啄啐同机,在团队浸润中成长—谈跨校研究工作室与教师专业成长
- 格式:pdf
- 大小:252.95 KB
- 文档页数:3
-094-2019年第32期︵总第180期︶教师教育JIAOSHI JIAOYU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
而教师专业能力在课程游戏化中提升的过程,就是园所不断放手,给教师更多空间去创造的过程。
开放式管理,就是让管理更开放。
这需要加强园所的文化建设,形成一种自由、和谐的园所氛围;鼓励教师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多一点肯定、少一点批判,让教师的开放思维传导给幼儿,潜移默化影响幼儿,才能真正做到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孩子。
五、追踪式关注,提高教师职业幸福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直接决定其在工作中的投入度和专业能力成长水平,因此,我们要关注教师工作状态、生活状态,鼓励教师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工作中的压力、生活中的困难。
让教师职业不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工作,而是上升为个人追求,对幼儿教育事业的热爱才能真正让教师从心底愿意去追随幼儿、关注幼儿。
因此,给教师多一些关爱、多一点关注和持续了解,激发教师内在工作动力,是促进教师队伍发展、提高教师职业幸福的必经之路。
结 语幼儿教师是引领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专业人员。
只有合格的幼儿教师才能支撑高质量和高品质的教育。
幼儿教师的专业性意味着其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意味着专业学习和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因此,造就一支专业合格、不断进取的教师队伍,是确保学前教育优质发展的关键因素。
总之,教师管理是幼儿园园所管理和发展的重要内容。
尊重、鼓励、信任教师,给教师提供一个开放、民主、和谐、上进的氛围,真正激发教师的主动性,形成良好的教育观,从而影响幼儿、发展幼儿,这是园所的最终追求,也是幼教事业的最终愿景。
[参考文献][1] 虞永平.幼儿园教师是专业而有尊严的职业[J].平安校园,2018(06):20-21.[2] 虞永平.幼儿园教研需要革命性转身[J].幼儿教育,2017(31):52-53.作者简介:沈娴(1985.8—),女,江苏苏州人,本科学历,一级教师,曾获苏州工业园区“教学能手”“教科研能手”“教坛新秀”,园区“先进工作者”、园区“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称号。
一支崭新的雁阵在滁州小语这片广阔天空群雁展翅 比翼齐翔2015年12月,滁州市李艳小学语文工作室经安徽省滁州市教育体育局命名成立,来自滁州市各县市区的19位骨干教师——一只只大雁带着自己的热情与梦想,加入到这支崭新的雁阵中。
一年转瞬即逝,一次次网络交流,一节节课堂展示,一场场研评讲座,是我们努力跋涉的脚步。
我们在寻觅中,明确了方向;在共读中,丰厚了底蕴;在磨课中,增长了智慧;在腾飞中,品尝着奋斗的艰辛和成长的快乐。
雁之思 明方向名师工作室成立了,欣喜之余,就是深深的思考——如何充分利用这个平台促进、引领工作室的每一位成员专业化成长?我们要做些什么才能使进入工作室的青年教师进入一种研究的状态,让成长成为他们自我的选择?既然是集滁州市各县市的优秀青年教师,我们要在理论上有自己的思考,在学科上有一定的专业深度,才能走在教科研的前列,努力辐射带动一片。
一个缺乏共同目标和愿景的团队只能是松散的、无持久生命力的。
共同的愿景和目标是工作室生存、发展的关键,也是团队运作的核心动力。
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确定工作室的研究方向。
在研究方向形成过程中,作为工作室主持人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大家,要切实处理好个体目标与团队目标的差异甚至冲突,要让每个成员以主体的角色参与其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
我让每个成员思考我们的工作室可以在小语教学哪方面进行研究,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上我们可以有哪些提高、改变的途径。
于是,所有成员努力学习小学语文教学国内外的新理念,向书本学习、向网络学习,向名师学习、向专家学习,提升专业理论,关注最新的教研动态。
工作室为此召开了四次网络研讨会议,我们通过学习吴忠豪教授的有关理论,懂得了教学目标的确定和语言文字运用落到实处的重要;通过学习群文阅读的有关理念,懂得了如何让课外阅读走进课内。
在学习与思考中,最终确定工作室的研究方向——精准定向·创意组合·夯实语用。
明确的研究方向是我们19位成员对小语教学的思考与追求,是我们共同的愿景,是凝聚个体力量、协调个体行为的关键因素。
浅谈如何通过教研提高教师专业成长能力论文浅谈如何通过教研提高教师专业成长能力论文摘要:教师的自身发展与专业成长是一个漫长的学习和积累过程, 是经过教与学的反复实践、思考, 再实践、再思考、总结、提升, 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过程, 而这个过程至始至终都离不开教研。
教研工作直接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教师服务, 与教师素养提升和专业成长不可分割, 与教育质量的提高密切相关。
对教师而言的教研重中之重来源于校本教研, 它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 是“立足学校”“为了学校”的教学研究, 是教师专业成长和能力提升的有效保障和强力助推器。
关键词:教研; 教师专业成长; 助推器;教师的自身发展与专业成长是一个漫长的学习和积累过程, 是经过教与学的反复实践、思考, 再实践、再思考、总结、提升, 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过程, 而这个过程至始至终都离不开教研。
