嵬坡,而是东渡到了日本,不仅如此,杨贵妃在这里还成了家,并且生了娃,这一说法顿时引发各大争议。
有人赞成也有人反对,赞成的一方则言,当时杨贵妃死的太过蹊跷,为何尸体没有被找到就是因为杨贵妃根本没有死。
那么若是这个说法成立,杨贵妃是如何逃出生天去了日本的呢?此人也给出了解释:当时死去的人其实是穿着杨贵妃衣服的侍女,而当时杨贵妃死时并没有任何人在场,之后为了防止事情败露,于是将侍女的尸体藏了起来。
而反对的一方则言,如果杨贵妃没有死,并且去了日本,还生了孩子最终葬到了日本,那么杨贵妃的墓地中肯定有蛛丝马迹,但是对于打开墓地这件事情,日本方面却严词拒绝,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个推测是有问题的。
但是仔细想一想,杨贵妃就算逃出生天,去了日本,那个时候的杨贵妃已经是年纪不小了,谁会看上一个落难的中年妇女,并且生下孩子?更不用说杨贵妃在唐多年,一直都没有孩子,去了日本之后就怀孕,且生下了孩子,这是说不通的。
而对于这个推测,很多人都是抱着新奇的态度去对待,毕竟没有绝对的铁证,证明杨贵妃到底是死在了马嵬坡,还是没有死侥幸存活了下来。
杨贵妃人物形象的变化及成因作者:田天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年第11期摘要:杨贵妃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特殊的女性,她的美貌和才情,她与唐玄宗的缠绵爱情,以及她戏剧性的命运,被身后无数学者进行研究与评论。
杨贵妃的故事不止流传于中国,日本人也对这段历史十分钟爱,在日本甚至还流传着贵妃东渡日本的传说。
本篇文章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解释历代文者对杨贵妃这一历史人物有着不同的理解。
关键词:杨贵妃;人物形象流变;社会影响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32-0148-01杨贵妃作为唐玄宗的宠妃,是有历史记载的真实人物,在史书对她有明确的记载。
从历史记载到文学创作,杨贵妃早以不是冷冰冰的历史人物,而是不断打动人心的知性女性,杨贵妃的人物形象演绎与流变有四种不同的形象。
第一种观点:认为杨贵妃是祸国殃民的红颜祸水。
后世的人在对史料进行总结时,大多认定杨贵妃是国家的祸根,所有祸事都是因她而起,在正史之中杨贵妃就是以祸水的形象出现。
深究其原因是因为史学家大都是社会上层统治者的传声筒,他们会为真正的罪魁祸首——当权者来开脱罪名。
由于古代中国“男尊女卑”的社会地位决定了女性必须遵从男性所制定的所有社会道德规范。
君主是不会出半点差错的,错的只会是君主身边的小人,更何况是君主身边的女性。
一旦社会出现动荡不安的局面,妃嫔自会承担本该属于君主的罪名。
因为受这样的观念影响,民众自然会认定杨贵妃是祸国殃民的小人。
贵妃不过是历朝统治者为唐玄宗开脱罪责的借口罢了。
第二种观点:认为杨贵妃是令人同情的弱女子。
文人墨客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后,对杨贵妃又产生了同情与怜惜之情。
因为事实上,杨贵妃一生的命运都不是由自己掌握的,所有的一切都是男性当权者替杨贵妃来选择的。
这样的女性应该得到人们的同情与认可。
杨贵妃在漂泊无依的一生中,只能将自己的全部精力寄托在爱情上。
就算杨贵妃是爱邀宠的妃子、是容易嫉妒的女子,但是他在爱情上的执着与牺牲,也应该受到人们的认可。
井上靖笔下的杨贵妃形象井上靖笔下的杨贵妃形象杨贵妃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美女之一,她与唐玄宗的故事不仅在我国,也在日本广为流传。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井上靖笔下的杨贵妃形象,欢迎大家阅读!杨贵妃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美女之一,是最受唐玄宗宠爱的妃子。
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安史之乱时唐玄宗携杨贵妃逃往四川,途经马嵬坡时将士发动了兵变,以“清君侧”为名杀死了奸相杨国忠,并迫使玄宗将其妹杨贵妃赐死。
而这一倾国美人的悲剧结局却在文学艺术创作中获得了永恒的生命。
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漂洋过海传入日本后,杨贵妃成为了日本人最为熟悉的中国历史人物之一。
