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东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土壤问题及其对策

广东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土壤问题及其对策

文章编号:1008-181X(2001)03-0230-04

广东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土壤问题及其对策

郑惠典1,肖辉林2,叶细养1,郑习健3

(1:广东省土壤肥料总站,广东广州 510500;2: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650;广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广东广州 510030)

摘要:讨论了广东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土壤问题;其主要问题可概括为:耕地面积锐减,后备耕地资源缺乏,人、地、粮矛盾日益加剧;忽视耕地养护,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严重。文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几点对策。

关键词:经济发展;土壤;问题;对策;广东

中图分类号:S15; X14 文献标识码:A

Soil problems occurring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Guangdong

and the tactics of resolution

ZHENG Hui-dian1, XIAO Hui-lin2, YE Xi-yang1, ZHENG Xi-jian3 ( 1: Gungdong General Station for Soil and Fertilizer, Guangzhou 510500, China; 2: Guangdong Institute of Eco-environmental and Soil Sciences, Guangzhou 510650, China; 3: Guangzhou Station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Guangzhou 510030, China )

Abstract:In the processes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Guangdong, a lot of soil problems have been occurring. The main problems may be summarized as the following: sharply decrease in farmland, and lack of reserve farmland resources; ignoring farmland nursing, and thus leading to decrease in soil fertility; heavy loss of soil and water, and serious pollution of soil. After having discussed the causes and harmfulness of these problems, this paper put forward some tactics of resolution.

Key words: economic development; soil; problems; tactics; Guangdong

资源、环境、人口是当今全球所关注的重大问题。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物质资料,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在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面临困境的时代背景下,探讨土壤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广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土壤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治理对策,以期为广东的农业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1存在的土壤问题

1.1 耕地面积锐减,后备耕地资源缺乏,人、地、粮矛盾日益加剧

广东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人口剧增,工业项目增加,城市建设和交通运输业发展,都极大地增加了耕地和环境压力。各种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及丢荒弃耕,使耕地资源急剧减少,人地矛盾突出。

据有关统计资料,1990年全省耕地总面积为252.883 万hm2, 1999年下降为227.809万hm2, 10年间减少25.074万hm2; 1999年全省人均耕地面积为0.031 hm2, 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是世界人均耕地的10%[1];广东人口数量大、增速快,据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广东人口为8642万人,仅次于河南、山东,成为全国人口的第3大省;10年来人口增长1227万人,增长了19.64%,超过了全国平均增长速度(后者为11.66%)。人口增加和耕地减少,使广东的人地、人粮矛盾更加尖锐[2~9]。 90年代初,农业部开展了系统的全国“四低”(低产田、低产园、低产林、低产水)、“四荒”(荒山、荒地、荒滩、荒水)调查,结果表明,在广东省宜农荒地中,可开垦耕地7.8万hm2,为当时耕地总面积的3.38%;这些可垦耕地主要分布在粤北和粤西丘陵山区、沿海岸的滩涂区,不但数量少,而且分布零散,开发难度大。由此可见,广东后备耕地资源非常缺乏。

1.2 忽视耕地养护,土壤肥力下降

重用轻养是耕地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对农业生产不够重视,有机肥施用不足,导致了土壤肥力下降。据广东省土壤肥料总站[10]对全省地力监测点的调查,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的结果相比,广东省水田土壤有机质平均从26.6 g/kg降至25.9 g/kg,全氮由1.43 g/kg降至1.33 g/kg,全钾由19.5 g/kg降到18.8 g/kg;速效钾由69.73 mg/kg降到65.37 mg/kg;pH值也从5.76降至5.47;而只有全磷、碱解氮和速效磷有所增加,由此可见,广东水田土壤的主要肥力指标是普遍下降的。1988 -1997年,全省共改造中低产田132.84

万hm2, 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11],但仍有不少水田和坡耕地需要改良。

1.3 水土流失严重

由于受气候和成土母岩特性的影响,加上历史上的种种原因,广东水土流失相对较为严重。近十年来,随着省委、省政府一系列造林绿化措施的落实,森林破坏的状况得到了初步控制,林木消长不平衡的状况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至2000年底,全省有林地面积已增加至992.6万hm2,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6.9%。但是,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大量基础设施和工程项目上马,特别是采石取土、交通道路建设和工业开发区机械夷平土地,破坏了不少森林植被和坡地原来的稳态结构,导致了更为突出的水土流失的产生[12];矿产资源的开采,山区种植结构的调整,大面积的毁林种果等,也导致了植被的破坏,引发了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此外,城市坡地开垦引发的水土流失[13]也不可忽视。目前,全省仍有水土流失面积8650 km2。水土流失加剧,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例如,冲毁农田,淤塞水库,抬高河床,水旱灾害增多,并导致粮食作物减产。

1.4 环境污染和化学用品量增加,导致土壤退化和有害物质在农产品残留增加

在当代,由于人为作用,土地退化和水土污染问题日益严重[14]。工业“三废”的排放,直接或间接加大了环境压力,加剧了土壤污染[15~36],导致土壤退化。特别是乡镇企业星罗棋布,全省乡镇企业约有100多万个,量大、面广而分散,环境管理难度较大,其排污严重影响农业生产,使农产品质量下降。据本省农业商品基地调查结果,农田土壤中重金属元素检出率较高,镉、汞元素普遍超标;农产品(稻谷、甘蔗、荔枝、香蕉、红橙、碰柑、蔬菜、红茶、乌龙茶)中,铜、锌、镉、汞、铅等5种重金属元素均有不同程度地超标。

1997年全省化肥使用量按折纯量计算达169.3万t。其中氮肥施用量平均为417.0 kg/hm2,磷肥86.9 kg/hm2,钾肥141.7 kg/hm2。化肥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使作物增产,但化肥的过量使用,有机肥施用的不断减少,会导致土壤的酸性增加,有机质减少,土壤板结,土壤质量下降,作物受污染;特别是大量偏施化学氮肥,会导致蔬菜类作物中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严重污染。研究表明,在水稻上氮肥的损失率多为30%~70%,在旱地上则多为

20%~50%[37]。可见过量施用氮肥,既污染环境,又造成浪费[37~45]。 1997年全省农药使用量为7.96万t,平均为34.62 kg/hm2。长期以来,大量性质稳定、残留期长的有机氯农药的使用,污染了土壤、水体和作物。现在有机氯农药已经禁用,但农药品种繁多,加上广东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病虫的抗药性提高,因而人们所使用的农药品种和用量逐渐增加,特别是没有严格按照有关的农药使用规定,而将一些高毒农药如甲胺磷等用于蔬菜生产上,污染了农业环境,造成了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因食用蔬菜而导致农药中毒的事故时有发生[46],可见农药的滥用危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

另外,农用薄膜由于不易分解和具有一定的毒性,随着使用量的逐年增加,其带来的“白色污染”也正在蔓延和加重。

2对策

2.1 严格控制非农业用地与人口增长

从前面的分析可知,本省耕地严重不足,后备土壤资源十分有限,而且可供开垦的土壤资源质量大多数很低,如不严格控制非农业用地,让其继续保持负增长的势头,势必给本省的农业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后果。卢瑞华省长曾特别强调,要采取中国最严格的措施管理耕地,各级政府必须把保护耕地作为战略性的头等大事来抓,从全局上、战略上和政治上重视保护耕地。

