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八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
- 格式:doc
- 大小:74.00 KB
- 文档页数:6
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氧气的制取专题训练一、工业制取氧气原理:根据氮气、氧气的沸点不同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取氧气。
⎩⎨⎧−−−−→−−−−→−-氧气(主要是液氧)氮气液态空气空气℃蒸发,降温加压196 二、实验室制法(1) 原理:2KMnO 4∆===K 2MnO 4+MnO 2+O 2↑2KClO 32MnO ∆===2KCl+3O 2 2H 2O 22MnO ===2H 2O+O 2(2) 装置:固体加热制气体,常用下列装置为氧气的收集装置。
(3) 实验操作步骤(以KMnO 4受热分解为例):a.组装仪器;b.检查装置气密性;c.装药品;d.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e.点燃酒精灯加热;f.收集气体;g.从水槽中移出导管;g.熄灭酒精灯。
(查装定点收移熄,谐音“茶庄定点收利息”)(4) 收集方法:a.排水集气法(氧气不易溶于水);b.向上排空气法(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
(5) 检验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立即复燃,证明是氧气。
(6) 验满方法:a.用排水集气法时,如果集气瓶口有大量气泡冒出,证明瓶中没有水,即已集满;b.用向上排空气法时,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集满。
(7) 放置方法:盖玻璃片并正放(依据: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三、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
注意:(1) 改变速率包括加快或减慢,不能片面地理解为加快。
(2) MnO 2不是专用催化剂。
(3) 催化剂不能增多或减小生成物的质量。
(4) 对于指定的化学反应,没有催化剂,并不意味着反应不能发生,只是反应速率较小。
(5) 催化剂要纯净以免影响催化效果或引起事故。
四、气体发生装置的综合探究研究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1)研究气体实验室制法的化学反应原理,即在实验室条件下(如常温、加热、加催化剂等),可用什么药品、通过什么反应来制取这种气体;(2)研究制取这种气体所应采用的实验装置;(3)研究如果验证制得的气体就是所要制的气体。
八下第二章难点复习一、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或结构碘单质-- 氧化铁-- 氧化铜-- 硫酸-- 盐酸-- 硝酸--碳酸-- 氢氧化铁-- 氢氧化铜--硫酸铵-- 碳酸氢钙-- 锰酸钾--高锰酸钾氯酸钾双氧水二、公式(6分)其中b%表示二氧化碳占空气的质量分数,c%表示碳占空气的质量分数。
(1)ag空气中,含二氧化碳bg,求碳占空气的百分比(2)ag空气中,含二氧化碳b%,求碳占空气的质量(3)空气中,含二氧化碳b%,求碳占空气的百分比练习1.具有相同质子数的粒子一定是( )A、同一种原子B、同一种分子C、同一种元素D、无法确定2.化学式是()A.由化合价计算得到的 B.由实验测得的C.由某些权威人土想出来的 D.可以任意书写3.下列符号只具有微观意义的是().A、H2B、H2SO4C、2H2OD、C2H24.经分析某一液体中含一种元素,则该物质()A、一定是一种单质B、不可能是混合物C、不可能是化合物D、一定是纯净物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因此分子的质量一定比原子大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因此分子的体积一定比原子大C、l个氢原子的质量大约为一粒米质量的l%。
D、分子的质量和体积一定比构成它的原子的质量和体积大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汤姆生建立的“汤姆生模型”认为原子核像太阳,电子像行星绕原子核运行B、卢瑟福建立的“卢瑟福模型”认为电子像云雾一样出现在原子核周围C、波尔建立的“分层模型”认为电子在原子核周围分层运动D、现代科学家认为电子像西瓜籽似地嵌在原子中7.下列不属于模型的是()A.SFP B. C. D.8.重水的主要用途是在核反应堆中作减速剂,一个重水分子是由两个重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重氢原子核电荷数为1,相对原子质量为2。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重水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0B.重氢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C.重氢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D.重氢原子核内有2个质子9.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多种,如碘单质由____(填微粒名称)构成的,氖气是由___ (填微粒名称)构成的物质,氯化钠是由______(填微粒名称)构成的。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试题及答案一、试题部分(一)选择题1、在以下四个选项中,哪一个选项属于“力”?()A.时间B.距离C.重量D.速度2、下列哪个现象是由于地球的引力造成的?()A.物体自由下落B.投出去的球在空中运动C.磁铁吸引铁钉D.电动车在行驶中刹车3、对于牛顿第一定律,下面哪种说法是正确的?()A.物体总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除非有力作用在它上面。
B.如果物体不受力的作用,它就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C.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有力才能维持。
D.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就一定会运动。
(二)填空题4、当我们用力推一个物体时,物体会__________,这个现象说明了__________。
41、一个物体沿着__________的方向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三)解答题6、如果你是一位飞行员,你如何在空中控制飞机的飞行方向和高度?请结合所学知识解答。
