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六:实战入侵实验
- 格式:doc
- 大小:56.00 KB
- 文档页数:2
缓冲区溢出攻击网络安全实验报告实验名称:缓冲区溢出攻击姓名:王嘉琳学号:090342228指导教师:付宇一、实验目的1.了解缓冲区溢出攻击的现象2.掌握使用缓冲区溢出攻击工具的方法二、实验环境系统环境:Windows网络环境:交换网络结构实验工具:ms06035漏洞利用工具、ms08025漏洞利用工具、ms06063补丁、ms08025补丁三、实验实际完成内容及结果分析利用ms06035漏洞进行攻击1.进入“ms06035漏洞利用工具”目录主机A单击工具栏中“ms06035工具”按钮,进入“ms06035漏洞利用工具”工作目录。
2.查看当前目录内容主机A用dir命令查看当前目录中的内容,如下图所示:上图中标注的“ms06035.exe”即为ms06035漏洞攻击工具。
3.查看“ms06035工具”的使用方法主机A执行“ms06035.exe”命令,提示ms06035漏洞利用工具的使用方法,如下图所示:4.使用“ms06035工具”进行攻击主机A执行“ms06035.exe 主机B的ip445”命令,发起对主机B的攻击。
5.主机B观察被攻击现象主机B被攻击后出现蓝屏死机的现象(实验结束,主机B用虚拟机“快照X”恢复实验环境)。
利用ms08025漏洞进行攻击以下步骤两主机互相攻击对方,操作相同,故以主机A为例说明实验步骤。
「注」将“C:\ExpNIS\NetAD-Lab\Tools\OverFlow\RemoteOverflow”目录下的“ms08025.exe”复制到D盘的根目录下,以便实验下一步进行。
1.telnet登录系统(1)主机A在命令行下使用telnet登录同组主机,登录账号为“student”,密码为“123456”,登录成功如下图。
(2)主机A依次输入“d:”|“dir”查看同组主机D盘根目录,“ms08025.exe”即为实验工具。
2.使用系统命令添加用户主机A使用“net user student1 /add”命令来试添加一个用户“student1”,执行该命令,出现“发生系统错误5,拒绝访问”的提示,如下图所示:请解释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当前用户为普通用户,普通用户没有添加用户的权限。
防火墙配置的实验报告防火墙配置的实验报告一、引言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保障网络的安全性,防火墙作为一种重要的网络安全设备被广泛应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配置防火墙,探索其在网络安全中的作用和效果。
二、实验目的1. 了解防火墙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机制;2. 学习防火墙的配置方法和技巧;3. 掌握防火墙的常见功能和策略。
三、实验环境1. 操作系统:Windows 10;2. 软件:VirtualBox虚拟机、Wireshark网络抓包工具;3. 网络拓扑:本地主机与虚拟机之间的局域网。
四、实验步骤1. 配置虚拟网络环境:在VirtualBox中创建两个虚拟机,分别作为内网主机和外网主机;2. 安装防火墙软件:在内网主机上安装并配置防火墙软件,如iptables;3. 配置防火墙规则:根据实际需求,设置防火墙的入站和出站规则;4. 测试防火墙效果:利用Wireshark工具进行网络抓包,观察防火墙对数据包的处理情况;5. 优化防火墙配置:根据实验结果,对防火墙规则进行调整和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我们成功配置了防火墙,并设置了一些基本的规则。
在测试阶段,我们发现防火墙能够有效地过滤和阻止非法的网络连接请求,保护内网主机的安全。
同时,防火墙还能对数据包进行检测和修正,提高网络传输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然而,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例如,由于防火墙的设置过于严格,导致某些合法的网络连接被误判为非法请求,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在优化防火墙配置时,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细致的调整,以兼顾网络安全和正常通信的需要。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防火墙的配置和使用。
防火墙作为一种重要的网络安全设备,能够有效地保护网络免受攻击和入侵。
然而,防火墙的配置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不断优化和调整。
