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的“洞穴隐喻”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6
柏拉图的洞穴寓言:大开眼界的古代版《黑客帝国》柏拉图(希腊语:。
Πλ?των,公元前427年至公元前347年)是雅典的一位希腊哲学家,他被公认为是西方文明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
感谢柏拉图,他是我们得知有关于苏格拉底的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
柏拉图创立了第一个机构:学院。
亚里士多德是该学院的学生之一。
柏拉图最著名的作品《理想国》(Thet Republic),在这本书中,他写了一篇关于一个理想社会的乌托邦式形象将由哲学家们来运作。
柏拉图身故后,其许多思想的发展在历史上留下了永恒的印记。
他是现代西方社会发展历程中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柏拉图的洞穴寓言柏拉图曾经说明了他与他所谓的洞穴寓言的知识,这知识理论出现在他所著作的《理想国》一书里的第七卷。
这是一个相当生动的重要的例子。
柏拉图要我们想象:有这么一个洞穴,洞穴中有一群人,他们的的身子被炼着,因此他们无法转向,都只能面向着洞穴的内壁。
因为这些链子,他们无法看见身旁的每一个人,亦无法看见位于其身后的洞穴口。
洞穴里的唯一的光线来源是来自一个营火。
有一道遮蔽物挡在这群人与营火之间,在遮蔽物的后面,有着其他人正着手忙于自己的事。
而有些人正走过这道遮蔽物,在他们身上带着由石头或木头等制作而成的人类和动物的雕像。
因为有了营火,那些被炼着的人可以在一片空白的墙壁上看到他们自己的影子和遮蔽物后面正在忙碌的其他人的影子。
当遮蔽物后的人们走动的时候,有些人是彼此交谈,而其他人则是沉默不语。
在山洞里的回音配合着在那面空白墙上舞动的影子,对这些被练住的人来说,这些影子彷佛是真实存在且正在交谈着。
除了谈论这些影子之外,他们无事可做,这些被炼着的人试图去猜想:哪一个影子会接着经过,以什么样的顺序经过;那些最善于猜中的人会被其他人冠予荣誉并比其他人得到更多的赞赏。
柏拉图用这样的隐喻来比较了我们与那些被炼在洞穴里的人。
他指出藉由了观看壁上的影子,我们相信且认为我们眼所见的即为真实。
洞穴隐喻对现代教育的启示洞穴隐喻是柏拉图著作《理想国》中最著名的段落,柏拉图对人类的处境,尤其是人类的认识加以形象的描述,并把它们同整个现实联系在一起。
柏拉图著作中最著名的段落,就是《理想国》中的洞穴隐喻。
从此,柏拉图对人类的处境,尤其是人类的认识加以形象的描述,并把它们同整个现实联系在一起。
他说,设想有这样一个大洞,通过一个长长的通道与外部世界相连,整个通道能够挡住任何阳光进入洞内。
一组囚徒背对着出口,面向远处的墙壁。
他们的四肢被套上了枷锁,并且他们的头颈也被固定住,无法转动,因此看不到他人,实际上也看不到自己身体的任何部分,而只能够看到面前的墙壁。
他们在如此的环境下终其一生,不知道其他任何东西。
洞穴隐喻的道理这里面包含了一系列的隐喻:“洞穴”是我们的可见世界、主观世界;“洞穴中的囚徒”是无知百姓,有待教育;“洞穴外的世界”是可知时间、现实世界;“墙壁上的阴影”是我们的主观感知;“太阳”隐喻真理;“那个走出去的囚徒”就是苏格拉底或者柏拉图自己。
现代教育,是由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完成的。
这里所说的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学校中所学的知识和实践中学会的技能,还包括对年轻人进行正向的引导,让他们的思想更自由。
笔者提出现代教育中较为普遍的几个问题,并对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
因此,我们要想追求真理,就必须解除束缚、走出洞穴、历经痛苦,最终才能获得自由,迎来光明。
我们可以大胆得出一下的推测:处于现实世界中大多数人都是不自由的,既不能摆脱束缚,也无法追求真理;只有极少数精英人才可以追求真理,但是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充满荆棘,甚至是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洞穴隐喻”中的自由思想,在政治、教育等领域影响深远。
本文结合我国当前的教育状况,探讨了“洞穴隐喻”中的自由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在教育的过程中,老师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们创新,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家长应鼓励孩子们追求自己的兴趣,并在引导的过程中让他们学会认识自己、面对自己,从而让孩子们有更好的发展。
浅析柏拉图《理想国》的“洞穴”理论摘要:柏拉图是西方伟大的哲学家之一,《理想国》是他最为重要的一部哲学对话,其中提出了一个有关“洞穴”的理论。
本文围绕洞穴理论的阐释、洞穴理论与灵魂转向、洞穴理论所体现的真理观以及洞穴理论的价值与意义这几个方面进行展开,使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柏拉图的哲学思想。
关键词:柏拉图;洞穴;灵魂转向;真理;价值一、洞穴理论阐述在《理想国》第七卷,柏拉图提出了一个有关“洞穴”的观点。
他认为有一批人一直都生活在一个洞穴里,他们从一出生就被铁链子锁着自己的身体,没有人身自由,无法接触到外面的世界,只能被禁锢在密闭的空间里。
因为没有办法出去,他们就把自己眼前所看到的事物当做是真实的东西。
当某一天有个囚徒挣脱了锁链,发现了外面的世界,他就不愿回到洞穴里继续过囚徒般的生活,他准备去解救那些洞穴里的人,然而却没有人相信他所说的一切,最后反而被囚徒们杀死。
在这个故事中,柏拉图强调,这些囚徒是和我们一样的人,用洞穴囚禁囚徒来隐喻我们所生活的人类社会。
这个故事其实包含四个步骤,首先是囚徒们在洞穴里看到的一些东西的影子,他们误以为那就是真实的东西;然后是忽然挣脱枷锁的囚徒,他看到了隐藏于影子背后的真实的东西;再者是走出洞穴的囚徒看到了外面的世界,看到了事物的真相;最后是重新返回洞穴的囚徒,他想要通过自己的力量去解救其他人。
走出洞穴的囚徒慢慢的看到了洞穴外面的一个崭新的世界,这和在洞穴里看到的一切相比,两者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这让他感到迷惑,甚至是感到恐惧。
但是经过之后的认识与了解,他发现了事物的真相,获得了真理。
柏拉图用“洞穴理论”来阐释他所认为的两个世界,一个是洞内世界,一个是洞外世界。
也就是说前者是现象世界,后者是理念世界。
囚徒们从洞穴里走向外面的世界,其实是认识在发展的过程。
柏拉图在讲述“洞穴理论”的时候,其中蕴含着一定的深意,那就是希望人们可以从一种无知的状态走向睿智、有智慧的状态,能够实现自我的救赎、改变与提升。
从柏拉图洞穴论看现代社会的虚无主义柏拉图在其名著《理想国》中,通过洞穴论(The Allegory of the Cave)来探讨人类认知与现实的关系。