应完善土地使用的有关法规,严格履行土地使用审批手续,把非农业用地降低到最低限度。对于工矿企业和乡镇企业非法挤占土地,坚决贯彻谁破坏谁复垦的原则,逐步恢复地力。

与此同时,应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速度。从建国到70年代初,本省的人口年自然增长率一直在千分之二十以上,实行计划生育后,虽有所下降,但其自然增长率仍然较高,为千分之十几。现在广东的人均耕地已经难以生产出足够的食物来满足

人们的日常生活的需要。人口的继续增长,势必加剧食物的供求矛盾,制约农业的持续发展,给国民经济造成深刻的影响,因此,应继续加大力度控制人口的增长速度,逐步缓解已十分尖锐的人地矛盾。

2.2 加强土壤退化治理,改造中低产田,提高耕地生产力

治理土壤退化刻不容缓。地力是作物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基础,要取得高产、优质、高效,就必须坚持不懈地培肥地力[47]。要培肥地力,就必须大面积种植绿肥和施用其它种类的有机肥。在高度集约化条件下,有机-无机肥的配合施用是培肥土壤、

发展持续农业的基础。研究表明,种植绿肥是改良山坡地土壤的重要途径[48,49]。要注意培育土壤生态肥力[50],建立合理的施肥制度,优化养分循环,提高养分利用率。重视利用微生物资源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51]。

广东的耕地资源缺乏,要提高作物总产量,关键是要提高单产。因此,必须继续改造中低产耕地。

改造中低产耕地要贯彻“用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即实行用地与养地、改良与利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有机肥与无机肥、地力建设与良种良法、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52]。

2.3 加强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

土壤环境保护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土壤生态系统与外界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因而,其结构、功能及生产力也始终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人类活动的掠夺式经营,加速了水土流失[53],使生态平衡失调,使土壤资源和环境受到破坏[53~56],危害着农业的持续发展。要培肥耕地,首先必须搞好坡耕地的水土保持[57]。在水土流失治理中,应遵循如下的原则: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以生物措施为主;治理与开发相结合,以开发性治理为主;政策措施与技术措施相结合,调动群众的积极因素。

2.4 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壤资源

针对本省土壤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应在可能的条件下加大力度进行开发。在开发原则上必须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环境建设为目标;在开发方式上变资源消耗型为资源节约型,变经营粗放型为经营集约型。

要与自然相协调地利用土壤资源,深化土壤资源评价和管理。要在土壤资源评价的基础上,有步骤地开发宜农荒地、荒滩和围垦海涂。

必须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尽可能做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协调农林牧生产比例,充分发挥土地优势和提高开发利用的经济效益。为了提高土地利用效益,要在搞好生产布局的基础上逐步向“立体利用”、“综合利用”的方向发展。

2.5 加强土壤环境污染的防治工作

对土壤环境污染的防治,首先必须加强环境法制建设,使环境法制体系日臻完善。必须提高环保队伍的执法水平,严格审批污染型企业项目,严厉惩治对环境有严重污染和破坏的违法行为。同时,要深入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使全体公民自觉爱护环境,遵守环境法规。

对于建设项目,要坚持先评价、后建设,执行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的设施与生产主体工程同时

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格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完善污染治理设施;发展清洁工艺,增强企业污染防治能力,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从而,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对土壤的污染。防止乡镇工业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根本措施在于控制污染源[17]。环境监测必须面向环境管理[58],应加强农田环境的监测工作,为土壤环境治理提供依据。

2.6 加强土壤科学研究,促进农业持续发展

在当前,土壤科学的主要内容是研究土壤与环境质量问题[59]。土壤学研究应关注困扰人类的问题,应关注可持续发展[60]。应加强对土壤资源合理利用和改良的研究,制定既可以提高生产力和经济效益,也可以增强土壤资源和生态可持续性的技术体系,防治土壤退化;加强对区域土壤资源的动态变化和人口承载力的预测研究;加强区域土壤生态系统演变规律等方面的研究,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广东农村统计年鉴编纂委员会. 广东农村统计年鉴 [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0.

[2] 万洪富, 肖辉林. 土壤学与广东持续农业的发展 [J]. 热带亚热

带土壤科学, 1995, 4(2): 107.

[3] 杨国义, 钟继洪. 广东省耕地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J]. 热

带亚热带土壤科学, 1998, 7(3): 228.

[4] 陆发熹. 广东土壤及其农业利用改良区域 [J]. 热带亚热带土壤

科学, 1998, 7(4): 308.

[5] 黄玩群, 许炼烽. 广东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J]. 热带亚

热带土壤科学, 1998, 7(4): 339.

[6] 吴顺辉, 戴军, 胡月明, 等. 广东省耕地减少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

[J]. 土壤与环境, 1999, 8(2): 92.

[7] 杨国义, 钟继洪, 林美莹, 等. 广东耕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研究

[J]. 土壤与环境, 2000, 9(2): 103.

[8] 骆伯胜, 罗莲香, 卢普相, 等. 广东人口粮食动态模型的建立及

土地生产力分析 [J]. 土壤与环境, 2000, 9(3): 186.

[9] 苏少青, 林碧珊. 切实保护耕地实现广东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J]. 土壤与环境, 2001, 10(1): 81.

[10] 广东省土壤肥料总站. 广东省土壤肥力监测总结 [J]. 热带亚

热带土壤科学, 1994, 3(4): 264.

[11] 广东省土壤肥料总站. 广东省改造中低产田十年工作总结 [J].

热带亚热带土壤科学, 1998, 7(4): 351.

[12] 黄广宇, 王继增, 陈楚龙, 等. 珠江三角洲地区人类活动造成的

水土流失及其危害[J]. 土壤与环境, 2001, 10(2): 104.

[13] 吴志峰, 王继增, 邓岚, 等. 珠海市坡地开垦引发的水土流失

及其防治措施 [J]. 土壤与环境, 1999, 8(4). 254.

[14] 龚子同, 陈鸿昭, 骆国保. 人为作用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 [J].

土壤与环境, 2000, 9(1): 7.

[15] 戴树桂, 刘广良, 钱芸, 等. 土壤多介质环境污染研究进展 [J].

土壤与环境, 2001, 10(1): 1.

[16] 魏俊峰, 吴大清, 彭金莲, 等. 广州城市水体沉积物中重金属

形态分布研究 [J]. 土壤与环境, 1999, 8(1): 10.

[17] 颜文, 池继松, 古森昌, 等. 珠江三角洲工业区土壤(沉积物)

重金属污染特征及防治对策 [J]. 土壤与环境, 2000, 9(3): 177.

[18] 廖金凤. 广东省南海市农业土壤中铜锌镍的环境容量 [J]. 土

壤与环境, 1999, 8(1): 15.

[19] 高太忠, 李景印. 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与治理现状 [J]. 土壤

与环境, 1999, 8(2): 137.

