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给药的理论与实践应用及展望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9
中医药的现代化方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中医药这一传统医学的瑰宝。
中医药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和接受。
中医药的现代化进程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提高其临床疗效和科研水平,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传统中医药具有诸多优势,如独特的理论体系、系统的医疗技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药注重以整体观念看待人体,强调平衡调节,追求治本的方法,具有独特的优势。
由于中医药理论体系复杂、疗效难以评估、药物质量控制难度大等原因,中医药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并不十分稳固。
如何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提高其临床疗效和科研水平,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在于整合传统医学与现代科技,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同时解决其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可以借鉴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技术,提升中医药的临床疗效和科研水平。
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进程,提高其在医学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
在整合传统医学与现代科技方面,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
加强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和临床实践,发挥中西医在治疗疾病方面的优势,提高疗效。
建立中医药数据库和信息平台,整理和共享中医药的临床案例和科研成果,促进中医药的信息化管理和服务。
推动中医药人才培养,培养具备中医药和现代医学知识的综合人才,为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加强中药材质量和药效评价技术研究,建立中药质量控制标准,提高中药品质。
开展中医药疗效评价技术研究,建立中医药疗效评价指标体系,提高中医药的临床疗效。
推动中医药新药研发工作,开发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新药物,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提供药学支持。
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需要政府、学术机构、医院和企业等多方协同合作,共同推动。
中药临床应用与现代研究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实践经验。
在现代医学的浪潮中,中药的临床应用不仅没有被淹没,反而因其独特的疗效和作用机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
中药的临床应用有着广泛的领域。
在呼吸系统疾病中,像感冒、咳嗽等常见病症,中药往往能发挥其扶正祛邪的作用。
例如,银翘散对于风热感冒具有良好的疗效,能有效缓解发热、头痛、咳嗽等症状。
在消化系统方面,中药对于脾胃不和、消化不良等问题也有独到的治疗方法。
比如,保和丸可以消食导滞,改善胃胀、胃痛等不适。
心血管疾病领域,中药也展现出了一定的优势。
丹参、三七等中药成分,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
对于糖尿病这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一些中药方剂如六味地黄丸,能够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辅助控制血糖水平。
中药在妇科疾病的治疗中也有着重要地位。
如逍遥丸常用于肝郁气滞所致的月经不调、乳房胀痛等症状。
而在儿科方面,中药的应用则更注重温和、安全。
例如,小儿七星茶可以清热定惊,改善小儿夜寐不安、消化不良等问题。
然而,中药的临床应用并非一帆风顺。
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中药的质量和安全性。
由于中药的来源广泛,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等,其质量容易受到产地、采集时间、炮制方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为了确保中药的质量和安全性,现代研究采用了一系列先进的技术和方法。
例如,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分析技术,可以对中药中的有效成分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从而保证中药的质量稳定和可控。
同时,利用现代药理学和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对中药的安全性进行评估,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在中药的作用机制研究方面,现代科学也取得了不少进展。
