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早期的国库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2
CHAPTER 5 BRITISH CULTUREI . IntroductionThe people of Great Britain include the English, Irish, Scots and Welsh. After Southern Ireland became an independent republic in 1948, the United Kingdom included Northern Ireland, England, Scotland and Wales. 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among the ways these people live, depending on their geographic location and national traits. However, this introduction to contemporary middle-class culture will focus on the similarities shared by the British people.第五章英国文化一、导言大不列颠民族包括英格兰人,爱尔兰人,苏格兰人和威尔士人。
1948年,南爱尔兰成为一个独立的爱尔兰共和国后,英国只包括北爱尔兰,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四个部分。
这些地方的人们生活方式存在许多差异,这些差异取决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民族特性。
不过,本章着重介绍的是当代英国中产阶级在文化方面的相似之处。
II. The British People—General T raitsBy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 nearly 59, 000, 000 people lived in the United Kingdom. Generally, they tend to be a very reserved people. Since they are not immediately friendly and open with strangers, they seem to be difficult to get to know. They are not the kind of people to embrace friends with open arms and are offended by body contact, such as kissing and hugging, when meeting others. At an early age, children are taught to control their feelings and keep a "stiff upper lip". Although this behavior is often perceived to be aloof, it is just a national trait.二、不列颠民族——总体特征到20世纪末,英国有将近五千九百万人。
从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英国看中国的失败(陕西省旬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725700 李端)[内容提要] 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的爆发对中国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英国在走着不同的道路,最终也决定了战争最后的胜败。
[关键词] 鸦片英国清政府工业革命市场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闭关锁国船坚炮利思想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大事。
自乾隆后期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
同时清政府实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清政府在对外贸易时处于优势地位,而作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老大——英国,国内的商品打不入中国市场,在对中国的贸易中处于逆差的地位,英国在对华的贸易中得不到利益。
于是英国想通过对中国贩卖鸦片意图扭转在对华贸易中的逆差地位,通过鸦片贸易英国改变了在对华贸易的得逆差地位,而英国的鸦片贸易却严重的损害了清政府的利益,清政府禁烟,1839年六月的虎门销烟,严重的损害了英国的利益,于是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侵略战争,以图打开中国市场。
战争爆发后,清政府不积极的应战,致使战事不利,迫于英国的压力,道光帝派直隶总督琦善与英国议和,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中国在条约中第一次向外国割地、赔款、商定关税等,严重危害了中国主权,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使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鸦片战争的最终结果是中国的清政府战败,英国取得了胜利,而当时拥有4万万人口的清政府为什么会失败呢?我们从战争前中西方的现状进行一下对比,从中我们不难找出中国清政府失败的原因。
战争前的中国:第一,从经济体制上看,当时清政府的经济是以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地位的封建土地所有制经济。