教研工作直接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教师服务, 与教师素养提升和专业成长不可分割, 与教育质量的提高密切相关。
目前, 我国正处在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主题,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育人之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之基在教师, 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与专业成长, 就没有学生的健康成长与进步。
对教师而言的教研重中之重来源于校本教研, 它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 是“立足学校”“为了学校”的教学研究, 是教师专业成长和能力提升的有效保障和强力助推器。
那么, 教研怎样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与教书育人水平呢?笔者仅从以下几方面浅谈自己的观点。
一、“听”中“研”1. 听评课是教学研究的重要方式听评课是学校教研活动的最常见形式和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方式, 其目的是通过活动的有效开展, 经过教师们的思维碰撞集中集体智慧, 改进课堂教学实践, 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听课是每位教师熟之又熟的工作, 听同事的课、听老教师的课、听观摩课、听公开课等等, 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是成功路上的捷径, 也是各基层学校普遍采用的方法, 特别是对新教师而言效果显着。
凝聚团队智慧引领教师迅速成长 --昭通市市委联系专家马竹青学术工作室经验交流名师既是一种荣誉,又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不断的追求:追求专业的提升、追求共同的发展、追求职业的无悔。
承载着名师工程建设的期望,承载着各位领导的关怀。
我和大家谈谈我们工作室两年来的工作情况。
工作室首席专家:马竹青,女,回族,1963年10月出生。
中共党员,大专学历,中小学高级语文教师。
1983年8月参加工作,曾经在山区、乡村任教,1992年8调入鲁甸县第二小学至今,先后担任过语文教研组长、教导主任、副校长。
2004年9月,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特级教师”称号;2007年被云南省教育厅评为新一轮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项目“先进个人”;同年11月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有效推进区域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与实验工作“先进个人”;2010年,被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语言文字报社授予“全国百佳语文教师”称号;2012年11月,被中共昭通市委、昭通市人民政府表彰为“昭通市首届名师”;2016年3月,昭通市教育局授予昭通市名师学术工作室“马竹青小学语文研究工作室”荣誉牌;2017年9月,中共鲁甸县委、鲁甸县人民政府表彰为“名师”。
一、工作室基本情况工作室20名研修成员来自全县各乡镇年龄基本在40以下且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小学语文教师。
既有优秀的教育管理者,也有来自教学一线的名师、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工作室以“研究语文·享受语文”为宗旨,通过“引领·合作·互助·分享”的方式,深入开展小学语文研究实践活动,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电子白板教学等教育教学活动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能力,感受名师引领带来的教学方式变革和教学新技巧,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
二、开展研修活动的过程我们建立了“启航”QQ群和微信群。
从首席专家到研修教师,都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认真填写了两年的培养计划和研修计划。
在校本教研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摘要:开展校本教研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校本教研从教师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具体实践为落脚点,具有灵活性、参与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是促进教师开展研究性教学,提高专业化水平的一项创造性的教研活动。
在校本教研中,我们的教师作为一个参与者、互动者和分享者的角色,教研组长是设计者、组织者,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者,而有效的校本教研的开展能最直接地促进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帮助教师将新理念直接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
关键词:小学校本教研教学水平开展校本教研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校本教研从教师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具体实践为落脚点,具有灵活性、参与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是促进教师开展研究性教学,提高专业化水平的一项创造性的教研活动。