[20] 毛友发, 仇荣亮, 温志良. 陆地生态系统酸沉降缓冲能力影响

因素 [J]. 土壤与环境, 1999, 8(2): 141.

[21] 李芳柏, 钟继洪, 谭军. 广东集约化养猪业的环境影响及其防

治对策 [J]. 土壤与环境, 1999, 8(4): 245.

[22] 杨志新, 刘树庆. C d、Zn、Pb单因素及复合污染对土壤酶活性

的影响[J]. 土壤与环境, 2000, 9(1): 15.

[23] 罗海滨, 李权认. 江门市农业环境问题及其对策[J]. 土壤与环境,

2000, 9(2): 84.

[24] 董克虞, 林春野, 王征. 氯代苯酚结构与农作物毒性关系的研

究 [J]. 土壤与环境, 2000, 9(2): 96.

[25] 周东美, 王慎强, 陈怀满. 土壤中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复合污染

的交互作用 [J]. 土壤与环境, 2000, 9(2):143.

[26] 王狄, 李锋民, 熊治廷, 等. 铜的植物毒性与植物蓄积的关系

[J]. 土壤与环境, 2000, 9(2):146.

[27] 林岳城. 揭阳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J]. 土壤与环境, 2000, 9(2):

171.

[28] 陈世俭. 铜污染土壤添加有机物质的生物效应 [J]. 土壤与环

境, 2000, 9(3): 183.

[29] 李其林, 黄昀, 骆东奇. 重庆市蔬菜基地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及

污染特征 [J]. 土壤与环境, 2000, 9(4): 270.

[30] 方凤满, 王起超. 土壤汞污染研究进展 [J]. 土壤与环境, 2000,

9(4): 326.

[31] 南忠仁, 李吉均, 张建明. 干旱区土壤小麦根系界面Cd行为的

环境影响研究[J]. 土壤与环境, 2001, 10(1): 14.

[32] 夏立江, 温小乐. 生活垃圾堆填区周边土壤的性状变化及其污染

状况[J]. 土壤与环境, 2001, 10(1): 17.

[33] 俞元春, 丁爱芳. 模拟酸雨对酸性土壤铝溶出及其形态转化的影

响[J]. 土壤与环境, 2001, 10(2): 87.

[34] 张乃明. 大气沉降对土壤重金属累积的影响[J]. 土壤与环境,

2001, 10(2): 91.

[[35] 庞奖励, 黄春长, 孙根年. 西安污灌区土壤重金属含量及其对西红柿影响研究[J]. 土壤与环境, 2001, 10(2): 94.

[36] 何江华, 魏秀国, 王少毅, 等. 广州市蔬菜地土壤-蔬菜中重金属

Hg的含量及变化趋势[J]. 土壤与环境, 2001, 10(4): 待刊.

[37] 朱兆良. 农田中氮肥的损失与对策[J]. 土壤与环境, 2000,

9(1): 1. [38] 张福锁, 马文奇. 肥料投入水平与养分资源高效利用的关系

[J]. 土壤与环境, 2000, 9(2): 154.

[39] 黄绍敏, 宝德俊, 皇甫湘荣. 小麦-玉米轮作制度下潮土硝态氮

的分布及合理施肥研究 [J]. 土壤与环境, 1999, 8(4): 271.

[40] 黄绍敏, 张鸿程, 宝德俊, 等. 施肥对土壤硝态氮含量及分布

的影响及合理施肥研究 [J]. 土壤与环境, 2000, 9(3): 201. [41] 樊军, 郝明德, 党廷辉. 旱地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剖面硝态氮

分布与累积的影响 [J]. 土壤与环境, 2000, 9(1): 23.

[42] 杨少海, 徐培智, 刘国坚. 降低蔬菜硝酸盐含量的农业措施 [J].

土壤与环境, 1999, 8(3): 235.

[43] 姚建武, 艾绍英, 周修冲, 等. 热带亚热带多雨湿润区旱地土

壤氮肥淋溶损失模拟研究 [J]. 土壤与环境, 1999, 8(4): 314.

[44] 黄满湘, 章申, 唐以剑, 等. 模拟降雨条件下农田经流中氮的

流失过程 [J]. 土壤与环境, 2001, 10(1): 6.

[45] 张庆利, 张民, 田维彬. 包膜控释和常用氮肥氮素淋溶特征及其

对土水质量的影响[J]. 土壤与环境, 2001, 10(2): 98.

[46] 何述尧蔡汉泉. 广州市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环境问题的对

策探讨 [J]. 热带亚热带土壤科学, 1998, 7(1): 86.

[47] 曾祥添. “三高”农业与土肥作用及对策[J]. 土壤与环境, 2001,

10(2): 171.

[48] 广东省土壤肥料总站. 坡地绿肥对红壤与赤红壤坡地土壤的改

良 [J], 土壤与环境, 1999, 8(1): 76.

[49] 邓南荣, 吴志峰, 郭治兴, 等. 退化坡地土壤改良与发展绿色食

品生产的途径[J]. 土壤与环境, 2001, 10(2): 167.

[50] 章家恩, 廖宗文. 试论土壤的生态肥力及其培育[J]. 土壤与环境,

2000, 9(3): 253.

[51] 章家恩, 刘文高. 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J]. 土壤与环境, 2001, 10(2): 154.

[52] 广东省土壤肥料总站. 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改造低产田 [J].

热带亚热带土壤科学, 1998, 7(4): 354.

[53] 唐克丽. 土壤侵蚀环境演变与全球变化及防灾减灾的机制[J].

土壤与环境, 1999, 8(2): 81.

[54] 龚子同, 陈鸿昭, 石华, 等. 从长江洪水看土壤环境保护的重

要性 [J]. 土壤与环境, 1999, 8(1): 5.

[55] 张兴昌, 邵明安. 侵蚀条件下土壤氮素流失对土壤和环境的影

响 [J]. 土壤与环境, 2000, 9(3): 249.

[56] 卢金伟, 李占斌. 土壤侵蚀退化研究进展 [J]. 土壤与环境,

2001, 10(1): 72.

[57] 郑邦兴, 莫润苍, 黄庆. 耕地保护与三高农业 [J]. 热带亚热

带土壤科学, 1995, 4(4): 238.

[[58] 郑习健.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必须面向环境管理 [J]. 土壤与环境, 2000, 9(4): 338

[59] 赵其国, 吴志东. 深入开展“土壤与环境”问题的研究[J]. 土

壤与环境, 1999, 8(1): 1.

[60] 张甘霖, 龚子同. 世纪之交土壤学研究的挑战和契机[J]. 土壤与

环境, 1999, 8(2): 130.

欢迎阅读本文档!

