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嫦娥形象初探
- 格式:doc
- 大小:53.00 KB
- 文档页数:9
嫦娥奔月情动人中秋节古诗词典故解读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人们向月亮祈福、赏月、吃月饼的日子。
在中秋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与嫦娥奔月的故事紧密相连的各种古代诗词成了人们表达思念之情的良好媒介。
本文将通过解读这些情动人的中秋节古诗词,带您一同走进嫦娥奔月的故事。
1.李白《嫦娥》银汉挂东坡,冷吟庐山月。
青帝掷陈后,黄奔无停难挽灯煊月也期春,玉骨巧裁缝,轻裾玉钗举哼浑点双凤,嫦娥愧华胥。
檀郎更一篇,此士孤飞林。
这首诗描绘了李白对嫦娥的赞美和思念。
诗中的“银汉挂东坡,冷吟庐山月”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对嫦娥的思念之情。
李白在诗中描绘了嫦娥美丽的形象,以及她与月亮的紧密联系。
诗中还提到了“青帝掷陈后,黄奔无停难挽灯煊月也期春”,这是指嫦娥成仙后,她无法再回到人间,不能再与丈夫相聚。
最后一句“此士孤飞林”,表达了诗人自己的孤独和思念之情。
2.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世人谓我恋长安,与金谁同。
口挥萧散春风,拂下悠扬小曲伍。
雨连星斗乱,雁渡云泥续。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首词正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写的,表达了他对嫦娥的思念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词中的“与金谁同,口挥萧散春风,拂下悠扬小曲伍”描述了词人孤独的心境和借酒消愁的情景。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是苏轼对嫦娥的思念之情的深刻刻画,也是对自己流离失所的表达。
3.杨万里《秋日登吴宫芙蓉亭寄怀嫦娥》剁碎买来几片雪,板穷铁砚水一长。
井南度以残宿雨,床使有时暖带霜。
枕冷拥残灯影短,虞娥照白寒如霜。
玉人形北望红叶,锦细文君夜斜阳。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嫦娥的思念之情和对中秋节的赞美。
诗中以中秋节的冷清景色为背景,通过“剁碎买来几片雪,板穷铁砚水一长”来描绘出中秋节的寒冷氛围。
诗人在诗中描述了自己流落他乡的孤独心情,并表示对嫦娥的思念。
4.朱淑真《嫦娥》水明长廊照着人,中秋桂树滴清辉。
愿抛折子海棠捧,费掉潘洪学步巾。
李商隐《嫦娥》全诗赏析-古诗-赏析就内容而论,这是一首咏嫦娥的诗。
然而各家看法不一。
有人以为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以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以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有人以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以为应当作“无题”来看。
兹且当作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
以此而论,着实写得贴情贴理。
语言含蕴,情调感伤。
前两句描绘主人公的环境和永夜不寐的情景。
室内,烛光越来越黯淡,云母屏风上笼罩着一层深深的暗影,越发显出居室的空寂清冷,透露出主人公在长夜独坐中黯然的心境。
室外,银河逐渐西移垂地,牛郎、织女隔河遥望,本来也许可以给独处孤室的不寐者带来一些遐想,而这一派银河即将消失。
那点缀着空旷天宇的寥落晨星,仿佛默默无言地陪伴着一轮孤月,也陪伴着永夜不寐者,此时连这最后的伴侣也行将隐没。
“沉”字正逼真地描绘出晨星低垂、欲落未落的动态,主人公的心也似乎正在逐渐沉下去。
“烛影深”“长河落”“晓星沉”,表明时间已到将晓未晓之际,着一“渐”字,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流逝。
索寞中的主人公,面对冷屏残烛、青天孤月,又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尽管这里没有对主人公的心理作任何直接的抒写刻画,但借助于环境氛围的渲染,主人公的孤清凄冷情怀和不堪忍受寂寞包围的意绪却几乎可以触摸到。
在寂寥的长夜,天空中最引人注目、引人遐想的自然是一轮明月。
看到明月,也自然会联想起神话传说中的月宫仙子──嫦娥。
据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西王母送给后羿的不死药,飞奔到月宫,成了仙子。