在校本教研中,我们的教师作为一个参与者、互动者和分享者的角色,教研组长是设计者、组织者,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者,而有效的校本教研的开展能最直接地促进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帮助教师将新理念直接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每学期一次地数学教研周活动开始了,带着研讨、带着期待、带着展示,我们走进了数学教研周。
这次活动是在校长“以交流研讨促提高,以集思广益促发展”理念的指引下,为了进一步推进我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构建新课程理念下的高效课堂有效举措。
研讨交流有专题研讨、课堂问题即兴演讲、课堂练习的分层设计和反思总结。
我校每学期举办一次教研周活动,在活动中,数学组人人参与,个个展示,体验着成功的快乐,分享着不足的遗憾。
活动中全体数学教师的大力配合并全心投入。
一、专题研讨,老教师身先士卒,骨干教师引领风骚随着二期课改理念的深入,对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还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将原先思考的“如何教数学”变为“学生如何学数学”。
在本学期活动中我们共设了两个在生活中广泛应用,但被大多数教师忽略的“估算”和“统计”。
以团队主题研修促进新教师专业成长的策略探索作者:张洪娣古苏婵来源:《师道·教研》2019年第12期新教师的快速成长和进步对学校的未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核心问题。
促进新教师专业成长不仅仅是单一的学科专业化发展,还是在微观学科教学素养提升的同时,更关注新教师在教育理念、师德师风、实践行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全方位的提升。
一、学校“青椒”成长工作坊的成立新教师是学校教师队伍的生力军,青年教师刚踏上岗位,他们普遍是理高、观念新、有一股青春朝气和热情,如何因势利导,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干,是学校教师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项目,为此,2015年12月镇南小学成立了“青椒”成长工作坊,本工作坊定位于为各学科新教师成长提供培训服务,承担新教师专业成长的团队主题培训、指导和交流任务,为新教师提供理念更新和技能培训,帮助新教师解决困惑,提高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
“青椒”成长工作坊是学校为三年以内的新教师提供成长的平台,最大亮点是建立在两个团队的基础上,一个团队是以工作三年内的新教师作为培养对象,另外一个团队就是以“优秀骨干教师”作为专业指导团队,由全体行政领导、学科组长或骨干教师组成。
目的就是为了有效扎实地开展新教师的培养工作,以团队主题研修促进新教师专业化成长之路,丰富和提升教育教学理论,提高教育教学技能,实现各层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以适应新课程目标及教学理念,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培养一批校、镇、市师德高尚的骨干教师。
二、在团队主题研修中促进新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与策略“青椒”成长工作坊关注一种以团队为单位的校本教研的升级模式,围绕着教育教学和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别从确定主题、学习理念、操作模式、实施策略等方面加以解析,团队研修的实施策略有团队引领、课例研修和和反思规划,其步骤是确定主题、学习理论、集体探究、实践研究、研讨反思和总结提升;每次研修都有理论思考、有实例研讨、有反思总结,开展的形式可以是专题学习、主题交流、教师论坛、观摩课例、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师德师风、个人成长规划等方式,形成一种新兴研修文化。
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江苏省兴化市周庄中心小学嵇向阳教师队伍是学校立校之本,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保证。
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是学校建设永恒的主题。
要把我校办成一流学校,特色鲜明的学校,必须有一支与办学方向、办学规模、办学品位、社会需要相适应的师资队伍。
为了加强我校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优良、学识广博、基本功扎实的教师队伍,以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以“让教师与学校一起发展,让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为目标,我校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促教师学习、促教师思考、促教师前进,引领广大教师专业成长。
一、以读书为本,厚积薄发新时期的教育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教师应当是一个研究者,更应该是一个读书人。
新课程的先进理念、新课程的探究式学习、幸福的课堂和生态的课堂都要求教师具有研究的能力,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探究的方法。
就是要求广大教师,以读书为本,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的头脑,厚积薄发。
我们明确提出要求,规定每学期每位教师要研读一本教育教学理论方面的书籍,每月开设一次理论沙龙研讨,每一周写二篇学习心得,每天摘录一段教育理论的名句,从制度去促进广大教师读书。