在今后的网络安全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和探索防火墙的高级功能和策略,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掌握系统部署的基本流程和技能,提高对系统架构的理解和部署能力。
实验内容涉及系统环境搭建、软件安装、配置优化、安全加固等多个方面,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应用。
二、实验环境1. 操作系统:CentOS 7.62. 软件环境:Nginx、MySQL、PHP、Apache3. 硬件环境:虚拟机(推荐2核CPU,4GB内存)三、实验内容1. 系统环境搭建(1)安装操作系统:使用VMware Workstation创建虚拟机,选择CentOS 7.6作为操作系统。
(2)网络配置:设置虚拟机的网络模式为桥接模式,确保虚拟机可以访问外部网络。
(3)系统优化:关闭防火墙、selinux,调整内核参数,优化系统性能。
2. 软件安装(1)安装Nginx:使用yum源安装Nginx,配置Nginx监听80端口,实现网站访问。
(2)安装MySQL:使用yum源安装MySQL,配置MySQL数据库,创建用户和数据库。
(3)安装PHP:使用yum源安装PHP,配置PHP与MySQL的连接,实现PHP程序访问数据库。
(4)安装Apache:使用yum源安装Apache,配置Apache与Nginx的负载均衡,提高网站访问效率。
3. 配置优化(1)Nginx配置优化:调整Nginx的缓存机制、日志级别,提高网站访问速度。
(2)MySQL配置优化:调整MySQL的缓存机制、线程池,提高数据库访问性能。
(3)PHP配置优化:调整PHP的缓存机制、执行时间,提高PHP程序运行效率。
4. 安全加固(1)安装安全软件:安装ClamAV、Fail2Ban等安全软件,防止病毒入侵和暴力破解。
(2)设置用户权限:设置系统用户的权限,限制不必要的访问权限。
(3)更新系统:定期更新系统补丁,修复系统漏洞。
四、实验步骤1. 创建虚拟机,安装CentOS 7.6操作系统。
2. 配置网络,设置虚拟机网络模式为桥接模式。
实验六 IIS写权限漏洞提权实验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IIS写权限漏洞的概念2.掌握IIS写权限攻击的过程3.了解IIS写权限漏洞的有效防范措施实验环境:1.小型局域网,其中一台充当服务器,安装教师提供的具有漏洞的网站2.Windows XP 系统平台虚拟机平台教学过程:一、准备知识写权限漏洞主要跟IIS的webdav服务扩展还有网站的一些权限设置有关系。
Webdav的一些官方介绍:允许客户发布、锁定和管理Web上的资源,它允许客户端执行以下操作:1、处理资源,处理服务器上WebDA V发布目录中的资源。
例如,具有正确权限的用户可以在WebDA V目录中复制和移动文件。
2、修改属性,修改与某些资源相关联的属性。
例如,用户可写入并检索文件的属性信息。
3、锁定资源和解除资源锁定,以便多个用户可以同时度取一个文件。
不过每次只有一个用户能修改该文件。
4、搜索位于WebDA V目录中的文件的内容和属性。
WebDA V是一套扩展HTTP协议,允许用户共同编辑和管理的文件远程网络服务器,使应用程序可以直接写文件在web服务器上,在内容管理系统方面应用的比较多。
如果在IIS-web服务扩展下开启webdav服务,IIS put scan就会返回存在漏洞,否则就会返回没有漏洞。
在IIS——网站属性——主目录下设置:1、读取权限:用户可以访问网站的文件,建立网站的时候默认读取权限。
2、写入权限:用户可以写入文件到网站目录,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写权限漏洞,前提是开启写入权限。
3、脚本资源访问:用户对网站目录的脚本文件有操作的权限。
4、目录浏览:用户可以查看网站目录的所有文件和目录,前提是开启读取权限。
二、实验步骤1、配置win2003server中提供的嘉枫文章管理系统。
打开IIS服务器——选择默认网站(右键属性)——文档中添加default.asp——将本地路径修改为文章管理系统所在路径。
2、打开IIS PUT Scaner,在Start IP中输入要检测的服务器IP(假设为192.168.1.32),如果出现搜索结果,若PUT项为YES且updatefile项为OK时则可以上传。
网络攻防对抗实验报告实验名称:缓冲区溢出攻击(实验六)指导教师:专业班级:姓名:学号: _____电子邮件: ___ 实验地点: _ 实验日期:实验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_一、实验目的1. 了解缓冲区溢出攻击的原理和危害;2.掌握缓冲区溢出攻击的方法和对策。
二、实验原理1.缓冲区概念缓冲区是内存中存放数据的地方。
在程序试图将数据放到机器内存中的某一个位置的时候,因为没有足够的空间就会发生缓冲区溢出。
而人为的溢出则是有一定企图的,攻击者写一个超过缓冲区长度的字符串,植入到缓冲区,然后再向一个有限空间的缓冲区中植入超长的字符串,这时可能会出现两个结果:一是过长的字符串覆盖了相邻的存储单元,引起程序运行失败,严重的可导致系统崩溃;另一个结果就是利用这种漏洞可以执行任意指令,甚至可以取得系统root 特级权限。