以往,中药的疗效往往是通过经验积累和临床观察得出的,对于其内在的作用机制并不清楚。
如今,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人们对中药作用机制的认识逐渐深入。
研究发现,中药往往是通过多靶点、多途径发挥作用的。
例如,黄芪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改善心肌能量代谢等多种途径,起到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药物剂型创新发展趋势及未来展望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医疗需求的不断增长,药物领域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
药物剂型作为药物的载体和给药方式,对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药物剂型创新的发展趋势,同时展望未来的发展前景。
一、口腔给药剂型创新趋势口腔给药是一种便捷且能充分发挥药物的治疗效果的给药途径。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的发展,口腔给药剂型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创新变化。
如喷雾剂、口腔贴剂等新型剂型,通过改善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溶解度,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便利性。
二、注射剂创新趋势注射剂一直是治疗急性病症和重症疾病的重要剂型,其稳定性和准确性对于药物疗效的保证至关重要。
因此,注射剂的创新主要集中在改善剂型的稳定性和注射给药的准确性。
例如,纳米粒子注射剂的出现,可以提高药物的靶向性和生物利用度,同时减少副作用。
此外,自动注射器等医疗器械的发展,也进一步提高了注射剂给药的准确性和患者的舒适度。
三、创新的给药途径除了口腔给药和注射剂,新的给药途径也在不断涌现。
例如,穿戴式药物输送系统通过皮肤接触给药,实现药物的持续释放。
这种剂型无需频繁的药物给予,能够减少漏服和过量用药的风险。
另外,着眼于胃肠道给药领域的创新剂型也备受关注,如肠溶胶囊和肠黏附剂等,为胃肠道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
四、现代技术在药物剂型创新中的应用现代技术的不断进步,对药物剂型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例如,3D打印技术可以根据患者的个体需要,设计和制造定制化的药物剂型。
纳米技术的应用,可以改善药物的稳定性和溶解度,提升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此外,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药物设计和剂型优化提供了更多可能,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和患者的治疗体验。
五、药物剂型创新的未来展望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医疗需求的不断变化,药物剂型创新的前景十分广阔。
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更多创新的药物剂型的出现,以适应不同的治疗需求。
同时,药物剂型创新还需注重提高药物的安全性和便携性,以便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理论与实践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是现代药物研发中的一项重要技术。
通过运用计算机软件和算法,对分子结构和反应动力学进行模拟和预测,为药物研发过程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下面,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探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发展和应用。
理论基础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早期主要依赖经验和统计学方法,如QSAR、ADMET等。
这些方法主要通过模拟分子结构、物理化学性质和生物活性等参数,对药物分子的相互作用机制和生物效应进行预测和建模。
但是,这些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受到很大限制,因为它们往往忽略了分子间的量子力学效应和溶剂环境等重要因素。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理论物理学的发展,基于量子力学的计算模拟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分子动力学模拟(Molecular Dynamics,MD)可以通过解析分子结构和运动轨迹,探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和热力学性质。
量子力学计算方法,如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和分子轨迹多体理论(Molecular Trajectory Multi-Body Theory,MTMB),可以精确计算分子的电子结构和反应路径,进一步预测化合物的物化性质和生物活性。
实践应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在实践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其中,最常见的应用就是药物分子的虚拟筛选和设计。