诗中所描写的杨贵妃与唐明皇的悲伤爱情故事与日本文学纤细感伤的“物哀”审美精神相吻合,激起了日本人的同情和感叹,因此日本古代以杨贵妃为题材的诗歌、戏剧、绘画等各种艺术形式的作品屡见不鲜,甚至有杨贵妃是热田神宫之明神的化身的传说。
近代以来,著名作家菊池宽的剧本《玄宗的心情》,以及奥野信太郎、近藤经一、饭泽匡等以杨贵妃的故事为题材的剧本,都屡屡被搬上舞台。
但是,以杨贵妃为题材的长篇传记小说却始于井上靖。
与我国不同,他在《杨贵妃传》当中,既不意欲赞叹杨玉环的美貌,也不侧重歌颂李杨的爱情,更未怒斥她是红颜祸水,仿佛只是以杨贵妃的视角将一段事实原模原样地娓娓道来,并不明显地表现出个人的好恶。
《杨贵妃传》最初是从昭和三十八年(1963)的《妇人公论》二月刊到昭和四十年1965五月刊共分28回连载的,虽然从标题看是一部传记小说,实际上是杂糅了编年体和纪传体两种体例写成的。
小说从唐朝开元28年(740)寿王妃杨玉环奉诏入宫起笔,写至天宝15年(756)马嵬兵变,杨贵妃被缢身亡。
小说以杨贵妃的命运为主线铺陈开来,通过描写杨贵妃命运的变迁、悲惨的结局,以及唐明皇、高力士、安禄山、李林甫、国舅杨国忠及贵妃的三个姐姐等若干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来展现唐代政权、社会及宫廷生活的动荡与危机。
马嵬坡下,杨贵妃可能没死?日本女星称:我是她的后人杨贵妃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与唐玄宗的爱情故事,也让津津乐道。
这样一个绝色佳人,在盛世时,她是大唐的点缀。
在乱世时,她就成了大唐的累赘。
《旧唐书》记载,在公元755年,杨贵妃死于马嵬坡下,香消玉殒。
但是千年后,竟有一日本女星称是其后人,就此掀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
杨玉环如果没成为杨贵妃,那么她的命运,一定不会如此动荡。
她原本是唐玄宗第十八子,寿王李瑁的妻子。
二人是在咸宜公主的婚礼上,一见钟情的。
婚后也是琴瑟和鸣,十分和睦。
而唐玄宗,其实是第三者。
没办法,谁让他是皇帝呢?在公元737年,唐玄宗最宠爱的武惠妃逝世,让他感到十分寂寞。
底下有人向他建议,说你的儿媳妇杨玉环,长得风华绝代。
经不起诱惑的唐玄宗,就去看了一眼,没想到就动心了。
但杨玉环毕竟是自己的儿媳妇,强行将她纳为妃子,这于理不合。
为了名正言顺,唐玄宗便让杨贵妃当上了道士,替自己的母亲窦太后祈福。
又给寿王李瑁找了另一个妻子,强行拆散了这对夫妻。
5年之后,杨玉环就正式成为了杨贵妃。
杨贵妃和唐玄宗在一起后,真可谓是冠绝后宫。
唐玄宗像是找到了真爱一样,后宫佳丽三千,却专宠她一人。
而杨贵妃的家人,也都得到了恩泽,纷纷踏上仕途。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她的弟弟杨国忠,后来还当上了宰相。
一时之间,杨氏家族风光无限。
甚至一度带动了民间的风气,“不重生男重生女”。
正如再美的花朵,也会凋谢一样。
杨贵妃的好日子,终于随着安禄山起兵造反,而走向了灭亡。
在公元755年,安禄山以清君侧为名,正式起兵谋反。
唐玄宗只能带着一干人等,匆忙逃离长安。
到了马嵬坡的时候,发生了病变,杨国忠被将士乱刀砍死。
为了稳住军心,唐玄宗只能下令,将杨贵妃缢死在马嵬坡下。
但是千年后,竟有一位叫做山口百惠的日本女星,宣称其是杨贵妃的后人,甚至还有族谱为证。
这样就对杨贵妃的死亡真相,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因为唐玄宗后来,曾经派人去找过杨贵妃的尸首,但是并没找到。
日本人眼里的杨贵妃形象日本人眼里的杨贵妃形象因为一首长诗《长恨歌》,扬贵妃在日本家喻户晓。
那么在日本人眼里的杨贵妃形象是怎样的呢?一、日本民间传说中的杨贵妃杨贵妃是中国唐朝时代唐玄宗皇帝的妃子,天生丽质,被称为是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她的故事,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
说的是杨贵妃由于她的倾国倾城之美貌,得到唐玄宗皇帝的专宠,皇帝终日沉湎于作乐玩耍不思朝政,以致引起“安史之乱”,唐朝也因此而由盛转衰。
在中国的史书记载中,安史之乱时,杨贵妃已在马嵬驿馆被缢死。
唐朝时期中日两国来往频繁,这个时期也是日本在努力学习中国文化的时期,中国文化在日本有着压倒性的影响,唐诗在日本大放异彩,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诗更是深受欢迎,是日本贵族争想传诵的作品,白居易根据玄宗皇帝与杨贵妃的故事而写成的著名的长诗《长恨歌》在日本更是影响广泛,也是由于这首《长恨歌》,杨贵妃同样也是家喻户晓的―个人物。
