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音古韵——现代流行音乐中古典文化
- 格式:ppt
- 大小:2.81 MB
- 文档页数:24
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摘要】我国传统音乐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渊源,其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古代音乐通过口传心授等方式延续至今,而现代传统音乐形式也在不断涌现。
传统音乐文化在现代化发展中需要创新,但同时也面临挑战。
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在于传承文化基因,保持文化多样性。
未来发展方向应注重整合传统与现代元素,提升传统音乐的吸引力。
保护与传承责任需要政府、社会及个人共同承担,以确保传统音乐文化得以延续,为文化传统留下珍贵遗产。
传承与发展的不断推进将促进音乐文化的蓬勃发展,也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做出贡献。
【关键词】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传承、发展、历史渊源、古代音乐、现代传统音乐、创新、现代化发展、困境、重要性、未来发展方向、保护、责任。
1. 引言1.1 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性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它不仅是中国人民情感寄托的表现形式,更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通过传统音乐文化,人们可以感受到古代先人的智慧和情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特色。
传统音乐文化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和自强的重要象征,是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的体现。
传承和发展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不仅能够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更能够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促进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和发展。
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文化领域,更涉及到社会发展和国家整体形象的提升。
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传承和发扬我国传统音乐文化,让其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1.2 传承与发展的意义传承与发展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生命力所在,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传承,我们能够将古代的音乐传统延续至今,让后人了解和体验我们祖先的智慧和情感。
而通过发展,我们能够在传统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创新出更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进而推动传统音乐文化的蓬勃发展。
传承与发展不只是一种文化责任,更是一种文化使命。
现代文化中的《诗经》影响介绍《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现存最早、最著名的一部诗歌总集。
自从其创作完成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尽管时间过去了很久,但《诗经》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和美学价值仍然深深地影响着现代文化。
影响领域1. 文学《诗经》对于中国古代以及现代文学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它为后世文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灵感,许多著名的古代文人如杜甫、李白等都借鉴了《诗经》中的语言表达和意境构建方式来塑造自己的作品。
同时,在现代诗歌创作中,《诗经》也经常被引用或模仿,使得其艺术价值得到继承和发展。
2. 音乐《诗经》中众多篇目被谱曲传唱,这些音乐作品都是以古代汉族民间音乐为基础而创作的。
这些古老的旋律通过传承和改编,延续至今。
它们不仅作为文化遗产一直流传下来,并且也在现代音乐中找到了新的呈现形式。
例如,在交响乐、流行歌曲、电影配乐等领域中都能感受到《诗经》旋律的影子与灵感。
3. 文化研究与教育《诗经》被广泛用于文化研究和教育领域。
学者们通过对《诗经》的研究,深入探讨其背后隐藏的历史、社会、人文等方面信息,进一步拓展我们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了解。
在学校教育中,《诗经》也是重要的国学教材之一,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古代文化精神和美學价值观。
4. 社会礼仪与价值观《诗经》中反映了古代社会礼仪与价值观念,这些思想依然对现代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小雅·南有嘉鱼之什》中提倡以善良待人、友爱共处的精神,这种价值观念对传统中华文化和现代社会都具有积极意义。
同时,《诗经》中描写的君王治理国家的思想,也为现代政治学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内容。
结论《诗经》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遗产,深深地影响着现代文化的多个领域。
无论是文学、音乐、教育还是社会礼仪与价值观等方面,它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研究和学习《诗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古代智慧,同时也为现代文化的继续发展提供了启迪与借鉴。