虚拟筛选是利用计算机模拟方法,对目标蛋白的活性位点进行探索和分析,并根据物理化学性质和生物活性信息,从数据库中筛选出可能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化合物,以用于药物研发。
虚拟筛选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省去实验筛选的耗时和成本,加快药物研发的进程。
此外,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还可以用于药物分子的优化设计和分子模拟,包括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毒性评估和药物修饰等。
这些应用可以比较准确地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药物研究提供重要的支持。
总结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是现代药物研发中的一项重要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理论物理学的发展,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理论和应用得以不断完善和丰富。
现代药剂学的发展及我国药剂学的发展状况引言概述:现代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的设计、制备、评价和应用的学科,对于药物的研发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现代药剂学的发展以及我国药剂学的发展状况。
一、药剂学的研究领域扩展1.1 药物制剂设计与优化现代药剂学通过研究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学等方面,设计和优化药物制剂,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1.2 药物制剂的新型载体药剂学研究了各种新型药物载体,如纳米粒子、脂质体和聚合物等,用于改善药物的靶向性、控释性和稳定性,提高药物的疗效。
1.3 药物制剂的新技术应用药剂学应用了多种新技术,如微流控技术、纳米技术和3D打印技术等,用于精确控制药物的制备过程和药物的释放行为,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
二、药剂学的评价体系建立2.1 药物制剂的质量控制药剂学研究了药物制剂的质量控制标准,建立了一系列评价指标和方法,如溶出度、稳定性和纯度等,保证药物制剂的质量和安全性。
2.2 药物制剂的生物等效性评价药剂学通过体内外评价方法,研究药物制剂的生物等效性,评估药物的药效和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2.3 药物制剂的临床评价药剂学研究了药物制剂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评估药物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
三、我国药剂学的发展状况3.1 药剂学教育的发展我国药剂学教育从传统的制剂学向现代药剂学转变,加强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药剂学人才。
3.2 药剂学研究的进展我国药剂学研究在药物制剂设计、新型药物载体和药物制剂新技术应用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为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3.3 药剂学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我国药剂学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逐渐增加,药物制剂的质量控制和生物等效性评价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推动了我国药物研发的进步。
四、面临的挑战与机遇4.1 国际竞争压力我国药剂学在国际上仍然存在一定差距,需要加强与国际先进水平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药剂学的国际影响力。
中药与现代药学结合中药与现代药学的结合是当今医学界日益受到重视的话题。
近年来,随着对传统医学认识的加深和现代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试图探索中药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这种结合不仅有助于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也为现代医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文将重点讨论中药与现代药学的结合现状、意义、研究案例及未来发展。
中药的特点中药,又称传统中医药,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它基于阴阳五行理论,运用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及矿物质制成。
在疗法上,中药注重整体观念和个体差异,强调通过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来治疗疾病。
中药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整体观念:中医理论认为,人的身体是一个整体,内外环境、脏腑功能之间相互影响。
因此,在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状况。
