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服务业集聚发展状况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12.29 KB
- 文档页数:3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二批浙江省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4.27•【字号】浙政办发[2012]51号•【施行日期】2012.04.2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服务贸易正文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二批浙江省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的通知(浙政办发〔2012〕51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经省政府同意,现将第二批浙江省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名单予以公布。
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所在的市、县(市、区)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引导、扶持和管理,努力将其打造为服务业发展的新高地、城市功能的新载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示范区,为全省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发挥重要的示范、引领和推动作用。
二○一二年四月二十七日附件:第二批浙江省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名单1.杭州山南国际设计创意产业园2.杭州三里亭1737建筑设计聚落3.杭州武林商贸服务业集聚区4.新安江旅游休闲集聚区5.宁波开发区现代国际物流园区6.创新128产业园(宁波)7.余姚中国塑料城8.宁海森林温泉旅游休闲基地9.温州金融集聚区10.温州(鹿城)总部经济园11.温州源大创业园12.湖州多媒体产业园13.湖州太湖旅游休闲集聚区14.长兴综合物流园区15.安吉灵峰休闲旅游集聚区16.嘉兴国际创意文化产业园17.长三角嘉善科技商务服务区18.乌镇国际旅游区19.海宁中国皮革城20.绍兴中国汽车城21.绍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软件和服务外包基地22.中国伞城商业广场(上虞)23.金华高新园区软件与服务外包基地24.浙江浙八味特产市场(磐安)25.“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地--江郎山国际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集聚区26.衢州工业新城物流园区27.中国(舟山)大宗商品交易中心28.台州金融集聚区29.浙江工量刃具交易中心(温岭)30.台州世界贸易中心31.临海靖江商务区32.天台山旅游休闲集聚区33.仙居永安溪旅游休闲集聚区34.丽水现代商贸中心35.浙南茶叶市场(松阳)。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改委关于创建浙江省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0.07.29•【字号】浙政办发[2010]98号•【施行日期】2010.07.2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建设综合规定正文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改委关于创建浙江省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意见的通知(浙政办发〔2010〕98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省发改委《关于创建浙江省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的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年七月二十九日关于创建浙江省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的意见(省发改委)为贯彻落实《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08〕55号)精神,引导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经省政府同意,现就创建浙江省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提出如下意见:一、重要意义服务业集聚发展是世界性潮流。
近年来,我省服务业发展迅速,形成了许多服务业集聚区。
但是,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省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还处于成长起步阶段,缺乏经验借鉴,缺乏规划指导,缺乏土地、人才等资源要素保障,一些地方、一些领域还存在盲目发展、无序竞争等问题。
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形成服务业企业资源共享、集聚互动的重要平台,有利于拓展区域经济产业链和提升价值链,有利于强化城市功能和改善城市形象,有利于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为此,必须加快创建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通过实践探索,积累经验,发挥带动作用,引领全省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步入科学发展轨道。
二、总体思路(一)指导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要求,顺应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趋势,立足基础、突出特色、集约节约、多方参与,选准发展重点,完善保障措施,加快创建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将其打造为服务业发展的新高地、城市功能的新载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示范区。
