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早期英国土地变迁
- 格式:docx
- 大小:38.65 KB
- 文档页数:10
经济社会史评论2021年第1期•欧洲文明研究•近代早期英国的土地银行+李新宽摘要:17世纪90年代,英国曾经兴起创建土地银行的热潮,先后有3套创 建方案得以实施,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制度设计缺陷、货币短缺状况恶化、少数辉格党大臣暗中阻挠等是导致金融革命时代土地银行创建失败的原因。
辉格派史家一直以来将土地银行的设想塑造为托利党用来对付辉格党英格兰银行的阴谋,这种将土地银行创建和失败归结为党派政治原因的观点不符合历史事实。
成立土地银行是为了解决货币短缺,扩大货币流通量的问题,用抵押土地的方式发行信用货币的思想出现很早,成立土地银行的倡导者并非土地拥有者或从事与土地相关的职业,这些都说明土地银行的失败与党派政治关系不大。
关键词:土地银行近代早期英国近代早期的英国,由于货币短缺以及战争引发的政府收人严重不足,不少人主张 通过创立土地银行(land bank)来拓展信用货币。
到17世纪90年代,成立土地银行 的讨论进人高潮,至少有3套土地银行方案付诸实施。
尽管最终都没有取得成功,但 近代早期英国土地银行的构想和实践在今天看来仍有重要意义。
金融史家安托万•墨 菲对土地银行探索的评价可谓切中肯綮,他指出,我们今天对“以土地为抵押来创造 一种货币的技术问题兴趣有限”,但这些论及土地银行的作品“代表了对既有正统思 —硬币是能够使用的唯一种类的货币——的挑战,反映了从金属主义向现代货币 想—理论转变的趋向。
以土地和财产为抵押的信用能够构成银行体系资产的一部分,这种 看法批驳了货币必须本身具有内在价值或者至少由100%的金银资产背书这种正统 共识”。
®土地银行的实践虽然失败了,但这种探索和创新也为我们理解近代早期英 * *本文为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英国经济社会史文献学专题研究”(17ZDA225 )子课题、上海市高 校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资助的上海师范大学世界史学科阶段性研究成果。
① Antoin E. Murphy ed” Theory: M0/-/75S,Vol. I,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1997, introduction,pp. 21-22.国金融革命和当今世界的金融创新提供了一个路径和参考视角。
简述英国近代化以来经济的发展历程一、总论1485年,亨利·都铎在博斯沃斯荒原战役中击毙理查德三世,结束玫瑰战争,随后加冕为亨利七世,都铎王朝建立,开始向民族国家的方向发展,这标志着英国近代史的开端。
在都铎王朝统治期间,大多数君主采取措施巩固王权,克服贵族分裂势力,大力推行重商主义政策,通过外交手段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加上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使民族国家完全成形,这些都极大促进了英国经济的发展,为后来经济腾飞奠定了基础。
然而,专制王权与民族之间始终存在着天然的矛盾和冲突,当他们利用专制王权维护自己的特殊利益时,就必然损害民族利益和其他阶级、阶层的利益[①]。
因此,在专制君主统治下的英国经济仍受到这样那样的束缚,无法充分发展。
直到光荣革命确立君主立宪政体,英国经济才真正进入全面发展时期,“农业革命”、“原工业化”、“商业革命”相继出现。
政府将重商主义经济政策发挥到极致,积极拓展海外贸易,扩大殖民地,打击竞争对手,构建起以重商主义为基础的“第一帝国”。
随着海外市场不断扩大,英国商品渐渐供不应求。
在社会需求的刺激下,英国开始进行工业革命,成为第一个迈入工业社会的国家。
同时,在工业革命过程中,重商主义受到挑战,自由主义盛行,美国革命更加速了重商主义的衰落。
此后英国经济政策逐渐由重商主义向自由主义过度,英国也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先进生产力构筑起以自由主义为核心的“第二帝国”。
但是,在“第二帝国”繁荣表象的背后,隐藏着许多问题。
其中最突出的一点是自由放任的工业化进程给下层群众造成巨大伤害,社会贫富差距悬殊。
为了争取不断壮大的工人阶级支持,自由党与保守党争相进行改革,甚至违背传统自由主义原则,采取国家干预的方式,进行社会立法。
更要命的一点是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英国逐渐落伍,被美、德赶超,失去工业霸主地位,自由主义思想随之受到冲击。
接下来的两次世界大战及其间的经济危机对英国来说是灾难性的。
英国经济蒙受重大损失,黄金、外汇大量外流,外债剧增,基础设施损毁严重,生产遭到极大破坏。
6欧洲文明研究试析近代早期英格兰乡村纠纷解决杨松涛近年来,随着台湾淡新、四川巴县、天津宝坻和浙江黄岩等司法档案的陆续整理,中国法律社会史的研究十分活跃。
a 相比之下,我们极少关注和研究外国法律社会史。
如果将外国法律司法史的案例,与我国类似研究相比较,可能会有所启发。
本文利用西方学界有关近代早期英格兰犯罪史学的文献,试图在外国法律社会史领域进行一次初步的尝试。