我国农田土壤污染状况及防治对策

我国农田土壤污染状况及防治对 策 摘要:我国农田土壤污染日趋严重,农田受污染率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不足5%,上升至目前的19.4%;污染物主要来自工矿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并通过大气沉降、洪水冲积和不合理的农业生产过程3个路径进入农田,其中不合理的农业生产过程,尤其是污水灌溉是污染物进入农田的首要路径;不仅化肥会污染农田,有机肥同样也会污染农田。通过调节Cd超标农田土壤的PH值可以降低Cd的活性,减轻对农作物的危害;不同作物对Cd的敏感性不同,通过调整农作物品种结构,可以降低危害;治理农田土壤污染,首要工作是强化农田土壤污染防控,并因情而宜,走综合治理之路。该文首次量化了我国农田土壤污染变化态势,明确提出了化肥在农田土壤污染中的3方面体现,概括出污染物进入农田土壤的3个路径,首次将污水灌溉从过去的严重缺水区域有意识地利用污水灌溉扩展到有意识地利用污水灌溉和无意识地利用了受到污染的水源进行灌溉两个方面,明确提出了有机肥同样会污染农田的结论,并提出了防治土地污染的3项对策。 关键词:农田土壤污染;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耕地质量;防治对策;中国; 万物土中生,人们吃的粮食、瓜果、蔬菜,以及植物油料、糖料、中药材等几乎全部产自土壤;人们吃的肉、蛋、奶等畜禽产品,以及淡水产品多数也是由土中生长的饲料转化而来。只有保有清洁的土壤,才有可能生产出安全的食物,才能从源头上保障舌尖上的安全。然而,目前我国的土壤污染问题

日趋严重,舌尖上的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已到了必须采取行动的时刻。 1我国农田土壤污染状况 1.1农田土壤受污染率呈明显上升之势 根据国家环保部公布的资料,1989年全国受污染农田600万hm2[1],占当年耕地总面积的4.6%;1990年全国受污染农田面积667万hm2[2],占当时全国耕地总面积的5.1%;1991全国受污染农田1000万hm2[3],占当年全国耕地总面积的7.7%;2000年对30万hm2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壤有害重金属抽样监测结果表明,土壤重金属超标率达12.1%[4];2011年在全国31个省(市、区)364个村庄的监测结果表明,农村土壤样品污染物超标率达21.5%[5]。根据宋伟等人的测算,我国受到重金属污染的农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16.67%[6]。根据赵其国院士的材料[7],我国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超过2000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16.4%,加上农药污染农田土壤933万hm2、污水灌溉污染农田217万hm2、受石油污染的土壤50万hm2、受工业废渣污染的农田10万hm2和受采矿污染的土壤面积20万hm2,共计3230万hm2,相当于当时全国耕地面积的26.5%(1)。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结果表明,全国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为19.4%,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3.7%、2.8%、1.8%和1.1%,主要污染物为镉、镍、铜、砷、汞、铅、滴滴涕和多环芳烃[8]。 综合各方面的材料,我国农田土壤受污染率已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不足5%,上升至目前的近20%。尤其令人震惊的是,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农田污染问题非常突出,例如,广东省清洁土壤只有11%,轻度污染农田占耕地总面积的77%,重度污染农田占耕地总面积的12%左右[9]。 1.2土壤污染趋向多源性和复杂性,并且治理难度巨大

广东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广东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广东省作为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面临着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拉开、环境污染加剧等问题。在推进广东省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和建议来解决这些问题。 广东省的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我建议,广东省政府应该通过完善规划和政策,推动发展重心逐渐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应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持等支持力度,促进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减少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 广东省城乡差距拉大是另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缩小城乡差距,广东省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一方面,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还要加大对农村教育、医疗等社会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农民的教育和医疗水平。 广东省还面临着环境污染加剧的问题。为了改善环境质量,并推动绿色发展,广东省政府应该制定更为严格的环保法规和政策,并加大对环保设施建设和环境治理的投入。广东省还应该加强与邻近省份、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环境治理合作,共同解决跨区域环境问题。 广东省还面临着人才流失问题。为了解决人才流失问题,广东省政府应该加大对高技能人才的吸引和留用力度,提高他们的待遇和发展空间,同时还要加强培训和教育,提高本地人才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吸引更多的人才留在广东发展。 广东省还要加强与其他省份和国家的经济合作。通过加强与其他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广东省可以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优势,促进经济的共同发展。广东省还可以通过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吸引更多的外资和技术,推动本地经济的发展。 广东省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不平衡发展、城乡差距拉大、环境污染加剧等问题。对于解决这些问题,广东省政府应该采取一系列的对策和建议,包括推动发展重心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加强环境治理、加大对人才的吸引和留用力度、加强与其他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合作等。通过这些措施,广东省可以实现更加平衡和可持续的区域发展。

土壤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土壤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其中土壤污染是其中之一。土壤污染的存在极大地危害了生态环境,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虽然现代科技水 平日益提高,土壤污染的治理技术不断更新,但土壤污染治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 题需要我们认真分析,提出合理的对策进行解决。 问题一:制约土壤污染治理的主体结构不够健全。 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给土壤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在我国,土壤调查评价和 管理责任分散,监测不到位、缺少标准化管理,导致治理难度加大。此外,土壤污染治理 项目参与方较多,参与程度和责任程度不同,缺乏一致性和整合性,会直接影响治理工作 的顺畅开展。 对策:制定出相应的土壤污染治理政策和法规。包括对土壤类型、土壤状况、被污染 土壤的种类等的统一管理,形成治理合力、规避经济利益冲突。加强治理主管部门的联动 和协同,尤其是针对边界分明的治理工程,需要采用“合作共治”的方式,共同治理,促 进高效、互利、双赢的合作模式。 问题二:土壤污染治理技术还处于探索阶段。 土壤污染治理技术要求不仅仅是对污染源的处理,还需要对污染的土壤进行修复。但是,现有的土壤污染治理技术仍然处于基础研究探索阶段,许多治理技术还存在不确定性,不能彻底解决土壤污染问题。 对策:加强土壤污染治理技术研究和创新。主要是在修复方面,可以融合一些与土壤 相关的基础研究,比如地理学、植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土壤化学等等。此外,需要 建立完备的数据系统,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加快对土壤的分析和处理。 问题三:治理成本高。 当前治理草案中往往呈现出技术成本高、管理和维护成本高、人力成本高等问题, 成为土壤污染治理的最大制约。 对策:降低治理成本。首先,通过加强科技研发,提高技术经济效益,使其更加实用、简便、高效。同时,应该加强行业道德规范,标准化监管工作,减少不必要的行政费用。 问题四:公众对土壤污染的认知度不高。 公众缺乏土壤污染的基本知识,不了解土壤污染的治理与防控,尤其是不清楚自己的 健康与土壤污染之间的联系,理性的对待治理会给社会带来更为欣喜的结果。

