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中国设计的民族性与现代性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3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NANJING ARTS INSTITUTE美术与设计版FINE ARTS & DESIGN 2008/03艺术史与艺术理论设计之道——20世纪中国设计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李砚祖(景德镇陶瓷学院 清华大学 美术学院,北京 10084)[摘 要]本文初步论述了20世纪中国现代设计发展的历史进程,指出这一过程是一个从“工艺美术”、“图案”向“现代设计”转化的过程,也是中国设计文化的现代性过程。
[关键词]工艺美术;图案;现代性;现代设计;理论[中图分类号]J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75(2008)03-0048-05收稿日期:2008-03-20作者简介:李砚祖(1954- ),男,江苏泰兴人,景德镇陶瓷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与科学》丛刊主编,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历史及理论。
20世纪是中国大陆现代设计发生发展的第一个历史时期。
与西方设计发展的历程有其相似之处,亦有很大的差别。
相似之处表现在“设计”(Design)概念是一个不断发展、更新的概念,随着现代设计的发展,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断随之增益、变化,使“设计”概念本身与设计实践一样,具有了开放的特性。
相异之处,首先表现在西方现代设计自威廉?莫里斯的艺术与手工艺运动起,历经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再到包豪斯及其现代主义运动、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其发展有着明显的节奏或变革的环节,具有“突变”性;而中国现代设计的发生发展,百年的历程走的是一条“渐变”的发展之路,它没有明显的思潮或运动形成的节奏,一切变化都是渐变式的,很有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谓的“中庸”意味。
从20世纪中国大陆现代设计发生、发展的整个历程来看,有几个可以把握的特点是:一、20世纪中国现代设计及其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从“工艺美术”、“图案”向“现代设计”转化的过程,也是中国设计文化的现代性过程。
二、现代设计的发生、发展,除内在性的要求之外,外力的影响具有重大作用。
浅析中国当代建筑设计的新乡土主义风格作者:缪琳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3年第08期摘要:在全球文化日益趋同的今天,建筑设计领域出现了“新乡土主义”这一建筑文化思潮。
“新乡土主义”建筑文化的精髓在于唤醒大众的“乡土文化”意识,协调好自然与人文环境。
文章从新乡土主义的设计风格入手,通过对王澍先生所设计的宁波博物馆这个实例的具体分析,阐明了作者对于新乡土主义风格的进一步认识。
关键词:新乡土主义;建筑设计;宁波博物馆;风格创新伴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全球文化也开始日益趋同。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国际式的通用建筑风格开始蔓延到世界各地,各国建筑的地域风貌被淹没,“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建筑设计问题困扰着中国的建筑师。
全球一体化在某种程度上压抑了各国文化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经济发展的浪潮吞噬了乡土建筑文化,我们的城市变得千篇一律,文化的失落,特色风貌的消失,人们开始彷徨,失去自我……为了反对建筑的“国际式”模式,建筑设计已经开始走向多元化道路,而新乡土主义风格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背景下的建筑思潮中应运而生。
新乡土主义是一种强调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格的设计倾向,强调以乡土味和民族化为特征。
它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划和设计模式,而是在设计中尽量使用地方材料,表现出因地制宜的特色,使建筑在整体风格上与当地的风土环境相融合,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一、建筑能体现一个地方的精神和气氛当我们真正看到一座建筑或者置身其中的时候,我们关注的不是建筑的形状,而是建筑所产生的气氛和传达的精神,可能不需要任何语言,它直接就能击中你,它会让你感动,它会让你震撼。
建筑的精神和气氛对人的影响特别大,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甚至都不自觉的就被这种精神和气氛所影响。
王澍先生认为当代中国建筑必须延续中国传统艺术,不仅仅局限于建筑方面,而是横跨各个艺术领域。
