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铁路建设与工程地质选线
- 格式:doc
- 大小:12.50 KB
- 文档页数:2
川藏铁路艰险山区地质选线原则研究李巍【摘要】川藏铁路是国家铁路网中重要的战略通道,雅安至林芝段铁路需要穿越地形地质条件极为复杂的横断山脉.以川藏铁路前期地质研究工作为基础,结合以往铁路在艰险山区建设经验,针对该区域特殊的地质环境,探讨了适应该区域地质选线及工程选线原则,提出了前期研究工作的思路和工作重点.【期刊名称】《铁道经济研究》【年(卷),期】2018(000)002【总页数】3页(P13-15)【关键词】川藏铁路;艰险山区;选线原则【作者】李巍【作者单位】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北京100038【正文语种】中文我国中长期路网规划有五条进藏铁路通道,分别为青藏、川藏、滇藏、新藏以及西宁经玉树至昌都铁路,目前除青藏铁路、拉日铁路建成通车外,还有滇藏铁路丽江至香格里拉段、川藏铁路成都至雅安段、拉萨至林芝段在建。
川藏铁路全线的规划建设,将结束川西以及藏东南地区没有铁路的历史,是对西藏自治区社会经济发展有力的支撑,也进一步巩固了四川省作为西藏大后方的历史地位,对解决西部铁路发展不平衡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 川藏铁路规建设稳步推进1.1 川藏铁路规划建设情况川藏铁路起于成都铁路枢纽,向西经雅安、泸定、康定、新都桥、昌都、波密、林芝至拉萨,规划线路全长1 860 km。
线路需要横穿横断山脉,具有地形高差大、地灾规模大、构造活动强等显著特征。
为确保工程建设及运营的安全可靠,川藏铁路按照“一次规划分段实施”的原则有序推进建设工作。
其中成都至雅安铁路全长146 km,2013年11月成都至朝阳湖段开工建设,2015年5月朝阳湖至雅安段开工建设,全段计划2019年建成通车。
拉萨至林芝铁路全长435 km,2015年3月控制性工程开工建设,计划2021年底建成通车。
工程最为复杂的雅安至林芝段,前期工作已开展,将根据前期勘察研究情况,成熟一段建设一段,并力争尽早全线建成通车。
1.2 在高原复杂山区铁路建设的探索近年来我国在高原复杂山区主要建设了拉萨至日喀则、拉林至林芝、丽江至香格里拉等铁路,在高原高寒以及地质复杂山区铁路的建设方面积累了经验。
青藏铁路沿线地质灾害分布及特征张启兴;毛建业;李彬【摘要】结合青藏铁路格尔木一昆仑山口段自然地理条件,对该地区地质灾害的分布及特征进行了分析,分别总结归纳了山区、平原区的主要地质灾害特点及原因,并阐述了该区域地震灾害的影响,为保障今后青藏铁路安全运行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Combining with natural geological condition of Tibet railway at Golmud-Kunlun mountain section, the essay analyzes the geological disaster distribu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respectively outlines the main geological disaster features and causes in mountain and plateau region, and describes the seismic impacts, which has provided certain scientific basis for future safe operation of Tibet railway.【期刊名称】《山西建筑》【年(卷),期】2011(037)029【总页数】3页(P142-144)【关键词】高原;铁路;地质灾害;特征【作者】张启兴;毛建业;李彬【作者单位】青海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院,青海西宁810000;青海省柴达木综合地质勘查大队,青海格尔木816000;青海省电力设计院,青海西宁8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216.41青藏铁路地处青藏高原腹地,起点在青海省省会西宁市,终点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全长1 956 km。
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北起青海省格尔木市,沿途经纳赤台、五道梁、沱沱河、雁石坪,翻越唐古拉山,再经西藏自治区安多、纳曲、当雄、羊八井、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全长1 142 km。
青藏铁路建设和冻土问题内容摘要: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和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全长约1925公里,其中格拉段长约1118公里。
海拔4000米的地段有965公里,最高点唐古拉山口为5072米。
穿越多年冻土…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和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全长约1925公里,其中格拉段长约1118公里。