这一比喻形象地表现了我们所感知到的世界与真实世界之间的差异。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社会日益暴露出虚无主义思潮的蔓延,而这一现象似乎在某种程度上与柏拉图的洞穴论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将探讨柏拉图洞穴论所揭示的真理与影像之间的关系,并分析这一理论框架下现代社会中虚无主义的表现及其影响。
一、柏拉图洞穴论概述柏拉图通过洞穴比喻,描述了一群被束缚在洞穴中的人,他们一生都面朝洞壁,只能看到前方投射出来的影像。
这些影像是由一个火焰和一些物体产生的,因此他们认为这些影像就是现实。
然而,当有一个囚徒解脱出来,走出洞穴,看到外界的阳光和实体时,他才真正意识到之前所看到的一切都是虚幻的。
这种体验象征着哲学的启蒙。
再次回到洞穴中的囚徒时,他尝试向其他人解释外面的真实世界,却遭到嘲笑和拒绝。
这说明了人类对真理的不理解,以及在接受新观念时所面临的困难。
通过这一比喻,柏拉图阐明了知识、真理和现实之间的重要联系,同时也揭示了教育对于个体认知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这一理论仍然具有深远的启发意义。
二、现代社会中的虚无主义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科学思维的普及,现代社会逐渐摆脱了许多传统价值观,但与此同时,虚无主义开始渗透到个体生活和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
虚无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它主张生活没有明确或固有的意义,并且认为既有的信仰、道德规范都不再具备权威性。
这一思潮在当今社会表现得尤为突出。
消费主义文化现代社会被消费主义所驱动,个体在追求物质享受和短期快乐中迷失方向。
人们常常被商业广告和社交媒体上美好而幻想化的生活方式所吸引,从而忽略了内心深处真正需要的是意义感和归属感。
这种对物质和表象幸福的追求,在面对生活挑战时显得无力,最终导致一种空虚感,这正是虚无主义的一种体现。
科学与宗教的对立科学的发展使得许多以前被视为神秘或超自然现象的问题得到了解释,而这些解释往往削弱了传统宗教和信仰体系对人们生活的指导作用。
简析柏拉图《洞穴隐喻》作者:马丹阳来源:《现代交际》2020年第01期摘要:通过对柏拉图的《洞穴隐喻》和阳明心学的观点进行比较,对阳明心学的“心即理”“致良知”等观点进行了简要概述。
简述了两位不同国家、不同年代的哲学家通过教育与引导的方式共同面向同一目标——善。
只有实现真正的灵魂转换,才可能抛弃原有的思维习惯,去看到原来看不到的善。
两者皆有通过引导和教育改变自己惯性的、被眼前所蒙蔽的思维,从而转向善。
这就进一步说明了:每个人的心中都含有宇宙的最高原理,人人都可以成為圣人。
关键词:洞穴隐喻阳明心学柏拉图中图分类号:B5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1-0221-02柏拉图在理想国第七卷中写到,假如有人把囚徒从洞穴中带出来,走到阳光下面,他们将会因为光线的刺激而觉得眼前金星乱蹦,以至于什么都看不见。
他们会恨那个把他带到阳光之下的人,认为这使他们看不见真实事物,而且给他们带来了痛苦。
为什么要将这些人从洞穴中带出来?我们可以从王阳明的心学中了解到,只有从探寻自身开始,才能实现真正的灵魂转换,用新的思维观之新的世界,用良知看到旧的善与新的希望。
一、柏拉图与《洞穴隐喻》柏拉图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他和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哲。
《理想国》论述了他心中的理想国的构建,他希望以此巩固奴隶主贵族派的统治地位。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洞穴隐喻”:设想有个大洞,通过长长的通道与外部世界相连,整个通道能够挡住阳光进入洞内。
一组囚徒背对着出口,面向远处的墙壁,四肢被套上了枷锁,头被固定住,只能够看到面前的墙壁。
在洞穴中,他们身后有明火。
他们不知道自己和明火之间隔着土墙,在墙的另一边,人们头顶东西走来走去,东西的影子被火光投射到囚徒面前的墙壁上,人们的嘈杂声也回响到墙壁那边囚徒们的耳朵里。
囚徒一生中所经验到的就是这些影子和回声。
他们以为这些影子和回声就是全部的现实。
如果一个囚徒被脱了枷锁,由于被禁锢太久,只要转过头来,就会感到痛苦。
柏拉图的洞穴隐喻对于法理学探讨的意义摘要:法理学是伴随着西方科学发展而出现的产物,是随着法学学科的细化而产生的基础性学科。
西方法理学在清末时期就已经传入我国,在这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法理学实现了从西方法理学向中国法理学的转变。
本文以柏拉图《理想国》中著名的洞穴理论为出发点,深入探讨中国法理学的发展方向,指明进步与不足,为中国法理学的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洞穴理论;法理学;部门法;法律实践引言《理想国》第七卷中对受过教育与没受过教育的人的本质区别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从小就住在洞穴里的人们头脚被限制,面对墙壁,他们只能看到由光照射其对面山壁上的影子,却看不到自己、同伴和其他东西。
苏格拉底认为比喻里的“奇怪的囚徒”其实和“我们”一样,只能看到影子,看不到真相,却把这些影子就当作是事物本身……柏拉图的“洞穴隐喻”哲学寓言,启迪着人们去突破自身的枷锁,去追求真实和“善”的理念,实现灵魂的转向。
如果将被囚禁者比作中国法理学,新时代之前中国的法理学受制于自身条件和外部条件的限制,极大的依赖于国外法理学的成果,只能看到自己“面前的东西”,并将此奉为真理,继续沿着国外法理学的方向发展下去。
步入新时代后,面对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国际话语权的增强等国际局势的变化,中国法理学若继续沿着原有的方向发展下去,终不能与西方国家同台竞技、平等交流。
为此,中国法理学必须摆脱原有束缚,向本土化方向发展。
一、法理学取得的进步法理学为推动法治进程奠定基础,法理学理清了法治与改革的关系,推动了改革的向前发展和法律价值理念的更新。
中国法理学之所以能取得傲人的成绩与其勇于革新不无关联,而不像洞穴中的人因循守旧、抱残守缺。
中国法理学中所提到的法律的主要价值,有许多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一些法理学的学者提倡权利本位的法学研究理论,利用自己编写的学术文献启蒙众人,掀起了国内人权研究的高潮。
大量的权利理念被法学家争相探讨,推动了中国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
对柏拉图洞穴比喻的深度解读一、本文概述柏拉图,这位古希腊的伟大哲学家,以其深邃的哲学思想和丰富的隐喻为后世留下了无尽的智慧宝藏。
其中,他的洞穴比喻无疑是最为引人注目的思想实验之一。
这一比喻不仅揭示了人类对真理追求的艰难历程,也探讨了认知、真理与现实的复杂关系。
