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身边的历史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2
身边的历史调查报告身边的历史调查报告一、引言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镜子,通过了解过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现在,并为未来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然而,历史往往被视为遥远的过去,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无关。
然而,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历史无处不在。
在本篇文章中,我将展示一些身边的历史调查结果,以证明历史的重要性和与我们生活的联系。
二、身边的历史调查结果1. 街道名称的历史背景我们每天都在走过的街道,其名称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背景。
例如,我所居住的街道名为“中山路”,这是为了纪念中国伟大的革命家孙中山先生而命名的。
通过这个街道名称,我们可以回顾孙中山先生的贡献和中国革命的历史。
同样,其他街道的名称也有其独特的历史意义。
例如,“和平街”代表了和平与友谊的重要性,“文化路”强调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了解街道名称的历史背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城市发展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建筑物的历史价值我们身边的建筑物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价值。
无论是一座古老的教堂,还是一座具有特殊意义的政府大楼,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故事。
例如,我所在城市的一座老旧教堂,建于19世纪末,是该地区最古老的建筑之一。
这座教堂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和变迁,承载着居民们的信仰和文化传统。
通过了解这座教堂的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地居民的宗教信仰和社会发展。
此外,政府大楼也有其独特的历史价值。
例如,一座历史悠久的市政厅,可能是该市政治和行政中心的象征。
通过了解这座建筑物的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城市的政治发展和决策过程。
3. 传统节日的渊源身边的传统节日也是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
每年的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都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例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庆祝的是农历新年。
这个节日起源于古代中国,与祭祀祖先、驱逐邪灵、迎接新年等传统习俗有关。
通过了解春节的历史渊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根源和传统价值观。
4. 文物的保护与传承身边的文物也是了解历史的重要资源。
发现身边的历史——我写我家初中作文【3000字】“千里淮河穿城过,华夏故里英雄多”,这是当代着名词人闫肃对中国南北分界线,着名的帝王之乡、歌舞之乡、军事重镇、科教名城—安徽蚌埠市的由衷赞美。
找寻历史留下的印记,触摸时代跳动的脉搏,而作为一个蚌埠人我就来写写我的家乡。
抱璞岩在我们蚌埠的怀远县有一个抱璞岩相信大家都知道,抱璞岩之所以成为闻名四方的胜地,是与卞和献玉的故事分不开的。
据说在春秋年间,楚国人卞和在这座山得到一块璞玉,并把它献给了厉王。
厉王使玉工辨识,说是石头。
卞和犯期君之罪被刖了左足。
到了武王即位的时候,卞和再次向武王献玉,可工匠任说这是石头,于是又被刖了右足。