当代音乐2021年第4期MODERN MUSIC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变与发展朱莹[摘要]古人读书喜欢摇头晃脑,是因为在清朝废科举之前,我们的祖先是用吟诵的方法去读书的。
摇晃脑袋,就是为了跟着诗句的节奏,更好地体会个中韵味,可见中国古诗词与音乐是早有渊源的。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经历不同时期的演变,具有多层次多元化的音乐创作方式,这是中华民族代代流传下来的深厚文化底蕴,也是历代声乐艺术的结晶。
从而通过古诗词艺术歌曲,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史、一个朝代的兴衰史。
[关键词]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变;发展[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1)04-0081-03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发展上溯夏商、先秦时代,再历经春秋战国,经过《诗经》《楚辞》、汉魏乐府、绝律诗、词曲、琴歌、元散曲、明清小曲等,不同声乐体裁的演变,且均有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是历代音乐艺术的精品。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变历程以时间为序,可分为古代艺术歌曲、近现代古诗词艺术歌曲、当代古诗词艺术歌曲。
⑴绝大部分古代艺术歌曲的原音乐已遗失,只有文字诗词流传至今。
当今作曲家结合创作新意与手法,借鉴古代声乐艺术,如昆曲、琴歌等创作,再结合西洋作曲技法,创新探索出具有中国古韵今声的艺术歌曲。
一、古代艺术歌曲(一)夏、商———诗词歌曲的开始《尚书•尧典》说:“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
”《易经•泰》说:“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坚贞无咎。
勿恤其孚,于食有福。
”充分说明古代诗乐一体、歌诗同源,上古时期就有大舜作词的《南风歌》。
较为遗憾的诗乐结合的乐谱曲调并未全部传承下来,这样的缺失使得中国古老的歌诗文化难现原有面貌。
在古老的历史长河中,留给今人的是无尽的喟叹。
[收稿日期]2020-10-23[基金项目]2020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20SJA0468)。
[作者简介]朱莹(1987—),女,南京晓庄学院音乐学院讲师。
要: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珍宝,古诗词艺术歌曲是由民间传曲、古词古曲、依古词谱曲创作而来,是重要的声乐体裁。
本文从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渊源与音乐创作形式及蕴藏着的传统文化来论述,从歌曲意境、咬字吐字、音色浓淡、润腔把握、韵味体现等方面,展开赵季平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再创作演唱研究,用歌声穿越古今,用歌声传达诗歌和文学的真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让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绽放出更加充沛的活力与旺盛的生命力。
关键词:赵季平;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再创作;演唱研究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中国古诗词一直闪烁着民族艺术的光辉,滋润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藏。
古时文人雅士常以吟唱体现诗乐一体的特点,以古琴、箫等乐器伴奏。
由于绝大部分古代诗歌的原音乐已遗失,只有文字诗词流传至今。
近现代以来,中国作曲家们徜徉在古诗词的深邃意境中,他们选择经典的古诗词为创作素材,结合艺术歌曲的声乐体裁,挖掘古诗词中的意境与内涵,创作成由钢琴或乐队伴奏组成的古朴精致、内涵典雅的艺术歌曲,从而赋予了它浓郁中国民族特色的音乐风格与独特韵味。
作曲家们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化底蕴和现代的音乐创作技法,体现出鲜明的传统文化精神和中西音乐相融的艺术魅力。
演唱是赋予音乐作品生命力的再创作,谱面中内涵着作曲家的创作风格与特色,蕴含着作曲家的思想精神和情感表达,需要歌者通过娴熟的发声技术、歌唱技巧、情感表现、肢体配合来诠释每一个音符。
本文从再创作演唱角度出发,不仅借鉴西方科学的发声方法,更立足于我国古典艺术理论和传统民族声乐的表现手法,不仅站在今人的角度诠释古人的思想情感,更置身于古人的意境抒发自己的情怀。
用歌声传递民族文化精神,是再创作演唱的精髓。
“诗乐相合 古韵今声”——赵季平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再创作演唱研究◎ 朱 莹一、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渊源与音乐创作形式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彰显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历代歌唱艺术的结晶。
上古时期就有大舜作词的《南风歌》体现歌诗同源。
为什么现在青少年不喜欢古典音乐?
古典音乐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是指那些从西方中世纪开始至今的、在欧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创作的西方古典音乐,主要因其复杂多样的创作技术和所能承载的厚重内涵而有别于通俗音乐和民间音乐。
狭义指古典主义音乐,是1750-1820年这一段时间的欧洲主流音乐,又称维也纳古典乐派。
现在的青少年大多喜爱流行音乐而疏远古典音乐,究其原因我认为是音乐环境的变化。
像京剧,我们奶奶爷爷那一辈就很多人喜欢听,还会唱几句。
为什么,因为大人从小就带他们去看去听大戏,那时戏院收音机里,还有周围都是唱戏曲的,从小耳目染听,你能不会吗?