b法律社会史探究的一个核心主题是,通过透视历史上某一地域的纠纷解决,探讨法律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纠纷解决的方式和过程能够说明国家法律制度与社会之间形成的关系。
在近代早期英格兰乡村社会中,除叛逆、杀人、抢劫等重大刑事案件外,乡村中普遍存在的民事案件和轻微犯罪主要依赖社会自身力量加以解决,法律只是当事人最后使用的手段。
社会力量对纠纷解决的参与,这本身与当时英格兰“国家-社会”关系结构相连。
虽然近代早期英格兰已经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备的司法制度架构,在地方堂区(par i sh )和郡(count y )上分别设有堂区警役(pa r i s h c ons t abl e )和治安法官(Just i ce of t he Pea ce )等执法官员,还有巡回法院(A ss i ze )和季审法院(Q ua r t e r Ses si on )等法院机构a 多位国内外学者利用上述档案对清代与民国法律社会史展开研究,其中以黄宗智教授为核心的U C L A 中国法律史研究群,研究成果令人瞩目。
b 所谓近代早期,指大致1550—1800年的时间段。
在这段时期,英格兰乃至西欧都已开始走向近代。
西方史学界十分重视对近代早期的研究,因为它是承前启后的阶段,在完全迈入近代工业社会的过程中占据重要位置。
他们对这一时期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包括法律的研究,成果颇丰,非常值得我们关注。
在过去40多年里,西方犯罪史学者已经初步为我们呈现了近代早期英格兰地方刑事司法对犯罪惩治的基本图景。
英国的来历故事直销英国的来历故事。
英国,这个位于欧洲西北部的岛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它的来历故事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经历了许多波折和变迁,最终成为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国家。
在大约65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英国的第一批居民开始定居这片土地。
他们是古代欧洲大陆上部落的一部分,通过陆地桥梁来到了英国。
这些早期居民以狩猎、渔猎和采集为生,他们建立了原始的社会组织和文化传统。
随着时间的推移,铁器时代的到来为英国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铁器的使用使得农业生产和手工业水平得到了提高,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在这一时期,凯尔特人成为了英国的主要居民,他们建立了繁荣的部落社会和文化体系。
然而,罗马帝国的扩张和入侵打破了英国的平静。
公元43年,罗马帝国开始对英国进行征服,最终将其纳入了罗马帝国的版图之中。
在罗马帝国的统治下,英国经历了一段短暂的繁荣时期,城市建设、道路交通和文化教育都得到了大幅改善。
然而,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和撤军,英国再次陷入了混乱和动荡之中。
盎格鲁-撒克逊人、丹麦人和诺曼人的入侵和统治,使得英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受到了重大影响。
这一时期,英国逐渐形成了封建制度和君主专制的国家体制,同时也形成了英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国家特色。
在中世纪时期,英国经历了黑死病的肆虐、百年战争的厮杀和宗教改革的冲突。
然而,这些挑战并没有击垮英国人民的意志和勇气,他们坚持不懈地抵抗外来侵略和内部动荡,最终确立了英国的国家地位和国家形象。
在近代时期,英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工业革命的兴起为英国的经济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英国的殖民帝国也随之扩张,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之一。
今天的英国,作为一个多元化和开放的国家,继承了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同时也面临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挑战。
英国人民以其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创新的精神,不断开拓进取,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总的来说,英国的来历故事是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它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曲折和辉煌。