61、假设你是一位建筑师,你需要设计一栋抗震能力强的建筑,你会如何设计?请给出你的设计方案并解释原因。
二、答案部分(一)选择题1、C.重量。
在物理学中,重量是力的度量。
2、A.物体自由下落。
这是由于地球的引力作用,使物体受到一个向地心方向的力,因此物体自由下落。
3、B.如果物体不受力的作用,它就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这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基本表述。
(二)填空题4、当我们用力推一个物体时,物体会运动或改变运动状态,这个现象说明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1、一个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方向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三)解答题6.作为飞行员,我可以通过操作飞机的舵和升降舵来控制飞机的飞行方向和高度。
舵可以改变飞机的姿态,使飞机转向或者倾斜;升降舵则可以改变飞机的升力,使飞机上升或下降。
通过这些操作,我可以实现飞机的飞行方向和高度控制。
7.作为建筑师,我会设计一个外形简单、结构对称、质量分布均匀的建筑,以增强建筑的抗震能力。
我会选择使用轻质、高强度的材料,如钢和混凝土,以减少建筑的质量并提高其强度。
八年级下册科学答案第一章: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保护1.什么是生物多样性?答案:生物多样性指的是地球上所有不同种类的生物以及它们之间的遗传、生态和行为的差异。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命的一项重要特性,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种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布局。
2.生物多样性为什么重要?答案: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构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维持了地球上的生态平衡。
生物多样性还对人类经济发展、食物安全、药物研发等方面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3.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答案: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应加强环境保护,减少生物栖息地的破坏和污染。
其次,加强对濒危物种的保护,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采取适当措施防止物种灭绝。
此外,还应加强对非法捕捞、乱捕滥猎等行为的打击,促进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素养。
第二章:生物的遗传与进化1.什么是基因?答案:基因是生物体内控制遗传特征的基本单位,位于染色体上。
基因决定了生物的性状和特征,是生物遗传的基础。
2.什么是基因突变?答案: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发生的突然和稳定的改变。
基因突变可以导致生物体遗传特征的改变和多样性的产生,同时也是进化的基础。
3.什么是进化?答案:进化是指物种在遗传变异、选择和适应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经过长时间逐渐改变和发展的过程。
进化是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适应性产生的重要原因,是生物界长期演化的结果。
第三章:植物生长发育与环境要素1.植物对光的需求是什么?答案: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能源,是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
植物对光的需求不同,一定的光照条件可以促使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提供能量和养分。
2.植物对水的需求是什么?答案:水是植物体内各种代谢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植物细胞组织的构成成分。
植物对水的需求主要包括供给植物所需的水分,保持植物体内水分平衡,并参与植物的物质代谢等。
3.植物对温度的适应性是什么?答案:不同植物对温度的适应性有所差异。
浙教版科学八上第二章粒子的模型与符号第1节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一、符号1.举例:速度v、时间t。
2.作用:(1)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
(2)可避免由于事物外形不同而引起的混乱。
(3)可避免由于表达事物的文字语言不同而引起的混乱。
二、模型1.举例:航模、船模、宇宙飞船模型、建筑模型等。
2.作用: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事物或过程。
3.类型:(1)物体的复制品(2)事物变化的过程(3)图片(4)数学公式或特定的词第2节物质与微观粒子的模型(2课时)一、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1、认识水分子模型(如图)蓝色球――氢红色球――氧2、水分子电解模型3、道尔顿(英)的原子学说理论――认为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开辟了从微观世界认识及其变化的新纪元。
4、电解水实验结论:水分子是由氢、氧两种原子构成的1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5、思考:在电解水的过程中,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化?――电解水的过程中,水分子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它们不再具有水的性质,而是具有它们各自的特性;在该变化过程中,氢原子和氧原子自身一直没有变化。
由此可见: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6、物质的构成:地球上的物质通常由分子构成,而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如:水、氢气、氧气、二氧化碳等也有的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如:金属类物质、碳、氦气、氖气和氩气(稀有气体)等二、不同种类的物质1、不同种类和不同数量的原子能构成各种不同的分子。
