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 1.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名师教案 教科版
- 格式:doc
- 大小:1.07 MB
- 文档页数:3
最新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获奖教案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2.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沉入水中,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漂浮在水中。
3、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过程与方法:1.通过简单的推测和验证活动获取数据,并将其转化为证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整理所学的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形成科学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事物的起伏是有规律的,我们也能认识到规律。
[教学要点]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被用来解释水中物体的起伏。
[教学准备]每组一个钩码、一个马铃薯、一个弹簧秤、一杯清水、浓盐水、糖水、酒精、量筒、天平。
【教学过程】一、测量吊钩代码在不同液体中的浮力:1、讨论:马铃薯在有的液体中下沉,在有的液体中上浮,是不是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有大有小?2、讨论:怎样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3.使用hook代码代替potato进行研究。
根据第6课学习的方法,测量吊钩代码在清水、浓盐水、糖水和酒精中的浮力。
然后比较数据以验证最初的推测。
钩码在不同液体中的浮力是液体中清水、浓盐水、浓糖水、酒精重量的浮力4、根据钩码受到的浮力大小,进一步类推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情况,从而验证学生原来的推测。
(建议:在这个分组实验中,测量钩码在酒精中受到浮力大小的活动,只要有一个小组完成即可,这样可以节约实验材料,又不影响验证的结果。
)二、推测与验证:1.思考:为什么物体在不同液体中具有不同的浮力?影响土豆浮力的原因是什么?2、从马铃薯和液体的重量去比较会有什么结果?比较重量的前提条件。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教材分析:《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是教科版新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最后一节课,也是本单元学习后的综合、总结课。
它是学生在了解了物体的沉浮与物体本身的重量和体积有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物体的沉浮还和液体的密度有关。
在探索的过程让学生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本课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第二部分是“进行推测与验证”;第三部分是“沉浮原理的应用”;第四部分是“整个单元的总结”。
学生分析: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科学探究的能力,在教学中只要加以适当的引导就可以了。
在本课中我让学生观察同一个马铃薯两种不同的沉浮表现来引入,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直奔探究主题,在主体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明白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最后通过实验演示来帮助学生解决教学的重难点,在整个教学中循序渐进。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2、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3、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教学重点】在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明确物体的沉浮与液体的关系。
【教学难点突破口】在实验的基础上,强调把“同体积”的物体与液体的轻重进行比较。
【教学准备】每组:1个大钩码、一个马铃薯、一个弹簧秤(刻度要小)、一杯清水、浓盐水、糖水、酒精、量筒、量杯、天平、烧杯3只。
【教学过程】一、激疑引题出示三杯高低不同的液体,将马铃薯分别放入液体中。
学生看到三种不同现象:浮、半浮半沉、沉。
请生猜测,教师顺便揭秘:浓盐水、浓糖水、清水。
1、看来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不一定是浓盐水。
那么马铃薯的沉浮与液体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你们想不想研究?好,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一、教材简析:《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最后一节课,也是本单元的总结课,它将直接揭示物体沉浮的秘密一一密度。
它是在学生在了解了物体的沉浮与物体本身的重量和体积有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物体的沉浮还和液体的密度有关。
在探索的过程让学生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一发现――推测一一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鉴于五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始终没有出现密度一词,而是从物体的重量和体积两个变量去描述密度概念,这是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的。
本课从相同体积的物体的重量比较中,指向密度概念。
通过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比较,液体和液体的密度比较,最后把物体的沉浮现象归结为密度原因。
因此密度是本单元的核心科学概念。
至于用浮力与重力的关系来解释沉浮现象,最终也归结为物质密度的原因,因为液体的密度不同,才引起浮力的大小变化。
本课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 ;第二部分是“进行推测与验证”;第三部分是“沉浮原理的应用”;第四部分是“整个单元的总结”。
二、教学背景: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科学探究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只要加以适当的引导就可以了。
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可以在本课中让学生观察同一个马铃薯两种不同的沉浮表现来引入,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直奔探究主题。
三、教学设计:(一)判断塑料块的沉浮1. 学习了物体在液体中沉浮的规律,下面我们有这个规律来判断一下塑料块在清水、浓盐水和食用油中的是沉还是浮?2. 请看书本20页的一张表格,里面有“ 1立方厘米的塑料块、清水、浓盐水和食用油的轻重”。
请你根据里面的数据推测这块塑料块放入清水、浓盐水和食用油中,它的沉浮情况会怎么样?学生回答,并说明依据。
(二)软木塞、塑料块和葡萄在分层液体中的沉浮1. 我们先来制作一杯分层液体,分别倒入糖浆、水、油、酒精。
2. 我们把软木塞、塑料块和葡萄放入分层液体中,请仔细观察,并想想问什么?(三)铜砝码漂浮在水银上1. 出示一个铜砝码,请一个同学掂一掂它的轻重。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8课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教案一、科学教育理论指导:体现以“体验—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科学教育倡导的探究式科学教育是在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学习环境中,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
在教学行为上,我们应确立“注重经历、体验和发现”的教学观念,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动手活动的机会,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科学,激活孩子潜意识中学习科学的本能和欲望。
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科学的最佳状态。
本节课在学生前几节课的基础上,让学生能够真正的亲历一次“观察——分析——推测——归纳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梳理: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及教材特点,在遵循开放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的前提下,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观察与描述、电教多媒体法、讨论法、引导探究法相结合等方法。
本课运用的教学策略:实验教学策略、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三、学情分析:《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是教科版新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最后一节课。