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辨别症状与根本病因,通过不同方剂进行治疗。
多样性:中药种类繁多,数以千计的方剂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疾病,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医疗方案。
副作用小:相比于某些现代药物,中药通常副作用较小且相对安全,适用于长期调养。
现代药学的发展现代药学是指基于科学方法,以实验室研究和临床试验为基础,研究药物的发现、开发、配制及其在体内代谢和作用机制等一系列相关问题。
自20世纪以来,现代医学通过不断的发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杰出贡献,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抗生素耐药性问题: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某些细菌逐渐产生耐药性,使得一些曾经可治疗的感染性疾病变得难以控制。
副作用与不良反应:许多化学合成药物在有效治疗疾病的同时,也伴随较大的副作用及不适反应,对患者健康造成负担。
慢性病治疗难题:许多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依然缺乏有效、根本性的治疗方法。
个体化医疗需求:随着对个体差异认识的深化,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能够获得更加个性化、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中药与现代药学结合的意义中药与现代药学的结合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医疗水平,还能丰富医学理论与实践。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互补优势:现代药学以化学合成和临床试验为基础,可以系统地探索和验证中药成分及其作用机制;中药则以其独特的整体观念和长期使用经验为现代医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中医药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研究及评估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千年的实践验证,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实践和理论知识,对于人类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当代医学中,中医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并受到了广大患者和医学界的认可和青睐。
本文将探讨中医药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研究,并对其评估进行讨论。
一、中医药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研究1. 临床实践中医药在临床实践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通过中草药的配伍运用,中医药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例如,中药可以调节免疫系统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用于治疗传染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等。
此外,中医药还可以通过针灸、推拿等疗法来改善人体的气血循环,调整脏腑功能,用于治疗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
临床实践证明,中医药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疗效。
2. 科学研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药也逐渐受到了科学研究的关注。
在国内外多个研究机构的努力下,中医药的药理学、生物活性、机制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突破。
例如,研究发现中草药中富含的多种活性成分可以干扰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如具有抗肿瘤、抗炎、抗氧化等作用。
通过科学研究,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医药的作用机制,优化其临床应用。
3. 结合现代医学中医药与现代医学有着一定的差异,但也有许多相通之处。
因此,在应用中医药时可以结合现代医学的方法进行评估和治疗。
例如,通过现代影像学技术结合中医诊断方法,可以更精确地判断疾病的位置和程度,辅助治疗决策。
此外,在药物治疗中,可以将中药与现代药物相结合,发挥它们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这种结合可以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疗效,也可以使现代医学受益于中医药的经验和智慧。
二、中医药在现代医学中的评估1. 药物安全性评估药物的安全性是任何药物研究的关键。
对于中医药来说,药物安全性评估尤为重要。
在中医药研究中,需要对中药材进行质量控制,并进行毒性评估和安全性评估。
这些评估可以通过动物实验、细胞实验和人体试验等方法进行,以确保中药的使用是安全的。
标题:现代给药的理论与实践应用及展望作者:孙鑫,药剂三班,学号2009216010摘要:现代给药系统是建立在药物普通剂型发展基础上的。
