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刘三姐案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2
《刘三姐》“产权关系”纷争四十年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诞生于广西的彩调剧和电影《刘三姐》风靡全国,名扬四海,至今几十年魅力不减,而且成了广西一个非常著名的文化品牌。
但是,作为文艺作品中的形象,彩调剧和电影中的《刘三姐》到底是谁孕育出来的“女儿”,四十余年来纷争不断,一直没有确认她的身世。
直到今年3月30日,法院宣布了她的归属。
整个案件堪称一起知识产权的经典判例,值得回味。
《刘三姐》“出生”之背景据了解,邓昌伶1911年生于罗城,1937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正风文学院,1947年在宜山创办了克强中学,也就是现在的宜州第一中学,邓昌伶时任校长兼授国文。
在广西宜州民间到处传诵着刘三姐的故事,河面船头上也飘荡着山歌。
在这种环境下,丰富的民间素材激发了邓昌伶无限的创作热情,从1948年到1953年,他经过精心构思,创作了刘三姐传歌、对歌、抢亲及成仙等情节,塑造了美丽善良、聪明机智、不畏权势的壮族少女刘三姐形象。
1957年,邓昌伶将修改后的戏剧剧本《刘三姐》送到广西文化局,该局将剧本转给了当时的广西戏曲改进委员会,戏改会向柳州彩调团推荐了这一剧本。
柳州市彩调团接到广西戏改会转来的邓昌伶《刘三姐》剧本之后,于1957年10月写信向邓昌伶表示,计划邀请当地文化干部及新文艺工作者共同研究将这本剧本适当修改补充一下,邓昌伶复函同意改编,并将《刘三姐》剧本创作资料全部寄给彩调团。
然而1958年10月,彩调团又致函邓昌伶,告之剧改工作未能如期进行,表示找到剧本原本后邮回给他。
而令人不解的是,1959年,柳州市彩调团演出了彩调剧《刘三姐》,而邓昌伶发现该剧的主要剧情与自己的剧本相似,署名却是“柳州市刘三姐创作组集体创作”(下称创作组),这令邓昌伶震惊不已,为此,邓家两辈人走上了漫长的“维权”之路。
邓昌伶曾两次主张权利据了解,彩调剧《刘三姐》经历了非常曲折、复杂的诞生过程。
为了创作剧本,彩调团多方调集力量,派出人员深入民间进行采风,剧中出现的100余首歌曲,都是经过反复修改打磨而成的。
刘三姐民间故事刘三姐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一位英雄人物,她的故事被流传至今,成为了广为人知的民间传说。
刘三姐的故事发生在明朝末年,那个时候,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经常受到倭寇的侵扰,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而刘三姐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她聪明勇敢,善于武艺,是当地人心目中的英雄。
刘三姐的故事始于她的哥哥刘伯温被倭寇所害。
刘三姐得知哥哥的遭遇后,义愤填膺,决心为哥哥报仇。
她开始学习武艺,刻苦训练,不断提高自己的武术水平。
最终,她成为了一名出色的武将,带领着一支由百姓组成的抗倭义军,与倭寇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在与倭寇的战斗中,刘三姐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敢和智慧。
她善于运用兵法,灵活应对敌人的进攻,多次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她还善于团结人心,激励士兵们奋勇作战,最终取得了抗倭战争的胜利。
刘三姐的英勇事迹传遍了当地,人们对她都是十分敬仰。
她成为了人们心中的英雄,被流传为美谈。
她的故事也被口口相传,成为了一部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
刘三姐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英雄事迹,更是展现了中国传统美德的精髓。
她的勇敢、智慧、仁爱,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美德。