后来文王即位,卞和整天抱着这块璞玉在荆山之下嚎啕大哭。
文王派人来问,他哭诉道:“我哭的不是因为我失去双足,而是正直之士被诬陷成骗子,一块宝玉被说成石头。
”文王派人剖开这块璞玉后,果然得到了天下无双的良玉。
这块玉,就是有名的“和氏璧”《中国名胜词典》有记载:安徽怀远县荆山有抱璞岩,传为卞和抱璞泣血之所。
岩上有卞和洞,天然形成,幽深宽广,可容数十人;岩壁有摩崖书刻“青螺石帐”四字;洞上有坑,曰“采玉”,坑内有玉石层迭,晶莹闪亮,恍若白云攒集,俗称:“白云堆。
”洞左有溪,碧流淙淙,名曰“濯玉涧”,传为卞和濯璞于此,故名;右有阁,曰“青山”,又名“梓潼”,其内旧有唐人胡曾《荆山诗碑》,上刻其诗云:“抱璞岩前桂叶稠,碧溪寒水至今流。
空山日落猿声啼,疑是荆人哭未休。
”《凤阳府志》有:“今两崖间凿痕犹存”的说法。
卞和洞的绮丽,唐宋以来,已名播江淮。
沿卞和洞循石而上,有一采玉坑,俗称白玉堆,卞和得玉于此,虽系传说,但也不无因由。
石榴蚌埠怀远石榴栽培历史悠久,品质优异,久负盛名。
据传为涂山禹王宫道长李慎羽于唐代武后天授三年从长安引入,到了清代则见诸正史。
怀远县志中记载“榴,邑中以此果为最,曹州贡榴所不及也。
红花红实,白花白实,玉籽榴尤佳”。
可见怀远石榴在数百年前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地方特色。
作者姓名:李文鸟;学校年级:户县第八中学高一1班;指导老师:聂忠凯,138********;通讯地址:陕西省户县祖庵镇户县第八中学高中部,710308;联系电话:157********。
A文:历史纪实围棋寨的变化有一个村庄,聚集着来自各地的人家,他们沿河而居,组成了一个寨子,又像一个棋盘式的样子,这就是我的家乡——围棋寨。
值得一提的就是村里的教堂了。
小时侯,教堂就已经耸立在那里,至今它还容颜未老。
据教堂院子立于1990年冬季的石碑记载:清康熙年间先哲李荣宗在西安北堂受洗后,他捐出了三间房办了一个小教堂。
在光绪十四年(1888年),德国神父胡定帮捐了七间房建教堂,意大利神甫奥恩定重修八间教堂。
在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徐启明修了正堂两间。
但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使教堂的建筑毁于一旦。
记得小时侯,教堂内堆放了许多大理石石碑,上面还刻有文字,其价值弥足珍贵,至今还保留八个大狮子和羊,两个大红青马。
改革开放后,1985年8月,张若望神父主持重修教堂十三间。
1998年8月,桑博神父在教堂三十多米的顶楼上镶大钟。
在此过程中,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帮助,村里的好几户人都卖掉了牛和棺材,使得整个工程历时十三个春秋才圆满告终。
放眼望去,教堂高有六丈,石匾浮雕数幅,气势宏伟。
村子的水泥路在1990年已经竣工,在周围村子当中是最早修建的。
一条条笔直的水泥路,直接连接了西宝公路。
白天,水泥路两边的万年青散发着浓浓的绿意;夜晚,两排路灯点亮了村庄,方便了忙碌一天的人们回家。
道路开阔平坦,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村子经济的繁荣。
围棋寨小学建于1992年,建校时,各户踊跃捐款集资,为了造福下一代,有的人甚至捐出了自己的全部积蓄。
教学楼外观高大,新颖;内部幽雅,先进。
师严生乖,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出类拔萃的学生。
改革开放前,生活条件艰苦,人们靠挣工分来养家糊口,种田时用的是牛耕,常常在一个大商店里进行交易;要想打电话必须去涝店邮局排队等候;想看电视,得全村人围在一起坐在大队办公室观看;服饰上种类单一,颜色简单,破了就打上补丁;在饮食上,只要填饱肚子即可,没有条件去挑肥拣瘦。
寻找身边的历史作文寻找身边的历史作文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
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寻找身边的历史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棵高耸云际的参天大树,暗藏了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一曲激荡人心的古典乐章,谱写了旷古绝今般的风骚辉煌;一本破旧不堪的岁月史书,承受了时间遗留下的无尽力量。