“嫦娥孤栖与谁邻?”在孤寂的主人公眼里,这孤居广寒宫殿、寂寞无伴的嫦娥,其处境和心情不正和自己相似吗?于是,不禁从心底涌出这样的意念:嫦娥想必也懊悔当初偷吃了不死药,以致年年夜夜,幽居月宫,面对碧海青天,寂寥清冷之情难以排遣吧。
“应悔”是揣度之词,这揣度正表现出一种同病相怜、同心相应的感情。
由于有前两句的描绘渲染,这“应”字就显得水到渠成,自然合理。
因此,后两句与其说是对嫦娥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不如说是主人公寂寞的心灵独白。
嫦娥古诗诗情嫦娥,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仙女,也是月亮上的仙子。
她拥有美丽的容貌和高洁的品德,深受人们的喜爱。
自古以来,许多诗人都以嫦娥为题材,创作了许多优美动人的古诗。
这些诗作中所表达的嫦娥古诗诗情,使人们对嫦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嫦娥》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诗。
诗中描绘了嫦娥的美丽和高傲。
诗人以“镜中月”、“水中花”来形容嫦娥的美丽,以“空中游”、“玉楼空”来形容嫦娥的高傲。
诗人用简洁而含蓄的词语,把嫦娥的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让人仿佛能够看见她在月宫中飞舞的身影。
《嫦娥》是宋代诗人苏轼创作的一首诗。
诗中描绘了嫦娥的孤独和思念。
诗人以“十八弦”、“月明中”来形容嫦娥的孤独,以“玉楼空”、“琼瑶浦”来形容嫦娥的思念。
诗人用细腻而凄美的词句,表达了嫦娥在月宫中的孤独和对地上亲人的思念之情,使人读后不禁为她的遭遇而感伤。
嫦娥古诗诗情赋予了嫦娥更多的人性。
她不再是一个单纯的仙女形象,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她有美丽和高傲,也有孤独和思念。
这些人性的情感使嫦娥更加接近人们的生活,也更加引起人们的共鸣。
嫦娥古诗诗情也反映了古代诗人对女性的赞美和关注。
嫦娥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女性代表,在这些古诗中展现出了她的美丽、高洁和坚韧,成为了古代女性的榜样。
这些古诗描绘了嫦娥的美丽风姿和高尚品质,让人们对女性有了更多的敬意和赞美之情。
总之,嫦娥古诗诗情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情感,赋予了嫦娥更加丰满的人性形象。
她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女性代表和榜样,也成为了诗人们不断创作的灵感源泉。
嫦娥古诗诗情的流传,使嫦娥的形象永远定格在人们的心中,被世代传颂。
嫦娥形象论文:嫦娥形象古代诗词古代小说审美特征文化内涵【中文摘要】嫦娥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乃至文化史上都是一个重要形象。
嫦娥奔月神话家喻户晓,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大众与文人根据自己的审美理想塑造出性格迥异的嫦娥形象。
本文分别从嫦娥形象的演化轨迹,古代诗词与小说中的嫦娥形象及嫦娥形象的文化内涵等方面切入,对嫦娥形象本身所具有的审美特质进行分析和总结,探讨这一形象背后所蕴含的审美文化心理。
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追溯嫦娥形象的历史渊源。
在全面搜集先秦两汉古籍中嫦娥形象的相关片断从有具体情节的传说入手,结合嫦娥形象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相关背景分析古籍中的嫦娥形象,分析后世对嫦娥形象产生争议的原因。
第二部分,探析古代诗词中嫦娥形象的多层寓意。
此部分将通过整理、分析古典诗词作品,探讨古代诗人借助嫦娥形象所寄寓的丰富的思想感情意蕴。
这主要可归结为五个层面:抒发对月宫仙境的渴慕,借嫦娥称赞人间女子的美貌,表达诗人内心的孤苦寂寞,倾诉作者心中的幽怨悔恨,寄寓追求功名的理想。
第三部分,剖析古代小说中嫦娥形象的美质。
此部分将从嫦娥形象的世俗化审美特征与嫦娥形象审美意蕴的复杂化两方面进行探讨分析。
通过古代小说作品感受嫦娥形象性格的多面性,她既有灵巧贞洁的一面又具有人性复杂性的特点。
第四部分,管窥嫦娥形象中蕴含的丰厚文化内涵。
笔者主要从三个层面探讨之:即:“母性崇拜”文化心理的寄寓,“长生为仙”人生理想的追求,父权制社会中处于卑下地位的女性的抗争。
由此可以个别中见一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某些新的感悟和认识。