杨贵妃死后,民间中有关杨贵妃的死有着各种各样的传说,最为有名的应该是缘于自居易的《长恨歌》里的一句诗“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而认为杨贵妃当时并没死于马嵬驿,而是到了蓬莱仙岛。
这个蓬莱仙岛到底是哪里呢?在中国它通常被解读成是个浪漫主义的描写方式,指的是理想中的不老不死的仙境。
但是在日本,蓬莱常被看作是日本本土。
直至今日,在日本的民间和学术界仍有这样一种看法:安史之乱时,在马嵬驿被缢死的,乃是一个侍女,而杨贵妃则逃亡至日本,最后在日本死去。
早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著名“红学家”俞平泊先生在《长恨歌》和《长恨歌传》的质疑等文章中也曾指出,杨贵妃可能并没有死在马嵬坡,而是去了日本定居。
在日本的民间,关于杨贵妃在日本的传说很多,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1、杨贵妃之乡的传说日本的山口县长门市油谷町以“杨贵妃之乡”而闻名,那里有个叫做二尊院的寺院,院里有尊杨贵妃像,院中留存着两本古书,书中记载着―个有关杨贵妃漂流到日本的传说:“相传在日本的奈良朝,中国唐朝天宝15年(756年)7月的一天,有一只空舻舟漂流到向津具半岛海湾西侧的唐渡口,舟上躺着一位绝色女子,在旁的仕女流着泪说:“这位是唐朝天子玄宗皇帝的爱妃杨贵妃,因为安禄山的反叛而被处死,但是侍卫队队长不忍心看到皇帝哀伤,而秘密地将她救下,并造了这只空舻舟让其逃生,故此漂流到此。
杨贵妃逃到日本去了吗 杨贵妃不仅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更是千百年来永恒的艺术形象。
杨贵妃的跨世纪情缘 不可否认,日本文化曾受到盛唐文明极大的影响。
当时,一批批遣唐使来到 唐朝的都城长安,在这座当时堪称世界最为繁荣富庶的城市,他们不断学习、吸 收着华夏文化。
随着交流的不断深入,日本不仅在科学技术、政治制度等方面有 所借鉴,更在茶道、饮食、诗歌 、舞蹈等文化艺术领域汲取营养。
杨贵妃的美名也由此传入日本。
日本至今对杨贵妃在马嵬坡兵变后的结局有着一个美丽的传说。
据说, 杨贵 妃在马嵬坡并没有自缢,而是被日本使节救了出来,并在遣唐使的帮助之下,顺 利东渡扶桑,在如今的奈良县定居下来,并向日本人民传授舞蹈、音乐艺术直至 去世。
奈良县至今仍保存着“杨贵妃墓”,并建庙供奉。
而庙内的神 像、 金刚力士等造型也与当时日本庙宇内神像雕塑风格很不相同, 更像今天的洛 阳龙门石窟的菩萨造像,有着浓重的盛唐风韵。
此外,在奈良县还有一尊用汉白 玉塑成的杨贵妃雕像,长期供当地居民祭祀。
杨贵妃在日本的影响还有很多,颇为出名的日本舞曾受到唐舞很大的影响, 据说这其中有杨贵妃很大的功劳。
早在天宝初年, 杨贵妃就是极具盛名的舞蹈艺 术家,一曲《霓裳羽衣舞》更令无数后人遐想追慕不已。
此外,日文中“ 山口”发音的起始便是“yang”,而山口县至今仍有许多当地 人自称是杨贵妃的后代, 就连风华绝代的“古典美人”、 著名影星山 口百惠小姐, 也以“杨妃后裔”为豪。
由此也可见日本人民对于杨贵 妃的深厚感情。
对于杨贵妃题材的文学 艺术作品,日本人也有着特殊的感情,《长恨歌 》在其创作不久之后就迅速流传至日本,堪称家喻户晓。
而日本本土的艺术 形式中也不乏杨贵妃题材的作品,不仅有能乐《杨贵妃》,歌舞伎、诗歌、小说 乃至绘画都有相当篇幅描写了日本人对于这位大唐贵妃的想象与感情。
日本人心目中的“中国美女”是谁作者:来源:《海外星云》2017年第22期日本人喜欢使用“三大〇〇”这个说法。
在某个领域之中,列举有代表性的三个事物,就称之为世界三大〇〇、日本三大〇〇等等。
其中很多说法起源于日本,尤其有名的是“世界三大美女”。
所谓世界三大美女指的是“克娄巴特拉”、“ 海伦”以及“杨贵妃”。
克娄巴特拉指的是不言自明的埃及女王,哲学家帕斯卡曾说,“克娄巴特拉鼻子不那么高,历史将会改变”,这个说法很有名。
海伦是特洛伊传说中受到众多男性的喜爱、导致特洛伊战争的美女,杨贵妃或许就无需说明了。
顺便说一下,在日本,世界三大美女的构成稍有不同,将“克娄巴特拉”、“杨贵妃”以及平安时代的和歌作家“小野小町”三人称为世界三大美女。
如果中国的美女首推杨贵妃,那么日本的美女就是小野小町。
在日本提到“小町娘”,就是指美女。
还存在将一个地区最漂亮的美女称为“〇〇小町”的说法。
就像这样,对于日本人来说,小野小町是代表日本历史的美女,但在将目光转向全世界之际,明显更加著名的美女则是克娄巴特拉和杨贵妃。
尤其是杨贵妃,称得上日本人心目中的中国美女的代表。