第29卷 第8期2010年8月地 理 研 究GEOG RAPHICAL RESEA RC H V o l .29,N o .8A ug .,2010 收稿日期:2009-11-15;修订日期:2010-03-02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 -QN3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771014、40635029) 作者简介:龙花楼(1971-),男,湖南醴陵人,副研究员。
主要从事土地利用与乡村发展研究。
E -mail :longh l @igsnr r .ac .cn英国乡村发展政策演变及启示龙花楼1,胡智超1,2,邹 健1,2(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摘要:诸多成功案例表明,全球化有助于加快经济发展知识与实践的国际转移,将国际知识转移至地区经济发展实践中,为地区发展战略问题提供国际上相关解决方案。
英国在其乡村发展历程中也曾经历过与目前中国相类似的发展阶段并遇到相似的发展问题,涉及乡村经济的多样化转型、对新技术和市场扩张的适应和基础设施改善等方面。
因此,借鉴英国解决这些问题的经验和教训有助于解决目前中国乡村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
本文分析了英国乡村发展政策的演变及其阶段性特征,其政策变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政策制订由“自上而下”转向“自下而上”、强调政策的综合性、注重乡村发展计划的长远性和可持续性、重视运用法律和市场手段等方面,最后从政策制订、乡村发展计划的实施以及发展项目选择等方面探讨了其对我国乡村发展的政策启示。
并指出,考虑到国际乡村发展政策的趋同与差异,任何国际乡村发展政策和模式的采纳均需要根据我国特殊的文化、经济、政治传统和环境予以调整。
关键词:乡村发展;乡村政策;政策启示;英国文章编号:1000-0585(2010)08-1369-101 引言 目前,我国农村和城市发展都处在一个快速转型时期[1]。
世界近代史复习材料第三章欧洲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第一节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名词解释1、权利请愿书:1628年英国议会在义律、皮姆领导下向国王查理一世提出的情愿书。
内容:未经议会讨论通过,国王不得征收新税;未经法院批准,任何人不得非法逮捕人并剥夺其财产;不得强占民房驻兵。
它虽然未执行,但是有反对王权的作用。
这个文件后来成为宪法性文件。
2、大抗议书:1641年底英国议会通过。
内容:列举了查理一世种种罪行,提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文化的要求,建立大臣对议会负责制,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自由,取消英国国教,允许人民信仰清教。
它的通过标志着国王与议会的决裂,是英国革命的纲领。
3、不列达宣言:1660年2月查理二世与英格兰军区司令蒙克将军会谈,查理二世提出如允许他回英国复位,保证做到如下几点:恩赦一切过去反对国王的臣民;承认没收国王、王室的土地仍旧归新主人;保证信仰自由;保证国王服从议会。
由于该文件中国王同意了议会限制王权,被列入宪法性文件。
4、光荣革命:为英国走向现代化创造了重大前提。
光荣革命后使英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传统的英国政治体制得到了全面的改善,同时又开创了一条和平变革途径的先例。
英国进行光荣革命时,法国专制主义正向顶峰发展,德意志正在走向专制,俄国的农奴制专制制度正在加强,日本正在实行新一轮的幕府制度,中国的大清王朝刚刚开始44年,英国一个弹丸小国却走向近代世界的门槛。
二、问答题1、为什么15世纪后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后来居上?1英国地理环境处于大西洋边缘(新航路开辟之后,商贸中心转移)利于商品经济,成为东西贸易的枢纽。
2贵族间的战争和农民战争消除了农奴制度,农民获得了自由。
3农村很早发生了圈地运动,实质是土地所有权的改变。
2、新贵族是怎样产生的?有哪些特点?在革命中的作用如何?答: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一部分贵族改变剥削方式,成为新贵族。
他们改变了经营方式,在经济上与资产阶级是一致的,在思想上与资产阶级是相似的,资产阶级与新贵族联盟是英国资产阶级的一个特点。
重难点14 走向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专题概括14、15世纪,西欧资本主义工商业萌芽并逐步发展,欧洲开始酝酿一场重大的变革。
文艺复兴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在精神文化领城的反映,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发展。
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出现,促进了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以及欧洲殖民者在美洲、亚洲和非洲的殖民掠夺,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打破了世界各地区相对陌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17、18世纪,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时期。