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近现代的中国建筑无不受着西方建筑的影响,在高楼林立、交通复杂的环境中,王澍先生在国内率先提出“重建当代中国本土建筑学”的主张,这是在建筑领域内对“现代与传统”关系的全新认知。
中国现代性的特征(下)【摘要】中国现代性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概念,包含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价值取向等多个方面。
在经济方面,中国现代性表现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
在政治方面,中国现代性体现为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化的迈出初步步伐。
社会方面,中国现代性呈现出城乡差距的减少、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等特征。
文化方面,中国现代性体现为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和多元文化的交流。
价值取向方面,中国现代性呈现出对个人权利和自由的尊重、对传统价值观念的重新审视等特点。
未来,中国现代性将继续朝着多元化和民主化方向发展,但也将面临着发展不平衡、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等挑战。
中国现代性也将带来更多的机遇,促进国家的经济文化繁荣和社会稳定。
【关键词】中国现代性、背景、概念、经济特征、政治特征、社会特征、文化特征、价值取向、发展趋势、挑战、机遇。
1. 引言1.1 中国现代性的背景中国现代性的背景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近代史时期。
在这段时期,中国经历了列强入侵、封建制度崩溃、民族独立运动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加速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步伐。
甲午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历史事件,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现代性的形成。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不得不面对着现代化的冲击和挑战,开始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
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和文化传播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现代性的形成。
吸收西方现代文明的中国也不断对自身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和重建,努力寻找现代性与传统文化的和谐统一之道。
中国现代性的背景是一个融合了对西方现代文明的吸收和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的复杂时期。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现代性不断演变并展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1.2 中国现代性的概念中国现代性的概念包含了对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各种特征和趋势的理解与概括。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加速推进,中国现代性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拓展。
在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交融中,中国现代性不仅具有独特的历史渊源,还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和趋势。
中国传统吉祥纹样与现代平面艺术设计的新融合摘要:中国吉祥文化是中国装饰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作为现代设计的视觉美感和作为民族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都不容忽视。
对传统吉祥文化弊端进行了概括地归纳,分析了现代平面设计中传统吉祥元素的特性,阐述了现代设计借鉴传统吉祥元素的形式,既借其形、延其意、传其势,对中国吉祥文化未来设计道路的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吉祥文化;平面设计一、中国传统吉祥艺术设计的弊端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中国的平面设计要想融入国际现代设计大舞台,更好地与各国设计界进行交流、沟通,就必须在加快熟悉国际通用的设计语言的同时,深度挖掘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并对两者进行有益的补充。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符合平面设计的当代审美标准,从而对我国艺术设计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前进,技术的发展,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以视觉传达为目的的平面设计在国际文化交流的舞台上已经充当了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