【英文摘要】The Chang E image in the Chinese history of literature and even the cultural history is an important image. The different time, the different social class’s ancients acted different Chang E image according to their esthetical ideal. This article will analysis Chang E image from the path of the Chang E image, Chang E image in the classical poetry in ancient times, Chang E image in classical novel and Chang E image’s cultural connotation. This article will also discuss the esthetic special characteristic to the Chang E image itself. The full text is divided four major parts:Part one, trace the historical of the Chang E image’s origin: Collect piece records about Chang E image in pre-Qin and Han ancient books, analysis Chang E image and the reason of disputation about Chang E image related historical origin and background of Chang E image.The second part, analysis Chang E image’s multi-layer implication in classical poetry: Unified the Chinese ancient time’s poetry work to analyze this image the enormous influence which produced to the later generation literary production. This part will explain different means Chang E image contains through analysis and concrete classical poetry works, mainly have fivetypes: Expresses admires greatly to the moon fairyland, taking advantage of Chang E commended that the world female’s beautiful appearance, expresses the poet innermost feelings wretchedly lonely, to pour out in the author heart’s hidden bitterness to lament, to stay the pursue academic honor ideal.The third part, new theory of Chang E image’s beautiful nature in classical novel: Felt the Chang E vivid disposition through classical novel works the versatility, she both had the clever pure and to have the human nature’s complex characteristic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rt will carry on the discussion from the Chang E image’s secularization esthetic characteristic and the Chang E image esthetic implication’s complication.Part four, glimpse Chang E image’s culture connotation. This part will unify China unique cultural cast of mind to study the Chang E image from ancient times till now about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Chang E image load bearing the maternal worship’s spirit of Chinese ancient time simultaneously was also reflecting the ancient times ancients flew the immortal ideal of life pursue, this image manifested in the patriarchy society to be at the mean position feminine resistance. Through Chang E image’s research we can has certain new understanding to China traditional culture.