在欧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开辟了道路;法国大革命后,资产阶级开始掌握政权。
在美洲,美国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独立战争具有双重性,它既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通过革命,法治开始取代人治;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在英、美、法等国家确立起来。
英国开创的君主立宪制,具有世界历史意义。
美国建立的联邦制共和政体,开创了现代政体的另一种形式。
法国大革命则进一步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理想。
阶段特征一.走向近代二.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备考分析近年来,本考点的考查趋向于历史解释(西欧经济的发展、文艺复兴运动、新航路开辟、三角贸易、《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拿破仑法典》);时空线索(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拿破仑帝国);家国情怀(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民主法治)。
时空线索知识建构重难点解析一.从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产生,初步理解近代早期西欧社会经济的重要变化。
1.租地农场(1)背景:①欧洲农村开始垦殖运动,成为具有独立司法权和行政自治权的地区;②西欧庄园走向瓦解,农民可自由支配剩余产品。
(2)形成:14世纪中叶以后,建立租地农场。
(3)特点:①土地集中成为一种趋势;②农场主与农民,形成新的契约雇佣关系;③农民与市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4)意义:代表着西欧出现早期资本主义萌芽,促进封君封臣制度和庄园制度的进一步瓦解,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兴起提供了条件。
英国城市化文献综述城市化定义:经济学家侧重于强调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的转化,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变;而人口学家强调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历史学家则认为,城市化是一个变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为现代先进的城市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
时间:1851年一、英国城市化历史过程分析与启示纪晓岚(一)英国城市化的主要因素1.英国的农业革命英国的农业革命的特点:实现了农业商品化;完成了圈地运动。
英国与欧洲其他国家不同的是,它的农牧业生产很早就卷入了国内外市场,随着地理大发现和新航道的开辟,商品化农业开始发展起来,到16世纪中期,大部分庄园土地已被出租合并到地主手中,转向了面向市场的生产。
这就使农业生产较早地越过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英国农业革命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圈地运动。
圈地运动的重要意义在于:第一,摧毁了农村,小生产的传统,先改为大规模的畜牧业,后改为大规模的农业。
创造条件使大量资本投入农业生产,使土地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并为实现农业机械化提供了可能;第二,圈地运动使部分土地贵族变成了资产阶级,使农民成为第一代工人,英国农村面貌大加改观,土地贵族将大片土地租给大农场,成为资本主义企业,而耕种的人已不再是农民,而是农业资本家雇佣的农业工人。
农民阶层分化,自耕农消失,大多数流入城市成为工人,或是移居国外。
两者联系:正是由于圈地运动成为大规模的社会经济行动,才有可能将粮食、牧草种植和养羊全部投入商品化生产。
评价:第一,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是一个由农业社会转化为工业社会结构的过程;第二,认为西方国家的发展破坏了和改造了农业社会原有的功能结构,使其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资源和动力;第三,经济发展不可避免地要压榨和剥夺农业部门,不是通过市场,而是通过政治干预去压榨农村,这是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工业化不能以对农业的破坏和剥夺来实现,而是要以农业的发展作为工业化的基础条件。