本文旨在对柏拉图的洞穴比喻进行深度解读,揭示其背后的哲学意蕴,以期对我们理解现实与真理、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在本文中,我们将首先回顾洞穴比喻的基本内容,以便为后续的深度解读提供基础。
随后,我们将从认知的角度分析洞穴比喻所揭示的人类认知的局限性和局限性产生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探讨真理与现实的关系,以及人类如何通过超越自身的局限性来追求真理。
我们将总结洞穴比喻的哲学意义,并思考其对我们理解世界和自身的启示。
通过对柏拉图洞穴比喻的深度解读,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柏拉图哲学思想的核心,同时也为我们认识世界和自我提供一种更为深刻和全面的视角。
二、柏拉图洞穴比喻的基本内容在柏拉图的《理想国》第七卷中,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洞穴比喻,以此来描述和批判人类的认知状态。
这个比喻的基本内容是这样的:设想一群人生活在一个洞穴里,他们从出生开始就被锁链绑住,无法移动,只能面向洞穴的内壁。
这些人只能看到洞穴内壁的影像,这些影像是由洞穴外的事物经过火光照射到洞穴内的。
他们把这些影像误认为是真实的事物,并对此进行争论和解释。
在这个比喻中,洞穴内的人代表了被束缚的人类,他们的认知被局限在有限的感官经验中。
火光代表了人类社会的各种观念和习俗,它们塑造和限制了人类的认知。
而洞穴外的真实世界,则代表了真理和真实的知识,但这些真实的知识却被人类所忽视和误解。
柏拉图通过这个比喻,批判了人类的无知和盲目,他认为人类应该超越感官经验的束缚,去追求真实的知识和智慧。
他主张通过哲学的学习和思考,人类才能从洞穴中走出来,看到真实的世界,实现真正的自由和解放。
这个洞穴比喻是柏拉图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揭示了人类认知的局限性和可能性,引导人们去思考如何超越自身的限制,追求真理和智慧。
柏拉图《理想国》中⼀个有趣的故事:洞⽳寓⾔,值得好好感悟下洞⽳寓⾔,是出⾃柏拉图《理想国》中的⼀个故事,故事很简单,但却⾮常耐⼈寻味,值得我们好好感悟下。
故事说的是在⼀个洞⽳⾥,⼀排⽯头⼈背对着洞⽳⼝,他们⾝后有⼀堆⽕,阳光也可以通过洞⽳⼝照进来。
不过由于是⽯头⼈,他们是固定的,除了眼珠⼦能转动下,其他部位都不能动,在他们眼前有⼀块⽯壁,所以他们只能看到眼前的景象,也就是阳光照耀投射在⽯壁眼前的影⼦,还有⽕把燃烧时投射在⽯壁的影⼦,这些就是⽯头⼈的全世界了。
他们认为这就是世界的全部。
不过有⼀天,其中⼀个⽯头⼈可以⾛动了,他转过⾝,看到了⽕把,⾛出洞⼝,看到了太阳,⼤地,森林,才知道这个世界⼤得很哪,⽐他们原先了解的⼤多了,于是他回到洞⽳,和其他⽯头⼈讲他看到的世界,结果其他⽯头⼈认为他疯了,胡说⼋道,世界就摆在眼前,就是⽯壁上的影⼦,真真实实存在在眼前,什么太阳啊,森林啊,都是妄想症啊,肯定是疯了。
简单来说,⽯头⼈是活在平⾯的⼆维世界的,就像活在⼀张纸那样,他们所了解的,都是三维世界经过这张纸的⼀个截⾯⽽已,不过他们就活在⼆维世界⾥,所能感悟的,看到的,也局限于⼆维世界⾥,没有办法感悟到三维世界的。
三维世界就是我们现在活着的真实世界了,那么问题来了,⼆维世界所感知的都是由三维世界的⼀个截⾯决定的,那么三维世界呢?我们看到的三维世界的物体运动,各种天体运动,⼜是由什么决定的呢?三维的上⾯是不是存在着⼀个我们⽆法感知的四维世界呢?我们所感知的也只是四维世界的⼀个截⾯吗?想想是很有意思的。
当然,柏拉图⽤这个故事没有说到四维世界,四维时空是近代爱恩斯坦提出的。
柏拉图⽤这个故事告诉我们:1:我们⼀直说眼见为实,不过很多事情,我们看到的都仅仅是表⾯的,真理永远隐藏在深处2:我们活在某个圈⼦,就注定局限在某个圈⼦,如果不跳出这个圈⼦,我们就永远看不到真理的。
3:真理,都是颠覆性的,疯狂的,⼤部分⼈都接受不了的。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Culture & Art2021年4月20日Apr.20, 2021第41卷第4期Vo1.41 No.4doi:10.3969/j.issn.2096-7853.2021.04.004从洞穴隐喻论柏拉图的理念论陈明锟 王晓玲(曲阜师范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日照 272826)摘 要:柏拉图形而上学的理念论思想是其思想理论的核心,为论述这一理论,柏拉图借助洞穴隐喻逐步区分理念世界与可见世界、现实世界与影像世界、意见与真理、想象与理念。
洞穴隐喻人们囿于己见不肯走出洞穴,不能主动离开影像世界,因此便需要对其进行教育,进行“灵魂的转向”,使其对经验与理性进行区分,从而知晓最高的理念。
而教育既需要充满哲学思维的哲学家的个人引导,又需要理解理念论的最高统治者——政治上的“哲学王”的引导与规范。
由此,理念这一最高存在便贯穿柏拉图的知识论与政治学说,洞穴隐喻便是理解柏拉图理念论的基础所在。
关键词:洞穴隐喻;理念论;柏拉图中图分类号:B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853(2021)04-0009-02一、洞穴隐喻论述柏拉图关于其理念论的论述在其著作中主要是通过寓言的形式展现的,故事大致如此:一群人生活在山洞里,像囚徒一般被锁链锁住,永远是背对洞口。
在这些囚徒之外,是一个火把,火把的后边是在现实世界中劳作的人们。
由于岩石的遮蔽,生活在洞穴之中的人看不到真实世界的存在,他们所看到的是火把投射到墙壁之上的关于人物的影子,因此这些囚徒们便将这些影子当作真实世界中的事物。
当有一天一个囚徒挣脱枷锁逃到洞穴之外时,他将会看到真实的世界,从而知道自己以前所看到的都是虚假的影像。
当他再次回到洞穴之中向其他人诉说这一想法时,他得到的不是认同,而是嘲讽,没有人会相信在这些影像世界之外还存在着其他真实的存在与观念。
洞穴理论及其比喻义洞穴理论,又称“口洞穴理论”或“不可知论洞穴理论”,是由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的一种哲学思想。
洞穴理论中,柏拉图以一个隐喻来说明人类对现实的认知和知识的获取。
具体来说,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写到,一个人可以想象自己在一个深深的洞穴中,这个洞穴里有许多人,这些人始终生活在洞穴中,他们面对的只是洞壁上的影子,而这些影子是外界事物的倒影。
这些人从来没有看到真正的现实,只知道这些影子。
他们的生活完全被这些影子所控制,这就是他们的现实。
柏拉图继续说到,如果有人被带到洞穴外面,接触到了真正的太阳、树木、山水以及其他现实中的一切,那么这个人就会发现,之前他所认为的现实只是一种幻觉。
他会深刻地意识到,这个世界之所以存在,不是因为这些影子,而是因为这些影子所借助的真实事物。
洞穴理论的比喻义非常深刻,它不仅仅被用来描述人类对现实的无知,还可以用来表达其他方面的哲学思想。
下面分别介绍它的两个比喻义。
1. 认识论方面的比喻义洞穴理论在认识论方面的比喻义是最为常见的。
这个比喻告诉我们,人类对于外界的认知是有局限的,我们不可能用肉眼直接看到真实的事物,我们所看到的,往往只是表面的现象。