而现在流行歌曲作为一种以消遣娱乐为主的大众文化现象,流行歌曲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脉络息息相关,俨然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尤其是90年代以后随著国家的政策开放,使得流行歌曲的内容形式更加的多元化,更加的深入人心,90年代的流行音乐变化较广,并且与我们的生长背景较为接近。
流行音乐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有其存在的客观基础和主观需求。
一种音乐形式能够在大众中流行起来,表明他们至少在某个方面表现了时代情绪,满足了人们的审美趣味,产生了一定的艺术感染力。
同时,流行音乐还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一种表征。
它以流行方式存在,这样一种传播方式反映了现代科技的发展,信息传播的广泛性和有效性。
传播手段的网络化与文化生产的工业化,带来了当代文化生产的飞跃,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
流行音乐由于自身的特点而深受青少年
的喜爱,由于生活中接触的都是流行音乐,对古典音乐的接触和认识越来越少,现在年轻人很自然就出现越来越不喜欢古典音乐的现象。
《流行歌曲词研究---中国风歌曲》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一、课题的目的、意义、来源及背景1.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歌词作为音乐的载体,无疑是当代文化生活中最具普遍性和影响力的一种文字。
中国人现在对祖先留下的东西去传承、学习的很少,而中国风歌曲在很大限度上走进人们的大脑中,间接地让人们学习到古文化的韵味。
中国风歌曲的歌词,有许多是押韵的,而且运用语文上的修辞和表现手法也很多。
这些独立的文学价值也是我们本次研究的目的,学习这些文学价值也有助于我们学习语文。
2.课题的来源及背景随着电视的普及和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通俗文化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甚至取代了传统文字阅读的主流地位。
听音乐也成了一种非常普遍的享受方式。
作为拥有五千年历史文明的我们,充分运用现代音乐与古乐器,创造了一种流行音乐曲种--中国风歌曲。
这种音乐旋律优美,通俗易懂,贴近生活,满足现代人的心理需求。
流行音乐有平民化、大众化的倾向。
因此,鉴于我们对通俗文化的情有独钟,如果能够赏析了解这些通俗文化中的歌曲,或许可以充分挖掘通俗文化中的语文教学资源。
三、课题的研究过程初步探究了现代流行歌曲中的中国风歌曲的歌词以及其主要内容。
我国五千年莽莽苍苍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古典诗歌一直被历代、历朝奉为主流文体,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丰富。
从《诗三百》到四言诗、五言诗,到律诗;从无意识的“歌以咏之,足以蹈之”等劳动生活之余的即兴表演,到形成固定的词牌名予以传唱,古典诗歌以其立意的高绝,幽美的意境,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融入了中华民族精美的文化精髓,成了我们民族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一首优秀的流行歌曲的产生,同时也就创造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它综合了文学与音乐的精华,通过旋律与文字同时感染打动我们,使我们自然而然成为俘虏,徜徉在歌曲所创造的艺术氛围中。
在旋律打动人的基础上,流行歌曲的歌词选择一种最能被广大人们所共同接受的形式去进行心灵的交流。
使人们在不知不觉间受到歌曲的感染,获得共鸣,得到一次心灵的净化与洗礼。
第一单元华夏古韵教学设计阳关三叠教学目标:一、感受、体验古曲《阳关三叠》的风格特点,引发对我国古代音乐及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关注。
二、通过对音乐节奏、旋律的分析,体会歌曲忧伤、惆怅的情绪。
教学重点:一、熟唱歌曲的主题旋律。
二、感受歌曲的背景,理解当时作者的心情。
教学难点:“遄行、遄行”八度的大跳,和附点节奏的准确。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师:你们有没有想过,如果你和好友分别,你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寄托你的思念呢?(通信、发邮件、打电话、点歌等。
)2、师:你知道有哪些表达友谊的歌曲呢?(《友谊地久天长》音频)。
二、情感体验。
1、师:你们说得很好。
其实古代也有很多表现友谊的音乐作品。
今天,我们一同来欣赏一首描写友谊的古曲,请你听后思考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阳关三叠》音频)。
2、师: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三、诵读歌词。
1、讲述歌词的来源。
师:这段歌词的前一部分实际上是来自一首唐诗,你们知道这首唐诗是谁的什么作品吗?师:这位同学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扎实。
这首诗在语文课上学过,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送元二使安西》。
唐朝时,为诗配乐进行演唱十分盛行,很多古诗都被合乐而唱,《阳关三叠》也是其中之一。
原诗描绘了怎样的情节呢?(《阳关三叠》动画)。
2、讨论“三叠”。
师:我想再问一问同学们,你认为《阳关三叠》名字中的“三叠”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进行讨论。
(学生讨论,允许各抒己见。
)师:同学们都很有想法。
原曲分成三大段,由于将一个曲调变化叠唱了三遍,故名三叠。
教材中选用的是一部分,也就是其中的一叠。
阳关是一个地名,所以歌曲叫《阳关三叠》,曲中还有一个地名——“渭城”,所以歌曲又叫《渭城曲》《阳关曲》。