海拔4000米的地段有965公里,最高点唐古拉山口为5072米。
穿越多年冻土区长度为632公里,其中大片连续多年冻土区长度约550公里,岛状不连续多年冻土区长度约82公里。
在632公里的冻土带中,年平均地温高于-1.0℃多年冻土区275公里,高含冰量多年冻土区221公里, 高温高含冰量重叠路段约为134公里。
高原、冻土和生态脆弱就成为青藏铁路修筑的三大难题,而冻土问题是青藏铁路成败的最关键问题。
冻土和冻土危害冻土是指温度在0℃以下,并含有冰的各种岩土和土壤。
一般可分为短时冻土、季节冻土以及多年冻土。
地球上冻土区的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50%,其中多年冻土面积占陆地面积的25%。
我国多年冻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2%。
冻土是一种对温度极为敏感的土体介质,含有丰富的地下冰,所以冻土具有强的流变性,其长期强度远低于瞬时强度特征。
同时,由于冰存在相变特征,未冻水分具有迁移特性,因此冻土也具有融化下沉性和冻胀性。
冻土工程不同于一般岩土工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冻土工程中温度是一个关键参数。
由此也决定了冻土工程的稳定性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
多年冻土区由于反复的冻融作用,产生许多特殊的自然地质现象,如冻胀、融沉、冻拔、冻裂、冰锥、冻融分选、热融湖塘、融冻泥流等,对工程建筑有极大的影响。
多年冻土区常见的道路工程病害是融沉和冻胀问题。
冻胀就是土在冻结过程中,土中水分转化为冰,引起土颗粒间的相对位移,使土体积产生膨胀、土表面升高;当土中冰转变为水时,土便发生融化下沉,称为融沉。
以青藏公路为例,85%的路基病害是融沉造成的,15%为冻胀和翻浆所致。
青藏铁路建设故事1. 引言青藏铁路,是连接中国青海省西宁市和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的一条高原铁路线,全长1956公里。
它被誉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也是中国在高原地区建设的一项重大工程。
本文将介绍青藏铁路的建设故事,从规划、设计到实施,展现了中国人民勇往直前、攻坚克难的精神。
2. 规划与设计2.1 地理条件和挑战青藏高原地处世界屋脊,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气候恶劣,地质复杂。
这些因素给青藏铁路的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规划和设计团队必须充分考虑高原缺氧、低温、强风等自然条件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并采取相应措施来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2.2 技术方案选择为了克服高原地区土壤冻融、塌方等问题,规划和设计团队决定采用特殊的技术方案。
他们选择了隧道和桥梁相结合的方式,以减少对地质环境的破坏,并确保铁路线的通行能力和稳定性。
2.3 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建设青藏铁路必须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
规划和设计团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建设隧道、搭建高架桥、限制车速等。
3. 建设与实施3.1 勘察和测量在正式开工前,建设团队进行了大量的勘察和测量工作。
他们使用先进的测量仪器和技术手段,对青藏高原地区进行详细的地形、地质、气候等调查,为后续工程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支持。
3.2 施工困难与突破由于地理条件恶劣,青藏铁路建设面临着巨大的施工困难。
在高原缺氧、低温等极端条件下,建设者们不畏艰难,攻克了许多技术难题。
他们采用了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建设了一系列大型桥梁和隧道,为铁路线的顺利通行奠定了基础。
3.3 人员培训与安全保障青藏铁路建设需要大量的工程师、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
为了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建设团队进行了广泛的人员培训,并采取了严格的安全措施。
他们组织了应急演练、安全培训等活动,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和自救能力。
4. 成果与影响4.1 铁路线通车与运营经过多年的努力,青藏铁路于2006年7月1日正式通车运营。
专栏工程财务实践入藏铁路四个方案,为何首选青藏线?举世瞩目的跨世纪工程—青藏铁路就要启动,这一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反复论证的高原铁路工程,历经了半个世纪,经过甘藏、川藏、滇藏三条铁路规划方案的反复比较,青藏线首先胜出。