皇帝、贵族、官僚和地主占有大量土地,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则只占有很少的土地,需要租种地主土地并交纳高额的地租,封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必然尖锐;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其主要特征就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始终占据绝对优势的地位,它曾有利于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但到清政府时则严重的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生产方式具有极强的排斥力,特别在中国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自然经济的顽强阻碍,发展十分缓慢;清政府时期的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往往结合在一起,互为表里,以获得最大的利益,同时最大限度地剥削农民,农民还要向清政府交纳各种税收和从事徭役,生活是极端困苦。
国库现金管理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一、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国库现金管理经验简介(一)明确机构设置和职能分工发达国家一般都安排专门机构来加强国库现金管理,并明确相关部门职能分工,具体机构设置主要有两类。
一是联合管理,如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
美国国库现金管理主要由联邦储备银行和财政部的财政服务局共同负责。
联邦储备银行除负责清算外,还要控制国库账户的每日现金流动并向财政部报告相关情况,代理政府债券拍卖、发行以及兑付,为财政部提供金融市场方面建议等。
财政服务局则负责国债发行的政策和操作,维护财政收支业务的基本运行、管理和控制国库现金。
澳大利亚的国库现金管理由中央银行、财政部以及国库部下属的财务管理局共同参与。
二是独立主导,如英国、法国、瑞典等。
这种模式下,国库现金管理主要由某一政府职能部门主导,如英国主要由财政部下属的债务管理局与政府财务管理局负责,法国主要由经济财政工业部下属的国库署负责;而中央银行仅提供清算服务和信息支持。
(二)实施库底资金目标余额管理为减少国库账户资金余额规模和波动,发达国家基本都实施了库底资金目标余额管理。
2008年金融危机前,美国国库账户日终余额一般维持在50亿美元左右,现金流波动较大的时期,如1、4、6、9月下旬,设为70亿美元。
英国国库库底目标余额2006年前为2亿英镑,此后调整为5亿英镑。
法国国库随着管理能力的提高,目标余额经历了逐渐下降的过程,2001年,国库存款余额在3-15亿欧元波动,2002年5月目标余额减少到2亿欧元,2002年9月目标余额又减少到1亿欧元。
澳大利亚国库现金管理目标是保持国库账户余额在15亿澳元以下,并使现金流波动尽可能小,主要集中在7-11亿澳元。
另外,还有部分国家实施了几乎“零库存”管理,如德国、比利时、荷兰、爱尔兰等,比利时、荷兰将国库库底余额控制在5000万欧元以下,爱尔兰目标余额设为2500万欧元。
(三)存在多种投资操作模式按照投资方式,国外国库现金管理主要有三种操作模式:一是商业银行存款模式,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
第3章英国历史I.史前至诺曼人征服伊比利亚人的入侵(公元前2500年)与凯尔特人入侵(公元前700 至公元前300年) 一个国家的地理对其历史产生极大的影响。
英国历史的发展取决于海洋,就说明了这个事实。
从最早期的历史到1066年诺曼人征服期间,游牧部落和海盗沿着平直的南部和东部海岸线登陆,侵入不列颠群岛。
好战的殖民者,水手,农民和商人,包括伊比利亚人,凯尔特人,撒克逊人,丹麦人,腓尼基人,罗马人和诺曼人,如浪潮般不断地掠过英吉利海峡和北海,居住在不列颠群岛的沿海地带。
不列颠岛的隧石,锡矿,珍珠和黄金,还有森林里丰富的猎物,吸引了这些早期的入侵者。
这些入侵者带来各自的传统遗产,混合而成一个统一的民族。
这第一批为后人所知的居民统称为“伊比利亚人” ,虽然他们由不同的民族组成。
这些伊比利亚部落在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定居于大不列颠岛。
早期入侵的两种文化打下了大部分现代英国历史和文化的根基:凯尔特人的文化与融合的日耳曼部落的文化。
日耳曼部落一般统称为盎格鲁-撒克逊人。
他们的入侵有时间上的间隔,其间还有其他入侵者,但是这两种文化保存了下来。
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期间,凯尔特部落从现在属于德国和荷兰的地区来到不列颠岛,把伊比利亚人驱赶到威尔士高地,英格兰西北部高地和苏格兰高地。
凯尔特人身材高大,头披金发,英勇善战,擅长铁器制造和艺术。
他们精美的石雕在不列颠岛上至今犹在。
他们强迫仍留在不列颠岛南部的居民接受自己的语言和统治。
他们的统治以大家族或氏族为基础,并结合为松散的部落。
氏族保护或惩罚其成员,在家族内惩恶扬善。
就像青铜器时代伊比利亚人的农业一样,农业在铁器时代的凯尔特人统治期间缓慢地发展。
凯尔特人主要通过狩猎和捕鱼获得食物,虽然他们也从事畜牧,纺织,养蜂,金属制造,木工,喝蜂蜜酒(一种用蜂蜜酿造的酒) ,而且最重要的是,他们经常打仗。
这个时期不存在真正的城镇生活。
不列颠岛上的凯尔特文明在南部和东南部最发达。
第5单元第16课早期殖民掠夺知识归纳知识点1葡萄牙与西班牙的殖民掠夺背景:中世纪晚期,西欧商品经济空前繁荣,需要拓展市场,推销产品,寻找原料。
时间:____________后。
最早殖民国家:________和________。
殖民掠夺:葡萄牙人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建立了一些殖民据点与商站,控制了从印度洋到太平洋的海上通道,并以__________为基地在当地进行劫掠式的贸易。
16世纪,西班牙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舰队,自称“____________”,西班牙凭借这支舰队,在________建立起一个殖民大帝国。
知识点2英国的殖民扩张背景:16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英国的手工业尤其是________业迅速发展,促使英国开拓海外市场。
开始:1588年,英国海军在英吉利海峡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________逐渐成为海上霸主,开始在海外扩张殖民地。
表现:(1)17世纪,英国在北美建立了殖民地。
英国殖民者在北美建立________,生产英国工业所需要的棉花、烟草、蓝靛、蔗糖等原材料。
(2)出现以贩卖________为中心的“________”。
原因: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