而这些现象则需要通过科学、哲学等学科的研究加以分析、概括,从而才能获得更全面、更真实的认知。
同时,洞穴理论也告诫我们,我们应该不断地扩大认知边界,眼光不要局限于自己熟悉的领域。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跳出现有的认知框架,得到更加全面的认识。
洞穴理论在伦理学方面的比喻义也非常深刻。
从这个比喻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在生活中往往只是被表象所控制,而往往忽视了真正的内心需求。
这个内心需求包括精神需求、道德需求等等。
如果我们始终处在表象的控制之下,那么我们的生活就没有任何意义。
这个比喻告诫我们,在生活中应该不仅仅注重表象,更应该注意到内心的需求,发掘自己真正的价值。
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加充实。
同时,我们也需要通过不断地发掘自己的内心世界,才能为社会作出更好的贡献。
柏拉圖的洞穴寓言在《理想国》第七卷当中,柏拉图曾经以洞穴的比喻来描述人类知识的本质。
他秉持一贯的想像式对话写着:苏格拉底(以下简称苏):我要你想像下列这个情境,看看人的天性开明或无知到什么程度。
想像有一个地洞,洞穴的开口朝向外面的阳光,但是洞穴本身在地下很长。
在洞穴里有一群从小就被监禁的囚犯,他们的双脚与脖子都被铁链紧紧绑住,以致于只能向前看而不能转头。
在他们背后上方烧着火,在火与囚犯之间有一条走道相通。
这条通道的前端矗立着一堵墙,这堵墙就像是表演皮影戏时,介于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布幕。
再假设这道墙之后有人正在搬运各种束西,包括用木材或石头制造的人形或动物。
很自然的,这些人里有些在谈話,有些沉默不语。
设定好场景后,柏拉图开始描述他想像中的对话:葛乐康(柏拉图的兄长古希腊哲学家,以下简称葛):真是古怪的景象,古怪的囚犯。
苏:这都是依据真实生活描绘出来的,我可以这么回答你。
请你告诉我这些可怜的囚犯,除了火炬的光亮投射在洞穴墙上的影子之外,能不能看见自己或者身边的囚犯?葛:假若这些囚犯沒办法转过头去,那他们怎么能看得见呢?苏:那么,他们看得见在通道上被搬运的那些东西吗?葛:当然不行。
苏:如果他们可以彼此交谈,那么他们会不会认为自己看见的影子就是真实的事物?葛:这是难以避免的。
苏:假如他们面前的墙会反射声音,你认为他们会不会觉得通道上有人说话时,其实是由墙上的影子所说出来的?葛:他们只能这样想。
苏:所以,囚犯们会相信这些物体的影子就是真实的了?葛:这是难以避免的。
这则寓言最后是,有个囚犯逃脱了束縛,逐渐走向充满阳光的洞外世界,他开始能分辨出真实物体与壁上影子的不同,他看到了真实世界的情形,看到太阳的光芒与阳光所形成的阴影,他了解过去在洞穴里的那些影子根本不是真实事物,而他那些被捆绑的囚犯朋友根本不知什么是自由与真实。
于是他回到洞穴里想告诉他同伴外界的情形,结果他竟无法适应洞穴里的黑暗,当他描述外界情形时,竟被取笑他眼睛瞎了,根本沒人相信他。
从“洞穴比喻”看“哲学王”的理念第一篇:从“洞穴比喻”看“哲学王” 的理念从“洞穴比喻”看“哲学王” 的理念摘要:柏拉图在“洞穴比喻”中用洞内世界和洞外世界分别喻指现象世界和理念世界,而首先经过认知和灵魂上的“上升”的探求者,即认识到洞外世界的追求到“是”的人。
得到了“真正的哲学”,是真正的智者,所以应当成为城邦的统治者。
本文就主要从“洞穴比喻”中探求“哲学王”的内在逻辑,并结合现实社会浅析“哲学王”很难运作的原因。
关键词:洞穴比喻哲学王内在逻辑现实运作洞穴比喻描述了这样一幅景象:有一群从小就被束缚的囚徒被安置在一个低于路面的洞穴里,洞外有一堆火在洞壁上照出木偶的影子。
这些囚徒一直认为影子就是现实的事物,直到有一天一个囚徒被解除了束缚,看到了火光下的木偶,才知道自己看到的是影子,进而当他走出洞穴,看到万物,才知道原来木偶也只是万物的模仿,等他最终看到了太阳,他才知道自己可以看见万物的原因,成为洞穴里面的“先知者”。
他为自己的转变而庆幸,同时怜悯洞穴中的其他人,当他回到洞穴中试图去解脱他们并引导他们向上走时,却极有可能会被视作异类而杀死。
而这些灵魂“从黑夜般的昏暗的日子里转过身子来真正进入白天,这是一条向着‘是’的上升之路,我们要说,它是真正的哲学”①,拥有这些灵魂的人便是城邦的理所应当的统治者—哲学家。
纵观整个过程,我们不难发现,洞穴里的囚徒最终可以成为智者和城邦的统治者的内在逻辑一方面因为他经历了“两次眩晕”在这两次眩晕的过程中,他认识到了“是”,看到了影像之后的现实,以及发现了他之所以能够看见事物的最终原因—太阳。
而且他在这个过程中经受了痛苦(探寻真实的过程不可能没有痛苦),在第一次眩晕中他实际经历了三次痛苦“第一次是见到火光照耀之下的‘墙头过去的每一器物’,第二次则是看到了火光本身,第三次是他被拉出了洞穴之外,看到了阳光之下的世界。
”②这三个连续的阶段构成了“从地穴到上面世界并看见上面东西的上升过程”,这个过程虽然有三次痛苦的眩晕,但却是更加接近真理的过程。
柏拉图的洞穴之喻及回忆说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在学园时期著作的《理想国》中,我主要从他的洞穴之喻以及学习即回忆说来部分了解他的教育思想。
青年时代的柏拉图对政治很感兴趣,本想从事政治方面的活动,但由于当时社会剧烈动荡,雅典国家各派斗争尖锐,而后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又遭到迫害,使他对社会感到失望,于是打消了从政的念头,从而转向哲学的思考。
当时雅典社会、国家如此混乱不安的状态以及柏拉图在其他一些国家所遭遇的情况,使柏拉图产生了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想,那就是在现实中无论什么都是不完善的。
他所要追求的东西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柏拉图认为这种完美的东西是人的感觉所感受不到的,是触及不到的,并且这种完美的东西只存在于理念当中。
正是柏拉图追求理念的这种思想影响并深深延续到他的教育思想当中。
因此他有一个著名的比喻,就是洞穴之喻。
现在大体来描述一下洞穴之喻里的画面。
有一个洞穴,洞穴口向里面一点有一些人和一些燃烧着的火把,还有一些人的位置相当于在那上面的人的下层。
这些人背靠着墙,被绑在椅子上,动弹不得。
而他们通过另一面大墙上的影像来了解事物。
这些影像是由那些在他们上面的人所表演的,这些所谓的生活场景通过火光投射到墙上,那些无法动弹的人就通过视觉来感觉被呈现的生活影像。
简单来看,好像没有办法知道这个所谓的洞穴之喻和教育究竟有什么深层次的关系。
所以我们需要知道并理解柏拉图的这个洞穴到底比喻着什么。
其实洞穴之喻应用的是隐喻的方式,在洞穴里的囚徒指的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如果我们一辈子都生活在洞穴里,没有办法出去,那么我们一辈子看到的都是影像,是虚假的。
而这就是我们所认为的真实,但这并不是真正的真实。
所以现在问题是我们要如何走出洞穴呢?柏拉图所认为的是我们想要走出洞穴,就必须要接受教育,也就是通过教育来走出洞穴从而走向自由与光明。
洞穴外的太阳代表的是真实与自由。
未接受教育的人他的思想是被禁锢的。