平面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交叉学科,它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乃至政治等诸多领域。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一个国家的平面设计水平,往往是该国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精神的综合体现。
在全球化的今天,各种艺术门类都面临着民族与世界、传统与现代的思考与选择,平面设计自然也无法超脱其外。
在这种背景之下,平面设计的当代审美就引发了人们普遍的关注。
从我国平面设计的现状来看,设计弊端也日益突显出来。
千人一面的设计既让人们感到审美疲劳,也使得设计界变得鱼龙混杂。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设计意识的日趋成熟,建设民族性艺术设计的呼声开始不绝于耳。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视觉语言也是独树一帜。
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情趣是“不似之似”、“迁想妙得”、“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它不是拘泥于一时一地之见,而是致力于表达出作者的“意象”。
这种“写意”的审美特征,超越了自然与现实的界限,打破了现实物体对人们自由想象和创造的禁锢,创造出一种现实世界并不存在的鲜活灵动的艺术真实。
中国建筑风格美学论文范例欣赏(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从当代中国知名建筑设计看传统美学思想的演变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迅速崛起,促成了本土建筑设计的蓬勃发展,涌现出大量优秀的建筑设计师和建筑作品。
中国新一代的建筑设计师攀附于中国的崛起之身,于世界建筑师中脱颖而出,设计了一批知名的建筑。
当代中国的建筑设计,既受到中国强大的传统思想文化的深刻影响,受到全球化后现代浪潮的巨大冲击,展现出全新的设计风格和美学特征,正在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建筑语言和美学思想体系。
一、中国传统建筑美学思想的当代解读中国辽阔的土地和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造就了中国建筑独特的审美传统和地域风格。
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类型有宫殿、坛庙、寺观、佛塔、民居和园林建筑等,其建筑设计的组群布局、空间、结构、建筑材料及装饰艺术等方面有着鲜明的东方特色和民族风格,享誉全球。
中国传统建筑美学依附于东方文化与哲学,思想庞杂,内涵丰富。
它反映了中国人独特的宇宙观和价值观,并且超越了“器”或“式”的层次,更侧重于“道”或“法”的深度。
中国传统建筑美学思想与价值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以弘扬君权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受中国几千年君权至上和儒家伦理道德的影响,建筑上表现为以弘扬君权的宫殿及与宫殿密切相关的都城规划为主,且成就最高。
如北京故宫建筑群,强调巨大的体量、对称的布局、富有节奏的空间序列、富丽堂皇的色彩等设计要素,对中国建筑审美文化的影响十分深远。
中国特有的“礼制建筑”(坛庙、神祠、宗庙、宗祠)和帝王陵墓的建设规划,则体现了社会等级秩序、上下尊卑的宗法礼教文化。
这种重视权力、主次分明的建筑特征,在审美心理上形成一种庄重、崇高的感受,集中体现中国建筑审美的主流思想。
2.多元、丰富、内敛的民族建筑文化中国属内陆国家,漫长的历史与封闭的社会形态,塑造了中国人的内敛性格。
寻找中国式的精神家园论汪曾祺和萧丽红作品中现代性的体现罗锦旻(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师范教育系,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汪曾祺和萧丽红把儒家文化中的!仁爱观念融入作品中由此延伸出了对于世俗日常生活的热情肯定,对于在日常人生中的仁爱之心给予了热烈的赞美,渴望通过作品找出传统文化中人性的精华来复苏和重塑我们民族新的文化人格,因而他们的作品具有了更广泛意义上的人性。
优美人性表达是他们对现代性的追求。
汪曾祺萧丽红现代性世俗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中,传统与现代、中方与西方的融合一直是困扰中国文人的一个重大问题,如何使传统文化精神具有现代性意义,不仅是理论问题,更重要的是实践问题。
汪曾祺和萧丽红在他们的作品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汪曾祺:中国式的人道主义者当我们把汪曾祺的小说创作放入这一历史框架中时,可以看到他对传统文化精神的理解和运用融入了强烈的现代意识。