【关键词】嫦娥形象古代诗词古代小说审美特征文化内涵【采买全文】1.3.9.9.38.8.4.8 1.3.8.1.13.7.2.1同时提供论文写作定制和论文发表服务.保过包发.【说明】本文仅为中国学术文献总库合作提供,无涉版权。
李商隐嫦娥范文一:李商隐的诗歌中的嫦娥形象李商隐是唐朝的一位诗人,他曾经在自己的诗歌中提到过嫦娥这个形象。
在他的诗歌中,嫦娥有着不同的形象和含义,展现了诗人对这个传说的多样理解。
首先,嫦娥在《锦瑟》这首诗中被用来象征爱情的伤感。
诗中写道:“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里的“庄生”是指东汉的庄周,而“玉兔”则是指传说中的嫦娥。
诗人表达了自己因思念心爱的人而感到的悲伤和孤独,而把嫦娥作为象征来加以点缀。
另外,嫦娥在李商隐的诗歌中还常常象征着高贵和美丽。
比如在《夕次盱眙县青云阁北阁题字》中,“玉关何处登九峰,雨冷风高更易悲。
青云直上不容踏,嫦娥空照夜舂衣。
”这里的嫦娥被描绘成“纤翦几经霜”的美丽女子,他在夜空高高照着那高贵不可侵犯的青云之上。
这一描写展现了嫦娥作为一个传说中的女神的美丽和高尚,也体现了诗人对气势磅礴的山峰的景象的感受。
总之,李商隐用诗歌的形式探索了嫦娥人物传说所能呈现的多样性,并赋予其不同的象征意义,使嫦娥这个形象在他的诗歌中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动人的情感。
要点分析:本文围绕嫦娥这个形象展开,分析了她在李商隐的诗歌中的不同含义和象征意义。
写作重点是对诗歌中的形象和语言进行分析,用词分析则涉及了不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范文二:嫦娥的传说与文学意义中国自古就有着嫦娥奔月的传说,这个传说也成为了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主题之一。
李商隐在其诗歌中也大量借鉴了嫦娥的形象和故事情节,进一步丰富和发掘了这个传说的文学意义。
首先,嫦娥的传说反映了人们对月亮的仰慕和对自由的向往。
在这个故事中,嫦娥本身就是一个自由而又独立的女性,她不甘于长期被困在地球上,而选择了化身成玉兔,跳进月亮里,过上了自由的生活。
这一场景不仅展现了女性的坚韧和自我主张,同时还很好地表现出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其次,嫦娥的形象也与一些文学主题紧密关联。
嫦娥古诗词
嫦娥,古代神话人物,被认为居住在月亮上,是yù月宫(月宫中的仕女)。
以下是一首关于嫦娥的古诗词:
1. 《静夜思》(唐代李白作品)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 《月下独酌》(宋代李白作品)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3. 《广陵散·月半弯》(元代杨洪基作品)
夜色下的天宫,瑶台上的嫦娥。
月半弯,伴着清茶欢歌。
寒风中的流云,遮住幽忧。
只要相逢在一杯红酒。
形容嫦娥的美貌的古诗词
以下是三条形容嫦娥美貌的古诗词的诗句及相关内容: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出自李商隐的《嫦娥》。
这句诗的意思是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不死药,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例子:你看那月亮上的嫦娥,是不是就像传说中那样,有着绝世的美貌,却只能在那冰冷的广寒宫里独自伤怀呢?哎呀,那得多寂寞呀!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出自毛泽东的《蝶恋花·答李淑一》。
意思是寂寞的嫦娥也喜笑颜开,舒展起宽大的衣袖,在万里长空中为烈士的忠魂翩翩起舞。
例子:想象一下,嫦娥在那浩渺的天空中舞动着她的广袖,那身姿该是多么婀娜呀,就好像是为了欢迎英雄归来一般,哇,那画面太美了!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出自李白的《把酒问月》。
是说月宫中的白兔年复一年地捣药,嫦娥在月宫孤单地居住又有谁陪伴呢?例子:每次想到嫦娥一个人在那,守着捣药的白兔,连个邻居都没有,多可怜呀,可人家还是那么美,真是让人又心疼又羡慕呢!