在中国,提到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和“杨贵妃”很有名,但在日本,除杨贵妃以外的三个人几乎不为人知。
说到中国美女,基本就是杨贵妃。
在日本,荔枝要从中国进口。
冷冻荔枝很贵,而新鲜荔枝更加昂贵。
但是,作为“杨贵妃爱吃的水果”倍受欢迎。
仅仅是由于杨贵妃爱吃,就产生了有助于美容这种说法,被视为“美的果实”。
玄宗皇帝为了实现杨贵妃想吃荔枝这个希望,利用八日八夜将荔枝从中国南方运到唐都城长安,跨越了数千里的距离,这种轶闻在日本也广为人知。
以荔枝制成的利口酒为基础的鸡尾酒“杨贵妃”也很有名。
此外,荔枝味的软饮料也很受欢迎。
如果日本人到中国旅行,代表性路线就是北京-上海-西安。
在西安肯定去的是华清宫,在《长恨歌》中、因杨贵妃曾经沐浴而闻名的“华清池”是不可或缺的旅游胜地。
1955年,日本电影《杨贵妃》,乾隆版的李隆基,爱洗浴的
杨玉环
1955年,电影《杨贵妃》在日本上映,好评如潮,获得了每日电影奖特别奖,以及第1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的提名。
这部电影从导演到编剧到演员,清一色是日本人。
导演沟口健二,九年前,正是他大胆突破,在一部电影中,把女主演的裸背暴露给了日本观众,开创了战后日本电影史的新时代。
《杨贵妃》作为沟口健二拍摄的第一部彩色电影,仍然启用上次的露背女主京町子,考虑到贵妃娘娘酷爱沐浴的好习惯,日本观众没有理由不保持好奇。
比200年后的后主李煜还文艺范、比1000年后的乾隆更爱微服私访的唐明皇见了乡下姑娘玉环连眼皮都懒得睁一下,直到柴火妞儿弹起了心爱的土琵琶,才如梦初醒:“我有点喜欢你了。
”还得像刘强东一样撇清,“可是我喜欢的不是她的外表。
是她的心。
”
九年前的独门绝技裸背再次大量出现,被无情的电影审查官几乎全部切掉,留着也没有什么用,考虑到自己已经被审查官盯上,全是用的替身。
杨贵妃在日本影响力巨大,这跟白居易在日本混得开也很有关系,岛国百姓纷纷传言贵妃老人家根本没有死在马嵬坡,而是东渡扶桑,在山口县久津落了户,山口百惠接受采访时就说自己是老杨家的后代。
豆瓣对该版本电影居然也有打分,6.1,考虑到拍摄的年代,不低。
杨贵妃深受日本人喜爱被供奉为热田大明神杨贵妃在中国是“红颜祸水”,在日本却颇有人缘,日本NHK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古濑绘理称自己是“日本的杨贵妃”,影星山口百惠也曾郑重声明自己是杨贵妃的后裔。
上世纪20年代,著名“红学家”俞平伯先生在《长恨歌》的评论文章中就指出,杨贵妃可能并没死在马嵬坡,而是去了日本定居。
日本人和俞平伯一样,可能也是受了《长恨歌》的暗示:所谓“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这些诗句是指马嵬事变一年后,玄宗回朝改葬,却发现杨妃活不见人,死不见尸;说杨妃既未升天堂,也未下地狱,而是隐居在人世间的“海上仙山”----日本的皇宫里。
传说杨贵妃一行人被日本遣唐使救走,在濑户内海的一处港口登陆,因为那时的日本皇家一切都是仿拟唐朝,对唐朝贵妃的到来,自然是热烈欢迎、礼遇有加。
杨贵妃到达日本后,受到当时的孝谦女天皇的接见,安排居住在奈良附近的和歌山上。
日本都城迁平安京(京都)时她又随至京都,后病逝于京都。
此外,还有另外一个版本,杨贵妃在安史之乱的形势逼迫之下,无奈乘坐“空舻舟”飘往大海,经过漫长时日听天由命地漂泊至日本山口县一个叫做“久津”的渔村的“唐渡口”,杨贵妃在海上染病,上岸不久便香销玉殒。
村人合力将她葬于隔山望海的地方,这里有她的墓碑和雕像,这个版本考证了山口百惠不是杨贵妃的后裔,最多是同去的杨国忠之孙杨欢的后人。
日本文学对杨贵妃也很关注,除《源氏物语》、《溪岚拾叶集》里提到杨贵妃外,近代的《今昔物语》等书中以杨贵妃为题材的故事也是不计其数。
在日本的传统剧目里,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更是经典剧目。
14世纪中叶由著名作家金春禅竹创作的日本“能乐”《杨贵妃》上演至今。
李隆基和杨贵妃这一帝妃之恋的悲剧故事非常适合这些剧目的“物哀”与“幽玄”的要求,从而深受日本人的喜爱。
在这些林林总总中可以看出,日本人传颂的是杨贵妃的“天生丽质”和她的“霓裳羽衣舞”,以及和她有关的爱情故事。
山口:杨贵妃雕像在日本眺望故国出国店铺()为中国留学生提供海外新闻:《杨贵妃雕像在日本眺望故国》05月23日报道。
从饱受争议的电视剧《杨贵妃秘史》,到汇集中日韩三国元素、未拍先热的电影《杨贵妃》,“杨玉环”无疑是近年来大小银幕上最忙的名人之一。