3、分析歌词。
师:歌词部分比原诗要长,我们来看后面部分的歌词,“遄”这个字念chuán。
齐读一下。
师:“遄行”是指“一路上你要快快地走,快快地走”,寄托了对友人无限关爱之情。
中国古典音乐定义
中国古典音乐,是指从古代至今一直流传下来的艺术形式。
它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古至今,它从不翻新,而是以惟妙惟肖的方式继续传承和衍生。
中国古典音乐具有长达数千年的传统,它已经成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也深受学者和观众的喜爱。
中国古典音乐经历了数个世纪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声调系统,以及要求歌唱的风格独特
的诗词和文学作品。
每一种古典音乐都有着其独特性,不同风格彼此之间都存在微妙的差异,但它们都具有非常浓郁的文化气息。
其中,以汉族文化为基础的古典音乐,以其朴实
甚至于简陋的抒情方式,深深影响了中国文化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今的文化景观。
中国古典音乐的普及和流行也归功于传播的广泛性,今天,不仅有传统的乐器,乐曲,乐理,而且还有电脑技术,让更多人能够获得古典音乐,从而发掘其中无穷的美妙。
中国古
典音乐是演奏、品尝、传播和理解的艺术,它不仅诠释着中国传统文化,更激发着人们更
深刻的情感。
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中国传统音乐是祖先们创造的一种文化艺术,历经千年的发展历程,其文化内涵深厚,传承至今仍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
中国古代的音乐,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古代的音乐比起现代的音乐,更多地与宗教、祭祀、文化传承和生活娱乐等方面有关。
而在汉朝以后,中国的古典音乐经历了一个发展高峰期,其中代表作是《乐府诗集》中的大量音乐作品。
在宋代以后,元、明、清时期的音乐开始形成成熟的体系和风格,音乐的表现形式也更丰富多样。
徽派和京剧等戏曲音乐,满族民间音乐等,不仅丰富了中国古典音乐的表现形式,也推动和促进了中国古典音乐的发展。
中国传统音乐的音色和演奏方式非常独特,深深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髓。
传统音乐中的乐器有二十四节筝、琵琶、古筝等,这些乐器多数来源于农村民间,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其中,古筝被誉为“云水禅心”,是中国传统乐器中的代表之一。
古筝的音质悠扬、清脆,仙气缭绕,能够帮助人们放松身心,沉静内心。
在演奏方式上,中国古典音乐强调的是“音律和谐,五音合奏”。
乐曲中通常运用了“宫、商、角、徵、羽”等五声调式,强调了音乐的音律和谐性。
同时,它们多数是针对生活中的事件或意象所创作,具有丰富的感情色彩和美好的情感寓意,其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更为深刻。
自20世纪以来,中国传统音乐已经传入国际舞台,受到世界各地的欢迎和认可。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国中央音乐学院艺术团,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着演出和交流,向世界展示着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
总之,中国传统音乐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其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都是十分丰富和独特的。
在现代,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对这种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让它在未来的发展中发扬光大。
音乐理论知识: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音乐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最重要的艺术之一,也是传承和创新的重要载体。
从古至今,音乐一直伴随着人们的生活,成为人类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音乐文化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传承始于古,历久弥新音乐文化的传承,从古至今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一个话题。
传承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更是对传统文化的敬重和爱护。
在古代,音乐是贵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皇室仪式的表演、宗教仪式的礼赞,或者是宴会的娱乐,都离不开音乐的演奏。
在中国,雅乐、俗乐、戏曲等音乐形式历经千年的传承,经历了许多的变革和发展,依然能够感染并深深地影响人们的精神生活。
在传承中,对于历史文化的保存和传承不仅需要保存原始的编曲、演奏技巧和曲目,更要继承它所承载的思想、信仰和文化内涵。
在现代,这些音乐形式和文化内涵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文化研究和社会发展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传承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在传承中,由于历史、环境和技艺等方面的影响,很多传统音乐形式和技艺面临着消亡和衰落的发展趋势。
对于这些消失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积极地发掘和研究,寻找它们与现代文化的融合点,发展新的音乐和艺术形式,让这些文化遗产得以继承和发展。