路线:欧洲→非洲→美洲→欧洲。
知识点3荷、法、英殖民争霸目的:争夺美洲、非洲、亚洲的________和世界市场。
概况: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影响:欧洲殖民者在殖民地掠夺了大量财富,客观上有助于欧洲殖民国家的____________,有助于________逐渐形成,但也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________对殖民地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知识演练核心知识点——葡萄牙与西班牙的殖民掠夺1.新航路开辟后,首先进行殖民扩张的两个国家是()①西班牙①俄国①葡萄牙①英国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2.漫画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以夸张的手法、简洁的笔锋、丰富的寓意,展现着社会主题,让人们在幽默中深思。
右图漫画所揭示的主题是() A.新航路开辟B.财富流入西班牙、葡萄牙C.殖民扩张D.殖民抗争核心知识点——英国的殖民扩张3.下图是“三角贸易”示意图,其中一个路线环节的贸易活动被马克思称为“丢掉了最后一点羞耻心和良心”。
1. Elizabeth I (7 September 1533 – 24 March 1603)2. 伊丽莎白(7 September 1533 – 24 March 1603)3. All Queens of England4. 英国历代王朝及国王列表Elizabeth I (7 September 1533 – 24 March 1603)Elizabeth I (7 September 1533 – 24 March 1603) was Queen of England and Queen of Ireland from 17 November 1558 until her death. Sometimes called The Virgin Queen, Gloriana, or Good Queen Bess, Elizabeth was the fifth and last monarch of the T udor dynasty. The daughter of Henry VIII, she was born a princess, but her mother, Anne Boleyn, was executed three years after her birth, and Elizabeth was declared illegitimate. Her brother, Edward VI, cut her out of the succession. His will, however, was set aside, and in 1558 Elizabeth succeeded her half-sister, the Catholic Mary, during whose reign she had been imprisoned for nearly a year on suspicion of supporting Protestant rebels.Elizabeth set out to rule by good counsel,[1]and she depended heavily on a group of trusted advisers led by William Cecil, Baron Burghley. One of her first moves as queen was to support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English Protestant church, of which she became the Supreme Governor. This Elizabethan Religious Settlement held firm throughout her reign and later evolved into today's Church of England. It was expected that Elizabeth would marry, but despite several petitions from parliament, she never did. The reasons for this choice are unknown, and they have been much debated. As she grew older, Elizabeth became famous for her virginity, and a cult grew up around her which was celebrated in the portraits, pageants and literature of the day.In government, Elizabeth was more moderate than her father and siblings.[2]One of her mottoes was video et taceo: "I see, and say nothing".[3]This strategy, viewed with impatience by her counsellors, often saved her from political and marital misalliances. Though Elizabeth was cautious in foreign affairs and only half-heartedly supported a number of ineffective, poorly resourced military campaigns in the Netherlands, France and Ireland, the defeat of the Spanish armada in 1588 associated her name forever with what is popularly viewed as one of the greatest victories in English history. Within 20 years of her death, she was being celebrated as the ruler of a golden age, an image that retains its hold on the English people. Elizabeth's reign is known as