2012年第3期总第213期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Trade【区域经济】关于加快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思考郑雪春(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23)[摘要]浙江省是我国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较早的地区,针对其发展中存在的行业垄断、企业融资困难、税收负担重、市场化程度不足和资源紧缺等问题,提出加快垄断行业市场化改革、加大投融资支持力度、完善市场发展环境和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式发展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市场化[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2)03-0091-02一、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行业垄断现象明显,缺乏统筹规划和综合协调目前,浙江省主要生产性服务行业仍以国有资本为主,如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和金融业。
全省约有1/4的公共性技术服务平台由政府部门设立,而其中大多数没有真正实现自负盈亏、自主经营和独立核算,甚至不同程度地存在寻租现象。
而生产性服务业中的一些新兴行业普遍存在多头管理、交叉管理和无人管理现象,这势必会影响行业的健康发展,导致对行业发展难以进行统筹规划和综合协调,不利于形成统一、高效的生产性服务业监管体系,也导致政府对集群服务业的支持难以形成整体合力,甚至会给集群服务业的信息化和基础设施建设带来新的障碍。
以杭州市为例,服务业引导资金超6亿,但均分散在各个部门中,从省到县,服务业归口管理不统一,上下不协调,政府综合性的服务业管理工作由多个部门监管。
(二)生产性服务企业融资困难,税收负担较重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企业大多注册资本规模小、固定资产投入少,通常以拥有知识产权、人力资本和开发工具(软件)等无形资产为主。
长期以来,此类企业办理银行贷款时难以提供固定资产抵押,知识产权等又无法进行质押,在现行金融体制下,容易出现融资难的问题。
另外,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某些行业和高端领域,如现代物流和商贸业等,或投资规模较大、建设和回收周期较长,单靠民间资本难以解决其融资困难;或资产流动性较强,难以在商业银行取得贷款抵押担保资格。
/2021.01/■软件业加快向高质量发展嫗变——浙江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十三五”发展成就“十三五”以来,浙江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大力推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十三五”以来,浙江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大力推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
2019年,实现软件业务收入6109.9亿元,增长17.5%,产业规模从2015年位居全国第六跃居全国第四。
2020年1一11月,实现软件业务收入6324.4亿元,同比增长15.8%。
综合发展指数一直位居全国前三,企业盈利能力领跑全国。
软件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总额逐年上涨,2019年度优惠总额比2015年度增长了118.9%,极大增强了企业的获得感。
发展速度领跑全国2015年,全省软件业务收入为3037亿元,发展到2019年,总数达6109.9亿元,增长101%,年均增长19%以上。
产业规模全国排名逐年进位,2015年、2016年位居全国第六,2017年位居全国第五,2018年、2019年和2020年位居全国第四。
截至2019年底,纳入全省软件业统计年报库的规上企业1864家,实现软件业务收入6109.9亿元,产业规模屆全国第四,同比增长17.5%,增速领跑东部各省市。
实现利税2397.5亿元,同比增长27.8%,其中利润总额1740.6亿元,居全国各省份前列,同比增长16.3%,销售利润率达28.5%,全年完成软件出口562270万美元,同比增长790%o 2019年,全省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为41.8万人,同比增长15.3%。
与此同时,全省从业人员工资总额达986.7亿元,同比增长12.0%,增幅高于从业人数。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浙江省软件业应对挑战、把握机遇,推出一系列硬核技术和产品,有力支撑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同时,推动了产业发展的快速恢复,1-11月,全省实现软件业务收入6324.4亿元,同比增长15.8%,实现利润1567.0亿元,同比增长11.2%。
浙江服务业:现状、趋势及建议——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一个比较与思考俞灵燕【摘要】作为东部沿海先发地区之一,浙江一定程度上是中国改革发展的一个缩影.2015年上半年浙江三次产业构成首现“三二一”格局,当前浙江服务业发展态势如何、趋势怎样?本文主要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可能影响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与周边省份的比较,并据此提出了若干措施建议.【期刊名称】《统计科学与实践》【年(卷),期】2016(000)001【总页数】5页(P16-20)【关键词】服务业;主成分分析;经济增;转型升级【作者】俞灵燕【作者单位】绍兴市统计局,浙江绍兴312000【正文语种】中文注:*本文为2013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之江青年课题”立项课题《新时期浙江服务及服务贸易发展策略研究》(编号:13ZJQN025YB)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近年来,浙江经济“减速换挡”,在保持总量仍相对较快增长的同时,结构优化与质量提升特征日益凸显,2015年上半年浙江三次产业构成首现“三二一”格局。
前三季度浙江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485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0.1%,比重较新世纪初提升了13.7个百分点。
服务业加快发展,促进了地区主导产业价值链提升和经济整体转型升级,在地区经济中地位日益重要。
进入“十三五”,随着分工专业化和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化,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纵深推进、转型升级进程加快,浙江服务业发展势头会否更劲?影响服务业发展的因素很多,本文认为至少包括四个方面:地区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市场对服务的需求,市场中现实及潜在的服务提供能力,以及服务业要素配置等。