以字母组合成单词为比喻,说明物质的微粒构成2、构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种原子,也可以是不同种原子。
读图思考:金刚石、石墨和足球烯的结构,说明了什么?金刚石的石墨的性质一样吗?金刚石石墨足球烯3、同种原子构成不同物质时结构是不一样的4、物质的性质是由它自身的结构决定的:结构→性质三、粒子的大小与质量分子和原子都是非常微小的粒子,那它们的质量和体积究竟有多少呢?原子半径:10-10米数量级原子质量:10-26千克、10-27千克数量级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2课时)一、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与修正1、道尔顿:实心原子结构模型2、汤姆森:“汤姆森模型”、“浸入模型”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球体,带负电的电子嵌在中间。
第二章微粒的模型与符号一、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1、模型(1)定义: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建立一个适当的模型来反映和代替客观对象,并通过研究这个模型来解释客观对象的形态、特征和本质,这就是模型方法。
(2)作用: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或复杂的事物。
模型可以是一幅图、一张表或计算机图象,也可以是一个复杂的对象或过程的示意。
2、符号:( 1)代表事物的标记(2)符号的作用:(1)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2)可避免由于事物形态不同引起的混乱(3)可避免由于表达的文字语言不同引起的混乱注:模型与符号的区分:模型可以反映或代替客观对象;符号只能简单明了的表示事物。
二、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1、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原子分子定义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以再分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相同点( 1)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 分子的扩散运动;( 3)微粒间都有空隙 - 可压缩;( 4)同种微粒性质相同,不同种微粒性质不同;( 5)都能直接构成物质联系原子可以构成分子,分子可以分裂成原子组成物质金属、稀有气体、非金属固体碳、硅氧气、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三氧化铁三、原子结构的模型1、卢瑟福的α 粒子轰击金箔实验:1 、大多数α粒子穿透金箔,且不改变前进方向,说明原子核很小,原子中有很大的空间2 、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说明原子核带正电3 、有极少数的α粒子好像碰到了坚硬不可穿透的质点而被弹了回来,说明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2、第一个提出原子概念的人是道尔顿;第一个发现电子的人是汤姆生。
3、原子的结构核外电子:带负电荷原子质子:带正电荷原子核质子数 +中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注:( 1)核电荷数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2)根据核电荷数(即质子数)区分原子和元素;(3)在一个原子核中一定含有质子不一定含有中子(如氢元素)(4)同位素:原子中核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等的同类原子的总称。
科学八年级下第二章基础知识 班级 姓名第1节:空气1、空气的成分:2、空气的利用:(1)氧气的用途:① ;② ,如气焊、气割,炼钢等。
(2)氮气的用途:①充填灯泡(注意:没有发出各种颜色的光,只起到防止灯丝氧化的作用),作保护气;②制氮肥;③液氮可作冷冻剂。
(3)二氧化碳的用途:①固体二氧化碳称 ___ ,可作致冷剂,如用于人工降雨;②用于制纯碱、尿素和汽水等;③灭火;④植物 作用的原料。
(4)稀有气体:①因化学性质不活泼,常作保护气;②通电时能发出各种颜色的光可制成各种用途的电光源。
3、首先确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科学家 。
4、证明二氧化碳的方法: ,现象 :证明水存在的方法: ,现象:第2节:氧气和氧化1、氧气是一种 色 味, 溶于水,密度比空气 。
在1标准大气压下、-183℃时液化成 色的液体,在-218℃时凝固成 状的蓝色的固体。
从中可以看出,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 的气体。
3、在做氧气与铁丝反应的实验时,试剂瓶底应放 ,目的是为了。
4、物质与 发生的反应叫氧化反应,按反应的剧烈程度氧化反应分为: 、。
在氧化反应中氧气具有性。
5、燃烧的条件是 、 ,所以灭火的措施为 、 。
常见的灭火方法有:泼水;盖砂土;二氧化碳灭火器等。
泼水是生活中常用的灭火方法,其原理是:降低 ,油类的燃烧、电器燃烧、活泼金属的燃烧等 (“能”或“不能”)用.水灭火。
6、缓慢氧化的特点:不发光、但发 。
如钢铁生锈,食品腐烂。
自燃:物质在缓慢氧化的过程中也要产生热量,如果不及时散失,就会越积越多,引起物质温度逐渐升高而达到 ,这时不经点火物质就会自发地燃烧起来,这种现象叫做 。
7、氧气的工业制法------ 法。
气 洁净的空气液态 气空气 主要成分 其他气体(约占有1%体积) 78% 21% 0.94% 0.03% 水蒸气和杂质等0.03%本质上该变化属于变化。
8、检验氧气的简单办法是将,如果看到现象,则是氧气。
第3节:化学反应与质量守恒定律1、化合反应的特征:;分解反应的特征:。
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1、符号: 用符号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可避免由于事物外形不同和表达地文字语言不同而引起地混乱。
2、水在三态变化中,分子没有发生变化;二、水在三态变化中,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
3、建立模型的意义: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事物。
模型可以是一幅图、一张表格、或一个公式。
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1、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
