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4.90 MB
- 文档页数:50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16例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脑内与脑外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表现及诊断价值。
材料和方法:搜集16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 影像资料进行分析,mri检查16例,ct检查10例,其中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14例,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2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
结果: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可位于脑内任何部位,单发病灶多见,无明显占位效应,周围无或轻度水肿。
ct检查的全部病例呈稍高及混杂密度影14例,增强扫描大都无强化;mri检查t2wi表现为”桑葚状”混杂高信号,周围有云絮状低信号环,增强后病灶仅少数轻度强化。
脑外型病灶位于中颅窝鞍旁,mri呈类似哑铃形或类圆形较均匀的稍长t1明显长t2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强化。
结论:脑内与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mri优于ct 像,特别是mri的t2wi像有助于明确诊断。
【关键词】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t和mri;分析【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324-01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属脑血管畸形中较少见的一种,占颅内血管畸形6-15%,发病率仅次于颅内动静脉畸形;分脑内和脑外型,以脑内型多见。
脑外型以鞍区多见,术前易与鞍旁其它病变混淆。
随着ct和mri的普及,术前诊断已成为可能。
我们收集近年来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16例资料,发现其影像学表现很有特点,可以在术前准确诊断,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本组16例,男6例女10例,年龄20-63岁,平均年龄40岁,主要临床症状为头痛、复视、眼睑下垂、癫痫发作等,ct检查10例,其中平扫3例,平扫加增强7例;采用西门子emtion duo 双排螺旋ct机,横断位常规扫描,发现病灶后2mm薄层扫描,对比剂采用优维显,剂量1.5mm/kg;16例均行mri检查,平扫加增强4例;mri检查使用ge signal1.5t磁共振扫描仪。
106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3月 第4卷第6期判断患者的肩锁关节脱位情况,有助于临床准确评估患者病情,从而及时给予有效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1]李慧斌.MR影像诊断技术在肩锁关节脱位诊断中的应用及其临床意义研究[J].浙江创伤外科,2019,24(05):1037-1039. [2]张雷,赵健,李友学,等.外伤性肩锁关节及胸锁关节脱位的超声诊断价值[J].河北医药,2018,40(24):3811-3813.[3]马跃,叶兵.X线、CT和MRI影像诊断技术在肩锁关节脱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名医,2018(08):101+159.[4]张顺玉.X线与CT检查在肩锁关节脱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18):133-134.[5]黄敏钊.X线、CT及MRI检查对肩锁关节脱位的诊断价值[J].医疗装备,2018,31(10):25-26.作者简介:蒋章坚(1976.4-),男,汉族,广西玉林市人,本科,主治医师,玉林市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放射科影像诊断工作.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动静脉畸形均为脑血管先天性发育畸形,发病较为隐匿,随着影像检查技术的发展,检出率显著增高,但是常规的检查容易产生误诊,而采用三维梯度回波磁敏感成像技术,可对一些具有不典型表现和无阳性表现的海绵状血管瘤和动脉畸形病灶进行检测,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e,SWI)是一种利用人体组织中血液以及铁含量的磁敏感差异生成图像,具有很高的分辨率,对不同组织可进行高分辨率的回波扫描[1]。
本文就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SWI)应用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和动静脉畸中的诊断价值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及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4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8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以及20例动静脉畸形患者参与本次研究。
海绵状血管瘤常规MRI和SWI影像对比分析张云平;罗军德【摘要】目的对比分析海绵状血管瘤(CCM)常规MRI和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的影像学特点,提高对CCM的影像学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8月~2012年8月我院诊断的CCM患者23例病例资料,采用Siemens Tim Tro3.0T超导磁共振系统进行扫描,分别从CCM的形态学表现、CCM出血表现及钙化方面,对比分析MRI和SWI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23例中,常规MRI发现病灶22个,表现为"桑葚"状或"爆米花"样高、低混杂信号;发现钙化灶5个,出血灶13个.SWI发现病灶60个,其中钙化灶28个,出血灶32个,35个表现为完全低信号,47个可见"铁环征",此外SWI还能显示CCM另一特征:周围引流小静脉.结论常规MRI+SWI是诊断CCM首选方法,能较好地反映其病理学特点,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有力依据.【期刊名称】《西南国防医药》【年(卷),期】2014(024)001【总页数】3页(P56-58)【关键词】海绵状血管瘤;磁共振成像;磁敏感加权成像;钙化【作者】张云平;罗军德【作者单位】661600,云南,开远,解放军59医院医学影像科;661600,云南,开远,解放军59医院医学影像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81海绵状血管瘤(CCM)是一种相对常见的脑部先天性血管畸形,以钙化、反复微出血为特征,发生率仅次于脑动静脉畸形(AVM)。
CCM的诊断并不困难,但是何种检查方法能更好地显示CCM的病理学特点,作出准确的诊断,且判断其大小、数目、是否合并其他畸形等,是临床医生面临的问题[1]。
然而常规MRI容易漏诊,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是一种利用不同组织间磁敏感性的差异产生图像对比的新技术,它对血液代谢物、静脉结构及铁质沉积的显示非常敏感,对比二者优劣势,可提高对CCM影像学认识,为临床提供诊断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