身为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杨贵妃,不仅在日韩享有广泛知名度,甚至在日本的山口县还有一处墓地。
记者近日走进这座被日本人称为“杨贵妃故里”的海边小城,实地探访了传说中的“贵妃墓园”。
山口县,传说中的贵妃避难地山口县是日本最西端的城市,濒临日本海,和中国隔海相望,距离朝鲜半岛也不远。
日本民间一直流传一种说法,认为杨贵妃在安史之乱时虽被赐死,但实际死去的是她的侍女,杨贵妃本人则从高句丽坐船逃到日本山口县。
从山口县的地理位置来看,倒与这一野史传说有呼应之处。
山口县政府发行的观光地图上,还将杨玉环墓所在的地区标为“杨贵妃故里”。
乘坐新干线到达山口县后,记者又换乘汽车来到长门市大津郡油谷町,在当地名为“久津”的海边小村找到日本知名寺院———二尊院。
杨贵妃的墓就在这座寺院内。
二尊院位于海边一座小山包上,环境清幽雅致。
步入寺院大门,一尊白色贵妃雕像立刻出现在眼前。
这尊雕像与记者在陕西省马嵬坡看到的那尊贵妃雕像十分相似。
据寺内人员介绍,为纪念38岁时离世的杨贵妃,山口县于1993年专门仿造了这座高3.8米的雕像。
杨贵妃墓碑面西眺望中国贵妃雕像后方的墓群是古代从朝鲜半岛和中国漂流至山口县的人们的安葬地。
在最前方用石块层叠垒砌的台子上,有3个被称为“五轮塔”的花岗岩墓碑。
中间最大的那个是杨贵妃的墓碑,边上则是两个侍女的。
贵妃墓前摆放有鲜花,看上去刚刚有人祭拜过。
五轮塔在日本古代一般都是朝南摆放,但杨贵妃的五轮塔却是眺望西方,因为那里是中国的方向。
在二尊院中保存有两本200多年前的古书,由第55代住持惠学和尚编撰完成,一本叫《二尊院由来书》,另一本叫《杨贵妃传》。
按照民间传说,杨玉环落难到山口县后不久便病逝。
日本传统戏剧中的杨贵妃作者:姜斯轶来源:《艺海》2011年第02期摘要:杨贵妃是中日传统戏剧的共有人物,在两国戏剧中都有重要地位与意义。
两国文化的异同之处,尤其是相异之处,在杨贵妃这一共有人物的身上体现得较为充分。
本文对日本传统戏剧形式中杨贵妃形象的演进脉络进行简略梳理,并扼要分析其诞生演变的文化土壤,也试图通过这样的分析,从一个侧面观照中日传统文化精神各自内涵之一斑。
关键词:日本传统戏剧杨贵妃题材流变能歌舞伎杨贵妃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特殊人物,她的美貌、才华,与盛世帝王的情感生活,以及其命运本身的戏剧性,让这个仅仅拥有38年寿命的女人在身后被无数次评论、演绎。
日本人对于杨贵妃显然有所偏爱,以致贵妃东渡日本的传说为人所传颂,后世中日学界亦不乏据《长恨歌》及其他史料论证此传说者。
杨贵妃在日本家喻户晓,甚至在神道谱系中也占一席之地。
日本不少文学作品也多次提到杨贵妃,戏剧作品中也有杨贵妃出场,杨氏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杨贵妃在日本传统戏剧剧目中出现的次数不多,但却有极大的特色,且形象流变的轨迹自成一脉,大体上可以分为“能乐中的杨贵妃”与“歌舞伎中的杨贵妃”两个系统。
一、“杨贵妃”故事在能中的类别日本传统戏剧的主要形式,乃是成熟于室町幕府时期(1336-1573)的“能”与“狂言”,以及后来在江户时期(1603-1867)发展成熟的歌舞伎。
能与狂言,都脱胎自“猿乐”。
周作人论述其产生的过程为:“据说猿乐这名字乃是散乐的传讹,原是隋唐时代从中国传过去的杂剧,内容包括音乐歌舞,扮演杂耍各项花样,加上日本固有的音曲。
这些歌舞杂耍音曲,在民间本来流行着。
这时候大概又受到中国元曲若干的影响,便结合起来,造出一种特殊的东西。
这最初叫做‘猿乐之能’,能便是技能。
后来改称为‘能乐’,那脚本即是谣曲。
谣曲是悲剧,其中又反映着佛教思想,所以它只取了猿乐中比较严肃的一部分。
”(周启明.日本狂言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1.)能的传统剧目有多种分类方法,如按照剧中主角的类别划分,则大体为“神、男、女、狂、鬼”几类,按故事的时空关系可划分为“梦幻能”与“现实能”,还有按照故事来源出典即所谓“本事”划分的方法,其中来源于中国题材的能被称为“唐事能”。
杨贵妃的死亡之谜,日本人说杨贵妃逃到了日本本文导读:在安禄山发动叛乱后,疏于战事多年的唐王朝内部迅速崩溃,安禄山兵锋直指唐王朝的核心——长安,唐玄宗被迫撤离,在前往四川,途经马嵬坡的时候,以陈玄礼为首的随驾禁军军士,一致要求处死杨国忠跟杨贵妃,随即哗变,乱刀杀死了杨国忠。
唐玄宗言国忠乱朝当诛,然贵妃无罪,本欲赦免,无奈禁军士兵皆认为贵妃乃祸国红颜,安史之乱乃因贵妃而起,不诛难慰军心、难振士气,继续包围皇帝。
唐玄宗接受高力士的劝言,为求自保,不得已之下,赐死了杨贵妃。