2、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分割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原子。
3、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在变化中,物质的分子变成了其它物质的分子,就是化学变化。
在变化中,物质的分子还是原来的分子,只是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就是物理变化。
4、分是由原子构成的。
一些气体、液体主要由分子构成5、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金属和固体非金属及稀有气体6、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不同是由于原子排列不同。
7、粒子的大小与质量(1)分子和原子都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
原子的体积很小,半径的数量级在10-10米。
原子的质量也非常小,数量级在10-26千克。
(2)不同质量的原子质量不同,体积也不同。
原子结构的模型一、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与修正1、道尔顿--实心球原子结构--发现原子2、汤姆森--“汤姆森模型”: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球体,带负电荷的电子嵌在中间。
--发现电子3、卢瑟福--“卢瑟福模型”:电子绕原子核运行4、波尔--“分层模型”:电子在固定的轨道上运动 5、“电子云模型质子(带正电) 夸克二、原子的结构:1、原子:原子核: (带正电) 中子(不带电) 夸克(不显电性)核外电子:(带负电)(1)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
(3)原子内可以没有中子。
(4)质子不同,原子种类一定不同。
电子质量很小,在整个原子的质量中所占的比例极小,可忽略不计。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四、1、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为元素。
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2课《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的教学内容应该重点是物质由微粒组成的性质,通过简单的实验和探究,让学生理解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
以下是一个优质的公开课教案,方便教师在面试或试讲中使用。
【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了解原子和分子是物质的微观粒子。
2. 掌握常见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和性质。
3. 能够观察实验现象并归纳总结出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教学重点】1.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和性质。
2. 实验观察和总结。
【教学难点】1. 理解原子和分子是物质的微观粒子。
2. 实验观察和探究。
【教学准备】1. 一个透明容器2. 水,盐,糖,纸巾等实验材料3. 板书工具【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5分钟)在导入环节,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对新课内容的思考。
比如:“你知道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吗?”“你认为我们能不能看见物质的微观粒子?”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Step 2:展示实验现象(10分钟)将一个透明容器里加入适量的水,让学生观察容器中的水,并向学生提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你们能否看见水的微观粒子?”通过实验现象的展示,引导学生认识到物质是由微观粒子组成的。
Step 3:实验观察和总结(15分钟)根据教材内容,安排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比如向容器中加入盐、糖等物质,观察它们是否能够溶解在水中。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向学生提问:“你们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规律?” “你们能看见盐、糖的微观粒子吗?”通过实验观察和总结,让学生得出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Step 4:板书总结(10分钟)将学生总结的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进行归纳整理,板书出“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和“原子和分子是物质的微观粒子”的概念。
并向学生解释原子和分子是物质的微观粒子。
Step 5:巩固练习(15分钟)设计一些巩固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练习。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
1
第二章 微粒的模型与符号
第一节 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模型: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建立一个适当的模型来代替
和反映客观对象,并通过研究这个模型来解释客观对象的形态、
特征和本质。这是一个建模的过程,这样的方法就是模型方法。
意义和作用: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
或复杂的事物。
符号:是指有一定意义的图形、文字等。
意义及作用:①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 ②避免由于外形不同
引起的混乱 ③避免由于表达的文字语言不同而引起的混乱。
第二节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原子概念。微观粒子:
① 分子 ②原子 ③离子
一.原子由分子构成 二.水电解是化学变化 三. 是由