我觉得这些诗句把嫦娥的美貌和孤独都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对嫦娥充满了想象和向往。
《关于中秋节嫦娥的古诗大全四句》【导语】中秋佳节,嫦娥奔月,是中华传统节日中的一个美丽传说。
古诗中,嫦娥的形象常常在中秋诗中出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让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些关于中秋节和嫦娥的古诗,感受其中的诗意映照。
1. 唐代诗人张九龄在《赠嫦娥》中写道:无边清瑟怨遥天,夜夜飞神镜台前。
月转廊亭深夜色,啼莺妆泪红霞旋。
这首诗通过描写嫦娥怨遥的心情以及对月宫的向往,将中秋节和嫦娥之间的情感联系得淋漓尽致。
2. 《嫦娥》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名篇之一,其中有一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诗以西湖比喻嫦娥,展现了中秋节的美好景象,并将嫦娥与诗人心中的完美女子进行了对比。
3. 中秋节与嫦娥的关联还体现在宋代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中: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黄冈谁独没有闲心,一川烟草万古愁。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
这首诗以深刻的思索将中秋节的美景与嫦娥的神秘形象结合在了一起,展现出诗人对中秋神话的深刻思考。
4. 不得不提的是明代诗人尚虬的《山家嫦娥》:今宵嫦娥到寂寥,古石阳台月转高。
待看山花欹枕信,红英香袂送人遥。
这首诗将嫦娥与寂寥的山家,与美丽的月色、花影紧紧相连,给人以美好的遐想。
【总结】中秋节与嫦娥的关系,在古诗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诗人们通过对嫦娥的描写,将中秋节的美好与传统神话深刻相连,使得中秋神话更加具有诗意和美感。
期待每一年的中秋节,我们都能在古诗中,重新感受嫦娥的婉约与传奇。
【个人观点】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嫦娥是中秋神话中的一个美丽形象。
从古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嫦娥不仅是一个神话人物,更是诗人们意境的寄托,是中秋节美好的象征。
在这个璀璨的节日里,我们可以借助古诗,更好地领略嫦娥的飘逸和中秋节的浪漫,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结束语】古诗中的嫦娥之美,是中秋节最具诗意的一部分。
希望通过古诗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秋节和嫦娥的传奇,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古诗词中常见的神话传说形象
1. 嫦娥
嫦娥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个重要形象,在许多古诗词中出现。
她是月宫中的仙女,因为偷吃了仙丹而被流放到月亮上。
嫦娥是美丽而寂寞的,常常被描写成孤单的存在。
2. 伯牙和子期
伯牙和子期是又一个常见的神话传说形象,他们是中国古代的音乐家。
伯牙是一位琴师,子期是吹箫的音乐家。
他们相遇后,以音乐为纽带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他们的故事常常被用来写作友情和音乐的赞美。
3. 孟母三迁
孟母三迁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个形象,她是著名的孟子的母亲。