创新必须有源头,更要有济源创新是音乐文化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繁荣,音乐文化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从经典音乐到现代音乐,从民族音乐到流行音乐,不同类型的音乐风格,体现着人们的不同审美观和文化背景。
在创新中,人们也不断地寻找和发展新的曲风、演奏技巧和演出形式,让音乐更加多元、丰富和有活力。
创新需要有源头,更需要有济源。
源头是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的支持,济源则是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的激励。
在源头方面,人才培养是音乐创新的关键。
音乐人才需要有良好的音乐、文化和艺术素养,同时也需要具备创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技术方面,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的普及,为音乐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方式。
传统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与融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在今天的世界中产生了碰撞和融合。
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而现代文化则是我们与时俱进的体现。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传统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支柱,它内涵丰富,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在传统文化面临濒危的情况下,许多国家开始加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通过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并保留了独特的民族特色。
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传统文化也面临了严峻的挑战。
一些传统的习俗和价值观逐渐遭受到冲击,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逐渐减弱。
因此,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宣传,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成为一个重要的任务。
二、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冲突和碰撞。
传统文化强调尊重和敬畏,强调社会的稳定和秩序,而现代文化注重个人的自由和个性的张扬。
这种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社会的紧张和矛盾。
例如,在年轻一代中,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存在差异。
年轻人更倾向于个人主义和追求自由,而传统文化注重的是集体主义和家庭观念。
这种碰撞是一种文化冲突,需要我们进行包容和理解。
三、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虽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存在着碰撞,但在某些方面也发生了融合。
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元素得到了现代社会的重新解读和利用。
例如,传统的手工艺品和服饰在现代市场中受到了追捧。
传统的传统音乐与现代的流行音乐相结合,产生了新的音乐风格。
此外,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商务交流中,对传统礼仪和道德的尊重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传统文化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和文化底蕴。
四、传统与现代文化的互补与促进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的互补和促进也是非常重要的。
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哲学思想可以为现代社会提供宝贵的启示。
而现代科技和文化的进步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
传统音乐的传播方式与传承发展摘要:从古至今,传统音乐文化一直流行于大众之间,这得益于作为媒介的音乐传播,将传统音乐传承发展。
纵观古今,音乐传播手段随着时代的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进步,音乐传播为传统音乐的保存流传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浅析各时期音乐传播手段对传统音乐的传承的作用,并对这些传播手段作出评价。
关键词:音乐传播;传统音乐;媒介传播;音乐之所以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生生不息,是因为千百年来人们都在用当时的方式传承这种优美的文化。
音乐的广泛流传依靠传播,一切将音乐传达、教授、演奏、保存的方式都可以归为音乐传播,它是从古至今音乐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中国古代乃至先秦时代,音乐传播就已出现,时代文明程度不同,相对应的传播方式也不同。