最终杨贵妃被赐白绫一条,缢死在佛堂的梨树下,时年三十八岁。
但是唐玄宗在安史之乱平定后回宫,曾派人去寻找杨贵妃的遗体,但未寻得。
这就留给了后人很多的遐想空间,各种猜测也都纷纷出现;而一直仰慕唐朝文化的日本,也站了出来,提出了更为离奇的说法,说其实马嵬坡死的只是杨贵妃的一个替身,真正的杨贵妃早就在高力士的安排下离开了,为防止露馅,在离开马嵬坡之后,高力士又偷偷回去把替身处理掉了。
那真正的杨贵妃去哪了呢?按照这个说法,杨贵妃是在日本遣唐使的掩护下,一路南逃,最后从江苏的扬州市扬帆出海,漂流到了日本的山口县。
为此,日本学者们还特地拿出了相关的证据,那就是日本长门市油谷町的杨贵妃墓;油谷町有一个美丽的海湾,就叫“油谷湾”,油谷湾的高坡上,有一个寺院,叫“二尊院”,杨贵妃的墓就在这一个寺院里。
寺院里有一尊杨贵妃的汉白玉雕像,1993年,油谷町政府出资请中国西安美术学院用汉白玉专门雕塑的,与马嵬坡的杨贵妃像大小相同,在西安雕刻完成后,千里迢迢运到日本。
但是日本的这一尊杨贵妃雕像,要比马嵬坡的雕像瘦一点,可能是日本人不太喜欢胖美人的缘故。
杨贵妃墓在日本已经是省级保护文物,同时还被赋予了“守护女性”,帮助不孕女性“安全生育”的求子功能,还有帮助年轻人找对象结良缘。
80年代日本著名歌手山口百惠就曾经说过自己是杨贵妃的后代。
在杨贵妃墓不远的地方,还有一个渡口,叫“唐渡口”,顾名思义,就是唐朝杨贵妃上岸的地方。
中日文化中的杨贵妃形象
杨微
【期刊名称】《美化生活》
【年(卷),期】2022()11
【摘要】作为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杨贵妃,与生俱来就有倾国倾城的美貌,而她在马嵬坡前化作黏土,结束了38年短暂的人生。
杨贵妃在中国和日本都有很大的影响力,那么杨贵妃的角色在中国和日本是如何演变的,为什么会有很大的影响力呢?在中国文化中,历史文献、文学、电影、电视中都有大量杨贵妃的形象。
日本文化中也出现过很多杨贵妃形象。
杨贵妃是中国唐代皇帝妃子,宫廷音乐家、舞蹈家,是中国四大美人之一。
关于杨贵妃的传说和坟墓,现在在日本各地还有很多。
本文将在跨文化的语境中,分别纵向、横向比较杨贵妃在文学和电影中的形象,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中国历史和文学中的形象,探讨中日文化的兼容性和吸收性,分析杨贵妃形象的变迁。
【总页数】3页(P0108-0110)
【作者】杨微
【作者单位】华北理工大学研究生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0
【相关文献】
1."乱世佳人"与"佳人乱世"--郝思嘉与杨贵妃形象的文化解读
2.中西文化对照下的东方美与西方美——杨贵妃与埃及女王的形象比较
3.中日文化语境中的杨贵妃故事叙述比较——兼论日本对中国古代文学接受的民族性
4.同根文化在不同土壤的不同蜕变
——对比中日传统剧目中的"两位杨贵妃"5.《杨贵妃传》和《长生殿》中的杨贵妃形象比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日本人眼里的杨贵妃形象因为一首长诗《长恨歌》,扬贵妃在日本家喻户晓。
那么在日本人眼里的杨贵妃形象是怎样的呢?一、日本民间传说中的杨贵妃杨贵妃是中国唐朝时代唐玄宗皇帝的妃子,天生丽质,被称为是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她的故事,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
说的是杨贵妃由于她的倾国倾城之美貌,得到唐玄宗皇帝的专宠,皇帝终日沉湎于作乐玩耍不思朝政,以致引起&dquo;安史之乱”,唐朝也因此而由盛转衰。
在中国的史书记载中,安史之乱时,杨贵妃已在马嵬驿馆被缢死。
唐朝时期中日两国来往频繁,这个时期也是日本在努力学习中国文化的时期,中国文化在日本有着压倒性的影响,唐诗在日本大放异彩,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诗更是深受欢迎,是日本贵族争想传诵的作品,白居易根据玄宗皇帝与杨贵妃的故事而写成的著名的长诗《长恨歌》在日本更是影响广泛,也是由于这首《长恨歌》,杨贵妃同样也是家喻户晓的一个人物。
杨贵妃死后,民间中有关杨贵妃的死有着各种各样的传说,最为有名的应该是缘于自居易的《长恨歌》里的一句诗&dquo;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而认为杨贵妃当时并没死于马嵬驿,而是到了蓬莱仙岛。
这个蓬莱仙岛到底是哪里呢?在中国它通常被解读成是个浪漫主义的描写方式,指的是理想中的不老不死的仙境。