为了进一步提高广大教师的读书积极性,我们积极组织广大教师出外参加各种理论学习进修班、研讨班,请课程理论专家、名师来学校开设各种讲座,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理论修养,为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从校本教研入手,引导教师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不进行思考的教师,不可能是一位真正的好老师。
新时期的教育要求教师成为读书型和研究型的教师,学校的管理者应该为广大教师的成长创设平台,为广大教师的发展提供各种条件。
在教育资源相对缺乏的农村学校来说,加强校本教研显得犹为重要。
名师工作室的成长故事成长经历参加名师工作室的收获与体会加入名师工作室已经三年多了,回顾这段时间的研究,我深深感受到这个集体带给我的欢乐和收获,也让我在这个团队中不断成长。
虽然我没有取得令人瞩目的荣誉或成绩,但是工作室主持人及同行们的好学上进、乐于创新、勇于开拓的精神激励着我不断进步。
成长是一份快乐的过程,这三年我在名师工作室中获得了很多,并且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现在,我将这三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理论积累,提升素养1、向书本研究。
加入名师工作室后,我感到了一种压力。
因为工作室的每位成员都是那么优秀,而我一直在农村学校工作,每天忙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很少有时间阅读书籍,理论素养相对较低。
为了弥补这一不足,主持人符老师给我们新成员买书,让我们自学。
之后,我阅读了大量与教育教学相关的书籍,例如《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XXX的《我这样教数学》、《我就是数学》、XXX的《做最好的老师》等等。
虽然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和埋怨,但是我也收获了一份读书的充实。
2、向网络研究。
XXX老师利用QQ群分享名师的优秀教学实录,让我们深入研究,思考他们在课堂中采用了哪些策略,为什么他们的课堂教学总是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让学生深入参与?逐渐地,我开始审视自己的课堂:“我的课堂是否高效?我与学生的交流是否有效?我的课堂教学存在哪些问题?”在反思之后,我在课堂上实践,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更上一层楼。
此外,每一次的工作室活动,例如观摩教学和读书分享等,都让我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更加关注课堂和学生。
二、名师引领,积极向上加入名师工作室后,我有幸与一群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一起研究和成长。
工作室主持人和同行们的好学上进、乐于创新、勇于开拓的精神,激发了我不断进步的动力。
在工作室的研究交流中,我不断吸取他们的经验和智慧,让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提高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们提高自己的途径不仅仅是通过阅读书籍和网络研究,更需要得到专家的指导和引领。
在校本研修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是影响课程改革成效的关键因素。
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专业化程度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校本研修作为最具广泛性和全面性的教学研究方式,是基于学校又立足教学,是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我校在实践探索中,努力通过教研组建设、读书研讨、实践培训、展示交流等,帮助教师提升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学会门我解压,维护心理健康。
一、发挥教研组在校本研修中的主渠道作用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教研组是学校管理的基本单位之一,是同学科教师提升业务素质的理想场所,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
教研组也是教学研究的主体,教研组建设和研修活动是校本研修的主渠道。
为了发挥好教研组在校本研修中的主渠道作用,我校积极探索和实践“一个课例、两次反思、三个阶段”的校本研修模式。
这种研修模式是一种聚焦课堂,面对教师教学实际的校本研修形式,在备课组建设、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创建学校合作研究的气氛、开发课程资源等诸多方面都有显著的作用。
为了将此落在实处,学校开发了《课堂教学改进计划参考指标》和《好课的五项标准》,把“一个课例、两次反思、三个阶段”合作备课模式向纵深推进,提高了教师对教材的科学处理能力,促使教师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方式,积极进行教学反思,使所学理论联系实际,并把实践提升到理论认识。
二、建立读书制度发挥教师自我提升的自觉性积极参加学习电是教师们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措施,因为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学习掌握新的知识,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
我校自创办以来就建立了教师读书制度,实践证明,这是校本研修由形式走向内涵的基础。
教师们在读书、读报的过程中,通过精读、泛读的方式,提升了专业使命感、历史责任感,为逐步建立新的课程观、教育教学观、学生观以及对有效教学的认识做了良好的铺垫。
三、开展教师职业精神案例大讨论提升教师职业道德为了提升教师的敬业精神,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以教师亲历的教育教学真实事件为内容、以教师职业精神塑造为目的的案例讨论,案例内容涉及到教师的师德行为、教学观、学生观等。