普通剂型的药物在临床使用上有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所以为药物剂型的研究与应用注入新方法与思路已是大势所趋。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药物给药系统作为人们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治疗药物的不同给药方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字:现代给药;口服缓释、控释给药;靶向给药;透皮给药;黏膜给药;植入给药;自调式给药;生物技术药物;基因治疗给药正文:一、理论概述:现代给药系统(DDS)又称药物传递系统或新剂型或现代药物剂型(Modem Drug Dosage Form.Advanced Drug Dosage Form)将应用现代制剂技术(膜控释、脂质体、毫微囊、微球制备、血细胞包封、单克隆抗体等生物工程技术等)和高分子材料或聚合物,将药物分散在结构特殊、复杂而巧妙的体系中,以达到按预期方式、速率释出药物并输送至期望部位或靶部位为目的,不同给药途径的药物制品称为现代给药系统。
现代给药系统主要包括三方面:①新的给药途径:透皮给药途径、黏膜给药途径、植入给药途径等。
②新的制剂手段:将药物制成微球、微丸、脂质体、纳米囊、免疫脂质体、前提药物。
③现代的释药技术。
其优点是避免某些副作用;提高药物的生物活性;赋予制剂靶向定位的优点,延长用药间隔,增强病人的顺应性。
所以现代给药系统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现代给药系统研究的内容中药从药物剂型的第3代开始,即:缓释、控释剂型;靶向剂型;时间脉冲释药剂型;随症调控式个体化给药剂型。
现代给药系统的研究通常为:设计、试制、质量研究。
二、现代给药的实践应用:㈠口服缓释、控释给药系统:设计的总体原则: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及顺应性等。
临床治疗心率失常症、心绞痛、高血压、哮喘、解热镇痛、精神失常、溃疡病等。
自1956年首次提出将离子交换技术应用于控制药物释放以来,此类制剂的研究报道和专利申请日渐增多。
目前制备技术比较成熟并已有系产品上市的是美国Pennwalt公司的Pennkinetic系统。
以Amberlite GC120型树脂为载体的氢溴酸美沙控释混悬剂(商品名为Delsym)和以Amberlite IRP69型树脂为载体的双氢可待因控释混悬剂(商品名为Histions),均已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㈡靶向给药系统:指供助载体、配体或抗体将药物通过局部给药胃肠道、或全身血液循环而选择性地浓集定位于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结构的给药系统。
靶向制剂具有疗效高、药物用量少、毒副作用小等优点。
靶向给药新热点:蛋白多肽药物和基因的定向输送,生物功能载体、天然载体、长循环载体和非病毒载体的研究等。
微粒给药系统包括脂质体(I5)、纳米粒(NP)或纳米囊(NC)、微球(MS)或微囊(MC)、细胞和乳剂等。
微粒靶向于各器官的机制在于网状内皮系统(REs)具有丰富的吞噬细胞,可将一定大小的微粒(O.1 m~3.0 m)作为异物摄取于肝、脾;较大的微粒(7 m~30 m)不能滤过毛细血管床,被机械截留于肺部;而小于50 nm的微粒可通过毛细血管末梢进入骨髓。
肝癌、肝炎等肝脏疾病是常见病和多发病,但目前药物治疗效果很不理想,其原因除药物本身药理作用尚不够理想外,不能将药物有效地输送至肝脏的病变部位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米托蒽醌自蛋白微球(DHAQ BSA MS)的体内分布研究发现,给药20 min时,DHAQ BSA MS和米托蒽醌(DHAQ)在小鼠体内分布有显著差异,DHAQ BSA MS约有80%的药物集中在肝脏,而85.9%以上的DHAQ 存在于血液中。
考察去甲斑蝥素(NCTD)微乳的形态、粒径分布及生物安全性,研究NCTD微乳及其注射液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结果表明,NCTD微乳较NCTD注射液增强了药物的肝靶向性,降低了肾脏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药物在小鼠体内的循环时间。
纳米粒和纳米囊肝靶向制剂的研究报道较多,如氟尿嘧啶、阿霉素、羟基喜树碱、狼毒乙素、环孢素等抗癌药物都被制成了纳米靶向制剂圈。
采用二步法制备米托蒽醌明胶微球,粒径在5.1 IX ITI~25.0 in范围的占总数的87.36%,体外释药与原药相比延长了4倍。
经小鼠体内分布试验表明具有明显的肺靶向性,靶向效率增加了3—35倍,肺中药代动力学行为可用一室开放模型描述,平均滞留时间延长l0 h.在纳米粒表面上包封亲水性表面活性剂,或通过化学方法连接上聚乙二醇或其衍生物,可以减少与网状内皮细胞膜的亲和性,从而避免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提高毫微粒对脑组织的靶向性。
以生物降解材料聚氰基丙烯酸丁酯为载体,以吐温8O为包封材料制备了阿霉素毫微粒,研究结果表明脑中阿霉素浓度是对照组的60倍。
㈢透皮给药系统:透皮给药系统可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药物在胃肠道的灭活,药物的吸收不受胃肠道因素的影响.减少用药的个体差异;维持恒定有效血药浓度或生理效应,避免口服给药引起的血药浓度峰谷现象,降低毒副反应;减少给药次数,提高治疗效能,延长作用时间,避免多剂量给药,使大多数病人易于接受;使用方便,患者可以自主用药,也可以随时撤销用药。
我国医药学家对经皮给药早有认识,在我国的医学典籍中收集了大量的用于局部和治疗内科疾病的膏药处方。
近几年来各种形式的中药外用治疗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胃肠道等内科疾病取得了一定成绩。