据说,她为了让孩子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不远千里地三
次搬家,以寻找更好的学校。
她的坚持和牺牲精神成为了教育的象征。
4. 刘备、关羽和张飞
刘备、关羽和张飞是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
他们的故事被广泛传诵,并在许多古诗词中被提及。
他们的兄弟情谊和英勇事迹被赞美为忠诚和勇敢的象征。
5. 王昭君
王昭君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女性形象,她是中国汉朝时期的美人。
王昭君以其美貌和才艺而闻名,被汉朝皇帝选中入宫。
她的故事常常被用来写作爱情和美丽的赞美。
古诗词中的嫦娥形象初探嫦娥奔月,是我国人民非常熟悉的一段神话故事。
“昔嫦娥以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
”1这是有关嫦娥神话故事的最初记载。
英国人类学家马林斯基说:“以原始的活的形式出现的神话,不只是说一说的故事,乃是要活下去的实体。
”矛盾先生又把这些实体的存活方式分为二种:一是经过修改进入太古历史的;一是绝对不能附在史事的神话,保存它们的责任就落在文学家的肩膀上。
2嫦娥故事就属于后者,是文学家的笔赐予嫦娥永恒的生命,使它流传至今。
据本人的不完全统计,有关超额的诗词历代以来不下60 首,此外,在其他的作品形式如戏剧戏曲的《嫦娥奔月》著名的就有剧作家吴祖光先生的剧本和香港温志鹏先生的剧本、3寓言有《战国策楚策四》中的《不死之药》、甚至在现代作家鲁迅的《故事新编》中的《奔月》郭沫若的童话剧《广寒宫》中,作者们也从不同的角度刻画出嫦娥形象。
在我国人民心目中,嫦娥是一名副其实的“活下去的实体”。
本文主要根据古代诗词中的嫦娥形象,探讨这一形象的内涵和其魅力所在。
一、古代诗词中的嫦娥形象面面观嫦娥奔月作为后羿故事的一部分,民间对嫦娥本身形象就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态度:其一认为嫦娥是该受谴责的叛夫者形象。
其二则认为是一位救天下百姓于疾苦的深受人们尊敬的女神。
4千百年来,人们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不断的补充、完善、发展嫦娥形象,使其内涵的各个侧面都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现,现试归纳为以下几种:1、谴责嘲讽其对丈夫不忠的行为。
持这种态度的语气最尖刻的要数孟郊了:嫦娥盗药出人间,藏在月宫不放还。
后羿遍寻无觅处,谁知天上竟容奸。
诗人用简练的语句概述了嫦娥窃药的罪行,并通过其丈夫后羿遍寻无觅处的辛劳行为为补充,指责天庭竟容纳这样一位犯奸的女人,笔触辛辣犀利。
与孟郊的诗相比,李商隐的《嫦娥》的谴责意味就显得比较含蓄,诗人是以嫦娥偷吃不死药,虽然成仙,却尝尽寂寞为喻,嘲讽封建同志阶级对长生不老的狂热追求。
诗中极写超额奔月后的孤独与幽怨: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面对苍苍云海,茫茫青天,嫦娥是在悔恨自己对丈夫的不忠呢,抑或在悔恨对人间的草率摈弃,也许两者兼而有之吧,以自责的口吻使诗歌显得含蓄而深刻。
李商隐的另一首《寄远》云:“嫦娥捣药无穷已,玉女投壶未肯休”,陈陶的《海昌望月》亦云:“孀居应寒冷,捣药青冥愁”。
在他们看来,“嫦娥捣药无穷已”“孀居应寒冷,捣药青冥愁”都是对她的私自奔月的一种惩罚。
对嫦娥的谴责绝不是诗人的浪漫的凭空想象,而是有一定的民间故事为基础的。
《搜神记》卷十四载有:“娥岁托身于月,是为蟾蜍。
”娥即嫦娥。
而且《初学记》卷一引《淮南子》、《后汉书天文志上》刘昭注引《灵宪》中,豆油关于嫦娥奔月后边为蟾蜍的记载,把嫦娥变成丑恶的蟾蜍无疑是对嫦娥的谴责、唾骂。
当然对嫦娥形象的态度也与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紧密联系的。