整体来看,汪曾祺的小说与传统儒、道文化精神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一联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源于儒家的!仁爱观念,以及由此而来的!中国式的人道主义精神;一是与道家思想风范相融通的对于自然人性和通达人生的追求。
而在这两个方面,汪曾祺都进行了现代性意义的融通与整合。
在汪曾祺的小说创作中,!仁爱的情感与!义密切联系在一起,共同构成其作品的世俗文化氛围、人物行为方式以及人物形象的精神内核。
在#大淖记事中,我们看到锡匠们在十一子遇到不公正的伤害时,同声相应,揭竿而起,自动组织起来上街游行,在世俗的情谊中生发出一种高尚的原始正义。
而这种原始正义与他们日常的行为方式密切相关,他们平时相互之间从不抢生意,若是合作做活,工钱也分得很公道,这其中联系着他们对于!仁义的理解。
在他们看来,人和人之间应该平等相处,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自己、善待别人,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
这样一种世俗的民间社会中所保持的伦理道德,显然包含着儒家的!仁爱精神,但在世俗的人生中,儒家的!仁爱之理己经转化为一种自觉的心理追求,想要挣脱捆绑精神的绳索,逐渐恢复人的尊严和价值追求。
当代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内容提要: 本文系作者1999 年5 月26 日在北京大学为文科学生所作的演讲, 主要介绍美国学者杰姆逊关于" 后现代" 文化研究的方法、观点及其对西方社会的认识价值, 并借助其理论来观照分析当代中国( 包括大陆和台港地区) 的一些文化现象, 文章提出了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中国当代文化是否已经进入杰姆逊所称的" 后现代阶段"? 作者认为中国的现代性建构事实上并没有完成, 同时试图解释" 后现代" 问题何以在中国引起热烈争论的原因。
" 现代性" 和" 后现代性" 相互交融的状况, 正说明了中国当代文化的复杂性。
1985 年秋天, 美国教授弗雷德里克·杰姆逊(FredricJameson) 在北大举行了为期四个月的演讲, 这些演讲后来辑成《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一书, 北京大学出版社最近又再版了这本书," 后现代", 或者说"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 这个名词, 据我所知就是杰姆逊教授最早介绍到中国来的。
在当时来说, 此举相当大胆, 因为他80 年代初才开始从单篇文章中提出了他的后现代理论, 而他的那本" 大书" 《后现代主义--- 后期资本主义的逻辑》, 就是访问北大后问世的。
换言之, 他第一次向世人介绍自己的后现代理论和文化理论, 是在北京大学。
我想这对于北大是一个相当大的荣誉。
最近我又重读这本书, 仍然觉得受益良多。
来北大之前, 我又买了一本杰姆逊教授最新出版的论文集---TheCulturalTurn (Verso,1998), 译成中文名为《文化转向》, 意即当代整个文化批评和文化理论的文化转向。
书中收录了他写于1983 年到1998 年的8篇论文,1983 年那篇经典性的论文《后现代主义和消费社会》也在其中。
从北京首都机场壁画看中国当代壁画的民族传承性作者:付娣来源:《牡丹》2018年第23期中国在国际上享有“壁画古国”“壁画大国”的盛誉,从春秋战国宫殿壁画的始端到汉唐墓室壁画的繁荣发展,又经明清的萧条及辛亥革命的洗礼,中国壁画在各个时期呈现不同特色。
但是,不论如何变化,中国壁画中的审美观念和思想始终是不变的,因为它根植于中国大地,其民族性是一脉相承的。
本文主要以首都机场壁画为例,探究中国当代壁画的民族传承性。
一、中国传统壁画的民族性壁画是绘制在墙壁或天花板上的画,作为建筑物的附属部分,在中国美术史甚至世界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真正的壁画是汉代墓室壁画。
随着佛教的逐渐兴盛,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中国古代壁画艺术发展进入繁荣时期,直至宋元明时期,中国古代壁画仍然按照它特有的轨迹演变发展。
这种轨迹实际上就是中国壁画民族性的体现,它是一脉相承的。
中国传统壁画中的构图方式一直是其保持高度民族性的重要因素,也是中国绘画特有的绘画语言。
中国古代壁画多以对称式、连环式构图来表现画面,极具装饰性。
例如,敦煌壁画中无论是整体布局还是局部画面,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对称式构图,一般具有主尊地位的佛占据画面绝对位置,以此为画面的对称线,两边的人物都以对称的布局相互呼应。
敦煌莫高窟壁画构图有序画面均衡对称,在整个洞窟和墙壁上都是画,画面内容丰富多彩,几乎很少有留白之处,整体给人的视觉感受却是满而不乱、井然有序。
敦煌壁画继承了鸟瞰式散点透视来表现空间,画面中人物都处在特定空间内,以表现交错的时空。
其“飞天”图式承载自由时空观,构图强调主观性,不受时间、地点、自然观的限制按照故事情节推进,使主要人物反复出现在同一画面,在时空关系上自由切换,这种连环式构图颇有形式之美。
敦煌壁画这种平面性、装饰性与散点透视所构成的理念,形成了一种与西方绘画形式结构截然不同的布局法则。
注重线条的表现力是中国传统绘画带有民族性的标识。
造型的基础是线条,线条也是节奏的表达。