然而,在我们的身边,都会有淘气顽皮的历史与我们捉迷藏,或许,你的一次偶然转身会邂逅到那调皮的孩子,但,它带给我们的神秘只能自己体会,无法言喻。
手中的笔仍旧在作业本上沉重地飞舞,忽然,眼前一亮,没想到,无意中竟然发现了一个晶莹剔透的玻璃珠。
啊!这么多年了,总觉得心里缺点什么,悬着的心一直落不下去,现在,我终于找到了,缺少的正是那个早已失去已久的童年。
还记得小时候,每天都出去疯疯癫癫地玩,奇怪的是,和小伙伴们的日子总是不厌烦,一天一天地不停息地玩耍、嬉戏,虽然看起来很是可笑,内心却感到了无比的充实,天真无邪的我们,没有烦恼没有忧愁,花着爸爸挣的钱,吃着妈妈做的饭,心中却没有一丝的焦虑与不安,反而更加开心与亲人、挚友们的相聚。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正是这种亲密的情谊,将我们紧紧锁在了一起。
随着时光的流逝,顽皮的我们褪去了童年的幼稚,洗净了无邪的铅华,慢慢地走向了成熟的道路。
每天都忙碌着自己所谓的学习,埋头苦干,度日如年,总是期待着什么,却又无尽地彷徨,心中总有一个永远解不清的'疙瘩,缠绕着我们,而我们却浑然不知,漫无目的地度过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总是感觉有点空空落落,却又找不到原因。
与童年相比,现在的我们更加忙碌,和亲戚朋友的相会也愈发渐少,往日天真的我们,早已不再无邪,逝去了稚气的我们,奔往未来的通途。
现在,我们的心中拥有了无限的阳光与期望,为了自己的目标,奋笔疾书在功课里,挥汗如雨在生活中,逆水行舟在学习上。
初二叙事作文:发现身边的历史1000字【初二精品作文】
初二叙事作文:发现身边的历史1000
字
历史老师布置了一篇历史征文——《发现身边的历史》,全家人一听,都七嘴八舌地向我讲述他们年轻时候的故事,其中,爷爷的故事最让
我印象深刻。
爷爷是1931年生人,当他记事的时候,正是抗日战争进行的如火如荼的时候。
当时日本人已占领了青岛,经常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每当鬼子“搜村”的时候,爷爷便和其他村民拿着几天的干粮一起逃
到大山里避难。
当时爷爷还在村里见过八路军,缠着绑腿,背跨大刀,很是威风,他们对待乡亲们十分友好,绝不拿一针一线,就这样,爷
爷想当一名军人的愿望便埋下了种子。
1949年5月,爷爷不顾家里人劝阻,偷偷和同村的几位青年一起参了军。
同年10月,新中国成立,举国欢庆。
可是,爷爷心中还有一
个心愿,那就是成为一名真正的中国共产党员。
由于爷爷从未上过学,只在当兵时参加“扫盲学习班”学得几个字,写了一篇不足二百字的入党申请书。
当批准下来时,爷爷激动万分,特地穿上军装去照了张相,这相片爷爷到现在还珍藏着。
再后来,爷爷转业到地方工作,在山东昌潍地区劳改队任职。
1966年,文革开始了,爷爷作为一名管理干部,遭人诬陷,没日没夜
地挨批斗,又逢三年自然灾害,奶奶独自在家抚养着五个子女十分不
容易,有时候家里都揭不开锅。
当时好多干部怕遭受迫害而离开
工作
岗位回了老家,可是爷爷并没有因为这些困难而屈服,而是坚强地挺
了下来。
后来,爷爷的冤案得到平反,为了照顾家庭,爷爷申请调到。
发现身边的历史——我写我家A文——历史纪实一条破旧的、深青色的棉布裤子,静静地躺在桌子上,奶奶注视着它的眼中噙满了泪水。
一地浑浊的泪水悄无声息地从奶奶的面颊滑落……裤腿处有几道血痕,膝盖处已经磨破,裤子上方已经近乎支离破碎。
“这裤子,是我的父亲也就是你的曾祖父曾经穿过的一条裤子……”奶奶平静了一下心情,将当年的故事向我娓娓道来。
1942年春,青岛这个美丽的海滨城市,褪去了严冬的寒冷,呼吸间,有了一丝温暖。
26岁的曾祖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正式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
同样是在这一年,毛主席在延安整风时,总结说“公开工作之外,还要有秘密工作与之相配合,这就是党的秘密组织工作,群众的秘密组织工作(作为群众公开组织的核心),党派的秘密联合行动,秘密的情报工作,公开组织与公开斗争的事先秘密准备等。
”“从那时起,父亲就开始进行各种地下工作,据你的曾祖母讲,当年党的地下工作的最重要目标,是在政治上争取人心,地下工作者多数在搞工运、农运、学运和秘密的统战,发动和组织群众,曾祖父就从事着这样的工作。
”1945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解放战争亦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爆发。
作为地下党的曾祖父与国民党反动派自然又开始了一场斗智斗勇的“战争”。