根据相关理论及可获取数据资源,共选取四类三个层次具体32项指标(如表1所示)。
1.地区经济总体发展水平。
这是服务业发展的基础。
按照三次产业演变规律,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层次,才出现服务业加快发展局面,地区经济总体发展水平既包含了服务业本身,最终产品和服务提供更是一系列环节分工专业化的价值增值过程,其中越来越多的价值增值环节形成了服务业,从总需求视角,形成了对服务业发展的现实与潜在需求。
浙江加快培育现代健康服务业作为新经济增长点的对策研究 【摘要】本文以促进浙江现代健康服务业和培育浙江省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目标,从现代健康服务业的定义入手,从人均收入、人口结构、消费趋势等方面分析了浙江培育现代健康服务业的经济基础,并结合经济发展态势、资本、市场环境等区域比较优势,提出浙江现代健康服务业发展战略,并浙江加快培育现代健康服务业作为新经济增长点的对策提出建议。
【关键词】浙江;健康服务业;新经济增长点 现代健康服务业是健康产业中的服务业,指的是一切由防治疾病和促进、维护以及恢复健康所形成的具有服务业性质的行业结构体系,从健康消费需求和服务提供模式角度看,现代健康服务业由医疗性健康服务和非医疗性健康服务两大部分构成,并形成了三大基本产业群体:医疗卫生服务业、护理照护服务业和保健类服务业(费尔德斯坦,1998;罗力,2009)。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表明,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人们对健康服务的需求将大幅提升,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发展健康产业大有可为。
一、浙江培育现代健康服务业的经济基础 浙江省人均收入一直以来排在全国前列,2013年浙江省城镇居民人均收入24611元,农村人均收入超过万元大关,2000到2013年间,浙江省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增长一倍,年均增长速度10%左右,发达国家经验表明,随着消费水平的增加,人们对维护健康的支出将大幅提高。近10年中,浙江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在发生巨大变化,生活必须商品消费已从原来最主要的消费习惯,逐渐转换为改善生活品质为主的消费方式,如医疗卫生及娱乐文化的人均消费从2000年到2012年的支出增加3倍以上,由此可以看出现代健康服务业发展的空间。
同时浙江省的人口统计学结构也正在发生改变,老年、中年、青年、少年的比例结构的改变,将深刻影响经济发展中消费结构的改变,美国学者费尔德斯坦(1998),把不同年龄段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做了归类,如表1.1。《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通知》指出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1029万人,占当时总人口的21.37%,浙江的老龄化程度远远高于全国的水平,大概要高4个百分点老年人,浙江省是全国最先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省份之一。上述人口结构的变化使得人们对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等方面的需求将加速增长。
中国城镇化与服务业集聚发展关系研究[摘要] 在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服务业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服务业发展到一定水平便会产生服务业集聚现象,服务业集聚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并在就业、城市空间结构、产业结构、城市生活质量等方面促进城镇化的发展。
相反,城镇化的发展也为服务业集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和社会保障。
为促进二者更好地协调发展,应推动传统服务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特色服务业。
同时,应合理分布城市人口和空间布局,加快城市经济发展,推动科技创新。
[关键词] 城镇化;服务业集聚;发展关系;研究一、引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步入城镇化的发展道路,出现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潮流。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扩大了就业,增加农民额外收入的同时,也带动了城市经济发展。
早期城镇化的内涵单纯地认为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现代意义上城镇化的内涵比较丰富,不仅仅表现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城镇人口规模的扩大,还表现为城镇化质量的提高,如产业经济、城市建设用地、城市交通、户籍制度以及土地制度等的改革与完善。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我国逐渐与世界接轨,知识和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服务业正是凭借知识和技术的力量,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凸显地位。
第三产业中服务业的发展水平逐渐成为衡量我国现代化经济发展的关键指标之一。
产业集聚是在适应需求的情况下,从事同类或相关行业的企业聚集在一起,从而产生积极的外部效应,对当地的一些小企业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这就是小城镇产生的来源。
通过集聚效应,提供更多的岗位以及更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来进一步吸引要素和人口,从而促进城镇的发展。