本文将在线路长短、造价、造桥、运能和建设工期等方面来论证其最终胜出的原因。
青藏铁路与其他几条进藏通路相比,具有以下明显优势。
同以1995年底物价水平为基础,青藏线投资为139.2亿元,甘藏线为638.4亿元,川藏线为767.9亿元,滇藏线为653.8亿元。
从(新建)线路长度看,青藏线格尔木至拉萨实际建筑长度为1118㎞,甘藏线为2126km,川藏线为1927km,滇藏线为1594km。
从各线桥隧总长度和密度看,青藏线桥隧总长为30.6km,其中最长隧道1210m,桥隧总长占线路总长 2.8%;甘藏线桥隧总长438.69km,其中最长隧道8800m,桥隧总长占线路总长20.6%;川藏线桥隧总长为819.24km,其中最长隧道19500m,桥隧总长占线路总长42.5%;滇藏线桥隧总长为710.65km,其中最长隧道15300m,桥隧总长占线路总长42.97%;从造价(静态)指标看,青藏线为1289万元/km,甘藏线为3003万元/km,川藏线为3985万元/km,滇藏线为3952万元/km。
从工期看,青藏铁路自50年代末期至今,作了大量的前期工作,基础资料比较可靠可信,是其他三条进藏铁路无法比较的。
总工期青藏线为6年,川藏线为38年,滇藏线为32年。
从施工条件看,青藏线所进过大部分地区地势平缓,无重大约定控制工期的工程,且基本与青藏公路并行,交通条件最为方便,为铁路组织大型施工机械施工,加快施工进度创造了有利条件。
甘藏、川藏、滇藏均不具备此条件从运输经路看,拉萨至北京、上海,经青藏线为3952千米、4326千米,经甘藏线为4022千米、4396千米,经川藏线为4063千米、4366千米,经滇藏线为5204千米、5089千米。
2006年12月铁道工程学报增刊J O U R N A L O F R A I L W A Y E N G I N E E R I N GSO C I ET Y D ecem ber2006Su ppl e m e n t文章编号:1006—2106(2006)增刊一0184—05青藏线多年冻土遥感调查工程地质分区+甄春相”(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100020)提要:青藏铁路北起昆仑山北坡西大滩,南至唐古拉山南坡安多560余千米为多年冻土区。
这里人迹罕至,自然条件极其恶劣。
采用遥感技术,通过冻土不良地质现象和冻土工程地质环境因素的综合判释,以冻土不良地质现象和冻融活动性特征为基础,通过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表水体、水文地质、植被发育以及地形坡向等要素的专题制图和综合分析进行多年冻土工程地质分区,将多年冻土区划分为强烈冻融活动区、中等冻融活动区和一般冻融活动区。
可依照不同等级的冻融活动区制定指导性的工程勘察技术原则。
关键词:多年冻土;工程地质分区;遥感技术中图分类号:T P79文献标识码:AEngi neer i ng G e ol ogi ca l Sect i on Z one of Q i nghai-Ti bet R ai l w ay Per m af r os t by R e m ot e Se ns i ng T echnol ogyZ H E N C hun-xi ang(E ngi ne er i ng D e si gn&C onsul t ant G r oup C o.L t d of C hi na R ail w ay,B ei j ing100020,Chi na)A bst r a ct:Q i nghai-T i bet r ai l w ay pas ses t hr ough560km perm af r o s t a r e a f r om t he X i da t an i n t he K unl un M o unt ai n nor t h s l ope t o t he A nd uo i n t he T a nggu l a M ou nt a i n s ou t h s l ope.The nat ur al condi t i ons ar e very abom i nab l e.B y r em ot e s ensi ng i nt e rpr et a t i ons,t he t opi c m aps f or geom or phol ogy,pet r ol ogy,hydr ol ogy,hydr ogeol ogy,veg et at i on and s l ope di r ec t i on w er e m ade.Fur t her m or e,bas ed on w hi ch engi neer i ng geol ogi c zon i ng f or t he per m af r os t a r e a c am e i n t o bei ng,t echni cal pri nc i pl es f or engi neer i ng i nves t i gat i ons m ay be dr aw n up i n t he l i g ht of t he zoni ng.K ey w or ds:p er m af r os t;engi neer i ng geol ogi c s ec t i on zone;r em ot e s ensi ng t echnol ogy青藏铁路起自青海省省会西宁市,终至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全长1956km。
青藏铁路的实施方案
青藏铁路是中国西部地区一条重要的铁路干线,它连接了青海省的西宁市和西