广东环境问题

你还真行,2千字,怪不得没人回答! 本人意见:广东主要有三大环境问题: 一:水污染,广东经济发达,工业,特别是轻纺,日用化工等产业突出,污染严重;人口密度大,生活污水治理成本高;广东水资源丰富,河道纵横污染容易蔓延,且不易完全治理。临海,污水入海,海水富营养化,赤潮等频发。 二:水土流失,广东位于江南丘陵,地貌起伏,属于酸性红壤,土壤覆盖于山坡上;原生的植被被大量砍伐,植被覆盖率下降;亚热带季风性气候,降水大且多,因此土壤冲刷严重。甚至可能导致沙化或石漠化。三:废弃物污染,经济,人口... 摘录: 可持续发展与广东省的资源环境问题 孙大中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孙大中地质学家。1932年6月20日出生。山东威海人。1955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长期从事前寒武纪地质、地球化学等研究。近几年来,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开展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观。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工业化国家经济迅猛发展,矿物资源和能源消耗量比战前增加了30倍,工业生产增长了50倍。这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战略导致了世界人口膨胀,资源日益匮乏、环境污染严重和生态系统失衡等恶果,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80年代初提出来的。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中将可持续发展概念阐述为:“科学技术向我们提供了更深刻认识自然系统的潜力,人们有能力使人类的事务同自然规律协调并在此过程中走向繁荣昌盛。人们可以期待一个经济发展新时代的到来,这一新时代必须建立在使资源环境条件得以持续和发展的基础上,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后来一些文章只引用其最后两句话来概括可持续发展概念是不够全面的。上述概念中,不但表达了可持续发展最本质的创新是改变过去人与自然相对立的关系为协调关系,同时还提出了资源环境的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科学技术是发挥自然潜力和协调自然、社会、经济之间关系的重要支撑。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可以理解为:以保护自然为基础、发展经济为任务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社会进步为目的。自然、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三个子系统,三者相互关联协调构成一个巨系统。该系统是开放的、动态的和复杂的,也应该是可调的、增益的和趋于稳定的。在科学研究中常根据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和经济等系统,建立一系列的指标体系,使用地理信息系统的手段来对系统进行评估和预测研究,以使可持续发展具有可操作性。 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资源的可持续性。资源是当今衡量国家和地区发展可持续性的重要标尺。广义的资源可以划分为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海洋资源和生物资源等)、经济资源(资金、原材料、机器、设施和交通等)和社会资源(人力、科技、文化、信息、管理、法规、道德等等),它们分别是前述自然、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虑到近代的发展研究中强调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也有人将人力资源从社会资源中分出。有的国家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其发展的可持续性高(如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也有的国家自然资源并不丰富,由于对人力资源和经济资源的高效开发和利用,同样也可以获得较好的可持续发展效果(如日本和瑞士)。所以因地制宜地合理利用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祸根,因此,应当把资源和环境作为一个统一体来研究,逐步改变过去环境治理偏重于末端处理,治标不治本的状况,实现在生产和生活中使用资源从源头到末端的全过程控制,以达到最有效的利用资源和降低废物排

广东数字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广东数字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广东数字经济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大数据企业的兴起,广东省的数字经济发展势头迅猛,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龙头老大。 从整体发展来看,广东省的数字经济已经开始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互联网、新媒体、软件、大数据等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力,并在改变传统行业、振兴经济和促进创新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地域分布来看,深圳、珠海、广州、惠州、佛山市等沿海城市规模大,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高,具有成熟的数字经济结构,综合实力及全球影响力较高,充分发挥内陆城市在数字经济发展中的潜力也十分显著。 二、广东数字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数字经济整体发展不平衡 尽管广东省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一个明显问题,全省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失衡,沿海城市和内陆地区的发展缩进明显。 2、少数企业占据主导地位 另外,广东省的数字经济受“少数大企业”的主导,少数大型企业占据整个数字经济的市场主导地位,对小企业、新企业持封锁态度,使得创新创业的活力受到影响。 3、产业链合作受限

传统行业与新兴行业发展、新技术和新模式的融合发展落后,加上缺乏全产业链的合作,影响了数字经济的发展及实现价值的潜力。 三、广东数字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建立多层次的数字经济体系,发挥地域和企业优势,在整个经济体系中实现均衡发展。 2、加强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据共享、开放共享,促进不同行业合作方面经济效益最大化。 3、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加强集聚,促进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通过财政扶持,支持创新企业及小微企业,推动数字经济的内生性发展。 总之,广东省要积极拥抱数字经济,在省内数字经济发展方面,进一步激活实体经济和促进创新发展,把握好数字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和稳定方式,充分利用数字经济的丰富资源,实现快速而可持续的发展。

广东生态发展现状

广东生态发展现状 广东生态发展现状可谓是在持续努力中不断取得进步。广东作为中国的经济强省,自然资源丰富,但也面临着生态环境负荷重、资源压力大的问题。广东政府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果。 首先,广东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环境保护。实施了严格的环境监管制度,规范了企业排污行为,加大了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并且加强了环保执法力度,提高了环保执法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执行力。此外,广东还积极推进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设,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推动生产方式的绿色化。 其次,广东大力推进生态修复工作。广东在水体污染治理、土壤污染防治、生态恢复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加强了水体和湿地保护,修复了多个被破坏的湿地,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恢复能力。并且开展了大规模的造林绿化工程,扩大了森林覆盖面积,改善了空气质量。 此外,广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广东推广了节能减排技术和环保型产品,鼓励企业进行资源综合利用和废弃物治理。广东还建设了一批生态园区和生态示范区,推动了绿色产业发展,并且加强了对环境友好型企业的扶持力度。 不过,广东生态发展仍然面临一些挑战。一方面,经济发展压力使得一些企业在环保方面投入不足,导致环境污染问题依然突出。另一方面,人口密度大、资源消耗量大的问题也给生态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因此,广东需要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

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加强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 总的来说,广东生态发展现状在持续努力中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果。政府加强了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环境监管和执法力度。广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但广东仍然面临一些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广东省低碳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广东省低碳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广东省作为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农业发展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随着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低碳农业已经成为广东省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但是在低碳农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农业生产模式不够环保、农业资源利用不够高效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进行相关研究,提出可行的对策,推动广东省低碳农业的健康发展。 一、问题分析 1. 农业生产模式不够环保 在广东省,一些农民仍然采用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这种生产模式不仅对土壤和水源造成严重污染,还会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农业生产能耗较大,也是造成农业碳排放增加的原因之一。 2. 农业资源利用不够高效 广东省农业资源丰富,但是由于农业生产方式的落后,资源利用率并不高。一些农业废弃物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一些农产品在生产、储存、加工和运输过程中损耗严重,资源利用效率较低。 3. 农业产业链不够健全 广东省的农业产业链还不够健全,在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环节存在着中间环节过多、信息不对称、利益分配不公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农民收益不高。 二、对策研究 1. 推广绿色种植技术 为了解决农业生产模式不够环保的问题,可以通过推广绿色种植技术来改变传统的种植方式。引导农民尝试有机种植、生态种植和节水种植等新型种植方式,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降低农产品的残留物含量,生产更加绿色、优质的农产品。 2.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装备,推动农业机械化进程,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能耗,降低碳排放。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研究,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资源,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减少环境污染。 加强农业产业链的建设,优化农产品生产、加工、储存和销售的环节,构建健全的农业产业链。打破中间环节,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