缓冲区是程序运行的时候机器内存中的一个连续块,它保存了给定类型的数据,随着动态分配变量会出现问题。
大多时为了不占用太多的内存,一个有动态分配变量的程序在程序运行时才决定给它们分配多少内存。
如果程序在动态分配缓冲区放入超长的数据,它就会溢出了。
一个缓冲区溢出程序使用这个溢出的数据将汇编语言代码放到机器的内存里,通常是产生root权限的地方。
仅仅单个的缓冲区溢出并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
但如果溢出送到能够以root权限运行命令的区域,一旦运行这些命令,那可就等于把机器拱手相让了。
造成缓冲区溢出的原因是程序中没有仔细检查用户输入的参数。
缓冲区是一块用于存放数据的临时内存空间,它的长度事先已经被程序或操作系统定义好。
缓冲区类似于一个杯子,写入的数据类似于倒入的水。
缓冲区溢出就是将长度超过缓冲区大小的数据写入程序的缓冲区,造成缓冲区的溢出,从而破坏程序的堆栈,使程序转而执行其他指令。
发生溢出时,如果用一个实际存在的指令地址来覆盖被调用函数的返回地址,则系统就会转而执行这个指令,这一点就是缓冲区溢出被用来进行攻击的最关键之处。
实验一信息收集及扫描工具的使用【实验目的】●掌握利用注册信息和基本命令实现信息搜集●掌握结构探测的基本方法●掌握X-SCAN 的使用方法【实验步骤】一、获取 以及 的基本信息。
1、利用ping 和nslookup 获取IP 地址2、利用http://www.intron.ac/service/index.html 以及 来获取信息二、使用visualroute 或者下载pingplotter 来获取到达的结构信息。
三、获取局域网内主机192.168.4.100 的资源信息。
1、ping–a 192.168.4.100 –t 获取主机名2、netstat –a 192.168.4.100 获取所在域以及其他信息3、net view 192.168.4.100 获取共享资源4、nbtstat–a 192.168.4.100 获取所在域以及其他信息四、使用X-SCAN 扫描局域网内主机192.168.4.100。
图1-1 X-SCAN 主界面1、设置扫描地址范围。
图1-2 X-SCAN 扫描范围设置2、在扫描模块中设置要扫描的项目。
图1-3 X-SCAN 扫描模块设置3、设置并发扫描参数。
图1-4 X-SCAN 扫描参数设置4、在扫描中跳过没有响应的主机。
图1-5 X-SCAN 其他参数设置5、设置要检测的端口及检测方式。
图1-6 X-SCAN 检测方式设置6、开设扫描,查看扫描报告。
【实验报告】1、写出实验内容一中要求所获取的信息。
2、画出从本地主机到达 的结构信息。
实验二IPC$入侵的防护【实验目的】●掌握IPC$连接的防护手段●了解利用IPC$连接进行远程文件操作的方法。
●了解利用IPC$连接入侵主机的方法。
【实验步骤】一、IPC$连接的建立与断开。
通过IPC$连接远程目标主机的条件是已获得目标主机管理员帐号和密码。
1、单击“开始”—“运行”,在“运行”对话框中输入“cmd”。
图2-1 运行CMD2、建立IPC$连接,键入命令net use\\192.168.21.21\ipc$ “qqqqqq”/user: “administrator”。
网络安全中基于深度学习的入侵检测研究第一章:绪论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安全问题逐渐变得日益重要。
而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网络入侵的检测与预防。
传统的入侵检测方法主要基于特征匹配和规则匹配,但这些方法在复杂网络环境下的性能并不理想。
因此,研究基于深度学习的入侵检测方法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章节首先介绍了网络入侵的概念和分类,接着简单概述了传统的入侵检测方法的原理和缺陷,并介绍了深度学习在入侵检测中的应用前景。
最后,本章节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网络入侵检测技术网络入侵指的是通过网络渗透攻击目标系统的行为,可以分为主动攻击和被动攻击两种类型。
根据攻击的目的,入侵行为可以被分为信息收集、维权攻击、木马攻击、拒绝服务攻击、僵尸网络攻击、跨站脚本攻击等多种类型。
传统的入侵检测方法可以分为基于特征匹配和基于规则匹配两种。
基于特征匹配的方法是指将预先定义好的特征和恶意代码进行匹配,以便检测出与其相匹配的恶意代码。
该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快速地检测出已知攻击类型。
但是,由于传统特征匹配方法依赖于丰富有效的特征,因此对多样化的恶意攻击类型的检测能力较差。
而基于规则匹配的方法是指将网络入侵过程所产生的日志与事先定义好的规则进行匹配,以便检测出入侵行为。
该方法的优点是可以检测最新的恶意攻击行为,但是它的缺点是无法检测出未知的攻击行为,且规则的编写工作比较复杂。
第三章:基于深度学习的入侵检测技术深度学习技术是近年来在图像、语音、视频处理等领域中取得了巨大成功的一种机器学习方法。