但人们因为都习惯于过去的事物,不愿意去改变,人们其实甘于愚昧。
苏格拉底山洞的故事在柏拉图《理想国》的第七卷就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学界称之为“洞穴隐喻”,讲的就是现象与事实的关系,读来意味深长.在这个故事中,柏拉图描述了一个洞穴式的山洞,只有一条长长的通道连接着外面的世界,才有很弱的光线照进洞穴.一些囚徒从小就住在洞中,头颈和腿脚都被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朝前看着洞穴的墙壁.在他们背后的上方,燃烧着一个火炬,在火炬和囚徒中间有一条路和一堵墙.而在墙的后面,向着火光的地方,还有些别的人,他们拿着各色各样的人偶,让人偶做出各种不同的动作.这些囚徒看见投射在他们面前的墙壁上的影像,便错将这些影像当作真实的东西.这时,有一个囚徒被解除了桎梏,他站起来环顾四周并走出了洞穴,于是就发现了事物的真相,原来他所见到的全是假象,外边是一片光明的世界.于是,他再在也不愿过这种黑暗的生活了,而且想救出他的同伴.然而,当他回到洞中的时候,他的那些同伴不仅不相信他说的每一句话,反而觉得他到上面跑了一趟,回来以后眼睛就被太阳烤坏了,居然不能像往前那样辨识“影像”了.由于他们根本不想离开这个已经熟悉的世界,所以就把这位好心人给杀了. 对“洞穴隐喻”,哲学中有许多争论,可谓见仁见智,这里且“悬搁”起来.我所想到的就是直面故事本身.而分析这个故事,既不能偏离故事本身,又要有敏锐的感知力和大胆的想像力,才能琢磨出现象背后的寓意来,才是现象学的方法.在这个故事中,柏拉图所使用的都是隐喻,其中涉及到的是洞穴、囚徒、太阳、影像等,如果我们详加分析,可以发现太阳隐喻的是真理,洞穴隐喻的是主观世界,影像隐喻的是人们的主观体验,囚徒隐喻的是无知的百姓,而那个站起来的囚徒隐喻的也有人认为就是苏格拉底或者柏拉图自己,是被世人所遗弃的精英,而他站起来环顾四周并走出洞穴意味着获取了自由.这样来分析,我们至少可以从柏拉图的“洞穴隐喻”中得出以下推论:1.绝大多数人是不自由的,只有极少数精英拥有自由.在这个洞穴中,囚徒是绝大多数,而能够摆脱束缚,走出洞穴的只有一个人,因此他便成为了社会精英.但要记住,精英也是从囚徒中走出来的,所以他的意识里肯定有救赎囚徒的冲动,也只有这种“救世主”式的本能冲动,才能显示出他史诗般的英雄主义情结.2.绝大多数人是不可能认识真理的,因为他们没有自由;而只有极少数精英才能认识真理,因为他们拥有自由.自由和真理是孪生兄弟,囚徒从小生活在洞穴之中,他们不能自由行走,甚至连头也不能转一转,只能看见墙壁上的影像,当然就不可能认识真理.而精英拥有了自由,走出了洞穴,才得以认识真理.所以,一个人能够认识真理,不是因为他的智慧和创造力,而是因为他的自由,造就天才,外因比内因还重要.3.极少数精英去追求自由是冒险的,甚至要以他们的生命为代价.“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越是聪明的人越要追求自由,因为他们最能认识自由的价值,甚至把它看得高于爱情和生命.而在凡夫俗子的眼里,没有了生命,自由还有什么价值.因此,凡人与天才的天壤之别是价值观的差别,最后整个世界记得的还是这些“不要命的人”.遗憾的是,谋杀救人的人偏偏是那些被救的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也未必能够换取别人的自由,甚至会被人认为“傻冒”.4.绝大多数人是不追求自由的,因为他们只想保存生命;而保存的这份生命,是没有追求和幸福的生命.那些囚徒固执地坚持自己的错误看法,实际上不是他们不相信精英,他们相信精英,但他们更珍惜自己的性命,他们宁愿拿自由换性命,也不愿意拿性命换自由.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是现实主义者,而非理想主义者.否则,连命都没了,那些理想主义所创造出来的新社会就没人享受了,那些天才也没有人纪念了.因而,天才英年早逝,而愚人长命百岁.5.活着的多数人是没有自由的,更谈不上掌握真理;那些因为获取自由而掌握真理的精英早已成为“鬼雄”.“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真活假活,差别就在于为什么而活;真死假死,差别就在于为什么而死.好像上帝开店铺,要买肉,就不要买花生,纵使你吃得再肥,也不香.要买花生,就不要买肉,但可以免费送你一瓶葡萄酒,纵使你吃得再香,也不是荤的,借酒浇愁吧.人生无奈,错不在己,借酒浇愁愁更愁.6.人生总是不完美的,完美的就不是人生.活在当下,不要过多地奢谈真理,它们还静静地躺在上帝办公桌的抽屉里!一步步推理过来,就必然是这个结论了.德国学者药尔格"齐特劳说:“柏拉图的一生,首先是充满了失望.……他的一生中,从没有人见他笑过.”柏拉图和孔子一样,充满着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想改造社会,改造人心,希望人人都听他的话,但令人愤慨的是当局不要听,平民也不要听,就自说自划吧,写了几本书,想不到后人看到了,居然认为是真理.这不,就传下来了.所以,活在当下,不要过多地奢谈真理,走自己的路,让后人去说吧!或许,这才是柏拉图“洞穴隐喻”的真正意蕴.柏拉图的洞窟摘自《理想国》第七卷:知识与幻想苏格拉底:现在,让我描绘一幅图画来说明我们人类受教育与没受教育相比的情况吧.一些人从他们的童年便开始居住在一个洞穴里,光线可以直射入这个洞穴底部.人们的脚和脖子都被铁练所束缚,他们双眼只能直视前方,看到洞底.在他们后上方洞口不远处燃着一堆火.火与洞口之间有一条稍微隆起的路.在该路上又有一堵相似的矮墙.格劳孔:是这样的!苏:许多人扛着各种各样的家具,木制或石制的动物雕像以及其他由不同质地的东西做成的画像沿着那道矮墙起动.这些被扛着的东西的影子都能由火光投射到洞底的墙壁上.那些扛东西的人有的在说话,有的则保持沉默.格:你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很奇特的图像,你所说的这些囚徒也很有意思.苏:我们其实在本质上和他们也差不多.在这个洞穴中,他们只能看到由火光投射到洞底墙壁上的影子.这些影子中当然也包括他们自己和同伴们的影子.格:对!如果他们不能转动他们的头颅的话,他怎么能够看到除了这些影子以外的东西呢!苏:他们只能看到那些被扛过洞口的东西的投影.格:对.苏:如果这些囚徒能够交谈的话,他们也会给他看到的这些影子取名,是不是?格:肯定会的.苏:让我们进一步设想,如果这个监狱般的洞穴里有回声的话,而且这些回声又是洞口那些经过洞口的人的声音造成的话,这些洞里的囚徒们会不会认为这些实际上是路过者发出的声音,而认为是他们眼前的影子说的话呢?格:毫无疑问,他们是会这么想的.苏:这样,对于他们来说那些影子也就是他们所知的“现实真理”了.格:对. 苏:那么,我们再设想一下,如果这些囚徒们都给释放了出来,他们的错误也被别人纠正了过来,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呢?首先,当他们中的一个人获释了,而且突然被强迫站了起来,转过头颅,并且向着光亮处走去.那么,他会感到痛苦异常.耀眼的光芒强烈地刺激着他的眼睛.而且他再也不能用以前看影子的方式来面对这个崭新的现实了.再设想一下,如果有人告诉他:他以前所见的一切都只不过是虚幻的影子而己;现在他正在一步一步的接近现实;他的眼睛正在转向更加真实的事物;他的视野变得更加清晰.