广州城市环境问题与解决措施

广州城市环境问题与解决措施 摘要:本文分析广州市城市生态环境的大气、水、噪声、固体废物、园林绿化等问题,提 出了做好城市生态规划、加强城市生态环境管理、扩大城市园林绿化、以森林包围城市、运用政策法令调控城市生态环境等解决措施,协调人类和自然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环境 ,解决措施, 广州市,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引言:广州市是广东省省会,简称穗,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位于广东省中部、珠江三角 洲北缘。广州是我国华南地区中心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居全国城市第三位。2009年,广州市地区生产总值达9113亿元,增长11.5%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88834元,增长10%。源于广州地区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2656亿元,增长7.2%。2008年底,国务院批准出台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把广州的发展目标定位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要求广州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优势,增强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服务功能,建设成为广东宜居城乡的“首善之区”。广州作为经济重市,经过长期的工业发展,环境受到很大的污染,在城市布局、经济模式、产业结构、城市建设、人口压力和环境管理等方面仍存在问题,广州的环境状况不容乐观。人类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这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广州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1. 空气环境污染 对于空气污染,主要来源与汽车尾气以及工厂的排放。大气污染物种的CO、NOx主要来自机动车尾气排放,并且环境浓度与排放源强大小成正比关系。2010年机动车增加至173.34万辆,平均22.2km/h 车速情况下,计算出排放CO、NOx总量分别为:45.0t/h和289t/h。并且不考虑固定源对市区大气的影响,估计2010年市区大气环境质量CO、NOx如下图:

广东省低碳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广东省低碳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以及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低碳农业已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作为中国南方经济大省的广东省,农业产业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发展低碳农业不仅可以保护环境,提高生产效率,还可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广东省低碳农业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本文将对广东省低碳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能够为广东省低碳农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1. 技术水平不高 当前,广东省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农民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科技含量高、技术复杂度大,而广东省在这方面的投入不足,导致低碳农业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无法有效地推动低碳农业的发展。 2. 农业生产方式落后 广东省农业生产方式传统落后,主要依靠化肥、农药等化学品来增加产量,这种生产方式不仅会导致土壤质量下降,还会造成农产品的质量下降,同时也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3.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广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和兽药残留一直是个难题。这不仅会对广大消费者健康造成潜在威胁,而且也会对农产品出口造成不小的困扰。 4. 资金投入不足 低碳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包括科研经费、技术推广、设备更新等方面的投入。广东农业的现状是资金投入不足,无法真正推动低碳农业的发展。 5. 管理体制不完善 广东省农业管理体制相对滞后,农业生产中的政策支持以及管理力度不够,导致低碳农业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 1. 加大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力度 广东省应该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强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引导农民采用科学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广东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广东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农业生产分析 近年来,广东农业克服了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和冲击,呈现出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局面。2006-2010年,全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保持在6500万亩水平上,2010年达到6786.77万亩,年均增长0.8%。同期,全省粮食、蔬菜、水果等农作物产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进一步保证了城乡居民生活对农产品需求的有效供应。同时,农产品价格上升较快,农业生产效益逐步提高。 一、广东农业生产基本情况 (一)粮食生产平稳发展。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耕地资源日益短缺以及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压力下,广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近年全省粮食面积一直保持在3700万亩以上的水平,并且逐年略有增加,粮食产量也稳中有升。 1、粮食播种面积基本稳定。2010年广东粮食播种面积3797.90万亩,比2006年增长 2.6%,年均增长0.7%。同年,全省稻谷、薯类和玉米面积分别为2929.12万亩、49 3.67万亩和243.39万亩,分别比2006年增长0.6%、5.4%和36.6%,年均增速分别是0.1%、1.3%和8.1%;此外,2010年全省大豆面积95.38万亩,比2006年下降1.6%,年均下降0.4%。 2、粮食产量稳中有升。2006-2010年,广东粮食产量基本稳定在1240万吨以上,保证了全省粮食的有效供应。2010年全省粮食产量1316.50万吨,比2006年增长6.0%,年均增长1.5%。其中:稻谷产量平稳增加。2010年全省稻谷产量1060.60万吨,比2006年增长4.4%,年均增长1.1%;薯类产量较快增长。2010年全省薯类产量162.32万吨,比2006年增长7.9%,年均增长1.9%;玉米产量快速增加。2010年全省玉米产量达72.09万吨,比2006年增长34.3%,以年均7.7%的增速发展;大豆生产逐步萎缩。2010年全省大豆产量仅有14.70万吨,比2006年下降1.5%,年均下降0.4%。(见图1) 2006-2010年,广东粮食亩产基本稳定,分别为335.79、345.41、331.59、345.22、346.64公斤亩,各年亩产增减基本在15公斤范围内浮动。 3、粮食种植结构略有调整。2006-2010年,广东稻谷面积占粮食面积的比重从78.7%下降到77.1%,下降1.6个百分点。同期,薯类和玉米的面积比重分别从12.7%和4.8%上升到13.0%和6.4%,分别上升了0.3个和1.6个百分点。(见图2) (二)蔬菜生产稳步增长。 2010年广东蔬菜播种面积1769.69万亩,比2006年增长8.7%,年均增长2.1%。同期,全省蔬菜产量2718.59万吨,比2006年增长14.2%,年均增长3.4%。蔬菜生产逐步成为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2010年,广东蔬菜产值742.88亿元,比2006年增加242.24亿元;蔬菜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8%,占农业产值42.2%,分别比2006年提高了0.8个、3.2个百分点。同年,广东种植蔬菜每亩产值达4197.78元,比2006年增加1237.97元亩,提高41.8%。 (三)水果生产快速发展。 自2002年以来,广东水果面积产量年年创新高。2010年,全省水果面积达1627.21万亩,比2006年增长7.0%,年均增长1.7%。同年,全省水果产量达1128.73万吨,比2006年增长26.3%,年均增长6.0%。其中,柑桔橙的发展势头最为强劲,2010年全省年末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为2006年的128.1%和161.1%,分别以年均6.4%和12.7%的增速发展。近

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土壤肥料问题及应对措施

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土壤肥料问题及应对 措施 摘要:现阶段,农业发展的基础要素是土壤肥料,土壤肥料是保证农业可持 续发展的基石。如果土壤质量出现问题,直接影响农业生产质量,降低农作物的 产量和品质,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概述了如今土壤肥料出现的各 种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为相关单位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可持续发展;土壤;肥料;措施 引言:农业生产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土壤作为种植农 作物的基础,土壤肥料能力的好坏对粮食的产量和质量起决定性作用,为了更好 的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科学合理的调节土壤中的肥料比例,为农作物的 生长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和营养成分。 一、常见的问题 (一)土壤养分不足 现阶段,人口不断增加,市场上对农业生产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农田的 复种指数越来越高,种植人员在种植时没有科学合理的使用肥料,造成耕地质量 持续下降,土壤肥力无法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所需的营养成分,过量的使用化肥 造成土地耕层变浅。另一方面,随着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产生的各种污染直接影 响了土壤环境,大大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耕地问题 我国耕地水土流失的问题比较严重,被污染的土地面积也呈增加态势。据统 计调查数据显示,有约0.3亿km2的耕地被重金属污染。由于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建筑占用土地的问题也日益突出,耕地面积每年都呈减少趋势,因此,保护耕地