在以三从四德维凯摸为女子生活的楷模的年代,诗词中的嫦娥是不可能被作为一个敢于反抗、叛逆的英雄而被赞美的,而是“无穷无尽的寂寞紧紧追随着她,作为严酷的惩罚,来处理这位叛夫的不忠的妻子。
5这种谴责的态度是封建文人对嫦娥形象的主要态度。
2、同情其孤独寂寞的生活。
同情别人的灾难、不幸是人类的一大天性。
超额,在封建文人们看来是名副其实的叛夫者该受惩罚。
但一旦真的用孤苦伶仃、青光为伴的寂寞生活作为惩罚时,人民的同情心便会自然而然地产生。
李白的《把酒问月》云:“白兔捣药无穷已,嫦娥孤栖与谁邻”,李白用一问号,显示了他对嫦娥孤栖月中无人做伴的寂寞的无限同情。
杜甫也有《月》云:“斟酌嫦娥寡,天寡耐九秋”,孤苦的嫦娥要独自抵御多少个寒秋呀。
一个数字“九”足见杜甫对月中嫦娥“独立寒秋”的理解和同情。
罗隐《月》云:“嫦娥老大应惆怅,独倚苍苍挂一轮”,陆畅诗云:“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嫦娥应断肠”,他们基于对嫦娥孤独寂寞的生活的理解展开想象,用“惆怅”“断肠”这种极写人间失意落寞的词语,表现他们对嫦娥不幸遭遇的感同身受。
无疑,这些诗不是专以描写嫦娥形象而作,“写诗的人往往为表达某个观念而寻找形象”6因此,当热门内心要表达某种观念时会去寻找与此观念相统一的形象,而诗人们寂寞嫦娥则恰恰是他们同情心的最好选择。
3、羡慕月中不受管辖的自由生活并向她倾诉耐心秘密。
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自我意识的朦胧觉醒,嫦娥这种逃离丈夫只身奔月,在月中过没有神权、夫权管辖的仙人生活自然深受诗人们的羡慕,尤其是元明清时代的女诗人,更是羡慕不已。
元代女诗人张玉娘词《水调歌头次东坡韵》云:素女炼云液、,万籁静秋天。
琼楼无限佳景,都道胜前年。
桂殿风香暗渡,银床罗袜立尽。
冷浸一钩寒。
雪浪翻银屋,身在玉壶间。
玉关愁,金屋怨,不成眠,粉郎一去,几见明月缺还圆。
安得云环香臂,飞入瑶台银阕,兔鹤共清全。
窃取长生药,人月满婵娟。
”“窃取长生药,人月满婵娟”当然是指对嫦娥能够窃药奔月的向往之词。
诗上阕极尽假想月宫中的豪华气象与人间不可能有的佳境:云液、琼楼、银床、银屋、雪浪以及风香暗渡的桂殿,下阕则写自己对嫦娥一去无回的相思之苦,并发出“安得……窃取长生药,人月满婵娟”的奇想。
显然在女诗人张玉娘眼中,嫦娥形象就是女性理想的化身。
与此相似,清诗人熊琏《满庭芳屋后月》中“应是嫦娥新浴,晚妆罢,海上飞来,云影动,轻风吹拂,香雾满天街”又是如何一副妙不可言的生活场景:浴后、晚妆、轻风、香雾、天街……这不仅仅是当时妇女对舒适物质生活的追求,更是她们对自由、无拘束的精神生活的向往。
元代郑奎妻的《鞠水月在手》嫦娥在其诗中快乐地婆娑起舞,其风神韵致宛然可见:银塘水满蟾光吐,嫦娥夜入冯夷府;荡漾明月若可扪,分明兔颖如堪数;美人自挹濯春葱,忽讶水轮在掌中;女伴临流笑相语,指尖擎出广寒宫。
这里的嫦娥不再是一寂寞、孤独、可怜兮兮的同情对象了,女伴相戏,笑语盈盈,明珠可扪,这正是诗人们羡慕不已的主要原因吧。
女诗人们想象中的嫦娥月宫生活如此强烈地吸引着她们,不知不觉中,她们把嫦娥作为了自己的一个已得到幸福的亲密姐妹,向她敞开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倾诉自己的兴奋、忧郁以及内心的秘密。
清代女诗人顾贞立的《满江红》云:为问嫦娥,何事更,一生耽搁。
也曾照,爆一楼伴,长生殿角,伴我倚窗朱户影,孤他碧海青天约。
倩西风,迢递寄愁心,随漂泊。
玉色管,今闲却。
千口酒,谁斟酌。
有天涯羁旅鬓幽零落,别梦易醒,远书草草仍难托。
判长眠,憔悴过三秋,人如削。
虽然,此诗流露的是长夜难眠,相思人憔悴的愁思,本来这样一种暗地乡思的情感对一位封建社会中的女子来说应该是秘而不宣的,但对嫦娥她却毫不顾忌。
一开头,便大声发问,然后道出浓浓往事,这无疑是把嫦娥当作一亲密无间的朋友知己。
宋女诗人王清惠在她抒发国破家亡今非昔比的哀愁与痛苦的诗《满江红题破壁》中,把其“千古恨,凭谁说?”的情感向嫦娥倾吐。
“问嫦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而且还表达了自己准备与嫦娥共度余生的强烈愿望。