那么,面对这一切,他将如何回答呢?如果告诉他真相的人指着一些正在他们面前经过的事物要求他叫出它们的名字来,他会不会迷惑呢?他是否仍会认为他以前所见的那些影子比现在展现在他面前的东西更加真实呢?格:他会仍然坚持说以前的影子是更真实的.苏:如果他被迫去直视光线,但光线却使他的眼睛剧烈疼痛,他会不会转回身来去看那些他能毫不费劲就看清楚的东西呢?他会认为这些在别人正在指给他看的东西更为真实一些呢?格:他会的.苏:再来设想一下,他被极不情愿地拖拽着上了一个陡峭而崎岖的斜坡,直到他被强迫进入太阳光直接照射的地方,为阳光所立即淹没.他会不会感到极倍痛苦而又恼怒万分呢?当他接近光线的时候,他那被眩花了的双眼不能看清那些被称为现实存在的事物了,对吗?格:暂时他是看不清的.苏:他会逐渐习惯地面世界上的景致的,首先,他会看清一些东西的影子;其次他能看清人们和其他一些事物在水中的倒影;然后他能看清物体的本身,进而他会凝视月亮、星辰和灿灿的星空;他看晚上的天空和满天的星辰仍然比看太阳或太阳的光线.感觉更加清楚一些.格:对.苏:最后,他能够看太阳,不是太阳在水中的倒影,而是在天空中高悬的,真实的太阳:他会仔细观察太阳的真实情况.格:对.苏:然后,他就会想,是太阳创造了季节,年度;是太阳充当着我们可见世界所有事物的卫士.而且从某个程度上说,太阳也是他和他的同伴们所观察得到的一切事物的起源.格:对,当他看到太阳时,他是会这么想的.苏:当他想起他从前的住处,那个洞穴里的“知识”和他的伙伴们的时候,你认为他会为自己的变化感到高兴并为他的没有获得自由的同伴们惋惜吗?格:他当然会的. 苏:亲爱的格劳孔,你现在可以把我这一个比喻附在我以前的辩论的后面了.囚徒们的洞穴是一个视觉的世界,那堆火的光芒便是太阳光.如果你按照我的看法,其实是我说的不如说是你逼我总结出来的看法,而且正确与否也只有诸神清楚,去吧,向上走出洞穴,进入光明世界的过程理解为灵魂上繁荣昌盛到智慧世界的过程的话,你才算抓住了我的本意.但是,不管正确与否,我的观点是:在知识的世界里,善的观念是最后才出现的.而且必须付出巨大努力才能看到.在善的观念被观察到的时候,通常是会被认为世界一切真、善、美的缔造者;是光明的父母,是视觉世界中主管光线的神明,是智慧世界中真理和理性的来源;是那些在公共或者私下的场合都要依理性行事的人们所必须注意的力量. 苏:任何具有常识的人都知道眼睛的不适有两种不同的情形,要么是从光亮处走到黑暗之中;要么就是从黑暗处走到光亮处.其实,在这一点上.精神和肉体的眼睛是一样的.一个知道这些情形的人看到有人视力迷弱,他是不会嘲笑那个人的,首先,他会走过去,去询问这个人的灵魂是刚刚走出光明的生活,还不习惯黑暗;还是刚从黑暗走向光明,被白昼的强光所眩晕.他会认为其中有一种状态是可喜可贺的,而另一种是可悲可怜的.如果他打算去嘲笑这两种情形的话.那么去嘲笑那个从地底钻出来站到光明之中的人比嘲笑离开光明世界回到洞穴里的那个人将有更充分的理由.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有一个著名的洞穴比喻来解释理念论:有一群囚犯在一个洞穴中,他们手脚都被捆绑,身体也无法转身,只能背对着洞口.他们面前有一堵白墙,他们身后燃烧着一堆火.在那面白墙上他们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后到火堆之间事物的影子,由于他们看不到任何其他东西,这群囚犯会以为影子就是真实的东西.最后,一个人挣脱了枷锁,并且摸索出了洞口.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事物.他返回洞穴并试图向其他人解释,那些影子其实只是虚幻的事物,并向他们指明光明的道路.但是对于那些囚犯来说,那个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并向他宣称,除了墙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没有其他东西了.柏拉图利用这个故事来告诉我们,“形式”其实就是那阳光照耀下的实物,而我们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不过是那白墙上的影子而已.我们的大自然比起鲜明的理型世界来说,是黑暗而单调的.不懂哲学的人能看到的只是那些影子,而哲学家则在真理的阳光下看到外部事物.柏拉图的《理想国》还向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的乌托邦的画面,柏拉图认为,国家应当由哲学家来统治.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的公民划分为卫国者、士兵和普通人民三个阶级.卫国者是少部分管理国家的精英.他们可以被继承,但是其他阶级的优秀儿童也可以被培养成卫国者,而卫国者中的后代也有可能被降到普通人民的阶级.卫国者的任务是监督法典的制定和执行情况.为达到该目的柏拉图有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他的理想国要求每一个人在社会上都有其特殊功能,以满足社会的整体需要.但是在这个国家中,女人和男人有着同样的权利,存在着完全的性平等.政府可以在为了公众利益时撒谎.每一个人应该去做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应该打扰到别人.在今天看来,柏拉图描绘的理想国是一个可怕的极权主义国家.但是“理想国其实是用正确的方式管理国家的科学家的观点”,柏拉图本人并没有试图实现理想国中的国家机器.。
“洞喻”之辩柏拉图在其著作《理想国》的第七卷开头提出了“洞穴比喻”,用以说明受教育者和非受教育者的区别。
柏拉图做了这样的设想:“让我们想象一个洞穴式的地下室,它有一长长通道通向外面,可让和洞穴一样宽的光照进来。
有一些人从小就住在这洞穴里,头颈和腿脚都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向前看着洞穴后壁。
让我们再想象在他们背后远处高些的地方有东西燃烧着发出火光。
在火光和这些被囚禁者之间,在洞外上面有一条路。
沿着路边已筑有一带矮墙。
矮墙的作用像傀儡戏演员在自己和观众之间设的一道屏障,他们把木偶举到屏障上头去表演。
”,“接下来让我们想象有一些人拿着各种器物举过墙头,从墙后面走过,有的还举着用木料、石料或其它材料制作的假人和假兽。
而这些过路人,你可以料到有的在说话,有的不在说话。
”柏拉图指出,设想有人将洞中囚徒解放一人。
首先,他看到了那被照亮的事物及后面的火光,这时他发现洞壁上的影子为虚妄之物;之后他一路上又看到了很多之前不曾想象过的东西,这个过程伴随着痛苦,使他眼花缭乱、很恼火;最终,当他走出洞穴来到太阳下面的时候,这时他看到了那照亮万物的光源和被它照亮的一切真实的事物。
而当他回到洞穴后,却只有被同伴嘲笑的份儿,人家说他到上面走了一趟,回来眼睛就坏了。
这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比喻,它绝不仅仅局限于教育方面,它还概况了柏拉图对于人的基本看法。
在提出洞穴比喻之前,柏拉图提出了他的二元世界理论。
他将世界划分为“可知世界”和“可见世界”。
“可知世界”代表真理、理性和知识。
“可见世界”代表着变化多端的现象、影像,人们的信念和意见。
这种理论充分体现了柏拉图一贯主张的形而上学二元论。