the Elizabethan era, famous above all for the flourishing of English drama, led by playwrights such as William Shakespeare and Christopher Marlowe, and for the seafaring prowess of English adventurers such as Francis Drake and John Hawkins.Historians, however, tend to be more cautious in their assessment. They often depict Elizabeth as a short-tempered,[4]sometimes indecisive ruler,[5]who enjoyed more than her share of luck. T owards the end of her reign, a series of economic and military problems weakened her popularity to the point where many of her subjects were relieved at her death. Elizabeth is, however, acknowledged as a charismatic performer and a dogged survivor, in an age when government was ramshackle and limited and when monarchs in neighbouring countries faced internal problems that jeopardised their thrones. Such was the case with Elizabeth's rival, Mary, Queen of Scots, whom she imprisoned in 1568 and eventually had executed in 1587. After the short reigns of Elizabeth's brother and sister, her 44 years on the throne provided valuable stability for the kingdom and helped forge a sense of national identity.[2]姓名:伊丽莎白国籍:英国生卒年:公元1533~1603年出生地:英国格林威治性别:女特长:政治、语言历史评价英国历史上著名的女王,她在位期间,是英国专制统治的极强盛时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英国早期的国库
作者:张建辉
来源:《世界文化》2014年第11期
在英国历史的早期,国库是王室财富储存的地方,并负责王室的支出。公元5世纪,盎格
鲁—撒克逊人进入不列颠后,经历了从部落社会向国家的过渡,此时期的国家机构比较简朴,
加上诸小国征战频繁,宫廷迁徙不定,王室财富存贮不便,比如“英国史学之父”比德在《英吉
利教会史》中记载,诺森伯里亚国王奥斯瓦尔德(633年— 641年在位)统治时,有一次在复
活节,国王和艾丹主教坐在一起准备吃饭,忽然他的一位分管救济穷人的官员走了进来,告诉
国王说,来自各地的许多穷人坐在公共道路上,希望国王施舍。奥斯瓦尔德国王立即下令把他
面前的食物送给穷人,把盛食物的银盘也敲成碎片分给这些穷人。可见国王手边并没有可以随
时支取的财富,以用于施舍。
9世纪,随着维京人的入侵,盎格鲁—撒克逊人建立小王国的数量急剧下降,最终在威塞
克斯国王阿尔弗雷德(871年—899年在位)的领导下,英格兰实现了初步的统一。随着局势
逐渐安定,王室财富被贮藏在几个安全的地方,格拉斯顿伯里修道院便是其中之一,埃德雷德
国王(946年—955年在位)将许多地契和先代国王的古代珍宝,还有他自己获得的许多珍贵
的东西,委托给修道院院长圣邓斯坦,它们被保存在修道院的安全之处。在埃德雷德国王即将
去世时,他希望在临死前分发他的财产,因此,像其他王室珍宝保管人一样,圣邓斯坦将自己
保管的王室珍宝收集装包,用马驮到王室宫廷,但是在到达之前,国王已经去世了。
在王室财富的贮藏地之中,温切斯特地位突出。《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中记载了盎格
鲁—撒克逊晚期发生的对克努特国王(1016年—1035年在位)的遗孀埃玛所进行的两次掠
夺。1035年,克努特国王去世,他与前妻所生之子哈罗德(1035年—1040年在位)被推举为
王,哈罗德国王派人到温切斯特他继母埃玛王后那里,将最好的珍宝从王后那里取走。这些珍
宝曾属于克努特国王,而她无从隐匿。而另一次的掠夺者则是埃玛王后的亲生儿子——“忏悔
者”爱德华(1042年—1066年在位)。1042年,“忏悔者”爱德华同母异父的弟弟哈撒克努特国
王(1040年—1042年在位)去世,爱德华被推举为国王。刚即王位不久,“忏悔者”爱德华就
在别人的建议下,偕同利奥弗里克伯爵、戈德温伯爵、休厄德伯爵及他们的随从,从格洛斯特
骑马前往温切斯特,他们出其不意地对埃玛王后下手,取走了她拥有的全部金银和难以胜计的
财物。“忏悔者”爱德华国王还强占他母亲拥有的土地。
发动掠夺的哈罗德国王和“忏悔者”爱德华国王之间具有共同点,即他们的王位继承并不顺
利,哈罗德与其同父异母弟弟哈撒克努特之间存在王位之争,而“忏悔者”爱德华作为“无主见
者”埃塞尔雷德(978年—1016年在位)的儿子,先是受克努特之父斯威恩的压迫,长期流亡
诺曼底,后来回到英格兰,寄寓于他同母异父弟弟哈撒克努特的宫廷,但他的母亲埃玛对他十
分冷酷,在他当国王之前和当国王之后,她为他所做的都比他期望的要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这两次掠夺之间也有很多共同点:首先,地点都是温切斯特;其次,被掠夺的人物是与前
任国王有密切关系的人,1035年,哈罗德掠夺的是刚去世国王的妻子,1043年,“忏悔者”爱
德华掠夺的是刚去世国王的母亲;第三,时间都是在新任国王刚继位不久;第四,掠夺的财物
是以金银珍宝为主的动产;第五,采取的方式是突袭的方式;也许还可以加上进行掠夺的并不
是一个人,而是一伙人。这样综合来看,我们可以推断出,温切斯特是王国财富的主要贮藏
地,与国王有密切关系的人是财富的主要看管者,王位继承并不顺利的新王,在登基之后需要
控制王国的财富,一般采取多人突袭的方式,使以金银珍宝为主的动产不易被藏匿转移,也可
以使用较多的人力对动产进行转移。因此,将温切斯特称为盎格鲁—撒克逊晚期英格兰王国的
国库所在地,是有一定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