到近现代,随着科技的发展,音乐的存储方式和记录途径也有了新的发展,借助媒介和媒体,音乐的传播变得更加方便快捷。
在多元文化丰富的当今世界,外国音乐也通过传播传入中国,与传统音乐一起活跃在当今音乐文化中,音乐传播增加了当今音乐的多样性,同时也对传统音乐造成了冲击,在当代音乐传播的环境下,我们也应该对传统音乐的传播方式和传承发展作出思考。
关于什么是传播,“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信息,传播是人的社会交往社会互动和社会现象产生的重要前题,更是社会得以形成的基础;”1音乐传播中,基本的传播方式就是传播者用演奏或演唱的形式,通过某种手段、某种媒介,让接受者获得音乐信息,从而让接受者对音乐产生心得体会。
一、口语媒介传播口语媒介传播时期主要以远古时期、先秦时期、两汉时期为主。
在文字记录和乐谱未记录的时代,口语传播几乎是音乐传播的唯一途径,指音乐传播者直接表达口头语言,中间没有任何媒介,以面对面的方式,让音乐接受者直接接触到音乐,具体表现为音乐传播者演奏或唱歌,接受者聆听记忆音乐。
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民歌,民歌作为一种抒发情感,表达情绪,记录生活的民间艺术形式,其传播特点就是口传心授。
中华文化中的传统音乐唢呐唢呐作为中华民族传统音乐中的一种乐器,具有深厚的历史和独特的音色。
它在中华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是传统音乐的代表之一,也是民间文艺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唢呐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一、唢呐的起源和发展据历史记载,唢呐这一乐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约3000年的夏商时期。
在古代,唢呐的形制和演奏技巧已经初步形成,并逐渐传播至全国各地。
在随后的朝代中,唢呐不断与其他音乐形式融合,丰富了其音乐风格和表演形式。
唢呐在宋代达到了鼎盛时期。
当时的皇室和贵族非常喜爱唢呐音乐,并且成立了专门的乐团来演奏。
由于唢呐具有高亢激昂的音色,被广泛用于庆祝活动和宴会上。
同时,一些流行民间曲目也被改编成唢呐乐曲,以便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二、唢呐的音色特点唢呐以其独特的音色而受到广泛关注。
它采用双簧片演奏,音色宏亮、穿透力强,既能奏出高亢激昂的音乐,也能演奏出悠扬动听的曲调。
唢呐音色独特的原因在于其音孔和音管的设计,通过吹奏和指法的协调,演奏者能够产生丰富多样的音色效果。
三、唢呐的演奏形式在传统中华文化中,唢呐通常与其他乐器一起演奏。
常见的组合是唢呐与锣鼓、二胡、笛子等乐器的合奏。
这种组合能够产生独特的音乐效果,增强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除了合奏形式,唢呐也可以作为独奏乐器演奏。
在这种情况下,演奏者通常需要具备较高的演奏技巧和丰富的音乐表达能力。
唢呐独奏能够展示出乐器的独特魅力,让人陶醉其中。
四、唢呐在民间文艺中的应用由于其激昂高昂的音色,唢呐常常被用于民间文艺活动中。
在传统的婚礼和庆典中,唢呐乐队常常出现,并演奏喜庆愉悦的音乐,以助兴。
此外,在春节和其他重要节日里,人们也会组织唢呐演出,以传统音乐的方式庆祝节日的到来。
除此之外,唢呐也被广泛用于戏曲和舞蹈表演中。
它能够与演员的表演形成良好的呼应,加强戏曲和舞蹈的艺术效果。
无论是京剧还是地方戏曲,都可以看到唢呐乐队的身影。
五、唢呐的今天与未来尽管传统音乐在现代社会中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但唢呐作为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的代表之一,仍然保留着一定的影响力。
81SONG OF YELLOW RIVER 2023/ 14一千年后,唐代文学家韩愈翻看起孔子的《猗兰操》,与一个世纪前的前辈在情感上产生了联觉。
他饱含着敬畏之情,当即提笔对孔子的《猗兰操》进行了改写。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
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今天之旋,其曷为然。
我行四方,以日以年。
雪霜茂茂,荠麦之茂。
子如不伤,我不尔觏。
荠麦之茂,荠麦之有。
君子之伤,君子之守。
”韩愈将孔子《猗兰操》的四字七言改写为四字八言,将《猗兰操》中的愤恨不得志转化为对兰草高洁品格的赞颂。
对比两者,可以发现,孔子更多抒发的是内心情绪的伤感忧愁,而韩愈则更为含蓄,以描写兰草在恶劣环境中生存的坚韧形象,述说了自己心中与前辈不得志的情感共鸣。
直至今日,赵季平先生着手《幽兰操》的音乐创作。
为了使诗歌更符合音乐言语的表达,赵季平先生又一次对《幽兰操》进行改写。
其词为:“兰之猗猗,扬扬其香。
众香拱之,幽幽其芳。
不采而佩,于兰何伤?以日以年,我行四方。
文王梦熊,渭水泱泱。
采而佩之,奕奕清芳。
雪霜茂茂,蕾蕾于冬。
君子之守,子孙之昌。
”与大文豪韩愈相同,诗词仍然采用四字八言的格律音韵。
在保证《幽兰操》本体的各调色彩之上,赵季平先生古今贯通,对《幽兰操》这篇千年古文做了历史脉络上的梳理。
不仅保留了《幽兰操》原有的情感色调,又更加符合现代艺术歌曲的歌词表达。
古诗词艺术歌曲《幽兰操》分为三阙,上阕赞美兰草的迷人芳香,中阙赞颂孔子的情操品德,下阙解释兰草为何清芳生长于冬,将贤人比作兰草,指明圣人高洁的性情与兰草的品格相同。
从战国时期孔子的抑郁沉思,再到唐代韩愈的借兰言志,最后到今日赵季平先生的推陈出新。
《幽兰操》不仅具有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而且象征着中国人品德中的一种气韵。
这种气韵是坚韧不拔,是淡泊名利,更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民族气概。
我们越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越能感受其神韵魅力,越是想要弘扬民族精神。
赵季平先生通过自己对《幽兰操》的独到理解,首次用音乐的手段对这篇古文进行编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