1946年,曾祖父在红石崖执行任务时,因掩护另一位地下党同志,被国民党抓到了秘密监狱。
“国民党把你曾祖父绑到一个用砖砌成的‘床’上,开始进行严刑拷打。
这就是人们说的‘老虎凳’。
”“你是不是共产党?和你一起的共产党还有谁,他们住在什么地方,执行什么任务,说出来,你就可以免受这些罪了。
”敌人拷问着曾祖父。
“我不是地下党,只是一个商人,你们说的共产党是谁我也不知道”强硬的声音,令对方气急败坏的不断往曾祖父腿下加砖头,那是一种常人难以忍耐的疼痛,但曾祖父任然咬紧牙关,一字不说,直到疼得晕了过去。
麻木不仁的国民党反动派却继续折磨着曾祖父。
了解身边的历史遗迹身边的历史遗迹,是一座无声的历史博物馆,承载着古老人与事的记忆。
这些遗迹虽然可能不如世界闻名的历史遗址那般引人注目,但它们同样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通过了解身边的历史遗迹,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所处地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承。
本文将带领读者了解身边的历史遗迹,以增进对于历史的认识和尊重。
一. 城市的古老街道城市的古老街道是历史遗迹中最为普遍而又生动的存在。
它们记录着一座城市的成长和发展,展示着过去的繁荣与沧桑。
在中国的许多城市中,保存完好的古老街道不仅是一处独特的景观,更是城市的文化符号。
比如,北京的南锣鼓巷、上海的外滩以及成都的宽窄巷子,都是引人入胜的历史遗迹。
这些古老街道通常采用工整的石板铺就,两旁是林立的古建筑、店铺和传统手工艺品店。
在这些独特的建筑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文化的沉淀。
此外,一些历史名人的故居、纪念性建筑也常常与古老街道相连,充分展示了当地的历史底蕴。
二. 古代宗教建筑古代宗教建筑是体现历史遗迹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寺庙、教堂还是清真寺,它们都承载着宗教信仰和历史文化的精髓。
这些建筑常常充满神圣和庄重的氛围,既为信仰者提供了宗教仪式的场所,也作为游客了解历史文化的窗口。
例如,中国的峨眉山、拉萨的布达拉宫以及埃及的金字塔等,都是古老而又庄严的宗教建筑。
无论是从建筑风格还是历史意义上看,这些遗迹都令人叹为观止。
在参观这些古代宗教建筑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宗教仪式、宗教信仰以及古代文明的发展。
三. 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文化保护区是一座城市或地区内集中保存着大量历史遗迹的地方,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而备受瞩目。
在这样的区域中,通过走访历史建筑、参观历史博物馆和遗址,我们可以全方位地了解当地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承。
世界各地都有许多著名的历史文化保护区,比如法国的巴黎老城区、中国的丽江古城和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历史中心等。
这些地方常常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完整的历史布局和保存完好的文物而受到世界的关注。
生活中感受到历史的例子
1. 咱就说去参观那些古老的建筑,那斑驳的城墙,像不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啊!比如故宫,走在那里面,你难道不觉得仿佛穿越回了古代,看到了曾经的繁华与兴衰?
2. 平时家里老人讲的那些老故事,这可不是能轻易在书本里找到的呀!就像我奶奶给我讲她小时候的事儿,那感觉真的太奇妙了,这不就是生活中最生动的历史嘛!
3. 大家想想看,那些流传下来的传统手艺,精湛得让人惊叹啊!像剪纸,看着那灵动的图案一点点呈现,难道不是在感受着历史的传承嘛,这都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呢!
4. 有时候去一些古镇游玩,走在青石板路上,哇,那种历史的韵味扑面而来!就好比周庄,那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不就像一幅古老的画卷在你眼前展开吗?