目前国内正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进行研究使之提高,将使祖国的医药学得以发扬光大。
同时对TTS的研究也作了大量的工作。
硝酸甘油、东莨菪碱、可乐定等药物的TTS制剂已获准生产,并对多种药物如:激素类(睾酮、18一左炔诺酮)、止痛药(度冷丁、酮洛酸)、戒烟(毒)药(尼古丁)、呼吸系统(茶碱)、心血管系统(硝苯地平、噻吗洛尔)等药物的TTS进行了研究。
㈣黏膜给药系统:借助合适的载体将药物与人体的一些黏膜表面紧密接触起局部治疗作用或通过该处上皮细胞进入循环系统发挥全身作用的给药方式。
特点是改善吸收,有较高的生物利用度;靶向作用;可局部用药,也可发挥全身治疗作用。
鼻粘膜表面pH值为7.39,为防止鼻粘膜水肿并促进药物吸收,药液pH应在5.5~7.5之间,并调节成等渗或略高渗溶液。
常用的有辛夏滴鼻剂、复方苍耳子滴鼻剂等。
全身性治疗的滴鼻剂有去氨加压素、二氢麦角胺、Butrorphanol、吲哚美辛,此外,还有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普萘洛尔,硝苯地平,硝酸甘油等。
目前,国内正在研究的有胰岛素,安痛定,安乃近和α-干扰素等滴鼻剂。
㈤植入给药系统:经手术植入或经针头导入皮下或机体其他部位的控制释药制剂。
其优点是可定位给药;吸收屏障小,生物活性高;生物利用度好;计量小,药物作用时间长;血药浓度较平稳;给药刺激性及疼痛感较小;给药具有可逆性。
植入型医疗器械用来维持生命,植入型药剂用来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将两者结合起来的新型医药用植入剂的研究既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又为开发新一代创新性高科技产品提供了依据。
植入式给药系统是直接在病灶部位释药的创新制剂,植入部位药物浓度高,而进入血液的药物浓度很低。
三维打印技术依据“逐层打印,层层叠加”的概念来制备具有特殊外型或复杂内部结构的物体,具有传统制造业上从未有过的高度灵活、精确可控、制备工艺自动化高的特点。
㈥自调式给药系统:pH敏感型凝胶::pH 敏感型原住凝胶随pH 的变化而发生胶凝反应,缓慢持久地释放药物,可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是一种很有开发价值的新型药物传递系统。
醋酸纤维素酞酸酯(CAP)是部分乙酰化的纤维素的酞酸酯,含乙酰基17 ~26%,含酞酰基(C。
HsO )30%~36 oA。
CAP可溶解于pH6.0以上的缓冲液,通常作为肠溶包衣材料,也有用于原位凝胶的报道。
将药物毛果芸香碱吸附于CAP 胶粒表面,胶粒的平均粒径约0.3 m,这种胶体或类胶体在pH值5以下黏度较低。
该体系缓冲容量很低,滴入结膜囊与泪液接触后,由于pH值升高至7.2~7.4,聚合物链的酸性基团被中和、吸水而膨胀,数秒钟内即可发生凝聚形成凝胶[1]。
所形成的高黏度含药储库不易被泪液消除,在眼表面滞留时间比滴眼液延长3.8倍,生物利用度增加2倍。
㈦生物技术药物:主要包括重组细胞因子药物、重组激素类药物、重组溶栓药物、基因工程疫苗。
目前生物技术药物的种类数目还尚未超过一般药物的总数,但生物技术制药公司总数已超过前10年的6倍。
目前主要的生物技术公司多分布在美国,如Amgen,Genetics institute,Genzyme,Genentech和Chiron,还有Biogen也发展较快。
1987年尚没有一种重组DNA药物进入世界药品销售额排名前列表,但到1996年已有多种生物工程药物榜上有名。
生物学的革命不仅依赖于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自身发展,而且依赖于很多相关领域的技术走向,例如微机电系统、材料科学、图像处理、传感器和信息技术等。
尽管生物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人们难以作出准确的预测,但是基因组图谱、克隆技术、遗传修改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疾病疗法和药物开发方面的进展正在加快。
除了遗传学之外,生物技术还可以继续改进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疗法。
这些新疗法可以封锁病原体进入人体并进行传播的能力,使病原体变得更加脆弱并且使人的免疫功能对新的病原体作出反应。
这些方法可以克服病原体对抗生素的耐受性越来越强的不良趋势,对感染形成新的攻势。
除了解决传统的细菌和病毒问题之外,人们正在开发解决化学不平衡和化学成分积累的新疗法。
例如,正在开发之中的抗体可以攻击体内的可卡因,将来可以用于治疗成瘾问题。
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改善瘾君子的状况,而且对于解决全球性非法毒品贸易问题具有重大影响。
各种新技术的出现有助于新药物的开发。
计算机模拟和分子图像处理技术(例如原子力显微镜、质量分光仪和扫描探测显微镜)相结合可以继续提高设计具有特定功能特性的分子的能力,成为药物研究和药物设计的得力工具。
药物与使用该药物的生物系统相互作用的模拟在理解药效和药物安全方面会成为越来越有用的工具。
例如,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在药物审批的过程中利用Dennis Noble的虚拟心脏模拟系统了解心脏药物的机理和临床试验观测结果的意义。
这种方法到2015年可能会成为心脏等系统临床药物试验的主流方法,而复杂系统(例如大脑)的药物临床试验需要对这些系统的功能和生物学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㈧基因治疗给药:指对缺陷基因进行原位修复或以正常基因代替缺陷基因位点。
与基因治疗其他疾病一样,该技术用于治疗癌症正在迎来高潮。
靶向和摧毁肿瘤细胞的溶瘤病毒正与基因治疗技术结合,提供了工具来提高这些病毒载体携带更多有效的遗传负荷。
现在Jennerex’s Kirn 说:“这一概念已经存在了几个世纪,事实即是病毒是必定能摧毁癌细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