简述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现代性”(一)论文关键词:现代性启蒙断裂反思理想的现代性论文摘要:“现代性”是20世纪后期西方哲学所广泛关注的概念,对于“现代性”的界定,学术界至今未能达成统一的认识中国的有识之士在引入“现代性”这一概念时,即是为了实现启蒙国民,救亡图存的目的;然而,由于中国的实际情况与西方相差甚远,以至于“现代性”在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严重的断裂;在“文革”之后,人们开始了一系列的反思,以求在中国实现理想的现代性。
关于“现代性”,吉登斯曾言简意赅地提出:“现代性之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大约十七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同的在世界范围内产生这影响…”。
而法国学者伊夫·瓦岱从反面意义上对现代性进行了定义:“现代性可定义为那种主要特征与传统文化特征相对立的文化状态”。
这种宽泛而概括的定义方式对众说纷纭的现代性来说,是一种比较客观而折中的界定。
在中国文献中,“现代性”一词最早在1918年《新青年》中出现。
周作人在一篇译文中首次把“modernity”译成“现代性”。
20世纪9O年代初,“现代性”概念开始进入中国文学批评领域。
概言之,现代性是在欧洲社会母体中孕育出来的以科学和理性为代表的一种社会文化形式。
因为“现代性”在产生之初即有启蒙的性质,中国的有识之士在引人“现代性”这一概念时,即是为了实现启蒙国民,救亡图存的目的;然而,由于中国的实际情况与西方相差甚远.以至于“现代性”在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严重的断裂:在“文革”之后,人们开始了一系列的反思,以求在中国实现理想的现代性。
一、启蒙“现代性”走进中国,已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事情。
其时,当西方诸国已迈着现代化的步伐走在世界的前列,中国却依然沉浸在“泱泱大国”的骄傲与自大里,固执地守候在自给自足的落后的农业文明里。
一大批有识之士,在目睹了自身的落后、屈辱和西方的先进后,决定在中国开始“现代性”,用“现代性”唤醒围人的意识,以期达到救亡图存,救国救民的目的。
浅谈中国书法对现代设计的启示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民族艺术,书法从孕育开始繁荣至今,有着它独特的魅力。
书法的形式美,书法的意境以及书法所具有的文化底蕴不仅完美了自身的艺术特质,也可以为现代设计的发展和进步赋予民族文化特色。
在设计中融入书法,一方面可以彰显民族文化的精神和价值,让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得到更新和拓展,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设计作品的文化品位并体现其民族特色。
标签:中国书法线条美意境文化底蕴现代设计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它从汉字诞生起就开始孕育,至今已有三千多年。
书法字体的演变,由甲骨文、金文、籀文、小大篆、隶书,到至今仍被使用的草书、行书、楷书等,一直经历着繁荣的光景。
而这种繁荣,离不开书法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的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
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主要体现在其本身的形式美,意境美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质。
把这些注入到设计中,可以创造出具有民族特点和文化内涵的作品。
一、书法的形式美对设计的直接映射陈正濂曾在《书法美学》中提到,“书法是线的艺术”,“书法能成为艺术取决于线条”。
书法的线条美是思想感情的抽象表现,具有无限的表现力。
形式美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线条美。
书法的线条美感主要表现在力量感、动感和节奏韵律上。
书法线条之所以能体现出力量,主要是由于其中锋行笔,并辅以“提按顿挫、转折方圆”的书写技巧,这样产生的线条饱满圆实、浑厚圆润,富于立体感,给人一种圆劲的感觉。
书法线条的动感主要表现在造型的动感和运笔的节奏感。
各种不同的书体所表现出来的节奏感是不一样的,如楷书节奏感较弱给人以端庄之美,而行书和草书节奏感较强给人以活泼飞动之美。
另外,由于宣纸吸墨,且用墨的浓淡干湿变化较多,使得同一个汉字内结构线条不再是单一的墨色,更增添了线条的变化和魅力,所以我们可以说书法本身就是优美的线性设计。
正由于书法的线条,我们对设计有了新的感受。
我们可以打破平衡,制造冲突,在视觉上寻找新奇形式;打破习惯的二维空间分割法,杂糅进不确定的线条轮廓和不明确的线条方向,寻找二维平面产生视觉效果的可能性,把书法作品中单个汉字的线条分解开来,作为一个主体进行结构的重建,从而创造出新的造型和视觉感受。
论平面设计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借鉴【摘要】当代平面设计是商业与艺术的结合,更是人类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载体.它是以服务大众生活为目的,以文化为本位,以生产生活方式为导向,伴随着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本文主要探讨平面设计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借鉴与运用。