2.英国的商业革命英国城市化的重要前提是商业革命。
16世纪是西方经济的重大转变时期,资本主义取得了新的动力,封建制度趋没落,商业资本骤然得到机遇,由于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商人活动的范围顿然扩大,从原来的地中海周围扩展到大西洋以至东、西半球各地,变化过程:1远洋航船的建造以及枪炮的配备和航海业的发展,开辟了一阔的商业与殖民地范围;2贸易范围扩大,贸易额增加;3海外贸易发展,政府采取重商主义政策;4全国性市场形成,民族国家兴起,行会被取消;5货币经济占了支配地位;6近代信用经济建立,其中包括价格革命。
1页 近代早期英国土地变迁 以英国圈地运动为例 摘要:英国的圈地运动先后持续了三四百年,对近代英国的历史产生过深远影响。通过圈地运动将分属于个人的,分散的土地能够进行规模化整合,以便于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土地利用率的提高,以及农业的发展。圈地还将大部分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进入城市,称为手工工场的劳动者,满足了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中对大量劳动力的需求,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加速了英国的近代化进程。城市工人的大量增加以及工商业者的壮大,使得英国国内的消费市场扩大,促进了资本的再生产和积累。圈地使得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由城市拓展到农村地区,封建领主们日益贫困,取而代之的是日益富有的农场主和少数富农,这是英国封建制度瓦解的深层次的体现。是英国近代史上重要的一步。 关键词:圈地运动领主近代化
1. 英国早期农民土地占有制的发展 西欧各国的农奴制度在13-15世纪先后瓦解,这是商品经济冲击的结果。13世纪末14世纪初,英国经历了一个由老一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化得过程,到了15世纪,农奴人口绝大多数已经是自由的租佃农了。 “在英国,领主和农民在庄园法庭办理手续,记录在案,写成一2页
份正式的文件,称‘公薄’。公薄上写明农民得到人身自由,原来作为农奴时耕种的份地仍归农民使用,领主不收回。同时农民为耕种这块地,每年要按期向领主缴纳货币形式的贡赋(实际上是地租)如果将土地转让他人,要缴纳许可税农民仍需对领主效忠,服一定劳役。违反这些规定,将给与罚款处置。公薄放在庄园法庭,农民得到一份副本,故而被称为公薄持有农。”① 公薄持有农有自己的一份土地,但也需要向领主缴纳贡赋,农奴制瓦解后,领主将自己的直接领地出租。买主中有许多商人资产者也有比较富裕的农民;关于这种土地占有制度的变迁归根结底还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由城市手工工厂向农业拓展的结果,而在近代史上著名的圈地运动就集中反映了整个过程。
2.圈地运动的背景 16世纪初到17世纪中叶,英国人口持续增长,以伦敦为代表的城市发展更是引人注目。人口迅速发展与农业生产相对滞后形成鲜明对比,对于粮食和畜产品的强大需求与落后的小农土地占有之下的农业生产矛盾突出,并导致了物价的普遍上涨。从16世纪初1501-1510年到17世纪中叶的1651-1660年,英国食品价格上涨了6倍(同期工业品价格上涨了3倍) “15世纪以前,英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很落后,对外出口以原材料为主,特别是羊毛。但到了15世纪中叶情况发生了变化。根据海关账册记录,在1446-1448年间,本国羊毛商平均每年出口羊毛64003页
包,投资57600磅。同时期平均每年出口呢绒53700匹,共耗费羊毛12600-13000包。到了16世纪309年代,平均每年输出羊毛仅3480包,与同时期呢绒出口逐年增加形成鲜明对比。呢绒成了16世纪最重要的出口产品。在国家出口贸易中占据了支配地位。”②而呢绒工业的发展反过来又极大地刺激了养羊业的繁荣,由此,贵族和富农们则通过波浪似的圈地为自己赚取财富。而租地农场主则通过在租来的土地上用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源源不断的获取财富。 1625年,培根描述英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情况是这样说的:“发财的方法很多,取得财富最自然的道路是通过增大土壤的肥力……但这种方法是缓慢的。可是当拥有大量资本的人来从事农业的时候,任然可以大大增加他们的财富。我在英国认识一位大官,他的收入比当今任何一个人都多,他又牧场,有绵羊群,有森林,有粮食,有煤矿,有铅矿和铁矿,还有其他许多东西。有一个人正确的指出,他觉得赚小钱很困难,而赚大钱却很容易。因为当一个人积蓄多得能够等待最高的价格,能够做只有少数人有力量做的大交易,并享有小生意人的勤劳成果时,他必然会越来越发财”。③ 圈地运动就是由于资本家租地而直接促成的。羊毛和商品粮需要的增长与价格的提高,刺激了资本家去投资办农场或牧场。因而不少人到农村租地并且为租到土地而提高地租。这对领主们是很有吸引力的。多少年来农民只缴纳固定不变的贡赋,由于物价上涨,货币贬值,领主德尔收入已是明显的相对减少。许多人愿意将土地出租给资本家。在16世纪末,租地资本家付给领主的地租为每亩一先令,17世纪提4页