深度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通过学习数据集中的特征来进行分类或回归,相比传统的方法具有更强的泛化能力。
因此,研究将深度学习应用于入侵检测中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
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 卷积神经网络(CNN)CNN是深度学习中常用的一种神经网络结构。
它的主要思想是通过卷积和池化等操作,对输入的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和抽象,以便进行分类或回归任务。
《结合特征选择和深度学习的入侵检测方法研究》一、引言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入侵检测系统(IDS)作为网络安全的重要手段,能够有效监测并预防潜在的网络攻击。
近年来,特征选择和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为入侵检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旨在研究结合特征选择和深度学习的入侵检测方法,以提高入侵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二、特征选择与入侵检测概述特征选择是数据预处理的重要环节,它通过选择与目标变量相关性较强的特征,降低数据集的维度,从而提高模型的训练效率和预测精度。
在入侵检测领域,特征选择能够提取出与攻击行为相关的关键特征,为后续的模型训练提供有效支持。
传统的入侵检测方法主要依赖于人工提取的特征进行检测,然而,随着网络攻击手段的不断更新和复杂化,这种方法的效率和准确性逐渐降低。
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为入侵检测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深度学习能够自动学习和提取数据中的深层特征,从而更好地适应复杂的网络环境。
三、深度学习在入侵检测中的应用深度学习通过构建多层神经网络,能够自动学习和提取数据中的特征。
在入侵检测中,深度学习可以通过分析网络流量、用户行为等数据,提取出与攻击行为相关的特征,从而实现对网络攻击的检测和预防。
具体而言,深度学习在入侵检测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卷积神经网络(CNN):CNN在处理具有网格结构的数据时具有较好的效果,可以应用于网络流量的检测。
通过构建CNN 模型,可以自动学习和提取网络流量中的时空特征,从而实现对网络攻击的检测。
2. 循环神经网络(RNN):RNN在处理序列数据时具有较好的效果,可以应用于用户行为的检测。
通过分析用户的操作序列,RNN可以学习和提取用户的正常行为模式,从而实现对异常行为的检测和预警。
3. 集成学习方法:将多个深度学习模型进行集成,可以进一步提高入侵检测的准确性和鲁棒性。
通过将不同模型的结果进行融合,可以实现对网络攻击的全面检测和预警。
实验六:实战入侵实验
实验需求:
根据以上拓扑图完成以下要求:(具体IP 情况如下表)
1.PC 1和PC 2上配置好IP 地址,将防火墙配置成网桥模式,IP 地址与两台PC 同网段,要求PC 1和PC 2能通过交换机互ping ;
2.在PC 1和PC 2上设置Administrator 账户密码为123(不要过于复杂,否则字典里面必须自己添加相应信息)开启Server 服务、开启所有盘的共享并且将杀毒软件和防火墙全部关闭,并且在D 盘设置允许Everyone 账户任意修改的权限,开启Guest 账户,;
3.在PC 2上安装X-scan v3.3,设置成只扫描开放服务以及Nt-Server 弱口令的模式对本网段进行扫描,扫描出PC 1的开放服务和Administrator 账户密码,并且使用net use 和扫描到的Administrator 账户的密码与PC 1建立IPC$空连接,并且查看对方机器当前时间,同时在PC 1上使用netstat –a 命令查看PC 2与PC 1建立的空连接情况(139端口);
4.PC 2在本机做一个批处理脚本,命名为hack.bat ,其中内容为强制20秒内重启(
shutdown
Firewall
PC 1
PC 2
Switch
–r –t 20),并且拷贝到PC 1的D盘里面,最后使用at命令指定时间运行此文件让PC 1自动重启,使用at命令后马上将已经建立好的IPC$空连接撤除清除痕迹。
5.PC 1重启完后在防火墙上启用抗攻击,将所有选项全部选中,此时重复步骤3观察PC 2能否成功扫描到PC 1的开放端口以及Administrator账户密码。
6.(额外实验)PC 2与PC 1成功建立IPC$空连接以后在PC 2上将一个病毒文件拷贝到PC 1里面指定时间运行,在PC 1上观察现象,并且在PC 1上实现自动/手动杀毒。
IP地址对应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