5. 还有那些古老的习俗呢,逢年过节的各种仪式,不正是历史在我们生活中的延续嘛!像春节时贴春联、放鞭炮,这可是多少年传承下来的呀,这就是历史的魅力呀!
6. 咱们平时看的那些古装电视剧,不也是在以一种别样的方式让我们感受到历史嘛!虽然会有夸张的成分,但也能让我们对过去有个大概的印象呀,大家说是不是?
我觉得生活中到处都有历史的影子,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它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富有意义。
发现身边的历史----琅琊台博文中学董睿发现身边的历史-----琅琊台博文中学董睿找寻历史留下的印记,触摸时代跳动的脉搏,作为一个琅琊人我就来写写我的家乡---琅琊台。
琅琊台,著名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位于我的家乡琅琊镇东南5公里处,是一坐耸立的山丘,海拔183.4米,三面环海,“因山形如台,在琅琊,故曰琅琊台”。
东靠龙湾,北连车轮山,依山傍海,景色宜人。
龙湾海滩长5.6公里,宽800米,滩面平缓,海水洁净,被誉为“碧波、银浪、金沙滩”,是难得的天然海水浴场。
早在战国之前就已闻名于世,著名的《山海经》中就有关于琅邵台的记载:“琅琊台在渤海间,琅琊之东。
”我从小就在这里长大,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深深地记在我的脑海里,小时候爷爷就给我讲琅琊台的由来。
史传琅琊台最早为越王勾践所建。
据《越绝书》和《吴越春秋》记载,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后,为了统领被吴战败的齐地,遂从会稽迁都琅琊,并在城东南5公里的琅琊山上筑台。
台顶营造“望越楼”,以南望会稽。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于公元前219年东巡郡县,封禅泰山,遍拜齐地八神,即天主、地主、兵主、阴主、阳主、月主、日主、四时主。
因四时主祠建于琅琊台上,故“南登琅琊”。
秦始皇到琅琊台后,为这里秀丽的山海风光所吸引,遂迁3万户百姓,重筑琅琊台。
经数年营造,终于建成了秦王朝在函谷关外规模最大的宫殿群——琅琊台行宫。
《水经注》也对琅琊台的规模有记载:“台孤立特显,出于众山上,下周二十里,傍滨巨海,台基三层,层高三丈,上级平敞,方二百余步,高五里。
”可见其规模宏大,壮丽无比。
西汉末年,琅琊台建筑毁于地震,从此渐被湮没。
明万历年间,诸城知县颜悦道在台顶修建海神庙和礼日亭,后人陆续树碑,史称“七十二通龙头碑”,后庙、亭、碑尽毁,仅台基保存完好。
自山腰以上,3层台基层次分明,均系夯土筑成,部分地段由砖、石所砌,上中常发现秦砖、汉瓦、陶片。
山南、山北还发现了筑台时铺设的陶制水管,台下海边还有蓄水池。
发现身边历史——书写身边的历史中国曾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中国古代有不少影响深远的科学著作,有灿如群星的科学家,有令现代人叹为观止的工艺精品,更有对世界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的“四大发明”。
中国古代科技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但是为什么近代科技诞生在欧洲,而不是中国?为什么明末以后中国科技急剧地从先进变成落后?笔者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是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价值观念等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
一、政治方面,封建专制制度束缚科技继续发展。