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忠义、什么是仁爱,她的故事也一直激励着人们不断追求真善美,勇往直前。
刘三姐的故事,至今仍然在中国的许多地方广为流传。
人们通过各种方式来纪念她,比如在她的故乡建立了纪念馆,还有人在她的故事基础上创作了歌曲、舞蹈、戏剧等艺术作品。
刘三姐的故事也被收录进了中国的许多文学作品中,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刘三姐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传奇,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她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让他们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什么是真正的勇气。
她的精神也一直鼓舞着人们不断追求进步,奋发向上。
刘三姐的故事,将会一直传承下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激励着人们不断追求真善美,勇往直前。
她的故事,也将会一直激励着我们,成为我们前行的力量。
《刘三姐》刘胡兰
刘胡兰,山西文水云周西村人,抗日战争时期参加儿童团,1946年入党。
在反动的封建军阀阎锡山统治的黑暗年代,恶霸地主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刘胡兰的心灵里从小就种下了仇恨的种子。
红军来了,把地主吕善卿家的财物分给了穷人。
刘胡兰从红军战士孙同志讲的故事里,懂得了革命的道理。
日本鬼子占领了文水县,地主吕善卿又当上了村长。
孙同志回到这里,领导农民们建起了农会、民兵队、妇救会,刘胡兰担任了妇救会的领导。
刘胡兰在党的领导下,组织群众反扫荡,粉碎了敌人的扫荡。
刘胡兰经受了严峻的斗争考验,党组织吸收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5年,日本投降,小青所在的八路军回到山西,将日本军队的武器收缴。
但蒋介石又发动了内战,小青的部队奔向了解放战争的战场。
刘胡兰带领着妇救会的姐妹们送慰问品,救护转移伤员,积极支援前线。
回到村里,她听到支部书记石德辉和几十个乡亲被反动派抓起来的消息后,勇敢地参加了营救行动,把他们救了出来。
但是,在转移的途中,刘胡兰不幸被捕。
刘胡兰不为敌人威逼利诱所动。
就义前,年纪只有15岁的“胡兰子”,面对凶煞的敌人大喝一声:“怕死就不当共产党员!”“我咋个死法?”说着便奋不顾身地躺在敌人的铡刀上……
1947年2月,山西《晋绥日报》连续两天刊登消息,使这位女共产党员的名字在华北大地不胫而走。
随后,毛泽东又为她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刘三姐的故事简介
刘三姐,是中国传统戏曲《刘三姐》中的主人公,也是一位叱
咤风云的女英雄。
她的故事发生在明朝末年,地处湖广荆州的一座
小镇上。
刘三姐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家,她聪慧勇敢,有着非凡的武艺。
在她的父亲去世后,她和她的两个哥哥相依为命。
然而,由于家境
贫困,她的哥哥们被迫加入土匪团伙,过着非法打家劫舍的生活。
刘三姐深知这样的生活是不得人心的,她决心要改变这一切。
为了保护乡亲们的利益,她化名“花木兰”,带领乡亲们与土
匪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斗争。
在这场斗争中,刘三姐展现出了非凡的
勇气和智慧,她不仅善于骑射,还精通武艺,成为了乡亲们的英雄。
在她的带领下,乡亲们终于摆脱了土匪的压迫,重获自由。
然而,刘三姐的故事并未就此结束。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她
结识了一位名叫杨家将的英雄好汉,两人一见如故,情投意合。
他
们一起经历了许多惊险的历险,最终携手走上了人生的幸福之路。
刘三姐的故事被后人传颂不衰,她的英勇事迹成为了一代代人
学习的楷模。
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真正的英雄,她的故事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激励着无数人勇往直前。