高到5-6先令。1633年,贵族巴洛的庄园的庄园里有57户公薄持有农,耕种庄园土地的2/3以上,另有7名租地农场主,租用土地不足1/3。但是这7名资本家所交地租数额却接近巴洛庄园地租收入总数的1/2,。16年以后,在同一个庄园,租地农场主达到10人,共租用庄园土地42%。所缴纳地租却占总额的67%,而耕种着58%土地的46%户农民,所缴纳贡赋只有29%。这就是许多领主热心于圈地的原因。 对于将土地出租给资本家的领主来说,情况发生了变化,他们所收的地租已不是封建性的,而是农场主平均利润的余额。他收取地租的依据,已不是封建制度下的主仆之间的统治与服从的宗法关系,而是在双方平等基础上的租与赁两者之间的契约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交易。
3.对于圈地运动的评述 圈地运动也被传统史学称为“羊吃人的运动”,领主强行圈占农民的土地,或者原本共有的公共牧场圈划为自己的私有土地而租给农场主或牧场主,这迫使大量农民失去谋生依靠,成为受雇于农场主的雇工或者进入城市,成为城市工厂的劳动工人。尽管领主从农场主那里增加了相对于从农民手中得来的收入,但任然避免不了他们衰落的大趋势,再加上领主们自身的挥霍,他们则显得日益贫困,捉襟见肘了。在这种情况之下,有些领主则通过加重农民赋税来维持自己的势力;另一方面,城市中的工厂主则不惜一切代价占有着劳5页
动者的剩余时间。 十七世纪末的英国民歌《呢绒商的快乐》④ 我们聚集金银千千万 都是榨自穷光蛋 只要钱包盛得满 人家笑骂何必管 ……. 多亏广大穷人早晚忙 我们才能发家致富住高房 梳匠,纺织工,漂匠排成行 为了极少工资把活扛 他们劳动我发财 受到咒骂又何妨 通过这首民歌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城市手工工场工人的生活情景。可以说在乡村的贫困农民与城市的手工业者一直是英国近代史上革命的主力群体,与大规模的圈地不无关系。传统史学对圈地基本上呈负面评价,无论是托马斯,莫尔还是马克思都猛烈抨击了圈地对农民的掠夺和剥削。托马斯.莫尔《乌托邦》“那些贵族豪绅,他们使所有地耕种不成,把每寸土地都圈起来做牧场和城镇给毁掉了,只留下教堂当做羊栏,并且向他们浪费与鸟兽园囿的土地还不够多,这般家伙还把用于居住和耕种的土地变成一片荒芜。佃农从地上被撵走,为的是一种确是危害本国的贪6页
得无厌者,可以用一条栅栏把成千上万亩的土地圈上,有些佃农则是欺诈和暴力手段之下被剥夺了自己的所有,或是受尽冤屈损害而不得不卖掉本人的一切”⑤ 历史上的圈地运动是否真如托马斯莫尔说的那样“羊吃人的运动”,其实这也值得商榷。DM帕利泽认为,16世纪英国的大多数圈地是以和平方式进行的。比尔.斯福德也持类似看法,他指出,从都铎王朝到汉诺威朝时期的圈地为协议圈地时期,尽管有些协议时虚伪的强迫的但多数还是以和平方式来进行的。实际上,由于英国习惯法繁荣传统,圈地很难采取那种直接的暴力手段来完成。而比较常用的是所有权统一法,即土地及其共权都属于一个人。在这种情况之下,个人可以购买一块土地以及土地上的共权,将土地围圈起来。这种方法在17世纪早期极其流行,在不存在所有权统一的情况下,也能消除共权,其前提是享有这些共权的人通过协议来消除共权,往往采用“协议性圈地”办法,且要通过当地地方法院的裁决方能生效。协议性圈地在17世纪十分流行,并持续到18世纪议会圈地。⑥ 在都铎王朝和司徒亚特王朝时期,圈地是地主,纽曼,佃农通过协议的方式自发完成的。政府对此并不鼓励。相反还多次颁布禁止圈地的法令。(参与圈地的不仅有贵族还有许多纽曼,yeomen,富农)沃勒斯坦指出:“在那个时代有两种类型的圈地,圈占大片土地作为农场;为了有效的耕作而合并小块土地。正式在后一种圈地中,自耕农扮演了主角”⑦ 7页
光荣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而新贵族和租地农场主则掌握了政权,他们积极进行农业变革。这以后的圈地大都是以议会立法的形式完成的。查普尔《英格兰经济史》中,对议会圈地的程序归纳如下:⑧ 1.向议会递交一份请愿书要求圈地 2.接到请愿书,议会允许递交一份关于该圈地的议案 3.圈地议案得到议会两面三刀的同意 4.如过议案被议会通过,议会会组织一个圈地调查委员到村子中进行分地 5.圈地委员会到所有地主家取证后分配土地 可以说无论是自发的圈地,还是议会圈地,都采取了一种和平的,中允的立场,尽管这实际上对佃农的利益是损失的。
4.圈地运动的历史影响 英国的圈地运动先后持续了三四百年,对近代英国的历史产生过深远影响。通过圈地运动将分属于个人的,分散的土地能够进行规模化整合,以便于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土地利用率的提高,以及农业的发展。圈地还将大部分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进入城市,称为手工工场的劳动者,满足了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中对大量劳动力的需求,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加速了英国的近代化进程。城市工人的大量增加以及工商业者的壮大,使得英国国内的消费市场扩大,促进了资本的再生产和积累。圈地使得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由城市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