资源不被占用流失,保护耕地资源不受污染,是现阶段发展农业经济的重中之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肥料资源问题及有机肥浪费问题 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肥料与种植效益密切相关,一部分种植者为了实现农 作物的高产增收,提高种植的经济收益,在种植时过量的使用肥料,造成肥料资 源紧缺。目前,市面上很多常见肥料中的组成要素来源都非常短缺,例如氨就是 由煤、炭、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合成的,而不可再生资源越用越少,磷肥是从 磷矿中提取,但是磷矿的位置都在偏僻山区,开采困难;钾肥大多是从国外进口的,使用该肥料的投入成本比较高,也比较稀缺。近些年,畜牧养殖业蓬勃发展,逐渐实现规模化生产,畜牧家禽的粪便是重要的有机肥原料,但是养殖场的畜牧 家禽粪便并没有被加工成有机肥料,多数被随意堆放或直接当成垃圾处理,大量 的浪费了有机肥中的养分资源,也污染了周围的生态环境。 (四)施肥比例不够科学 目前,在农业的生产种植过程中,大多数种植人员都存在不科学的使用肥料 配比问题,使用无机肥比较多,使用有机肥比较少,比例大概是8:2。农作物生 长不可或缺的元素是钾,而无机肥含钾元素比较低,在种植过程中缺失钾元素, 阻碍了农作物的健康生长,严重影响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 (五)肥料造假问题严重 现阶段,部分肥料经营者和售卖者受利益的驱使,为了获得较大的经济收益,在肥料中制假售假,使用不合格的肥料产品,严重影响了土壤的质量,污染了土 壤环境。制造肥料的流程并不复杂,但需要的时间较长,部分肥料生产企业,为 了缩短生产时间,在原材料中掺杂其他的材料,农民购买使用肥料时,肥料无法 发挥效用,直接影响农作物的产量质量,影响农民的经济收益[1]。 二、解决土壤肥料问题的措施 (一)科学配比肥料,提升耕地保育质量

土壤污染修复产业发展的难点与对策

土壤污染修复产业发展的难点与对策 摘要:随着大气污染物沉降、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工业固废和城市垃圾堆放、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土壤作为大部分污染物的最终载体,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土壤污染影响人居环境,也会导致农作物污染、减产、品质下降,不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而且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人类健康。关键词:土壤污染;修复;难点;对策;分析1导言随着国家《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土十条”)的出台,全国各省响应国家号召,均已出台了地方“土十条”,为土壤环境保护工作指明了具体规划,土壤修复行业迎来了发展机遇期。此文根据土壤类型、污染程度及利用规划等,分析土壤修复市场容量与趋势,为土壤修复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2我国土壤修复产业发展状况 2.1我国土壤污染现状2014年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中指出,全国土壤污染问题严重,尤其是耕地和工矿业废弃地。数据显示,全国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超标率分别为11.2%、2.3%、1.5%、1.1%,此处所指的轻微污染是土壤污染物含量超过其标准限值[3]的1~2倍,轻度、中度、重度分别超过2~3倍、3~5倍、5倍以上。从污染类型来看,污染比重从大到小分别为无机型、有机型、复合型,其中无机污染物超标点位数占全部超标点位的82.8%;从污染区域看,南方土壤污染问题严重于北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部分区域土壤污染污染问题较为突出,西南、中南地区土壤重金属超标范围较大;从土地利用类型区分,耕地、林地、草地土壤点位超标率分别为19.4%、10.0%、10.4%。另外,最突出的八大类土地污染问题按污染严重高低分别是重污染企业用地及周边土壤、工业废弃地、采矿区、工业园区、污水灌溉区、采油区、固废集中处理处置场地、干线公路两侧等局部地区,污染地块点位超标率分别是36.3%、34.9%、33.4%、29.4%、26.4%、23.6%、21.3%、20.3%,其中重金属为主要污染物。2.2土壤修复产业发展现状我国土壤污染行业处于发展初期,据中宜环科环保土盟数据库和《2015中国土壤修复发展白皮书》)的不完全统计,2007至2015年已有29个省发布过土壤修复项目,但总体上数量并不多,最多的为湖南省,共开展了三百多个项目,广西、江苏、广东省的项目数量刚超五十个,黑龙江、海南等地则更少。目前土壤污染与治理市场呈现出由重污染区域和经济发达地区逐步向中部、西部乃至全国发展的趋势。“十二五”是土壤环境保护问题受到重视、土壤修复试点有序推进、土壤修复市场开始启动的时期;“十三五”是土壤修复工作全面开展、土壤污染得到有效遏制和改善的时期。“十四五”阶段我国将更加重视“质”的提升,全面形成重点区域土壤污染预防、控制、综合治理及质量提高关键技术与装备体系;打造土壤污染综合防治试点与工程示范,使我国大部分污染土壤得到修复,土壤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建立国家土壤环境监控、预警与信息管理体系平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壤环保产业链。2.3“土十条”对土壤修复产业发展的影响2016年国务院发布的“土十条”是整个土壤修复事业的里程碑事件,为下一步土壤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具体蓝图。计划中明确了土壤修复工作的目标:到202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分别达到90%左右和90%以上;到2030年,均达到95%以上。截至2017年4月底,全国各省份、直辖市、自治区(除港澳台)也均已发布“土十条”,大部分省份还是在分解和细化国家目标。不过,也有些省份根据其土壤污染特点、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在地方版“土十条”中突出了当地特色。比如,黑龙江将黑土地作为治理重点之一,选择双城、呼兰、北林、等9个县(市、区)开展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3土壤修复产业健康发展方法分析 3.1强化土壤修复人才的引进、储备和培养以世界眼光,着力于全球范围,强化从先进机构加强人才引进。以绿色教育为契机,形成高等学校专业人才培养、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技能培训、企业专业人才短期培训的综合人才培养体

高中地理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第2课时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学案鲁教版必修3

第2课时 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学习目标 明目标、知重点 了解和掌握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及相应的对策。 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学会探讨经济发达地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和方法。 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1.主要问题 表现 原因 生态环境形势严峻 污水、废气、垃圾、噪声、酸雨等 环境问题突出;环境质量日益下 降;缺水严重 工业和生活排放大量污染物;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滞后;用水增多, 水受到污染 人地矛盾加剧 农业用地急剧减少,人均耕地减少 土地开发过热,城镇建设用地扩展 过快;盲目建设“开发区”“工业 城” 重复建设突出 产业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资金 严重浪费 片面追求自身发展,自成体系;盲 目扩大规模;竞争多于合作 2.对策 (1)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2)优化产业结构⎩⎪⎨⎪ ⎧加强第一产业调整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3)搞好城镇和区域规划⎩⎪⎨⎪ ⎧防止建成区盲目膨胀城镇规模要适度城镇应合理布局 “民工潮”的出现是因为改革开放前期,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农民工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机会;“民工荒”的出现与农民工就业渠道的拓宽及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升级有关。