可见,嫦娥形象对于这些女诗人来说已从遥不可及的说话中走了出来,嫦娥与她们之间不仅仅是仰望、羡慕,而是可以活在诗人们的生活中,仿佛也与同时代的女人们共同经历着一切……《四季五更驻云天月里嫦娥》云:“月里嫦娥,只为人间是非多,晴天都蹉过,为人休似我!怨恨我哥哥,但与商量便把言来破,五十三人配与我!”这是明朝一个嫁与老头的少女的诉说,她把自己不幸却不能有反抗表示的婚姻向这月里嫦娥诉说,此中嫦娥无疑被此少女视为贴心人。
4、赞其惊世骇俗的美貌。
无论是嫦娥窃药事持谴责态度的还是持赞赏的,嫦娥的美貌是为历代诗人们所公认的,即使是对嫦娥颇有微词的李商隐也有“嫦娥无粉黛,只得逞婵娟”(新月)“青女素娥俱耐寒,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素娥即嫦娥)7其诗《嫦娥》虽有谴责之意,但也用云母屏风、烛影来衬托嫦娥的美貌,此外,赞美嫦娥貌美的诗句还有“玉容白分比嫦娥,妆成但恐嫦娥妒”(王国器)把嫦娥作为美女的代名词了;“婺女丽经星,嫦娥栖飞月”(颜延之)“金星与婺女争华,麝月与嫦娥竟爽”(徐陵〈玉台新咏〉序)其中,嫦娥光彩照人,温柔善良。
但在众多的赞美诗中,最令人欣喜的是皮日休的〈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诗人赞美的不仅仅是她的外貌,更是为人类造福的行为:“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这里的嫦娥完全是以一种新的形象出现于人们的面前——一位对人类有贡献的女神。
综上几种,是诗人心目中的嫦娥形象的大致分类。
那么,为什么这位原为窃药的叛夫女子会如此频繁的出现与是作之中,嫦娥形象对于诗人们来说,其魅力究竟何在呢?二、嫦娥形象魅力探综观有关嫦娥故事的记载,可以说嫦娥被一致认为是一位神话传说所褒贬未定的长生不老的月中美神。
因此,我认为,嫦娥形象的魅力就应该从以下最本质的几方面去探寻。
(一)做为神话本身的魅力:人类的神话形象也不只是远古人类自己的一种异想天开,也不只是满足他们的幻想欲望,神话的价值正在于它是一种‚活下去的实体‛,我国的许多文学作品便是以神话为主要题材的,如《离骚》、《天问》等等,在我们今天看来,这些神话传说多多少少呈现了我们民族的原始心态,是我们祖先无数次欢乐、悲哀、幻想的积淀,可文学作品中的神话是他们对此积淀重现,是他们满足了人类的童年企慕、怀旧情绪,因为人总是喜欢怀旧的,尤其是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的子民,正如陶渊明的诗句‚羁鸟恋旧林,池鱼恋故渊‛。
如同我国文学作品中的怀旧咏史作品一样,神话题材被重现在文学作品中也同样的满足了人们的怀旧情绪,而且在其年代更为久远,可加以适当幻想方面比怀旧咏史作品具有更大的诱惑力。
另外,神话中的人物形象创作于远古时代,对于后世的人民来说已遥不可及,更构不成任何利害关系,这就使文学作品的作者读者与作品内容之间产生一段无形的距离,其结果就是我们常常说的距离美,也就是神话中奔月的嫦娥对于欣赏者来说纯粹仅是欣赏对象。
也正因为有了这段距离,所以诗人们或谴责、或同情、或赞美、或羡慕,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情感需要,各取所需,百花齐放。
(二)嫦娥形象做为神话人物的特殊性:嫦娥形象与神话中别的形象有明显的不同。
神话中的人物形象一般都是比较固定统一的,如人们赞美补天的女娲、填海的精卫、治水的大禹、唾骂制造水灾的九婴、残害生灵的各种精怪,可对嫦娥,人们却是褒贬不一的。
嫦娥这种形象的二重性就使它区别于《白蛇传》的白娘子,《天仙配》中的七仙女,嫦娥不象她们那样恬静地享受着人们对她们的坚贞爱情的赞誉,而是褒贬参半。
不过,也正因为有争议,其形象才频繁出现于作品中,诗人们各论长短,不仅没有冷落了她,相反使其成为文人的笔下常客。
也正因如此,其形象一直在发展演变,从而使嫦娥不同于一般的诗歌意象,如见月便思乡怀情人叹世事,杨柳则送别依依……而是能给诗人们留在更宽阔的空间,容纳他们多种不同情感,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