在他看来,“可见世界”都是复制出来的,是变化多端的,而“可见世界”是完美的、不变的,居于统治地位。
而在“洞穴比喻”中,洞内对应于“可见世界”,洞外对应于“可知世界”。
在他的“洞穴比喻”中,“可见世界”的“光”和“可知世界”的“太阳”是理解他的哲学思想的至关重要的喻象。
洞穴隐喻的“启蒙”与“反启蒙”意义作者:柴瑞廷来源:《神州·上旬刊》2020年第09期摘要: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古希腊的哲学、政治学和科学思想,对后世形成了巨大的影响。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理解西方文明及哲学思想的钥匙。
本文致力于分析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在其著作《理想国》中提出的“洞穴隐喻”及其中蕴含的思想,并探讨了该隐喻中蕴含的“启蒙”与“反启蒙”思想。
关键词:洞穴隐喻;哲学;启蒙;反启蒙1 何谓洞穴隐喻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假设有一个洞穴,洞穴里面是一群手脚被缚住的人,他们的头也被固定住,只能向前看向墙壁。
他们的身后有一团篝火,当一些人拿着木偶从他们的身后走过时,会形成阴影。
囚徒们每天只能看到这些阴影,并认为它们是真实存在的。
可以说,这些将看到的的幻象当做真实事物的的人,在视觉层面上是受到束缚的。
更可怕的是,这种错误的判断不仅仅停留在视觉层面,而且也影响了他们的思维。
他们对看到的、听到的、经历的一切事物都存在着根深蒂固的误解,并对自身的局限性一无所知。
在洞穴中,囚徒们需要遵从一定的法律和规范,并服从某些权力。
他们当中几乎没有人对这些法律和规范、对洞穴中的权威持有怀疑态度,正如他们深信,墙上的影子,就是事物本身[1]。
其实,这些囚徒的境况,与我们的生活并无二致。
很多人尽管没有在物理上受到束缚,但是他们的精神世界是不自由的。
多数人并不会对所看到的、听到的、经历的事物进行独立的思考,或者去质疑其合理性,而是简单地、顺从地接受,并将社会中的律法和规制视为理所当然。
后来,一个囚徒走出了洞穴,他发现,自己在洞穴里看到的事物,只是一些影子,他意识到,太阳才是一切事物的起因。
在看见真实的世界之后,这个走出洞外的“自由囚徒”再次返回到洞穴之中,他告诉那群仍被束缚着的囚徒,他们所看到的世界是不真实的,并鼓励他们挣脱枷锁,走出洞穴。
然而,并没有一个囚徒站起身来,跟随他走出洞穴,走向光明。
相反,这个“自由囚徒”遭受到了洞穴内的囚徒们的无情讥讽,他们不愿意承认自己是被束缚的,且不能接受这位“自由囚徒”所描述的真实世界。
洞穴理论及其比喻义洞穴一直是人类探索的对象,也是许多神话故事和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元素。
洞穴不仅是地质学家和考古学家的研究对象,同时也被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用来进行思考和探讨。
洞穴理论是一个重要的思维模型,它涉及到个体的心灵世界和对外界的认知。
本文将围绕洞穴理论及其比喻义展开讨论。
洞穴理论源自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作品《理想国》中的寓言。
在这个寓言中,柏拉图描绘了一个洞穴,里面关押着一群被镣铐锁住的人。
这些人只能面对洞穴的墙壁,他们看不到外面的世界。
而洞穴的入口处有一堵墙,背后有一团火,外面有人携带各种物件在火光的照射下移动。
被囚禁的人只能看到火光反射在洞穴墙壁上的影子,他们以为这些影子就是真实的事物。
而当有人逃离洞穴,并看到了真实的世界之后,他回到洞穴中告诉其他人,但由于他们只认识洞穴的影子,因此被认为是疯子。
这个寓言被柏拉图用来比喻人们对于现实的认知和理解。
在这个寓言中,洞穴被看作是人们心灵的象征,被囚禁的人是指那些局限于自己观念和见解的人,而火光所照射的事物是外部世界,而真实的世界则是洞穴外的世界。
这个寓言引发了无数的思考和探讨,成为了洞穴理论的基础。
在心理学中,洞穴理论常被用来探讨个体的认知和心理发展。
洞穴代表了人们内心的世界,火光所照射的影子则是个体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体验。
当一个人长期处于对外界的屏蔽状态,或是受到固有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束缚时,他就成了柏拉图洞穴中的囚徒。
而当他摆脱这些束缚,开始探索和思考,就如同离开洞穴,看到了真实的世界。
心理学家们使用洞穴理论来探讨人的认知发展、思维方式和心理障碍等问题,这为心理学的研究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除了在心理学领域,洞穴理论也在哲学和社会科学中得到广泛的运用。
在哲学中,洞穴理论被用来探讨真实和观念、现实和思想之间的关系。
在社会科学中,洞穴理论被用来理解和解释社会中的观念束缚、意识形态和社会变革等问题。
在文化和艺术领域,洞穴理论也被用来作为创作的灵感来源,许多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都以洞穴为主题,探讨现实与梦想、虚幻与真实之间的关系。
柏拉图的洞穴隐喻
有一个洞穴式的地下室,它有一长长的通道通向外面,可让和洞穴一样宽的一路亮光照进来。
有一些人从小就住在这洞穴里,头颈和腿脚都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向前看见洞穴后壁。
在他们背后高远处有东西燃烧着发出光芒。
在火光和这些被囚禁者之间,在洞外上面有一条路,沿路筑有矮墙,墙后有一些人手拿着各种器物举过墙头,来回走动,或说话,或不说话。
这样,囚徒们除了火光投射到他们对面洞壁上的阴影以外,什么也看不见。
当他们交谈时,主题就是阴影。
如果过路人说话,引起囚徒对面洞壁的回声,囚徒们会误以为声音是对
面洞壁上的阴影发出的。
这时,如果有一个人被解除桎梏,被迫突然站了起来,转身,抬头看见火光,会有眼花缭乱甚至痛苦的感觉。
他本能的冲动就是再转过身去看阴影。
但是,有一种力量硬拉他走上那条崎岖陡峭的坡道,直到把他拉出洞外,见到阳光。
这时,他更觉得眼前金星乱蹦,以至于无法看见任何真实的事物。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之后,他的痛苦渐渐减少,能够看清真实的事物,并且能够直观太阳的本相,知道它是一切的原因。
这里面包括了一系列的隐喻:
“洞穴”是我们的可见世界、现象世界,“洞穴外的世界”是一个可知世界、实在的世
界,
“洞穴中的囚徒”是我们人类自身,有待于教育。
“洞壁上的阴影”是实在世界中真实事物在光的照耀下的阴影,
“太阳的本相”就是善的理念。
对变化不定的阴影的观察就构成了“意见”,对“太阳的直观”就构成了“善的知识”。
囚徒们谈论的主题就是“意见”问题。
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彼此争论的只是“意见”,而不是“知识”或“真理”。
要想真正地觅到知识和真理,那就必须解除束缚,站起身来,转移习惯于看阴影的视线,迎着亮光,忍受痛苦,踏上漫长崎岖
的道路,走出洞穴,迈向光明世界,寻找一切的原因——善的理念。
柏拉图的“洞穴隐喻”意味着什么?