刘三姐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困境,只要心怀正义,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她的故事也告诉我们,女性同样可以拥有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她们同样可以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为人民谋福祉。
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刘三姐的故事中汲取力量,不断奋发向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刘三姐,她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民间故事刘三姐的故事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那大名鼎鼎的民间故事——刘三姐呀!刘三姐,那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啊!她就像是咱民间故事里的一颗璀璨明珠。
她呀,有着一副如同黄莺出谷般美妙的嗓子,唱起歌来,能让那山间的鸟儿都停下来静静聆听呢!你想想看,那是怎样的一种情景。
在那青山绿水之间,刘三姐站在一块大石头上,面对着美丽的自然风光,放开嗓子高歌。
她的歌声回荡在山谷中,仿佛能穿透云霄。
这就好像咱在夏天吃着那冰凉可口的西瓜,别提多带劲了!刘三姐可不是个只会唱歌的花瓶哦!她聪明伶俐,机智过人。
面对那些不怀好意的人,她总能用歌声巧妙地回应,把他们怼得哑口无言。
这就好比那武林高手,不动声色之间就把敌人给打得落花流水啦!她的故事里呀,还有很多有趣的情节呢。
比如说和那些秀才们对歌,那场面,可真是热闹非凡!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就像是一场激烈的辩论赛。
只不过呀,他们是用歌声来辩论,这多有意思呀!还有啊,刘三姐的精神也特别值得咱学习。
她不畏强权,敢于和那些恶势力作斗争。
这就跟咱遇到困难不能退缩一样,得勇往直前,冲过去!咱中国有那么多民间故事,为啥刘三姐的故事能流传这么久呢?还不是因为她身上有着咱老百姓都喜欢的品质和精神。
她的故事就像那温暖的阳光,照进了咱每个人的心里。
咱得好好传承这些民间故事呀,可不能让它们就这么消失了。
就像刘三姐的歌声一样,要一直传唱下去,让后人也能感受到那份独特的魅力。
总之呢,刘三姐的故事那就是咱民间文化的瑰宝,咱可得好好珍惜,好好传颂。
让更多的人知道刘三姐,了解她的故事,感受咱民间文化的博大精深!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壮族历史壮族刘三姐历史传说>壮族是一个能歌善唱的民族。
壮族人无论男女,从四五岁的童年时代就开始学唱山歌,父教子,母教女,形成幼年学歌,青年唱歌,老年教歌的习俗。
在农村,无论下地种田,上山砍柴,婚丧嫁娶,逢年过节或青年男女间的社交恋爱等,都用山歌来表达情意。
有些地方甚至家庭成员之间的对话、吵架有时也以歌代言。
唱歌几乎成为壮族民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人人能歌,个个会唱。
因此,广阔的壮乡,素有歌海的美誉。
被诗人称为铺满琴键的土地。
如今广西成歌海,都是三姐亲口传。
壮族民间认为,歌圩是刘三姐传歌才形成的,刘三姐是歌圩普遍形成的重要标志。
歌圩的歌就是刘三姐的歌。
刘三姐被广西民间视为歌仙,宜州市是刘三姐歌谣最有代表性的地区,被认同为刘三姐的故乡。
刘三姐歌谣大体分为生活歌、生产歌、爱情歌、仪式歌、谜语歌、故事歌及创世古歌七大类,它具有以歌代言的诗性特点和鲜明的民族性,传承比较完整,歌谣种类丰富多样,传播广泛。
历史传说刘三姐是壮族民间传说人物。
其传说最早见于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九十八《三妹山》。
明清以来,有关她的传说与歌谣文献记载很多。
壮族民间口耳相传的故事与歌谣更为丰富。
广西宜山壮族传说,刘三姐生于唐中宗神龙元年(703年),从小聪慧过人,能歌善唱,被视为神女。