藏自治区的拉萨市,全长1956公里。
青藏铁路的建设对于加强西部地区的交通运输、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施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诸多因素,包括地质、气候、环保等,因此,实施方案的制定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实施青藏铁路需要充分考虑地质条件。
青藏高原地处喜马拉雅造山带,
地形复杂,地质构造活跃,地震、滑坡等自然灾害频发。
因此,在铁路线路的选择和设计上,需要进行详尽的地质勘测和工程地质勘察,确保铁路线路的安全稳定。
其次,实施青藏铁路需要充分考虑气候条件。
青藏高原气候寒冷,冬季气温极低,降雪量大,冰雪灾害频发。
因此,在铁路的路基、桥梁、隧道等工程设计中,需要考虑到抗寒保温、排雪防冰等措施,确保铁路设施在极端气候条件下的正常运行。
再次,实施青藏铁路需要充分考虑环保问题。
青藏高原生态脆弱,植被覆盖稀少,动植物资源丰富。
在铁路建设过程中,需要采取生态保护措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确保铁路建设与生态保护相协调。
最后,实施青藏铁路需要充分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青藏铁路是连接青海
和西藏两个地区的重要交通通道,对于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施方案的制定中,需要综合考虑投资规模、运营成本、运输能力等因素,确保铁路的建设和运营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综上所述,实施青藏铁路需要充分考虑地质、气候、环保、经济和社会等诸多
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确保铁路建设和运营安全可靠、经济高效、环保可持续,为西部地区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青藏铁路昆仑山越岭地段地质选线
刘双进
【期刊名称】《城市道桥与防洪》
【年(卷),期】2008(000)001
【摘要】青藏铁路昆仑山越岭地段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地形起伏大,山坡陡峻,坡面破碎,植被稀少,以寒冻风化地貌为主,多年冻土条件复杂,构造发育,不良地质现象多发,对于如何在越岭地段进行工程地质选线的勘察工作,是青藏铁路勘察的重点.该文首先介绍了这段线路的比选方案,然后对昆仑山越岭地段的地质条件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地层岩性、多年冻土、地质构造、地震、不良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等方面,并比较了不同线路的优缺点,进行了地质综合评价,最终提出了合理的地质选线意见.【总页数】3页(P6-8)
【作者】刘双进
【作者单位】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4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412.243
【相关文献】
1.西宁至成都铁路拉脊山越岭段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地质选线 [J], 季备
2.向莆铁路戴云山越岭隧道群工程地质选线 [J], 尹士清
3.大瑞铁路高黎贡山越岭段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与地质选线 [J], 李光伟;杜宇本;蒋良文;郭长宝;沈维;刘筱怡
4.兰新高铁祁连山越岭段工程地质选线研究及回顾 [J], 王进华
5.CZ铁路折多山越岭段"空天地"一体化地质选线 [J], 王哲威;冯涛;徐正宣;张广泽;林之恒;罗勋;赵江林;刘志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第4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1讲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聚落(1)概念:聚落是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
聚落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
(2)类型:按照聚落的性质和规模,可分为城市和乡村。
一般而言,城市聚落是由乡村聚落转化而成的。
2.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地形因素尤为突出。
不同的地形条件,对于聚落的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都具有深刻的影响。