元素和 元素组成的 四.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和个数没有
变 五.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物
质是由微粒构成】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
子,但有些物质是直接由原子构成的
金属、稀有气体、石墨【碳原子;如金刚石】由原子直接构
成。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
2
分子和原子都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原子半径数量级一般为
米;原子质量的数量级一般为 千克。不同种类的原子质
量不同,体积也不同。
分子种类取决于原子种类、数目以及排列结构。
60个碳原子构成 原子有几百种
60个碳原子 元素有一百多种
三、原子结构的模型
时 间 科学家 模型类型 观点
1879年 汤姆生[英国] 面包模型 原子内有电的电子,而原子是电中
性的。原子内还有带正电的物质。
1911年 卢瑟福[新西兰] 核式模型 “α“粒子 带正电 相反、排
原子核 带正电 斥
1913年 玻尔[丹麦] 分层模型 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定的稳
定轨道上运动。
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核外电子构成的。两者所带
的电量大小相等,电性相反,因而原子呈电中性。
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和中子都是由更微小的基本粒子
——夸克构成的。
原子 核外电子 原子核 带负电荷 质子 中子 带正电荷
不带正电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
3
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一种原子的原子核内的质子数是一定
的,核电荷数也是一定的。离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
带电荷的原子叫做离子,带正电荷的原子叫做阳离子,带负
电荷的原子叫做阴离子。非金属得到,金属失去。
当原子得到一个或几个电子时,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且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带电荷数,从而带负电荷,称为阴离子。
当原子失去一个或几个电子时,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且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带电荷数,从而带正电荷,称为阳离子。
科学上把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
元素只论种类而不论个数(宏观)。
原子核内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的同类原子互为同位
素原子。元素是互为素原子的总称。【例:氢有氕(piē)、氘(d
āo)、氚(chuān)3种同位素】
四、組成物質的元素
物质从微观角度看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构成。
从宏观角度看物质由元素组成。
我们把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
净物成为单质;由不同种
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称为
化合物。
问:同种元素组成的单质对
吗?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
4
答:错误。例如:氧气和臭氧合成都是同一种元素,但不是纯净
物。
组成物质的元素
元素在地壳内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按照质量分数从大到小
是氧、硅、铝、铁等。有机物中大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五 表示元素的符号
元素符号一般表示为:①一种元素 ②这种物质【宏观】
③这种元素的1个原子【微观】
元素週期表{門捷列夫}共有7個橫行,18個縱列
六、表示物質的符號
用元素符號表示物質組成的式子稱爲化學式。
化學式寫法(氫金前,非金後;氧化物,氧最後)。化學式
讀法,一般是從右往左叫做“某化某”。
黃金五句:例: 1.表示二氧化碳這種物質 2.表示
二氧化碳這種物質由氧元素和碳元素組成。 3.表示一個二氧化
碳分子 4.一個二氧化碳分子由一個碳原子和兩個氧原子構成
的 5.二氧化碳的相對分子質量爲
由2種及2種以上元素原子組成的離子稱爲某某根離子,
金属元素(用“钅”),汞除外
非金属元素(包括稀有元素)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
5
是帶電原子團。不同原子構成分子時,各原子的個數用“化合價”
來表示。
第七節 元素符號表示的量
國際上規定採用相對原子質量來表示原子的質量關係。
以一個C-12原子質量的 作爲標準。 相對原子質量單位
爲1
相對原子質量=中子數+質子數(=電子數)
分子質量通常也用相對質量來表示。一個分子中各原子的相
對原子質量總和就是該分子的相對分子質量。
凤凰中学2014
—2015年度第一学期
第一次月考七年数学质量分析
杨焕青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下午好:
很高兴与大家在一起有这次学习的机会。第一次月考已经结束两周
了,通过考试成绩和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大家交流几点看法。
一、试题分析
本次考试考查内容为第一、二章及第三章有理数的加减。试题知
识分布合理、难易适中,突出了对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的考查,符合
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主要表现在:
1、基本概念的考查上灵活、严谨、深刻,主要试题有(1、3、7、
10、19)题,通过这些试题测试,可反映出学生对基本概念理解的准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
6
确程度及领悟能力。
2、基本运算的考查上,算法及变形能力的考查常规、基本,试
题难易适中,主要试题有(9、11、23、26)题。考查了求值、变形、
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等初中常见的运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