它是学生在了解了物体的沉浮与物体本身的重量和体积有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物体的沉浮还和液体的密度有关。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五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仍然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因此我们教师要从现象和事实出发,帮助学生进行概括总结,得出结论,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通过本单元前面七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来解释沉浮现象。
但学生对沉浮的关注,一般落在物体本身,很少会关注到液体的性质。
所以液体对沉浮的影响对学生来说是个意外的发现。
四、教学目标:1.让学生知道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2.了解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3.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五年级下科学教案 8.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教科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 1.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2.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3.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过程与方法:1.通过简单的推测、验证活动获得数据,并得出结论,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整理所学的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形成科学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物体的沉浮现象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二、教学重点: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三、教学难点: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的原因。
四、教学准备每组准备:第一个实验:一个钩码、一个弹簧秤、一杯清水、一杯浓盐水、一杯浓糖水、一杯酒精、一张实验操作手册第二个实验:一个马铃薯、一架天平秤、清水、浓盐水、同样的塑料杯3只。
教师准备:课件、清水、浓盐水、食用油等。
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研究了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我们已经知道了马铃薯在清水中是下沉,在浓盐水中是上浮,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板书课题师:你们能猜测一下马铃薯在浓盐水和清水中沉浮的原因吗?(学生猜测)生(预设):受到的浮力大小不同(板书)(二)、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1.师: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是否不同呢?为了证明同学们的猜测是否正确,我们可以实际测量一下,怎么测量呢?大家看,用马铃薯测量不方便,我们用钩码代替马铃薯来进行研究就方便多了。
下面我们就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量钩码在清水、浓盐水、浓糖水和酒精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2.学生小组实验,并做好记录3.全班交流实验数据4.得出结论:物体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是不同的。
(三)、推测与验证物体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是不同的1.思考:物体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为什么会不同呢?影响马铃薯浮力大小的原因是什么?2.从马铃薯和液体的重量去比较会有什么结果?比较重量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要在同体积的情况下比较重量。
……………………………………………………………最新资料推荐…………………………………………………
1
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教学课题 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日期
课时 1 总课时 8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2.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
上浮。
3.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
在液体中上浮。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简单的推测、验证活动获得数据,并转化为证据,培养逻辑思维能
力。
2.整理所学的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形成科学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物体的沉浮现象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
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
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准备
每组一个钩码、一个马铃薯、一个弹簧秤、一杯清水、浓盐水、糖水、酒精、
量筒、天平。
教 学 流 程 动态修改部分
一、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1.讨论:马铃薯在有的液体中下沉,在有的液体中上浮,
是不是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有大有小?
2.用钩码代替马铃薯进行研究。按照第6课学过的方法,分
别测量钩码在清水、浓盐水、糖水和酒精中受到的浮力大小。然
后把数据进行比较,验证原来的推测。
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清水 浓盐水 浓糖水 酒精
在液体中的重量
受到的浮力
3.根据钩码受到的浮力大小,进一步类推马铃薯在不同的
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情况,从而验证学生原来的推测。(建议:
怎样用实验验证自己
的推测。
……………………………………………………………最新资料推荐…………………………………………………
2
在这个分组实验中,测量钩码在酒精中受到浮力大小的活动,只
要有一个小组完成即可,这样可以节约实验材料,又不影响验证
的结果。)
二、推测与验证
1.思考:物体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为什么会不同呢?
影响马铃薯浮力大小的原因是什么?
2.从马铃薯和液体的重量去比较会有什么结果?比较重量的
前提条件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要在同体积的情况下比较重量。)
3.推测同体积的清水和浓盐水重量是否相同,进一步推测
与同体积的马铃薯比较,重量是否相同。
小结: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清水重,而比同体积的浓盐水轻,
这就是造成马铃薯沉浮变化的原因。
三、判断塑料块的沉浮
1.观察教科书提供的资料,判断塑料块在不同液体中的沉
浮情况,并说说判断的理由。
2.观察教科书第20页中间的2张图片,根据这些物体的沉
浮关系,我们能判断这些物体的轻重吗?注意:判断轻重的前提条
件是同体积。
四、沉浮原理的应用
比重计的作用可以教师讲解为主,或者用多媒体课件配合讲
解。
五、整个单元的总结
这是对整个单元的科学概念的梳理和总结。教学时,教师可
以从简单到复杂进行梳理,从现象到本质进行梳理。可以设计一
些有层次的问题进行整理:
1.怎样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来解释物体的沉浮现象?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有什么规律?
3.石块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石块与水
的轻重比较有关)
4.木块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木块与水
的轻重比较有关)
5.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物体与水
的轻重比较有关)
6.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物体与
如果要验证我们的推
测,那么怎样比较同体
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
盐水的轻重?
用天平比较同体积的
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
的轻重,得出数据。
同体积的马铃
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
重比较
马铃薯 清水 浓
盐水 重量
分析表中的数据,我们
知道马铃薯沉浮的秘
密了吗?物体的沉浮
与液体有什么关系
呢?
……………………………………………………………最新资料推荐…………………………………………………
3
液体的轻重比较有关)
板书设计 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 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作业
布置
向家长演示所学知识
课
后
小
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