古今中外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依赖于国家政权的支持和正确的科技政策。
我国封建专制制度一贯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这种以农为本,限制商品经济发展的政策极大地阻碍了我国近代资本主义萌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而西欧各国都或主动、或被动地顺应历史潮流,大力推行重商主义政策,鼓励发展工商业,既增加了财富又大大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明末清初“闭关锁国”的政策,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自卫作用,但也严重妨碍了东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交流,扼杀了先进科学思想的成长,使先进科学技术因缺乏新陈代谢而日益萎缩。
二、经济方面,腐朽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科技的发展。
长期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占据统治地位的经济形态是自然经济。
这种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经济形态,满足于一时的风调雨顺,自给自足,安于现状,绝少有改变传统的开拓精神和创造精神,对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没有迫切的需求,因而使科学技术的发展失去了最根本的原动力,只能在日益没落腐朽的封建制度的轨道上蹒跚而行。
三、文化教育方面,儒家文化和封建奴化教育阻滞科技的发展。
我国封建教育偏重于政治与伦理道德,轻自然科学。
封建教育是替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是一种奴化教育,鄙视技艺。
“八股取士”的选官制度,其考试命题范围是以儒学为主的“四书五经”,培养、选拔出来的是“只读圣贤书,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奴才,而不是科学人材。
在这种氛围下也就根本不能产生有气魄创立新学说和新理论的科学家,科技发展也就失去了文化基础。
发现身边的历史
建国前,万江区人民不时兴上茶楼,偶尔陪客的,都是到莞城的茶楼食肆坐坐,因而没有茶楼酒店的开设。
在三十年代,新村有两家老字号茶楼,名叫“奇心”、“聚兴楼”。
人们喜欢到那里叹茶食饭,生意颇好。
大汾村的“根记”小食店,也从建国前开业到六十年代,吸引许多食客。
六十年代初,由万江供销社开设的万江茶楼,原址在万江区万福路(今万江供销社办公室旧址),面积仅得400平方米,设备简陋。
后来迁往河边(现在的“龙江亭”旁)新址,二层,1979年拆掉,改建万江肉菜市场。
1980年在曦龙广场附近新建了一座四层,建筑面积3412平方米的茶楼、旅店。
1985年拆掉,改建为“望江楼”酒店(属万江区府物业,港商经营),一直经营至1994年底,后由区府征用,建设29层万江大厦。
1981年,区府投资经营开办一家叫“万江酒家”,占地1200平方米,仅得一层,由于经营不善,不够两年便关闭了。
进入80年代中期,万江区在东莞率先兴起水上船只食海鲜,即海鲜舫。
最早是三水市一家饮食业,在万江河边开设的“三水海鲜舫”,食客天天爆棚,座无虚席,吸引了全市各地的食客。
接着有中港合资的“珍宝”海鲜舫和与外县合作或本区独资的“明珠”、“东江”、“龙江”、“水上渔村”、“谷涌”等海鲜舫,在万江落户。
海鲜舫有豪华高档的,有经济实惠的。
高档的“珍宝”海鲜舫,停泊在金鳌洲古塔旁畔大河上,船长20米,阔10米,分三层,有座位四百多个,一、二楼是海鲜、野味餐厅,并设有贵宾房。
三楼是舞厅,开设镭射卡拉OK。