王灿明
在柏拉图《理想国》的第七卷就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学界称之为“洞穴隐喻”,讲的就是现象与事实的关系,读来意味深长。
在这个故事中,柏拉图描述了一个洞穴式的山洞,只有一条长长的通道连接着外面的世界,才有很弱的光线照进洞穴。
一些囚徒从小就住在洞中,头颈和腿脚都被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朝前看着洞穴的墙壁。
在他们背后的上方,燃烧着一个火炬,在火炬和囚徒中间有一条路和一堵墙。
而在墙的后面,向着火光的地方,还有些别的人,他们拿着各色各样的人偶,让人偶做出各种不同的动作。
这些囚徒看见投射在他们面前的墙壁上的影像,便错将这些影像当作真实的东西。
这时,有一个囚徒被解除了桎梏,他站起来环顾四周并走出了洞穴,于是就发现了事物的真相,原来他所见到的全是假象,外边是一片光明的世界。
于是,他再在也不愿过这种黑暗的生活了,而且想救出他的同伴。
然而,当他回到洞中的时候,他的那些同伴不仅不相信他说的每一句话,反而觉得他到上面跑了一趟,回来以后眼睛就被太阳烤坏了,居然不能像往前那样辨识“影像”了。
由于他们根本不想离开这个已经熟悉的世界,所以就把这位好心人给杀了。
对“洞穴隐喻”,哲学中有许多争论,可谓见仁见智,这里且“悬搁”起来。
我所想到的就是直面故事本身。
而分析这个故事,既不能偏离故事本身,又要有敏锐的感知力和大胆的想像力,才能琢磨出现象背后的寓意来,才是现象学的方法。
在这个故事中,柏拉图所使用的都是隐喻,其中涉及到的是洞穴、囚徒、太阳、影像等,如果我们详加分析,可以发现太阳隐喻的是真理,洞穴隐喻的是主观世界,影像隐喻的是人们的主观体验,囚徒隐喻的是无知的百姓,而那个站起来的囚徒隐喻的也有人认为就是苏格拉底或者柏拉图自己,是被世人所遗弃的精英,而他站起来环顾四周并走出洞穴意味着获取了自由。
这样来分析,我们至少可以从柏拉图的“洞穴隐喻”中得出以下推论:
1.绝大多数人是不自由的,只有极少数精英拥有自由。
在这个洞穴中,囚徒是绝大多数,而能够摆脱束缚,走出洞穴的只有一个人,因此他便成为了社会精英。
但要记住,精英也是从囚徒中走出来的,所以他的意识里肯定有救赎囚徒的冲动,也只有这种“救世主”式的本能冲动,才能显示出他史诗般的英雄主义情结。
2.绝大多数人是不可能认识真理的,因为他们没有自由;而只有极少数精英才能认识真理,因为他们拥有自由。
自由和真理是孪生兄弟,囚徒从小生活在洞穴之中,他们不能自由行走,甚至连头也不能转一转,只能看见墙壁上的影像,当然就不可能认识真理。
而精英拥有了自由,走出了洞穴,才得以认识真理。
所以,一个人能够认识真理,不是因为他的智慧和创造力,而是因为他的自由,造就天才,外因比内因还重要。
3.极少数精英去追求自由是冒险的,甚至要以他们的生命为代价。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越是聪明的人越要追求自由,因为他们最能认识自由的价值,甚至把它看得高于爱情和生命。
而在凡夫俗子的眼里,没有了生命,自由还有什么价值。
因此,凡人与天才的天壤之别是价值观的差别,最后整个世界记得的还是这些“不要命的人”。
遗憾的是,谋杀救人的人偏偏是那些被救的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也未必能够换取别人的自由,甚至会被人认为“傻冒”。
4.绝大多数人是不追求自由的,因为他们只想保存生命;而保存的这份生命,是没有追求和幸福的生命。
那些囚徒固执地坚持自己的错误看法,实际上不是他们不相信精英,他们相信精英,但他们更珍惜自己的性命,他们宁愿拿自由换性命,也不愿意拿性命换自由。
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是现实主义者,而非理想主义者。
否则,连命都没了,那些理想主义所创造出来的新社会就没人享受了,那些天才也没有人纪念了。
因而,天才英年早逝,而愚人长命百岁。
5.活着的多数人是没有自由的,更谈不上掌握真理;那些因为获取自由而掌握真理的精英早已成为“鬼雄”。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真活假活,差别就在于为什么而活;真死假死,差别就在于为什么而死。
好像上帝开店铺,要买肉,就不要买花生,纵使你吃得再肥,也不香。
要买花生,就不要买肉,但可以免费送你一瓶葡萄酒,纵使你吃得再香,也不是荤的,借酒浇愁吧。
人生无奈,错不在己,借酒浇愁愁更愁。
6.人生总是不完美的,完美的就不是人生。
活在当下,不要过多地奢谈真理,它们还静静地躺在上帝办公桌的抽屉里!
一步步推理过来,就必然是这个结论了。
德国学者药尔格"齐特劳说:“柏拉图的一生,首先是充满了失望。
……他的一生中,从没有人见他笑过。
”柏拉图和孔子一样,充满着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想改造社
会,改造人心,希望人人都听他的话,但令人愤慨的是当局不要听,平民也不要听,就自说自划吧,写了几本书,想不到后人看到了,居然认为是真理。
这不,就传下来了。
所以,活在当下,不要过多地奢谈真理,走自己的路,让后人去说吧!
或许,这才是柏拉图“洞穴隐喻”的真正意蕴。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有一个著名的洞穴比喻来解释理念论:有一群囚犯在一个洞穴中,他们手脚都被捆绑,身体也无法转身,只能背对着洞口。
他们面前有一堵白墙,他们身后燃烧着一堆火。
在那面白墙上他们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后到火堆之间事物的影子,由于他们看不到任何其他东西,这群囚犯会以为影子就是真实的东西。
最后,一个人挣脱了枷锁,并且摸索出了洞口。
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事物。
他返回洞穴并试图向其他人解释,那些影子其实只是虚幻的事物,并向他们指明光明的道路。
但是对于那些囚犯来说,那个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并向他宣称,除了墙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没有其他东西了。
柏拉图利用这个故事来告诉我们,“形式”其实就是那阳光照耀下的实物,而我们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不过是那白墙上的影子而已。
我们的大自然比起鲜明的理型世界来说,是黑暗而单调的。
不懂哲学的人能看到的只是那些影子,而哲学家则在真理的阳光下看到外部事物。
柏拉图的《理想国》还向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的乌托邦的画面,柏拉图认为,国家应当由哲学家来统治。
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的公民划分为卫国者、士兵和普通人民三个阶级。
卫国者是少部分管理国家的精英。
他们可以被继承,但是其他阶级的优秀儿童也可以被培养成卫国者,而卫国者中的后代也有可能被降到普通人民的阶级。
卫国者的任务是监督法典的制定和执行情况。
为达到该目的柏拉图有一整套完整的理论。
他的理想国要求每一个人在社会上都有其特殊功能,以满足社会的整体需要。
但是在这个国家中,女人和男人有着同样的权利,存在着完全的性平等。
政府可以在为了公众利益时撒谎。
每一个人应该去做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应该打扰到别人。
在今天看来,柏拉图描绘的理想国是一个可怕的极权主义国家。
但是“理想国其实是用正确的方式管理国家的科学家的观点”,柏拉图本人并没有试图实现理想国中的国家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