12岁即出口成章,妙语连珠,以歌代言,名扬壮乡。
后曾到附近各地传歌。
慕名前来与她对歌的人络绎不绝,但短则一日,长则三五天,个个罄腹结舌,无歌相对,无言以答,羞赧而退。
然而她的才华却遭到流氓恶霸的嫉恨,后被害死于柳州。
传说她死后骑鲤鱼上天成了仙。
也有的说她在贵县的西山与白鹤少年对歌七日化而为石。
还有的说财主莫怀仁欲娶她为妾,三姐坚决反抗,莫买通官府迫害三姐,三姐乘船飘然而去,等等。
虽然传说不一,但千百年来壮族人民对她的尊崇与热爱之情却是一致的。
现在,广西很多地区都立有刘三姐的塑像或刘三姐庙。
每当有新的壮歌集问世,必先捧一本供在她的像前。
有些地方的歌圩,第一项议程是抬着她的像游行。
刘三姐案
案情摘要:1953年12月邓昌伶根据民间传说创作完成戏剧作品《刘三姐》后寄给当时主管戏剧创作的省戏改会,省戏改会又将剧稿推荐给柳州市彩调剧团,该团致函邓昌伶表示对该剧本拟修改使用,邓回信表示同意,并按该团要求将原创资料寄给了龚邦榕。
但之后彩调团又致函邓昌伶告知剧改工作未能如期进行,表示找到剧本原本后邮回给邓昌伶。
之后,彩调团邀请曾昭文协助编写了彩调剧《刘三姐》第一方案初稿。
1959年4月,彩调团将彩调剧《刘三姐》第一方案排演成戏取得成功。
1959年5月,彩调团等单位组织曾昭文、龚邦榕等人成立了“刘三姐整理小组”,对第一方案进行修改形成了彩调剧《刘三姐》第三、五、八、九方案。
从1959年至1963年,邓昌伶就彩调剧《刘三姐》是否涉嫌抄袭或改写问题曾先后有关部门反映,邓昌伶去世后其后人诉至法院,请求法院确认彩调剧《刘三姐》第三、五、八、九方案是根据邓昌伶剧本改编而成。
最终,法院认为虽然民间文学中已经存在着刘三姐的传说,但邓昌伶不拘泥于前人的传说和故事原型,从繁杂、散乱的传说素材中,精选出“传歌”、“对歌”、“抢亲”、“除恶”、“成仙”几个典型故事情节,进行整理、加工和提炼,创作出结构完整的戏剧作品《刘三姐》,因此其对该剧本享有著作权,该剧情结构具有高度的独创性,但该剧本中涉及的刘三姐的题材和主题,刘三姐、刘二、财主等人物原型,以及单个的民间故事如刘三姐传歌、对歌、盘歌、等在民间中已经存在并广为流传,因此这些部分不能被邓昌伶的著作权所覆盖,他人有权依法就相同或类似的题材、主题、人物原型和民间故事进行独立自由地再创作。
在本案中,彩调剧《刘三姐》的创作方曾经接触过邓剧本,彩调剧本各方案与邓昌伶剧本相比较,基本沿用并反映了邓昌伶剧本独创的剧情结构,只是在场次的增删以及顺序方面有所调整,这种主要利用原作又有所创造、提高和改进的表现形式符合改编作品的特点,故认定邓昌伶剧本的情节结构被《刘三姐》彩调剧各方案主要利用,争议的彩调剧《刘三姐》各方案构成对邓昌伶剧本的改编。
案例评析:刘三姐案是一起著作权侵权纠纷案,但与普通著作权纠纷案件不同之处在于它涉及民间文学艺术的问题,而它不同于前面两个案例之处在于它不涉及传统社群,只涉及第三方之间的关系。
我国法律对一般作品是否构成改编有比较明确的规定,但没有关于如何判断民间文学艺术衍生作品构成著作权法意义上的改编的规定。
法院认为,此问题上要注意平衡自由创作与演绎使用所代表的不同的权益,既要尊重民间文学艺术的创作规律,又不能脱离版权侵权判断的一般准则和改编认定的基本标准,才能在利用民间文学艺术进行创作的自由与应受版权法调整的演绎使用之间划好界限。
据此,法院明确了三个步骤进行判定,首先,明确民间文学艺术和受版权法保护的衍生作品之间的界限;其次,坚持“接触+相似”的版权侵权判定原则,对于“相似”的标准应具体结合改编的法律标准来进行认定,即改编作品应是主要地利用了原作的独创性部分在原作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新作品。
第三,改编的标准是一个抽象的标准,只有深入作品,对争议部分进行对比、分析和判断,才能认定新作品是否主要利用了原作品
中的独创部分,才能认定改编是否成立。
随着人们日益希望从现代与传统融合的角度享受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商业化、产业化势必蓬勃发展,由此也会引发更多类似刘三姐案的纠纷。
本案中,法院并没有简单地评价双方当事人的是非对错,而是把案件放到时代的大背景中进行考虑,既充分地肯定了双方对刘三姐民间文学艺术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又依据法律对纠纷做出了裁决,为今后类似纠纷的处理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