中餐菜式有彩龙吐珠,金巢海中宝、黑椒牛柳卷等。
船上装饰华丽,座位舒适。
舫顶上矗立着两块大型霓虹灯招牌,衬托着“珍宝海鲜舫”五个大字。
万江河上的海鲜舫,一切为了人们吃好玩好,他们动脑筋,推出名菜。
如杏圆凤爪水鱼汤、盘龙鳝、蒜子,三水禾花雀,都是脍炙人口的菜式。
烹调方法,则采取炸、焗,炆、蒸等多种方法,味道很有特色。
“明珠”海鲜舫还兼营大众化的早晚茶市,满足群众需要。
谷涌河畔的“龙江”、“水上渔村”、“谷涌”三艘海鲜舫,停泊在一道,组成“谷涌渔村”,共有座位七百多个。
他们的菜式不落俗套,有芋叶丝炆蚬肉、油浸桂花鱼、淮杞炖水鸭等,深受食客的喜爱。
“水上渔村”海鲜舫在开业后,由于精心经营,生意越做越大。
后又增设了两艘,成为一个以品尝海鲜好去处,吸引着广深公路过往的众多食客。
随着饮食潮流的大起大落,80年代末,海鲜舫已无人问津,很多关闭而转行。
这一年,街市酒楼饮食兴起,到90年代中期,全区具有相当规模的酒家纷纷在这里落户,有40多家。
其中,具有星级设备的君爵、江都、新青叶、凯旋(海逸)、望江楼(后改名海涛轩、帝皇、北海渔村)、源长、华悦等。
万江西四环路方圆不够一公里的地方,有一条食街,酒家林立,聚集着十多家酒楼,其中有福苑、华苑、师傅仔、怡景湾等。
此外,各村由于经济的繁荣和人际交往的增多,饮食业日渐兴旺,大、中、小酒楼遍布大街小巷,村的酒楼也蓬勃兴起。
坐立在牌楼基村旁的新瑞华(后改名嘉麟台),莫屋村的茗苑(后改名顺景),谷涌村的金源、清心斋,拔蛟窝村的龙庄,蚬涌村的篁胜,小享村的八景,共联村的莲花渔村,新谷涌村的新富豪,官桥滘的塘溪,新和村的新华,万江居民社区的夜光城,豪苑、翅家庄;水蛇涌村的金龙,石美墟的石美酒家等。
这些民营的饮食老板,带旺了万江市场,自己也增加收入,一举两得。
喜欢饮茶,是东莞市民的传统习惯。
近年来随着生活的提高,“叹茶”的人越来越多,
茶叶的销量与日俱增,经营茶叶的茶庄几乎多过米铺。
万江人在家里烧水泡茶。
自斟自饮者固然有之,但更多的人爱上茶楼。
上茶楼饮茶是万江人极寻常的生活习惯。
茶市有早茶,下午茶、夜茶。
无论市民做工上那个班次,一有空便上茶楼,一盅两件,乐也悠悠。
俗语说得好‘民以食为天’,可知吃对人民来说是多么重要。
通过研究调查我了解过去几十年万江人民的饮食。
其中最让我感兴趣的是万江河上的海鲜舫,原来过去的海鲜舫是如此的繁荣。
各种海鲜应有尽有,虽然现在已没有海鲜舫,但是我对海鲜舫那曾经繁荣的场景充满了想象,真想现在就好好体验在海鲜舫上吃海鲜的滋味。
这次的调查真是获益良多,除了了解过去几十年万江人民的饮食外,我还了解在万江有名的金鳌塔的故事。
金鳌塔神话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在東江河上有一條千年鯉魚。
這條魚經過修煉成了精,經常跑到河面來興風作浪。
它有時使河水漲高三丈,衝毀了河堤,淹沒兩岸的莊稼和房屋,有時又無風起浪,吞噬了過往的船只。
由於魚精住在河底隱蔽的岩洞裏,所以人們受其害也難以消滅它。
後來,附近村裏有個姓金名鰲的青年漁民,決心為民除害。
他離開家鄉到南海學水性,到羅浮山學武藝,三年之後,他回到了家鄉,攜帶一把利劍潛入河底,與魚精展開了一場浴血博。
他在遍體鱗傷,幾乎耗盡力氣的情況下,終於有魚精殺了,而他自已也死在河底。
過了九九八十一天,他的屍體才浮出海面,人們把他厚葬在附近沙灘上,並把這裏改名為金鰲洲。
而當年殺死魚精的地方,也被稱為鮮魚洲。
後來,魯班師傅路過此地,得知英雄的事跡,在金鰲洲附近建起了一座九層紀念塔,並稱為金鰲洲塔。
據說,大風大雨之夜,常常可以聽見隱約的刀劍碰擊聲,人們說是金鰲的的英靈和魚精的子孫在博鬥;見清月朗之夜,可以看見塔頂發出亮光,人們說是英雄在守衛著自已的故鄉。
這個故事是一則美麗的神話,當然不可能是歷史事實。
但是人們卻相信它,並且世世代代地傳誦著它,這反映了人民對為保衛莞邑、建設家鄉作出過貢獻的無數英雄的敬仰,寄托了人民對剪除邪惡和強暴的反動勢力,過上和平、安定的幸福生活的向往和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