一、判断题 1.生产力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 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一步推进的制约因素是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 ) 3.珠江三角洲地区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粮食产量大幅度提升。( ) 4.高耗能工业的快速发展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的根本原因。( ) 5.产业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严重影响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体化发展。( ) 答案:1.√ 2.√ 3.× 4.× 5.√ 二、选择题 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后劲日显不足,而且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据此回答6~8题。 6.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包括( ) A.产业升级面临困境 B.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C.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D.产业转移日渐加强 7.与长江三角洲等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区位条件的不足之处有( ) ①产业基础相对薄弱②市场腹地相对狭小③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相对薄弱④改革开放重心北移 A.①②③B.③④ C.①④D.②③④ 8.为解决工业化与城市化后劲不足的问题,珠江三角洲地区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珠江三角洲地区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重点发展的工业是( ) A.劳动密集型工业 B.高耗能工业 C.石化、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 D.电子、食品、高档服装工业 解析:第6题,只要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三个问题即可解

珠江三角洲工业区土壤(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及防治对策——以石龙和容桂工业区为例

土壤与环境 2000, 9(3):177~182 https://www.doczj.com/doc/a119223857.html, Soi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E-mail: ses@https://www.doczj.com/doc/a119223857.html, 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60396)和广东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99M05302G ) 作者简介:颜文(1965-),男,博士后,研究员。 文章编号:1008-181X (2000)03-0177-06 珠江三角洲工业区土壤(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及防治对策 ——以石龙和容桂工业区为例 颜 文1,池继松2,古森昌1,汤贤赞1,陈 忠1, (1: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301;2: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贵州 贵阳 550002) 摘要:对珠三角两个代表性乡镇工业区的土壤(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现状和来源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两工业区在主要污染元素类型和综合污染程度上很相似,表层土壤(沉积物)均以Hg 、As 、Cu 的污染为主,且均以Hg 的污染最严重;但在某些次要污染元素种类以及某些主要、次要污染元素的单个元素污染程度上存在一些差异。柱样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变化特征进一步说明,两工业区土壤(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累积与我国尤其是本地区的工农业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文章最后提出了乡镇工业区土壤(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的几点建设性防治对策。 关键词:乡镇工业;土壤;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珠江三角洲 中图分类号:X53 文献标识码:A Characteristics and 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s of Heavy Metal Pollution of Soils (Sediments) in Industrial Areas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Two Case Studies of Shilong and Ronggui Industrial Areas YAN Wen 1, CHI Ji-song 2 ,GU Sen-chang 1, TANG Xian-zan 1, CHEN Zhong 1 ( 1: South China Sea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Guangzhou 510301, China; 2: Institute of Geo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Guiyang 550002, China ) Abstract: Two typical township industrial areas (Shilong town, Dongguan city and Ronggui town, Shunde city) from the Pearl River Delta were chosen for this study.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heavy metals in surface soils (sediments) and core sediments from above two areas were conduc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in pollution elements and comprehensive pollution degree are very much alike in both industrial areas, but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in types of secondary pollution elements and pollution degree of some single main and secondary pollution elements. The content variation of the heavy metals in core sediments from two areas further indicated that the gathering of heavy metals in soils and sediments is closely linked to the developing stages and levels of township industry in studied areas. Some constructive countermeasures to prevent and control the pollution of heavy metals in soils (sediments) of township industrial areas are presented. Key words: township industry; soils; sediments; heavy metal pollution; Pearl River Delta 近年来,土壤和沉积物的化学污染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最为突出的进展是提出了“化学定时炸弹”(chemical time bomb, CTB )这个新概念[1~3]。 乡镇工业污染作为一种新型环境污染源,是土壤化学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和土壤“化学定时炸弹”的一个潜在关键诱导因素[4]。近十几年来,我国的乡镇工业发展异常迅速,它对广大农村和城镇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5,6],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但另一方面,由于其污染速度快、污染类型复杂以及污染源多而分散等特点,目前,人们对它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研究基础相对薄弱。 珠江三角洲是我国乡镇工业的密集地之一,乡镇工业数量多,密度大,行业覆盖面广,由此而造成的环境污染十分严重。本区的乡镇工业,按其行业结构、生产要素以及组织形式等,可以分为两种典型的代表性类型,即以“三来一补”企业为主的“东莞类型”和以镇办集体企业为主的“顺德类型”[7]。针对这两种典型的乡镇工业类型,本文分别选取了具代表意义的东莞石龙镇和顺德容奇-桂洲镇

新形势下广东农垦土地开发利用的困境及对策

新形势下广东农垦土地开发利用的困境及对策 摘要:当前,广东农垦的土地资源非常丰富,但是在土 地开发利用方面较为低效。通过对广东农垦土地开发的政策 及开发现状研究分析,结合兄弟农垦土地开发方面的经验总 结,为广东农垦未来的土地开发利用提出策略建议,方面, 广东农垦要努力和地方政府合作,形成深入产城、产镇融合,努力在土地开发利用方面实现“地利共享”;另一方面,广东农垦要进一步创新垦区土地利用方式和加大专业人才的培育。关键词:广东农垦,土地开发,垦地合作1 广东农垦土地开发利用现状及其特点1.1 确权工作稳步推进,土地维权卓有成效(1)确权工作是土地开发利用的基础。截至2015 年底,垦区已经完成国有土地确权登记发证面积达310.67 万亩,发证率为96% (其中包含与国土证不相覆盖的10.52 万亩林权证),位于全国各垦区前列。2)土地权益保护 是垦区稳定发展的保障。近几年,垦区通过地籍管理工作,进一步强化垦区农场土地的权益保护,2015 年组织清理收回历史被占土地5225.8 亩,清理收回当年非法被占土地共 2972.36 亩,实现当年被占土地全部收回。清理无合同和超合同面积土地11917 亩,并逐步对其进行整改,纳入承包费收缴合同管理范围。1.2 垦地合作谋实规划,独立创新寻求特色(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是垦区在土地开发利用中始

终坚持的原则。为了谋好篇、布好局,广东农垦借助《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和广东省产业和劳动力 双转移”战略部署,积极开展垦地合作,先后与湛江市、茂名市、阳江市、揭阳市政府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积极深入地参与地方政府的城乡规划编制工作,按照“合作推动、市场运作、利益同享、实现共赢”的原则,围绕农垦土地规划和开发利用、工业产业园区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高新区工业园区配套区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等五个方面开展合作,把垦区的发展和地方经济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垦地互利共赢局面。如湛江垦区参与湛江市西城新区规划编制赢得历史发展新机遇,湖光、平岗、卅岭、织篢、曙光等农场 把场区部分土地纳入当地产业转移园区或工业园区规划建之间的合作,实现产业融合、优势互补。2014 年8 月,广东农垦与中信房地产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湛江湖光农场合作备忘》,为今后进一步推进务实合作、实行资源互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5 年9 月,广东农垦与粤电集团签订《广东农垦粤电新能源发电项目合作框架协议》,希望通过利用各自独特的资源条件实现优势互补,未来将在现代农业发展、垦区生态修复、小城镇建设、土地开发利用等方面实现深度合作, 设,依托地方产业,协同发展。2)加大与国内大型企业 促进产业发展及环境提升o 3)独立创新是垦区向前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