【关键词】平面设计;传统艺术;结合;借鉴当代平面设计根植于人们的生活,体现了一个国家与民族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物质文明程度,也表现出特有的民族文化面貌与审美水平,它是名副其实的文化综合体.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如何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作品。
面对浩瀚丰富的中国传统艺术,如何吸取营养,以探寻出新的设计语境,形成具有民族性的设计风格,是每一位平面设计师都在不断思索的问题[1]。
一、平面设计与中国传统艺术的关联性一是解读平面设计现代性的需要。
何谓平面设计的现代性?流行与时尚只是一种浅层次的现代性,诚然,平面设计中的流行元素能够代表一定的时代发展需求与方向,但这种流行元素的选择能否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能否打破前卫艺术过于短命的魔咒,就需要将平面设计吸收流行元素形成的现代艺术理念与“现代性”等同于“流行性”的观念作合理的分割。
现代性是平面设计发展的本质要求,流行性则是平面设计具有现代性特征的短暂表现。
进而言之,流行元素与形式的积淀、传统艺术样式与设计手法的继承,才是保持平面设计现代性风格的内在质素。
中国传统艺术元素与现代设计手法的巧妙结合,能够存留传统艺术之“形”,表达作者之“意”,传达作品之“神”。
现代平面设计要在传统艺术话语转换中确立自身的艺术地位,就必然要能够准确表达传统艺术的旨趣,充分体现传统艺术的神韵,灵活运用传统艺术的手法。
二是呈现平面设计竞争性的需要。
高度竞争性是平面设计区别于其他艺术样式的显著特征之一。
在传统与时尚之间以及时尚元素之间普遍存在的冲突,始终掺杂着市场竞争与文化较量的影踪,自然也深刻影响着现代平面设计发展的方向。
利用传统艺术元素可以增强平面设计的竞争力,则主要体现在对传统艺术元素的改造与转化方面。
设计与人文对少数民族民居室内设计的思考侯黎春杨大禹(云南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艺术650000)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中国少数民族民居室内设计与时代发展的密切联系,论证了如何挖掘中国少数民族民居室内设计的地域特色,指出中国少数民族室内设计吸取现代主义的优,点的同时.应该结合地域特色和自然环境、保持优秀的民族文化。
营造出体现当地民族神韵和民族情结的室内空间。
关键词:室内设计;地域特色;传统文化;民族情结“全球化”趋势造成当前室内设计的同一化倾向j使各民族传统、地域特点逐渐丧失,人们盲目追崇两方“先进”文化,跟着别人后面照搬堆砌,不加思索和选择地模仿和克隆等。
近年来,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设计界对传统与现代结合的话题也成了设计师们研究的中心课题。
在经过前期的一些研究后,使部分少数民族的村落得以修复、村落景观得以维护,同时也探索出不少相关的研究成果。
然而,在民居室内设计有关方面的研究却相对薄弱。
值得注意的是,少数民族民居室内设计不同于偏重视觉效果的都市建筑的室内设计,也不同于偏霞窄间功能的普通民居室内设计。
中国少数民族众多,每个少数民族义都有自己的特色,但却很少有“错彩镂金,雕绘满眼”的雍容华贵之美,大多的还是“初发荚蓉,自然可爱”的朴素淡雅之美。
因此,每个民族民居室内设计都应该具有自然的、朴实的、地域特色浓厚的、民族情结强烈的地方主义设计风格。
1.地室内设计地域特色是的时代要求著名学者奈斯比特在经历了近10年的调查和研究后,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普遍性论点,即:全球一致性愈高,地方特色愈鲜明——人们在经济方面愈是一致,愈会在其他方面(如语言、文化、历史)展现出其独特的地域特色。
作为与人的生活方式最直接关联的室内空间,它在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发扬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蕴藏着不同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
如德国设计的科学性、逻辑性和理性的造型风格;芬兰设计的人性化、简约化和功能化:日本设计的新颖、灵巧而又充满人情味的特点;以及意大利设计的优雅与浪漫情调等。
论当代中国设计的民族性与现代性
【论文摘要】现代设计, 应该是对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没有传统就没有现代, 没有
传统的辉煌和历史的沉淀,中国的设计就没有屹立于世界设计之林的今天 。而中国现代设
计在近三十年的发展中具有跳跃性的特征, 始终没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 。这就
需要把握设计的 "现代性" 时代性的本质和相互关系 即民族性、内涵。
【关键词】
民族性nationality;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艺术设计art and design;现
代设计modern design;现代性内涵modern connotation
“民族性”是艺术设计的灵魂。没有民族灵魂的设计作品最终是无法矗立于世界设计之
林的。
“传统文化”对于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度来说是一种巨大的资源,体现为一种传统的