但是在日本,蓬莱常被看作是日本本土。
直至今日,在日本的民间和学术界仍有这样一种看法:安史之乱时,在马嵬驿被缢死的,乃是一个侍女,而杨贵妃则逃亡至日本,最后在日本死去。
早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著名“红学家”俞平泊先生在《长恨歌》和《长恨歌传》的质疑等文章中也曾指出,杨贵妃可能并没有死在马嵬坡,而是去了日本定居。
在日本的民间,关于杨贵妃在日本的传说很多,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1、杨贵妃之乡的传说日本的山口县长门市油谷町以&dquo;杨贵妃之乡”而闻名,那里有个叫做二尊院的寺院,院里有尊杨贵妃像,院中留存着两本古书,书中记载着―个有关杨贵妃漂流到日本的传说:“ 相传在日本的奈良朝,中国唐朝天宝15 年(756 年)7 月的一天,有一只空舻舟漂流到向津具半岛海湾西侧的唐渡口,舟上躺着一位绝色女子,在旁的仕女流着泪说:“ 这位是唐朝天子玄宗皇帝的爱妃杨贵妃,因为安禄山的反叛而被处死,但是侍卫队队长不忍心看到皇帝哀伤,而秘密地将她救下,并造了这只空舻舟让其逃生,故此漂流到此。
” 村里人把奄奄一息的杨贵妃救下,殷勤地看护起来,不过,没过多久,贵妃就没了气息。
村里人特意把她葬在能看得见大海的面西的久津的山丘上。
这就是今天在二尊院内的相传为杨贵妃墓的五轮塔。
后来,人们相传说“ 参拜杨贵妃墓愿望就会达成” ,来参拜的人很多。
据传,另一方面,玄宗皇帝因为难舍对杨贵妃的爱恋,终日闷闷不乐,悲伤不已,一天,皇帝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杨贵妃对他说:“ 我已漂流到了日本,这里的人对我很好,但是我因为身体已很虚弱,所以已不在人世。
虽然与您天地相隔,但我相信终有一在能与您相逢。
”根据梦中杨贵妃所言,玄宗皇帝命令白马将军陈安拿着秘藏的两尊灵佛:阿弥陀佛和释迦如来佛,另有一尊十三层高的大宝塔前往日本拜祭杨贵妃的亡灵。
到达日本的陈安,各地探访,却没能找到杨贵妃的漂流地,只好把佛像和塔寄存于京都的清凉寺,而回了国。
不久,来清凉寺参拜佛像的人日渐增多。
而此时,朝廷也探知杨贵妃的墓在长门久津的天请寺,于是命人把两尊佛像移至天请寺。
但是,可能是因为两佛像很灵验,所以清凉寺不愿放手,而是恳请朝廷将它们留在清凉寺内。
为难的朝廷只好命令有名的佛像雕刻工匠天照春日再造了两尊一模一样的佛像,分开两寺各供两尊。
因为阿弥陀佛和释迦如来佛都是(佛教的)正尊佛,这也是久津“ 二尊院” 名称的由来。
”——译自:《畏朗市(旧・油谷町)①公式木一厶^一、丿》2、名古屋热田神宫热田大明神的传说(1)《溪岚拾叶集》中的传说《溪岚拾叶集》是十四世纪日本的天台宗僧人光宗的著作,本书通过收录与比睿山上天台宗有关的故事传说等,并加入自己的思想以及其它学说整理而成,书中不仅包含有佛教教义,大量故事传说,还有和歌等,堪称是中世思想、文学、历史的一大资料库,也被称为是天台宗的百科全书。
书中收录有日本名古屋热田神社的传说,对于杨贵妃的传说,书中有这样的记录:“ 唐朝玄宗皇帝和杨贵妃一起到达蓬莱宫。
那蓬莱宫就是我国现今的热田大明神。
蓬莱宫就是热田神社。
杨贵妃就是热田大明神。
”(原文:&Idquo;唐①玄宗皇帝、贵妃七七哲七蓬莱宫七至乞①蓬莱宫处我力、国①今①熟田明神是肚© ”蓬莱宫处熟田①社二指肚9。
贵妃处热田明神二指肚© ”)(2)《神社纪行・热田神宫》中的传说在日本“ 日本学习研究社” 出版的《神社纪行一热田神官》一书中,有这样关于名古屋热田神宫热田大神的神话传说:“ 在中国的唐朝时代,当时的玄宗皇帝想要攻打大和国(现日本),得知此事而忧虑的日本最高天神天照大神便秘令热田大神前往唐朝,化身为绝世美人杨贵妃,成为宠妃,用她的美貌迷惑了玄宗皇帝,最终令玄宗皇帝不思朝政,放弃了攻打大和国,而达到目的救了大和国的热田大神,在杨贵妃肉身在马嵬坡被处死的时候,灵魂则飞回了热田。
”(3)《曾我物语》中关于玄宗皇帝和杨贵妃的传说《曾我物证语》是根据日本镰仓时代发生的曾我兄弟复仇的故事而写成的历史小说,完成于日本南北朝时代,是日本有名的三大复仇故事之一,深受民众喜爱。
在这部小说的卷二的部分,出现“ 玄宗皇帝之事” 这样的一部分插话内容:“ 玄宗皇帝自杨贵妃死后,思念不已,命方士寻找杨贵妃的灵魂所在。
方士通过法术探知在蓬莱宫中有个杨太真,遂上前叩问,等玉妃出来,一看那就是杨贵妃。
玉妃把一支发簪让方士带给皇帝,方士认为不足为据,玉妃便说:“ 天宝十四年七月七日曾与帝同誓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