分析城镇化与服务业集聚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政府部门制定促进城镇化的政策建议,认清服务业集聚对城镇化的重要影响作用,更好的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促进服务业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二、文献综述关于城镇化的研究主要有:李强,陈宇琳等(2012年)分析了城镇化进程中的不同模式类型,并将我国城镇化分为七种“推进模式”[1];马晓河,胡拥军(2010年)回顾了我国有关农民进城的政策,提出我国城镇化面临的众多问题和解决意见[2];姚士谋,陆大道等(2011年)用一系列关于城镇化的数据来衡量我国城镇化水平以及其中产生的问题,为科学的进行城镇化发展提供规划建议[3]。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法规类别】科技综合规定与体改【发文字号】浙政发[2010]45号【发布部门】浙江省政府【发布日期】2010.09.21【实施日期】2010.09.21【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浙政发〔2010〕45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现将《浙江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二○一○年九月二十一日浙江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0年)“十二五”时期是全省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
规划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区,是我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战略举措,对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优化生产力布局、建设生态文明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为科学合理、扎实有效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特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期限为2011-2020年,其中以“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为重点。
一、发展背景与现实基础(一)发展背景。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根本消除,国家不断深化区域发展战略,我省正在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高水平规划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区,成为推动浙江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国家战略功能、提升国际经济地位的重要载体。
1.加快经济转型升级需要新空间。
当前,我省已进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000美元以上的发展阶段,也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既要破解产业层次低、布局散、竞争力弱等老问题,更要深入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高效生态农业等新领域。
同时,按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我省将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各类经济功能区对经济转型升级的载体作用,充分发挥产业、科技、人才集聚的优势,带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空间布局优化,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浙江临港产业集聚现状、问题和对策分析俞顺洪【摘要】浙江临港产业集聚嵌入式特征明显,表现为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延伸.但是,临港产业集聚度一直没有得到很大的提升.同时,产业链比较短、产业关联度不明显、服务业发展水平低以及集群创新能力较弱的问题普遍存在.在浙江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应该利用先行先试权,进行自由贸易区试点,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从而大力推动浙江临港产业集群的发展.【期刊名称】《江苏商论》【年(卷),期】2013(000)007【总页数】5页(P32-36)【关键词】临港产业集聚;嵌入;区位商;自由贸易区【作者】俞顺洪【作者单位】浙江行政学院浙江省科学发展观与浙江发展研究中心,浙江杭州3111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427.9近年来,各地积极进行沿海区域的深度综合开发。
2010年12月国务院正式发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各主体功能区都有建设临港产业基地和集群以及沿海重化工业产业带的规划。
浙江沿海港口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临港产业发展得天独厚,临港产业集群也正在形成。
2011年,浙江省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浙江省十二五规划也提出,要把发展海洋经济放到更加突出的地位。
作为浙江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重点,临港产业由此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一、浙江临港产业发展现状1.浙江临港产业的发展和构成情况(1)沿海港口群的形成。
据浙江省港航管理局,目前浙江沿海港口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173个。
2011年,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8.67亿吨。
其中,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6.94亿吨,居世界首位,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471.9万标箱。
目前浙江已形成以“宁波——舟山港”为中心,嘉兴、温台港口为两翼,其他中小港口为基础的沿海港口群,为临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硬环境。
(2)临港产业体系逐步完善。
目前,浙江临港产业仍以传统产业为主,但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比重快速提高,“优新高特”产业发展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