人文精神和价值体系及展示某种能够体现自我、民族和国家身份的文化形象。其范围广而丰
富,如中国的哲学思想、古典文学、艺术精神、审美境界、书画篆刻艺术、民间艺术、汉字、
园林、建筑、陶瓷、雕塑、木刻以及音乐、诗词、戏剧、典故、传说、民间故事,另有中药、
针灸、武术、围棋、饮食、茶道„„这些都是我们当代设计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的
文化资源和中国元素。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为现代设计提供了契机,现代设计的概念才开始真
正进入中国。这使我们对当代世界设计潮流、设计思维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掌握,但我们
在不断的模仿、抄袭中丧失了自己的创造力与个性,始终没有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因此,
有必要重新解析中国现代设计的现代性内涵,它包括以下几点:
1、民族性
它是指中国现代设计要体现出中国传统文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中国式的智慧、意
境和精神,即要有民族性。只有把民族审美情结同现代设计中的某些要素结合起来,形成自
身独特的设计体系,才能跻身世界之林,中国艺术设计只有在多种语言的多元共生中才能获
得繁荣与发展。
世界上每一个民族,由于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制约,都形成与其他民族不同的
语言、习俗、道德、思维、价值和审美观念,因而也就必然形成与众不同的民族文化。现代
设计文化的民族性主要表现在设计文化结构的观念层面上,它反映了整个民族的心理共性。
现代设计越来越认同本土化,本土化是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对民族性的
认同。中国传统文化中圆满、完整、对称、偶数、硕大等审美因素,表现在
中国设计风格上,以形式上的完整性、对称性和平稳性、寓意性为特点。例
如,中国传统图形——盘长,源于佛教八宝的八吉祥”之一,在民间它常结
合方胜图案来使用,并以此表达人们四环贯彻、一切通明的美好意愿。中国
联通公司的标志就是采用了盘长的造型,取其“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相辅
相成的本意来延展联通公司的通信事业无以穷尽,日久天长的寓意。该标志
造型无论从对称讲,还是从偶数说,整个标志都洋溢着中华民族流传的吉祥
之气。
2、时代性
它是指中国的现代设计应该跟随时代的发展要求。这是因为设计
文化首先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是该民族各个时代的设计文化的叠
合及承接,是以该日寸代的现实的物质社会为基础,是传统设计文化
的积淀和不断扬弃的对立统一,是历史性与现实性的对立统一。
每个时代的设计文化都有这个时代的烙印,所以也都相应地具有
时代的局限性,没有这些认识、我们就不能对设计文化的时代性有一
个全面的把握。例如:汉代的荷花图形常常画在建筑物的梁上,是适
应当时。五行相生相克的观念,荷花为水物,所以用它代表水克火的
观念。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并兴盛,荷花图案的形式与内容都有别于汉
代的荷花,它是作为佛的庄严象征而广为传播的。宋代文人雅士则崇
拜莲荷的“出污泥而不染,用其象征君子,故文人画里爱画莲荷者甚
多。明清时莲荷取其谐音连而形成“连生贵子、“连年有余等吉祥图
案,是当时世俗文化盛行的表现。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莲荷图形
从内容到形式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中国的其他许多图形也是如此。
在中国当代体现民族性与现代性和谐统一的例子有很多。
例如:中国园林景观设计在住宅小区中的运用,这就遵循了古为
今用、洋为中用的特点,也是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在现代住宅小区
里面的庭院,往往是采用中国式的造园手法与现代户外家具的和谐搭
配这样使得传统园林景观充满了现代气息。
中国传统家具与现代室内设计:室内设计中有既区域现代实用,
又吸取传统的特征,在装潢与陈设中融古今中西于一体,例如传统的
家具、屏风和摆设,配以现代风格的墙面及门窗装修、新型的沙发,
将现代与古典融合,风格独特。
中国文化的影响为当代室内设计作品带来一种宁静的神韵和一
种平静的力量和秩序感。设计师们将这种古老的东方神韵与现代极简
主义风格融合到一起,搭配硬木、皮革、小山羊皮等名贵材料,使得
设计作品既感性又非常实用,为当代家具作品增添一份悠然的情趣,
给现代都市人以强烈的感官冲击,是最能体现中国意蕴的中国元素。
再如中国现代平面设计中民族元素的融入,08年北京奥运会会
徽的标志,就加入了中国传统的印章;中国银行的标志就加入了代表
天圆地方的古钱币、、、、、、。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只要我们以传统艺术为根本,把握
了神与形,继承传统含蓄、意境、简洁的精华,将其与当代的新兴理念以及自我
个性中独特的一面相结合,中国的现代设计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好。
参考文献:《设计的理念》、《设计概论》、《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