方士遂回奏皇帝,而玉妃则坐上飞车,直落至我朝(指日本国)的尾张国,现身为八明神。
(原来)那杨贵妃就是热田明神。
蓬莱宫就是这里(热田神宫)。
”在日本,还有很多与杨贵妃有关的一些传说散落于各个地方,可见杨贵妃在日本不仅是家喻户晓,更是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和尊崇。
二、日本文学作品中的杨贵妃除了在民间中广泛流传的有关杨贵妃的传说之外,在日本的文学作品中提到或以杨贵妃为题材的故事也是多不胜数,象《今昔物语》、《平家物语》、《十训抄》、《唐物语》等日本文学史上出名的作品中,都提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其中给日本人精神生活影响最大的是小说《源氏物语》和能剧《杨贵妃》。
1、《源氏物语》《源氏物语》是日本的一部古典文学名著,是日本女作家紫式部的畏篇小,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小说,代表东亚(尤其指日本)古典文学的高峰,对于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一般认为,日本的《源氏物语》是根据中国唐朝诗人自居易的长诗《长恨歌》而写成,或者说是受《长恨歌》巨大影响而写成的,书中多处引用《长恨歌》中有关唐玄宗皇帝和杨贵妃的爱情的故事。
例如在《桐壶》卷中,写到被皇帝专宠的更农时有如下这样的描写:“ 背地里议论说:唐朝就有因为专宠杨家女而酿成大乱的事。
甚至(有人)说:现在这个女人就是天下的祸害。
也许有那么一天,马嵬坡(的悲剧)会重现也不一定。
”又例如,写到桐壶更衣死后,对(桐壶)帝的悲伤,也有这样的描写:“ 最近(桐壶)帝常常在看亭子院所画的,伊势及贯之等诗人题了诗的,以玄宗皇帝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题材的白乐天的《长恨歌》画卷,此外,就是阅读那些日本文学上的或是中国的与恋人分别的悲伤故事。
”还有对更衣的容貌描写:“ 画卷上的杨贵妃,不管是出自多么有名的画匠,其在画里的样子也是有所局限,表现不出其绝色的容貌。
太液池的莲花也好,未央宫的柳影也好也许与她相似,唐朝服装也许华丽不凡,但是更衣的柔美娇艳与这些相比,则是无论什么样的花色什么样的鸟声也好都无法比拟的世上最好的(人)。
两人常常用‘ 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这样的诗句来发誓要永远相爱,但是命运却让两人提早生离死别。
” 在《源氏物语》这部小说里,作者把受到桐壶皇帝专宠的更衣比作杨贵妃,更衣所生的儿子源氏则爱上了酷似其母亲更衣的自己的后母藤壶,做出不伦之事,源氏后来又爱上与藤壶相似的养女紫姬。
由于受到自居易《长恨歌》的影响,作品中着重描写的更衣、藤壶及紫姬她们都有着杨贵妃般的美貌,但是比起中国人所熟悉的杨贵妃多了多情、温顺和忍耐的性格,成了作者以及许多日本人心目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2、能剧《杨贵妃》日本能剧作家金春禅竹的作品《杨贵妃》讲的是杨贵妃死后的事情,唐玄宗皇帝无法断绝对因为卷入安禄山之乱而被处死了的杨贵妃的思念,遂命方士探寻杨贵妃的灵魂所在。
方士在仙界的蓬莱官见到杨贵妃。
杨贵妃流着眼泪,带着爱恋讲起7 月7 日七夕节时与帝的誓言:“ 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更跳起帝喜爱的舞曲&dquo;霓裳羽衣”,哀伤地目送着方士回到帝的身边,而自己则独自一人留在了寂寞的仙界。
“ 唐玄宗无法忘却被处死的杨贵妃,遂让懂仙术的方士四处探寻杨贵妃的灵魂所在。
终于方士发现了在太真殿上正在追思往昔的杨贵妃,为了要向皇帝禀报,方士求贵妃给样信物作为见了面的证据。
杨贵妃于是把插在头上的玉簪递给方士,跳起舞蹈,说出和玄宗帝的欢乐回忆中的秘密(注:指七月七日在长生殿上与玄宗帝相约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誓言),然后,凄楚地目送着要回到帝身边的方士。
”能剧《杨贵妃》通过日本人非常喜欢的能剧舞台,表演出极尽的幽玄之美,深深地感动了千千万万的日本人,杨贵妃的绝世之美,她与玄宗皇帝的凄美爱情故事也深深地烙在日本人的心中。
三、日本人心目中的杨贵妃形象在中国人的眼里,杨贵妃虽然是个绝色美人,也有着不凡的音乐舞蹈才能,但是因为她与唐朝的衰落紧紧相连,所以中国人眼里的杨贵妃更多的是代表着倾国的红颜祸水,更多的是承担着世人的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