3.地形对聚落的影响(1)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地形高原山区冲积平原(三角洲平原)分布形态多呈带状条带状呈带状,表现为沿海聚落带和沿河聚落带分布位置分布在深切河谷的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主要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上沿海发展和沿河发展举例雅鲁藏布江谷地和湟水谷地山区的山前和河流的两岸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2)我国北方平原地区和南方丘陵山区聚落的差异地区北方平原地区南方丘陵山区地形平坦广阔地形复杂规模一般较大一般较小分布人口多呈团聚型、棋聚居的人口较多盘式格局空间分布相对分聚居的人口较少散二、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和交通线路建设的主要区位因素1.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2.公路、铁路建设的区位因素分析区位因素主要影响在平原地区,地形对线路的限制较少,选线时要尽平量少占耕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建设、城镇发展的原地关系形山线路尽量沿等高线修筑,尽量避开地形复杂的地区地,在陡坡上修成“之”字形弯曲或开凿隧道自然水文线路应避开沼泽地,尽量避免跨越河流,以减少桥涵总长度因素注意避开断层地带和滑坡、泥石流多发地区,特别地质是开凿隧道时尽量避开断层带,从背斜部位穿越工程设计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大风等出现的强气候度和频率,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等,桥涵孔径大小、路基高低都需要根据当地暴雨强度来设计区位因素主要影响合理布局交通运输,促进沿线经济发展。
青藏铁路建设与工程地质选线
进藏铁路一直是国家想方设法要建成的,因为这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的团结、和睦、交流和发展。
也关系到西部大开发,青藏地区人民的发展,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强大的实力。
但是这条进藏铁路的开通并不是说开就开了的,期间阻力重重。
自然环境相当恶劣,地形条件也相当复杂。
比如不良地质发育,崩塌、滑坡、泥石流、风沙、雪崩、水害、冰害等灾害的发生,就如同家常便饭,时有发生。
铁路从最初的勘探到最终建成,花了50多年。
1956年开始勘探,2006年建成通车。
这五十年里,用来建设铁路的时间又只有6年的时间。
所以很大一部分时间,都是花费在铁路路线的选择与勘探的。
不难看出,地质工作对铁路的选线和建设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地质工作的工作量是相当大的,在那么恶劣的环境下测量,勘探,可以想象他的幸苦。
想想现在有了青藏铁路,叫你跑到几千米高的海拔的高原区工作,你也未必肯吧!
也正是有了地质工作者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才使得青藏铁路在建设时能避开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尽快完成这项举世瞩目的工程
经过仔细勘测,最初有四条路线可供选择。
青藏线、甘藏线、滇藏线、川藏线。
这四条线路其实都不好走,但是就像选修课里的必选课,四选一,必选的。
看到图表中四条线路的工程地质条件的比较。
我们很直观的就能得出一个结论:尽管四条线路都很差,但青藏线算是差学生里的好学生吧!
青藏线由于其他线路的原因主要有:
1地质情况基本清楚,刚刚说过的,青藏地区地质条件是相当复杂的,能对青藏线的地质情况弄个基本清楚,已经算是了不起的了。
其他三条线路就不能说清楚了,勘测困难很大,恐怕没有谁能说的清的。
2地质条件一般,这个评价也是相当高的,对进藏铁路来说。
3新建里程相对短,全长有2000多公里,但新建的路线就只有1085公里。
相对其他来说,较短,这样就减少了工程量
4桥隧比例较少,从表中也可以看出,只有2。
5%,这有事一个优点,虽然桥隧少了最我们有些专业的同学的工作有些影响,但为了集体的利益,还是要桥隧的比例越少越好
5地震工程处理较容易,也就是说,虽然经常发生地震,但是别怕,这条道上处理地震带来的问题是比较容易的
6交通比较方便因为青藏线主要就是沿着青藏公路建设的,,运输起物资来是比较方便的
同过前面的有点的列出,先而易见的就能想到其他两个有点:
1净投资最少,200亿元左右,比其他路线的预算少了不知道多少,其他线路最少的也要600多亿!
2工期最短最长要6年,其他的最少要12年以上
差路线里的好路线,其实还是差路线!
青藏铁路建设遇到了三大技术难题:1多年冻土,2高寒缺氧,3环境脆弱
高寒缺氧对工程本身是没有影响的,但是他影响人。
间接地影响工作效率。
环境脆弱,属于环境保护问题,加以管理是可以减少能对环境的破坏的。
但是多年冻土却是个真正的大麻烦。
会直接的影响到工程的质量
这个多年冻土,具有”冷胀热缩“的特性,手=受环境的影响很大,如果将这脆弱的敏感地带破坏,长期都得不到复原,多半会影响到工程的施工。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般有两个方法,一个是做好工程地质勘测工作,选线的时候尽量避免经过冻土区。
无法避免的话,就只好进行工程施工来保护了,比如说在冻土上面修建桥梁,以桥带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